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不同方法修复周围性面神经损伤的比较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肖阳,龚立琼,费静,李雷激[1](2022)在《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文中指出背景:研究发现周围性面神经损伤能引起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变化,而电针穴位治疗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机制尚不清楚。目的:通过建立兔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予以电针刺激后,观察其对兔面瘫症状和面神经核团形态学的影响以及对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探讨电针在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n=6)、模型组(n=18)、电针组(n=18)。正常组不做处理,其他2组兔建立右侧面神经上颊支压榨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电针组每日取"合谷"穴埋针,"颊车""地仓""四白""阳白""翳风""颧髎"6个穴位予以疏密波刺激;模型组不作治疗。电针治疗28 d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面神经核团的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和p75NTR的表达部位及强度,并通过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的表达。实验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120001。结果与结论:(1)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电针组神经元术后形态恢复较模型组快且完全;(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术后各时间点电针组神经生长因子的平均吸光度均高于模型组(P <0.05),电针组TrkA、p75NTR的平均吸光度在术后7,14,28 d均高于模型组(P <0.05);(3)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14,28天,电针组中神经生长因子和p75NTR mRNA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术后7,14,28天,电针组TrkA mRNA的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 <0.05);(4)结果提示:电针可以提高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TrkA、p75NTR的表达,并可能促进神经生长因子与TrkA和p75NTR的分别结合,这可能是电针在促进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机制之一。

龚雪[2](2021)在《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为针刺治疗面神经炎提供一种创新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将2019年11月起至2020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首先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分为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然后在两组内采用随机数字法各选取32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对患者实施单盲。两组均接受包括药物治疗(糖皮质激素及神经营养剂)、表情肌自我康复训练和必要的眼保护在内的基础治疗。筋膜毫针组选取患侧四个进针路线:进针路线1:从口角旁10mm处向同侧下颌角的前上方方向透刺40mm;进针路线2:从鼻翼旁15mm处向同侧颧骨下方凹陷处方向透刺20mm;进针路线3:从眉上30mm处向同侧眼球瞳孔方向浅刺10mm;进针路线4:从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25mm处向同侧外眦角方向浅刺10mm。采用提捏进针法将毫针刺入上述“四线”的浅筋膜层,针刺角度是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角左右。在同一层次朝同一方向,保持“轻、稳、缓”的手法,反复刺激3次;留针15min。普通针刺组取患侧地仓、颊车、攒竹、阳白、四白、颧髎为主穴,健侧合谷为配穴。主穴攒竹、阳白均向鱼腰部平刺,地仓、颊车、四白、颧髎均采用直刺,泻法,轻刺激,针刺深度为5mm;留针15min。配穴合谷刺之得气后,泻法,稍强刺激,不留针,针刺深度为20mm。每日治疗1次,当治疗满5次则休息2日,总疗程设定为共20次治疗。采用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SFGS)和H-B面神经分级系统(HBGS)对患者的面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同时联合选用面部残疾指数(FDI)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评价面瘫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针刺进针即刻疼痛情况。结果:最终纳入60例患者,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各30例。1、基线情况:纳入研究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变部位、病程、面神经功能(HBGS、SFGS)、面瘫患者生活质量(FDIP、FDIS)等基线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HBGS:与治疗前相比,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在治疗后其HBGS分别均明显降低。二组组间未发现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改变。3、SFGS:随着治疗的进展,二组SFGS均显着增加,在治疗第10天和第20天,筋膜毫针组SFGS明显高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FDI:疗程结束后,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FDIP均增加,FDIS均降低,组间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改变。5、VAS:随着治疗进行,筋膜毫针组和普通针刺组的针刺进针即刻疼痛评分均明显增加;二组间在各评价时间节点,筋膜毫针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普通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筋膜毫针法与普通针刺法在面神经炎急性期介入,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2、筋膜毫针法对于面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具有显着作用,并且在降低患者针刺疼痛感方面具有优势,更易为患者所接受,值得进一步研究。

叶颖颖[3](2021)在《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优效手段。方法:招募64例合格受试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人,对照组32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揿针围刺翳风穴。在治疗前后对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进行评分和测量。于治疗后第7、14天对受试者House-brack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进行重复评估。治疗后对比两组疗效和治愈情况。数据收集完毕后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及分析。结果:本临床试验共纳入患者共64例,无中止脱落病例,共收集完成64例。1.基线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性别、发病患侧、年龄、病程天数、House-Brackeman分级量表、House-Brackemann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经统计学分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与本组治疗后第7天、14天、21天各时间点进行比较,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量表(FDIP)、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量表(FDIS)均逐步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对比治疗后治疗组(揿针组)House-Brackemann分级、口眼(口呙)僻度指数评分优于对照组(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14、21天揿针组的House-Brackemann症状评分量表、面部残疾指数躯体功能(FDIP)评分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14、21天,揿针组的面部残疾指数社会功能(FDIS)评分显着优于针刺组(P<0.05),治疗后第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干预后的疗效比较,揿针组有效率为96.9%,针刺组有效率为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周围性面瘫的治愈情况比较,揿针组较针刺组治愈时间明显缩短,治愈人数明显增多,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介入揿针围刺翳风穴联合常规针刺疗法与常规针刺疗法对周围性面瘫患者均有疗效,治疗后较治疗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面神经支配区运动、感觉功能、生活躯体功能和面部容貌改变;2.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能加快周围性面瘫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明显缩短平均痊愈时间,提高治愈率,能辅助提高常规针刺疗法对于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操作简便,可以作为临床实践中在指南常规针刺疗法基础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优效手段。

李立恒[4](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和溴莫尼定在面神经夹挫伤的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构建面神经夹挫伤大鼠模型,验证溴莫尼定对面神经损伤的保护作用,并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对损伤面神经的治疗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第一部分,观察并验证溴莫尼定对大鼠面神经夹挫伤损伤治疗作用:构建面神经夹挫伤大鼠模型。对大鼠模型进行持续28天的溴莫尼定治疗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干预后第0、7、14、21、28天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行为学评价、神经电生理评价),并对面神经及核团进行HE染色组织形态学观察,通过PCR检测面神经核团相关因子PAF,GFAP,NT-4,P75NTR,NF-κB,TNF-α,IL-6,α2a-AR,α 2b-AR,α 2c-AR的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营养生长因子S100、MBP髓鞘蛋白,并对营养生长因子S100及成纤维生长因子FGF的表达水平进行Western Blot检测,以验证溴莫尼定对大鼠面神经夹挫伤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第二部分,研究富血小板血浆对大鼠面神经夹挫伤治疗作用并探讨其机制:首先构建面神经主干夹挫伤大鼠面瘫模型。以溴莫尼定为阳性药,对大鼠模型进行连续28天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治疗,并在术后第0、7、14、21、28天进行面神经恢复功能评估(行为学评价、神经电生理评价),同时对面神经及核团进行形态学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电镜检测),并通过PCR技术检测面神经组织及脑干组织中营养神经因子基因BDNF及NT-4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营养神经因子蛋白BDNF及S-100表达水平,以研究富血小板血浆的神经损伤修复作用.结果:第一部分:1.大鼠面神经夹挫伤模型的复制术后,无大鼠死亡,造模存活率为100%;2.行为学评价:正常对照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触须运动及瞬目反射保持正常,能够正常感知其周边环境的差异改变,眼部无分泌物;模型组及溴莫尼定组在术后第0天其患侧表现为完全性面瘫,面瘫评分达到4分,药物干预的第21、28天后,溴莫尼定组的面瘫评分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电生理学评价:正常对照组整个实验过程中其CMAPs潜伏期及波幅均维持正常水平;与正常对照相比,术后第0天模型组及溴莫尼定组的面神经CMAPs潜伏期显着延长,波幅降低;药物干预第28后,溴莫尼定组其潜伏期显着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形态学结果:正常对照组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其面神经组织均均保持良好状态;术后第0天,模型组及溴莫尼定组其神经髓鞘与其周围分界均模糊不清,新生轴突分布不均,轴突横截面积较小且厚度不均,成熟的髓鞘数量减少,且厚度不抑制;溴莫尼定干预28天后,其面神经形态较模型组恢复程度高,新生髓鞘数量及厚度较模型组显着增加,且神经鞘横截面积及数量均显着增多,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PCR检测结果:溴莫尼定对大鼠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内GFAP/PAF表达有抑制作用。表达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血小板活化因子(GFAP/PAF)基因的mRNA表达发生变化。损伤组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溴莫尼定组mRNA表达明显减少。溴莫尼定治疗1周即可使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恢复正常,治疗3周使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表达恢复正常,溴莫尼定上调大鼠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内NT-4和P75ntr的表达,NT-4和P75ntr的表达水平也呈现随时间变化的特征,损伤后迅速增加,在第1周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与损伤组比较,溴莫尼定组NT-4和P75ntr的mRNA表达显着升高,且至少持续3周。溴莫尼定可以降低面神经损伤后面神经核NF-κB、TNF-α和il-6的表达。溴莫尼定可以显着降低挤压伤后面神经核NF-κB、TNF-α和il-6的表达。NF-κB在伤后第1周明显高于对照组(高达4倍),溴莫尼定治疗后降低。TNF-α表达在损伤后迅速增加并逐渐减少,但在第3周仍高于对照组,而溴莫尼定则逐渐减少其表达。il-6在损伤后迅速升高,在第1周达到最大值,然后逐渐下降,在第3周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溴莫尼定在第1周即明显抑制i1-6的表达.结果表明,3种亚型的α2-AR均出现在面神经核内。与对照组相比,损伤组α2a-AR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α2b-AR和α2c-AR的表达水平也随着溴莫尼定的作用而升高.6.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术后第0天,模型组及溴莫尼定组其S100蛋白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溴莫尼定干预第28天时,其MBP髓鞘蛋白及S100蛋白的表达显着升高,接近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溴莫尼定组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以及S100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溴莫尼定干预第28天后,溴莫尼定组S100蛋白、生长因子FGF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部分:1.本研究获得的富血小板血浆中的血小板浓度约为全血血小板的4.23倍;2.行为学评价:正常对照组大鼠整个实验过程中触须运动及瞬目反射保持正常,能够正常感知其周边环境的差异改变,眼部无分泌物;模型组、溴莫尼定阳性组以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在术后的第0天其患侧均呈完全性面瘫,面瘫评分达到4分;在分组干预7、14天后,溴莫尼定阳性组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其组间面瘫评分无显着差异,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分组干预21、28天后,溴莫尼定组的面瘫评分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7、14天时,模型组大鼠面瘫评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神经电生理学:与正常对照相比,模型组、溴莫尼定阳性组以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其面神经CMAPs潜伏期出现明显延长,且波幅显着降低。分组治疗第28天后,与模型组相比,溴莫尼定阳性组及富血小板血浆治疗组的其CMAPs潜伏期显着缩短,波幅明显升高,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织形态学观察:分组治疗28天后,溴莫尼定阳性组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其面神经可见较多Schwann细胞核及正在形成的再生髓鞘,且神经纤维直径较模型组增加,但各纤维间直径存在较大差异,直径不均,同时髓鞘厚度增加但仍较正常对照组薄,差异具有显着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神经及面神经核团的营养神经因子基因BNDF及NT-4表达水平在各个时间段均保持相对稳定,无显着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的神经核团的营养因子基因BNDF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对照组、溴莫尼定阳性组积极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4天时,其神经核团营养神经因子BNDF表达达到峰值;与模型组相比,溴莫尼定阳性组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大鼠的面神经及面神经核团的营养神经因子基因NT-4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在分组治疗第14天后,其NT-4表达水平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Western Blot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BNDF及S100蛋白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与模型组相比较,发现溴莫尼定阳性组及富血小板血浆给药组其BNDF及S100蛋白的表达均模型组显着增加,差异显着,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溴莫尼定通过刺激神经恢复再生,维持新生轴突数量及其髓鞘结构的稳定,上调mbp水平及BDNF、FGF以及S100的表达水平,它抑制GFAP/PAF的激活和炎症介质的产生以及上调神经营养因子的能力有关。促进神经瘢痕及轴突髓鞘化,最终起到保护面神经的作用;富血小板血浆对面神经具有一定的损伤修复作用,可能是通过缩短CMAPs潜伏期,提高其波幅,上调BNDF,NT-4及S100表达,替代脑组织提供营养神经因子蛋白进行的。

李映雪[5](2021)在《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顽固性面瘫患者治疗前后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评价面瘫程度变化,从而探究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所有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90例顽固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三组,分别是A组(针刺联合闪罐法组)、B组(温针灸组)和C组(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组),每组各30例。三组所选取的穴位、疗程等均相同,A组采用针刺联合闪罐法,即在针刺完成后,选取局部腧穴进行闪罐法。B组采用温针灸,即普通针刺得气后,选取翳风穴进行温针灸。C组在B组的基础上配合闪罐法,即针灸完成后进行闪罐法。针刺、温针灸每日一次,每次治疗30min,闪罐法隔日一次,6天为一个疗程,每个疗程后休1天,共治疗8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及症状体征量化表的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H-B面神经功能分级、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症状体征积分等观察指标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表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H-B面神经功能分级明显优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较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更有优势。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疗效相当。3.三组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FDIP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P<0.05),三组患者FDIS评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的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但治疗后,C组患者的FDIP评分明显高于A、B两组,C组患者的FDIS评分明显低于A、B两组,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均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部肌肉功能和社会心理状态方面的疗效相当。4.三组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比较,症状体征积分较自身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说明三组治疗方法对顽固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体征改善均有一定疗效;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C组的症状体征积分显着低于A、B两组(P<0.05),说明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效果优于针刺联合闪罐法组和温针灸组。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P>0.05),说明两组在改善面神经损害症状体征方面的疗效相当。5.三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完成后经统计,A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B组30例患者中,痊愈1例,显效9例,有效14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C组30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13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临床疗效与A、B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温针灸及针刺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均有一定的疗效,但温针灸联合闪罐法疗效最佳。2.与针刺联合闪罐法及温针灸相比,温针灸联合闪罐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面部表情肌,调节躯体功能,改善社会心理状态,促进受损面神经的恢复。3.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确切,操作简单,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吴小玲[6](2021)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意义,提供重症面瘫早期针灸治疗时的方案选择依据。方法:将60例早期重症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单纯针灸组(A组)、针灸联合激素组(B组)各30例,A组以单纯针灸治疗,前5日每日1次,5天后隔日1次;B组在单纯针灸组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连用5天后停用。以3个月为观察期,拟用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口僻中医症状积分量表评定临床疗效,并比较两组面神经功能痊愈病例的疗程、治疗次数和后遗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1)经实验脱落处理,最终完成57例,其中A组29例,B组28例。(2)H-B面神经功能疗效评价:A组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4例、无效3例;B组痊愈22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得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H-B面神经功能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在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方面,两组均为有效的临床方案,但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疗效更为显着。(3)口僻中医症状积分疗效评价:A组痊愈13例、显效6例、有效7例、无效3例;B组痊愈19例、显效6例、有效2例、无效1例。经等级秩和检验,两组间有显着差异(P<0.05),证明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针灸联合激素组优于单纯针灸组。(4)痊愈病例疗程和治疗次数比较比较两组痊愈病例的疗程和治疗次数,经统计分析,两组痊愈患者的疗程和治疗次数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灸联合激素组痊愈病例的治疗疗程较短,治疗次数较少。(5)两组后遗症发生率比较就两组患者3个月观察期结束后痊愈病例和遗留后遗症病例进行比较,经卡方检验,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针灸联合激素组的痊愈率较对照组高,后遗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结论:在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治疗中,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方案有更好的临床疗效,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及改善口僻中医症状等作用显着,且能缩短痊愈疗程、减少治疗次数和降低后遗症发生率,有较大的临床意义。提示针灸治疗早期重症面瘫时,支持选择针灸结合激素治疗方案。

汪飞[7](2021)在《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面神经炎是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经长期临床经验发现,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本次研究是以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临床常用的醋酸泼尼松片及甲钴胺胶囊作为药物对照,对比两者之间的治疗疗效,客观评价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存在的问题,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更多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符合试验标准的面神经炎患者共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及甲钴胺胶囊进行治疗,治疗组隔日治疗1次,治疗7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8天)。对照组治疗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28天)。疗程结束后观察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及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中评价等级及积分的变化。通过软件SPSS 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本试验6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本研究,脱落0例,退出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位及病程比较,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及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且一般资料分布均衡,保证了本课题研究的科学性。⑴两组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种方案治疗均可改善面神经功能;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面神经功能分级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好于对照药物组。⑵两组中医症状疗效积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种方案均有效;组间比较治疗组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治疗组改善面部症状效果更好;治疗组治疗结束时与结束后1月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组近期疗效较稳定。⑶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00%、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疗效好于对照药物组。结论:治疗组(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与对照组(口服醋酸泼尼松片与甲钴胺胶囊)在治疗面神经炎患者均有治疗作用,均能够促进面神经功能、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发现治疗组更具有优势且近期疗效稳定。颊黏膜点刺放血结合针刺治疗属于侵入性操作,但只要操作严格,在治疗面神经炎上还是安全有效的。

万群[8](2021)在《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常规针刺与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从而对本病治疗方法进行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佳的刺法。方法:1.分组:利用SPSS软件将符合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针刺组和合谷刺法组,每组30例。2.评估:根据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和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分别对治疗前后患者症状进行评估及记录。3.治疗:3.1选穴:参考高树中主编的《针灸治疗学》中面瘫病的针灸处方:主穴: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牵正太阳合谷(健侧)配穴:味觉减退配足三里;听觉过敏配阳陵泉;抬眉困难配攒竹;鼻唇沟变浅配迎香;人中沟歪斜配水沟;颏唇沟歪斜配承浆;流泪配太冲;气血亏虚型配足三里、气海。3.2常规针刺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针部位,施针者双手及患者所选腧穴局部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根据腧穴所在皮肤的紧张度选择适当的进针手法,顺经脉循行方向进针,针刺深度采用穴位常规针刺深度。进针得气后,施以提插捻转补法,留针30min后拔针,为加强针感,在留针期间每10min施提插捻转补法1次。3.2合谷刺法组:患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施针部位,施针者双手及患者所选腧穴局部用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选其中颧髎、地仓、颊车穴行合谷刺法,针与皮肤呈15°角,根据腧穴所在皮肤的紧张度选择进针手法,针刺深度达到肌肉层,得气后施提插捻转补法,再将针提至皮下,分别于左右各呈45°角刺入,针刺深度达到肌肉层后,将针提至皮下,复刺入肌层。其他穴位操作同常规针刺组,留针30min后拔针,为加强针感,留针期间颧髎、地仓、颊车穴每10min采用合谷刺法行针1次,其他穴位施提插捻转补法。4.疗程: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周一至周六,每日治疗1次,周日休息,7天为1疗程,共针刺4个疗程。若患者已达痊愈标准,则提前结束治疗。5.统计方法:依据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评估两组治疗前后的病情,并对数据进行整理,最后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侧别和病程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2.Portmann简易评分表的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评分经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评分经分析,合谷刺法组评分明显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有意义(P<0.05),表明合谷刺法在促进患者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方面的效果优于常规针刺。(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值进行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表明合谷刺组患者面部表情肌改善情况优于常规针刺组。(4)两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两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常规针刺和合谷刺法均能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患者的症状。3.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的比较:(1)治疗前两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两组患者分级比较,合谷刺法组患者面神经分级高于常规针刺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合谷刺法对于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障碍程度优于常规针刺。(3)两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提高,两组P值均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常规针刺和合谷刺法均能改善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患者的症状。4.临床疗效的比较:合谷刺法组总有效率为93.3%,常规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0.00%,经分析,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结果表明合谷刺法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论:1.常规针刺与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促进患者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2.根据Portmann简易评分和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对患者表情肌的动静态功能和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合谷刺法后,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周丹妮[9](2021)在《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Pub 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根据中英文检索词,检索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11月以来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名评价者独立运用软件或人工查重,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文献并资料提取,按照Cochrane 5.3.0版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要求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质量学评价,使用Rev Man5.4软件对收集的数据处理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经过筛选纳入15项随机对照研究,共计纳入1442名周围性面瘫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率:共纳入11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040例,[OR=5.10,95%CI(3.13,8.32),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与单纯针灸治疗相比可提高临床有效率。(2)Portmann评分:共纳入7项研究,样本总量为643例,[MD=5.14,95%CI(3.65,6.63),P<0.000 01],说明在Portmann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3)面神经潜伏期: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80,95%CI(-1.04,-0.56),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潜伏期。(4)面神经波幅:共纳入4项研究,样本总量为428例,[MD=0.54,95%CI(0.31,0.77),P<0.000 01],说明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更好地改善面神经波幅。(5)H-B评分: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271例,各研究间异质性提示P<0.000 01,I2=99%,[MD=-2.28,95%CI(-6.23,1.67),P<0.000 01],且1项研究的横线与合并后的菱形与无效线相交,说明在H-B评分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无明显优势。因此需要更多的相关临床试验数据,进一步对针灸结合康复治疗影响H-B评分的效果做出评价。(6)治疗时间:共纳入3项研究,样本总量为316例,[MD=-8.93,95%CI(-15.77,-2.10),P=0.01],说明在治疗时间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7)患者满意度:共纳入2项研究,样本总量为130例,[OR=12.98,95%CI(1.62,103.68),P=0.02],说明在患者满意度方面针灸结合康复训练相较于单纯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更有优势。结论针灸联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有效性优于单纯针灸治疗,能改善面神经及表情肌的功能,提升患者的幸福感。由于本次研究纳入的文献数量较少,质量偏低,证据不够充分,应谨慎对待本次研究结果。

顾丹妮[10](2021)在《针刺配合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增加刃针颈夹脊穴对面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针灸治疗本病提供新的选穴思路及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将102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治疗,隔日1次,一周3次。观察组在治疗组基础上每周增加1次刃针颈夹脊穴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House-Brackmann分级法(HBGS)、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表(TFGS)及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对病情进行评价及记录,并在研究全程进行安全性观察,以此分析刃针颈夹脊穴联合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根据两组House-Brackmann分级提升情况,观察组总有效率93.5%,对照组总有效率8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两组治疗后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定总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提升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两组治疗后面部残疾指数量表躯体功能(FDIP)及社会功能(FDIS)积分改变较治疗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两组方案均可有效治疗改善患者面瘫症状,促近面神经功能恢复。2.在常规针刺基础上增加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后,能更好地提升总体疗效、改善面神经功能、促进患者躯体功能和社会功能恢复。3.针刺配合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1.1 设计
    1.2 时间及地点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1.4.1 动物分组
        1.4.2 模型建立
        1.4.3 电针穴位治疗
        1.4.4 取材
        1.4.5 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右侧面神经元的形态
        1.4.6免疫组化检测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部位及强度
        1.4.7 实时荧光定量PCR
    1.5 主要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Results
    2.1 实验动物数量分析
    2.2 周围性面瘫症状观察结果
    2.3 面神经核团形态学改变
    2.4 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TrkA、p75NTR)蛋白表达水平
        2.4.1 神经生长因子蛋白表达
        2.4.2 TrkA蛋白表达
        2.4.3 P75NTR蛋白表达
    2.5 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mRNA表达水平
        2.5.1 神经生长因子mRNA表达
        2.5.2 TrkA mRNA表达
        2.5.3 p75NTR mRNA表达
3 讨论Discussion

(2)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针灸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近五年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3)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符合以下5项纳入)
        1.4 排除标准(有任意1条项排除)
        1.5 剔除标准(详见附录D)
        1.6 脱落标准(详见附录E)
        1.7 中止实验标准(详见附录F)
        1.8 不良反应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
        2.2 随机分组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2.8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两组基线情况对比
        1.1 两组性别、患侧、发病年龄对比
        1.2 两组治疗前H-B分级量表对比
        1.3 两组治疗前H-B症状评分和FDI量表对比
        1.4 两组治疗前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2 疗效对比
        2.1 治疗前和治疗后H-B分级量表对比
        2.2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H-B症状评分量表对比
        2.3 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14、21 天FDI对比
        2.4 治疗前和治疗后面部口眼(口呙)僻度指数对比
    3 疗效情况对比
    4 痊愈情况对比
    5 不良反应分析
讨论
    1 理论探讨
        1.1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疾病认识
        1.3 祖国医学古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4 祖国医学现代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1.5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治疗概况
    2 课题设计依据
        2.1 介入时机选择依据
        2.2 疗程选择依据
        2.3 翳风穴选择依据
        2.4 揿针和围刺法选择依据
        2.5 观察指标选择依据
    3 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3.2 组内比较分析
        3.3 组间比较分析
        3.4 疗效评价分析
        3.5 治愈情况对比
        3.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翳风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富血小板血浆和溴莫尼定在面神经夹挫伤的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溴莫尼定对大鼠面神经夹挫伤动物模型疗效观察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第二部分 富血小板血浆在面神经夹挫伤中的保护作用研宄
    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附文一
英文附文二

(5)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器具选择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指标
        2.4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治疗结果
        3.1 基本资料比较
        3.2 三组患者H-B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比较
        3.3 三组患者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量表比较
        3.4 三组患者症状体征量化表比较
        3.5 三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安全性评价
讨论
    1.中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2.西医学对顽固性面瘫的认识
    3.立论依据
    4.研究结果分析
    5.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量表
    附录二 综述 针灸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中医对面瘫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
        1.3 中医病机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中医治疗
    2.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2.1 概述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
        2.3 西医治疗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
        1.6 剔除和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案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2.4 数据处理
    3.基线比较
        3.1 一般项目
        3.2 治疗前各观察指标比较
    4.研究结果
        4.1 治疗后的基本情况
        4.2 两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情况
        4.3 两组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评分情况
        4.4 两组治疗前后口僻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4.5 临床疗效评价
    5.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研究方案分析
    2.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机制探讨
    3.重症面瘫针灸方案结合早期激素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
    4.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近年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概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临床观察指标及疗效判断标准
        2.3 安全性评价
        2.4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临床资料
        3.2 研究结果
        3.3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位
        1.3 病因病机
        1.4 病机
        1.5 中医治疗
        1.6 小结
    2 西医对面神经炎的认识
        2.1 定义
        2.2 发病机制
        2.3 鉴别诊断
        2.4 治疗策略及方法
        2.5 结语
    3 刺血疗法的作用机制
        3.1 定义
        3.2 中医作用机理
        3.3 现代作用机制
        3.4 小结
    4 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研究结果分析
        4.3 结果
    5 颊黏膜部位选择作用机制的分析
        5.1 全息理论论治
        5.2 阴阳平衡论治
        5.3 经络异常论治
        5.4 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6 针刺治疗的理论依据
        6.1 选穴依据
        6.2 针刺手法依据
    7 关于H-B面神经功能分级表、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表的应用分析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放血疗法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8)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概况
    2 西医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概况
    3 小结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与中止标准
    1.6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算及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安全性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2.5 质量控制
    2.6 医学伦理原则
    2.7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及分析
    3.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有效率比较
    3.5 试验结果分析
4.讨论
    4.1 中医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4.2 西医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认识
    4.3 对合谷刺法的认识
    4.4 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机理探讨
    4.5 结果探析
    4.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9)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设计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3.1 检索方法
        3.2 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4.1 文献筛选
        4.2 资料提取
    5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6 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结论
    1 结果
        1.1 文献筛选流程
        1.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1.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结果
        1.4 Meta分析结果
        1.4.1 有效率
        1.4.2 Portmann评分
        1.4.3 面神经潜伏期
        1.4.4 面神经波幅
        1.4.5 H-B评分
        1.4.6 治疗时间
        1.4.7 患者满意度
    2 结论
        2.1 理论性分析
        2.2 有效性分析
        2.3 针刺穴位分析
        2.4 文献质量分析
        2.5 安全性评价
        2.6 局限性
        2.7 展望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综述 周围性面瘫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2: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针刺配合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1.1 概述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西医治疗进展
    2. 祖国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认识
        2.1 中医病名沿革
        2.2 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治疗进展
    3. 头面与颈的关系
    4. 面神经与颈椎的关系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含量计算
        2.2 病例来源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项目
        2.5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线比较
        3.2 观察结果
        3.3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 从颈论治依据
        1.1 基于中医理论
        1.2 基于西医理论
    2. 刃针颈穴依据
        2.1 刃针疗法优势
        2.2 刃针选穴依据
    3. 针刺选穴依据
    4. 观察指标依据
    5. 研究结果分析
    6. 机制探讨
    7.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不同方法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修复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干预面神经损伤模型兔面神经核团中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J]. 肖阳,龚立琼,费静,李雷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08)
  • [2]筋膜毫针法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雪.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揿针围刺翳风穴早期介入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观察[D]. 叶颖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富血小板血浆和溴莫尼定在面神经夹挫伤的实验研究和机制探讨[D]. 李立恒. 山东大学, 2021(11)
  • [5]温针灸联合闪罐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李映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6]针灸联合激素治疗早期重症面瘫的临床对照研究[D]. 吴小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针刺结合颊黏膜点刺放血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 汪飞.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8]合谷刺法治疗恢复期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气血亏虚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万群.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针灸结合面肌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D]. 周丹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10]针刺配合刃针颈夹脊穴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D]. 顾丹妮.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面神经论文 面瘫的症状与治疗论文 面瘫论文 面瘫后遗症论文 周围神经病论文

上一篇: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改委等部门关于防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
下一篇:圆弧分度凸轮加工进给速度的修正与编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