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北[1](2021)在《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数字解剖学研究及有限元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目的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解剖参数,确定置钉的安全区和危险区,以提高四边体区域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2月期间我院影像中心行骨盆CT扫描的成年人图像200例。通过Mimics软件进行骨盆三维重建后,测量四边体内侧面的边长和面积,进行性别间和左右侧比较;定义并测量危险区和安全区长度,确定最危险置钉点位置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四边体内侧面上边界长度65.54±4.5 1mm,下边界长度39.24±2.96mm,前边界长度62.46±3.45mm,后边界长度67.91±3.92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3276.22±309.33mm2;女性四边体上边界长度63.92±3.37mm,下边界长度36.85±2.39mm,前边界长度55.25±3.13mm,后边界长度61.89±3.75mm,四边体内侧面的表面积为2787.21±246.21mm2。男性的五组数据值均大于女性,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左右侧数据之间的配对样本比较发现四边体内侧面的上边界和前边界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下边界、后边界和内侧面表面积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0.42±6.88mm,前后缘长度42.75±3.22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48±0.15;女性四边体危险区长度24.43±5.04mm,前后缘长度39.18±2.21mm,危险区和前后缘距离比值为0.62±0.13。男性四边体的前后缘长度大于女性,但危险区长度小于女性,男性危险区占据前后缘的比例要低于女性。三组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最危险进钉点到参考线的距离为14.42±4.22mm,女性为12.89±3.38mm,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化工具软件Mimics结合CT图像可建立完整的骨盆三维模型,通过调整视图方向,能够定义并测量髋臼四边体区域的相关参数。由于性别间的生理差异,男性四边体内侧面的各边长均大于女性。在髋臼前入路观察角度下女性四边体危险区范围大于男性,确定最危险进钉点的位置有利于术中安全操作。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目的选取四边体危险区多个进钉点模拟螺钉的安全放置,测量螺钉的多方位安全进钉角度及长度等参数,并进行性别间比较,以提高四边体危险区置钉的安全性,为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提供更全面的数据参考。方法通过Mimics软件对200例骨盆CT进行三维重建,根据四边体内侧面将矢状面和横断面视图重新定义,在真骨盆上缘和下缘分别确定危险进钉点位置,应用直径3.5mm的圆柱体模拟螺钉置入。真骨盆上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螺钉的最小内倾角(MIMIA),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真骨盆下缘的三处进钉点分别测量平行螺钉的长度,最小前倾角(MIAIA)和最小后倾角(MIPIA)以及对应的螺钉长度;通过调整髋骨的三维半透明模型,确定髋臼下螺钉的最佳位置,模拟置钉并测量该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的位置及进钉方向,对上述置钉参数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在四边体最危险进钉点O处,男性MIMIA为13.32±3.98°,螺钉长度28.96±7.57mm,MIAIA 为 31.97±9.89°,螺钉长度 42.99±5.44mm,MIPIA 为23.67±5.99°,螺钉长度 60.98±4.94mm;女性角度分别为 16.54±5.45°,39.40±10.07°,32.04±8.65°,螺钉长度分别为 22.54±5.16mm,36.02±3.27mm,50.51±3.82mm。男性各角度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进钉点O比较,A点和B点对应的MIMIA值均减小,而对应的螺钉长度均增加。真骨盆上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值逐渐增加,而MIPIA值逐渐减小,男性和女性变化趋势一致。在四边体进钉点O’处,男性的平行螺钉长度为19.23±4.38mm,女性为13.86±3.53mm,男性MIAIA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36.39±7.29°和33.59±2.73mm,女性分别为40.73±6.63°和28.73±2.39mm;男性 MIPIA 及对应螺钉长度分别为 33.01±7.07°和 9.07±2.66mm,女性分别为39.33±5.82°和43.36±2.73mm。男性的最小前倾角度和最小后倾角度均小于女性,而螺钉长度均大于女性,数据在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真骨盆下缘A’、O’、B’三点对应的MIAIA和MIPIA值变化趋势同上缘对应点一致。男性髋臼下螺钉的最大直径为5.54±1.38mm,最大长度为100.23±6.37mm,女性分别为4.49±0.89mm和87.74±6.36mm,94%的男性和86%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3.5 mm;而77%的男性和53%的女性最大螺钉直径不小于4.5 mm。螺钉参数在性别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数字化软件的切面重建,三维图像透明化及轴向透视等方法,可以在四边体危险区内以不同方式安全置钉,获得相关的置钉数据参数,指导个体化术前设计,为髋臼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参考。由于男女骨盆的生理解剖差异,四边体区域置钉的方向角度和螺钉的长度直径等属性在性别间存在差异。将解剖标记作为置钉参照物和参考平面方便术中安全精确操作。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目的建立起髋臼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的有限元模型,针对四边体区域设计不同的钢板和螺钉内固定模型装配后进行生物力学有限元分析,评价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稳定性,为四边体螺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一例健康成年女性的DICOM格式的骨盆CT数据,将其导入Mimics及3-matic软件中,分别建立前柱骨折和后柱骨折模型,在Geomagic Studio软件及Solidworks软件中根据骨折线位置设计不同内固定,在3-matic中最终装配成髂腹股沟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4组固定模型,Stoppa入路处理前柱骨折的3组固定模型及后柱骨折固定的5组模型。将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中,进行材料属性赋值,弹簧单元模拟韧带及接触设置。约束边界条件后对模型求解,分析评价骨盆和内固定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比较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结果前柱骨折模型中,增加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后,可以降低钢板和固定螺钉的最大应力和松动断裂的风险,同时可以降低钢板对骨盆的应力遮挡作用。髂腹股沟钢板和Stoppa钢板在增加了两枚四边体双皮质螺钉后,上下骨折面的位移差组内比较均为最小。后柱骨折模型中,联合固定模型组由于增加了耻坐螺钉,后柱钢板和后柱螺钉的应力均下降,三种状态下骨折面的平均位移差和最大位移差的最小值均出现在联合应用耻坐螺钉模型组。结论通过髂腹股沟入路和Stoppa入路处理髋臼前柱骨折时,钢板联合四边体危险区螺钉均可以有效提高生物力学相容性和稳定性。在处理髋臼后柱骨折时,放置四边体螺钉可增加后柱钢板或后柱螺钉的固定强度,降低内固定失效的风险。
徐准[2](2021)在《手法对骶髂关节的生物力学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宽度,为临床上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提供参考。研究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相对运动的影响以及骶髂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特性。研究不同施力点和不同施力方向的斜扳法、以及三种推拿手法对骶髂关节应力-应变的影响。方法:1.回顾性收集480例正常骶髂关节的CT资料,观测六个年龄组(10~19岁,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以上)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2.对9具半骨盆和3具全骨盆施加斜扳法F3和F4,在两种手法作用下,比较骶髂关节发生的旋转角度和位移。然后依次切除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观测骶髂关节的运动。3.建立股骨-骨盆有限元模型,加载四种斜扳法:F1:施力点在髂前下棘,方向与矢状面呈30°;F2:施力点在髂前下棘,方向与矢状面平行;F3:施力点在髂前上棘,方向与矢状面呈30°;F4:施力点在髂前上棘,方向与矢状面平行。分析四种手法对骶髂关节产生的应力和位移、以及周围韧带的应变。4.利用骨盆有限元模型,分析屈髋屈膝法、下肢过伸法、斜扳法对骶髂关节产生的应力和位移、以及周围韧带的应变。结果:1.(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的差异(P<0.05),随着年龄的增大,间隙宽度逐渐变窄;(2)不同性别人群的骶髂关节间隙宽度的差异主要集中在关节的上中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同侧前、中、后三个区域的关节间隙宽度有明显差异(P<0.05),但同一区域的左侧和右侧的间隙宽度无明显差异。2.(1)斜扳法可使施力侧的骶髂关节发生较小的位移和旋转,同时也使对侧的骶髂关节和耻骨联合产生运动,但运动幅度更小;(2)平行矢状面方向的斜扳法,可使骶髂关节发生更大的旋转角度和位移(P<0.05);(3)斜扳法作用下,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4)骶髂螺钉固定是增加骶髂关节稳定性的一种有效方法。3.(1)斜扳法F3和F4可对骶髂关节面产生更大的应力;(2)F2和F4可使骶髂关节发生较大的位移和韧带应变。4.(1)三种复位手法可致骶髂关节发生较小的位移和不同程度的韧带应变;(2)斜扳法可产生较大的位移和韧带应变。结论:骶髂关节半脱位的诊断需要考虑关节间隙宽度存在年龄相关性。平行矢状面方向的斜扳法可使关节产生更大的位移和旋转角度、以及韧带应变。骶髂前韧带和耻骨联合对维持骶髂关节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三种手法均可使骶髂关节产生较小的位移和不同程度的韧带应变。
王天乐[3](2020)在《经产妇骶髂关节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探究顺产后的女性骶髂关节受力变化,探索经产妇骶髂关节痛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择一名健康的青年经产妇骶髂关节CT数据,使用Mimics、Geomagic Studio、Pro/e、Ansys软件建立骶髂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模型真实性后设定工况条件,于骶骨上表面垂直向下加载600N机械力模拟重力进行力学分析,计算应力、应变、位移结果与文献数据对比。结果:成功建立了有效的骶髂关节模型,并获得了模型静态时站立与坐位姿势14个观测点应力、应变、位移数据。数据与文献数据对比,经产妇在站立姿势应力、位移最大值均向下变小,应变发生微小改变。在坐姿中,本实验骶髂关节中部应力变大,骶髂关节上部应力明显变小。位移结果中,上部最大位移增多,中部减少。应变值结果与站立位基本保持一致。结论:1.实验建立了经产妇骶髂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其可行性,模型能对不同姿势下的骨盆力学改变进行分析;2.证实了站立与坐位两种工况下骶髂关节都是骨盆较为主要的负重结构;3.在经产妇站立姿势下,由于关节不稳被肌肉与韧带代偿,整体保持稳定;在经产妇坐位姿势下,骶髂关节中部骨质增生,单独靠肌肉与韧带已不能代偿,需要通过关节间骨与骨之间的嵌合达到增加稳定性的效果;4.产后骶髂关节及周围韧带未完全恢复原有的力学特性,通过进一步发展,可能是后期造成骶髂关节错位、甚至关节退行性变的发病机制之一。5.产妇生产过后,需要重视早期的康复干预、调整内分泌水平、养成正确姿势习惯。
刘麟[4](2020)在《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Tile C型骨盆骨折是一种最严重的骨盆骨折类型,早期微创手术充满挑战。我们提出以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为研究其生物力学性能及疗效,设计本课题。研究目的1.研究前环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安全通道参数。2.研究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3.探讨其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1.骨盆有限元模型中模拟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测量镙钉安全通道参数。2.2钉、3钉、4钉内支架系统、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有限元模型垂直600N载荷生物力学测试。3.16具成人尸体骨盆标本建立上述相应A、B、C、D组骨盆标本骨折固定模型,垂直0-600N载荷生物力学测试。4.回顾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2月应用前环内支架系统、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病例各7例。结果1.男、女髂骨区镙钉长度:114.44±4.07,107.59±8.34mm;直径:11.71 ±0.52、10.01±0.55 mm;距髂前下棘距离:5.51±0.99,5.58±1.01mm;与冠状面夹角:55.79±2.44,50.62±3.05 度;与矢状面夹角:26.58±1.04,24.45±1.87 度;与水平面夹角:64.88±3.67 度,58.05±3.10 度。耻骨区镙钉长度:47.02± 1.96,39.81±3.84mm;直径:7.12±0.39,6.11±0.37mm;距耻骨联合距离:10.12±0.71,10.05±0.82mm。镙钉距髂前下棘、耻骨联合距离男女对比P>0.05;余参数男女对比P<0.05。2.2钉、3钉、4钉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及锁定接骨板镙钉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均可有效固定Tile C3骨盆骨折,与正常骨盆模型比较,站位最大位移增加 66.51%,65.36%,35.16%,35.47%,最大应力增加 201.78%,130.65%,100.82%,99.03%;坐位最大位移增加 9.1%,11.04%,5.57%,8.59%,最大应力增加 157.73%,118.02%,98.32%,93.16%。3.站位骶髂关节位移:C组<D组<B组<A组,耻骨骨折位移:D组<C组<B组<A组。坐位骶髂关节位移:C组<D组<B组<A组,耻骨支骨折移位:D组<C组<B组<A组。4.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组相比锁定接骨板镙钉联合骶髂镙钉组在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及输血量更优(P<0.05),术后骨折复位、Majeed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注意男、女性别差异,把握镙钉直径、长度、位置及方向,可快速安全置入内支架系统镙钉。2.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可有效固定Tile C 3型骨盆骨折,2钉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方式操作更简单,随固定镙钉增加,生物力学稳定性相应增加。3.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可安全有效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有着微创、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功能恢复良好等优点。
吴海洋[5](2020)在《第二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观察及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髋臼双柱骨折是复杂髋臼骨折中较为常见但处理较为棘手的类型之一。笔者临床实践发现无论是高位或低位髋臼双柱骨折均可累及到一种重要的解剖结构即方形区。方形区位于髋臼内表面,位置深在,骨质菲薄,周围大量神经血管毗邻,术中复位非常困难。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尝试采用一系列新型固定策略对该区骨折进行固定,但多数固定方法难以对方形区骨折块进行直接固定,即使直接固定也存在很高的螺钉误入关节腔风险。自2005年以来,笔者科室创新性提出采用非解剖型“动力化前路方形区钛板螺钉内固定系统(dynamic anterior plate-screw system for quadrilateral area,DAPSQ)”(专利号:ZL201320106378.0)治疗髋臼骨折。在既往上百例复杂髋臼骨折患者术后随访中,据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标准,优良率可达到81.1%。第一代DAPSQ是采用重建钛板进行术中临时塑形,钛板塑形过程中各分区比例、扭转角度的设置依赖于术者经验,难以形成统一标准,且这种术中临时塑形操作也可能会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课题组在第一代DAPSQ重建钛板的基础上进行多项技术优化。与第一代DAPSQ相比,第二代DAPSQ为标准化钛板,在钛板长度和分区比例设置更为合理化和标准化。这种第二代DAPSQ(专利号:ZL201621494131.0)已从2016年在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入临床使用。但目前需进一步明确:两代DAPSQ临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最佳置入数目或排钉分布是怎样的?固定髋臼骨折后的稳定性如何?患者术后翻身、站位、坐位或旋转位活动时是否安全?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将回顾性分析比较两代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初步临床效果,并将分别从有限元模拟和尸体模型模拟两个研究方向,评估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方形区排钉分布特点和生物力学稳定性,以期为该内固定系统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更多生物力学依据。第一章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目的探讨经单一髂腹股沟入路下,第二代标准化DAPSQ与第一代传统DAPSQ在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短中期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10月在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35例髋臼双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采用的固定方式分为两组:第二代DAPSQ组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23~59岁[(49.3±8.8)岁],第一代DAPSQ组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32~64岁[(50.4±9.1)岁]。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情况。结果1.所有3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48个月[(24.3±8.4)个月]。第二代DAPSQ组手术时间[(227.5±49.6)min]和术中出血量[(1026.7±572.5)ml]均显着少于第一代 DAPSQ 组[(284.1±61.3)min]和[(1540.0±714.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Matta放射学标准评分结果、末次随访时改良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2例(1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第一代DAPSQ组出现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3例。两组无一例患者出现螺钉进入关节腔、内固定松动、断裂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两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的短中期疗效,两者在患者手术复位质量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方面效果相似。而应用第二代DAPSQ能够明显减少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是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一种优化选择。第二章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法研究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排钉分布特点,并比较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1.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选取1例28岁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骨盆CT图像,利用Mimics 19.0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 软件、Unigraphics NX 9.0 软件和 ANSYS17.0 软件建立正常骨盆分析模型并进行有效性验证。参考Letournel-Judet和AO髋臼骨折分型建立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采用第二代DAPSQ固定。分别构建DAPSQ钛板联合单方形区螺钉(OS组)、双方形区螺钉(DS组)、三方形区螺钉(TS组)和四方形区螺钉(FS组)固定模型。设定相应的载荷及边界条件(垂直载荷:600N,扭矩:8 N·m),分别模拟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比较各组内固定方法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内固定应力分布情况。2.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同样采用上述方法建立左侧高位髋臼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采用DAPSQ钛板+三方形区螺钉下4种排钉方式(TS1组、TS组、TS2组和TS3组)、DAPSQ钛板+四方形区螺钉(FS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FT组)进行固定。模拟上身重量60 Kg下,分析六种内固定方式在骨盆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方形区骨折位移和内固定承受应力情况。结果1.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路径上各节点平均位移均表现为OS组>DS 组>TS组>FS组,组间比较均显示,FS组位移均明显低于OS组和DS组(P<0.05),TS组和FS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坐位下FS组第二代DAPSQ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4枚方形区螺钉中,以近端第1枚方形区螺钉承担应力最大,最大应力值为150.83mPa,远小于钛质材料屈服强度。方形区螺钉在跨骨折线处也出现了应力集中,内侧面主要承受压力,外侧面主要承受张力,方形区螺钉有向骨盆内折弯的趋势。2.站位、坐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4种工况下,方形区骨折线平均位移和最大位移均表现为FT组>TS1组>TS组>TS2组>TS3组>FS组,两两比较时FT组与其余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站位、站位+健侧旋转和站位+患侧旋转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低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而坐位时FT组内固定最大应力均明显高于第二代DAPSQ各亚组。各组内固定模型在站位后继续向健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减小趋势,继续向患侧旋转均表现为应力增加趋势。结论1.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可靠,内固定应力主要集中在靠近坐骨大切迹的钛板螺钉结合处,最大应力值均远小于钛质材料的屈服强度,患者早期行坐位、站位及旋转动作时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方形区应至少置入3枚螺钉进行固定,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靠近坐骨大切迹的方形区螺钉应常规置入,以增强对后柱骨折块的有效固定。2.初步力学测试结果认为,模拟人体坐位、站位时,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高位双柱骨折显示出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尤其在恢复坐骶弓力学传导更具优势。同时,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后抗旋转能力明显优于传统前路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但患者应注意尽量减少向患侧转身动作。第三章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目的采用尸体模型生物力学检测方法,比较非解剖型第二代DAPSQ和解剖型传统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在髋臼双柱骨折内固定术后力学差异。方法选取6具成人防腐保湿处理的尸体制成全骨盆标本,模型上端保留至腰4椎体上缘,下端保留至双侧股骨干上1/3。分别于左半骨盆前柱、后柱和方形区粘贴应变片和应变花。加载和测量仪器选择德国Zwick Z100电子万能材料试验机、国产RNJ-500微机控制扭转试验机、国产XL2118A静态电阻应变仪、日本三丰多功能数显千分表和国产游标卡尺(武汉理工大学力学实验中心提供)等。先测量完整骨盆(A组)站位、坐位轴向压缩试验及平卧位扭转试验生物力学数据,然后制作左侧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分别随机前后行第二代DAPSQ(B组)和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C组)固定和测试。记录三组在200N~800N垂直下对应的骨盆整体轴向位移、骨折线位移和前后柱应变片对应的应变值,并记录扭转实验中2°、4°、6°和8°扭转角时对应的扭矩值和方形区应变花对应的应变值。结果1.一般情况:髋臼双柱骨折在经过B和C组固定后,髋臼前后柱骨折块均得到良好固定,经X线和CT三维重建均证实为解剖复位。整个测试过程中,两组所有标本均未出现钛板或螺钉松动、拔出或断裂现象,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2mm,均未达到内固定失效标准。2.坐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C组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P<0.05),而A组和B组差异不显着(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骨盆轴向刚度为A组的84.1%,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61.5%,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生理载荷下,后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C组应变值明显大于A和B组(P<0.05),A和B组差异不大(P>0.05),前柱测量点应变值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和C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B组6例标本轴向刚度均为稳定,而C组1例标本出现轴向不稳定。3.站位轴向压缩试验:随着垂直载荷从200N增加至800N,三组骨盆轴向压缩位移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总体位移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C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轴向位移均明显大于A组和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在各级载荷下骨盆整体位移明显大于A组(P<0.05)。600N生理载荷下,B组轴向刚度为A组的75.3%,而C组轴向刚度仅为A组的54.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测试过程中髋臼内壁横向位移和臼顶纵向位移均在1mm以内,C组骨盆出现股骨头中心脱位2例,向上脱位1例。4.平卧位扭转实验:随着骨盆标本扭转角从2°增加至4°,三组扭矩均呈线性增加趋势,整体骨盆扭转刚度比较表现为A组>B组>C组,其中B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为A组的95.3%,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骨盆整体扭转刚度仅为A组的65.1%,均明显低于A组和B组(P<0.05)。三组方形区测量点应变值均随扭转载荷增加而呈线性增加趋势,其中最大拉应变均大于压应变,三组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绝对值均表现为C组>A组>B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方形区最大拉应变方向位于-39.10°,基本与方形区螺钉置钉方向一致。结论1.坐位下,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固定相比,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模型生理载荷下轴向刚度更强,与完整骨盆轴向刚度无明显差异。第二代DAPSQ固定组髋臼前后柱应力变化更接近完整髋臼应力变化情况,故患者术后早期取坐位是安全的。2.站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生理载荷下骨盆轴向刚度虽小于完整骨盆,但仍明显强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且第二代DAPSQ固定后未出现髋关节不稳或内固定失败情况,故第二代DAPSQ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取站位稳定性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但早期应谨慎选择站位锻炼。3.旋转位下,第二代DAPSQ固定组整体骨盆扭转刚度与完整骨盆相当,明显优于传统重建钛板+1/3管型。第二代DAPSQ固定后方形区后柱骨折块主要受拉应力变化,最大拉应变方向与方形区螺钉固定方向一致,患者内固定术后向患侧翻身并不影响内固定稳定性。
独行业[6](2019)在《LC-Ⅱ螺钉的数字解剖学分析及其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目的: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模拟术中经皮LC-Ⅱ螺钉置钉过程,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置钉通道并进行分析和测量,同时测量单枚LC-Ⅱ螺钉进钉的解剖学参数,为经皮置入单枚LC-Ⅱ螺钉提供准确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以期提高置钉的安全性和准确性。方法:随机选取2017年02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成年患者43例(男21例,女22例),采用Mimics21.0软件重建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在3-Matic13.0软件中采用“横截面法”规划出理想的LC-Ⅱ螺钉通道。测量该通道可容纳LC-Ⅱ螺钉的最大长度DAP、最大直径Dmax、第1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1、第2处狭窄距髂后上棘的距离D2、第1处狭窄外径OW1、第1处狭窄内径IW1、第2处狭窄外径OW2、第2处狭窄内径IW2。同时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骨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1、垂直距离Dv1、LC-Ⅱ螺钉中轴线在髂前区域皮肤交点距离髂前上棘的水平距离Dh2、垂直距离Dv;测量LC-Ⅱ螺钉中轴线和冠状面、矢状面、水平面的夹角∠α、∠β、∠γ。结果:43例患者中,42例(97.7%)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钉道,1例女性患者由于LC-I螺钉通道横截面髂骨内外径小且3处浅弧形结构曲率大,无法规划全程LC-Ⅱ螺钉,未测量钉道及进钉参数。21例可规划出全程LC-Ⅱ螺钉通道的女性患者中,5例(23.8%)可置入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小于6.5mm。男女组间LC-Ⅱ螺钉钉道参数除D1和OW2外,其余均有统计学差异。LC-Ⅱ螺钉最大长度男女性分别为(147.68±7.29)mm,(136.41±9.8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LC-Ⅱ螺钉的最大直径男女性分别为(9.16±1.34)mm,女性为(7.04±1.6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女组间LC-Ⅱ螺钉进钉参数除∠γ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从数字化骨盆三维模型上观察,LC-Ⅱ螺钉髂前区域骨性进钉点均位于髂前下棘偏后侧。LC-Ⅱ螺钉和冠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48.06°,女性45.10°;LC-Ⅱ螺钉和矢状面夹角分别为男性27.14°,女性25.60°。结论:数字医学是一种理想的研究LC-Ⅱ螺钉骨通道解剖结构的工具,通过数字医学软件可规划出LC-Ⅱ螺钉通道,测量钉道参数和进钉参数,为快速、安全、准确的置入LC-Ⅱ螺钉提供了全面的应用解剖学基础。第二部分: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可以个体化应用,以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方法:选取2018年12在江阴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行完整骨盆CT检查的1例患者,男性,36岁。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规划出左侧半骨盆LC-Ⅱ螺钉钉道并模拟置入LC-Ⅱ螺钉备用。在3-Matic 13.0软件中,选取LC-Ⅱ螺钉进钉点周围的皮肤制作数字化皮肤模型,根据该皮肤模型制作和其相贴合的数字化导板实体,最终设计完成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结果:设计完成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由皮肤贴合面板,LC-Ⅱ螺钉导向套管和2根固定针导向套管构成。皮肤贴合面板依据髂前上棘区域的皮肤设计,可很好的贴服于髂前上棘区域。LC-Ⅱ螺钉导向套管可允许置入2.5mm引导针。2根固定导针套管一根设置于髂前上棘,另一根设置于髂骨粗隆,允许置入2.5mm的固定针。结论:本研究通过数字医学软件所设计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其设计方法可根据不同患者的CT数据进行个体化应用。第三部分: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目的:设计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方法:根据本课题第一部分《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中所描述的方法,获得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体表骨性标志(髂前上棘)的位置关系(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以及LC-Ⅱ螺钉的进钉方向和矢状面,冠状面的夹角。首先确定髂前上棘位置,然后根据在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中测得的数据,通过设计完成的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调整找到LC-Ⅱ螺钉皮肤进针点和进钉方向,沿导向套筒打入2.5mm导针,透视确定导针位置正确后,沿导针拧入LC-Ⅱ螺钉。结果:设计了一种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包括底座、定位器和角度导向器,定位器用于定位LC-Ⅱ螺钉体表进针点位置,角度导向器用于调节进钉方向。结论:根据数字医学测量获得的LC-Ⅱ螺钉的进钉参数,通过该导向装置,能够安全、快速、准确地经皮置入LC-Ⅱ螺钉,从而缩短射线暴露和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第四部分: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固定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比较单纯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用1枚骶髂关节螺钉固定DayⅡ型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稳定性和生物力学相容性。方法:选取一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通过数字医学软件(Mimics21.0,3-Matic 13.0),根据骨盆新月形骨折的Day分型,规划出DayⅠ型骨折和DayⅡ型骨折,并规划出固定骨折的2枚LC-Ⅱ螺钉的位置及骶1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Geomagic Studio 12.0、Pro/Engineer5.0、Hypermesh 12.0、ANSYS13.0)构建5种骨盆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包括生理模型(正常骨盆)、2种DayⅠ型骨折固定模型、2种DayⅡ型骨折固定模型;模拟直立、屈伸(前屈、后伸)、侧弯(左侧弯、右侧弯)和旋转(左旋转、右旋转)7种加载模式;分析5种模型的位移和应力分布情况。结果: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Ⅰ-螺钉、DayⅠ-钢板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76mm、0、68mm;DayⅠ-钢板测试模型和DayⅠ-螺钉测试模型在不同加载模式下的应力数值相比上升明显,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320%,前屈134%,后伸211%,左侧弯339%,右侧弯208%,左旋转321%,右旋转 284%。对于DayⅡ型骨折,在所有的加载模式中,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相差不大;前屈加载模式下,intact骨盆、DayⅡ-螺钉、DayⅡ-骶髂螺钉模型的位移均最大,分别为0.57mm、0.82mm、0.64mm;DayⅡ-骶髂螺钉测试模型和Day-Ⅱ螺钉测试模型在直立加载模式下应力上升133%,前屈96%,后伸33%,左侧弯89%,右侧弯24%,左旋转113%,右旋转97%。结论:对于DayⅠ型骨盆新月形骨折,2枚LC-Ⅱ螺钉和2块钢板均可提供良好的骨盆稳定性,但放置于骶髂关节处的钢板有明显的应力集中,钢板的疲劳断裂和螺钉松动风险较LC-Ⅱ螺钉更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优先选择2枚LC-Ⅱ螺钉内固定。对于DayⅡ型骨折,由于2枚LC-Ⅱ螺钉和2枚LC-Ⅱ螺钉加骶髂关节螺钉均可维持良好的骨盆稳定性,加用骶髂关节螺钉较单纯LC-Ⅱ螺钉有更显着的应力分布,且骶髂关节螺钉置钉技术要求高,手术风险大,在闭合复位成功的情况下,仅选择2枚LC-Ⅱ螺钉固定即可。
梁子毅[7](2019)在《基于断裂力学的肾阳虚型老年骨盆骶尾部骨折有限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分析50岁以上各年龄段骨盆骶尾部骨折的受伤时外力能量高低的差异,提出骨质疏松及外力角度影响骶尾部骨折发生的设想,基于“肾主骨”的中医学理论,探究肾阳虚证与老年骶尾部骨折患者关系的密切程度,为骨盆骶尾部骨折发生机制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2.通过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验证,骨质疏松与否对跌倒时老年骨盆骶尾部骨折发生的影响,分析研究并为骶尾部骨折防治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案建议。方法:1.临床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住院,涉及骨盆骶尾部的新鲜骨折患者(年龄≥50岁),按照年龄以每10岁为一组进行分组,并通过在线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AU,对各组骶尾部骨折受伤时外力能量高或低的比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高处坠落、重物砸伤、车祸归为高能量损伤,跌倒或无明显外伤归为低能量损伤),分析各年龄段外伤类型比例的变化。参考肾阳虚的诊断标准,对纳入统计的骶尾部骨折病人进行诊断筛查,分析各年龄段分布特点。并根据骨折分型拟定后续模拟实验的外力角度。2.实验研究:招募1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及1名骨质疏松症老年男性患者,并采集其骨盆CT影像资料,通过Mimics 19.0及SolidWorks 2014软件建立相应骨盆骨骼三维模型,导入Hypermesh 14.0软件中设置材料赋值。分别导入健康青年人及骨质疏松老年人骨盆材料属性,设置相同的边界条件及载荷,建立模型A、B,分别导入LS-DYNA软件中进行计算,观察各组模型骨折发生所需外力、模型应力分布情况、骨折线走向及骨折形成类型的差异。结果:1.纳入统计的患者共46例,统计分析50-100岁5个年龄段骶尾部骨折病人,对外伤能量高或低的差异情况进行χ2检验,结果显示χ2值为10.709,P<0.05。结果显示不同年龄分组受伤能量高低类型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其中高能量损伤所致骶尾部骨折高发于50-59岁(约占该类总数58.82%),低能量损伤所致骶尾部骨折未见明显高发年龄段。此外,70岁以上患者以低能量损伤致伤为主。进一步筛查,检出肾阳虚证患者19例,占总数41.30%,患者年龄增长与肾阳虚证检出率呈正相关关系。对50-69岁、70-100岁两个年龄段的筛查结果进行分析。50-69岁共28例,肾阳虚证检出4例,占该年龄段的14.29%;70-100岁共18例,,肾阳虚证检出15例,占该年龄段的83.33%。两组结果进行χ2检验,χ2值为21.546,P<0.05。可见两组结果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模型A、B导入运算。A、B模型均形成Denis Ⅱ型骨折,A组模型骨折发生所需外力大于理论跌倒载荷,B组模型骨折发生所需外力小于理论跌倒载荷,可认为正常青年跌倒时直接撞击骶髂关节处不会发生骶尾部骨折,骨质疏松老年男性跌倒时直接撞击骶髂关节处会发生Denis Ⅱ型骨折。结论:1.病例统计研究提示,60岁以后高能量损伤导致骶尾部骨折比例下降;70岁以后,骶尾部骨折发生以低能量损伤原因为主。2.研究筛查提示肾阳虚证患者的检出率,与低能量损伤导致的骶尾部骨折患者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以补肾强骨的治法入手改善肾阳虚证象,可能对预防骶尾部骨折的发生有所帮助。3.有限元分析显示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骶髂关节受撞击时,骶尾部骨折发生风险比健康青年高,骨折发生所需力量比跌倒的撞击力量小,说明骨质疏松老年人跌倒存在骶尾部骨折发生风险。4.建议60岁以上老年人定期检查骨密度,如诊断为骨质疏松症,建议规范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及早预防,增加骨密度或减慢骨密度下降,降低日后跌倒时发生骶尾部骨折的风险,从而避免因骨折进行手术治疗,或保守治疗所需的长期卧床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
刘洋[8](2019)在《骨盆整合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骨盆环结构作用和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理筋推拿手法基础上,配合使用骨盆整复手法,分析骨盆整复手法对产后骨盆带疼痛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治疗前后QBPDS、JOA、ASLR评分和骨盆测量指标变化,从生物力学角度探讨骨盆整复手法治疗产后PGP的作用机理,为手法治疗产后PGP奠定有力的理论基础。方法:将60例产后PGP患者随机分组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骨盆整复手法结合理筋推拿手法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推拿理筋手法,每周治疗34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ASLR测试、JOA评分标准、QBPDS评分量表及VAS进行评分,统计手法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并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作统计学处理和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表示同组数据治疗前后对比,两独立样本T检验表示两组数据的治疗前后比较;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临床疗效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2.经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JOA评分、VAS视觉模拟评分、QBPDS评分及ASLR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3.经治疗,实验组和对照组髋骨宽度差和髂嵴高度差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差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经治疗,实验组闭孔宽度差和腰骶角均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实验组显着小于对照组;对照组闭孔宽度差和腰骶角均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后QBPDS、JOA、ASLR评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1)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治疗前QBPDS、JOA评分和治疗前QBPDS、ASLR评分都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且相关系数均|r|>0.8,说明两组治疗前QBPDS、JOA评分和治疗前QBPDS、ASLR评分具有显着相关性;(2)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治疗后QBPDS、JOA、ASLR评分及其前后差值变化虽然都具显着统计学意义,但相关系数均0.4<|r|<0.8,说明两组治疗后QBPDS、JOA、ASLR评分具有中度相关性,且对照组QBPDS、ASLR治疗前后评分差值具有低相关性。结论:骨盆整复手法结合推拿理筋手法治疗产后骨盆带疼痛和骨盆区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优势,临床疗效优于传统理筋推拿。骨盆整复手法可以恢复患者骨盆环结构对称性,提升骨盆环整体稳定性,改善患者骨盆关节功能,改善力学载荷传导机制,从而恢复骨盆环在人体生物力学关系中的“承上启下”重要作用,减轻女性产后骨盆疼痛,让广大女性患者重塑自信心,提高其生活工作质量。因此,生物力学理论指导下的正骨手法在传统产后康复及妊娠相关的脊柱疾病临床治疗中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郭志坚[9](2019)在《基于股骨头外侧壁厚度的NONFH保髋治疗及其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明确股骨头外侧壁厚度与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NONFH)非手术保髋预后的关系;通过髋关节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明确股骨头外侧壁的存留厚度对髋关节生物力学传导的影响,以明确股骨头外侧壁对NONFH非手术保髋的重要性。方法1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06月到2012年12月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骨科初次就诊,并且有定期复诊的NONFH患者,其中JIC C1型病例单独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药联合物理治疗的非手术保髋疗法,以患者接受保髋手术或者全髋关节置换术为观察终点,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评估患者保髋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进展情况,采用股骨头坏死(ONFH)ARCO分期、JIC分期评估患者保髋治疗前后的影像学进展情况,采用外侧股骨头指数、股骨头外侧壁指数量化分析股骨头外侧壁厚度,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分析髋关节功能评分与股骨头外侧壁厚度之间的相关性。2股骨头坏死的生物力学研究选取一例JIC C1型NONFH病例,完善该病例的髋关节X线片、CT及核磁共振检查,基于上述影像学检查数据,运用Mimics软件建立髋关节正常体位及外展体位下的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模型,并对模型施加人体重力载荷,对比观察上述两种模型髋关节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1临床病例的回顾性研究1.1总体病例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随访64例93髋NONFH病例,其中包括了 63髋ARCO分期Ⅱ期,30髋Ⅲ期;25髋JIC分型B型,68髋C型,随访了 2.24到21.11年,平均随访6.64年。在最后一次随访时,有36.51%的病例(23髋/63髋)ARCO Ⅱ期病例进展至Ⅲ期,有15.87%的病例(10髋/63髋)进展至Ⅳ期;有13.33%的ARCO Ⅲ期病例(4髋/30髋)进展至Ⅳ期。有24.00%JIC B型的病例(6髋/25髋)进展至C1型,没有病例(0髋/25髋)进展至C2型;有8.62%JIC C1型的病例(5髋/58髋)进展至C2型;有40.00%JIC C2型的病例(4髋/10髋)修复为C1型。分别有12.70%(8髋/63)、3.33%(1髋/30髋)的ARCO Ⅱ期、Ⅲ期病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病程中出现关节面塌陷者(63髋),有14.29%(9髋/63髋)的病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分别有 4.00%(1 髋/25 髋)、5.17%(3 髋/58 髋)、50.00%(5 髋/10 髋)的 JIC B、C1、C2型病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总体股骨头5年、10年、15年、20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39%(95%置信区间:89.95%~99.34%)、85.84%(95%置信区间:69.48%~93.79%)、56.33%(95%置信区间:24.95%~78.87%)、56.33%(95%置信区间:24.95%~78.87%);经Log-rank统计学检验,ARCO Ⅱ期病例的生存率优于Ⅲ期病例的生存率,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8994),JIC B型病例的生存率优于C型病例的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6)。治疗后总体(93髋)HARRIS评分由(89.05±5.58)分提高至(91.23±13.94)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6);没有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或ONFH保髋手术的84髋病例,其HARRIS评分由(89.12±5.78)分提高至(93.73±11.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程中出现股骨头关节面塌陷但是没有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或ONFH保髋手术者的54髋病例,其治疗后HARRIS评分为(92.89±6.54)分。治疗后总体病例外侧股骨头指数由(45.16%±15.46%)增加到了(46.60%±16.72%),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481);股骨头外侧壁指数由(20.57%±6.78%)增加到了(43.35%±18.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上述治疗后外侧股骨头指数、股骨头外侧壁指数与 HARRIS 评分都呈现正相关关系(r=0.325,P=0.001;r=0.289,P=0.005)。1.2 JIC C型病例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成功随访了处于围塌陷期的JIC C型NONFH患者50例68髋,其中包括41髋ARCOⅡ期,27髋Ⅲ期病例,随访了 2.24到18.38年,平均随访6.72年。最后一次随访时有22.41%(13髋/58髋)JICC1型的病例修复为A型,有37.93%(22髋/58髋)的病例修复为B型,有31.03%(18髋/58髋)的病例仍为C1型,有8.62%(5髋/58髋)的病例进展至C2型;其中有33.33%(11髋/33髋)ARCO Ⅱ期的病例进展至Ⅲ期,有15.15%(5髋/33髋)的病例进展至Ⅳ期,有16.00%(4髋/25髋)ARCO Ⅲ期的病例进展至Ⅳ期。有40%(4髋/10髋)JICC2型的病例修复为C1型,有60%(6髋/10髋)的病例仍为C2型;其中有62.50%(5髋/8髋)ARCO Ⅱ期的病例进展至Ⅲ期,有37.50%(3髋/8髋)的病例进展至Ⅳ期,没有(0髋/2髋)ARCOⅢ期的病例进展至Ⅳ期。分别有5.17%(3髋/58髋)、50%(5髋/10髋)JIC C1和C2型的病例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头生存周期为(2.24到6.05)年,平均生存时间是3.31年。另外,有8髋ARCO Ⅱ期、4髋Ⅲ期病例进展至Ⅳ期,但患者髋关节间隙良好,HARRIS评分在(76~92)分之间,没有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或ONFH保髋手术。本组病例股骨头5年、10年、15年生存率分别为89.68%(95%置信区间:79.57%~94.94%)、87.19%(95%置信区间:75.57%~93.50%)、87.19%(95%置信区间:75.57%~93.50%);经Log-rank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JIC C1型病例的生存率高于C2型病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1)。JIC C型病例(68髋)治疗前后HARRIS评分由(88.03±5.53)分提高到了(89.28±15.61)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97);总体病例治疗前后外侧股骨头指数由(42.11%±15.50%)增加到了(45.59%±18.0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71);股骨头外侧壁指数由(19.64%±6.58%)增加到了(41.74%±17.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没有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或ONFH保髋手术的60髋病例,其HARRIS评分由(87.95±5.76)分增加到了(93.97±6.5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外侧股骨头指数由(44.68%±15.20%)增加到了(47.24%±17.30%),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365);股骨头外侧壁指数由(20.04%±6.80%)增加到了(45.34%±1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总体病例治疗后外侧股骨头指数、股骨头外侧壁指数与HARRIS评分均具有相关性(r=0.474,P=0.000;r=0.516,P=0.000),图5;其中HARRIS评分>80分的56髋病例,其治疗前外侧股骨头指数、股骨头外侧壁指数的均值分别为43.93%(95%置信区间:40.17%~47.67%)、20.43%(95%置信区间:18.60%~22.26%),上述两个指标的单侧90%参考值范围分别为(26.01%~)、(11.68%~);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者的8髋病例,其外侧股骨头指数、股骨头外侧壁指数均值分别为25.62%、17.02%,其中外侧股骨头指数低于上述的单侧90%参考值范围下限。2股骨头坏死的生物力学研究在站立位模型中,髋关节整体应力主要分布于各大关节交界处,比如骶髂关节区、髋关节头颈交接区及股骨干上端股骨距的区域。在髋关节的髋臼侧,应力主要集中在髋臼的前方,对应股骨侧股骨头的应力集中区,即股骨外侧壁区域,正是股骨头坏死区在股骨头关节面的起始部位。在髋关节外展位模型中,髋关节整体应力主要分布于骶髂关节区;应力分布强度较站立位偏弱。在髋关节的髋臼侧,应力依然是主要集中在髋臼的前方,同样对应股骨侧股骨头的应力集中区,即股骨外侧壁区域;但上述应力分布同样明显低于站立位模型图中的相关数据。结论股骨头外侧壁厚度的存留厚度可影响髋关节生物力学的分布,与ONFH的非手术保髋治疗预后呈现正相关,可用于指导NONFH的临床保髋治疗。
李黎,吴山,范志勇[10](2016)在《骶髂关节的有限元建模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骶髂关节病变导致腰痛的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有限元分析(finite element method,FEM)方法已成为分析此类复杂解剖结构器官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通过总结有限元分析方法在骶髂关节建模中的发展,以及在生物力学、疼痛机制、关节内固定器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分析目前有限元建模存在的不足,提出未来可能建立的高精度、高自动化、更加适应临床的骶髂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方向和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符号说明 |
| 综述 髋臼四边体骨折的治疗现状及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四边体区域的数字解剖学参数研究测量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 图、表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四边体置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测量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 图、表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四边体置钉治疗髋臼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附 图、表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及展望 |
| 附录 髂腹股沟入路四边体危险区螺钉的临床应用病例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评阅以及答辩情况表 |
| 外文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骶髂关节间隙的CT影像解剖学观测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的影响和关节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斜扳法对骶髂关节应力-应变的有限元分析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三种复位手法作用于骶髂关节的有限元分析 |
| 1 引言 |
| 2 材料和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符号说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建立经产妇骶髂关节三维模型 |
|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建模材料 |
| 1.1.1 实验标本 |
| 1.1.2 实验设备 |
| 1.1.3 实验软件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前期工作 |
| 1.2.2 骶髂关节三维模型的建立 |
| 2 模型验证 |
| 2.1 加载条件限定 |
| 2.2 材料属性 |
| 2.3 有限元网格模型建立 |
| 3 模型验证结果 |
| 4 讨论 |
| 5 总结 |
| 第二章 站立位有限元分析 |
| 1 实验一:双腿站立位的有限元分析 |
| 1.1 建模材料 |
| 1.1.1 骶髂关节三维模型 |
| 1.1.2 设备 |
| 1.1.3 实验软件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加载条件限定 |
| 1.2.2 观测条件 |
| 1.3 结果 |
| 1.3.1 应力结果 |
| 1.3.2 应变结果 |
| 1.3.3 位移结果 |
| 1.4 讨论 |
| 第三章 坐位有限元分析 |
| 1.1 建模材料 |
| 1.1.1 骶髂关节三维模型 |
| 1.1.2 设备 |
| 1.1.3 实验软件 |
| 1.2 实验方法 |
| 1.2.1 加载条件限定 |
| 1.2.2 观测条件 |
| 1.3 结果 |
| 1.3.1 应力结果 |
| 1.3.2 应变结果 |
| 1.3.3 位移结果 |
| 1.4 讨论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 1.1 结论 |
| 1.2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综述 经产妇骶髂关节损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镙钉置入安全通道研究 |
| 1.1 引言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3 结果 |
| 2.4 模型有效性验证 |
| 2.5 讨论 |
| 2.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3型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前环内支架系统联合骶髂镙钉固定Tile 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应用研究 |
| 4.1 引言 |
| 4.2 资料与方法 |
| 4.3 结果 |
| 4.4 典型病例 |
| 4.5 讨论 |
| 4.6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小结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第二代与第一代DAPSQ治疗髋臼双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
| 1.1 引言 |
| 1.2 资料与方法 |
| 1.2.1 一般资料 |
| 1.2.2 治疗方法 |
| 1.2.3 术后处理 |
| 1.2.4 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 |
| 1.2.5 统计学分析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1.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二章 第二代DAPSQ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 |
| 2.1 第一节 第二代DAPSQ方形区螺钉置钉数量与髋臼双柱骨折固定力学差异的有限元分析 |
| 2.1.1 引言 |
| 2.1.2 材料和方法 |
| 2.1.3 结果 |
| 2.2 第二节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力学性能的有限元比较 |
| 2.2.1 引言 |
| 2.2.2 材料和方法 |
| 2.2.3 结果 |
| 2.3 讨论 |
| 2.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第三章 第二代DAPSQ与前路重建钛板加1/3管型固定髋臼双柱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2.2 完整骨盆模型的制备与包埋固定 |
| 3.2.3 应变片、应变花的粘贴和应变值分析 |
| 3.2.4 骨折高位双柱骨折模型制备及固定 |
| 3.2.5 力学测试方法和步骤 |
| 3.2.6 观察指标和评估标准 |
| 3.2.7 统计学分析 |
| 3.3 结果 |
| 3.3.1 一般情况 |
| 3.3.2 模拟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
| 3.3.3 坐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髋臼测量点应变值变化 |
| 3.3.4 模拟站位垂直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位移和刚度比较 |
| 3.3.5 模拟平卧位扭转载荷下三组骨盆标本扭矩和扭转刚度比较 |
| 3.3.6 扭转载荷下三组髋臼方形区测量点最大拉应变和压应变值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全文总结 |
| 1. 结论 |
| 2. 不足与展望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部分: LC-Ⅱ螺钉钉道及单枚LC-Ⅱ螺钉进钉参数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LC-Ⅱ螺钉经皮置入数字化导板的研制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结论 |
|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基于数字医学测量的可调式LC-Ⅱ螺钉经皮置入导向装置的研制 |
| 背景技术 |
| 发明内容 |
| 附图说明 |
| 具体实施方式 |
| 术中具体操作步骤 |
| 权力要求 |
| 第四部分: LC-Ⅱ螺钉微创固定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有限元分析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回顾 骨盆骨折诊治的文献回顾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骨盆新月形骨折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对照表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中医学“肾主骨”的相关理论 |
| 1.2 现代医学对老年人骨盆骶尾部骨折的认识 |
| 1.2.1 骨盆骶尾部骨折的流行病学研究 |
| 1.2.2 老年骨质疏松与骨盆骶尾部骨折 |
| 1.2.3 骶尾部解剖特点 |
| 1.2.4 老年骨盆骶尾部骨折分型与治疗 |
| 1.3 基于断裂力学的有限元分析法与骨盆骶尾部骨折 |
| 1.3.1 有限元与断裂力学 |
| 1.3.2 骨盆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病例来源 |
| 2.2 诊断标准 |
| 2.3 纳入标准 |
| 2.4 排除标准 |
| 2.5 病例收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2.7 结果 |
| 2.8 肾阳虚证患者筛查 |
| 2.9 分析与讨论 |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 3.1 正常青年男性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 3.1.1 资料采集 |
| 3.1.2 研究需要使用的医院设备及计算机软件 |
| 3.1.3 数据收集 |
| 3.1.4 健康青年男性骨盆三维几何模型构建 |
| 3.1.5 骨盆三维几何模型的后续处理 |
| 3.1.6 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 3.2 骨质疏松老年男性骨盆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 3.2.1 资料采集 |
| 3.2.2 数据采集及骨质疏松老年男性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构建 |
| 3.3 材料赋值及材料属性 |
| 3.4 载荷与边界条件 |
| 3.5 运算与结果 |
| 3.5.1 断裂起始时相关物理参数 |
| 3.5.2 Von-mises应力曲线(见图7) |
| 3.5.3 时间-剪切应力曲线(见图8) |
| 3.5.4 时间-应变曲线(见图9) |
| 3.5.5 时间-位移曲线 |
| 3.6 应力云图变化过程 |
| 3.6.1 模型A Von-mises应力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1) |
| 3.6.2 模型B Von-mises应力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2) |
| 3.6.3 模型A剪切应力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3) |
| 3.6.4 模型B剪切应力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4) |
| 3.6.5 模型A应变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5及图16) |
| 3.6.6 模型B应变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7及图18) |
| 3.6.7 模型A位移云图变化过程(见图19) |
| 3.6.8 模型B位移云图变化过程(见图20) |
| 3.7 最终骨折效果(t=2s) (见图21及图22) |
| 3.8 结果 |
| 3.9 分析与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女性骨盆带疼痛的认识 |
| 1.1 定义 |
| 1.2 流行病学 |
| 1.2.1 非妊娠骨盆带疼痛患者调查 |
| 1.2.2 妊娠相关的骨盆带疼痛调查 |
| 1.3 病因病机 |
| 1.4 分型 |
| 1.4.1 根据疼痛部位分型 |
| 1.4.2 根据病理机制分型 |
| 1.4.2.1 特殊型骨盆带疼痛 |
| 1.4.2.2 非特殊型炎症性骨盆带疼痛 |
| 1.4.2.3 非特殊型机械诱发性骨盆带疼痛 |
| 1.4.2.4 中枢神经系统型骨盆带疼痛 |
| 1.5 治疗 |
| 2 中国传统医学对妊娠相关的骨盆带疼痛的认识 |
| 2.1 中医学认识 |
| 2.2 病因病机探讨 |
| 2.3 治疗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剔除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SPSS随机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2.1 传统推拿理筋手法 |
| 2.2.2 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使用骨盆整合手法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JOA评分(附表 2) |
| 2.3.2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ualogul scale,VAS;附图 1) |
| 2.3.3 魁北克腰痛障碍评分量表(Quebec Back Pain Disability Scale,QBPDS;附表 3) |
| 2.3.4 主动直腿抬高试验(Active straight leg raise test,ASLR;附图 2)评分 |
| 2.3.5 骨盆测量指标 |
| 2.4 疗效判定标准 |
| 2.4.1 JOA疗效评判标准 |
| 2.4.2 总疗效标准判定: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
| 2.5 质量控制措施 |
| 2.6 随访 |
| 2.7 脱落人群处理 |
| 2.8 不良反应检测及处理 |
| 2.9 资料处理和统计学分析 |
| 3 结果 |
| 3.1 基线资料 |
| 3.1.1 两组基本信息比较 |
| 3.2 治疗结果比较 |
| 3.2.1 治疗前后QBPDS评分比较 |
| 3.2.2 治疗前后JOA评分比较 |
| 3.2.3 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3.2.4 治疗前后ASLR评分比较 |
| 3.2.5 治疗前后髋骨宽度差的比较 |
| 3.2.6 治疗前后闭孔宽度差的比较 |
| 3.2.7 治疗前后髂嵴高度差的比较 |
| 3.2.8 治疗前后腰骶角的比较 |
| 3.3 总体疗效评定 |
| 3.4 QBPDS、JOA、ASLR相关性分析 |
| 3.4.1 对照组数据相关性分析 |
| 3.4.2 实验组数据相关性分析 |
| 第三章 讨论 |
| 1 骨盆环结构的形态特征及力学关系 |
| 1.1 骨盆前环结构 |
| 1.2 骨盆后环结构 |
| 1.3 骨盆环力学关系 |
| 1.4 女性骨盆环特殊性 |
| 2 骨盆环载荷传导及应力分布 |
| 2.1 不同形式应力作用下的骨盆环生物力学分析 |
| 2.2 骶髂复合体(Sacroiliaccomplex)生物力学分析 |
| 2.3 耻骨联合生物力学分析 |
| 3 产后骨盆带疼痛机制与手法治疗机理讨论 |
| 3.1 产后骨盆带疼痛讨论 |
| 3.2 手法治疗机理讨论 |
| 4 研究结果讨论 |
| 4.1 QBPDS评分结果讨论 |
| 4.2 JOA评分结果讨论 |
| 4.3 VAS评分结果讨论 |
| 4.4 ASLR评分结果讨论 |
| 4.5 骨盆测量值结果讨论 |
| 4.6 QBPDS、JOA、ASLR治疗前后评分及变化值相关性分析讨论 |
| 5.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
| 6.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股骨头坏死的文献研究 |
| 1 股骨头坏死的概述及流行病学研究 |
| 2 髋关节生物力学研究 |
| 3 股骨头坏死的分期与分型 |
| 4 股骨头坏死“围塌陷期理论” |
| 5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保髋治疗 |
| 第二部分 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非手术治疗 |
| 1 研究对象 |
| 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 3 治疗方法 |
| 4 纳入病例的评价 |
| 5 统计分析 |
| 6 研究结果 |
| 7 讨论 |
| 第三部分 基于股骨头外侧壁厚度的髋关节生物力学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0 引言 |
| 1 有限元模型的三维重建及模型构建 |
| 1.1 三维有限元建模的方法 |
| 1.2 模型材料和边界条件的设定 |
| 2 有限元模型的临床应用 |
| 2.1 分析骶髂关节的生物力学特征 |
| 2.2 探索骶髂关节疼痛的发病机制 |
| 2.3 评定内固定器的稳定性 |
| 3 小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