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伟[1](2019)在《露天深孔台阶爆破合理炮孔超深的数值模拟与确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露天台阶爆破中,是否留有根底是评价爆破效果好坏的重要指标,产生根底的主要原因是炮孔底部的夹制作用过大,爆破冲击波作用过弱,导致岩体坡底线岩石不能得到破碎。超深的目的就在于克服底盘夹制作用避免产生根底,超深可以有效的解决坡底线根底的问题。但在露天台阶爆破实际操作中,超深取值也仅依靠经验,超深过小起不到消除根底的作用,超深过大又会致使下一台阶顶部岩石过度粉碎,震动过大不利于下一台阶的钻孔工作,造成炸药浪费,提高矿山实际生产成本。通过对岩石破碎机理、台阶破岩机理和炮孔超深作用机理的学习,分析了超深的影响因素。对于露天矿山而言,炸药和岩石的可爆性对超深的影响是一定的,而孔网参数对超深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由其是底盘抵抗线和孔径的影响,它们的大小直接影响到超深的取值。通过在矿山收集整理数据,利用Pro/ENGINEER Wildfire 5.0和HyperMesh14.0建立了在其他孔网参数一定情况下,底盘抵抗线为525cm、550cm、575cm和600m,孔径为100mm、150mm、170mm、200mm,超深为0cm、25cm、50cm、62.5cm、75cm、87.5cm、100cm、125cm的128组计算模型。利用LS-DYNA进行后处理,通过比较台阶坡底线选取连续单元的有效应力值最大值是否超过岩石的屈服强度来判断岩石是否破碎的判断准则,得到了在不同底盘抵抗线和孔径下最佳的超深值;通过对模拟所得数据整理和分析,利用MATLAB拟合得到在其他孔网参数一定的情况下,超深与底盘抵抗线和孔径的关系式h=-0.436×d+0.575×w-180.80。对沙尔湖露天煤矿主采区6号煤层矿岩剥离的深孔台阶爆破进行现场试验与分析,设计试验将根据主采区剥离岩石有选择性的选取不同情况下的爆破方案。比较不同底盘抵抗线和孔径下不同超深的爆破效果,通过验证可知计算机模拟结果的真实性的与可靠的。
刘铁亮,王连海,闫寒[2](2012)在《采用气体间隔器改善露天矿爆破效果》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减少爆破过程中产生的震动,并得到合理的矿石块度,唐山三友矿山有限公司在露天矿台阶爆破中采用气体间隔器来改善爆破效果,降低爆破震动,并进行了一系列试验。试验结果证明,气体间隔器在提高爆破质量和爆破减震等方面效果显着。
吴光玲[3](2011)在《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合理超深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阶爆破主要用于矿山采剥和铁路、公路路堑及水利、水电的土石方开挖工程,是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一项爆破技术。台阶爆破的质量一般有以下要求:(1)爆破后的矿岩块度符合要求;(2)爆破后的台阶工作面要规整,不允许出现根底、伞岩等现象。超深是一个消除根底重要的爆破参数,其作用是降低装药中心的高度和增加炮孔底部的装药量以便有效地克服台阶底部阻力,避免或减少根底,以形成平整的底部平盘。本论文以黄麦岭磷化露天矿开采中的爆破工程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超深在消除根底的作用机理及爆破参数变化对台阶爆破炮孔超深的影响,根据工程实际建立起了弹塑性材料的数值模拟模型,以显式动力分析有限元程序作为模拟计算的工具,详细的计算了在动载荷作用下在两孔中间及周边坡面岩体上的动态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探讨了爆破参数变化对台阶爆破炮孔超深的影响。主要的结论包括:(1)通过对台阶爆破破岩机理及台阶爆破超深作用机理的分析,解释了超深在消除根底方面所起的作用。介绍了影响超深的主要因素,包括炸药与岩石性质和爆破参数。(2)运用ANSYS/LS-DYNA软件对底盘抵抗线和孔间距对超深影响的台阶爆破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显示:底盘抵抗线对炮孔超深影响很大,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改变底盘抵抗线的大小超深值也必然改变。但是合理超深值和底盘抵抗线的比值基本保持不变。(3)根据黄麦岭露天矿山的地质情况、现有的设备和爆破参数,利用LS-DYNA软件对台阶爆破过程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结果的分析得出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合理超深。(4)工业试验方面,根据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了参数设计,并在黄麦岭露天矿进行工业试验。对试验参数与理论设计参数爆破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和分析,最终得出黄麦岭露天矿的合理超深值。
张云国[4](2009)在《台阶爆破超深研究现状与问题》文中提出对我国金属矿山的台阶爆破超深的研究现状和主要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对台阶爆破超深问题的研究具有总结和指导意义。
刘伟波,张劲松[5](2007)在《改善铝土矿台阶爆破效果的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模型实验方法进行了散体覆盖层渗漏试验,利用量纲分析法,得出了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对于不同的降雨量、散体覆盖层渗漏深度与渗漏时间的理论关系式,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石人沟铁矿的生产实际进行了分析,对确定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确定合理的覆盖层厚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孙波勇[6](2007)在《台阶爆破超钻深度影响因素的研究与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台阶爆破超深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从理论研究、数值模拟两个方面对台阶爆破应力场及其超深问题展开了研究。通过这两个部分彼此补充、验证和完善,对台阶爆破超深的影响因素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理论上,对爆破破岩机理、台阶爆破柱状药包爆破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从应力波和超深段炸药能量的角度对台阶爆破超深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台阶爆破的超深主要影响因素为炸药、岩石、底盘抵抗线等。数值模拟中,首先在有限元模拟的接触方法以及透射边界的选取的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尝试,取得较好效果;其次,对台阶爆破正反向传爆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与动光弹实验的结果基本吻合,说明了本数值模拟方法的正确性。同时,建立了一个通过ANSYS/LS-DYNA的数值模拟来确定台阶爆破临界超深和最佳超深的方法;最后,在装药结构和长度不变的情况下,建立一系列计算模型,利用数值模拟方法,改变炸药、岩石、抵抗线的参数,分别计算得到了不同参数下的临界超深和最佳超深。通过对各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比较,得出了各因素对台阶爆破最佳超深的影响程度,这对以后台阶爆破超深的选取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史秀志[7](2007)在《爆破振动信号时频分析与爆破振动特征参量和危害预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爆破振动信号时频分析是研究爆破振动危害控制的基础,爆破振动特征参量预测和危害预测是控制爆破振动危害的前提。本文以作者近年负责和参与的多个爆破安全项目作为工程依托,在大量爆破振动观测数据的基础上,应用时频分析理论技术、粗糙集理论和模糊神经网络理论,在比较各种类型的时频变换的基础上,选择了适合爆破振动信号分析的二次型时频变换;利用选择的变换分析了不同条件下爆破振动信号的时频特征;采用粗糙集模糊神经网络建,立了爆破振动预测模型;利用建立的模型预测了铜绿山矿露天采场爆破振动的特征参量,建立了综合考虑爆破振动幅值、主频率、主频率持续时间以及结构动力特性等因素的铜绿山矿露天采场周围民房破坏程度的预测模型。对照国内外爆破振动信号分析和预测相关研究,取得了如下创新性研究成果:(1)通过对各种类型的时频变换处理爆破振动信号进行比较,得出二次型时频变换是一种更加直观、合理、时频分辨率更高的信号时频表示方法,该方法在爆破振动信号处理方面的应用,可以使研究人员获得更详细、更精确的爆破振动信息;选择了重排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作为爆破振动信号分析的二次型时频变换。(2)首次采用重排平滑伪Wigner—Ville分布对不同条件下的爆破振动信号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条件下爆破振动信号的时频特征。得出了单段和多段爆破振动信号都具有多主频特征,信号最大幅值对应多个频率,信号的主频率应是最大能量密度对应的频率,主频率在时域内一般有较长的持续时间的结论。(3)首次应用基于粗糙集的模糊神经网络实现了爆破振动特征参量(峰值质点振动速度、主频率和主频率持续时间)的预测。(4)首次应用基于粗糙集的神经网络实现了综合考虑爆破振动幅值、主频率、主频率持续时间以及民房结构动力特性等因素的对民房破坏程度预测。(5)首次应用粗糙集理论对爆破振动特征参量的影响因素和民房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张建国[8](2006)在《山川矿露天开采高效药壶爆破试验研究》文中提出在全面分析总结国内外同类矿山爆破理论技术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本文进行了爆炸扩腔技术研究,对爆破扩腔的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山川矿三种矿岩分别进行了小孔和大孔爆炸扩壶试验,得出了三种岩石小孔和大孔合理的扩壶工艺。推荐了山川矿区高效爆破技术参数并对生产爆破产生的爆破震动进行了测试。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敞口扩爆的机理敞口爆扩时,药包周围的岩石在冲击波的作用下被彻底粉碎,同时在围岩中形成了大量的径向和环向裂隙以及密集的微裂隙。再次爆扩时,爆炸气体产物会沿各种裂隙楔入,使已被前次冲击波粉化的碎岩在此次爆扩冲击波和爆炸气体的作用下从腔壁脱落,并伴随高速气体产物从孔中喷出,从而使腔体因粉岩脱落排出而扩大。(2)山川矿三种岩石的合理扩壶药量与经验公式不相符,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山川矿区岩石节理裂隙比较发育。(3)延长药包装药和药壶集中药包装药相结合的装药结构吸,收了集中药包与延长药包的优点,可以改善台阶上部岩石的破碎效果,使松动的岩石块度均匀。(4)EXP3850爆破振动测试系统及其附属的DASVIEW2.1测试与分析软件非常适合露天矿爆破震动的测试。通过测试得出了山川矿区露天边坡爆破震动衰减规律。爆破震动测试结果表明,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爆破参数和本项目推荐的爆破参数不会对山川矿露天采场边坡和周围民房造成破坏性影响。
孙新礼,王世贤[9](2002)在《喀斯特地形中铝土矿的台阶爆破》文中研究说明喀斯特地形中露天台阶爆破主要特点是溶洞多、裂隙发育、岩层和泥层相夹和炮孔含水 ,这导致爆破中出现较多的根底和大块。采取优化爆破孔网参数、使用空气间隔和孔底起爆 ,能有效减少根底和大块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选题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的目的 |
| 1.2.3 研究的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台阶爆破超深的研究现状 |
| 1.3.2 台阶爆破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 1.4.2 技术路线 |
| 2 深孔台阶爆破作用原理与超深影响因素的分析理论研究 |
| 2.1 爆炸应力波的基本理论 |
| 2.1.1 爆炸应力波在岩体内引起的应力——应变 |
| 2.1.2 爆炸应力波的传播 |
| 2.1.3 爆炸应力波的破坏作用 |
| 2.2 爆炸破坏机理 |
| 2.2.1 岩石破碎的理论 |
| 2.2.2 爆破漏斗 |
| 2.3 影响台阶爆破超深作用的因素 |
| 2.3.1 炸药性能对爆破超深作用的影响 |
| 2.3.2 装药结构对爆破超深作用的影响 |
| 2.3.3 起爆位置对爆破超深作用的影响 |
| 2.3.4 爆破参数对爆破超深作用的影响 |
| 2.4 本章小结 |
| 3 爆破数值模拟分析 |
| 3.1 概述 |
| 3.2 有限元方法理论研究 |
| 3.3 爆破数值模拟软件 |
| 3.4 爆破数值模拟基本过程 |
| 3.5 数值模拟中的关键字 |
| 3.5.1 材料模型和状态方程 |
| 3.5.2 边界条件 |
| 3.6 其他关键字定义 |
| 3.7 本章小结 |
| 4 露天深孔台阶爆破超深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4.1.1 有限元模型 |
| 4.1.2 网络划分 |
| 4.1.3 边界条件 |
| 4.1.4 材料参数 |
| 4.2 底盘抵抗线和孔径对露天深孔台阶爆破超深的数值模拟和分析 |
| 4.2.1 底盘抵抗线为525cm对应孔径的合理超深模拟分析 |
| 4.2.2 底盘抵抗线为550cm对应孔径的合理超深模拟分析 |
| 4.2.3 底盘抵抗线为575cm对应孔径的合理超深模拟分析 |
| 4.2.4 底盘抵抗线为600cm对应孔径的合理超深模拟分析 |
| 4.3 合理超深与底盘抵抗线和孔径的多元回归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沙尔湖露天煤矿现场试验与结果分析 |
| 5.1 矿区概述 |
| 5.2 底盘抵抗线和孔径对超深影响的深孔台阶爆破设计实验 |
| 5.2.1 深孔台阶爆破实验参数 |
| 5.2.2 爆破效果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在学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矿区地质情况简介 |
| 1.1.2 矿区设备情况 |
|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 1.2.1 台阶爆破超深的研究现状 |
| 1.2.2 爆破数值模拟现状 |
| 1.2.3 台阶爆破超深研究存在的问题 |
| 1.2.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2.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 第2章 台阶爆破破岩机理及超深影响因素分析 |
| 2.1 岩石爆破破坏机理 |
| 2.2 爆破载荷下的岩石破碎机理 |
| 2.2.1 动载荷作用下岩石的力学性质 |
| 2.2.2 岩石中的动应力场 |
| 2.2.3 岩石中柱状装药的爆炸荷载 |
| 2.2.4 爆炸载荷作用下岩石的破坏准则 |
| 2.3 台阶爆破破岩机理 |
| 2.4 台阶爆破破岩过程 |
| 2.5 台阶爆破炮孔超深作用机理 |
| 2.6 台阶爆破超深影响因素分析 |
| 2.6.1 炸药对超深的影响 |
| 2.6.2 岩石可爆性对超深的影响 |
| 2.6.3 爆破参数对超深的影响 |
| 2.7 本章小结 |
| 第3章 台阶爆破超深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
| 3.1 有限元方法及软件介绍 |
| 3.1.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 3.1.2 ANSYS/LS-DYNA软件简介 |
| 3.2 LS-DYNA模拟爆炸算法的选取 |
| 3.3 材料破坏强度理论 |
| 3.4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
| 3.4.1 计算模型 |
| 3.4.2 岩体参数 |
| 3.4.3 网格的划分及边界条件处理 |
| 3.4.4 爆炸载荷的计算处理 |
| 3.4.5 数值模拟计算 |
| 3.5 超深对台阶爆破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
| 3.5.1 建立计算模型 |
| 3.5.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 3.6 底盘抵抗线对台阶爆破超深影响的数值模拟 |
| 3.6.1 建立计算模型 |
| 3.6.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 3.7 孔间距对台阶爆破超深影响的数值分析 |
| 3.7.1 建立计算模型 |
| 3.7.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 3.8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合理超深研究 |
| 4.1 黄麦岭露天矿台阶爆破超深影响因素分析 |
| 4.1.1 炸药 |
| 4.1.2 岩体 |
| 4.1.3 爆破参数 |
| 4.2 露天矿台阶爆破超深数值模拟 |
| 4.2.1 建立计算模型 |
| 4.2.2 模拟计算结果及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黄麦岭露天矿现场试验与结果分析 |
| 5.1 超深为1.25m时台阶爆破试验 |
| 5.1.1 试验爆破参数 |
| 5.1.2 爆破效果 |
| 5.2 超深为1.5m时台阶爆破试验 |
| 5.2.1 试验爆破参数 |
| 5.2.2 爆破效果 |
| 5.3 超深为1.75m时台阶爆破试验 |
| 5.3.1 试验爆破参数 |
| 5.3.2 爆破效果 |
| 5.4 本章小结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与不足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1 台阶爆破超深研究现状 |
| 1.1 台阶爆破超深的影响因素 |
| 1.2 台阶爆破超深计算 (见表1) 1.3 查表法计算台阶超深[19] |
| 2 台阶爆破超深研究成果 |
| 3 结 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 1.3.1 台阶爆破超深问题的研究 |
| 1.3.2 台阶爆破数学模型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 |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 第二章台阶爆破破岩机理的研究 |
| 2.1 爆破岩石破碎理论 |
| 2.1.1 冲击波反射拉伸破坏理论 |
| 2.1.2 爆炸气体膨胀破坏理论 |
| 2.1.3 两种岩石破碎理论的综合与发展 |
| 2.1.4 现代爆破理论的基本观点 |
| 2.2 台阶爆破破岩机理 |
| 2.2.1 爆炸应力波的基本特征 |
| 2.2.2 柱状药包应力波的波形特征 |
| 2.2.3 柱状药包破岩机理 |
| 2.2.4 大孔距爆破作用 |
| 2.2.5 孔口起爆与孔底起爆破岩作用差异 |
| 2.3 台阶爆破超深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
| 2.4 小结 |
| 第三章爆破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与基本步骤 |
| 3.1 爆破数值模拟的意义 |
| 3.2 数值模拟中的有限元法 |
| 3.3 爆破模拟软件 |
| 3.4 数值模拟基本过程 |
| 3.5 爆破数值计算的几个重要问题 |
| 3.5.1 接触碰撞界面条件 |
| 3.5.2 透射边界 |
| 3.6 数值模拟材料模型 |
| 3.6.1 弹塑性模型 |
| 3.6.2 岩石的屈服条件 |
| 3.6.3 炸药计算模型介绍 |
| 3.7 小结 |
| 第四章台阶爆破应力场的数值模拟与实验研究 |
| 4.1 台阶爆破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分析 |
| 4.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4.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4.2 台阶爆破应力场的动光弹研究 |
| 4.2.1 动光弹实验装置 |
| 4.2.2 实验中的同步与延迟控制 |
| 4.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 4.3 超深对台阶爆破影响的数值模拟 |
| 4.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4.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4.4 小结 |
| 第五章台阶爆破超深影响因素的数值模拟 |
| 5.1 炸药对台阶爆破超深影响的数值模拟 |
|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5.1.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2 岩石对台阶爆破超深影响的数值模拟 |
|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5.2.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3 底盘抵抗线对台阶爆破超深影响的数值模拟 |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置 |
| 5.3.2 模拟结果及分析 |
| 5.4 小结 |
| 第六章结论 |
| 6.1 本文结论 |
| 6.2 对研究前景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详细摘要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爆破振动信号分析 |
| 1.2.2 爆破条件对爆破振动的影响 |
| 1.2.3 爆破振动预报 |
| 1.2.4 爆破振动危害预报 |
| 1.3 存在问题与研究意义 |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 第二章 信号时频分析技术 |
| 2.1 时频分布一般理论 |
| 2.1.1 信号双线性变换和局部相关函数 |
| 2.1.2 时频分布的基本性质要求 |
| 2.1.3 时频分布的二次叠加原理 |
| 2.1.4 模糊函数 |
| 2.2 几类重要的能量分布 |
| 2.2.1 Cohen类 |
| 2.2.2 仿射类 |
| 2.2.3 时频分布的重排 |
| 2.3 基于 MATLAB时频分析工具 |
| 2.4 适合爆破振动信号处理的时频分布类型 |
| 2.5 本章结论 |
| 第三章 不同条件下的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研究 |
| 3.1 不同条件下爆破振动的测试 |
| 3.1.1 测试地点及条件 |
| 3.1.2 测试设备介绍 |
| 3.2 描述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的参量 |
| 3.3 爆源因素对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的影响 |
| 3.3.1 段药量的影响 |
| 3.3.2 前排抵抗线的影响 |
| 3.3.3 微差间隔时间的影响 |
| 3.3.4 起爆顺序的影响 |
| 3.4 非爆源因素对爆破振动信号时频特征的影响 |
| 3.4.1 位置条件对时频特征的影响 |
| 3.4.2 场地和地质构造对时频特征的影响 |
| 3.5 本章结论 |
| 第四章 基于粗糙集模糊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模型 |
| 4.1 引言 |
| 4.2 神经网络 |
| 4.2.1 人工神经元 |
| 4.2.2 BP神经网络 |
| 4.3 模糊神经网络 |
| 4.3.1 模糊神经元 |
| 4.3.2 模糊神经元的学习和自适应机制 |
| 4.3.3 正规化模糊神经网络 |
| 4.4 粗糙集理论基础 |
| 4.4.1 基本概念 |
| 4.4.2 知识的约简 |
| 4.4.3 决策规则和决策算法 |
| 4.4.4 决策表的约简 |
| 4.5 基于粗糙集模糊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预测模型 |
| 4.6 本章结论 |
| 第五章 基于粗糙集模糊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特征参量预测 |
| 5.1 引言 |
| 5.2 爆破振动实测数据的约简集计算 |
| 5.2.1 相关因素的确定和实测数据 |
| 5.2.2 实测数据决策表及其约简 |
| 5.2.3 爆破振动特征参量影响因素的敏感度 |
| 5.3 爆破振动特征参量的模糊神经网络预报 |
| 5.3.1 输入输出参量与网络的拓扑结构 |
| 5.3.2 输入输出参量的归一化处理 |
| 5.2.3 模糊输入参量的模糊化 |
| 5.3.4 模糊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
| 5.4 本章结论 |
| 第六章 基于粗糙集神经网络的爆破振动危害预测研究 |
| 6.1 引言 |
| 6.2 爆破振动对民房破坏程度的影响因素 |
| 6.2.1 爆破振动作用下民房的破坏机制 |
| 6.2.2 民房破坏程度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 6.3 实测数据的获取与约简集计算 |
| 6.3.1 实测数据的获取 |
| 6.3.2 实测数据决策表及约简 |
| 6.3.3 影响民房等级因素的敏感度 |
| 6.4 爆破振动对民房破坏程度的神经网络预报 |
| 6.4.1 输入输出参量与网络的拓扑结构 |
| 6.4.2 网络输入输出的归一化 |
| 6.4.3 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
| 6.5 本章结论 |
| 第七章 结论 |
| 7.1 论文主要结论 |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本文研究内容及目标 |
| 1.3 山川矿基本情况介绍 |
| 1.3.1 矿区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 |
| 1.3.2 矿产资源概况 |
| 1.3.3 矿岩物理力学性质 |
| 1.3.4 矿山开采现状 |
| 第二章 爆炸扩壶工艺的试验研究 |
| 2.1 扩壶工艺研究现状 |
| 2.1.1 概述 |
| 2.1.2 研究现状 |
| 2.2 爆炸扩壶的机理 |
| 2.2.1 概述 |
| 2.2.2 压碎圈内岩石的破坏机理及可压缩性分析 |
| 2.2.3 经典爆扩经验式的分析 |
| 2.2.4 敞口不偶合装药剥落扩腔机理 |
| 2.3 爆炸扩壶现场试验 |
| 2.3.1 小孔径扩壶试验 |
| 2.3.2 大孔径扩壶试验 |
| 2.4 小结 |
| 第三章 山川矿高效爆破参数优化试验研究 |
| 3.1 高效爆破试验前状况 |
| 3.1.1 试验前采用的爆破参数 |
| 3.1.2 影响爆破质量的因素分析 |
| 3.2 爆破参数的优化试验研究 |
| 3.2.1 试验初始爆破参数的确定 |
| 3.2.2 优化试验安排 |
| 3.2.3 爆破参数优化试验结果分析 |
| 3.3 小结 |
| 第四章 爆破震动传播规律试验研究 |
| 4.1 爆破震动效应 |
| 4.1.1 爆破震动机制 |
| 4.1.2 爆破震动参数描述 |
| 4.2 爆破震动测试 |
| 4.2.1 爆破震动测试现状及意义 |
| 4.2.2 爆破震动测试系统 |
| 4.2.3 现场爆破震动测试 |
| 4.3 测试数据分析及处理结果 |
| 4.4 爆破震动对环境的影响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试验研究及效果 |
| 2 穿爆参数及工艺对爆破效果的影响 |
| 2.1 装药结构 |
| 2.2 孔网参数和起爆方式 |
| 2.3 起爆药包的位置 |
| 2.4 炮孔深度和装药质量 |
| 2.5 炸药密度和炸药包装 |
| 3 结论与建议 |
| (1) 使用空气间隔器 。 |
| (2) 采用合适的炮孔超深。 |
| (3) 改变孔网参数和起爆方式。 |
| (4) 使用孔底起爆。 |
| (5) 保证炮孔质量和装药到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