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烧创伤暨组织修复专委会[1](2021)在《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21版)》文中研究表明《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烧伤外科的应用专家共识(2021版)》编写组,通过3次面对面全国多学科专家会议,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氧化亚氮与氧气混合吸入镇静镇痛技术在其他学科的应用,对该技术在烧伤外科应用的适应证、禁忌证、可能的不良反应和相应的急救措施及使用流程、开展条件和培训进行了详细描述,制订了相关方案。
潘琼[2](2016)在《氧化亚氮/氧气滴定法在烧伤创面换药中的镇痛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深入探讨烧伤患者各阶段的疼痛经历。2、比较50%的氧化亚氮/氧气固定浓度吸入(以下简称:50%N2O/O2固定法)与氧化亚氮/氧气滴定吸入(以下简称:N2O/O2滴定法)对烧伤患者换药操作痛的镇痛镇静效果、副作用及患者满意度。3、构建N2O/O2在烧伤创面换药中的镇痛流程图。方法:1、采用目的性抽样法,选取2015年5月11月在福建省烧伤中心进行复诊或瘢痕治疗的12例患者进行半结构式访谈,运用Colaizzi现象学法和合纵法整理、分析资料。2、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月在福建省烧伤中心就诊的70例成年烧伤患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在常规治疗与护理基础上,试验组换药时给予N2O/O2滴定法,对照组给予50%N2O/O2固定法;采用疼痛数字评分法、视觉模拟焦虑评分尺、心电监护设备评估患者在N2O/O2吸入前1分钟(T0)、拆除外层敷料(T1)、拆除内层敷料(T2)、清创(T3)、涂药(T4)、包扎(T5)、换药结束后10分钟(T6)的疼痛、焦虑与生命体征;同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试验组各时刻N2O使用的最高浓度;采用自制的满意度指标评估两组患者的镇痛满意度。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广义估计方程及多元方差分析评价N2O/O2的镇痛效果。3、采用专家会议法,于2016年2月邀请9名烧伤及疼痛管理领域的医疗与护理专家参加会议,探讨N2O/O2滴定法的镇痛流程。结果:1、质性研究共提炼出5个主题:烧伤患者存在多种中重度疼痛体验;疼痛引发沉重的心理负担;日常生活受到疼痛的持续影响与限制;疼痛治疗存在问题;自我应对方式不同。2、随机对照研究过程中,共有5名患者退出。最终对65例患者完成全部的干预与资料收集,其中试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一般情况、N2O/O2吸入前1分钟(T0)的疼痛、焦虑及生命体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换药中(T2-T5)试验组各时间点的疼痛、焦虑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T2的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换药结束后10分钟(T6)试验组的疼痛、焦虑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各时间点的心率、舒张压、呼吸、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对镇痛的满意度相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质性研究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初步建立了烧伤创面换药中N2O/O 2滴定镇痛流程图,流程包括四个阶段(患者入院时、换药前40min、换药中、换药结束后)临床医生和疼痛护士各自的主要职责和项目。内容涵盖了培训、考核、镇痛相关问题处理方案等。结论:1、烧伤患者各阶段均存在不同的疼痛体验,进行分层次多阶段的疼痛管理,注重对疼痛的评估、提高药物干预的有效性和患者对疼痛的应对能力是控制烧伤疼痛的关键措施及改进方向。2、N2O/O2滴定法较固定法更有利于缓解烧伤病人换药所致的疼痛,是N2O/O2用于烧伤换药的较佳镇痛模式。3、初步构建烧伤创面换药中N2O/O 2滴定镇痛流程,有利于该项措施的规范使用,为进一步提高烧伤换药疼痛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杨翠芬[3](2012)在《氧化亚氮吸入联合宫颈阻滞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氧化亚氮吸入联合利多卡因宫颈阻滞麻醉在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将128例自愿要求使用氧化亚氮无痛人工流产者为对照组。将128例自愿采用氧化亚氮吸入联合利多卡因宫颈阻滞麻醉行无痛人工流产的患者作为研究组。观察氧化亚氮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4点、8点阻滞镇痛效果,宫口松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出血情况。结果氧化亚氮、利多卡因均有镇痛作用,而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宫颈松弛、疼痛减轻、人流综合征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氧化亚氮吸入联合2%利多卡因宫颈阻滞用于人工流产效果良好,镇痛作用强,有宫口松弛作用,可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不增加阴道出血量。手术操作简便,无需麻醉医生监护,所需费用低,患者乐于接受,值得推广。
王海祥[4](2010)在《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自愿终止妊娠并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早孕妇女430例随机分为2组:试验组220例采用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对照组210例使用异丙酚麻醉。观察2组扩宫难易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2组扩宫难易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镇痛效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氧化亚氮吸入麻醉亦可用于人工流产术。
阿不都海力,阿里木[5](2010)在《氧化亚氮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在人工流产术中镇痛效果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和氧化亚氮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门诊自愿要求行人工流产术的180例早孕妇女,行氧化亚氮(笑气)镇痛人工流产术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无痛人工流产术各90例。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术中出血过多发生率等。结果:丙泊酚组的镇痛效果优于氧化亚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中出血过多发生率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亚氮和丙泊酚用于无痛人工流产均有良好效果,镇痛作用强,有宫口松弛作用,可降低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不增加阴道出血量。
廖珍,陈光松[6](2009)在《无痛人工流产术应用氧化亚氮镇痛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在人工流产术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人工流产术共300例,随机分为氧化亚氮组150例,对照组150例。观察两组的人流综合征(PAA S)发生率、手术时的疼痛、术中出血量、术后宫缩幅度及副反应。结果:氧化亚氮组PAA S发生率和手术时疼痛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手术时的出血量和术后宫缩幅度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氧化亚氮吸入法简单、迅速、安全、有效,是无痛人流较理想的镇痛方法。
周小红[7](2009)在《氧化亚氮吸入麻醉用于人工流产162例效果观察》文中指出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应用于人工流产术,经临床观察,术前和术时两种不同时机选择氧化亚氮吸入麻醉,其镇痛效果不同,吸宫时间长短对镇痛效果亦有较大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王华云,万兰,周奕,杨慧芝[8](2008)在《氧化亚氮吸入联合术前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氧化亚氮吸入联合术前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与异丙酚静脉麻醉用于人工流产的镇痛效果及相关副作用。方法:将240例要求终止妊娠的早孕妇女随机分成3组:氧化亚氮吸入联合术前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组(A组)、异丙酚静脉麻醉组(B组)、不用药组(C组),观察各组的宫颈扩张情况、疼痛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率及其他副作用。结果:B组无痛率100%,与A组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A、B组宫口松弛、人流综合征发生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B组有呼吸抑制、术后定向障碍等不良反应,自行离手术床时间长于A、C组(P<0·05)。结论:氧化亚氮吸入联合术前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用于人流镇痛效果确切,方法简便、安全、经济,值得推广应用。
李晶,吴小红,陈灵[9](2008)在《安桃乐自控气体吸入镇痛技术在人工流产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自控式镇痛气体呼吸设备配合安桃乐无痛技术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520例早孕妇女为安桃乐组,在自控吸入安桃乐气体中完成人工流产手术。选择同期183例早孕妇女为利多卡因组,经宫颈注射1%利多卡因完成人工流产手术。另选择232例早孕妇女为对照组。在未用其他镇痛药情况下手术,观察3组术中镇痛效果、宫颈松弛及术中情况(人工流产综合征、阴道出血量、手术时间)。结果:镇痛效果、宫颈松弛程度及人工流产综合征的发生率,安桃乐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结论:自控式镇痛气体呼吸设备配合安桃乐无痛技术安全、可靠、使用简便,可达到人工流产术中镇痛要求。
张优飞,方春锋,王汉桃,裘亚腾[10](2007)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氯化亚氮(笑气)在人工流产中的镇痛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比较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与氧化亚氮(笑气)在人工流产中镇痛效果。方法:将300例早孕妇女随机分成3组,均在术前60 min阴道塞米索前列醇400μg,A组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注射,B组为氧化亚氮吸入,C组为对照组,观察3组镇痛效果,人工流产综合征(PAAS)发生率及出血量,宫口松弛情况。结果:A组起效快,镇痛效果明显高于B组,C组,PAAS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C组。结论: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可达到无病人工流产的满意效果,氧化亚氮吸入方法简便,可减轻部分受术者痛苦,不需专门监护,在基层门诊人工流产中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2.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 3.操作性定义 |
| 4.技术路线图 |
| 5.伦理学问题 |
| 第一部分 烧伤患者疼痛记忆的质性研究 |
| 1.研究目的 |
| 2.对象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第二部分 烧伤创面换药中氧化亚氮/氧气滴定法的镇痛效果评价 |
| 1.研究目的 |
| 2.对象与方法 |
| 3.结果 |
| 4.讨论 |
| 第三部分 烧伤创面换药中氧化亚氮/氧气滴定法流程的初步构建 |
| 1 初步拟定N_2O/O_2滴定法在烧伤创面换药中的管理流程 |
| 2 专家会议法咨询 |
| 3 N_2O/O_2滴定法在烧伤创面换药中的管理流程 |
|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用药方法 |
| 1.3 判定方法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镇痛效果比较 |
| 2.2 术中出血过多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镇痛机制 |
| 1.4 镇痛效果评定标准 |
| 1.5 人工流产方法 |
| 1.6 观察指标 |
| 1.7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镇痛效果 |
| 2.2 吸宫时间长短对镇痛效果的影响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 1.2 用药及手术方法 |
| 1.3 宫口松弛情况 |
| 1.4 镇痛判定标准[4] |
| 1.5 人工流产综合征反应情况 |
| 1.6 其他反应情况 |
| 1.7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宫口松弛度比较 |
| 2.2 镇痛效果比较 |
| 2.3 其他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设备和方法 |
| 1.3 人工流产的方法 |
| 1.4 结果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术中镇痛效果比较 |
| 2.2 宫颈松弛情况 |
| 2.3 3组术中情况比较 |
| 2.4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疼痛分级标准 |
| 1.4 人工流产综合征的表现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临床特征 |
| 2.2 三组手术镇痛效果的比较 |
| 2.3 人工流产综合征发生情况 |
| 2.4 宫颈口松弛及出血情况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