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上下牙不齐对正畸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上下牙大小不协调对正畸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丁雪,贾莹,刘纯,杨世榕,赖灵妍,杨桦,丁琪[1](2022)在《慢性氟中毒SD大鼠正畸牙移动的位移及速率变化》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临床报道氟牙症患者正畸疗程比非氟斑牙的时间要长,但其牙移动速度减慢主要体现在牙移动周期的哪些环节还不清楚。目的:研究一个牙移动周期内染氟大鼠正畸牙移动的位移、速率变化规律,为以后的相关机制研究及氟牙症患者的正畸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3周龄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染氟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150 mg/L氟化钠水溶液每日喂养染氟组大鼠复制氟中毒模型,然后两组大鼠装配镍钛拉簧正畸加力装置,以70 g力值近中移动双侧第一磨牙,在第0,3,7,14,21,28天使用高精数显游标卡尺(最小精度0.01 mm)测量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面龈缘中点至同侧上颌中切牙远中-舌-龈角的间距,观察第一磨牙近中移动的位移和速率变化。结果与结论:(1)染氟组大鼠出现Ⅱ-Ⅲ级氟牙症,尿氟高于正常水平(P <0.05),表明慢性氟中毒模型复制成功;(2)两组大鼠牙移动的总位移及总速率无明显性别差异;(3)染氟组牙移动的总位移及总速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但观察期内尚无统计学差异;(4)随时间延长,两组大鼠牙移动的分段位移和分段速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然后回升的趋势,且染氟组回升更明显;(5)结果表明,从全周期时间维度上看,慢性氟中毒大鼠牙移动受到一定程度抑制,总位移及总速率均减小,且无明显性别差异;慢性氟中毒大鼠正畸牙移动符合典型的牙移动周期特征,即"快速-迟缓-回升"3个阶段,迟缓期缩短,提示可能有破坏性改建。

陈梦薇[2](2021)在《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三维测量分析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牙冠、根尖)的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对磨牙远移效率、前牙支抗保护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方案设计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选取17例采用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成年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25岁)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临床方案设计分为A、B两组,A组(10例):无额外增加支抗。B组(7例):运用微种植体支抗钉增强支抗。运用Clin Check软件进行矫治方案设计,获得初始位、目标位数字化模型。分别在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阶段制取研究模型进行3D扫描,同期拍摄CBCT通过Mimics软件进行下颌骨、牙齿重建。将以上模型导入Geomagic wrap软件中进行整合,并在冠根位置添加测量标志点。最后,在Geomagic control软件中以下颌骨基骨区域为基准,重叠治疗前(T0)、下颌磨牙远移到位(T1)、目标位(TX)模型,测得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使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A、B组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冠根实际变化量与预期变化量之间的差异,对比两组磨牙冠根远移效率及下颌磨牙、下颌中切牙的三维移动差异。结果:1.A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54.98±8.87%(冠)、24.63±23.07%(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56.59±9.42%(冠)、16.17±21.04%(根尖)。B组下颌第一磨牙远移效率68.66±11.16%(冠)、28.87±20.51%(根尖)。下颌第二磨牙远移效率71.02±7.61%(冠)、33.45±17.53%(根尖)。两组之间相同牙位冠部远移效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远移效率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2.97±1.85°,冠颊向移动0.88±0.67 mm。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3.07±2.47°,冠颊向移动1.58(1.00,1.87)mm(四分位数)。下颌中切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唇向移动0.61±0.67mm,根尖伸长0.35±0.21mm。以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B组下颌第一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4.89±2.03°,根尖颊向移动0.43(0.21,0.77)mm(四分位数)。下颌第二磨牙实际变化量超出预期表现为:冠远中倾斜5.21±2.04°,冠压低1.56±0.90mm,根尖压低1.75±0.6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下颌中切牙冠根三维移动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对比A、B组下颌中切牙的实际变化量,B组相较于A组表现为:冠唇向移动减小、根尖向近中移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透明矫治器可实现下颌磨牙远移。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颊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2.微种植体支抗钉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时,可以减小下颌中切牙牙冠唇向移动趋势,较好地保护下颌中切牙支抗,提高磨牙牙冠远移效率。磨牙远移过程中,下颌磨牙牙冠远中倾斜,少量压低。

阴哲炜[3](2021)在《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50例,利用X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分析前伸髁道斜度和部分咬合相关测量项目。结果:(1)骨性I类和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和下颌平面角(MFA)有极其显着的统计学差异,Downs(牙合)平面和功能(牙合)平面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类患者的切道斜度(IA)、Spee曲线深度差异无统计学差异。(2)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咬合因素均不相关。(3)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CA)与功能(牙合)平面呈低度正相关,与其他咬合因素不相关。结论:骨性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较II类患者更为陡峭;这两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前伸髁道斜度与咬合因素之间不协调或关系异常,可能是颞下颌关节症状的潜在危险因素,应引起医生的关注;同时医生通过正畸治疗建立新的咬合关系时要注意其与髁突之间的协调关系,有利于维护口颌系统健康。目的:对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经过全面的术前检查和分析,制定详细的矫治方案,利用固定矫治技术,采用不同的矫治策略,包括拔除牙位、支抗控制技术以及矫治过程均不相同,观察分析临床治疗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3例本人研究生期间治疗的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病例一:DHP,女,18岁,主诉为“右侧后牙咬合不佳”求治,伴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MD);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颌前突,下颌后缩,下颌骨发育不足;上下牙列重度拥挤,双侧尖磨牙远中关系,前牙深覆(牙合)、深覆盖,右侧第二前磨牙和磨牙正锁(牙合)。上颌利用固定式横腭杆控制上颌磨牙位置,配合(牙合)垫打开咬合,采用交互牵引先解除右侧后牙锁(牙合);随后拔除14、24、35、45牙进行排齐整平上下牙列,内收前牙,减小突度,改善咬合关系。病例二:LBH,女,27岁,主诉以“牙列不齐”求治;骨性II类均角骨面型,上下唇严重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下颌后缩;上颌中度拥挤,下颌重度拥挤,双侧磨牙中性关系,前牙深覆盖,Bolton指数不协调。拔除三个第一前磨牙和一个龋坏的第二前磨牙,上颌采用微螺钉进行强支抗控制内收前牙,同时控制垂直高度,防止面型恶化,下颌利用拔牙间隙排齐整平牙列,尽量内收前牙,减小突度。病例三:LYT,女,21岁,主诉为“龅牙”求治。骨性II类伴高角趋势的患者,上下唇严重前突,上颌骨前突,下颌骨发育不足,颏部严重后缩;上下牙列轻度拥挤,前牙轻度开(牙合)、深覆盖,双侧尖牙远中关系,磨牙中性关系。拔除四个第一前磨牙进行正畸掩饰性治疗,上颌采用PASS技术进行支抗控制,下颌利用拔牙间隙,尽量内收上下前牙,减小突度,改善侧貌,同时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良好的咬合关系。结果:三位患者在采用不同的矫治方案和固定矫治技术治疗后,建立了良好的咬合关系,软组织侧貌明显改善。结论:对于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成年患者,正畸医师需在治疗前进行详细的检查分析,得出正确的诊断。因成年患者无生长发育潜力,要根据患者个人情况和临床状况制定矫治方案,采用适宜的固定矫治技术,可以获得医患双方均满意的矫治结果。

许琳[4](2021)在《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实验目的1.体外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固定矫治和隐形矫治过程中对牙面变色的影响。2.体外原位实验研究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正畸中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的影响。实验方法1.按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因正畸治疗需要拔除前磨牙且年龄在12岁~15岁之间的患者120颗牙做为样本。将离体牙截断根尖1/2,拔除冠髓和根髓。所有的离体牙从1~12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6组,每组20颗离体牙。分组如下:A组:离体牙+树脂附件;B组:离体牙+树脂附件+Varnish XT;C组:离体牙+树脂附件+多乐氟;D组:离体牙+金属托槽;E组:离体牙+金属托槽+Varnish XT;F组:离体牙+金属托槽+多乐氟。每日浸泡于37℃的咖啡中5 min×4次,剩余时间浸泡于人工唾液中。采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IE)推荐的L*a*b*表色系统进行颜色分析,实验前6组离体牙测得基线色,分别于7天、28天每组取出10颗离体牙,去除托槽和树脂附件,抛光牙面后测得牙面颜色L*、a*、b*,计算得△L*、△a*、△b*、△E*。2.收集2020年7月就诊口腔科门诊拔除第三磨牙且年龄在20岁~30岁之间的患者50颗牙做为样本,截取牙冠颊侧釉质块,制作釉质试件。将所有的釉质试件从1~50编号,查阅随机数字表分成3组,每组16个。分组如下:A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B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Varnish XT;C组:釉质试件+金属托槽+多乐氟。同时招募12名志愿者,按随机分配的原则分别有4名进入A组,4名进入B组,4名进入C组,制作个性化的釉质试件模具。釉质试件模具戴入志愿者口内2 h,以在牙釉质表面形成获得性薄膜,志愿者鼓漱可乐饮料5 min,每天重复4次。利用韦氏显微硬度测量仪以50 g的载荷和15 s的停留时间分别于实验开始、7天、14天在托槽边缘制作三个压痕,测定釉质试件的表面显微硬度SMH。并在实验开始、14天扫描电子显微镜下拍照。实验结果1.实验开始时所有牙齿的初始颜色L*、a*、b*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A、D组的△E*1>3.7,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颜色改变;通过两两比较,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与C组、E组与F组、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天时,除了B组,其他组的△E*均大于3.7,发生了临床上不可接受可识别的颜色改变;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D组、B组与E组、C组与F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各实验组7天和28天的△E*1与△E*2经成组t检验分析,A、C、D、E、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4)7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L整体呈减小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a*整体呈增大趋势,F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7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天时△b*整体呈增大趋势,D组值变化最大,A组与B组、A组与C组、B组与C组、D组与E组、D组与F组、E组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实验开始时所有釉质试件的初始表面显微硬度SMH值进行方差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可以用于实验。(1)7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14天时,三组的SMH%单因素的方差分析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两两比较(LSD-t检验)的结果可见: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值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差值没有有统计学意义。(3)7天和14天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损失率SMH%经成组t检验,A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余两组7天和14天的SM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结论1.金属托槽和树脂附件矫治中均发生了临床可识别的牙面颜色改变,且两者颜色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Varnish XT和多乐氟在预防正畸中牙面变色短期内效果相当,随时间延长Varnish XT效果优于多乐氟。3.Varnish XT和多乐氟均可减少釉质试件表面显微硬度的下降。4.短时间内Varnish XT和多乐氟清漆有相似防脱矿效果,随着时间的延长,Varnish XT表现出更明显的优势。

刘洋[5](2020)在《基于数字模型的不同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首先比较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的精确度,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四种前磨牙拔除模式对Bolton指数以及对咬合关系的影响,筛选建立较理想咬合关系的拔牙模式,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1、实验分组及组间测量数据的获取本研究纳入30个病例,通过口内扫描建立的数字化模型作为实验组,通过传统硅橡胶印模灌注的石膏模型作为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模型分别选取相关标志点进行Bolton指数(前牙比、全牙比)、第一磨牙间宽度(6—6)、尖牙间宽度(3—3)、中切牙切缘中点到唇侧龈缘最高点距离(hll,h21,h131,h41)的测量;数字化模型采用3shape OrthoAnalyzerTM软件进行标志点的描记和测量,石膏模型采用精度为0.0lmm的电子游标卡尺进行标记点的手工描记和相关指标的测量。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两组的相关测量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设定检验水准α=0.05。2、检测虚拟拔牙后Bolton指数值和咬合关系的变化对每位患者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相关的测量标记点均采用头影测量分析Winceph8.0 软件进行描记,按要求测出 SNA、SNB、ANB、FMA、IMPA、FMIA数据。将30位患者数字化模型导入3shape OrthoAnalyzerTM软件,每位患者均模拟四种拔牙模式,并通过Tweed分析法定位下前牙目标位,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字化排牙,共获取120组数据。根据拔牙模式进行分组,分别为:模式1(虚拟拔除14、24、34、44牙)、模式2(虚拟拔除15、25、35、45牙)、模式3(虚拟拔除14、24、35、45牙)、模式4(虚拟拔除15、25、34、44牙),测量排牙后数字化模型的Bolton指数(全牙比)、前牙覆及覆盖,得出这些指标的平均值和标准差;测量上下颌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的牙冠宽度及占上下牙列(6-6)牙冠宽度和的比率。分析四种拔牙模式Bolton指数(全牙比)和前牙覆覆盖之间的差异。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设定检验水准α=0.05。结果:1、实验组和对照组Bolton指数、第一磨牙间宽度(6—6)、尖牙间宽度(3—3)、中切牙切缘中点到唇侧龈缘最高点距离(hll;h21;h131;h41)的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四种拔牙模式Bolton指数(全牙比)由大到小为:模式3(89.76%±1.40%)、模式 1(89.69%±1.42%)、模式 2(88.94%±1.49%)、模式 4(88.79%±1.58%)。四种拔牙模式Bolton指数(全牙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未拔牙前Bolton指数(全牙比)相比,其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拔牙模式均会对Bolton指数(全牙比)产生影响,其测量值范围为(89.29%±1.50%),拔牙后较拔牙前全牙比均偏小。3、四种拔牙模式前牙覆覆盖测量值由大到小分别为:模式4(覆盖为2.42mm±0.34mm、覆为0.73mm±0.35mm)、模式2(覆盖为2.37mm±0.33mm、覆为0.65mm±0.34mm)、模式1(覆盖为2.31mm±0.30mm、覆为0.60mm±0.32mm)、模式 3(覆盖为 2.24mm±0.32mm、覆为0.59mm±0.34mm)。四组拔牙模式前牙覆盖和覆测量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上颌第一前磨牙宽度为7.81mm±0.41mm,占比为7.63%±0.25%;上颌第二前磨牙宽度7.37mm±0.36mm,占比为7.20%±0.20%;下颌第一前磨牙宽度7.73mm±0.46mm,占比为 8.31%±0.31%;下颌第二前磨牙宽度 7.72mm±0.48mm,占比为 8.30%±0.33%。结论:1、全口牙列口内直接扫描获取的数字化模型与传统石膏模型有同样的精确性和准确性。2、四种前磨牙拔除模式均会对Bolton指数全牙比率产生影响。3、Bolton指数正常的患者采用四种拔牙模式均可达到满意的咬合关系。4、前磨牙拔除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可以作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的参考依据之一。5、数字化虚拟排牙可作为预测正畸临床矫治效果的一种手段。

夏小凡[6](2020)在《牙齿正畸矫治中的数字化去釉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邻面去釉作为正畸治疗中一种非拔牙的重要辅助手段,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大量运用,可解决患者牙列轻度拥挤和上下牙列宽度不协调问题,并且具有促进牙列排齐、简化矫治过程,缩短正畸治疗周期等优点。传统邻面去釉中,临床上医生通过在牙模上测量计算去釉量,然后对患者牙齿进行大致的打磨,去釉的精度较低,技术水平也与当前广泛应用数字化正畸技术不匹配。本研究基于激光扫描、三维重建、虚拟排牙和3D打印技术,探讨并实现了牙齿正畸矫治中邻面去釉的数字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选取合适的病例,应用口腔正畸学基本原理,以数字化牙列三维模型为基础,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分析技术,提出了数字化邻面去釉方案制定的流程,在虚拟牙列上精准确定了去釉区域和去釉的量。(2)为了精确控制去釉量,设计了基于牙列固定的个性化去釉导板,研究了去釉导板在牙列上的定位方法以及三维模型构建技术。采用基于SLA的3D打印工艺,对去釉导板打印的摆放角度和支撑添加方式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去釉导板打印的工艺参数。(3)通过去釉导板在牙模上进行模拟去釉实验,优选基于导板的去釉工具,为去釉导板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实验表明与传统的手工去釉相比,基于去釉导板的数字化去釉可有效避免去釉位置偏差造成的相邻牙齿接触面偏差。本研究实现了从去釉方案制定到去釉导板设计与制作的全程数字化,为临床上精准邻面去釉提供了新的手段。临床应用表明,利用数字化技术,正畸邻面去釉的效率和质量具有显着提高,对改善临床上邻面去釉操作的难度和经验依赖具有重大意义。

任亚敏[7](2020)在《正畸对根管治疗牙牙根长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实验通过使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研究正畸患者固定矫治前后的牙齿长度变化,探讨分析根管治疗对牙根吸收是否有影响以及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影响根管治疗牙牙根长度变化的因素,为正畸治疗前评估根管治疗牙发生牙根吸收的风险,预防矫治结束后出现严重的牙根吸收提供指导意义。方法根据纳入标准选取河南省口腔医院正畸科2015~2019年就诊的96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51例。依据分组标准以牙髓状况、年龄、性别、牙位和治疗时间进行分组,分别分为实验组(根管治疗牙)、对照组(活髓牙);成人组(大于16岁),儿童组(小于16岁);男性组,女性组;前牙组,后牙组;上牙组,下牙组;治疗时间小于2年组,治疗时间大于2年组。收集每位患者在矫治开始前及矫治完成时的CBCT影像,导入Invivo5.2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测量牙齿长度即切缘或牙尖至根尖的最大直线长度,牙齿根尖外吸收量为正畸治疗前后牙齿长度之差。应用Microsoft office对结果进行整理,导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正畸治疗结束后,患者根管治疗牙及活髓牙牙根均有轻微吸收。实验组的前牙及后牙平均根尖外吸收量分别为(0.92±0.29)mm、(0.59±0.17)mm,对照组的前牙及后牙平均根尖外吸收量分别为(1.09±0.25)mm、(0.79±0.17)mm。本研究中正畸治疗前后患者的根管治疗牙根尖外吸收量较对侧同名活髓牙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实验组男性平均根尖外吸收量为(0.79±0.32)mm,女性为(0.76±0.28)mm;上牙平均根尖外吸收量为(0.79±0.33)mm,下牙为(0.77±0.27)mm。正畸治疗前后根管治疗牙男性和女性以及上下牙之间牙齿根尖外吸收量无明显差异(P>0.05)。3.实验组成人平均根尖外吸收量为(0.86±0.36)mm,儿童为(0.71±0.22)mm;前牙平均根尖外吸收量为(0.92±0.29)mm,后牙为(0.59±0.17)mm;治疗时间小于2年的患者平均根尖外吸收量为(0.69±0.22)mm,大于2年为(0.83±0.33)mm。正畸治疗前后根管治疗牙成人与儿童组,前后牙位组以及治疗时间组牙根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年龄、前后牙位是正畸后根管治疗牙根尖外吸收的影响因素,成人根管治疗牙根尖吸收量多于儿童,前牙的根尖吸收量多于后牙。尚不能认为性别、上下牙位和治疗时间对根管治疗牙根尖外吸收有影响。结论1.正畸治疗后根管治疗牙根尖外吸收量与活髓牙之间有差异,根管治疗牙较对侧同名活髓牙根尖外吸收量少。2.正畸治疗前后根管治疗牙牙齿长度变化在性别以及上下牙位之间均无明显差异。3.年龄和前后牙位是正畸后根管治疗牙根尖外吸收的影响因素,尚不能认为性别、上下牙位和治疗时间对其有影响。

王训[8](2020)在《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弓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CBCT测量探讨成年女性骨性II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弓形态特征及之间的相关关系,为临床提供指导。方法:选取在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和贵阳市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成年女性骨性II类错畸形患者共78例,平均年龄24.26±4.23岁,以下颌平面角(SN-MP、FH-MP)从垂直方向将骨面型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低角、均角、高角,其中选取(Go-Gn plane)作为下颌平面(MP plane)。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影像学资料。将所得影像学资料保存为DICOM(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格式,导入Mimics20.0软件,进行上下颌三维模型的重建,确定每个研究对象的牙冠标志点,再导入3-Matic 12.0软件中建立水平向参考平面(即平面occlusal plane OP)并生成三维坐标,进行线距、角度的测量分析,其中反映成年女性骨性II类错畸形牙弓形态测量和计算指标共28项,并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成年女性骨性II类患者不同垂直骨面型间牙弓形态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牙弓前段宽度低角组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下牙弓前段宽度高角组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上牙弓后段宽度低角组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下牙弓后段宽度低角组大于均角组大于高角组,上、下牙弓前、后段宽度低角组最大;上牙弓前段长度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上牙弓前、后段指数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下牙弓后段指数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小于高角组,上颌尖牙角高角组小于均角组和低角组,上颌后牙弓角高角组大于低角组,均角组和高角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下颌后牙弓角高角组大于均角组和低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上、下颌前段牙弓宽度之差低角组大于高角组,上、下颌后段牙弓宽度之差低角组大于均角组和高角组,上、下颌前段牙弓长度之差低角组小于均角组和高角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牙弓形态测量指标与下颌平面角之间存在相关性。上牙弓前段宽度、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颌尖牙角与下颌平面角呈负相关;上、下颌后牙弓角与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其余测量指标与SN-MP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成年女性骨性II类高角患者牙弓宽度存在不同程度的狭窄;高角患者有必要早期采取扩展牙弓宽度和调整其矢状向不调,为唇倾的前牙内收提供间隙,改善前突的面型,早期治疗比均角组和低角组更加紧迫。2.低角患者弓形偏方圆,高角患者弓形偏尖圆。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不同垂直骨面型进行考量通过调整弓丝的弓形,使牙弓与口周肌肉,面部相协调。3.成年女性骨性II类上牙弓前段宽度、上、下牙弓后段宽度、上颌尖牙角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逐渐减小;上、下颌后牙弓角与垂直骨面型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随着下颌平面角的增大,逐渐增大。

姜委杰[9](2019)在《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在矫治力作用下,与上颌窦存在紧密解剖关系的正畸牙齿在受力后的移动情况,以明确上颌窦对牙根进入窦底的牙齿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预测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拍摄的CBCT观察上颌窦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关系,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实验组为上颌第一磨牙≥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经观察选出20颗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为第一磨牙牙根均未接触上颌窦底,共15颗上颌第一磨牙。经常规排齐上下牙列,纠正过陡的Spee曲线之后,更换至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被动结扎一个月,记为T0期,使用0.012英寸镍钛拉簧作为力源,从上颌前牙区牵引钩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管,以200g力量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镍钛拉簧力值,持续加力20周,记为T1期。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将CB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出,使用Mimicsl5.0三维处理软件进行颌骨和牙齿的三维重建。重新设定冠状面C、矢状面S、水平面H,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颊尖点Cc及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尖点RM、RD、RP点到冠状面C的水平距离,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冠和牙根移动量差异,牙轴倾斜度的改变,并通过三维配准观察两组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畸加力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及牙根均发生近中移动,到C平面水平距离均减小,比较加力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加力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水平距离变化量均大于牙根的水平距离变化量,同一磨牙的冠、根移动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冠、根移动量差值小于对照组冠、根移动量差值,实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期内两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仅有轻度的吸收,无严重的牙根的吸收破坏的情况。结论:1.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冠、根均向近中方向发生有效的移动。2.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为冠、根同向、冠移动量多于根移动量,牙轴向近中倾斜的移动。3.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主要表现为轻度吸收。

冯枫[10](2019)在《切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对咬合关系影响的定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采用数字化三维排牙的方式,通过分别调整上下颌切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分析冠转矩和轴倾角的改变对于矢状向上尖牙及第一磨牙咬合位置量的改变,进而分析冠转矩和轴倾角的改变对咬合关系的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0例未经正畸治疗过的恒牙期正常牙合(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18-25岁,平均年龄22.6岁)。每人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和64位螺旋CT。将CT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Simplant pro 11.04软件中进行三维重建,通过对不同组织的灰度值界定得到上下颌单个牙齿的三维图像(除上下颌第二、三磨牙外)。对每例样本,以上颌两中切牙的中心为坐标原点建立三维坐标系,在CMF界面里,排列出原始状态下正常的咬合关系,分别测量并记录初始上下颌尖牙牙尖和上下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之间的近远中距离。运用reposition功能,增大或者减小上下颌前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根据数值的改变分别设置成四组。1.冠转矩的分组如下:第一组:仅上颌切牙唇舌向倾斜改变(-10°、-20°、+10°、+20°),下颌切牙牙轴不变。第二组:仅下颌切牙唇舌向倾斜改变(-10°、-20°、+10°、+20°),上颌切牙牙轴不变。第三组:上下颌切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倾斜(U-10°,L+10°;U+10°,L-10°)。第四组:上下颌切牙同时向相同的方向倾斜(U-10°,L-10°;U+10°,L+10°)。2.轴倾角的分组如下:第一组:仅上颌中切牙近远中向倾斜(-10°、-5°、+5°、+10°),下颌切牙倾斜角不变。第二组:仅下颌中切牙近远中向倾斜(-10°、-5°、+5°、+10°),上颌切牙倾斜角不变。第三组:上下颌中切牙同时向相反的方向倾斜(U-5°,L+5°;U+5°,L-5°)。第四组:上下颌中切牙同时向相同的方向倾斜(U-5°,L-5°;U+5°,L+5°)。根据每次变化的切牙位置,按照Andrews的六项标准排齐牙弓内其余的牙齿。观察比较每次改变后与初始时上下颌尖牙及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的变化,将10名研究对象的实验结果均导入SPSS19.0中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与初始值相比,当切牙的冠转矩增大或减小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会发生相应的变化。(1)当下颌切牙的角度不变,随着上颌前牙的冠转矩增大,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随着上颌前牙的冠转矩减小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当上颌切牙改变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变化到2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上颌切牙冠转矩保持不变,增大下颌切牙的冠转矩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减小下颌前牙的冠转矩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当下颌切牙改变1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变化到20°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当上颌切牙舌倾同时下颌切牙唇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减小,当上颌切牙唇倾同时下颌切牙舌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上下颌切牙同时舌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减小;当上下颌切牙同时唇倾时(U+10°,L+10°),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距离逐渐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当上下颌切牙的轴倾度改变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相对距离发生改变。(1)保持下颌倾斜角不变,随着上颌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5°,10°以及向远中倾斜5°、10°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逐渐增大。当上颌切牙远中倾斜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变化均有统计学意义。(2)保持上颌切牙的倾斜角不变,当下颌切牙牙冠向近中倾斜或远中倾斜时,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逐渐减小。当下颌切牙远中倾斜5°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3)当上颌切牙远中倾斜,下颌切牙近中倾斜时(U-5°,L+5°),上下颌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减小,当上颌切牙向近中倾斜,下颌切牙远中倾斜的时候(U+5°,L-5°),近远中距离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当上下颌切牙同时向近中或同时向远中倾斜时,尖牙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距离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是影响理想咬合关系建立的重要因素。上下颌切牙冠转矩和轴倾角的角度相差的越大,所建立的咬合关系越偏离正常牙合中性关系,当偏离值达到一定程度时,对正常或者I类咬合关系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上下牙大小不协调对正畸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下牙大小不协调对正畸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氟中毒SD大鼠正畸牙移动的位移及速率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材料
        1.3.1 实验动物
        1.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1.4 实验方法
    1.5 主要观察指标
        1.5.1 模型鉴定指标
        1.5.2 总位移及总速率
        1.5.3 分段位移及分段速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模型复制鉴定结果
    2.2 雌、雄大鼠双侧第一磨牙的总位移及总速率
    2.3 大鼠双侧第一磨牙的总位移及总速率
    2.4 大鼠双侧第一磨牙的分段位移及分段速率
3 讨论Discussion
    3.1 染氟毒对大鼠正畸牙移动周期变化的影响
    3.2 慢性氟染毒对大鼠正畸牙移动的宏观影响及合理推测
    3.3 从牙移动节律推测正畸力值需求的环境

(2)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第一部分: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病例附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三例临床病例报告
    临床病例报告一:透明矫治器矫治牙列拥挤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二:透明矫治器远移双颌磨牙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临床病例报告三:透明矫治器矫治安氏Ⅲ类一例
        1 矫治前情况
        2 矫治过程
        3 矫治效果
        4 矫治体会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透明矫治器移动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部分 骨性I类和II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固定矫治技术治疗成人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病例一 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伴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病例报告
    病例二 应用微螺钉支抗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病例三 应用MBT自锁托槽结合生理性支抗控制技术治疗骨性II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报告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后牙正锁((牙合))的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一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着色的研究
    1.材料和设备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实验二 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
    1.材料和设备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正畸影响牙变色及树脂附件变色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病例分析 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病例分析
    前言
    病例一 骨性Ⅱ类安氏Ⅰ类错畸形青少年高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病例二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青少年均角患者双期矫治一例
    病例三 骨性Ⅱ类安氏Ⅱ类错畸形成年均角患者正畸掩饰性矫治一例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数字模型的不同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口内数字化模型的精确性研究
    1.1 材料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主要仪器设备
        1.1.3 研究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3.1 不同口腔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优缺点
        1.3.2 iTero扫描系统的工作原理及优势
        1.3.3 数字化牙(?)模型的精确性分析
    1.4 结论
第二部分 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咬合关系影响的数字化排牙实验研究
    2.1 材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不同拔牙模式经数字化排牙后数字化模型测量结果分析
        2.2.2 不同拔牙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与拔牙前的Bolton指数(全牙比)比较分析
        2.2.3 上下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牙冠宽度及占上下颌牙齿总宽度比例测量结果分析
    2.3 讨论
        2.3.1 Bolton指数的意义与种族差异性
        2.3.2 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对Bolton指数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2.3.3 不同前磨牙拔除方式对咬合关系的影响
        2.3.4 Bolton指数在正畸治疗方案制定中的应用
        2.3.5 数字化排牙实验在制定矫治计划时的应用分析
    2.4 结论
全文总结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一
病例报告二
病例报告三
病例报告四
病例报告五

(6)牙齿正畸矫治中的数字化去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牙齿正畸矫治技术
        1.2.1 正畸矫治的临床技术方法
        1.2.2 邻面去釉技术
    1.3 数字化在口腔正畸领域的应用及优势
    1.4 邻面去釉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意义
        1.5.1 现有研究的不足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5.3 本文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正畸矫治目标的邻面去釉原则
    2.1 引言
    2.2 正常颌的六项标准
    2.3 安氏错颌分类
    2.4 牙列拥挤度与Bolton指数分析
    2.5 正畸治疗中的非拔牙矫治
    2.6 非拔牙矫治中的邻面去釉
        2.6.1 邻面去釉技术概述
        2.6.2 邻面去釉的解剖生理基础和必要性
        2.6.3 邻面去釉技术适应症
        2.6.4 传统邻面去釉的技术步骤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精确排牙的数字化去釉方案设计
    3.1 引言
    3.2 正畸排牙技术
    3.3 数字化邻面去釉技术
        3.3.1 去釉方案设计流程
        3.3.2 病例数据获取
    3.4 运用Magics进行数字化排牙
    3.5 去釉量与去釉面的确定
        3.5.1 去釉的安全限度
        3.5.2 去釉区域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性化去釉导板数字化设计及3D打印
    4.1 引言
    4.2 个性化去釉导板数字化设计
        4.2.1 去釉导板的设计需求
        4.2.2 去釉导板的结构设计
    4.3 去釉导板加工方式的选择
    4.4 基于SLA的去釉导板制造
        4.4.1 打印机的选择
        4.4.2 去釉导板摆放及支撑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去釉导板牙模操作实验及临床应用
    5.1 引言
    5.2 去釉工具
    5.3 去釉导板石膏模型实验
    5.4 去釉导板临床应用
        5.4.1 去釉导板去釉
        5.4.2 导板去釉偏差分析
    5.5 去釉导板的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正畸对根管治疗牙牙根长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引言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正畸治疗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弓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牙弓形态在口腔正畸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9)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实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
    2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近远中现移动量
    3 牙轴倾斜度改变
    4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20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切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对咬合关系影响的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数字化三维排牙实验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研究对象
        2.1 口腔检查
        2.2 影像学检查
        3 数据采集
        3.1 头颅侧位片
        3.2 64 位螺旋CT
        4 数字化三维排牙方法
    结果
    讨论
        1 诊断性排牙试验
        2 Bolton指数和头影测量分析
    结论
第二部分 切牙冠转矩对咬合关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和排牙方法
        2 测量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切牙轴倾角对咬合关系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和排牙方法
        2 测量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临床病例展示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或缩略词表
致谢

四、上下牙大小不协调对正畸疗效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氟中毒SD大鼠正畸牙移动的位移及速率变化[J]. 丁雪,贾莹,刘纯,杨世榕,赖灵妍,杨桦,丁琪.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
  • [2]微种植体支抗辅助透明矫治器远移下颌磨牙的三维测量分析[D]. 陈梦薇.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骨性Ⅰ类和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前伸髁道斜度与部分咬合因素的相关性分析及病例报告[D]. 阴哲炜.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Varnish XT和多乐氟对预防正畸治疗中牙面变色和牙釉质表面显微硬度影响的研究[D]. 许琳.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5]基于数字模型的不同拔牙模式对Bolton指数影响的实验研究[D]. 刘洋. 南昌大学, 2020(08)
  • [6]牙齿正畸矫治中的数字化去釉技术研究[D]. 夏小凡.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7]正畸对根管治疗牙牙根长度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D]. 任亚敏. 郑州大学, 2020(02)
  • [8]成年女性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牙弓形态特征的CBCT研究[D]. 王训. 贵州医科大学, 2020(04)
  • [9]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姜委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10]切牙的冠转矩和轴倾角对咬合关系影响的定量研究[D]. 冯枫. 青岛大学, 2019(02)


正畸论文 下颌后缩论文 正畸拔牙论文 上颌论文

上一篇:儿童输液中儿童及家长心理状态分析及对策
下一篇:肉牛育肥饲养管理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