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丁,周域,王晓刚,方子涵[1](2018)在《NSAIDs所致阿司匹林哮喘的文献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阿司匹林哮喘(AIA)的流行病学情况,为临床AIA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以"阿司匹林、诱发/引起/导致、哮喘"、"NSAIDs、诱发/引起/导致、哮喘"等为关键词检索发表在中国知网、中国万方、维普数据库中所有报道AIA的相关文献,再从药品种类、发作时间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诱发AIA的NSAIDs药物共涉及8类,主要为水杨酸类(24例)、吲哚类(19例)和芳基丙酸类(14例),诱发AIA少见的药物为醋氨酚(扑热息痛)、甲氧萘丙酸(萘普生)等。共收录病例81例,其中有哮喘及喘息性疾病史的33例占总比40.74%,合并有鼻息肉及鼻炎等鼻部疾病的17例占总比20.98%。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可能,1960岁多见(60例,74.07%)。女性病例(37例,45.67%),男性病例(42例,51.8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A发作间隔时间以2h以内最多见(65例,80.24%)。主要给药途径为口服(66例,81.48%),未发现药物给药途径与AIA发作间隔时间之间有明显关联。结论:临床使用NSAIDs前应对患者疾病史及过敏史做充分了解,使用NSAIDs后应至少密切关注患者2h内生命体征变化,AIA急性发作时常有生命危险,应做到及时发现、治疗。
池里群[2](2016)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治疗该疾病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期用药、联合用药。同时,因药物剂量、剂型、用药时间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一些与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因此,对此类药物诱发的药物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十分必要。本文应用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自发呈报系统数据库数据,经过对数据的规范及整理,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并辅助计算机技术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深入分析,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后所产生不良反应报告的人口学特点,以及对用药安全性差异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更好的提供有效信息,促进该类用药风险/收益的平衡,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本文分析了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的进展情况及安全性监测的现状,指出在当前状况下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进行监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从年龄、性别、不良反应所累及系统和器官及不同给药途径等角度对所引发的不良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患者年龄的不断增加,药品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增高、严重程度也再加重;应用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所诱发的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和系统最多的是皮肤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采用多种数据挖掘方法(包括ROR法和BCPNN法)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进行深入剖析,找出异常风险信号,为临床用药提供警示;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来氟米特和甲氨蝶呤联合用药情况,发现对于特定人群面临“肝功能异常”这一不良反应的风险与两种药物各自单独应用比较会增加;辅助计算机技术,在参照药品说明书中所列的不良反应信号的基础上,共发现新的不良反应信号共计97个,其中严重不良反应信号12个,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提供了有效数据。针对目前国内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监测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管理制度、开放药品不良反应信息查询网络、健全药品不良反应上报激励机制及设立专项救助基金等可行的对策及建议。
吴晶,袁海浪,甘戈,于立丽[3](2015)在《解热镇痛抗炎药致44例过敏性休克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江苏省2004年1月2013年6月收集的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44例过敏性休克病例报告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该类药物致过敏性休克多发生在4059岁年龄段(38.64%);复方氨林巴比妥、吲哚美辛、安乃近、赖氨匹林、阿司匹林发生过敏性休克居前五位;口服给药方式发生比例最大(50.00%);5 min内发生的比例最大(34.09%)。临床应加强对解热镇痛抗炎药物致过敏性休克的预防和监测。
张美霞,朱迎英[4](2013)在《含双氯芬酸抗炎药的不良反应回顾》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含双氯芬酸抗炎药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临床用药作参考。方法以"双氯芬酸"为关键词检索1991~2012年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其所导致的药害不良反应和死亡事件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含双氯芬酸抗炎药导致不良反应主要涉及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等。结论在选用双氯芬酸抗炎药时要注意安全,以减少其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蔡林,潘楠楠,石姗平[5](2013)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安全性》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中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查阅近年有关文献,对列入目录的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吲哚美辛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其预防等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与结论:5种非甾体抗炎药临床主要应用于解热、镇痛、消炎以及某些肿瘤的防治。其上市应用后发生的不良反应以消化系统、泌尿系统损害,肝、肾功能损害和过敏反应为主。虽然药物分类相同,但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的药效和不良反应存在区别,临床应用中要针对不同情况合理选用药物。
杨树升,林丽[6](2012)在《36例阿司匹林哮喘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我国阿司匹林哮喘(AIA)的流行情况、诱发原因及诊治特点。方法对近10年发表在国内的30篇AIA相关文献中的共36例AI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国AIA的诱发药物主要为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和丁苯丙酸(芬必得、布洛芬),诱发AIA的情况少见的药物为醋氨酚(扑热息痛、百服宁、泰诺)、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双氯芬酸。部分合并有鼻部疾病,占已明确是否患有鼻部疾病的28.6%(8/28)。本病可发生于各年龄段,尤以40岁以上多见(72.2%,26/36);女性病例(17例,47.22%)与男性病例(19例,52.78%)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IA发作间隔时间以60 min以内居多(71.4%,20/28),>120 min的为28.6%(8/28)。主要给药途径为口服(83.3%,30/36),药物给药途径及方式与AIA间隔时间无明显关联。结论我国AIA发病主要原因为患者和医生对非处方非甾体类抗炎药认识不足,随意使用增加了AIA的发生。预防AIA发生最重要的就是避免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如临床必须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且无禁忌证,建议使用甲氧萘丙酸(萘普生)和双氯芬酸。临床使用NSAIDs时应至少在60 min内密切关注病人呼吸变化的症状及体征,一旦发现AIA发生,应及时处理,防止其进一步恶化成致死型AIA。
阮莲芝[7](2009)在《75例双氯芬酸制剂的不良反应文献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林琳,李晓峰[8](2008)在《双氯芬酸的不良反应与安全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综述近5年来在国内报道的双氯芬酸的药物不良反应,为今后更合理的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杨宝峰,韩永龙,李丽辉[9](2008)在《73例双氯芬酸致不良反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双氯芬酸在临床使用中所致不良反应的一般规律及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年1月~2008年2月国内公开发表的医、药杂志刊登的有关双氯芬酸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类统计与分析。结果:双氯芬酸所致不良反应有73例,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累及消化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皮肤及其附件等。结论:应重视双氯芬酸发生的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保健媛,段尔柠[10](2005)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5年第12卷关键词索引》文中研究指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和方法 |
| 2 结果 |
| 2.1 药物种类及给药途径分布 |
| 2.2 年龄及性别分布 |
| 2.3 患者基础疾病 |
| 2.4 发作时间 |
| 2.5 治疗与转归 |
| 3 讨论 |
| 3.1 对AIA的关注 |
| 3.2 诱发AIA的药物 |
| 3.3 AIA的治疗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药物安全性监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抗类风湿疾病药物不良反应回顾 |
| 1.3.1 非甾体抗炎药 |
| 1.3.2 慢作用抗风湿药 |
| 1.3.3 糖皮质激素 |
| 1.3.4 植物药制剂 |
| 1.3.5 生物制剂和免疫性治疗 |
| 第二章 研究目的和意义、方法与内容 |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
| 2.3 研究内容 |
| 第三章 数据库结构及数据整理 |
| 3.1 数据库结构 |
| 3.2 数据规范 |
| 3.3 规范结果 |
| 3.4 规范数据的启示 |
| 第四章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用药不良反应描述性统计分析 |
| 4.1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不良反应报告逐年统计情况 |
| 4.2 年龄分布情况 |
| 4.3 性别分布情况 |
| 4.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分布情况 |
| 4.4.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及器官总体分布情况 |
| 4.4.2 不良反应累及循环系统分布情况 |
| 4.4.3 不良反应累及皮肤及附件系统分布情况 |
| 4.4.4 不良反应累及消化系统分布情况 |
| 4.4.5 不良反应累及神经系统分布情况 |
| 4.5 不同给药途径引发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抗类风湿关节炎药不良反应分类统计分析 |
| 5.1 慢作用抗风湿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 5.1.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1.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5.2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2.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5.3 植物药制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3.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5.4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
| 5.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 5.4.2 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LOGISTIC模型对抗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 |
| 6.1 数据来源 |
| 6.2 研究结果 |
| 6.3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新的及严重的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7.1 研究方法 |
| 7.2 “药品——不良反应”信号检测 |
| 7.2.1 依那西普 |
| 7.2.2 盐酸氨基葡萄糖 |
| 7.2.3 双氯芬酸钠 |
| 7.2.4 塞来昔布 |
| 7.2.5 尼美舒利 |
| 7.2.6 萘丁美酮 |
| 7.2.7 美洛昔康 |
| 7.2.8 来氟米特 |
| 7.2.9 布洛芬 |
| 7.2.10 阿司匹林 |
| 7.2.11 白芍总苷 |
| 7.2.12 草乌甲素 |
| 7.2.13 独活寄生合剂 |
| 7.3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加强药物不良反应安全性监管的对策及建议 |
| 8.1 完善临床用药综合措施 ,保障用药安全,实现个体化给药 |
| 8.2 创新体制,完善国家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安全 |
| 8.2.1 转变监管理念、创新监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 |
| 8.2.2 构建医疗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强化安全性监管措施 |
| 8.2.3 创建安全性监管工作激励机制 |
| 8.3 创建药物不良反应伤害补偿机制 |
| 8.3.1 药源性伤害责任的法律界定 |
| 8.3.2 药物不良反应专项救助基金的设立模式 |
| 8.4 构建全方位立体安全性监管体系模型 |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9.1 研究结果与讨论 |
| 9.2 研究的创新点 |
| 9.3 研究的局限性 |
| 9.4 对未来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致谢 |
|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
| 1.1 调查对象 |
| 1.2 统计方法 |
| 2 结 果 |
| 2.1 一般情况 |
| 2.2 用药原因 |
| 2.3 解热镇痛抗炎药品种及给药途径分布 |
| 2.4 致过敏性休克的时间分布 |
| 2.5 过敏性休克的治疗效果 |
| 3 讨 论 |
| 3.1 发生过敏性休克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
| 3.2 致过敏性休克的药物 |
| 3.3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 |
| 1 临床应用概述 |
| 1.1 解热作用 |
| 1.2 镇痛作用 |
| 1.3 消炎作用 |
| 1.4 对肿瘤的防治作用 |
| 2 不良反应情况 |
| 2.1 阿司匹林的不良反应[16-19] |
| 2.2 对乙酰氨基酚的不良反应[20-27] |
| 2.3 布洛芬的不良反应[28-31] |
| 2.4 双氯芬酸的不良反应[32-35] |
| 2.5 吲哚美辛的不良反应[36-40] |
| 3 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分析[41-45] |
| 4 不良反应的预防[39-45] |
| 4.1 准确诊断, 正确选择药物 |
| 4.2 避免和减少不合理的联合用药 |
| 4.3 控制好给药剂量、方法和疗程 |
| 5 结语 |
| 资料与方法 |
| 结 果 |
| 一、检索结果 |
| 二、病例情况 |
| 三、治疗情况 |
| 讨 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2.1 性别与年龄 |
| 2.2 给药途径与剂量 |
| 2.3 ADR发生的时间 |
| 2.4 原患疾病 |
| 2.5 合并用药 |
| 2.6 ADR的临床表现 |
| 2.7 转归 |
| 3 讨论 |
| 1 双氯芬酸的不良反应 |
| 1.1 下消化道出血 |
| 1.2 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 |
| 1.4 急性肾功能衰竭 |
| 1.5 水肿1例 |
| 1.6 高原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1.7 成人血尿 |
| 1.8 全身发麻 |
| 2 注意事项 |
| 资料与方法 |
| 1 资料来源: |
| 2 方法: |
| 结 果 |
| 1 性别与年龄分布: |
| 2 给药方法及合并用药情况: |
| 3 ADR的临床表现: |
| 4 ADR发生的时间及预后: |
| 讨 论 |
| 1 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
| 2 ADR与给药方案的关系: |
| 3 双氯芬酸引起的ADR的预防对策: |
| [A] |
| [B] |
| [C] |
| [D] |
| [E] |
| [F] |
| [G] |
| [H] |
| [J] |
| [K] |
| [L] |
| [M] |
| [N] |
| [P] |
| [Q] |
| [R] |
| [S] |
| [T] |
| [W] |
| [X] |
| [Y] |
| [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