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酒在蜜烤甘草中的应用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酒在蜜炙甘草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张晨,钟赣生,修琳琳,柳海艳,陈绍红,陈丰,李慕云,廖文勇,任彧娜[1](2021)在《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文中认为甘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收载甘草为乌拉尔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光果甘草G. glabra、胀果甘草G. inflata 3个品种。不同品种甘草在某些化学成分上不仅存在含量上的差异,也存在种属特异性,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对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质量标志物(quality marker,Q-Marker)进行预测分析,建议将黄酮类化合物甘草苷、异甘草苷、甘草素、异甘草素和三萜类化合物甘草酸、甘草次酸作为3种甘草的Q-Marker。另外考虑到不同品种之间成分的特有性和各自的优势生物活性,建议可以将光甘草定作为光果甘草的Q-Marker,将查耳酮A作为胀果甘草的Q-Marker,以期为明确不同品种甘草Q-Marker及不同品种甘草药材质量标准建立及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王盼[2](2021)在《炙甘草工艺优化及其烫伤凝胶的研究》文中认为当归为伞形科植物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Diels)的干燥根,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和根茎,黄酮类成分是当归和甘草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清除氧自由基、抑菌作用等作用,在抗炎镇痛以及烫伤的治疗中应用显着。烫伤在中医中属于“水烫伤”、“汤泼伤”等范畴,是临床较为多发的机体损伤疾病之一,也是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最常见且极其复杂的外伤疾病之一。烫伤的发生率极高,大约每年有2000万人左右被不同程度的烫伤。本文对当归和炙甘草中黄酮类成分配伍对烫伤的治疗作用展开科学研究。首先,比较真空润药机闷润甘草药材与传统浸泡,淋润方法,制备甘草饮片,同时基于响应曲面设计法考察甘草加蜜量、闷润时间、烘干温度对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的影响,测定甘草苷、甘草酸及浸出物含量,优化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结果显示,采用真空润药机软化甘草药材具有饮片含水率低,软化效果好等优点;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得到最佳工艺为:拌蜜量25%,闷润时间5h,干燥温度70℃。运用优化后的工艺条件进行加工,甘草苷含量为0.54%,甘草酸含量为2.02%,浸出物含量为49%,产率大于80%,高于传统炮制工艺。其次,通过乙醇加热回流方式对药材中黄酮类成分进行提取,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药材中总黄酮含量进行测定,超氧阴离子清除实验评估了炙甘草和当归中黄酮类成分配伍的抗炎活性及复配比例,制备三种常见烫伤剂型,建立小鼠深II度烫伤模型,创面外用不同种剂型进行治疗,在烫伤不同时段测定小鼠组织含水量及创面愈合率,血清中TNF-α,IL-1以及组织中EGF,VEGF的含量,并对皮肤组织进行切片观察。实验表明炙甘草和当归配比在1:2时,对超氧阴离子的清除作用最强;三种剂型对烫伤有不同程度的治疗作用,其中凝胶剂使用时清凉易涂布,可与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防止细菌感染,且缩短了炎症风暴的时间,有利于创面的愈合,是治疗烫伤的最佳剂型。最后,建立凝胶剂的质量标准,检查凝胶剂的理化性质,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凝胶中的有效成分进行鉴定,并运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有效成分进行测定,利用平板涂布法考察凝胶剂的抑菌作用。结果表明,凝胶剂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所得凝胶剂样品均为棕黄色凝胶状膏体。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样品中主要成分进行分析,方法可靠,重复性好。凝胶剂在加速试验和稳定性试验中,性状、酸碱度等符合《中国药典》2020年版标准,有效成分随时间变化不大,表明凝胶剂性质稳定。

董蕊,王盼,逯影[3](2021)在《真空加温润药结合响应面法在蜜炙甘草工艺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优化炙甘草炮制工艺,提高饮片产量。方法采用真空润药机闷润甘草药材与传统浸泡,淋润方法进行比较,并制备甘草饮片,同时基于响应曲面设计法考察甘草加蜜量、闷润时间、烘干温度对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的影响,甘草苷、甘草酸及浸出物含量,优化蜜炙甘草炮制工艺。结果采用真空润药机软化甘草药材具有饮片含水率低,软化效果好等优点;运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选得到最佳工艺为:拌蜜量25%,闷润时间5 h,干燥温度70℃。结论优化后的工艺条件,甘草苷含量为0.54%,甘草酸含量为2.02%,浸出物含量为49%,产率大于80%,高于传统炮制工艺,为蜜炙甘草饮片的工厂加工提供参考,推动中药现代化,专业化,智能化。

姚玲玲,柯昌强,刘佳,唐春萍,叶阳[4](2021)在《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的次生代谢化学成分组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的次生代谢化合物差异性标志物。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高分辨质谱(UPLC-Q-TOF/MS)联用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山西、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产地甘草生药及其不同炮制程度的蜜炙饮片为实验材料,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筛查其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通过建立的UNIFI理论数据库结合对照品的实物库鉴定了中药甘草生药中57个化学成分,其中正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37个化合物,负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56个化合物。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甘草饮片中次生代谢化合物随蜜炙程度的不同差异较为明显。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筛查了炮制适度组和生药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筛查炮制不及、炮制适度和炮制太过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结果均显示甘草酸、甘草皂苷G2和甘草皂苷E2含量存在差异,经炮制后其含量增加,且在炮制适度时最高(P <0.05)。本研究表明,甘草酸、甘草皂苷G2和甘草皂苷E2可能可以作为不同炮制程度饮片的差异化合物,指导中药饮片蜜炙甘草的炮制程度的过程控制。

段伟萍[5](2021)在《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中医临床有“补脾宜炙用”之说,甘草作为代表,蜜炙后增强补脾益气功效确切。尽管对生、炙化学成分变化及免疫功效调节虽有一定的研究,但尚未深入。本论文旨在研究甘草蜜炙前后化学成分的增减变化,并以脾虚大鼠模型对比分析生、炙甘草对肠道菌及免疫活性的影响。(1)基于LC-Q-TOF/MS技术,对甘草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鉴别,共鉴定了生、炙甘草中56个化合物;采用多元统计分析OPLS-DA对生、炙甘草的差异性成分进行了辨识,筛选到生、炙甘草中16个差异性化合物,包括7个黄酮,9个皂苷类成分。采用HPLC-UV法对其中8个代表性差异成分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蜜炙后黄酮类成分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平均含量分别上升5.11%及25.94%,甘草苷和芹糖甘草苷含量分别下降21.77%和18.43%,而甘草酸等4个三萜皂苷成分平均含量均出现下降,幅度在10.07%~16.69%。基于黄酮成分结构转化规律,推测应为二氢黄酮成分芹糖甘草苷和甘草苷在炮制加热过程中B环开环转化为查尔酮类成分芹糖异甘草苷和异甘草苷所致。(2)以HPLC-ELSD法建立了生、炙甘草中单糖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并对6批甘草蜜炙前后的单糖成分及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生甘草中果糖和葡萄糖未被检出(低于检测限),炙甘草中平均含量分别为89.07 mg/g和53.54 mg/g,进一步分析显示其主要是由辅料蜂蜜的加入所导致的;以HPLC-PMP柱前衍生化方法,建立了一种更为准确检测甘草总多糖含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甘草蜜炙前后总多糖含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甘草蜜炙后总多糖含量平均增加了 41.57%;以上结果表明甘草蜜炙后单糖及多糖含量均有明显提升,为进一步阐明甘草蜜炙增效的功效物质奠定了基础。(3)基于免疫因子和肠道菌群分析比较四种常用脾虚大鼠的建模方法,优选确定了以过度疲劳联合饮食失节方法造模脾虚大鼠;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模型免疫活性(免疫因子及肠道粘膜损伤)及肠道菌群的影响,结果显示生、炙甘草组均可使脾虚大鼠体重得到恢复,脾虚的一般体征得到改善,肠道炎症明显好转;免疫因子分析结果显示,生、炙甘草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可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其中IL-2、IL-4、IL-6、IgA和IgG含量上升,TNF-α含量降低,与同等剂量的生甘草组相比,炙甘草对IL-2、IL-4、IL-6免疫因子的调节作用更为显着(P<0.01);采用16S rRNA测序技术对各组大鼠的肠道菌群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lpha多样性指数降低,生、炙甘草组(高剂量)与模型组相比较均可使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炙甘草高剂量组趋势更为明显,基于属水平分析有益菌Lactobacillus(乳杆菌属)、Lachnospiraceae(毛螺菌属)增加;有害菌Faecalibaculum(拟杆菌属)、Ruminococcaceae(瘤胃菌属)和Allobaculum(异杆菌属)显着减少。提示炙甘草发挥补脾益气的药效作用与其调节免疫因子的表达和改善肠道菌群环境密切相关。本论文通过对比分析甘草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变化及复制大鼠脾虚模型,进行了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评价,推测了差异性化学成分通过增强对免疫因子的调节和改善肠道菌群的构成发挥补脾益气的功效,可为炙甘草饮片炮制及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姚玲玲[6](2021)在《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文中提出液质联用(LC-MS)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药物分析发现和开发的不同阶段中,包括药物发现、产物表征、代谢研究(体外和体内)以及杂质和代谢产物的鉴定等。本论文将液质联用技术应用于不同炮制程度的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以及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的体外转化研究中。本文第一、二部分阐述了将代谢组学方法应用于寻找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酒白芍的次生代谢化合物的差异标志物中。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与四极杆串联飞行时间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Q-TOF/MS)以及超高效液相色谱与三重四极杆质谱仪联用技术(UPLC-TQ-MS/MS),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甘草、白芍生药以及不同炮制程度的蜜炙甘草、酒白芍为实验材料,对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筛查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化合物。通过建立的UNIFI理论数据库结合对照品的实物库鉴定了中药甘草生药中57个化学成分,其中正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37个成分,负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56个成分;白芍生药中11个化学成分,其中正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7个成分,负离子采集模式鉴定了 10个成分。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甘草、白芍饮片中次生代谢化合物随炮制程度的不同其差异均较为明显。采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方法筛查了炮制适度组和生药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方法筛查炮制不及、炮制适度和炮制太过组之间的差异化合物,均发现甘草中甘草皂苷E2、甘草皂苷G2和甘草酸含量存在差异;白芍中芍药苷和苯甲酰芍药苷含量存在差异。另外,通过对数据矩阵的分析,发现没食子酸乙酯仅存在于酒白芍中。最后,利用UPLC-TQ-MS/MS以及对照品分别对甘草和白芍中的相应化合物进行定量确证,发现甘草酸和芍药苷在炮制适度时含量最高,炮制太过后含量下降,可能可以分别作为不同炮制程度甘草和白芍饮片的差异化合物,指导中药饮片蜜炙甘草、酒白芍的炮制程度的过程控制;另外,没食子酸乙酯是白芍经酒炙后产生的化合物,且随着炮制时间的增加其含量相对增加,可作为白芍炮制前后的化学标志物。本部分为研究蜜炙甘草和酒白芍饮片炮制程度的质控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并为炮制工艺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第三部分阐述了利用UPLC-Q-TOF/MS技术研究原人参二醇(protopanaxadiol,PPD)型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在人肠道菌群中的代谢转化的异同。从人肠道菌群孵育液中总共鉴定出15个代谢物,其中13个为去糖基代谢物,2个是氧化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分别是人参皂苷 Rd、Rg3、F2、Compound K、PPD、Compound O、Compound Y、Compound Mx、Compound Mc-1、Compound Mc、绞股蓝皂苷 XVII、LXXV、IX 以及Compound K氧化物和PPD氧化物。根据原形化合物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去糖基代谢物的生成速率,以及结合前人研究,提出了 PPD型人参皂苷的代谢途径:Rb1/Rb2/Rb3/Rc→Rd→F2→Compound K→PPD,主要是选择性消除糖基的水解反应;另外,人参皂苷Rd是原形化合物脱C-20位外侧糖产生的代谢物。通过监测原形化合物及其代谢物的峰面积,发现在四个原形化合物孵育液中Rd生成得最快;同时,在Rb1孵育液中,Rb1的含量下降得最快,并且Rd生成得也最快,提示肠道菌群水解与C-20位末端糖苷键的速率较快,其中末端葡萄糖糖苷键被水解得最快,推测C-20位末端糖苷键具有较高的酶催化效率,且其末端葡萄糖糖苷键的酶催化效率最高,说明C-20位末端取代基的不同会影响PPD型人参皂苷在肠道菌群中的稳定性。本部分为基于肠道菌群探索PPD型人参皂苷药效物质基础的确定以及其类似物是否以相似的方式影响肠道菌群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育贵,王临艳,张淑娟,辛二旦,李东辉,吴红伟,司昕蕾,牛江涛,边甜甜,李越峰[7](2020)在《生甘草及蜜炙甘草的红外光谱及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红外光谱技术和化学模式识别方法对生甘草及蜜炙甘草进行化学模式的分析和识别。方法先用红外光谱仪测出生甘草及蜜炙甘草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二者红外光谱差异;利用spss19.0、SIMCA 14.1分析软件进行二者红外光谱数据的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等化学模式判别分析。结果生甘草及蜜炙甘草红外共有模式光谱具有很大相似性;通过二者的相似性分析、聚类分析和PCA可知,甘草经蜜炙后化学成分和含量发生了某种意义上的变化,但在一定程度上也保留了共有的特征;所建立的OPLS-DA模型很好的反映出了二者的差异性。建立的化学模式识别方法能够真实、可靠的反映出甘草经蜜炙后特征变化,可作为二者分类和鉴别的指标。结论所建立的生甘草及蜜炙甘草的化学模式判别方法可靠,能够清晰有效地判别生甘草和蜜炙甘草,为运用化学模式判别方法对中药及其炮制品的鉴别和品质评价提供参考。

段伟萍,李缘嫒,郑云枫,李存玉,陆兔林,陈丽红,彭国平[8](2020)在《基于LC-MS/MS法分析生、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LC-MS/MS定性/定量分析生、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方法采用LC-MS/MS正、负离子模式对生、炙甘草水溶性成分进行检测,并以Marker View软件分析甘草蜜炙前后的差异性成分;在此基础上采用梯度波长HPLC法对生、炙甘草8种主要差异性成分(4种黄酮及4种三萜皂苷)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从中鉴定出30种水溶性差异性成分,其中包括12种黄酮类和18种皂苷类;其中黄酮类异甘草苷、芹糖异甘草苷在蜜炙后平均含有量分别上升5.11%、25.94%,甘草苷、芹糖甘草苷含有量分别下降21.77%、18.43%,而4种三萜皂苷平均含有量在蜜炙后均出现下降,幅度在10.07%~16.69%。结论该方法准确稳定,重复性好,可为炙甘草的炮制及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文旺,李莉,李德坤,张磊,周大铮,杨悦武,杨建会,余伯阳,鞠爱春[9](2020)在《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和植物代谢组学的甘草炮制品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识别并鉴定不同甘草炮制品的质量差异标志物。方法:运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E)技术,通过负离子检测模式,采集各甘草炮制品成分高精度质荷比及离子响应强度信息;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预处理后的数据集进行分析,快速搜寻出不同甘草炮制品间的差异性成分,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碎片离子、质谱数据库和相关文献对差异性成分进行鉴定,研究甘草炮制前后成分迁移情况。结果:从甘草片、清炒甘草、蜜炙甘草3组炮制品中共识别10个质量差异标志物,主要为甘草苷和甘草酸的衍生物,其中6’’-Oacetylliquiritin apioside,6’’-O-acetylliquiritin apioside异构体,6’’-O-acetylliquiritin,芒柄花黄素和11-脱氧-18β-甘草亭酸在甘草片中含量最高;6’’-O-acetylisoliquiritin apioside,6’’-O-acetylisoliquiritin,异甘草苷和单葡萄糖醛酸甘草次酸在清炒甘草中含量最高;甘草苷在蜜炙甘草中含量最低。结论:甘草片、清炒甘草和蜜炙甘草存在一定的化学成分差异,可为甘草炮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药效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贾琳,冷静,陈敏,吴文辉[10](2020)在《甘草酒、酥、蜜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炮制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甘草炮制首部记载典籍《金匮玉函经》为历史沿革起点,参照《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所载167部医方古籍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等现代炮制规范,通过文献资料分析现代炮制研究进展,对比研究甘草酒、酥、蜜制历史演变沿革及现代炮制研究,为临床合理选择最佳炮制饮片提供依据。

二、酒在蜜炙甘草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酒在蜜炙甘草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源分布
2 化学成分
    2.1 三萜类
    2.2 黄酮类
    2.3 多糖类
    2.4 香豆素类
    2.5 生物碱类
    2.6 其他
3 药理作用
    3.1 抗菌、抗炎
    3.2 抗病毒
    3.3 抗氧化
    3.4 抗肿瘤
    3.5 降血糖、调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
    3.6 其他
4 Q-Marker的预测分析
    4.1 基于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特有性证据的Q-Marker预测
    4.2 基于传统功效的Q-Marker预测分析
    4.3 基于传统药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4.4 基于化学成分可测性的Q-Marker预测分析
    4.5 基于新药效用途的Q-Marker预测分析
    4.6 基于可入血化学成分的Q-Marker预测分析
    4.7 基于不同加工炮制方式的Q-Marker预测分析
5 结语

(2)炙甘草工艺优化及其烫伤凝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当归、甘草研究概况
        1.1 当归研究概况
        1.2 甘草研究概况
        1.3 当归-甘草配伍依据
    第二章 烫伤的研究概况
        2.1 烫伤简介
        2.2 中药在治疗烫伤中的作用机制
        2.3 治疗烫伤常用中药
    第三章 常见皮肤外用剂型概况
        3.1 软膏剂
        3.2 凝胶剂
        3.3 散剂
        3.4 乳剂
        3.5 膜剂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真空加温润药结合响应面法在蜜炙甘草工艺中的应用
        1.1 仪器与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小结
    第二章 炙甘草-当归黄酮类成分配伍治疗烫伤剂型的筛选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小结
    第三章 凝胶剂质量标准研究
        3.1 材料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质量标准(草案)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甘草饮片、炙甘草饮片图
附录B 炮制机械
作者简介
致谢

(3)真空加温润药结合响应面法在蜜炙甘草工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材料
    1.1 仪器
    1.2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甘草苷、甘草酸含量的测定
        2.1.1 色谱条件[1]
        2.1.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1.3 样品溶液的制备
        2.1.4 含量测定
        2.1.5 线性关系的考察
        2.1.6 精密度试验
        2.1.7 重复性试验
        2.1.8 稳定性试验
        2.1.9 加样回收率试验
    2.2 甘草饮片炮制工艺
        2.2.1 传统炮制方法[15]
        2.2.2 真空润药机润药法
        2.2.3 甘草饮片炮制工艺的比较
    2.3 炙甘草炮制工艺单因素试验
        2.3.1 拌蜜量
        2.3.2 闷润时间
        2.3.3 干燥温度
    2.4 炙甘草炮制工艺响应面分析实验
        2.4.1 响应面实验设计
        2.4.2 模型拟合
        2.4.3 最佳条件的确立及验证
    2.5 数据处理
3 讨论
    3.1 甘草的闷润工艺的改进
    3.2 炙甘草的工艺改进

(4)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的次生代谢化学成分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实验材料与试剂
    仪器
    蜜炙甘草的制备
    供试样品的制备
    对照品的制备
    超高效液相色谱条件
    UPLC-Q-TOF/MS质谱条件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UNIFI信息软件管理平台对甘草生药次生代谢化合物的自动表征
    2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
    3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的差异化合物筛查
讨论

(5)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炮制历史沿革
        1.1 炮制方法历史沿革
        1.2 现代炮制方法
        1.3 炮制工艺研究概况
    2 化学成分
        2.1 黄酮类化合物
        2.2 皂苷类化合物
        2.3 其他化合物
    3 免疫作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生、炙甘草非糖类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炙甘草的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质谱条件
        2.6 质谱定性分析
        2.7 生、炙甘草样品中差异性特征成分含量变化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生、炙甘草糖类化学成分对比研究
    1 生、炙甘草的单糖定性定量分析
        1.1 仪器与试药
        1.2 单糖的定性分析
        1.3 单糖的定量分析
    2 基于HPLC-PMP柱前衍生化的甘草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1 仪器与试药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考察
        2.3 方法学考察
        2.4 多糖含量测定
    3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的影响
    1 脾虚模型大鼠的复制
        1.1 仪器和试药
        1.2 方法与内容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2 生炙甘草对脾虚大鼠肠道菌群及免疫活性的研究
        2.1 动物
        2.2 药物的制备
        2.3 实验方法
        2.4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2.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6 实验结果
        2.7 生、炙甘草及辅料蜂蜜干预实验结果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总结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在组学分析以及代谢物鉴定中的应用
    2 中药饮片质量标志物的提出
    3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质量评价上的应用
    4 肠道菌群对小分子化合物的代谢转化
第一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蜜炙甘草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甘草植物简介
        1.2 甘草炮制工艺发展
        1.2.1 历史沿革
        1.2.2 现代炮制工艺
        1.3 甘草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三萜类化合物
        1.3.2 黄酮类化合物
        1.3.3 甘草多糖化合物
        1.4 甘草成分的检测
        1.4.1 三萜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4.2 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1.5 甘草炮制品的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饮片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蜜炙甘草的制备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3 对照品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UPLC-TQ-MS/MS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甘草生药含量测定结果
        2.3.2 UNIFI信息软件管理平台对甘草生药次生代谢化合物的自动表征
        2.3.3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
        2.3.4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差异化合物筛查
        2.3.5 不同炮制程度蜜炙甘草的差异化合物定量确证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酒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白芍植物简介
        1.2 白芍炮制工艺发展
        1.2.1 历史沿革
        1.2.2 现代炮制工艺
        1.3 白芍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1 单萜及其苷类化合物
        1.3.2 三萜类化合物
        1.3.3 黄酮类化合物
        1.3.4 多糖类和挥发油类化合物
        1.4 白芍成分的检测
        1.5 白芍炮制品的药理研究
    第二章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饮片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
        2.2 方法
        2.2.1 酒白芍的制备
        2.2.2 供试样品的制备
        2.2.3 对照品的制备
        2.2.4 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UPLC-TQ-MS/MS分析
        2.2.7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白芍生药含量测定结果
        2.3.2 UNIFI信息软件管理平台对白芍生药次生代谢化合物的自动表征
        2.3.3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的化学成分主成分分析
        2.3.4 不同炮制程度酒白芍的差异化合物筛查
        2.3.5 不同炮制程度白芍的差异化合物定量确证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液质联用技术在肠道菌群对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体外转化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人参皂苷类成分的研究进展
        1.2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代谢的研究方法
        1.3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代谢的分析方法
    第二章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的体外代谢转化研究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1.1 肠道菌群的提供
        2.1.2 材料与试剂
        2.1.3 仪器
        2.2 方法
        2.2.1 粪便样本的收集和制备
        2.2.2 人参皂苷供试液的制备
        2.2.3 肠道菌群悬液对人参皂苷的体外生物转化
        2.2.4 对照品的制备
        2.2.5 UPLC-Q-TOF/MS分析
        2.2.6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质谱条件和色谱条件的优化
        2.3.2 人参皂苷对照品裂解规律解析
        2.3.3 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的代谢物检测与鉴定
        2.3.4 肠道菌群对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体外转化的拟代谢途径
        2.3.5 人参皂苷Rb1、Rb2、Rb3和Rc在肠道菌群中的代谢稳定性
        2.3.6 讨论
        2.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1.液质联用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的中药饮片蜜炙甘草和酒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研究中的应用
    2.液质联用技术在肠道菌群对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的体外代谢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甘草中已报道的化合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生甘草及蜜炙甘草的红外光谱及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1.3 药材
2 方法与结果
    2.1 甘草及蜜炙甘草红外光谱的采集
        2.1.1 甘草及蜜炙甘草样品的制备
        2.1.2 红外光谱的采集及其二阶导数图谱的建立[8]
        2.1.2.1 红外光谱的采集
        2.1.2.2 二阶导数图谱的建立
    2.2 相似性分析
    2.3 聚类分析
    2.4 主成分分析(PCA)
    2.5 OPLS-DA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3 讨论

(8)基于LC-MS/MS法分析生、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2.1 炙甘草制备
    2.2 供试品溶液制备
    2.3 对照品溶液制备
    2.4 色谱条件
    2.5 质谱条件
    2.6 定性分析
        2.6.1 差异性化合物分析
        2.6.2 差异性成分定性鉴别
    2.7 含有量变化分析
        2.7.1 方法学考察
        2.7.1.1 精密度试验
        2.7.1.2 稳定性试验
        2.7.1.3 重复性试验
        2.7.1.4 线性关系考察
        2.7.2 差异性特征成分定量分析
3 讨论

(9)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和植物代谢组学的甘草炮制品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2 方法
    2.1 样品的准备
    2.2 供试品及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色谱条件
    2.4 质谱条件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
    3.1 不同甘草炮制品的质量差异标志物筛选
        3.1.1 PCA
        3.1.2 OPLS-DA
        3.1.3 单因素方差分析
    3.2 不同甘草炮制品的整体成分差异性分析
4 讨论

(10)甘草酒、酥、蜜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炮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甘草酒、酥、蜜制炮制历史沿革
2 现代研究进展
    2.1 炮制研究
    2.2 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2.2.1 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量变
        2.2.2 炮制后化学成分发生质变
    2.3 药理、药效学研究
3 小结

四、酒在蜜炙甘草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品种甘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预测分析[J]. 李娜,张晨,钟赣生,修琳琳,柳海艳,陈绍红,陈丰,李慕云,廖文勇,任彧娜. 中草药, 2021(24)
  • [2]炙甘草工艺优化及其烫伤凝胶的研究[D]. 王盼.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3]真空加温润药结合响应面法在蜜炙甘草工艺中的应用[J]. 董蕊,王盼,逯影. 时珍国医国药, 2021(03)
  • [4]不同炮制程度中药饮片蜜炙甘草的次生代谢化学成分组学研究[J]. 姚玲玲,柯昌强,刘佳,唐春萍,叶阳. 药学学报, 2021(05)
  • [5]蜜炙对甘草化学成分及其调节肠道菌群和免疫活性的影响[D]. 段伟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6]LC-MS技术在不同炮制程度甘草、白芍质量标志物的发现及肠道菌对人参皂苷代谢转化研究中的应用[D]. 姚玲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生甘草及蜜炙甘草的红外光谱及化学模式识别方法研究[J]. 张育贵,王临艳,张淑娟,辛二旦,李东辉,吴红伟,司昕蕾,牛江涛,边甜甜,李越峰. 时珍国医国药, 2020(10)
  • [8]基于LC-MS/MS法分析生、炙甘草中水溶性成分[J]. 段伟萍,李缘嫒,郑云枫,李存玉,陆兔林,陈丽红,彭国平. 中成药, 2020(05)
  • [9]基于液质联用技术和植物代谢组学的甘草炮制品化学成分差异性分析[J]. 文旺,李莉,李德坤,张磊,周大铮,杨悦武,杨建会,余伯阳,鞠爱春.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0(17)
  • [10]甘草酒、酥、蜜制历史沿革及现代炮制研究进展[J]. 贾琳,冷静,陈敏,吴文辉.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04)


甘草论文 白芍论文 甘草的功效和作用论文 白芍的功效与作用论文 成分分析论文

上一篇:活性炭纤维表面功能的设计与控制(二)
下一篇:尖峰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皮森林资源及其垂直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