王悦[1](2017)在《基于集成体系的既有住宅室内空间改造适应性设计工具库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5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统计,截止至2015年末,全国城市既有住宅用地的面积约为1.63万平方公里,而2002年时这一数据为0.87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住宅用地面积增长一倍。城市的快速发展,使得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跟上高强度持续的房地产开发节奏。现阶段,我国2000年以前建造的老式既有住宅,已经有了很大的存量。而这类住宅,因为建设年代较早,施工水平和设计水平不十分完善,加之使用年限较长,已经暴露出种种问题。推倒重来的模式将会给国内自然和经济环境不断带来重大的负担。在这一前提下,对这种类型既有住宅的改造模式,成为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由住户发起,装修公司提供全包或半包的个体改造方式,是目前这类住宅改造的主要方式。然而这种传统改造方式,往往存在如下弊端:1.改造效果的不可预见性:由于这种传统改造模式缺乏统一标准,往往每户改造之间并无联系,户主在改造完成前,无法直观了解改造后效果;2.改造效率低下:作者根据大连源泽空间设计有限公司的实践经验了解,采用传统方式改造一户的周期约为1-2个月左右,老式住宅往往没有电梯,给建材及水泥沙浆等的运输带来很大困难;3.改造过程扰民:老式既有住宅入住率高于新建成的商品房。而传统改造方式,时间久、噪声大、建筑垃圾多,给周围住户带来极大负面影响。而集成体系作为住宅工业化的一种实践方式,将成为转变改造设计方式、优化改造模式,实现既有住宅产业化升级的一种可行手段,比如链家自如友家对既有住宅的公寓式改造,改造周期短,功能集成化,部品标准化,就是一种值得研究和借鉴的改造模式。本文研究对象为上世纪80-90年代房改政策出台前,由政府或者国有企业出资建造的既有住宅的室内空间,这类既有住宅室内空间的主要特点为使用面积较小、居住时间较久、室内空间部品陈旧及设备老化,因此改造必要性较大。以作者所在的大连市为主要调研地区,对其基本户型和居住现状进行分类梳理,并将室内空间进行功能集成,并结合其空间模数设计适应性较强的部品模块,并考虑部品模数嵌套进功能空间中的弹性问题,增加弹性模块,生成既有住宅室内空间改造的工具库,在改造时,为住户提供直观可选择的改造模式。并对形态不规则,无法模数化的附属空间(比如过渡空间)进行优化设计,并考虑住户在未来使用过程中的家庭成员的变更,通过既有住宅中功能的转换,达到既有住宅内部空间改造的集成。
杨丹枫[2](2017)在《基于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市发展历史悠久,从古至今流传的历史文化被不断记录与更新,面对城市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历史地段的生存及规划发展面临许多问题及挑战。历史地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形态价值,其中,文化形态不仅包括古建筑、历史文物、街巷空间等历史载体,还包括隐含的人文内涵以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在历史地段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应该得到良好的传承。本文对不同类型的人文景观资源特色价值本体研究以及与地段之间相互关系,结合公众情感价值研究,“精选评价因子,一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力求构建一个较为有适应性和推广意义的人文景观特色的评价体系。以“以小见大”的思维方式,提取历史地段价值的核心主导特色,并进一步分别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引导。论文主要由三大部分组成,分别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体系构建、案例应用研究。全篇内容主要分为六部分,如下:第一部分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基础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等。第二部分研究对象和相关概念界定。主要对人文景观及历史地段的概念、特征及功能相关阐述;论述历史地段景观规划的价值与意义:阐述人文景观特色评价及历史地段景观规划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实践状况。第三部分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特色评价体系构建。包括人文景观分类,提取人文景观特色因子,对人文景观评价体系指标因子权重的确定,建立系统的评价方法等相关内容,构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特色评价体系。第四部分依据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结果得到历史地段特色模型分类,并以主导核心特色发展为目标提出景观规划的策略引导。分为古迹特色主导、建筑特色主导、空间特色主导以及风物特色主导四大类型,对各自特色释义并进一步提出设计策略的引导。第五部分基于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应用与实现。以芜湖市历史地段景观规划为例,应用人文景观特色评价体系对芜湖市城埠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资源进行特色评价分析,得到城埠区历史地段特色分类模型。以发展历史地段核心主导特色景观为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具体设计手法及策略引导。第六部分结论。得出本论文研究的一些主要内容,阐述文中研究的创新点,并提出研究结论的局限性和有待解决的问题。
刘秀清[3](2002)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进入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发展阶段。青年作为独立的社会变革力量,参与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和方向。改革开放使当代青年的思想更加活跃,他们不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青年文化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得到崭新发展。把握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发展脉络和规律,有助于准确判断当代青年的状况,预测和掌握青年群体行为发生的轨迹和趋向,是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的前提条件;分析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对其发展进行积极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青年自身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的方向发展,是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解决青年问题的重要方面。 全文共约三万一千字,由五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青年文化的概述。概括介绍了西方学者和我国学者对青年文化概念的研究以及本文对青年文化的规定和理解、青年文化的一般结构和一般功能,为研究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前提。 第二部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发展状况。追溯青年文化发展的渊源,紧紧抓住青年文化发展与改革开放进程密切相联这一线索,勾勒出青年文化在改革开放各个时期的发展脉络,同时提出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第三部分:深入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的缘由。包括改革开放这个根本动因以及大众传媒的兴起与发展、青年自身心理发展及青年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等。 第四部分:总结并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的五大特征:发展的多元性、发展的开放性、发展的创新性、发展的超前性、发展的并入性等。 第五部分:提出要用宏观的、战略的时代理念来把握引导青年文化发展,并对引导其健康发展的对策作出具体阐述。这一部分对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贺圣平[4](2001)在《学习知识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发展更新性》文中研究说明比较初中、高中和大学的直流电路教学 ,发现学习知识的阶段性和知识的发展更新性。教师只有不断学习 ,更新知识 ,更新观念 ,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基础及背景 |
| 1.1.1 研究基础 |
| 1.1.2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概念及范围 |
| 1.2.1 研究概念 |
| 1.2.2 研究范围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研究意义 |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 1.5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研究创新点 |
| 1.6 研究框架 |
| 2 集成体系概述及发展应用 |
| 2.1 集成体系概述 |
| 2.1.1 集成体系的由来 |
| 2.1.2 集成体系的构成及特征 |
| 2.1.3 集成体系的技术支撑 |
| 2.2 集成体系发展应用概况 |
| 2.2.1 国外集成体系发展应用概况 |
| 2.2.2 国内集成体系发展应用概况 |
| 2.3 集成体系在既有住宅改造中的应用 |
| 2.3.1 国外应用及案例 |
| 2.3.2 国内应用及案例 |
| 2.4 应用的可行性与现存问题 |
| 2.4.1 应用的可行性 |
| 2.4.2 现存问题 |
| 2.5 本章小结 |
| 3 80-90 年代既有住宅现状及室内空间调研 |
| 3.1 台山住宅区重点住栋现状调研 |
| 3.1.1 总体概况 |
| 3.1.2 户型概况 |
| 3.2 重点住栋室内空间调研 |
| 3.2.1 入户调研及深度访谈 |
| 3.2.2 问题探究 |
| 3.3 本章小结 |
| 4 既有住宅改造适应性设计工具库的生成 |
| 4.1 标准化、模数化与模块化 |
| 4.1.1 标准化 |
| 4.1.2 模数化 |
| 4.1.3 模块化 |
| 4.2 功能集成与部品集成 |
| 4.2.1 功能空间模数化 |
| 4.2.2 部品体系模块化 |
| 4.2.3 弹性部品类型化 |
| 4.3 工具库的交互界面生成 |
| 4.3.1 起居空间模块工具库 |
| 4.3.2 厨房模块工具库 |
| 4.3.3 卫生间模块工具库 |
| 4.3.4 过渡空间及弹性模块工具库 |
| 4.3.5 工具库在改造中的应用 |
| 4.4 本章小结 |
| 5 既有住宅室内空间改造适应性设计提案 |
| 5.1 室内现状与住户需求 |
| 5.1.1 室内现状 |
| 5.1.2 住户需求 |
| 5.2 基于工具库的住户个性化定制 |
| 5.2.1 功能空间与部品模块的适应性匹配 |
| 5.2.2 弹性部品的补充与空间优化 |
| 5.2.3 住宅全生命周期的功能适应性 |
| 5.3 本章小结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附录A 集成部品工具库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 1.3.1 主要内容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基础研究理论与技术 |
| 1.3.4 研究框架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相关概念界定 |
| 2.1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状况 |
| 2.1.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动态 |
| 2.1.2 国内外相关实践状况 |
| 2.1.3 发现问题及启示 |
| 2.2 历史地段相关释义 |
| 2.2.1 历史地段概念 |
| 2.2.2 历史地段特征 |
| 2.2.3 历史地段功能 |
| 2.3 人文景观相关释义 |
| 2.3.1 人文景观跨学科相关定义 |
| 2.3.2 人文景观特征 |
| 2.3.3 人文景观功能 |
| 2.4 历史地段景观规划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评价过程研究 |
| 3.1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评价概述 |
| 3.1.1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的内容 |
| 3.1.2 相关评价方法概述 |
| 3.2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因子选取 |
| 3.2.1 人文景观特色因子选取标准 |
| 3.2.2 人文景观特色因子分析 |
| 3.2.3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体系构建 |
| 3.3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评价指标定权方法 |
| 3.3.1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指标定权方法的选用 |
| 3.3.2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指标定权方法及步骤 |
| 3.4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因子层评分标准 |
| 3.4.1 人文景观特色因子层评分细则 |
| 3.4.2 人文景观特色因子层评价综合得分 |
| 3.5 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特色评价过程的分析应用 |
| 3.5.1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过程应用步骤 |
| 3.5.2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结果统计说明 |
| 3.5.3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结果统计分析意义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方法 |
| 4.1 古迹特色主导型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 |
| 4.1.1 古迹特色主导型释义 |
| 4.1.2 设计策略引导 |
| 4.2 建筑特色主导型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 |
| 4.2.1 建筑特色主导型释义 |
| 4.2.2 设计策略引导 |
| 4.3 空间特色主导型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 |
| 4.3.1 空间特色主导型释义 |
| 4.3.2 设计策略引导 |
| 4.4 风物特色主导型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 |
| 4.4.1 风物特色主导型释义 |
| 4.4.2 设计策略引导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基于人文景观评价的历史地段景观规划实践 |
| 5.1 芜湖市城市概况 |
| 5.1.1 芜湖市历史发展沿革 |
| 5.1.2 芜湖市历史地段的人文景观资源调查 |
| 5.2 芜湖城埠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特色评价 |
| 5.2.1 城埠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资源调查分析 |
| 5.2.2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体系应用 |
| 5.2.3 人文景观特色评价结果统计分析 |
| 5.3 芜湖市城埠区历史地段景观规划引导——空间特色主导型 |
| 5.3.1 城埠区历史地段现状空间特色阐述 |
| 5.3.2 以空间特色为主导设计策略 |
| 5.4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研究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芜湖市人文景观资源点调查表 |
| 附录2: 芜湖市历史地段问卷调查表 |
| 附录3: 芜湖市城埠区人文景观资源详细调查表 |
| 附录4: 芜湖市城埠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特色打分表 |
| 附录5: 芜湖市城埠区历史地段人文景观特色综合得分统计 |
| 作者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文献综述 |
| 一、 青年文化概述 |
| (一) 青年文化的基本概念 |
| (二) 青年文化的一般结构 |
| (三) 青年文化的一般功能 |
| 二、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的发展状况 |
| (一)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的渊源 |
| (二) 我国改革开放时期青年文化的新发展 |
| (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 三、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的缘由 |
| (一) 改革开放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 |
| (二) 大众传播媒介的兴起和发展 |
| (三) 青年自身心理发展的不断完善 |
| (四) 青年文化理论研究的深入 |
| 四、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文化发展的特征 |
| (一) 青年文化发展的多元性 |
| (二) 青年文化发展的开放性 |
| (三) 青年文化发展的创新性 |
| (四) 青年文化发展的超前性 |
| (五) 青年文化发展的并入性 |
| 五、 积极引导我国青年文化的健康发展 |
| (一) 引导我国青年文化健康发展的时代理念 |
| (二) 引导我国青年文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
| 注释 |
| 参考文献 |
|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