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正林,吴苏,张丹丹,刘明江[1](2021)在《有轨运输无轨出矿联合工艺在某铜矿急倾斜中厚矿体中的应用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某矿急倾斜中厚矿体开采由传统的有轨向无轨化过渡,提出了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结合香格里拉某铜矿采场的工程现状,对阶段空场法的底部结构和采准系统进行优化,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软件对优化后的底部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可运用于正在向无轨化开采转型的急倾斜中厚矿体采场中;(2)联合工艺的底部结构由无轨出矿水平和现有的有轨运输水平构成;(3)出矿联道与装矿进路的交叉口处出现了较明显的应力集中,相邻2条装矿进路之间的应力集中与位移变化呈连续分布。
王春华[2](2012)在《石灰岩矿安全高效坑采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石灰岩地下矿山开采中普遍存在回采率低、生产效率低及安全性差等难题,研究石灰岩矿安全高效坑采技术,对矿产资源的高效回采及矿山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论文结合梅县对坑矿现场实际,综合运用理论计算、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分析方法对该矿原开采技术进行了优化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通过分析一般岩性顶板破坏机制,结合梅县对坑矿灰岩顶板岩性特点,得出了该矿灰岩顶板的破坏机制,即拉断破坏为主要的破坏形式,在此基础上,综合各顶板厚度理论计算方法的结果,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数据拟合推导出了适合梅县对坑矿采场顶板厚度与采场跨度之间的关系式,并通过半经验公式得到了采场极限跨度、矿房间柱的理论值,为该矿采场结构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ANSYS和FLAC3D软件结合应用,对依据理论计算选定的各采场结构参数组合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详细的比较分析不同结构参数下的应力、应变、位移、塑性区分布规律及顶板安全率,并综合考虑开采技术条件,得出了适合该矿房柱法开采最优的采场结构参数;为匹配新的采场结构参数,进行了使用大型无轨设备的中深孔凿岩爆破参数设计,在原矿山使用的无底部结构水平层状房柱采矿法的基础上改进后得到了预切顶中深孔房柱法,并对该法进行了3次不同孔网参数的爆破参数优化试验,取得的爆破效果及重要技术经济指标明显优于原采矿方法,这为矿山凿岩爆破参数设计提供了依据。
余南中,谭锐[3](2010)在《无轨采矿设备在大红山铁矿的应用》文中提出介绍了先进高效无轨采矿设备在大红山铜、铁两矿应用后,使这两座特大型地下金属矿山迅速达产,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并论述了设备选型、使用中的经验、体会和对设备发展的要求。
高龙佐[4](2004)在《马路坪矿无轨开拓工程与回采工艺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性资源,随着开采的逐步深入,对矿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向深部矿体、复杂难采矿体、低品位矿体开采。采用地下开采和应用有轨运输的方式,除了增加施工成本和生产能力上不去之外,在安全管理上难度也会增大。因此利用无轨设备进行开采是采矿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无轨开采在国内投用时间不长,特别是在化工矿山,现存的开拓工程和回采工艺设计可照搬使用的不多,再加上各个地方的地质条件又不完全一样,因矿施法,实事求是地选择和优化开采工艺设计显得非常必要,它不仅关系到矿山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大型设备能否全部投入使用、生产能力能否增大、回收率是否提高、人工劳动强度是否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是否可以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对马路坪矿无轨开拓工程与回采工艺设计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主要结合马路坪矿矿体赋存条件进行研究,针对无轨设备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完善。论文既有实践上的发展,又有工艺上的创新,是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论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主要介绍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无轨开采现状及马路坪矿无轨开采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第二部分为马路坪矿无轨开拓工程设计研究,主要对无轨开拓斜坡道位置、巷道断面、坡度、炮眼布置及深度、装药形式、支护工艺等进行研究;第三部分为采准巷道断面、施工工艺、支护及采矿方法的设计与完善;第四部分为采场回采工艺及采矿装备选择;第五部分为工程实践和结论。
简万国[5](2004)在《极乐矿段难采矿体采矿综合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缓倾斜中厚矿体的采矿方法问题是长期来困扰贵州开磷集团极乐矿段开采的首要问题,也是目前公认的世界性采矿难题。文章以贵州开磷极乐矿段为研究对象,从采矿方法的选择入手,通过对采矿工艺、采场生产能力与大型无轨设备的配套、矿段开采规划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研究,有机地吸收了其他各类采矿方法的优点与长处,研究出切合极乐矿段开采的合理的采矿方法,对极乐矿段的安全、高效、经济开采具有重要价值和指导意义。 缓倾斜中厚磷矿体开采在我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作者应用矿山开采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结合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现场经验,对缓倾斜中厚磷矿体采矿方法进行研究。首次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缓倾斜中厚磷矿体采矿方法进行优选,并将矿体生产能力与无轨设备的配套和矿段规划开采与矿山环境保护等纳入到研究的内容中,对开磷集团极乐矿段的开采作了全面深入的探索性研究,对下步矿山生产和可持续协调发展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极乐矿段的开采和远景规划。
郭树林,金家瑞,孙立明[6](2003)在《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进展及研究方向》文中研究表明文中综合论述了国内外金属矿床地下开采技术主要进展 ,并从扩大矿山生产规模 ,提高装备、工艺和管理水平 ,以及合理开发资源等方面 ,展望了今后采矿技术研究方向
张木毅[7](2002)在《凡口铅锌矿盘区上向中深孔配套机械化采矿新工艺研究》文中认为在过去的几年里,凡口铅锌矿由于受采矿设备的品种或技术性能所限,盘区机械化未能配套,多数工序甚至仍保持普通充填法的半机械化作业,所以采场生产能力长期停留在100t/d以下。为满足矿山生产能力从3000t/d扩大为4000~4500t/d,必须立足于提高采矿装备水平,提高采场生产能力。在引进了部分无轨采矿的基础上,凡口铅锌矿决定立项进行《盘区分层充填采矿方法上向中深孔配套机械化采矿新工艺》(简称:盘区上向中深孔配套机械化新工艺)的试验和研究,经过两年多的理论研究、室内实验和现场工业试验,本文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 从某一角度上讲,采矿工艺的进步依赖于整个工艺的机械化程度,而设备之间的相互配套是保证整个工艺高效的关键。中深孔配套机械化采矿新工艺,无论在盘区生产能力、充填能力、采矿成本还是在损失贫化控制、安全性等方面,都远好于原水平落矿盘区机械化采矿工艺,主要是由于设备之间相互配套的原因; (2) 对中深孔爆破合理的参数进行了探讨和实验研究,爆破效果表明研究所得的结论符合现场采矿工艺要求。推荐使用的孔网参数为1×1.2m~1.2×1.7m,炸药为新型粘性粒状炸药; (3) 对整个采矿工艺研究表明,充填是占用时间最多的环节(本工艺充填时间占整个工作循环时间的35.9%),高效的充填工艺是保证整个工艺高效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细砂水砂充填材料和充填系统非常适合盘区上向中深孔配套机械化新工艺; (4) 对大型无轨设备胶结层面强度设计及配比进行了探讨,实践证明所得的结论具有应用价值。推荐的胶结面层充填体强度为:R3>1.7Mpa和R7>2.7~3.2Mpa;随着胶结面层厚度的增加,胶结面层充填体所受到的压应力逐渐减小,所要求的充填体强度降低;实际充填时应确保0.4m胶结充填体厚度; (5) 上向孔侧向崩矿爆炸应力波对采场项板的破坏比水平落矿爆炸应力波对采场顶板的破坏要小,从而使撬毛工作量减少了58.3%。
袁节平[8](2001)在《电耙与汽车联合出矿的无轨开采工艺》文中提出介绍了电耙与汽车联合出矿的无轨开采工艺在柿竹园有色金属矿的试验及应用情况 ,对该工艺的特点及技术经济效果进行了评述。
袁节平,陈际经[9](2001)在《柿竹园采矿爆破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柿竹园多金属矿床开采初期 ,采矿爆破工艺繁锁 ,作业效率低 ,工人劳动强度大 ,消耗高 ,安全性差 ,采矿生产能力小。经过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和工艺创新 ,采矿爆破工艺技术日趋完善 ,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成倍增长 ,特别是孔底起爆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汽车与电耙联合出矿的试验研究 ,使柿竹园的采矿工艺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 ,创造了高效、连续、低耗的柿竹园特色 ,而且工艺简单易行、安全可靠 ,生产效益良好。
袁节平,陈际经[10](2001)在《柿竹园采矿爆破工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柿竹园多金属矿床开采初期,采矿爆破工艺繁锁,作业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消耗高,安全性差,采矿生产能力小。经过科技人员的技术研究和工艺创新,采矿爆破工艺技术日趋完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成倍增长,特别是孑L底起爆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汽车与电耙联合出矿的试验研究,使柿竹园的采矿工艺技术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创造了高效、连续、低耗的柿竹园特色,而且工艺简单易行、安全可靠,生产效益良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地质概况及开采现状 |
| 1.1 矿床赋存及开采技术条件 |
| 1.2 开采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
| 2 有轨运输无轨出矿的联合工艺 |
| 2.1 采场底部结构的优化 |
| 2.2 开拓采准系统的优化 |
| 3 联合工艺底部结构数值分析 |
| 3.1 岩体力学参数 |
| 3.2 围岩应力数值模拟分析 |
| 4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目的意义 |
| 1.3 石灰岩矿坑采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2 存在的问题 |
| 1.4 研究内容和基本方法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矿山开采技术条件 |
| 2.1 矿区地质 |
| 2.1.1 地层 |
| 2.1.2 构造 |
| 2.1.3 岩浆岩 |
| 2.2 矿床地质 |
| 2.2.1 矿体形态、产状与规模 |
| 2.2.2 矿石质量 |
| 2.2.3 矿石的结构构造 |
| 2.3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 2.3.1 水文地质条件 |
| 2.3.2 工程地质条件 |
| 2.3.3 环境地质条件 |
| 2.4 采矿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2.4.1 采矿方法现状 |
| 2.4.2 采矿方法存在的问题 |
| 第三章 采场结构参数理论分析 |
| 3.1 顶板厚度理论计算 |
| 3.1.1 灰岩顶板变形破坏机理及失稳判据 |
| 3.1.2 灰岩顶板厚度的理论计算 |
| 3.2 矿房尺寸的理论计算 |
| 3.3 矿柱尺寸的理论确定 |
| 3.3.1 间柱变形破坏机理及失稳判据 |
| 3.3.2 矿柱尺寸的理论计算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采场结构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
| 4.1 采场结构参数数值模拟 |
| 4.1.1 数值模拟软件概述 |
| 4.1.2 方案的选定 |
| 4.1.3 基本假设 |
| 4.1.4 破坏准则 |
| 4.1.5 数值模型及参数选取 |
| 4.1.6 网格的划分 |
| 4.1.7 施加边界载荷 |
| 4.1.8 原岩应力场计算 |
| 4.2 数值模拟结果及比较分析 |
| 4.2.1 各方案模拟结果 |
| 4.2.2 应力对比分析 |
| 4.2.3 位移对比分析 |
| 4.2.4 安全率对比分析 |
| 4.2.5 塑性区对比分析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合理回采爆破参数设计及试验 |
| 5.1 爆破参数设计 |
| 5.1.1 爆破参数 |
| 5.1.2 装药结构与起爆网路 |
| 5.2 现场试验及结果分析 |
| 5.2.1 试验矿块构成要素 |
| 5.2.2 采准工作 |
| 5.2.3 切割工作 |
| 5.2.4 现场爆破 |
| 5.2.5 采场通风 |
| 5.2.6 顶板管理 |
| 5.2.7 矿石运搬 |
| 5.2.8 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1、个人简历 |
| 2、在读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 3、在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1 概 况 |
| 2 大红山矿区高效采矿设备的使用情况 |
| 2.1 两矿无轨设备配备情况 |
| 2.1.1 大红山铜矿 |
| 2.1.2 大红山铁矿 |
| 2.2 设备配置原则 |
| 2.2.1 中深孔凿岩 |
| 2.2.2 采场出矿 |
| 2.2.3 平 (斜) 巷掘进凿岩 |
| 2.2.4 其它 |
| 2.3 效果 |
| (1) 铜矿。 |
| (2) 铁矿。 |
| 3 先进采矿设备改变了矿山的面貌 |
| 3.1 可以采用大的中段高度 |
| 3.2 大采场参数 |
| 3.3 高效、快速的掘进效率, 有利于实现采掘平衡 |
| 3.4 改善了劳动条件, 减轻了劳动强度 |
| 3.5 与常规设备比较, 高效、节能、产量保证性强 |
| (1) 中深孔液压凿岩台车与普通高风压潜孔钻对比。 |
| (2) 液压掘进凿岩台车与YT26风动凿岩机对比。 |
| (3) 6m3电动铲运机与55kW电耙绞车对比。 |
| 3.6 有关问题和影响因素 |
| (1) 设备备用问题。 |
| (2) 作业率问题。 |
| (3) 环境污染问题。 |
| (4) 设备价格问题。 |
| (5) 成本问题。 |
| (6) 效率问题。 |
| 4 矿业发展对设备的要求 |
| 4.1 发展特点 |
| 4.2 目前对无轨设备的需求 |
| 4.2.1 对不同设备的需求程度 |
| (1) 不可或缺的设备。 |
| (2) 工作面充分时效率和效益才能发挥的设备。 |
| (3) 配套的设备。 |
| (4) 辅助设备。 |
| 4.2.2 对设备的要求 |
| 4.2.3 钻井设备 |
| 中(英)文摘要 |
| 第一章 综述 |
| 1.1 课题来源 |
| 1.2 国内外无轨开采工艺技术及装备评述 |
| 1.2.1 国内外无轨开采工艺技术综述 |
| 1.2.2 国内外无轨开采装备综述 |
| 1.2.3 马路坪矿无轨开采技术概述 |
| 1.3 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 1.3.1 未来矿山开采的发展趋势 |
| 1.3.2 马路坪矿采矿技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
| 1.3.3 本课题的意义 |
|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 第二章 马路坪矿无轨开拓工程设计研究 |
| 2.1 矿山地质情况概述 |
| 2.2 无轨斜坡道设计 |
| 2.2.1 无轨斜坡道位置的选择 |
| 2.2.2 无轨斜坡道断面确定 |
| 2.2.3 支护形式研究 |
| 2.2.4 无轨斜坡道坡度确定 |
| 2.3 无轨斜坡道施工工艺设计 |
| 2.3.1 凿岩爆破施工工艺 |
| 2.3.2 支护工艺 |
| 第三章 无轨采准巷道与施工工艺设计研究 |
| 3.1 采准巷道设计 |
| 3.1.1 采准巷道巷道断面确定 |
| 3.1.2 施工方法 |
| 3.2 采准巷道支护设计 |
| 第四章 采场回采工艺与装备设计研究 |
| 4.1 矿体回采技术条件 |
| 4.2 采矿方法选择 |
| 4.3 采场结构和支护设计 |
| 4.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第五章 工程实践与结论 |
| 5.1 实践 |
| 5.2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极乐矿段开采现状与问题的提出 |
| 1.2 缓倾斜中厚矿体采矿方法评述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4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采矿方法优选 |
| 2.1 极乐矿段地质概述 |
| 2.2 开采技术条件 |
| 2.3 采矿方法评述 |
| 2.3.1 几种可行的采矿方法 |
| 2.3.2 几种采矿方法技术比较 |
| 2.3.3 几种采矿方法经济比较 |
| 2.4 模糊理论与采矿方法优选 |
| 2.4.1 模糊数学优化模型的建立 |
| 2.4.2 模糊理论最优方案的确定 |
| 2.5 最终采矿方法的确定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极乐矿段开采方法研究 |
| 3.1 开采特点 |
| 3.2 采矿方法研究 |
| 3.2.1 回采工艺及采场结构 |
| 3.2.2 采准切割 |
| 3.2.3 凿岩、出矿、通风 |
| 3.2.4 采场支护 |
| 3.3 采矿方法的推广 |
| 3.4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极乐矿段开采生产能力与无轨设备配套研究 |
| 4.1 设备使用现状 |
| 4.2 无轨设备的配套选择优化工程研究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开采与环保 |
| 5.1 矿石的开采对环境的影响及保护环境的意义 |
| 5.2 极乐矿段的环保现状 |
| 5.3 极乐矿段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
| 5.4 对开采极乐矿段环境保护的建议 |
| 5.5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极乐矿段开采规划及投资效益 |
| 6.1 极乐矿段开采规划的必要性 |
| 6.2 极乐矿段开采规划 |
| 6.3 极乐矿段开采规划的投资效益估算 |
| 6.4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 7.1 结论 |
| 7.2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引言 |
| 2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工艺技术进展 |
| 2.1 充填采矿工艺技术进展 |
| 2.2 空场采矿工艺、崩落采矿工艺技术进展 |
| 2.3 采矿设备进展 |
| 3 地下金属矿山采矿技术研究方向 |
| 第1章 绪论 |
| 1.1 前言 |
| 1.2 矿山现状 |
| 1.2.1 矿区及矿床地质 |
| 1.2.2 采矿方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 1.3 盘区上向中深孔配套机械化采矿法评述 |
| 1.4 课题研究内容 |
| 第2章 试验研究环境及条件 |
| 2.1 试验地点选择 |
| 2.1.1 西区-240米南盘区的开采技术条件 |
| 2.1.2 东区-200米盘区开采技术条件 |
| 2.1.3 盘区及采场构成要素 |
| 2.2 引进的配套设备 |
| 2.3 小结 |
| 第3章 回采工艺试验研究 |
| 3.1 凿岩爆破 |
| 3.1.1 孔网参数的确定及炮孔布置 |
| 3.1.2 炸药选择与装药结构 |
| 3.1.3 爆破网络与起爆 |
| 3.2 通风 |
| 3.3 出矿 |
| 3.4 设备效率及部分工艺指标的标定 |
| 3.4.1 凿岩台车凿岩速度及凿岩台车台班效率的标定 |
| 3.4.2 装药车装药效率及返药率的标定 |
| 3.4.3 铲运机工作台效的标定 |
| 3.4.4 大块产出率和块度分布的标定 |
| 3.4.5 矿石的贫化和损失 |
| 3.5 小结 |
| 第4章 充填工艺试验研究 |
| 4.1 充填材料 |
| 4.2 充填系统 |
| 4.3 采场分层胶结面设计 |
| 4.3.1 无轨设备运行原理及路面结构 |
| 4.3.2 胶结面层受力分析 |
| 4.3.3 胶结面层强度设计 |
| 4.3.4 胶结层面充填材料配比试验 |
| 4.4 充填参数 |
| 4.5 泄水井及滤水门架设 |
| 4.6 充填工艺 |
| 4.7 充填材料消耗 |
| 4.8 小结 |
| 第5章 采场顶板稳固性评价 |
| 5.1 概述 |
| 5.2 超声波检测原理 |
| 5.3 试验地点选择 |
| 5.4 测孔布置 |
| 5.5 测试方法 |
| 5.5.1 测试仪器 |
| 5.5.2 封孔器的制作 |
| 5.5.3 操作方法 |
| 5.6 试验结果及分析 |
| 5.7 小结 |
| 第6章 技术经济指标分析 |
| 6.1 劳动组织 |
| 6.2 盘区生产能力 |
| 6.3 矿石贫化率和矿石损失率 |
| 6.4 矿石成本 |
| 6.5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
| 第7章 全文结论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概述 |
| 2 生产初期的采矿爆破状况 |
| 3 采矿爆破工艺的试验研究 |
| 3.1 采矿工艺 |
| 3.1.1 出矿底部结构的改造 |
| 3.1.2 振动放矿取代人工放斗 |
| 3.1.3 电耙与汽车联合出矿工艺 |
| 3.2 爆破工艺 |
| 3.2.1 挤压爆破技术的应用研究 |
| 3.2.2 爆裂劈槽处理采场悬顶的试验研究 |
| 3.2.3 孔底起爆技术的应用研究 |
| 3.2.4 提高掘进爆破效率的试验研究 |
| 4 技术经济效果评述 |
| 4.1 直接经济效益 |
| 4.2 间接经济效益 |
| 5 结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