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和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远[1](2021)在《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硬化患者容易并发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障碍在其中起关键作用。既往研究显示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障碍可能与内毒素、人类非巯基白蛋白1(human nonmercaptalbumin 1,HNA1)、多种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等因素相关,但尚不知具体损伤原因及机制。肝硬化患者体内普遍存在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这一病理现象,且ERS可被内毒素、炎性细胞因子等多种因素所诱导,因此我们假设在肝硬化患者中,ERS是多种因素损伤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共同机制,探索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损伤与ER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集肝硬化患者及健康人群外周静脉血,使用多形核细胞分离液分离得到中性粒细胞后,以台盼蓝染色及瑞氏-吉姆萨复合染色鉴定其活性及纯度。新收入院的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评分标准以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诊断标准进行分组,分为肝硬化代偿期、失代偿期、慢加急性肝衰竭(有肝硬化基础疾病)3组,以健康人群作对照组,采集血液后分离中性粒细胞,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检测ERS相关蛋白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regulated protein 78,GRP78)、活化转录因子4(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4,ATF4)、活化转录因子6α(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6α,ATF6α)、C/EBP同源蛋白(C/EBP homologous protein,CHOP)的表达;采用RT-PCR检测ERS相关m RNA GRP78、需肌醇酶1(inositol-requiring enzyme 1,IRE1)、ATF6、蛋白质激酶R样ER激酶(protein kinase R-like ER kinase,PERK)的表达;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即中性粒细胞产生活性氧的能力)。同样按上述分组采集血液,离心后收集血浆,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内毒素水平。采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进行体外实验,分离得到的中性粒细胞分别与正常培养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添加4-苯基丁酸(4-phenylbutyric acid,4-PBA)的正常培养基(4-PBA为ERS抑制剂)、添加4-PBA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浆培养3、6、9、12h,使用WB检测各时间点及各组中性粒细胞ERS相关蛋白GRP78、ATF 6α、CHOP的表达,同样采用琼脂糖凝胶平板法检测体外干预后的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的呼吸爆发功能。结果:1.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GRP78、ATF4、ATF6α、CHOP蛋白的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05),且慢加急性肝衰竭组GRP78、ATF4、CHOP蛋白的水平明显高于代偿期及失代偿期肝硬化组(P<0.05)。2.PCR结果显示,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IRE1、ATF6、GRP78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PERK m RNA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上调(P<0.05)。3.ELISA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L-6、内毒素、TNF-α水平均较健康人群显着升高(P<0.05)。在不同程度的肝硬化患者之间,IL-6、内毒素、TNF-α水平在三组间差异不明显(P>0.05)。4.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5.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较正常对照组均显着降低(P<0.05)。6.体外实验的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分四组培养,分别为正常培养基组、肝硬化血浆组、正常培养基+4-PBA组、肝硬化血浆+4-PBA组(下同)。在培养9-12h后发现,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水平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提示4-PBA已经成功抑制肝硬化血浆环境中培养的中性粒细胞ERS;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GRP78、ATF6α、CHOP蛋白的表达则均较肝硬化血浆组显着降低(P<0.05)。7.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趋化功能检测结果显示,与肝硬化血浆组相比,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9-12h后,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功能明显提高(P<0.05);同时也发现,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趋化功能也较肝硬化血浆组明显提高(P<0.05)。8.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体外实验呼吸爆发功能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培养基组及正常培养基+4-PBA组中性粒细胞在培养6、9、12h后,其呼吸爆发功能显着高于肝硬化血浆组及肝硬化血浆+4-PBA组中性粒细胞(P<0.05),但肝硬化血浆组与肝硬化血浆+4-PBA组之间中性粒细胞产生ROS的能力却无明显差异(P>0.05),正常培养基组与正常培养基+4-PBA组之间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存在明显的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2)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趋化、呼吸爆发功能均存在明显损伤。(3)内质网应激反应增强是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趋化功能损伤的机制之一。(4)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功能的损伤与内质网应激反应可能无直接相关性。

宋远[2](2021)在《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酒精性肝损伤是由于酒精所致肝细胞功能受损的动态病理过程,随着其病理变化过程的加重,酒精性肝损伤可逐渐形成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等酒精性肝病,进而导致较为严重的临床结局。目前,酒精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的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也无明确的治疗靶点。从流行病学角度看,由过量饮酒所致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目前尚无全国性统计数据,如有研究报道辽宁省部分城市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为6.10%,高于浙江省的4.34%。目前临床上治疗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主要包括:糖皮质激素、抗氧化剂、营养补充剂、中药以及天然活性成分、抗体类药物等,药物治疗费用不一,且疗效报道也存在争议。目前明确酒精性肝损伤的病理进程和分子机制以及探索有效的治疗药物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穿心莲内酯是临床常用的具有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等功效的中药成分,近年来的研究报道,穿心莲内酯还可能具有保肝利胆、保护心脑血管等作用,提示药物作用可能存在某些新功效值得开发,可以产生“老药新用”的生物学效应。作者通过前期课题研究基础以及临床观察发现,穿心莲内酯可能对肝脏酶学指标的改善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其具体的作用靶点尚未被明确阐述。因此,本研究首先利用文献计量学描述穿心莲内酯与肝损伤的研究现状,同时收集并分析了某三甲医院应用穿心莲内酯的病例现状,研究探讨穿心莲内酯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其次,本研究构建了酒精性肝损伤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从体外和体内两个层面对酒精性肝损伤发生发展的过程和具体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实验研究,利用穿心莲内酯进行干预,探讨其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从而为阐明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和探寻新的临床治疗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数据。目的:(1)通过文献计量学以及分析某三甲医院应用穿心莲内酯成品药物开展临床治疗的病例情况,明确穿心莲内酯的研究热点和临床适应症以及可能的药理作用机制,为深入探寻穿心莲内酯药物在酒精性肝损伤中的应用提供研究路径。(2)分别构建酒精性肝损伤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应用穿心莲内酯进行干预,探讨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1)以CNKI、GNBR,Drugbank,Hetionet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检索主题词为“穿心莲内酯”和“肝损伤”或“Andrographolide”和“Liver Injury”,检索时间范围为200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文献类型为期刊文献,提取其中的发表年份、引证关系及关键词等信息,通过自行编制的计算机代码进行可视化分析。(2)回顾性分析吉林省某三甲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且在院期间应用穿心莲内酯注射液的患者,通过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比较分析患者入院和出院时的血常规、肝功、肾功、血糖、血脂和血离子水平的变化情况。(3)选择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麻醉后,用75%酒精全身消毒放入超净工作台中,解剖小鼠,取出肝脏,制备小鼠原代肝细胞悬液并进行培养。经酒精染毒,同时应用低、中、高剂量(0.05、0.1、0.2mmol/L)穿心莲内酯进行干预,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炎症相关因子的含量,q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内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情况。(4)选择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体重16-20g,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穿心莲内酯低、中、高剂量组,共六组,每组15只。空白对照组小鼠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小鼠给予市售高度白酒灌胃12w,阳性对照组小鼠给予高度白酒灌胃,同时给予水飞蓟宾灌胃,剂量为0.1g/kg·BW·d-1,穿心莲内酯低、中、高剂量组除给予高度白酒灌胃,同时分别给予穿心莲内酯0.05、0.1、0.2g/kg·BW·d-1灌胃。成模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转氨酶、肝脏组织脂质代谢、抗氧化等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同时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小鼠肝组织中炎症相关信号通路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本研究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穿心莲内酯”和“肝损伤”或“Andrographolide”和“Liver Injury”为主题词,搜集2000年以来,发表在CNKI、GNBR、Drugbank和Hetionet数据库的全部期刊文献,结果表明,在CNKI数据库中穿心莲内酯与肝损伤相关的研究共34篇,年度发文数量逐渐上升,结合外文数据库研究结果发现,穿心莲内酯与肝损伤研究的作用机制与抗炎信号通路有关。(2)本研究纳入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某三甲医院住院治疗期间应用过穿心莲内酯注射液患者的病历资料,共207例,通过比较用药前后患者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及离子水平的变化情况发现,穿心莲内酯对患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以及肝功能指标中谷草转氨酶、前白蛋白等的改善具有明显效果,而用药前后患者的肾功能、血脂及离子水平无明显变化,提示穿心莲内酯具有一定的抗炎和保护肝脏的作用。(3)酒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肝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酒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肝细胞24h毒性作用的IC50值约为400 mmol/L,且酒精可导致小鼠原代肝细胞内的炎症反应相关因子IL-1β、IL-4、IL-5、IL-6、NF-κB、TNF-α和CYP2E1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而经不同浓度的穿心莲内酯干预表现对肝脏细胞的保护作用,尤以高剂量(0.2mmol/L)组作用效果最为显着。(4)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给予8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4mg/d·kg·BW高度白酒一周后过渡至6mg/d·kg·BW灌胃共12w后,可诱导小鼠出现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增加,血清转氨酶相关指标AST、ALT和γ-GT的水平显着升高(P<0.05);肝脏组织氧化应激指标MDA显着升高、SOD和GSH显着下降(P<0.05);肝组织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ROS蓄积,表明经高度白酒灌胃12w后,小鼠出现明显的肝组织损伤。(5)穿心莲内酯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分别给予酒精模型组小鼠不同浓度(0.05、0.1、0.2g/kg·BW)的穿心莲内酯,结果发现,高剂量穿心莲内酯(0.2g/kg·BW)组可显着降低小鼠的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穿心莲内酯组小鼠血清转氨酶AST、ALT和γ-GT水平显着低于酒精模型组,而与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穿心莲内酯中、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指标MDA水平显着低于酒精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氧化指标SOD和GSH水平在高剂量穿心莲内酯组显着高于模型组,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穿心莲内酯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酒精诱导的肝组织脂质紊乱,且以高剂量组,即0.2g/kg·BW穿心莲内酯的保护效果最为明显,高剂量组穿心莲内酯组小鼠肝组织中TC和TG水平与阳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穿心莲内酯各剂量组小鼠肝脏ROS均明显下降,特别是中、高剂量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高剂量组效果最为明显。且高剂量穿心莲内酯组小鼠肝组织ROS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6)从各组小鼠肝组织病理学(HE染色)结果可以看出,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细胞大小一致,肝细胞索以小叶中央动脉为中心呈辐射状排列;胞核大呈圆形,胞浆均匀红染;胆小管细胞结构完整,未见病变。与空白对照组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肝组织结构紊乱,肝小叶和肝索结构消失,其中有大量脂肪空泡和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胞浆稀疏,呈纤维化状态。与模型组相比,穿心莲内酯各剂量组小鼠肝组织形态有所改善,尤以高剂量(0.2g/kg·BW)组小鼠表现最为明显,肝组织接近阳性对照组结构,其脂肪空泡、炎细胞浸润和纤维化状态均有明显改善。(7)穿心莲内酯对各组小鼠肝组织NF-κB、TNF-α和CYP2E1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有明显影响,从免疫组化结果看,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有大量NF-κB和TNF-α的原位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随着干预剂量的增高,穿心莲内酯各剂量组NF-κB和TNF-α的蓄积逐渐减少,且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穿心莲内酯高剂量组小鼠肝组织NF-κB和TNF-α的表达量已接近空白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水平。从Western Blot结果看,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NF-κB、TNF-α和CYP2E1表达水平均显着升高(P<0.05),而经穿心莲内酯干预后,NF-κB、TNF-α和CYP2E1的表达水平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穿心莲内酯各剂量组NF-κB、TNF-α和CYP2E1的表达水平与阳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得出,穿心莲内酯与肝损伤相关研究可能的信号通路主要是炎症信号分子,如NF-κB p100、NF-κB p105、TNF-α等。(2)通过对穿心莲内酯的临床应用现状分析得出,穿心莲内酯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炎药物,对改善肝脏功能具有一定的作用。(3)酒精对体外培养的小鼠原代肝细胞具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穿心莲内酯高剂量组(0.2 mmol/L)对酒精所致原代肝细胞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4)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小鼠酒精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即给予4mg/d·kg·BW高度白酒一周后过渡至6mg/d·kg·BW灌胃共12w,可诱导小鼠出现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脏脂质过氧化、ROS生成等肝脏功能受损及组织病理改变。(5)穿心莲内酯高剂量组(0.2g/kg·BW)可有效降低小鼠酒精性肝损伤时的血清转氨酶水平、氧化应激水平、肝脏脂质水平以及ROS生成。(6)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CYP2E1/ROS/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实现的。

段小霞[3](2021)在《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比较血清IGF-1、CHE、RBP水平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不同肝功能分级间的差异,探索其在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及不同肝功能分级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本研究收集2018年10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住院患者111例,根据肝硬化Child-Pugh评分将其分为三个不同亚组:A级组25例;B级组59例;C级组27例。同期住院的病毒性肝炎患者34例,同期其他科室排除肝脏疾病、糖尿病、生长相关疾病、器官功能衰竭或恶性肿瘤的单病种住院患者或体检者55例作为对照组。调阅所有纳入患者的病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吸烟饮酒史等情况并详细记录。入院后采静脉血,收集实验室参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白蛋白(ALB)、胆碱酯酶(CHE)、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根据病情行B超、CT等影像学或胃镜检查。比较分析:1.比较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三组间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指标;2.比较肝硬化组中不同Child-Pugh分级、不同临床分期、不同并发症间实验室指标;3.对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进行分析;4.绘制ROC曲线,分别评估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其联合指标预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及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临床价值。结果:1.三组间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表达水平依次为:肝硬化组<肝炎组<对照组。进行组内两两比较显示,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在肝硬化组和肝炎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Child-Pugh分级间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组间两两比较显示,血清IGF-1、RBP水平分别在Child-Pugh A与Child-Pugh B、Child-Pugh A与Child-Pugh C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hild-Pugh B和Child-Pugh 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B、CHE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间血清IGF-1、ALB、RBP、CHE水平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肝硬化不同临床并发症之间比较,血清IGF-1、ALB、CHE水平在有腹水发生和无腹水发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ALB水平在有肝性脑病发生和无肝性脑病发生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与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97、-0.728、-0.609、-0.3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以病毒性肝炎组为参照绘制ROC曲线,评估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三个联合指标在肝硬化中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肝硬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47、0.915、0.838、0.979,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96.950ng/ml,4707.000U/L,19.800mg/L;以肝硬化代偿期为参照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肝硬化失代偿期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0.802、0.738、0.843,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53.450ng/ml,3608.000U/L,19.800mg/L;血清IGF-1、CHE、RBP水平及联合指标预测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0、0.842、0.706、0.845,联合指标检测曲线下AUC面积高于单独指标,但联合指标的敏感度及特异度提高不明显。血清IGF-1、CHE、RBP水平相对应的截断点分别为48.500ng/ml,2582.000U/L,10.500mg/L。需要进一步大量数据对最佳临界值及诊断效能进行验证。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RBP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临床分级及分期预测指标,且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2.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腹水发生的预测指标;血清ALB水平可作为肝性脑病发生的预测指标。3.通过研究发现血清IGF-1、ALB、CHE水平可作为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和Child-Pugh分级组内C级的早期诊断指标,三者联合指标诊断优于单独指标,但需要进一步临床数据验证。

刘皎皎[4](2021)在《“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方法观察“补肾生髓成肝”法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的疗效机制,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采用随机分组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就诊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科的入选晚期肝癌患者共126例,基于随机数字表法简单随机分成3组,即西医对照组42例(以下简称西医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医组),采用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治疗方案;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42例(以下简称中西医组),采用西医治疗组方案基础上加上地五养肝方、抗毒软坚方、左归丸合方化裁,辨证加减。入选后有10例患者脱落(中医组6例,3例因失访脱落,3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西医组4例,2例因异地就医不便退出,2例因不能坚持治疗脱落),最终纳入统计分析病例资料的共116例,西医对照组(西医组)38例、补肾生髓成肝综合治疗组(中西医组)42组、补肾生髓成肝单独治疗组(中医组)36例。该研究通过湖北省中医院伦理审查,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完成临床试验注册,注册号:Chi CTR-IOR-17011439。参与研究的患者均自愿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比三组治疗3个月及治疗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对比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常规、粪常规加潜血、肝功、血糖、血脂、肾功等指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并对患者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2.依据治疗方案治疗3个月后分别收集中医组、西医组、中西组每组20名患者血清,共60份,正常人群血清18份。收集的血清-80℃冻存于陕西省中医医院肝病实验室。通过悬液芯片系统检测患者血清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 Colony Factor,G-CSF)、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介素-6/8/18(Interleukin-6,IL-6,Interleukin-8,IL-8,Interleukin-18,IL-18)、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BB)、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观察体现“补肾生髓成肝”的中药对这些细胞因子的影响。结果:(1)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88.10%VS72.22%VS52.63%)、(71.43%VS58.33%VS34.21%)(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西组和西医组患者生存期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23.86±17.55VS20.08±19.86VS15.95±16.44)(P<0.05)。(2)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和西医组组间比较及前后测量时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指标比较:中西医组患者治疗后直接胆红素水平、间接胆红素水平、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医组治疗后胆碱酯酶水平较治疗前显着升高,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白蛋白水平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中西医组及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其他生化指标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水平、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血小板水平,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肌酐水平比较,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以时间因素为源的主体内差异及以组别为源的主体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评分均显着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显着低于西医组的中医证候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量表积分比较:三组患者生理机能积分方面治疗后积分均显着高于治疗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西医组、中医组与西医组的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在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两组间比较后中西医组与中医组、西医组的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三个维度的积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HGF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明显高于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2255.17VS1097.76VS1072.39VS882.67)(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HGF的过度表达。(8)IL-6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中西医组及西医组均低于正常人群组,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638.03VS5166.45VS12842.5VS24559.34)(P<0.05)。中西医组、中医组IL-6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IL-6的过度表达。(9)IL-18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及中医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20.345VS82.61VS78.58)(P>0.05),但均较正常人群组升高(75.16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或配合西医综合治疗同样可以促进IL-18的表达。(10)PDGF-BB表达水平比较:中医组相对中西医组、西医组降低,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677.18VS6140.6VS5534.885)(P>0.05)。但中医组低于西医组及中西医组,且更接近正常人群组(4401.67)。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抑制PDGF-BB的过度表达。(11)TNF-α表达水平比较:西医组、中西医组、中医组及正常人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35.955VS244.93VS573.46VS1037.25)(P>0.05)。中西医组TNF-α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单用“补肾生髓成肝”可以更好的抑制TNF-α的过度表达。结论:“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能够显着提高晚期肝癌患者3个月及6个月的生存率及生存期,改善晚期肝癌患者临床症状同时,改善患者各种生化指标。明显降低晚期肝癌患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临床推广应用提供了较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补肾生髓成肝”治疗晚期肝癌患者的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抑制晚期肝癌患者HGF、PDGF-BB、TNF-α、IL-6的过度表达,同时升高晚期肝癌患者IL-18的表达,改善肝癌的肝再生微环境及其相关的炎症微环境、免疫微环境、血管新生微环境等。

王军梅,苏英[5](2021)在《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浅析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用药方法不同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取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采取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指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显着(P <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应用恩替卡韦治疗效果良好,可改善肝功能、肝纤维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徐俊[6](2021)在《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文中提出目的:1.观察抗纤软肝颗粒(KXRG)对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为KXRG抗肝纤维化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观察KXRG对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肠黏膜屏障及肝组织炎症免疫相关通路的影响。随后建立伪无菌小鼠模型,将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到伪无菌小鼠体内,观察KXRG是否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影响肝内免疫及炎症相关因子,进一步探讨KXRG防治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以期能为KXRG防治肝纤维化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作用靶点。方法:1.采用临床回顾性研究方法,研究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疗效与肠道菌群的影响。80例乙肝肝纤维化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患者使用恩替卡韦(ETV)治疗,治疗组(44例)使用ETV联合使用中药KXRG治疗,干预时间为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功能、肝脏硬度值(LSM),并用16S r RNA技术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情况。2.采用40%CCl4橄榄油溶液间断性皮下注射8周,建立肝纤维化小鼠模型,予以KXRG水溶液(3.9g/kg)灌胃治疗。8周后,观察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16S r RNA测序检测各组小鼠肠道菌群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3.予以肝纤维化小鼠混合抗生素(氨苄西林1g/L、万古霉素0.5g/L、硫酸锌霉素1g/L、甲硝唑1g/L)灌胃7天,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运用FMT将正常组、模型组、KXRG组的小鼠粪菌混悬液以200μl/只进行灌胃移植至正常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control)、模型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model)、KXRG组小鼠粪菌移植组(FMT-KXRG),以未处理的C57BL/6小鼠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观察各组小鼠体重、肝脏指数、肝功能及肠道、肝脏病理学变化;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LPS、IL-1β、IL-6、TNF-α表达;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q PCR检测各组小鼠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蛋白及基因表达;运用免疫印迹法和RT-q PCR检测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临床研究共收集病例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差异及治疗前肝功能肝脏硬度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影响的结果显示:经过6个月治疗,两组患者ALT、AST、GGT、TBIL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治疗后的两组患者ALT、AST、TBIL、GGT行组间比较,治疗组肝功能指标下降情况较对照组显着(P<0.05)。(3)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LSM影响的结果显示:对两组治疗前后进行组内比较,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LS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的LSM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KXRG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影响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OTU数量明显增加(P<0.05);与对照相比,治疗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Shannon指数以及Simpson指数显着增高(P<0.05);PCo A及UPGMA样本间层次聚类分析显示两组样本界限明显。菌群结构及丰度分析显示,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拟杆菌门丰度明显升高,变形菌门、梭杆菌门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科水平上,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在毛螺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明显升高,肠杆菌科、梭杆菌科、韦荣氏菌科、链球菌科丰度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双歧杆菌属、拟杆菌属、毛螺菌属丰度明显升高,埃希菌属、韦荣球菌属、梭杆菌属丰度显着降低(P<0.05)。基于KEGG数据库和COG数据库,对两组差异菌群进行功能预测,发现与肠道感染、细胞凋亡、上皮细胞的细菌入侵、脂多糖的生物合成、初级胆汁酸的生物合成、m TOR信号通路、脂肪酸代谢、紧密连接、胆汁分泌、转录相关因子、VEGF信号通路、抗原的处理与提呈、内质网的蛋白加工、细菌毒素、ECM与受体的相互作用、昼夜节律、p53信号通路等301种生物功能相关。2.实验研究第一节结果显示:(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明显下降,肝脏指数上升,ALT、AST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体重明显上调、肝脏指数下调,肝功能指标ALT、AST表达下调(P<0.05)。(2)KXRG可以改善CCl4导致的小鼠肠道菌群紊乱。模型组与KXRG组在OTU指数、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体现菌群差异的LEf Se分析显示,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脱铁杆菌门、GCA_900066575、脱铁杆菌科、Coriobacteriia、Coriobacteriaceae_UCG_002、脱铁杆菌目、红蝽菌目、Atopobiaceae、Mucispirillum、Faecalibaculum的丰度明显降低,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科、葡萄球菌属、凸腹真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红游动菌属、Paenalcaligenes、产液阿德勒克罗伊茨菌丰度明显增加。(3)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学改变无明显改变,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下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肠道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上调(P<0.05)。(4)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肝脏损害和胶原纤维化沉积明显,血清内毒素LPS、炎症因子IL-1β、IL-6、TNF-α水平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上调(P<0.05);与模型组相比,KXRG组小鼠肝组织损伤及胶原沉积减轻,LPS、IL-1β、IL-6、TNF-α表达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和基因表达下调(P<0.05)。3.实验研究第二节结果显示:(1)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AST、ALT、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AST、ALT及HA、LN、PC-Ⅲ、C-Ⅳ表达明显下调(P<0.05)。(2)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1、Occludin、ZO-1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5)。(3)与Control组相比,FMT-model组小鼠炎症及胶原纤维增生明显,LPS、IL-1β、IL-6、TNF-α表达明显上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与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与FMT-model组相比,FMT-control组、FMT-KXRG组小鼠肝组织炎症及胶原沉积有所改善,内毒素LPS及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表达水平下调(P<0.05),肝组织TLR4、My D88、NF-κB蛋白及基因表达也显着下降(P<0.05)。结论:1.KXRG可以改善乙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肝脏硬度值,同时可以调节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与丰度。2.KXRG可以通过调节CCl4诱导的肝纤维化小鼠肠道菌群结构,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功能,下调肝TLR4/My D88/NF-κB通路,改善肝内炎症及胶原沉积,影响肝纤维化进程。

吕艳杭[7](2021)在《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对四氯化碳(CCl4)复合因素诱导的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从PKCα/Nrf2/ROS信号通路方面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8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组,每组12只。除正常组外,其余每组大鼠采用皮下注射40%CCl4(第一次使用5ml/kg体重,以后每隔3天以每3ml/kg体重,每周2次,共8周)皮下注射,联合高脂低蛋白食物(以玉米面为饲料,实验第一、二周加用0.5%胆固醇、20%猪油),为了防止肝纤维化自然修复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仍每周腹腔注射一次40%CCl4油剂3ml/kg体重/每次;正常组正常饲养,同时采用同体积花生油皮下注射8周后灌胃给予同体积的生理盐水,肝纤维化模型组造模成功病理模型组于4mg/kg生理盐水灌胃,秋水仙碱组于每日0.11mg/kg体重给予秋水仙碱进行灌胃;柔肝化纤颗粒剂量组予柔肝化纤颗粒溶液4mg/kg灌胃,每周3次,共8周,连续8周取材。各组分别于用药8周后,禁食12h,经1%戊巴比妥麻醉,股静脉采血后处死,开腹剖取肝脏,通过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肝脏情况,采用ELLSA检测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超氧化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采用PCR、Western Blot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E-钙黏蛋白(E-Cadherin,E-Cad)、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Col I)、III型胶原蛋白酶(Collagen III,Col III)、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1,HO-1)、醌氧化还原酶1(NAD(P)H:Quinone dehydrogenase1,NQO1)、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NF-E2-related factor 2,Nrf2)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1.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组织的影响正常组大鼠肝组织的肝小叶结构完整,轮廓清晰,肝组织致密,无假小叶结节形成,汇管区及其周围未见小胆管及纤维组织增生,胞核位于中央。病理模型组肝小叶结构被破坏,甚至消失,结节形成,肝索排列紊乱,汇管区大量增生的纤维,呈条索状,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均存在肝小叶结构不清晰,汇管区及其周围小胆管可见纤维组织增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胞浆出现许多大小不等的空泡,但程度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明显减轻。2.柔肝化纤颗粒对SOD、GSH-Px、MDA含量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MDA含2量显着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MDA含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SOD、GSH-Px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明显升高(P<0.05)。3.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ROS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明显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ROS含量均降低(P<0.05)。4.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 RNA、E-Cadherin m RNA、PKCαm RNA、Nrf2mRNA、HO-1 m RNA、NQO1 m RNA、Collagen I m RNA、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P<0.05),柔肝化颗粒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 m 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E-Cadherin、HO-1、NQO1、PKCα、Nrf2、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1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PKCα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2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Nrf2蛋白表达下降(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Nrf2蛋白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rf2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的H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升高不明显(P>0.05)。3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NQO1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0.05)。4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α-SMA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5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柔肝化纤颗粒组的E-Cadherin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6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7与正常组相比,病理模型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下降(P<0.05),秋水仙碱组的Collagen I蛋白相对表达量无明显差异(P>0.05);与病理模型组相比,秋水仙碱组、柔肝化纤颗粒组的Collagen III蛋白相对表达量明显下降(P<0.05)。结论:柔肝化纤颗粒可改善CCl4诱导的大鼠的肝纤维化程度,显着降低血清中ROS、MDA含量,升高血清中SOD、GSH-Px的含量,提示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应激作用。柔肝化纤颗粒通过对PKCα的激活,促进Nrf2发生核转移,抑制ROS信号通路的表达以抗氧化应激反应,下调α-SMA、E-cadherin的表达以抑制HSCs活化,减少Collagen I、Collagen III分泌,减少ECM在肝脏中的沉积,从而实现逆转肝纤维化进程。

张建玲[8](2021)在《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柔肝散结丸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对象全部来源于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03月至2020年10月门诊就诊符合诊断标准的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运用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A、对照组B和治疗组3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A予安慰剂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予B扶正化瘀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予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三组疗程均为12周,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中医症候疗效、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22)水平、肝功能指标(ALT、AST、TBi L、ALB)、凝血功能(PTA)、肝脏硬度值(LSM)、肝胆脾胰超声(门静脉主干内径、脾脏长度、脾脏厚度)的变化及失代偿率的发生情况。所采集数据均使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治疗结束后,各组中医症候疗效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A总有效率为56.67%,对照组B总有效率为83.34%,且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两组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症候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三组患者TNF-α、IL-6、IL-22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TNF-α、IL-6水平方面,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改善IL-22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三组患者ALT、AST、TBi L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且治疗组较两组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三组患者在改善ALB方面较治疗前无显着性差异(P>0.05)。(4)肝脏硬度值及凝血功能变化情况,三组患者LSM、PTA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改善LSM、PTA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A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肝胆脾胰超声变化情况,三组患者的门静脉主干径、脾脏长度、宽度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无显着性差异,各组在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失代偿率发生情况,治疗组失代偿率为3.34%,对照组A失代偿率为10.0%,对照组B失代偿率为6.67%;治疗组与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柔肝散结丸联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以单纯西医治疗及西药联合扶正化瘀胶囊治疗的对照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该方调控炎症因子表达相关。

王树俊,孙会潇,徐侠,王满[9](2021)在《去甲斑蝥素片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去甲斑蝥素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替诺福韦酯治疗6个月,观察组患者给予去甲斑蝥素和替诺福韦酯联合治疗6个月。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Ⅲ型前胶原蛋白(PC-Ⅲ)、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蛋白(COL-Ⅳ)和层粘连蛋白(LN)、白细胞介素-6 (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壳多糖酶3样蛋白1(YKL-40)、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水平进行比较;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6个月后评估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后随访6个月,统计2组患者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转阴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转阴率和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转阴率。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AL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降低,ALB水平升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T、AST、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AL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COL-Ⅳ、PC-Ⅲ、HA、LN、IL-6、TGF-β1、TNF-α、hs-CRP、YKL-40、sP-selectin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OL-Ⅳ、PC-Ⅲ、HA、LN、IL-6、TGF-β1、TNF-α、hs-CRP、YKL-40、sP-selectin水平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OL-Ⅳ、PC-Ⅲ、HA、LN、IL-6、TGF-β1、TNF-α、hs-CRP、YKL-40、sP-selectin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HBeAg、HBsAg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46.67%(21/45)、53.33%(24/45)、68.89%(31/45),对照组患者HBeAg、HBsAg和HBV DNA转阴率分别为24.44%(11/45)、31.11%(14/45)、40.00%(18/45);观察组患者HBeAg、HBsAg和HBV DNA转阴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4.851、4.552、7.570,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42/45)、75.56%(34/4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χ2=16.192,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去甲斑蝥素和替诺福韦酯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抑制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HBV复制和机体炎症反应,改善肝纤维化和肝功能。

张嘉鑫[10](2021)在《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HC)为肝脏受各种损伤因素侵袭,出现以肝纤维化、假小叶为特点的疾病,由乙肝病毒、丙肝病毒、酒精等一种或多种病因引起。5年生存率为14-35%,已成为全球成人死亡率第14高的病因。目前的治疗主要集中在病因与并发症防治方面,肝硬化本身能否被逆转一直存在争议。国内外学者认为,肝硬化实现逆转必然涉及以下三方面环节: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降解,肝细胞再生及肝小叶结构重建。其中,ECM降解为重要前提。近年研究提示,弹性蛋白合成、降解及其交联阻碍了 ECM降解,进而影响逆转过程。弹性蛋白是由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分泌的,为ECM重要组分。其在正常肝脏中也存在,但含量极低,在肝硬化阶段,沉积迅速。目前,中药单体、复方研究多集中于抗纤维化领域,对早期肝硬化关注较少,需要更多基础研究及高质量的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中药疗效优势,并对其相关机制进行深入挖掘。中药复方具有多层次、多靶点的先天优势,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抑制HSCs活化、促进胶原降解或抗肝窦毛细血管化等方向,尚未对中医药潜在的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相关机制进行探索。目的:基于益肝消积方对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的调控作用,探索在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肝脏发生损伤形成早期肝硬化病变后,该复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其可能的机制,以期为益肝消积方进一步成果转化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亦为其它防治早期肝硬化药物的研发提供方向。方法:通过给予SPF级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200±10g)1ml/kg腹腔内注射50%CCl4和橄榄油混合液,2次/周,共6周,构建早期肝硬化模型。7周始,予益肝消积方、阳性对照药(安络化纤丸),1ml/100g剂量灌胃。空白对照、模型对照组予等剂量蒸馏水灌胃,日1次,持续6周。用生化法检测ALT、AST评估肝功能;行组织病理学染色(HE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及Masson染色)评估早期肝硬化病变进展、检测肝脏胶原沉积;用弹性纤维染色评估肝脏的弹性蛋白沉积;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染色观察肝组织中TGF-β1、CD68、CD80、CD163和α-SMA表达情况;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分析以及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R-Ⅱ、Smad2/3、P-Smad2/3、Smad4、Smad7、Sp1、TNF-α、Ras、MEK1/2、ERK1/2、MMP-2、MMP-9、MMP-12、TIMP-1的蛋白水平及bFGF、弹性蛋白(Elastin)的mRNA水平变化,进而对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1.模型制备: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造模6周后,组织病理染色发现,模型组大鼠肝脏出现大量纤维增生,汇管区增宽,形成假小叶,说明模型制备成功。2.一般情况:益肝消积方治疗组及阳性对照安络化纤丸组大鼠毛色、精神状态、进食量等方面均优于模型组。体重上,治疗组大鼠体重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体重增长趋势上,益肝消积方组优于安络化纤丸组。3.肝功能: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中ALT、AST含量升高显着(P<0.01)。益肝消积方和阳性对照组(安络化纤丸)较模型组显着下降(P<0.05或P<0.01)。与安络化纤丸相比,益肝消积方在改善ALT方面疗效较优。4.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从肝脏外观看,模型组大鼠颜色变暗,体积缩小,表面粗糙,边缘较钝,质地较硬韧,部分肝脏在剥离时与胸膜腔其他组织相粘连,难以剥离。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体积缩小不明显,表面粗糙不明显,质地较柔韧,未发现与胸腔其他组织粘连,较易剥离。此外,通过组织学染色(HE染色、Masson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发现,与模型组大鼠相比,益肝消积方和安络化纤丸治疗后的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程度减轻,病变范围减小,汇管区及周围纤维增生程度减轻,假小叶数量明显减少,且胶原纤维等细胞外基质成分沉积减少(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抑制胶原沉积的效果较好。说明益肝消积方能够有效抑制炎细胞浸润,减少胶原纤维过度沉积,从而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5.弹性纤维染色结果:为观测弹性纤维变化,我们对其进行了特殊染色。实验发现,在早期肝硬化阶段,模型组弹性纤维含量增多迅速,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弹性纤维含量显着减少(P<0.01),且益肝消积方效果较明显。6.免疫组化、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TGF-β1、α-SMA、CD68、CD80、CD163阳性表达区域明显增多。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安络化纤丸组阳性区域明显减少。7.qRT-PCR结果:模型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Elastin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减少ElastinmRNA表达更显着;模型组bFGF mRNA较正常组升高显着(P<0.01)。对比模型组,益肝消积方治疗组bFGF mRNA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对比安络化纤丸,益肝消积方下调bFGF mRNA表达更显着。8.Western blot 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 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升高(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与模型组相比,益肝消积方治疗组Collagen Ⅰ、Collagen Ⅲ、CCL2、CCR2、TGF-β1、TGF-β RⅡ、P-Smad2/3、Smad4、Ras、Sp1、MMP-2、MMP-9、MMP-12、TIMP-1 蛋白表达含量明显降低(P<0.05 或 P<0.01),Smad7、TNF-α、MEK1/2蛋白表达含量明显上升(P<0.05或P<0.01)。结论:1.予50%CCl4/橄榄油混合液,腹腔注射,1ml/kg,2次/周,共6周,可成功制备早期肝硬化大鼠模型。予益肝消积方干预后,可改善早期肝硬化大鼠体重、肝功能;有效抑制早期肝硬化大鼠肝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变性、坏死,胶原纤维(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弹性纤维等ECM沉积,改善病变程度。2.益肝消积方可抑制α-SMA表达,下调CD68、CD80、CD163表达量,抑制CCL2-CCR2通路,进而具有抑制HSCs激活,抑制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及向M2型巨噬细胞极化,阻止单核/巨噬细胞向损伤肝组织部位迁移,减少Collagen Ⅰ、Collagen Ⅲ和Elastin含量,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3.益肝消积方能通过 TGF-β1/Smads、TGF-β1/Ras/ERK 和 bFGF、TNF-α/MEK/ERK信号转导通路抑制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合成,发挥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4.益肝消积方可通过调节MMPs/TIMPs酶系,促进胶原纤维、弹性纤维等ECM降解,达到干预早期肝硬化的作用。

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和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和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免疫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1:本研究所选取的部分代表性肝硬化患者临床信息表
致谢
作者简介

(2)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肝脏疾病
    1.2 酒精性肝损伤
        1.2.1 酒精消费的现状
        1.2.2 长期饮酒的危害
        1.2.3 酒精性肝病的临床诊断
        1.2.4 酒精性肝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1.2.5 酒精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
        1.2.6 酒精性肝损伤的发生机制
        1.2.7 酒精性肝损伤的药物治疗
    1.3 穿心莲内酯
        1.3.1 穿心莲内酯的生物学活性
        1.3.2 穿心莲内酯的临床应用研究
    1.4 选题内容、目的及创新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
        1.4.3 本论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第2章 穿心莲内酯的文献研究及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2.1 引言
    2.2 穿心莲内酯相关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2.1 材料与方法
        2.2.2 结果
    2.3 穿心莲内酯临床应用的病例分析
        2.3.1 对象与方法
        2.3.2 结果
    2.4 讨论
第3章 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细胞学实验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3 动物实验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4 讨论
        3.4.1 酒精性肝损伤的模型
        3.4.2 酒精性肝损伤的判定指标
        3.4.3 酒精性肝损伤的分子机制
        3.4.4 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药物
    3.5 不足与展望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第二章 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在肝硬化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排除标准
        2.3 剔除标准
        2.4 退出标准
        2.5 中止标准
        2.6 观察指标:包括安全性观察指标和疗效性观察指标
        2.7 疗效判断
    3 治疗方法
    4 统计学分析
    5 结果
        5.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
        5.2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存率及生存期比较
        5.3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肿瘤大小比较
        5.4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生化指标水平比较
        5.5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5.6 三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5.7 观察指标对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对晚期肝癌患者生存率及生存期的影响
        2 肝癌肝再生微环境及“补肾生髓成肝”的改善作用
        3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中医证候评分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4 “补肾生髓成肝”对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机制研究
    1 研究样本及方法
        1.1 材料与方法
        1.2 实验操作流程
    2 统计学处理方法
    3 结果
        3.1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正态性检验结果
        3.2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在各组人群中表达的差异性
        3.3 肝再生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补肾生髓成肝”疗法相关研究进展
        2 “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再生微环境防治肝癌的疗效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一 肝癌微环境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中医药影响肝癌微环境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医证候评分量表
    SF-36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5)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肝功能指标比较
    2.2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 两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3 讨论

(6)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肝纤维化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2 中医“从脾治肝”历史沿革
    3 粪菌移植研究进展
    4 肠道菌群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及治疗新策略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抗纤软肝颗粒对乙肝肝纤维化患者肠道菌群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第一节 抗纤软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影响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粪菌移植对伪无菌肝纤维化小鼠模型的作用
        1 对象、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二:综述 中医药防治肝纤维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三:部分实验结果
致谢

(7)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1.1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流行病学的认识
        1.2 现代医学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的研究
        1.2.1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1.2.2 肝细胞与肝纤维化
        1.2.3 枯否细胞与肝纤维化
        1.3 西医治疗
        1.3.1 药物治疗
        1.3.2 肝脏移植
    2 中医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1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病名的沿革
        2.2 中医学中肝纤维化的病因病机
        2.3 中医学对肝纤维化的辨证论治
        2.4 中药对肝纤维化的认识与研究
        2.4.1 单味中药
        2.4.2 中药复方
        2.4.3 针灸治疗及其他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1.4.1 药物
        1.4.2 50%的CCl4 溶液配制
        1.4.3 制备秋水仙碱
        1.4.4 制备10%的水合氯醛
        1.4.5 制备4%多聚甲醛固定液
        1.4.6 封闭液
        1.4.7 2XSDS蛋白上样缓冲液
        1.4.8 电泳液
        1.4.9 1X转膜液
    2.实验方法
        2.1 肝纤维化大鼠模型的制备及给药方法
        2.1.1 分组方法
        2.1.2 造模方法
        2.1.3 给药方法
        2.2 标本采集
        2.2.1 血清标本的采集
        2.2.2 肝脏病理切片制备
        2.3 HE染色制备
        2.4 Masson染色制备
        2.5 血清中ROS、MDA、SOD、GSH-Px含量的测定
        2.6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
        2.6.1 肝组织样本的采集
        2.6.2 肝组织内总RNA的提取
        2.6.3 RNA浓度的测定
        2.6.4 反转录反应
        2.6.5 Real-time q PCR扩增
        2.7 肝组织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I、Collagen III蛋白的表达
        2.7.1 组织样本的采集
        2.7.2 肝组织内总蛋白的提取
        2.7.3 总蛋白的保存
        2.7.4 SDS-PAGE凝胶电泳
        2.7.5 转膜
        2.7.6 封闭
        2.7.7 孵育抗体
        2.7.8 发光显影
        2.8 统计学处理
    3.实验结果
        3.1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肝脏病理学形态的影响
        3.1.1 大鼠一般情况
        3.1.2 肝脏组织肉眼变化
        3.1.3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3.2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ROS、MDA、SOD、GSH-Px的影响
        3.2.1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ROS表达的影响
        3.2.2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MDA含量的影响
        3.2.3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SOD含量的影响
        3.2.4 柔肝化纤颗粒对血清中GSH-Px含量的影响
        3.3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 m RNA表达的影响
        3.3.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mRNA表达的影响
        3.3.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mRNA表达的影响
        3.3.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mRNA表达的影响
        3.3.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 mRNA表达的影响
        3.3.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 mRNA表达的影响
        3.3.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 mRNA表达的影响
        3.3.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 mRNA表达的影响
        3.4 柔肝化纤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PKCα/Nrf2 通路中PKCα、Nrf2、HO-1、NQO1、α-SMA、E-Cadherin、Collagen I、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1 柔肝化纤颗粒对PKCα蛋白表达的影响
        3.4.2 柔肝化纤颗粒对Nrf2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3 柔肝化纤颗粒对H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4 柔肝化纤颗粒对NQO1 蛋白表达的影响
        3.4.5 柔肝化纤颗粒对α-SMA蛋白表达的影响
        3.4.6 柔肝化纤颗粒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
        3.4.7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蛋白表达的影响
        3.4.8 柔肝化纤颗粒对Collagen III蛋白表达的影响
    4.讨论
        4.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理论基础
        4.1.1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疗效研究
        4.1.2 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
        4.2 氧化应激反应与肝纤维化
        4.3 PKCα/Nrf2/ROS信号通路与肝纤维化
        4.4 α-SMA、E-cadherin与肝纤维化
        4.5 Collagen I、Collagen III表达与肝纤维化
        4.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氧化应激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8)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乙肝肝硬化相关文献研究
    1 中医有关乙肝肝硬化文献记载
        1.1 中医古籍对肝脏解剖及生理病理的记载
        1.2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病名的认识
        1.3 病因病机文献记载
        1.4 中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辨证施治
    2 西医对乙肝肝硬化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史
        2.2 参与肝硬化的相关炎症因子
        2.3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的西医治疗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主要研究内容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乙肝肝硬化代偿期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分组
        3.2 治疗措施
        3.3 观察指标
        3.4 疗效评定
        3.5 不良反应处理方式
        3.6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三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
        4.2 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4.3 三组患者中医症候疗效比较
        4.4 三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4.5 三组患者肝功能治疗前后比较
        4.6 三组患者凝血功能及肝硬度值治疗前后对比
        4.7 三组患者肝胆脾胰超声指标治疗前后对比
        4.8 三组患者失代偿率比较
        4.9 安全指标监测
第三部分 讨论
    1 西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的难点
    2 中医治疗乙肝肝纤维化优势
    3 柔肝散结丸的组方依据
    4 柔肝散结丸现代药理学研究
    5 临床疗效分析
        5.1 柔肝散结丸临床疗效分析
        5.2 柔肝散结丸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5.3 柔肝散结丸对肝功能的影响
        5.4 柔肝散结丸对肝硬度值及凝血功能的影响
        5.5 柔肝散结丸对患者肝胆脾胰超声的影响
        5.6 柔肝散结丸对患者发生失代偿率的影响
        5.7 柔肝散结丸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TNF-α、IL-6、IL-22 检测方法
    附录二 中医证候积分评分表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乙肝肝硬化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去甲斑蝥素片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清学指标
        1.3.2 临床疗效
        1.3.3 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2组患者肝功能比较
    2.2 2组患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2.3 2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2组患者血清YKL-40和sP-selectin水平比较结果见表4。
    2.5 2组患者病毒学指标比较
    2.6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7 2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10)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1 肝硬化病名渊源
        2 中医对肝硬化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治疗肝硬化思路
        4 导师论治肝硬化的经验
        5 中医药防治肝硬化的机制探讨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弹性蛋白及其调控因子在早期肝硬化中的作用
        1 流行病学
        2 肝硬化现代研究进展
        3 弹性蛋白在肝硬化发生中的作用
        4 调控弹性蛋白合成的细胞因子
        5 调控弹性蛋白降解的细胞因子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研究一 益肝消积方对早期肝硬化的干预作用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二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合成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研究三 益肝消积方调控弹性蛋白降解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四、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和TNF-α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硬化患者中性粒细胞功能受损与内质网应激的相关性研究[D]. 张国远.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穿心莲内酯对酒精性肝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D]. 宋远. 吉林大学, 2021(01)
  • [3]血清IGF-1、CHE、RBP在肝硬化中的临床意义[D]. 段小霞. 延安大学, 2021(11)
  • [4]“补肾生髓成肝”改善肝癌肝再生微环境治疗晚期肝癌的临床疗效观察及机制研究[D]. 刘皎皎.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
  • [5]恩替卡韦对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J]. 王军梅,苏英. 临床研究, 2021(06)
  • [6]基于肠道菌群探讨抗纤软肝颗粒防治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与作用机制[D]. 徐俊.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基于PKCα/Nrf2/ROS通路探讨柔肝化纤颗粒抗肝纤维化大鼠的作用[D]. 吕艳杭.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柔肝散结丸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乙肝肝硬化代偿期(瘀血阻络证)的临床研究[D]. 张建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9]去甲斑蝥素片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观察[J]. 王树俊,孙会潇,徐侠,王满. 新乡医学院学报, 2021(05)
  • [10]基于弹性蛋白合成及降解探讨益肝消积方干预早期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 张嘉鑫.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肝硬化论文 穿心莲内酯论文 秋水仙碱论文 肝损伤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上一篇:学院举办的高级别研讨班——中组部“促进西部大开发”研讨班取得圆满成功,受到各方广泛好评。
下一篇:断根推入上颌窦一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