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东[1](2021)在《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次研究旨在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标准评价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提供新的循证依据。方法:由2名独立工作的人员严格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网络版(CBM)、万方数据库(Wangfang Date)、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VIP)、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选择文献发布时间由建库至2021年2月,关于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RCT。对检索得到的RCT进行质量评估后进行Meta分析。并对森林图结果进行发表性偏倚检验、对RCT进行异质性分析、对不同疗法进行亚组分析。结果:1.共纳入32篇RCT,2251例患者,但RCT质量较差2.总体有效率森林图显示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5,1.36),(P<0.00001)]。3.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与假针灸在内的所有对照组[RR=1.31,95%CI(1.20,1.42),(P<0.00001)]。4.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中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西药对照组[RR=1.39,95% CI(1.24,1.55),(P<0.00001)]。5.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针刺联合其它疗法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全面优于包括西药对照组[RR=1.30,95%CI(1.23,1.38),(P<0.00001)]。6.亚组分析森林图显示仅艾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与西药照组无统计学差异[RR=1.14,95%CI(0.96,1.35),(P=0.12)]。结论:1.针刺无论是单独治疗HFS还是联合其他疗法治疗HFS,均优于西药、假针灸,值得临床推广。2.仅用艾灸治疗HFS疗效与卡马西平片接近,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到艾灸成本低,副作用少的特点,同样值得临床推广。
杜福生,胡竹林,彭华[2](2021)在《电针联合疏风清热方治疗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电针联合中药疏风清热方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3月—2017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的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患者30例(60只眼),随机分为针药组和中药组各15例(30只眼)。中药组予单纯中药治疗,针药组在中药组基础上联合电针治疗,2组均治疗7 d,并随访6个月。记录并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临床疗效,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临床疗效:针药组总有效率93.33%,中药组总有效率6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2)VAS评分: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09,P=0.002);治疗前后组内比较,针药组(t=88.005,P=0.000)、中药组(t=61.605,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针联合中药自拟方协同治疗风热上扰型原发性眶上神经痛优于单纯中药治疗,可缩短疗程,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傅强[3](2020)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评价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根据分析评价结果对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针刺相关疗法进行排序,筛选出最佳干预方案,为临床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指导证据。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期刊资源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收集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文献(RCTs)。按照制定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和提取信息,采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风险偏倚评估工具进行质量评价,运用Stata1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结局指标绘制“证据网络图”、“比较-校正漏斗图”、“排序概率表”、“排序概率图”及“网状Meta分析结果表”,比较不同干预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共纳入69项研究,合计患者6200例,涉及14种干预措施,其中67项报告了总有效率,31项报告了VAS评分,7项报告了疼痛发生频率,19项报告了不良事件发生,8项报告了复发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1)提高总有效率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穴位注射(SUCRA=98.0%)、电针+穴位注射(SUCRA=79.0%)、针刺+中药+西药(SUCRA=75.4%)、针刺+中药(SUCRA=73.0%)。(2)降低VAS评分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穴位注射(SUCRA=86.4%)、针刺+灸法(SUCRA=74.0%)、针刺+中药+西药(SUCRA=64.9%)、电针+西药(SUCRA=57.8%)。(3)减少疼痛发生频次方面,排名前4位的治疗措施分别为:电针+刺络(SUCRA=87.1%)、电针+穴位注射(SUCRA=78.8%)、针刺+西药(SUCRA=75.4%)、电针+西药(SUCRA=48.8%)。(4)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是:西药(31.29%)、电针+西药(12.63%)、针刺+西药(9.69%)、针刺(9.04%)、针刺+中药+西药(7.30%)、电针+穴位注射(3.33%)、针刺+中药(2.17%)(5)控制复发率方面,由高到低治疗措施分别为:针刺+中药(SUCRA=88.6%)、针刺+灸法(SUCRA=76.0%)、电针+西药(SUCRA=51.2%)、针刺(SUCRA=31.8%)、西药(SUCRA=2.3%)。(6)以总有效率和VAS评分作聚类分析提示:电针+穴位注射干预措施最优。结论:在针刺相关疗法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电针+穴位注射最优,联合疗法优于单一疗法,且安全性优于西药疗法,各类联合疗法也互有优劣。由于现有研究的局限性,本研究的结论尚需更多设计合理、方法得当的RCT进一步予以证实。
王月[4](2020)在《电针阳陵泉与丘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采用远端取阳陵泉与丘墟加电针强刺激从而探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新思路。针刺常规取穴与电针强刺激阳陵泉及丘墟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常规取穴相对比。治疗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isual Reference Scale,VRS),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客观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门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予1-72编号,奇数号入选治疗组,偶数号入选对照组。治疗组:取患侧阳陵泉及丘墟加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束后通过疗效评定标准、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AS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客观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效评定: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39%。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0.05,治疗组疗效更佳。2.主诉疼痛程度:两组治疗前后主诉疼痛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3.VAS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在局部痛、部位、触发痛、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各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面部抽搐、面部灼热感、发作间歇不适感、面部感觉障碍方面治疗差异不显着。结论:针刺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采取患侧阳陵泉及丘墟加电针强刺激配合局部取穴与常规取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应存在差异,就病症整体调节效应来看,远端电针配合常规选穴充分发挥了单一针刺的作用特点,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陈怡然[5](2020)在《基于JNK信号通路探讨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整体、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的治疗机制。分别通过观察神经运动功能和组织形态结构、血清和神经氧化损伤标志物表达、JN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和雪旺细胞特异性标志蛋白表达,探索针刺对坐骨神经损伤大鼠神经修复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同时通过观察RSC96细胞系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改变、JNK信号通路介导的凋亡相关蛋白表达,进一步探索针刺后血清效应物质对氧化损伤的雪旺细胞的保护效果和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体内动物实验(论文一至论文三)1.1动物分组与造模SPF级SD大鼠70只,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CI)、浅刺组(SEA)、深刺组(DEA)和非穴深刺组(NEA),每组14只。除SHAM组外,其余4组采用经典钳夹法制备大鼠坐骨神经挤压性损伤模型。1.2干预方法造模1天后各组按照相应干预措施开始针刺治疗。SEA和DEA两组选取造模同侧的“环跳”穴作为治疗部位,SEA组针刺入约0.5cm,深度以触及进针部位下方的肌肉组织为宜;DEA组刺入约1.5cm,深度以触及神经干为宜。NEA组选取造模同侧“环跳”穴与膝关节外侧缘连线上,约损伤处远侧端1cm处作为治疗部位,刺入深度约1.5cm以触及神经干为宜。各组均小幅度提插捻转3次后连接电针仪正极,尾部连接负极。采用疏密波,频率2.0Hz、电流2.0m A,每日1次,每次20min,连续治疗14天。1.3取材和指标检测取材前对所有实验大鼠进行坐骨神经运动功能评价,之后在麻醉状态下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腹主动脉取血用于ELISA法检测血清中SOD、MDA、8-OHd G水平。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后,分别取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其中1只大鼠所取的神经组织于2.5%戊二醛中固定,用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组织超微结构;3只大鼠所取的神经组织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用于免疫组化法观察S100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p-JNK、p-c-Jun、Bcl-2、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蛋白表达;其余大鼠所取的组织-80℃冻存,用于ELISA法检测神经中SOD、MDA、8-OHd G水平;RT-PCR法检测JNK、c-Jun、Bcl-2、Bax、caspase-8、caspase-3 m RNA表达;Westernblot法检测p-ERK、p-p38、p-JNK、TNF-α、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S100蛋白表达。2体外细胞实验(论文四)2.1针刺血清制备与细胞分组15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和治疗组,空白组10只,治疗组5只,空白组大鼠造模方法和干预方法同体内实验SHAM组一致,治疗组大鼠造模方法和干预方法同体内实验深刺组一致,连续治疗14天,末次治疗后0.5h行腹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灭活滤过制备针刺血清。细胞根据诱导和干预条件不同,分为3组,分别是对照组(Control)、模型组(H2O-2)和针刺血清组(H2O-2+Acupuncture serum)。2.2细胞培养和干预条件筛选复苏RSC96细胞系,进行常规传代培养,培养至第3代,采用CCK-8法筛选H2O-2诱导细胞凋亡和针刺血清干预细胞的条件。2.3指标检测采用流式细胞仪和Annexin V/PI双染法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水平;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TNF-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S100、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加入JNK抑制剂SP600125后,Westernblot法检测p-JNK、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一、体内动物实验论文一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形态修复及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1实验大鼠坐骨神经运动功能评价钳夹法制备挤压损伤大鼠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与SNCI组比较,SEA、DEA两组SFI存在显着上升(P<0.01),DEA组上升程度高于SEA组(P<0.01)。2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电生理检测钳夹法制备挤压损伤大鼠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显着下降(P<0.01)。治疗后,与SNCI组比较,SEA、DEA两组MNCV存在显着上升(P<0.01),DEA组上升程度高于SEA组(P<0.05)。3实验大鼠坐骨神经组织超微结构观察SHAM组神经髓鞘和雪旺细胞结构完整。SNCI组髓鞘结构变形,完整雪旺细胞消失,出现少量无髓神经纤维。SEA组神经髓鞘结构恢复,但是排列松散,存在板层分离;DEA组神经髓鞘结构较为完整,可见髓鞘厚度不均的有髓神经纤维和大量雪旺细胞增生。NEA组神经髓鞘结构恢复较差,几乎未见雪旺细胞。4实验大鼠背根神经节组织超微结构观察各组背根神经节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髓鞘结构基本完整,髓鞘边缘可见结构完整的雪旺细胞。5针刺“环跳”穴对大鼠血清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OD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SOD水平显着升高(P<0.01),DEA组SOD水平高于SEA组(P<0.01)。与SHAM组比较,SNCI组MDA、8-OHd G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MDA、8-OHd G水平显着降低(P<0.01),D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EA组,N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NCI组但远高于SEA、DEA组(P<0.01或P<0.05)。6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氧化损伤标志物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OD水平显着降低(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SOD水平显着升高(P<0.01),DEA组SOD水平高于SEA组(P<0.01)。与SHAM组比较,SNCI组MDA、8-OHd G水平显着升高(P<0.01)。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MDA、8-OHd G水平显着降低(P<0.01),DEA组MDA、8-OHd G水平低于SEA组(P<0.01),NEA组MDA水平低于SNCI组但远高于SEA、DEA组(P<0.01),NEA组8-OHd G水平低于SNCI组(P<0.01),但高于DEA组(P<0.01)。论文二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JNK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1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p-ERK蛋白,DEA组表达低于其余4组(P<0.05),其余4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p38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升高(P<0.05),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NCI、SEA组比较,DEA组表达降低(P<0.05),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JNK蛋白,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均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p-ERK蛋白,与SHAM组比较,DEA、NEA组表达升高(P<0.05)。与DEA组比较,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p38蛋白,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均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SEA、DEA组比较,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p-JNK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升高(P<0.05);与SNCI、SEA组比较,DEA组蛋白表达降低(P<0.05)、NEA组蛋白表达升高(P<0.05)。2针刺“环跳”穴干预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JNK信号通路对凋亡的影响2.1 RT-PCR法检测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JNK、c-Jun、Bcl-2、Bax、caspase-8、caspase-3m RNA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JNK1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JNK2 m RNA各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JNK3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各组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Jun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NCI、SEA、NEA之间表达无统计学差异。Bcl-2/Bax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NEA组表达显着低于SNCI组(P<0.05)。Caspase-3 m RNA,各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Caspase-8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4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其余3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其中SEA和NEA无显着差异,DEA组表达低于NEA组(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JNK1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JNK2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其余3组表达显着降低。JNK3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EA、DEA组比较,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c-Jun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N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EA和NEA组表达无显着差异,DEA组表达低于上述2组(P<0.05)。Bcl-2/Bax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DEA组表达高于SEA组高于NEA组(P<0.05)。Caspase-3 m RNA,与SHAM组比较,其余四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DEA组表达低于NEA组(P<0.05)。Caspase-8 m RNA,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表达显着升高(P<0.05);与SNCI组比较,DEA组表达显着降低(P<0.05),SEA、NEA组与之表达无统计学差异。2.2免疫荧光法检测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p-JNK、p-c-Jun、Bcl-2、Bax、Cleaved-caspase-3、Cleaved-caspase-8蛋白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p-JNK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c-Jun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与SHAM组比较,SNCI、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强度明显减少,NEA组强度轻微减少。Bcl-2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Bax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与SHAM组比较,SNCI、SEA、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DEA组强度明显减少。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HAM组和DEA组强度较低,SEA和NEA组强度较高,SNCI组强度最高。Cleaved-caspase-8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NCI组强度很高,其余4组强度较低。背根神经节组织中,p-JNK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c-Jun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SNCI组强度相对较高,其余4组强度较低。Bcl-2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Bax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与SHAM组比较,SNCI、NEA组强度明显增加;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强度明显减少。Cleaved-caspase-3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差异较大,SHAM组和DEA组强度较低,SEA和NEA组强度较高,SNCI组强度最高。Cleaved-caspase-8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低,组间未见明显差异。2.3 Western Blot法检测针刺“环跳”穴对大鼠坐骨神经和背根神经节中TNF-α、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3、Cleaved Caspase-8蛋白表达的影响坐骨神经组织中,TNF-α蛋白,SHAM组表达较低,SNCI组表达增加(P<0.05),DEA组较SNCI组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SHAM组比较,SNCI组能显着降低(P<0.05),SEA和DEA显着增加(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p-c-Jun蛋白,SHAM、SNCI、SEA和NEA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DEA组表达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和NEA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显着减少(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Cleaved Caspase-8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组显着减少(P<0.05)。背根神经节组织中,TNF-α蛋白,SHAM组表达较低,SNCI组表达增加(P<0.05),DEA组较SNCI组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降低(P<0.05),SEA和DEA显着增加(P<0.05),DEA组优于SEA组(P<0.05)。p-c-Jun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DEA显着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SHAM组比较,SNCI组显着增加(P<0.05),SEA和DEA显着减少(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Cleaved Caspase-8蛋白,SHAM、SNCI、SEA和NEA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DEA组显着降低(P<0.05)。论文三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雪旺细胞S100蛋白的影响1针刺对大鼠坐骨神经雪旺细胞S100蛋白表达的影响与SHAM组比较,SNCI组S100表达减少(P<0.05)。与SNCI组比较,SEA、DEA组表达升高(P<0.05),DEA组表达高于SEA组(P<0.05)。二、体外细胞实验论文四针刺血清调控JNK信号通路干预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1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活力的影响不同浓度H2O-2干预细胞6h后,0-50μM组细胞活力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降低;50-200μM组细胞活力未见明显变化;200-800μM组细胞活力随着H2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50μM H2O-2干预细胞6h后,细胞增殖抑制效率较大,增殖抑制率约为80%,因此选择H2O-2终浓度为50μmol/L,干预时间6h作为H2O-2诱导RSC96细胞损伤的实验条件。不同浓度针刺血清干预细胞24、48、72h后,细胞活力随着血清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10%浓度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各个时间的细胞活力差异性较小,且对细胞增殖的抑制率较低,分别是16%、22%、14%,因此选择针刺血清浓度为10%作为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的实验条件。Control组细胞活力较高,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均为90%以上。H2O-2组细胞活力较低,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约为23%、20%、18%。H2O-2+Acupuncture serum组细胞活力相差较大,培养24、48、72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约为40%、84%、66%。因此选择针刺血清干预时间为48h作为针刺血清孵育RSC96细胞的实验条件,此时细胞存活率提高最为显着。2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周期的影响与Control组细胞(GO/G1期:37.87%;S期:41.13%;G2/M期:13.60%)比较,H2O-2组GO/G1期下降为25.50%(P<0.05),S期上升为50.87%(P<0.05)。与H2O-2组细胞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S期下降为32.33%(P<0.05),G2/M期上升为18.30%(P<0.05),说明H2O-2使细胞周期被阻滞在S期,针刺血清能有效解除H2O-2引起的S期阻滞。3针刺血清对H2O-2诱导的RSC96细胞凋亡的影响Control组正常细胞占绝大多数,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较少。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显着增多(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早期凋亡细胞和晚期凋亡细胞均显着减少(P<0.05),但仍多于Control组(P<0.05)。4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的影响Control组TNF-α水平未发生显着改变。H2O-2诱导使细胞上清液中TNF-α水平升高(P<0.05),24h时达到峰值。Acupuncture serum干预下24h时开始下降,36h时水平更低(P<0.05)。5针刺血清干预RSC96细胞JNK信号通路对凋亡的影响5.1免疫荧光法检测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S100、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定位S100蛋白荧光强度各组均较高,组间未见明显差异。Cleaved caspase-3蛋白,Control组和H2O-2+Acupuncture serum组荧光强度较低,H2O-2组强度较高。5.2 Western Blot法检测针刺血清对RSC96细胞p-JNK、p-c-Jun、Bcl-2、Bax、Cleaved Caspase-8、Cleaved Caspase-3蛋白表达的影响p-JNK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p-c-Jun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Bcl-2/Bax蛋白比值,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显着减少(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显着升高(P<0.05);加入SP600125后显着升高(P<0.05)。Cleaved Caspase-3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和H2O-2+Acupuncture serum+SP600125组表达减少(P<0.05)。Cleaved Caspase-8蛋白,与Control组比较,H2O-2组表达显着增加(P<0.05);与H2O-2组比较,H2O-2+Acupuncture serum组表达减少(P<0.05);加入SP600125后表达减少(P<0.05)。结论:1.浅刺和深刺“环跳”穴能改善神经运动功能、传导功能,加快神经结构恢复,深刺效果优于浅刺。说明针刺具有改善神经运动功能和传导功能,修复组织形态结构的功能;针刺具有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减少氧化损伤的功能,且深刺效果更为显着。2.针刺可调节JNK信号通路,抑制c-Jun磷酸化,使Bcl-2/Bax基因和蛋白的比值增高,Caspase-8和Caspase-3基因和活化蛋白表达减少,抑制神经细胞凋亡,深刺效果更佳。说明针刺具有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的功能。3.坐骨神经损伤局部组织的S100表达减少,针刺使损伤局部组织的S100表达增加。说明针刺具有促进雪旺细胞增殖和成熟的功能。4.针刺血清具有促进氧化损伤的RSC96细胞增殖的功能;针刺血清和JNK抑制剂均能够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针刺血清抑制氧化损伤的RSC96细胞凋亡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JNK信号通路实现。
陈铭慧,李万瑶[6](2019)在《蜂针优势病种治疗》文中研究指明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1.古代对蜂针的认识早在《黄帝内经》就对被蜂蜇的反应作出记载"蜂蜇有毒可疗痉"。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方-第二十五-蛇虫等毒第二》中,其中复方"猪脂、蜜(各半升),蜡(二两)上三味,和煎如膏,
任圣[7](2019)在《麦粒灸联合微针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麦粒灸联合头皮针、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药物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差异,初步探讨其免疫学机制。方法:采取随机、对照、双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与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1例初发带状疱疹随机分为对照组、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对照组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头皮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头皮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麦粒灸+腕踝针组采用麦粒灸联合腕踝针与抗病毒药物治疗。治疗时间为5天,随访时间为入组后第30天。比较治疗前后疼痛程度的数字等级评分法(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疼痛开始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后遗神经痛发生率;观察患者的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检验细胞因子指标:血清白介素(interleukin,IL)1β、2R、6、8、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评价整体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指标。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2)疗效比较:疗程结束后,组间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麦粒灸+头皮针组和麦粒灸+腕踝针组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2)。(3)症状改善情况:组内比较,三组治疗前后NRS评分、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NRS评分无显着差异;最大疼痛缓解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可具有统计学意义(P≈0.1)。(4)体征情况:止疱时间与面积、结痂时间、脱痂时间与皮疹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细胞因子:组间比较,治疗后三组间IL-6和IL-8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IL-6和IL-8比麦粒灸+头皮针组降低明显;三组间IL-1β、IL-2R、IL-10和TNF-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随访结果:三组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麦粒灸+腕踝针组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安全性:三组未发生重大不良反应,安全性均好,依从性高。结论:在应用伐昔洛韦抗病毒的基础上,麦粒灸联合微针(腕踝针或头皮针)可以更好更快的治愈带状疱疹,预防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当处于急性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部位治疗;当后遗神经痛局部针刺治疗无效时,选择配合腕踝针、头皮针等远端治疗是有效方法之一,扩大了带状疱疹治疗诊疗思路。
王飞[8](2019)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临床疗效,证实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有确切的临床效果及优势,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PTN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3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口服卡马西平片(Carbamazepine,CBZ)治疗,每日治疗1次,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日,连续治疗4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患者VAS评分、PTN症状积分,并运用其症状积分量表对相应治疗情况进行评价。治疗结束后观察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比率占86.20%,对照组总有效比率占71.43%。(2)治疗后两组之间的比较,VAS评分、疼痛总积分、疼痛范围、疼痛时间、疼痛触发、发作频次、面部感觉异常等评分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3)治疗组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1)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效果较好且无副作用,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持续时间等症状。(2)电针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PTN的疗效优于单纯口服CBZ。
范纪安[9](2019)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足底筋膜炎是临床上常见的足部疾患,对于患者日常的生活甚至工作影响较大。近几年在中医于临床上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方法仍是以传统中药内服或外用,针灸推拿等为主。西医则以非类固醇类抗炎药、注射皮质激素、冲击波、运动疗法、激光治疗等。以上疗法行之有年都能取得一定疗效,但同时也有存在如起效较慢或再发性较高等缺陷。而浮针为近来较新兴之中医疗法,于治疗以疼痛为主诉的疾病都能有一定的效果,故希望能通过研究观察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期望能比较寻找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采用浮针治疗与传统针刺疗法随机对照临床研究,通过对运用浮针,观察研究治疗足底筋膜炎患者与传统针刺疗法两者的临床疗效之比较。本次使用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张力仪,使症状分级量化表中得出疼痛评分,来说明浮针于临床上对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以期对此作出客观科学的评价,并为使用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方法:于此次研究中将符合中、西医诊断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脱落标准的病例之70例足底筋膜炎患者,病例纳入后以随机方法之原则分作为两组,是为浮针治疗组(治疗组)以及针刺治疗组(对照组)2组,35例为一组。浮针组用浮针进针,后扫散。针刺组参考浙江中医药大学出版之《新针灸学》之穴位做单纯针刺治疗。取水泉穴、承山穴、仆参穴、昆仑穴、太溪穴。直刺或平刺,平补平泻30分钟。之后采用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客观指标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效果。评价之时间完,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分别进行主观以及客观的评价。主要用来评价的主观指标为:视觉模拟量表(VAS)、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及其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评分。客观指标为通过治疗前一日、治疗一周后、治疗两周后、治疗三周后、治疗完成后用张力仪测量得出之数据,再给予量化来对足底筋膜炎之浮针疗法做评价。且将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以及处理之方法详细描述记录下来。将于研究中获取之数据以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当P>0.05时数据间无差异,P<0.05时代表资料间有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时有显着性差异,具统计学意义。最后将结果列表并说明。结果: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之总有效率分别为97.15%及91.43%,在两组具有着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2.治疗第一周后的VAS评分相比之下是无明显的改变(P>0.05),当于治疗后第二周开始,两组间的VAS评分会开始出现差距(P<0.05),治疗完成后的差异更是巨大。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VAS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VA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3.治疗第2周后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足部疾患治疗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4.治疗第一周后JOA疼痛评分出现差异(P<0.01),差异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疼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疼痛评分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5.治疗第一周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出现差异(P<0.05),但差异不会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不稳定度(感)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6.浮针组与针刺组只有于治疗第三周后JOA步行能力评分开始出现差异(P<0.05),但这个情况不能维持到治疗完成。故在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步行能力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步行能力评分评分基本相同。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7.治疗第一周后JOA日常生活评分开始出现显着的差异(P<0.01),这个情况维持到治疗完成。而浮针组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观察两组之间的JOA日常生活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JOA日常生活评分明显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8.浮针组与针刺组于治疗第一周后的张力仪评分之比较所得出的统计结果,浮针组的得分明显优于针刺组,治疗完成后的得分差异亦是显着(P<0.01)。观察治疗完成后两组之间的张力仪评分得出的结果,表明浮针组的张力仪评分表现显着优于针刺组。组内比较方面,两组在治疗1周、治疗2周及治疗3周及治疗完成后的临床疗效均在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1.经治疗后,浮针组与针刺组在总疗效上有显着差异。说明浮针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针刺组。目前无有提及以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之文献,故此次研究证明浮针对于治疗足底筋膜炎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当成临床上的治疗参考。2.浮针组与针刺组经治疗后于VAS评分、张力仪评分存在显着差异,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存在差异。表示于客观指标上,浮针在治疗足底筋膜炎都优于针刺组。此次研究中特别分析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之中的疼痛、不稳定度(感)、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这也是文献中较少出现的分析,也能从这上面进一步提供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疗效的证明。3.在治疗过程中张力仪评分于治疗第一周后则出现明显差异,说明浮针对于减轻张力的效果快且明显。相对于针刺而言,浮针具有更有效,更快捷等特性。而以此种软组织张力仪来作为评价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疗效也是较为创新的,研究结果显示治疗效果与张力仪的评价数据也是相对的,故希望能通过此篇研究来做为浮针及软组织张力仪评价的推广之用。
郑家丰[10](2017)在《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观察》文中提出背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又称"痛性痉挛",是国际公认的疑难杂症之一,以一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反复发作的剧烈疼痛为主症。目前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止痛,但患者要长期服药,而副反应严重,且未能做到完全有效控制疼痛。穴位埋线疗法具有刺激时间长、不需反复操作的优势,埋入后在大脑皮层建立新的兴奋灶,进一步抑制原疼痛兴奋灶,从而起到止痛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探寻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更好的手段,所以本项研究观察穴位埋线,并运用董氏奇穴中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确切治疗效果的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做穴位埋线进行其作用探索。目的本项研究目的在通过随机对照,观察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探讨其科学性和可行性并试述其机理。方法本项研究严格遵循科研方法,临床观察于2015年7月至2017年3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门诊及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第二病区完成。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将90例样本分成3组,甲组(穴位埋线组)、乙组(常规电针组)及丙组(口服西药组),生成的随机分配结果,做成入组卡片各30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王蔚文主编《临床疾病诊断与效判断标准》所确定的疗效标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程度疗效评定,并参照吴江等主编的《神经病学-第3版》制定了,改良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医症状积分观察表及参照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中医症状观察评定、近期疗效评定(治疗疗程结束后当天进行)、远期疗效评定(治疗结束后的一个月进行),以此来评价和分析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针刺治疗方法:甲组(穴位埋线组)做穴位埋线治疗。乙组(常规电针组)电针治疗方法:主穴与配穴治疗,通电方式:用疏密波波型,频率及电流强度设定以患者能忍受为度,仅采取电针治疗,不做穴位埋线。丙组(口服西药组)口服卡马西平。治疗疗程:甲组(穴位埋线组):做穴位埋线治疗,两次穴位埋线相距二周,共三个疗程,时间为六周,第3次治疗后约定二周后复查评定疗效及复查一个月后评定疗效。乙组(常规电针组):每周电针治疗2次,隔日或隔二日治疗1次,4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时间为六周,第12次治疗后的当天及一个月后评定疗效。丙组(口服西药组):坚持每天口服卡马西平,连续不间断服药六周,第六周结束服药的当天及一个月后评定疗效。结果:分析结果表明1、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甲组有效率为93.33%,乙组有效率为86.67%,丙组有效率为80.00%。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三组总有效率有统计学差异。但各组间多重比较需要校正检验水平,校正方法如下:a’ = a/(k(k-1)/2 + 1)其中,k为组数,因此a’=0.0125。按a’=0.0125的检验水平,可得甲组与丙组之间的疗效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各组间的多重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①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治疗前后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甲组与乙组的组间比较显示,治疗后及治疗前后差值有统计学差异,即两组的疗效有差别。3、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①三组治疗前近期视觉模拟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三组间TukeyHSD多重比较显示,甲组治疗后近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与其余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4、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甲组有效率为90.00%,乙组有效率为75.17%,丙组有效率为80.22%。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经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三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①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前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三组中医症状积分组内治疗前后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组间比较显示,甲组与乙组、丙组(P<0.05)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甲组与丙组治疗前后差值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甲组的疗效分别优于乙组、丙组。6、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①三组治疗前远期视觉模拟评分及治疗前后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无统计学差异;三组治疗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需进一步TukeyHSD检验,进行各组间多重比较;② 三组组内治疗前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经配对t检验比较,均P<0.05,有统计学差异,即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③三组间TukeyHSD多重比较显示,甲组的治疗后远期视觉模拟评分与其余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1、甲组(穴位埋线组)、乙组(常规电针组)、丙组(口服西药组),三组治疗方法均有效。2、乙组、丙组疗效相当,而甲组疗效优于乙组、丙组,尤其优于丙组。3、穴位埋线组中,以董氏奇穴中的侧三里穴、侧下三里穴做穴位埋线,可以提高有效率,有临床上推广应用的价值。4、以穴位埋线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能有效缓解疼痛程度,不失为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方法。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文献资料 |
| 1.1 文献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2 方法 |
| 2.1 文献评价方法 |
| 2.2 数据提取方法 |
| 2.3 统计学处理 |
| 结果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筛选流程 |
| 3 纳入RCT基本情况 |
| 4 RCT 偏倚风险评估 |
| 5 Meta分析结果 |
| 5.1 有效率森林图 |
| 5.2 发表性偏倚 |
| 5.3 敏感性分析 |
| 5.4 亚组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面肌痉挛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3 方法 |
| 1.3.1 中药组 |
| 1.3.1 针药组 |
| 1.4 观察指标 |
| 1.5 疗效标准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比较 |
| 2.2 VAS评分比较 |
| 2.3 随访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
| 1.1 历史沿革与流行病学 |
| 1.2 三叉神经解剖概述 |
| 1.3 定义及分型 |
| 1.4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1.5 诊断及鉴别诊断 |
| 1.6 治疗 |
| 2 祖国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研究概述 |
| 2.1 历史沿革 |
| 2.2 病因病机 |
| 2.3 三叉神经痛的诊断分型 |
| 2.4 治则治法 |
| 2.5 针刺治疗TN优势 |
| 第二章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文献纳入标准 |
| 1.2 文献排除标准 |
| 1.3 文献来源与检索策略 |
| 1.4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研究结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文献基本特征 |
| 2.3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
| 2.4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3.1 三叉神经痛治疗现状 |
| 3.2 网状Meta结果分析 |
| 3.3 研究局限性 |
| 3.4 研究展望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 2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现代临床应用 |
| 2.1 针刺疗法 |
| 2.1.1 针刺 |
| 2.1.2 电针 |
| 2.1.3 火针 |
| 2.1.4 梅花针 |
| 2.1.5 腕踝针 |
| 2.1.6 舌针 |
| 2.1.7 眼针 |
| 2.1.8 头针 |
| 2.1.10 芒针 |
| 2.2 刺血疗法 |
| 2.3 灸疗法 |
| 2.4 中药贴敷 |
| 2.5 穴位注射 |
| 2.6 穴位埋线 |
| 3 西医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的现代研究 |
| 3.1 微血管减压术 |
| 3.2 行射频热凝术 |
| 3.3 缝隙连接蛋白43 阻滞 |
| 3.4 A型肉毒杆菌毒素 |
| 3.5 伽玛刀放射治疗 |
| 3.6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
| 3.7 药物 |
| 小结 |
| 实验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受试对象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及剔除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治疗方案 |
| 2.1.1 治疗组 |
| 2.1.2 对照组 |
| 2.2 腧穴定位 |
| 2.3 疗程 |
| 2.4 观察指标 |
| 2.4.1 疗效判定标准 |
| 2.4.2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
| 2.4.3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 |
| 2.4.4 中医症候评分 |
| 2.5 疗效指标的观察时点 |
| 2.6 不良反应的处理 |
| 2.6.1 晕针 |
| 2.6.2 滞针 |
| 2.7 统计学处理 |
| 2.8 研究流程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材料 |
| 3.1.1 性别 |
| 3.1.2 年龄分布情况 |
| 3.2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
| 3.3 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
| 3.4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 |
| 3.5 中医症候积分 |
| 讨论 |
|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疾病特点 |
| 2.选题依据 |
| 3.针刺的镇痛作用 |
| 4.电针的治疗作用 |
| 5.取穴思路 |
| 6.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论文一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功能、形态修复及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二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JNK信号通路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三针刺“环跳”穴对坐骨神经损伤模型大鼠雪旺细胞S100蛋白的影响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论文四针刺血清调控JNK信号通路干预H2O2 诱导的RSC96 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 材料与方法 |
| 实验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坐骨神经损伤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 个人简介 |
| 参考文献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1.1 病例来源与伦理审批 |
| 1.1.2 样本量计算的依据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剔除、中止和脱落标准 |
| 1.6 剔除、中止和脱落处理 |
| 2.研究方法 |
| 2.1 试验分组 |
| 2.1.1 对照组 |
| 2.1.2 麦粒灸+腕踝针组 |
| 2.1.3 麦粒灸+头皮针组 |
| 2.2 治疗方案 |
| 2.2.1 对照组 |
| 2.2.2 麦粒灸+腕踝针组 |
| 2.2.3 麦粒灸+头皮针组 |
| 2.2.4 蜘蛛穴改良定位法与腕踝针分区 |
| 2.2.5 针灸介入结束后的西药强化治疗 |
| 2.2.6 受试者注意事项 |
| 2.2.7 随访 |
| 2.2.8 治疗医生的培训 |
| 2.3 观察指标 |
| 2.3.1 观测时间 |
| 2.3.2 观测指标 |
| 2.3.3 疗效评价标准 |
| 2.4 不良事件记录、处理与结果 |
| 2.4.1 不良事件的记录 |
| 2.4.2 不良事件的处理 |
| 2.4.3 不良事件的结果 |
| 2.5 安全性检测 |
| 2.6 统计分析方法 |
| 3.结果 |
| 3.1 一般资料统计分析 |
| 3.2 治疗前后三组NRS分析 |
| 3.3 治疗前后三组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分析 |
| 3.4 治疗前后三组止疱时间与相对面积分析 |
| 3.5 治疗前后三组结痂、脱痂时间与皮疹相对面积分析 |
| 3.6 治疗前后三组细胞因子分析 |
| 3.7 治疗后随访三组后遗神经痛分析 |
| 3.8 治疗前后三组有效率分析 |
| 3.9 不良事件与安全性评价 |
| 4.分析与讨论 |
| 4.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
| 4.1.1 带状疱疹的概述 |
| 4.1.2 带状疱疹的抗病毒治疗 |
| 4.1.3 带状疱疹的激素治疗 |
| 4.1.4 带状疱疹神经痛与人体免疫的关联 |
| 4.1.5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镇痛治疗 |
| 4.2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针灸治疗现状 |
| 4.2.1 祖国医学病机分析 |
| 4.2.2 针灸治疗为主的概述 |
| 4.2.3 刺络放血法概述 |
| 4.2.4 灸法概述 |
| 4.2.5 蜘蛛穴的由来与临床运用 |
| 4.2.6 皮部浅刺与微针(头皮针、腕踝针)的临床运用 |
| 4.3 疗效分析与展望 |
| 4.3.1 研究结果分析 |
| 4.3.2 麦粒灸蜘蛛穴的疗效分析 |
| 4.3.3 头皮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
| 4.3.4 腕踝针治疗疼痛的分析 |
| 4.3.5 远端取穴优势分析——经脉理论的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针灸远近取穴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分析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 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本研究伦理批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引言 |
| 文献综述 |
| 一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 二 现代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 三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 四 传统医学对三叉神经痛的治疗 |
| 实验研究 |
| 一 临床资料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临床资料统计处理方法 |
| 四 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结论 |
| 本文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1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传统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认识 |
| 1.1.1 概述 |
| 1.1.2 经络、脏腑与足底的关系 |
| 1.1.3 足底筋膜损伤的病因病机 |
| 1.1.4 传统中药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 1.1.5 针灸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概况 |
| 1.1.6 推拿手法 |
| 1.2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研究进展 |
| 1.2.1 解剖基础与病理关系 |
| 1.2.2 足底筋膜炎的发病机制 |
| 1.2.3 足底筋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
| 1.2.4 现代医学对足底筋膜炎的治疗进展 |
| 1.3 浮针的研究进展 |
| 1.3.1 浮针之由来 |
| 1.3.2 浮针疗法与传统针灸的关系与区别 |
| 1.3.3 浮针之优势与现代运用 |
| 1.4 肌筋膜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 MTrP) |
| 1.4.1 MTrP之概念 |
| 1.4.2 MTrP产生机制 |
| 1.4.3 MTrP于治疗上的运用 |
| 1.5 足底筋膜炎评价方法进展 |
| 第2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临床病例来源 |
| 2.1.2 疾病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落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样本量估算 |
| 2.2.2 随机分组 |
| 2.2.3 治疗方案 |
| 2.2.4 疗效观察 |
| 2.2.5 疗效标准 |
| 2.2.6 统计方法 |
| 2.2.7 技术路线 |
| 第3部分 临床研究结果 |
| 3.1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
| 3.1.1 两组患者性别情况比较 |
| 3.1.2 两组患者年龄结构情况比较 |
| 3.1.3 两组病程情况比较 |
| 3.2 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
| 3.3 患者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比较 |
| 3.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
|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分比较 |
| 3.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疼痛评分比较 |
| 3.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不稳定度(感)评分比较 |
| 3.3.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
| 3.3.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JOA日常生活评分比较 |
| 3.3.7 两组患者治疗张力仪评分比较 |
| 第4部分 讨论 |
| 4.1 足底筋膜炎的发生与高张力的形成机理 |
| 4.2 浮针治疗足底筋膜炎的探讨 |
| 4.3 治疗结果讨论 |
| 4.4 此次临床研究之优越性 |
| 4.5 不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一: 文中常用缩写 |
| 附录二: 基本数据 |
| 附录三: 知情同意书 |
| 附录四: 样本量估算 |
| 附录五: 随机入组的方法 |
| 附录六: 随机分组的方法 |
| 附录七: 视觉模拟量表(VAS)尺 |
| 附录八: 日本骨科学会(JOA)足部疾患治疗效果评定标准表 |
| 附录九: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1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的认识 |
| 1.1.1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的论述 |
| 1.1.2 传统医学对面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1.3 古代医籍文献对面痛病病因病机的论述 |
| 1.1.4 古代医籍文献对面痛病治疗的论述 |
| 1.1.5 现代中医学对面痛病的分型 |
| 1.1.6 现代中医学对面痛病的治疗概述 |
| 1.1.7 穴位埋线治疗面痛病 |
| 1.1.8 董氏奇穴治疗面痛病 |
| 1.1.9 小结 |
| 1.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
| 1.2.1 三叉神经的解剖分布 |
| 1.2.2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2.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
| 1.2.4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表现 |
| 1.2.5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鉴别诊断 |
| 1.2.6 现代医学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
| 1.2.7 小结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目的 |
| 2.2 临床研究对象的选择 |
| 2.2.1 病例来源 |
| 2.2.2 诊断标准 |
| 2.2.3 观察病例纳入标准 |
| 2.2.4 观察病例排除标准 |
| 2.2.5 剔除标准 |
| 2.2.6 脱落标准 |
| 2.3 针灸不良反应和安全性指标及处理 |
| 2.4 研究方法 |
| 2.4.1 分组方法 |
| 2.4.2 治疗取穴与器材 |
| 2.5 治疗方案 |
| 2.5.1 甲组(穴位埋线组) |
| 2.5.2 乙组(常规电针组) |
| 2.5.3 丙组(口服西药组) |
| 2.5.4 治疗疗程 |
| 2.5.5 观察指标 |
| 2.6 数据收集和统计学分析 |
| 2.6.1 数据收集 |
| 2.6.2 统计学分析 |
| 2.7 技术路线 |
| 第三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3.1 针刺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指标检测 |
| 3.2 基线资料 |
| 3.2.1 三组患者性别比较 |
| 3.2.2 三组患者年龄比较 |
| 3.2.3 三组患者病程比较 |
| 3.2.4 三组患者患侧比较 |
| 3.2.5 三组患者病变神经的分布比较 |
| 3.3 三组患者治疗近期疗效 |
| 3.3.1 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 |
| 3.3.2 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3.3 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 3.4 三组患者治疗远期疗效 |
| 3.4.1 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 |
| 3.4.2 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 3.4.3 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 |
| 第四部分 讨论 |
| 4.1 基线分析 |
| 4.2 研究结果讨论 |
| 4.2.1 三组患者近期总体疗效比较: |
| 4.2.2 三组患者近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 |
| 4.2.3 三组患者近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 4.2.4 三组患者远期总体疗效比较: |
| 4.2.5 三组患者远期中医症状治疗前、治疗后积分比较: |
| 4.2.6 三组患者远期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
| 4.3 穴位埋线疗法 |
| 4.3.1 特点 |
| 4.3.2 机理探讨 |
| 4.3.3 无菌观念 |
| 4.3.4 体会 |
| 4.4 电针疗法 |
| 4.4.1 镇痛机理探讨 |
| 4.4.2 体会 |
| 4.5 卡马西平 |
| 4.5.1 三叉神经痛的传统一线药物 |
| 4.5.2 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致头晕 |
| 4.5.3 卡马西平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导致重症药疹的副作用 |
| 4.5.4 汉族人与卡马西平重型过敏性药疹的相关性 |
| 4.5.5 体会 |
| 4.6 选穴依据 |
| 4.6.1 循经取穴 |
| 4.6.2 主穴患侧下关穴 |
| 4.6.3 其它配穴 |
| 4.6.4 埋线穴位 |
| 4.7 展望与不足之处 |
| 4.7.1 医药学的任务 |
| 4.7.2 原发性三叉神痛患者的心理疏导 |
| 4.7.3 时间受限 |
| 4.7.4 缺乏实验室指标 |
| 4.7.5 未能长期随访 |
| 4.8 本研究的创新点 |
| 4.8.1 董氏奇穴实施穴位埋线 |
| 4.8.2 远期观察指标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