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逐行扫描技术及其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逐行扫描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赵百轩[1](2021)在《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红外图谱信息处理研究》文中认为成像光谱技术有机融合了光学成像技术、光谱技术、精密机械、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能够同时获取目标三维信息(二维空间信息和一维光谱信息),是当今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探测技术领域中的前沿科技和重要手段。在中、长波红外波段,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以其多通道、高通量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静态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Stepped Micro-mirror Imaging Fourier Transform Spectrometer,SIFTS),利用基于微光机电系统(MOEMS)技术制造的多级阶梯微反射镜取代迈克尔逊干涉仪中的高精度动镜来实现光程差的获取,具有多通道、高通量及高稳定性等优点,在资源勘探、环境监测、减灾预报、气象观测、空间遥感及军事目标侦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图谱信息处理是成像光谱仪应用的基础。SIFTS的图谱信息处理有以下难点:首先,其对信号的调制方式使得图谱信息的处理流程与传统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不同,需要结合仪器结构及原理,在现有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适用于SIFTS的图谱信息处理方法;其次,仪器干涉核心中的特殊器件—基于MOEMS技术制造的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加工精度误差及装调误差会在图谱信息中引入多个维度的复合误差;此外,仪器工作在中波红外波段,信号相对较弱,背景噪声大,给有效信息的提取和进一步处理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以上难点和具体应用需求,本论文开展了SIFTS的图谱信息处理研究。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通过分析SIFTS的工作原理,结合干涉核心内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独特结构,提出了相应的场景图像重建算法。利用图像形态学运算和小波分解对图像单元边缘信息进行增强,解决了背景图像信息对图像单元边缘信息检测的干扰问题;利用特征匹配拼接提高了图像单元的配准精度;并对拼接后的场景图像进行基于频域滤波的图像融合,解决了场景图像中存在拼接缝隙的问题。为了验证场景图像重建算法,设计并进行了原理样机的外场实验,成功获得了目标场景的高质量图像。二、通过对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特殊结构及其对光谱的调制作用的分析,结合传统傅里叶变换光谱仪的光谱重建流程,提出了相应的光谱重建算法,以提取数据立方体中任意目标的光谱信息。针对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子阶梯高度误差,提出了一种空域非均匀光程差采样校正算法,结合子阶梯高度误差测试数据,在光程差域采用最小二乘拟合对光程差的非均匀采样进行校正,修正了其在频域造成的波数漂移和相位误差。三、完成了仪器的光谱及辐射标定工作。分析了对干涉图和重建光谱影响最大的干涉核心的系统误差,详细推导了干涉核心中各器件的多维度装调误差等系统误差与空域干涉条纹畸变及频域光谱波数偏移之间的转换关系,建立了误差传递模型。根据该模型,提出了一套适用于SIFTS的光谱辐射标定方法。设计并进行了光谱辐射标定实验,验证了光谱辐射标定方法的有效性。四、评价了SIFTS的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信噪比以及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能力。计算了仪器的理论空间分辨率,并利用外场实验数据进行了验证;计算了仪器的理论光谱分辨率,设计并进行了光谱分辨率测定实验,验证了理论计算结果;根据仪器各光学器件参数以及探测器参数,建立了仪器干涉图信噪比的理论模型,并详细推导了仪器干涉图信噪比与光谱信噪比之间的转换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标准辐射源测量实验结果对信噪比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设计进行了实验室中的液态乙腈定性识别和CO2气体定量分析实验,验证了仪器的定性识别和定量分析能力。

张霞[2](2021)在《构造任意尺寸Hilbert曲线用于图像和视频压缩》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短视频等多媒体行业的快速兴起,图像和视频数据的传播和保存数量在以几何速度增长。单靠硬件技术来进行存储设备扩容以及传输设备带宽升级,已经很难支撑如此庞大的数据量。图像和视频压缩技术成为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技术。二维图像系数和三维视频系数在做压缩处理时,都需要将二维或三维的系数通过扫描曲线,将系数扫描到一维,以便于后续的处理。以往的压缩方法中大多采用算法相对简单的逐行扫描或者“Z”字形曲线扫描方式,然而相对于这两种扫描曲线,希尔伯特(Hilbert)曲线能更好的保留图像和视频系数间的相关性。以往关于Hilbert曲线路径构造方法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边长为2n的正方形曲线的构造中,三维Hilbert曲线路径的扫描方法也要满足待扫描立方体是边长为2n的正方体结构。由于二维和三维Hilbert曲线都因为边长只能取一些固定值,这使Hilbert曲线的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构造任意尺寸Hilbert曲线的方法,并将其应用到了图像压缩中,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压缩性能。其中,二维Hilbert曲线构造思路是对任意尺寸矩形进行划分子块,然后对每一个子块依次构造。类似的,三维Hilbert曲线采用对立方体划分子块并依次构造的方案。在二维曲线的构造中,每次划分的子块要包含未构造的部分中最大且边长为2k的正方形曲线,三维曲线则要构造出最大的边长为2k的正方体型曲线。进一步以最大的正方形或正方体型曲线为基础,在该基础上做添加或者删除行的操作,完成各个子块的构造,再将各个子块相互连接完成整个曲线的构造。本文通过划分子块的思想,实现了对任意尺寸的二维Hilbert曲线,以及宽和高为任意尺寸的三维Hilbert曲线路径的构造。由于Hilbert扫描曲线能够保留数据聚集性,因此可以将二维和三维Hilbert曲线用于任意尺寸的图像和视频压缩过程中。通过实验证明Hilbert曲线扫描相较于逐行扫描,有效的提高了图像的压缩效率。

熊玮[3](2021)在《基于激光选区熔融技术的银合金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银是人类早期就已知并加以利用的贵金属材料之一。在工业领域,银是智能电子、绿色能源(如光伏)和现代通信(如5G)设备的重要材料。在民生领域,其在医疗大健康、可穿戴、首饰行业应用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019年全球银年产量31821吨,工业用银需求占52%。中国白银年开采量为全球的十分之一(3443吨),但仅国内工业用银(3773吨)就已占全球工业用银四分之一,且已超过国内年开采量。作为不可再生且对工业发展与社会民生起重要作用的贵金属材料,银的高效利用和性能优化成为需要迫切研究的课题。银力学强度低而延展性高。优化力学性能是提升材料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常规银力学性能优化方法,如固溶强化、加工硬化、热处理,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力学强度,但存在进一步高效利用和性能优化瓶颈。采用一种可优化力学性能的精密制造技术,并研究相应精确调控策略是突破瓶颈的重要思路。激光选区熔融技术(SLM)作为一种先进制造技术,已显示其具有力学强化、精密制造和多尺度精确调控优势。多尺度调控实现力学优化也是SLM研究前沿和热点。有别于常见SLM金属,银材料的高导热率对精确调控挑战、高成本对轻量化需求、高延展性对力学优化作用都在SLM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然而,参数调控对银合金在多尺度性能影响机制研究尚属空白。亟待研究针对银合金热力学特性的银合金块体多尺度协同力学强化机制,适用于SLM成形的银合金轻量化技术以及基于银合金力学特性的功能结构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策略。因此,本论文提出基于SLM技术的银合金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研究的课题。以致密块体和复杂结构(晶格结构和负泊松比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尺度精确调控,揭示多因素(拓扑结构、工艺和结构参数)对多尺度(微-介-宏观)的影响机制。建立致密块体和复杂结构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策略。在致密块体力学强化研究基础上开展轻量化(晶格结构)和功能化(负泊松比结构)研究。研究中,发现银合金成形过程中独特定向凝固和极高导热率可形成多种独特微观结构,如精细的亚微米级等轴晶。已制备高于常规铸件三倍的高硬度(148.9HV)银合金块体。建立受大角度晶界启发的多尺度协同力学强化机制,实现致密块体材料屈服强度(+145%)和延展性(+28%)同时增强。首次运用T-Splines算法对复杂结构进行宏观尺度拓扑结构设计优化,协同工艺参数和具有精细尺寸的结构参数在微-介观尺度局部和全局调控,实现复杂精密结构高效利用(相对块体,晶格结构减重70%max)和性能优化(高抗压强度(相比对照组+7.8倍)、各向同性(1.06%min)、高负泊松比(-0.51))的多尺度调控目标。

翁倩文[4](2019)在《基于Michelson结构的线型白光光谱显微干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微纳米器件的广泛应用,关于微纳米检测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基于光学原理的非接触式测量,具有无损、快速、高精度的优点,是微纳米器件三维形貌测量的主要方法。其中,白光光谱干涉技术仅需单帧图像,就能快速获取样品形貌信息,在在线检测的应用中具有良好前景。因此,本文开发了一套基于Michelson结构的线型白光光谱显微干涉系统,分析了相位提取和绝对距离求解的算法,提出了逐行光谱标定的方法减小畸变对测量的影响,并将系统应用于台阶高度和薄膜厚度的测量。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开发了一套基于Michelson结构的线型白光光谱显微干涉系统,完成了基于Lab VIEW的图像采集和基于MATLAB的数据处理的软件设计;对系统的视场、水平分辨力和噪声等级等性能指标进行了评定,并通过绝对距离实验验证了系统纳米级的测量精度。2.仿真分析了扫描器的相移误差和噪声对不同时间相移步数算法的影响,从相位提取精度和测量结果精度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了五步相移法和傅里叶变换法两种相位提取算法;对斜率法和单波长法两种绝对距离求解算法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3.仿真分析了波数标定与波长标定两种标定方式对测量的影响,探讨了标定公式中不同系数对测量的敏感度;仿真分析了不同波长下及不同光程差下的畸变程度,探讨了畸变对测量的影响,并提出了逐行光谱标定的方法,通过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相对于单点标定法能有效减小畸变对测量的影响。4.开展了系统对台阶高度测量的重复性与复现性实验,并通过一维扫描获取了台阶的表面形貌,与白光垂直扫描干涉法测量结果相近,表明了该系统可实现高精度的表面形貌测量;通过非线性相位的优化拟合实现了系统对不同薄膜厚度的测量,并且探讨了时间相移法和傅里叶变换法对薄膜测量的影响。

周敦峰[5](2019)在《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服装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传统服装生产加工企业开始引入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应对“小批量”、“短周期”、“多品种”以及“高品质”的服装市场发展趋势。为了进一步提高服装生产的效率,本文在服装自动化生产线改造项目的基础上对服装吊挂生产线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又对服装吊挂系统的整体架构进行了设计与计算,并将所设计的隐形二维码应用到了服装吊挂生产线的衣架进出站控制及物料搬运AGV导引上。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比较展现出了服装吊挂生产线在服装加工生产方面的优势,设计了本文服装吊挂系统的系统整体架构,详细介绍了系统的原理及所具备的功能,并对生产的工序进行了划分编排,分析了标准加工时间的构成并引入了计算公式来确定生产线时间节拍,最后分析了服装生产线平衡控制的目的,深入研究了工序合并的条件以及平衡控制的方式;(2)分别对衣架进出站、AGV以及隐形二维码的理论进行了分析,介绍了衣架进出站的发展历程、特点及方式等,又对AGV的特点、应用及导引方式进行了概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隐形二维码的技术特点、编码选择以及应用特性,探讨隐形二维码技术在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及AGV导引上应用的可行性;(3)对服装生产线中隐形二维码应用的相关技术原理进行了设计,根据材料声阻抗值不同的特性,设计了本文的新型隐形二维码以及针对这种新型隐形二维码的扫描系统及扫描方式,又分别对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以及AGV导引的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设计,最后具体设计了这种隐形二维码导引的新型AGV;(4)根据理论分析与技术原理设计结果,分别对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隐形二维码导引的物料搬运AGV及服装吊挂生产线的实操教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衣架进出站控制方法和AGV导引方案有效可行,能够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同时所设计的新型AGV对于服装吊挂生产线的自动化与智能化生产起到补充作用,具备很高的市场价值;关于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实操教学的实验研究也为示范教学提供指导参考。

唐柳生[6](2019)在《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病理切片是疾病诊断的重要标准,但传统显微镜在观察病理切片效率较低,且不利于数字病理和病理医学教育的开展。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通过相机与运动平台的配合,采集病理切片的所有局部显微图像,在计算机中采用图像处理算法拼接为病理切片数字全景图像。完成一张病理切片的数字化扫描需要采集数千幅局部显微图像,最终获取的数字切片的质量和扫描效率与图像处理技术的性能与速度有着直接关系。本文主要对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的序列显微图像配准、融合和局部显微多对焦图像融合等技术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提出了对病理切片组织进行目标提取的方法实现关键区域的定位,通过缩小切片扫描区域的方式来提高病理切片的扫描效率。(2)通过引入Laplacian梯度函数作为清晰度评价函数,配合z轴调焦实现对显微图像自动对焦,获取清晰的局部显微图像;并提出采用一种预对焦技术,局部的显微图像焦距由附近拉丁抽样点的焦距估算获取,减少采集过程中对焦的次数来加快扫描。(3)采用灰度模板实现了相邻显微图像的配准,针对灰度模板配准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应用于序列显微图像的改进灰度简化模板快速配准方法;根据相邻显微图像采集位置强相关性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惯性搜索的策略;并采用局部上采样相位相关法对获取相邻显微图像亚像素配准参数进行了研究;(4)研究了相邻显微图像融合算法,对于渐入渐出加权平均融合法无法均衡融合图像整体亮度差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HSV颜色空间的亮度基准加权修正的方法。(5)针对部分较厚的病理切片组织区域,通过采集不同焦平面的多幅显微图像,使用Shearlet变换多对焦融合法进行多层图像融合,根据显微图像的特性,提出了改进的融合规则,实现了局部显微图像的全幅对焦。(6)对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切片扫描系统的整体框架,设计了病理切片扫描实验原型系统。

王霄燕[7](2019)在《基于运动检测的边缘自适应去隔行算法的研究》文中指出模拟电视信号系统采用隔行扫描方式,数字电视信号系统采用逐行扫描方式。在目前阶段,数字电视仍需对模拟电视信号进行兼容,去隔行算法能很好地实现隔行扫描视频到逐行扫描视频的转换。本文在研究了现有主流去隔行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运动检测的边缘自适应去隔行算法,并进行了系统实现和性能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运动检测,引入运动自适应阈值来判断待插点的运动状态,考虑了噪声对待插点运动状态的影响;引入运动权值,将待插点的运动状态具体分为8个运动等级,细化了运动状态。(2)针对边缘角度检测,对边缘的方向进行高低角度的预判定,优化了细节丰富图像的边缘界定问题;对边缘角度进行5+8+8模式的细化,对高角度[45,135]范围进行5种角度的细化,对低角度[11,45]范围和[135,169]范围分别进行8种角度的细化,精确了待插点的边缘方向。(3)对预插结果进行修正,根据计算的运动权值,对待插点的静止插值和运动插值进行加权求和,获得最终的待插点像素值。(4)对改进算法进行了系统实现,实验结果显示,改进算法的平均峰值信噪比PSNR比中值滤波算法提高了0.7dB,比场间插值算法Weave提高了1.2dB,比场内插值算法LA提高了0.8dB算法,比增强型边缘插值算法AELA提高了0.9dB;改进算法处理后的视频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视频的锯齿、羽化、清晰度和流畅度等问题。

宋子一[8](2019)在《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现代战争中,最大的威胁往往来自空中。空中攻击的武器装备通常包括光电精确制导导弹、精确制导炸弹、飞机、侦查或攻击型无人机等,这些系统的共同特点是具有光电瞄准及观察系统。我们所研究的激光对空搜索雷达通过对这些威胁性武器的光学系统的探测,及时发现目标、跟踪目标,并为摧毁目标提供基础的测量数据。控制系统是激光搜索雷达的灵魂,是雷达对目标实行快速探测、精准定位和精确跟踪的保障,本论文主要研究实现高性能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法,进行电路设计和电路控制软件的设计,研究控制系统的组成、控制系统与扫描系统的配合、控制系统与上位机系统的配合方法,开展支持控制系统精准、快速运作的相关软、硬件的制作,建立实验验证系统,为研制对空搜索激光雷达奠定基础。论文首先研究了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确立了以“猫眼效应”作为对带有光电传感器器件(如CCD相机)的目标的探测原理,以双振镜协同扫描的方式构成双振镜扫描系统,并就双振镜扫描常见的几种扫描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各种方式的效率,确定了螺旋式扫描的扫描方式。在此基础上,对整个控制系统的硬件部分进行了研究设计,选定了用CTI公司生产的6210H振镜、671两相混合型步进电机及配型的电机伺服驱动板构成双振镜扫描系统。用STM32-F103ZET6型单片机作为核心控制部分,用SPI通信的方式通过DAC8563数/模转换模块输出-10V+10V的驱动电压来控制扫描系统进行相应的动作。以APD硅雪崩光电二极管作为探测器接收激光回波信号,并将探测到的相关信息通过STM32单片机传输给上位机。同时对控制系统的软件部分进行了设计,建立了软件整体架构,在MDK5的编译环境下对相关硬件电路编写软件驱动程序,并设计了“五点扫描跟踪”的方法以驱动硬件执行对目标的跟踪。最终,根据设计的硬件电路和相应的软件模块,进行STM32单片机控制振镜进行扫描偏转实验、对目标的定位实验和对运动目标的跟踪实验。根据实验数据对所研制的控制系统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进一步改进的方向。

陈有志[9](2018)在《视频去隔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视频显示器的扫描方式主要分为隔行扫描和逐行扫描。其中隔行扫描会产生锯齿、行间闪烁、行爬行等不良显示效果,所以现在的显示器普遍采用逐行扫描。但是为了降低传输带宽,主流的电视广播系统仍旧使用隔行扫描处理待传输的视频信号。这样使得逐行扫描的电视在接收到隔行扫描的信号之后需要进行格式转换,这个转换的过程就是去隔行处理过程。市场中流行的液晶显示器是非自主发光显示器,需要背光模块作为发光源。针对任何内容的图像,背光源都需要处于全开状态,这样就造成了能源的浪费,因此需要使用区域背光调节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那么如何使具有区域背光调节功能的显示器显示隔行扫描视频源,就需要去隔行技术。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及贡献如下:(1)针对传统运动补偿插值去隔行算法的误差传递、运动估计不准、计算复杂度较高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奇偶一致性搜索的运动补偿插值方法;针对传统基于边缘方向插值算法的边缘定位不准等缺陷,提出一种基于梯度辅助的场内多方向插值方法。将上述两种方法与场合并插值和行平均插值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时空特性自适应插值的混合去隔行方法。其中,该方法能够利用视频中的时空特性,有效地解决传统去隔行算法因运动估计错误和边缘定位不准导致的插值失真等问题。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去隔行算法相比,该方法能够在降低总体计算复杂度的情况下获得0.7dB左右的PSNR提升。(2)为了使得具有区域背光调节功能的液晶显示器播放隔行扫描视频源,需要使用针对隔行扫描视频的区域背光调节技术。经实验确定了先去隔行后区域背光调节的操作方案。由于行平均算法计算复杂度低且所得视频质量较好,采用行平均作为去隔行算法;由于基于最大类间方差的区域背光调节算法处理速度较慢且对噪声较敏感,提出一种基于子区间最大类间方差的区域背光调节算法;为了降低总体算法的计算复杂度,使用稀疏化方法降低待处理数据量,同时偶场图像使用与奇场图像相同的区域背光值。将上述方法措施合并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针对隔行扫描视频的区域背光调节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保证不降低视频质量以及不增加背光功耗的情况下,处理时间仅为部分传统方法所需处理时间的1/5左右,大幅提高处理速度。

翟晨[10](2017)在《基于拉曼光谱的主要农产品农兽药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农兽药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各类农兽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滥用、误用及不遵守休药期等现象,导致市售的农产品中含有过量的农兽药残留,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安定。因此,开发研究主要农产品中农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大意义。拉曼光谱技术通过分子振动和转动信息的采集与分析,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检测,具有无需样品前处理、操作简便、耗时短、环保等优点,论文以苹果、猪肉等主要农产品作为研究对象,基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技术以及拉曼光谱成像技术对其农兽药残留的同步、快速、无损检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归纳如下:1、借助SERS技术,以银溶胶作为表面增强材料,开发了果蔬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测试过程短且无需样品前处理,总体检测时间小于10 min,检测限低于国家标准限值。苹果中常见农药啶虫脒、毒死蜱和多菌灵在相同条件下的50组检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种农药信号、强度的相对标准差(RSD)均低于12%;采用该方法对其他多种果蔬(梨、橙子、芒果、菠菜以及小油菜)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将光谱信号进行平均和Savitzky-Golay平滑(S-G平滑),并采用自适应迭代重加权惩罚最小二乘法进行荧光背景校正后,建立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效果最优,啶虫脒、毒死蜱和多菌灵的最优模型的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969、0.975和0.972,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分别为1.065、1.153和0.899。2、依据果蔬中混合农药残留同步检测的现实需求,针对混合农药检测过程中SERS信号的重叠问题,研究了自建模混合物分析法(SMA)分解混合农药SERS信号的可行性,分析了不同农药SERS信号之间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SMA能够较好的分解出啶虫脒、毒死蜱和多菌灵混合物拉曼信号中单一组分的拉曼光谱,其特征峰位置和信号强度与纯品检测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低浓度时混合物各组分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较小,基于单一农药建立的模型对混合农药的浓度具有良好预测能力,啶虫脒、毒死蜱和多菌灵预测集相关系数分别为0.893、0.926、0.938;SMA对混合物信号的快速有效分解,大幅提高了果蔬农药残留检测的速度与准确度。3、采用SERS技术,以银溶胶作为表面增强材料,开发了针对动物源农产品中的兽药残留的快速检测方法。该技术只需对样品进行简单的预处理以提取待测物,并在加入表面增强剂后用于光谱信号采集,定量过程快速便捷。以沙丁胺醇和磺胺二甲嘧啶为研究对象建立的多元线性预测模型效果良好,沙丁胺醇以及磺胺二甲嘧啶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和0.98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0.487 mg/L和0.413 mg/L。对猪肉、鸡肉、猪的肝脏以及肾脏样品中沙丁胺醇和磺胺二甲嘧啶的含量分别进行了检测,检测限值为0.0075~0.05 mg/kg和0.005~0.025 mg/kg,预测集相关性大于0.951和0.957。4、利用拉曼光谱成像系统,开发了猪肉中的氧氟沙星、氯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3种兽药的同步、快速、无损检测技术,并通过信号提取和分析方法的研究实现了兽药的分布可视化。在优化条件下对完整猪肉样品进行拉曼图像采集后,首先选取待测物的特征波段图像并进行荧光背景校正,然后通过选取合适的阈值以实现图像二值化,从而得到待测物的直观分布情况。兽药的定量预测采用像素比值法,单一纯品检测时,猪肉中氧氟沙星、氯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检测限值分别为0.05%、0.04%和0.05%,预测集相关系数为0.974、0.975和0.982。运用基于单一纯品兽药建立的模型对混合兽药组分含量进行预测仍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氧氟沙星、氯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0.986和0.984。本研究为农产品的农兽药残留的同步、快速、无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方法,在无需样品前处理或者简单前处理的情况下,快速采集样品信息,建立准确、稳定的农兽药残留预测模型,为农产品的安全检测提供新思路和新技术。

二、逐行扫描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逐行扫描技术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红外图谱信息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研究进展
    1.3 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图谱信息处理研究进展
        1.3.1 通用类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图谱信息处理技术
        1.3.2 专用类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图谱信息处理技术
    1.4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1.4.1 论文工作的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2章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原理
    2.1 时间相干原理
        2.1.1 单色光干涉
        2.1.2 复色光干涉
    2.2 傅里叶变换光谱学基础
        2.2.1 Nyquist-Shannon采样定理
        2.2.2 离散傅里叶变换
        2.2.3 快速傅里叶变换
    2.3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
        2.3.1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结构及工作原理
        2.3.2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基本参数
    2.4 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图谱信息重建
    3.1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图谱信息重建基本流程
    3.2 场景图像重建
        3.2.1 干涉图像单元提取
        3.2.2 干涉图像单元拼接
        3.2.3 场景图像融合
    3.3 目标光谱重建
        3.3.1 通用干涉数据处理
        3.3.2 空域非均匀光程差采样校正
    3.4 外场实验验证
        3.4.1 外场成像实验平台搭建
        3.4.2 外场实验结果:场景图像信息重建
        3.4.3 外场实验结果:目标光谱信息重建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光谱辐射标定
    4.1 干涉核心系统误差分析
        4.1.1 倾斜误差
        4.1.2 斜率误差
        4.1.3 旋转误差
        4.1.4 系统误差传递模型
    4.2 光谱辐射标定
        4.2.1 相对辐射标定
        4.2.2 光谱波数标定
        4.2.3 绝对辐射标定
    4.3 光谱辐射标定实验
        4.3.1 相对辐射标定实验
        4.3.2 光谱波数标定实验
        4.3.3 绝对辐射标定实验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IFTS性能评估
    5.1 空间分辨率
        5.1.1 SIFTS理论空间分辨率
        5.1.2 SIFTS空间分辨率的实际测定
    5.2 光谱分辨率
        5.2.1 SIFTS理论光谱分辨率
        5.2.2 SIFTS光谱分辨率的实际测定
    5.3 信噪比
        5.3.1 SIFTS理论干涉图信噪比
        5.3.2 SIFTS理论光谱信噪比
        5.3.3 SIFTS信噪比测量实验
    5.4 定性识别及定量分析
        5.4.1 定性识别
        5.4.2 定量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构造任意尺寸Hilbert曲线用于图像和视频压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数字图像及视频压缩相关概念
    2.1 图像和视频压缩的基本过程
    2.2 图像和视频压缩的相关概念
    2.3 熵编码的相关介绍
        2.3.1 信息熵及熵编码技术
        2.3.2 哈夫曼编码
        2.3.3 基于行程的熵编码
        2.3.4 算数编码
    2.4 扫描曲线对信源熵的影响
    2.5 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意尺寸二维Hilbert曲线的实现
    3.1 正方形二维Hilbert曲线
    3.2 任意尺寸二维Hilbert曲线构造方案
        3.2.1 整体方案设计
        3.2.2 删减算法原理
        3.2.3 添加算法原理
        3.2.4 具体构造举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Hilbert曲线的构造
    4.1 传统三维Hilbert曲线的特点
    4.2 传统三维Hilbert曲线的构造
    4.3 宽和高为任意尺寸的三维Hilbert曲线构造方案
        4.3.1 整体方案设计
        4.3.2 删减和添加算法原理
        4.3.3 特殊情况的三维Hilbert曲线构造
    4.4 二维和三维Hilbert曲线构造的异同点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Hilbert曲线用于图像和视频压缩
    5.1 二维Hilbert曲线用于图像压缩的实验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三维Hilbert曲线在视频压缩中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体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激光选区熔融技术的银合金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贵金属及其银合金材料研究与应用现状
        1.2.2 银合金常规加工方法与性能调控研究现状
        1.2.3 基于激光选区熔融技术的性能调控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样品制备、参数调控、仿真和表征方法
    2.1 引言
    2.2 制备设备与材料
    2.3 模型建构及结构参数调控原理与方法
        2.3.1 NURBS模型建构及参数调控原理
        2.3.2 T-Splines模型建构及参数调控原理
        2.3.3 两类建构和结构参数调控方法对比
    2.4 工艺参数调控方法
        2.4.1 工艺参数调控方法及参数设定
        2.4.2 工艺参数调控下单道成形预研
    2.5 仿真原理/方法
        2.5.1 材料热物性仿真原理及方法
        2.5.2 成形过程仿真原理及方法
        2.5.3 结构力学仿真原理及方法
    2.6 样品表征方法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艺参数与银合金致密部件微宏观性能关系研究
    3.1 引言
    3.2 工艺参数与致密部件微观结构关系
        3.2.1 不同制备工艺的微结构
        3.2.2 高激光功率的微观结构
        3.2.3 低激光功率的微观结构
    3.3 工艺参数与致密部件介观形貌关系
        3.3.1 工艺参数与熔池形貌
        3.3.2 工艺参数与缺陷形成
        3.3.3 工艺参数与孔隙率
    3.4 工艺参数与致密部件宏观性能关系
        3.4.1 工艺参数与体积密度
        3.4.2 工艺参数与力学性能
        3.4.3 体积密度与力学性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尺度协同银合金致密部件力学优化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微观调控对力学性能影响机制
    4.3 宏观调控对力学性能影响机制
    4.4 介观调控对力学性能影响机制
    4.5 致密部件多尺度协同力学强化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尺度协同的晶格结构力学优化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宏观拓扑结构设计及参数设定
        5.2.1 拓扑结构设计
        5.2.2 结构参数设定
        5.2.3 工艺参数设定
    5.3 参数调控在微观尺度的影响机制
        5.3.1 参数调控对微区形貌与晶粒结构的影响
        5.3.2 参数调控对微区成形尺寸的影响
    5.4 参数调控在介观尺度的影响机制
        5.4.1 拓扑优化对晶格结构在介观尺度的影响
        5.4.2 结构参数对晶格结构在介观尺度的影响
        5.4.3 工艺参数对晶格结构在介观尺度的影响
    5.5 参数调控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5.5.1 拓扑结构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5.2 结构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5.3 工艺参数对力学性能的影响
    5.6 晶格结构多尺度调控对力学性能影响及优化机制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尺度协同的负泊松比结构力学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负泊松比结构力学优化调控策略
        6.2.1 拓扑结构调控策略
        6.2.2 局部参数调控策略
        6.2.3 全局参数调控策略
    6.3 拓扑结构设计和宏观力学性能优化
        6.3.1 负泊松比拓扑结构设计与优化
        6.3.2 负泊松比拓扑结构的成形分析
        6.3.3 拓扑结构调控对力学性能优化
    6.4 局部参数调控策略下力学性能多尺度协同优化
        6.4.1 局部变工艺参数下微观尺度调控
        6.4.2 局部变工艺参数下介观尺度调控
        6.4.3 局部变参数对宏观力学性能优化
    6.5 全局参数调控策略下力学性能多尺度协同优化
        6.5.1 全局参数调控策略下微观尺度调控
        6.5.2 全局参数调控策略下介观尺度调控
        6.5.3 全局参数调控策略对宏观力学优化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Michelson结构的线型白光光谱显微干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纳米检测技术
    1.2 光学显微干涉技术
    1.3 白光光谱干涉技术
        1.3.1 点测量
        1.3.2 线测量
        1.3.3 面测量
    1.4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白光光谱干涉原理与算法分析
    2.1 白光光谱干涉原理
    2.2 相位提取算法
        2.2.1 傅里叶变换法
        2.2.2 时间相移法
        2.2.3 算法仿真分析
    2.3 绝对距离计算
        2.3.1 绝对距离求解算法介绍
        2.3.2 算法仿真分析
    2.4 薄膜厚度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量系统开发
    3.1 系统总体结构
    3.2 系统硬件
        3.2.1 光源照明模块
        3.2.2 白光干涉模块
        3.2.3 光谱分光模块
        3.2.4 图像采集模块
        3.2.5 运动模块
    3.3 系统软件
        3.3.1 图像采集
        3.3.2 数据处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谱标定与畸变分析
    4.1 光谱标定仿真分析
        4.1.1 波数标定与波长标定的比较
        4.1.2 标定系数对测量的敏感度分析
    4.2 畸变仿真分析
        4.2.1 畸变程度分析
        4.2.2 畸变对表面形貌测量的影响分析
    4.3 光谱标定实验
        4.3.1 光谱标定原理及流程介绍
        4.3.2 畸变影响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性能评定与应用
    5.1 系统性能评定
        5.1.1 像元标定与水平分辨力测试
        5.1.2 噪声等级测量
        5.1.3 绝对距离验证实验
    5.2 系统应用
        5.2.1 台阶高度测量实验
        5.2.2 薄膜厚度测量实验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吊挂系统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2 隐形二维码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3.3 超声相控阵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的整体架构设计
    2.1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的生产特点
    2.2 服装吊挂系统的架构
        2.2.1 吊挂系统的工作原理
        2.2.2 吊挂系统所具备的功能
    2.3 服装生产的工序分析与编制
    2.4 工序标准加工时间的构成及计算
    2.5 服装生产线时间节拍的设定
    2.6 服装生产线的平衡控制
        2.6.1 服装生产线平衡控制的目的
        2.6.2 服装生产线的工序合并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理论分析
    3.1 衣架进出站
        3.1.1 衣架进出站概述
        3.1.2 衣架进出站方式
    3.2 AGV
        3.2.1 AGV概述
        3.2.2 AGV导引
    3.3 二维码
        3.3.1 二维码技术概述
        3.3.2 二维码的分类
        3.3.3 二维码的技术特点
    3.4 隐形二维码
        3.4.1 隐形二维码技术概述
        3.4.2 隐形二维码的编码选择
        3.4.3 隐形二维码应用的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隐形二维码的总体设计
    4.1 隐形二维码的设计
        4.1.1 目前隐形二维码技术的不足
        4.1.2 隐形二维码的设计原理
        4.1.3 隐形二维码的实现方案
    4.2 隐形二维码扫描系统及扫描方式
        4.2.1 扫描系统
        4.2.2 扫描方式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原理设计
    5.1 衣架进出站控制技术原理设计
        5.1.1 衣架进出站工艺流程
        5.1.2 衣架进出站控制系统
        5.1.3 衣架进出站控制方法
    5.2 AGV导引技术原理设计
        5.2.1 AGV导引方案
        5.2.2 AGV隐形二维码系统
        5.2.3 AGV导引控制算法
        5.2.4 AGV导引流程
    5.3 AGV整体方案设计
        5.3.1 AGV车体
        5.3.2 AGV导引系统
        5.3.3 AGV控制系统
        5.3.4 AGV驱动系统
        5.3.5 AGV安全系统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测试实验
    6.1 吊挂系统衣架进出站控制测试实验
        6.1.1 吊挂系统生产线硬件参数
        6.1.2 系统整体现场实验测试
    6.2 AGV导引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6.2.1 AGV性能参数
        6.2.2 AGV实验测试
    6.3 吊挂系统服装生产线实操教学测试实验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图像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技术概述
        1.2.1 数字切片扫描设备概述
        1.2.2 图像拼接技术概述
        1.2.3 图像配准算法
        1.2.4 图像融合算法
    1.3 研究的难点与内容
        1.3.1 研究的难点
        1.3.2 研究的内容
    1.4 章节安排
第二章 切片关键区域定位与图像预对焦
    2.1 图像预处理
        2.1.1 图像降噪
        2.1.2 图像灰度化
        2.1.3 灰度化实验和权值参数优化
    2.2 关键区域定位算法实现
        2.2.1 阈值分割
        2.2.2 形态学处理
        2.2.3 病理关键区域参数测量
        2.2.4 关键区域定位实验
    2.3 局部显微图像预对焦
        2.3.1 局部图像对焦抽样
        2.3.2 样点焦距获取
        2.3.3 样点附近焦距估算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相邻显微序列图像快速配准算法
    3.1 相邻显微图像配准概述
        3.1.1 配准变换模型
        3.1.2 相邻显微图像配准算法
        3.1.3 局部显微图像序列配准特点与配准算法选用
    3.2 基于灰度模板的配准算法
        3.2.1 灰度基准模板的获取
        3.2.2 最佳配准位置判定
        3.2.3 模板搜索改进策略
        3.2.4 实验分析
    3.3 改进的简化模板快速配准算法
        3.3.1 对数差值函数
        3.3.2 H型灰度简化模板的构成
        3.3.3 获取最佳匹配位置
        3.3.4 多模板配准
        3.3.5 惯性搜索策略
        3.3.6 实验分析
    3.4 获取亚像素配准参数
        3.4.1 局部上采样相位相关法
        3.4.2 亚像素配准实验分析
    3.5 配准算法综合实验
    3.6 章节小节
第四章 相邻显微图像融合与局部多聚焦融合
    4.1 相邻显微图像融合
        4.1.1 相邻显微图像融合特点
        4.1.2 相邻显微图像融合算法
    4.2 改进的相邻显微图像融合算法
        4.2.1 颜色空间的转换
        4.2.2 V值平均差值融合法
        4.2.3 V值直方图融合法
        4.2.4 基准修正平均比值融合法
    4.3 局部显微图像多聚焦融合算法
        4.3.1 多聚焦图像融合算法
        4.3.2 基于Shearlet变换的多对焦图像融合
        4.3.3 融合规则
    4.4 融合算法性能实验对比
        4.4.1 图像融合效果评价
        4.4.2 相邻显微图像融合算法实验
        4.4.3 局部显微图像多对焦融合算法实验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病理切片扫描实验原型系统
    5.1 系统框架与结构
        5.1.1 系统框架
        5.1.2 系统结构设计
    5.2 系统硬件模块
        5.2.1 机电执行模块
        5.2.2 硬件驱动模块
        5.2.3 图像获取模块
    5.3 系统软件方案
    5.4 系统实现
        5.4.1 实验原型平台
        5.4.2 软件实现
        5.4.3 实验原型系统性能参数
    5.5 本章小节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基于运动检测的边缘自适应去隔行算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去隔行算法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工作及篇章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去隔行相关理论基础
    2.1 视频扫描机制
        2.1.1 逐行扫描
        2.1.2 隔行扫描
    2.2 去隔行算法
        2.2.1 线性滤波去隔行
        2.2.2 非线性滤波去隔行
        2.2.3 运动补偿去隔行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运动检测的自适应去隔行算法
    3.1 改进的自适应去隔行算法
        3.1.1 算法改进目标
        3.1.2 算法整体框架
    3.2 预先插值和噪声检测
        3.2.1 预先插值
        3.2.2 噪声检测
    3.3 运动检测的改进
        3.3.1 运动状态的判定
        3.3.2 运动状态的细化
        3.3.3 改进点性能分析
    3.4 边缘检测的改进
        3.4.1 边缘高低角度的判定
        3.4.2 边缘高低角度的细化
        3.4.3 改进点性能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改进去隔行算法的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4.1 视频图像质量评价标准
        4.1.1 主观质量评价
        4.1.2 客观质量评价
    4.2 去隔行算法系统的实现
        4.2.1 实现环境
        4.2.2 系统实现
    4.3 改进算法的性能分析
        4.3.1 客观分析
        4.3.2 主观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激光雷达的发展及现状
    1.4 激光扫描技术及双振镜控制系统概述
        1.4.1 激光扫描技术
        1.4.2 双振镜控制系统概述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控制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目标探测原理——“猫眼”效应
    2.2 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整体构成
    2.3 双振镜扫描系统
        2.3.1 双振镜扫描系统坐标系的定义
        2.3.2 双振镜扫描系统扫描平面点的坐标与振镜偏转角度的对应关系
        2.3.3 双振镜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
    2.4 双振镜系统的扫描方式设计
        2.4.1 几种典型的双振镜扫描系统的扫描方式
        2.4.2 逐行式扫描、矩形式扫描与螺旋式扫描效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对空搜索激光雷达的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1 STM32单片机及其外设
        3.1.1 STM32单片机
        3.1.2 STM32-F103ZET6概述
        3.1.3 STM32-F103ZET6单片机最小系统
        3.1.4 STM32-F103ZET6单片机其他外设
    3.2 激光扫描振镜及扫描振镜驱动电机选型
        3.2.1 激光扫描振镜选型
        3.2.2 激光扫描振镜驱动电机选型
        3.2.3 振镜电机伺服驱动板
    3.3 DAC8563数/模转换模块
        3.3.1 DAC8563数/模转换芯片
        3.3.2 DAC8563数/模转换模块电路
        3.3.3 STM32单片机与DAC8563的接口电路
    3.4 STM32单片机对系统的控制
        3.4.1 STM32单片机对DAC8563模块的控制
        3.4.2 STM32单片机对双振镜扫描系统的控制
        3.4.3 STM32单片机对扫描方式的控制
    3.5 激光测距系统设计
    3.6 光电探测电路设计
        3.6.1 光电探测器概述
        3.6.2 APD光电探测电路
        3.6.3 光电探测电路数据传输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空搜索激光雷达的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4.1 软件系统整体结构
    4.2 软件开发环境
        4.2.1 MDK5
        4.2.2 STM32固件库
    4.3 主程序
    4.4 SPI通信程序
    4.5 激光扫描程序
    4.6 串口通信程序
    4.7 ADC电压探测程序
    4.8 目标定位及跟踪程序
        4.8.1 目标定位程序
        4.8.2 目标跟踪程序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对空搜索激光雷达的控制系统相关实验测试
    5.1 STM32单片机控制扫描振镜偏转实验
    5.2 目标定位实验
    5.3 目标跟踪实验
    5.4 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视频去隔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去隔行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去隔行与区域背光调节相结合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去隔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去隔行与区域背光调节相结合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视频去隔行综述
    2.1 视频扫描格式
    2.2 去隔行定义
    2.3 去隔行算法
        2.3.1 时域插值算法
        2.3.2 空域插值算法
        2.3.3 时空混合插值算法
    2.4 性能评价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种基于时空特性自适应插值的混合去隔行方法
    3.1 基于奇偶一致性搜索的运动补偿场间插值
    3.2 基于梯度辅助的场内多方向插值
    3.3 自适应插值的混合去隔行方法
        3.3.1 运动检测
        3.3.2 边缘检测
        3.3.3 自适应插值
    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去隔行与区域背光调节相结合的研究
    4.1 区域背光调节算法
    4.2 去隔行与区域背光调节相结合的方法
    4.3 评价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种针对隔行扫描视频源的区域背光快速调节方法
    5.1 去隔行处理和区域背光处理的结合方式
    5.2 去隔行操作
    5.3 基于子区间最大类间方差的区域背光调节操作
        5.3.1 图像数据稀疏化
        5.3.2 获取灰度值
        5.3.3 背光确定
    5.4 区域背光调节操作重建图像的背光确定
    5.5 液晶补偿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工作
        6.1.1 去隔行技术方面
        6.1.2 去隔行技术在区域背光调节方面的运用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基于拉曼光谱的主要农产品农兽药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农兽药的使用现状及分类
        1.2.1 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分类
        1.2.2 兽药的使用现状及分类
    1.3 农兽药常见检测方法
        1.3.1 色谱法
        1.3.2 免疫分析法
        1.3.3 生物传感器法
        1.3.4 光谱法
    1.4 拉曼光谱的原理与应用
        1.4.1 拉曼光谱原理及其优势
        1.4.2 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
        1.4.3 拉曼光谱成像技术
    1.5 课题来源、研究目标、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6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系统与数据分析方法
    2.1 实验装置
        2.1.1 拉曼光谱点检测系统
        2.1.2 拉曼光谱成像检测系统
        2.1.3 其他仪器
    2.2 拉曼信号采集
        2.2.1 拉曼光谱点检测系统信号的采集
        2.2.2 拉曼光谱成像检测系统信号的采集
    2.3 拉曼光谱的数据分析方法
        2.3.1 拉曼光谱的定量分析依据
        2.3.2 拉曼光谱的预处理方法
        2.3.3 拉曼定量预测模型
        2.3.4 模型评价指标
    2.4 混合物拉曼信号分析方法
        2.4.1 自建模混合物分析法几何原理
        2.4.2 自建模混合物分析法的应用
    2.5 拉曼图像的分析方法
    2.6 拉曼光谱/图像数据的处理
        2.6.1 拉曼光谱数据
        2.6.2 拉曼图像数据
    2.7 小结
第三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单一农药快速检测方法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材料
        3.2.2 银溶胶的制备
        3.2.3 金溶胶的制备
        3.2.4 农药样品的制备
        3.2.5 样品的SERS光谱采集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农药分子的模拟与特征峰分析
        3.3.2 曝光时间以及激光功率的优化
        3.3.3 金、银溶胶增强效果比较
        3.3.4 银溶胶的SEM和可见-紫外光谱表征
        3.3.5 银溶胶放置时间的稳定性
        3.3.6 拉曼表面增强方法的优化
        3.3.7 方法的普适性分析
        3.3.8 苹果样品光谱采集点的数目优化
        3.3.9 苹果中啶虫脒含量的定量分析
        3.3.10 苹果中毒死蜱含量的定量分析
        3.3.11 苹果中多菌灵含量的定量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混合农药快速检测方法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混合农药样品的制备
        4.2.2 SERS混合农药样品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混合农药信号分析
        4.3.2 信号重复性分析
        4.3.3 混合物信号分解
        4.3.4 混合农药SERS信号的相互影响
        4.3.5 混合农药的定量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兽药快速检测方法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与材料
        5.2.2 兽药样品的制备
        5.2.3 样品的前处理
        5.2.4 样品的SERS光谱采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沙丁胺醇及磺胺二甲嘧啶分子的模拟以及特征峰分析
        5.3.2 沙丁胺醇及磺胺二甲嘧啶SERS信号分析
        5.3.3 曝光时间以及激光功率的优化
        5.3.4 样品前处理效果分析
        5.3.5 沙丁胺醇标准溶液的预测模型建立
        5.3.6 磺胺二甲嘧啶标准溶液的预测模型建立
        5.3.7 信号重复性分析
        5.3.8 猪肉、鸡肉、肝脏以及肾脏中沙丁胺醇的定量分析
        5.3.9 猪肉、鸡肉、肝脏以及肾脏中磺胺二甲嘧啶的定量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拉曼光谱成像的兽药无损检测方法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剂与材料
        6.2.2 兽药样品的制备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氧氟沙星和氯霉素分子的模拟以及特征峰分析
        6.3.2 氧氟沙星、氯霉素以及磺胺二甲嘧啶光谱信号分析
        6.3.3 拉曼图像信号采集参数优化
        6.3.4 样品均匀性分析
        6.3.5 猪肉中兽药定量模型的建立
        6.3.6 混合物兽药的同步可视化分析
        6.3.7 三种兽药定量预测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逐行扫描技术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多级阶梯微反射镜的傅里叶变换成像光谱仪红外图谱信息处理研究[D]. 赵百轩.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2021(01)
  • [2]构造任意尺寸Hilbert曲线用于图像和视频压缩[D]. 张霞. 汕头大学, 2021(02)
  • [3]基于激光选区熔融技术的银合金多尺度协同力学优化研究[D]. 熊玮.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4]基于Michelson结构的线型白光光谱显微干涉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翁倩文. 天津大学, 2019(01)
  • [5]基于吊挂系统的服装生产线关键技术研究[D]. 周敦峰.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6]病理切片数字化扫描设备图像处理技术研究[D]. 唐柳生.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7]基于运动检测的边缘自适应去隔行算法的研究[D]. 王霄燕. 长安大学, 2019(01)
  • [8]对空搜索激光雷达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宋子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9]视频去隔行技术的研究及应用[D]. 陈有志. 天津大学, 2018(04)
  • [10]基于拉曼光谱的主要农产品农兽药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D]. 翟晨.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图像融合论文 薄膜干涉论文 相机标定论文 二维码应用论文

上一篇:小麦地块的田间管理
下一篇:论图书馆人事管理的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