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勉有明,侯贤清,李培富,王西娜[1](2021)在《秸秆还田下保水剂用量对砂性土性状与玉米产量的影响》文中提出为探讨宁夏盐环定扬黄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保水剂用量对砂性土保水保肥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通过3年大田试验,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研究保水剂施用量(30、60、90、120 kg/hm2)对砂性土壤容重、水分、养分及玉米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可有效降低0~40 cm层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以保水剂施用量90、120 kg/hm2处理效果较优。在玉米整个生育期,施用保水剂60、90、120 kg/hm2时0~100 cm层土壤贮水量较高,其3年平均分别较对照显着提高18.3%、21.6%和23.5%。施用保水剂60、90 kg/hm2处理耕层(0~40 cm)土壤有机质、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较对照显着增加,其改善土壤养分状况效果最佳。施用保水剂可提高玉米植株株高、茎粗和地上部生物量,施用保水剂60、90 kg/hm2处理的效果最为显着。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60 kg/hm2处理对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玉米增产和增收效果最佳,其3年平均玉米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纯收益分别较对照显着增加30.4%、26.0%和20.7%。施用保水剂60 kg/hm2时能有效改善砂性土壤理化性状,实现玉米的增产增收,可在宁夏盐环定扬黄灌区秸秆还田条件下的滴灌玉米田推广应用。
马文博[2](2021)在《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玉米生育性状、产量与土壤性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我国水资源严重短缺,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开发利用前景不容乐观。所以提高农业用水效率是当务之急,我国的农业是用水比例较多的领域,随着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农业生产必然要向高产稳产方向发展,则必须发展以充分利用有限降水为中心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旱地农田节水保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保水剂能提高土壤的水肥利用率,达到节水增产的目的,是农业抗旱节水提供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节水措施。本文采取室内外试验结合的思路,在室内进行农用保水剂的基本性质的试验研究,利用土工试验探究保水剂在土壤环境中的吸水原理、对土壤性质的影响原理。同时在室内模拟自然状态下干湿交替和酸、碱、盐土壤环境中保水剂保水性质的稳定性。并结合野外试验探究不同保水剂用量对玉米土壤含水率、生育性状和产量指标的影响。为试验区域内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经过试验和分析,可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本文选择的保水剂吸水倍率为27.9 g/g,吸水有快速吸水、稳定吸水、缓慢吸水三个阶段,达到饱和约80 min,完全释水约22 h,在3次重复吸水后吸水性下降较为显着。该保水剂不会迅速吸收水分,可稳定的吸收保持水分,在自然温度下可缓慢释水,有一定的重复吸水稳定性,可满足区域内种植玉米提高土壤水分状况的需求。(2)野外试验设置的5个保水剂用量均可明显提高玉米的表层土壤含水率和根系深度内的土壤含水率。而且,75 kg/hm2用量对玉米的生长发育性状和产量指标的提高作用最显着。90 kg/hm2用量尽管提高了生育期内玉米的土壤含水率,但一定程度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玉米减产。在区域内,应根据作物规模和保水剂选购量的综合经济效益,选择60 kg/hm2或75 kg/hm2的保水剂用量较为合理。(3)保水剂在土壤中吸水膨胀后,可明显提高土壤的饱和含水率,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小土壤密度,且保水剂用量越多现象越明显。土壤的干湿交替过程会减弱保水剂对土壤性质改善作用,干湿交替次数越多减弱效果越明显。但在烘干3 h状态的干湿交替中,保水剂相对可以保持较好的稳定性。在区域内作物种植上,可使用适当的灌溉措施使土壤维持较为湿润的状态,延长保水剂的使用寿命,为作物提供良好的土壤水分状态。(4)酸、碱、盐性环境下,土壤和保水剂的性质均会受到影响。酸、碱对土壤内部结构形态、酶活性的改变,造成了土壤持水性的下降;溶液中的H+和OH-均会与保水剂中的成分发生反应,破坏保水剂的结构,使得保水剂部分特性被限制。盐溶液中的盐分也会改变土壤结构和形态,造成土壤性质的改变;溶液中的阳离子会产生水化团,不利于保水剂吸收水分。保水剂在酸、碱、盐溶液中仍有一定的稳定性,但长期在酸、碱、盐环境中对土壤极为不利,保水剂的使用期也会不断下降,种植作物的经济效益亦会下降,治理环境问题宜是首要任务。
王林,范文教[3](2021)在《因子分析结合响应面法优化调理猪肉复合无磷保水剂工艺》文中提出为提高调理猪肉的保水效果及降低磷酸盐的使用量,将无磷保水剂氯化钠、碳酸钠、柠檬酸钠以及海藻糖加入到调理猪肉中,研究其对调理猪肉解冻失水率、系水力、蒸煮损失、质构及剪切力的影响;并利用主成分结合响应面法优选出最佳的试验组合。结果表明:氯化钠、碳酸钠、柠檬酸钠以及海藻糖都可以提高调理猪肉的保水能力(P<0.05);经响应面优化得出各因素对结果影响的显着顺序为柠檬酸钠>海藻糖>碳酸钠。拟合方程为Y=0.76–0.08A–0.5B–0.47C–0.23AB+0.18AC+0.78BC–1.05A2–0.071B2–0.49C2;试验最佳工艺条件为:食盐质量分数2.0%,碳酸钠质量分数0.5%,柠檬酸钠质量分数0.6%,海藻糖质量分数2.5%,此时指标总分达到最高值(解冻失水率8.11%、系水力24.93%、蒸煮损失30.12%、硬度25.19 N,弹性8.46 mm、咀嚼性6.11 mJ、剪切力25.10 N)。
顾佳悦[4](2021)在《基于岩棉材料的丘陵经济林地和庭院盆栽土壤保水技术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分是制约农林业生产的重要因子。丘陵山地是我国农林业生产的重要耕地资源,特别是南方地区。我国水资源南北分布不均,南方地区虽然雨量充沛,但季节性差异明显,秋冬季节经常出现持续干旱,水分是丘陵山地林业生产的制约因素。家庭园艺方兴未艾,水分也是庭院花卉和屋顶菜园等新兴农艺活动的制约因素。因此,探索缓解丘陵山区林地干旱问题的土壤保水技术,以及便捷而经济的盆栽水分管理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意义。岩棉具有质轻,多孔,持水性强等特点,本研究以岩棉为供试材料,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别开展了岩棉材料的保水特性(吸水持水能力、不同质地土壤的增水潜力、岩棉水分扩散能力)、以及它对土壤性质的影响研究;通过野外林地试验,分别开展了岩棉对不同坡位土壤的保水和蓄水能力、山核桃林地土壤保水效果及对油菜生长的影响研究;通过盆栽试验,在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开展三种岩棉埋设处理(植根下部埋设惰性不吸水材料-CK、植根下部埋设块状岩棉-BR、环根周埋设片状岩棉-FR)对盆栽土壤水分保蓄和植物生长的影响,以期探索出一种新型实用且绿色安全的土壤水分保蓄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岩棉的保水试验表明,供试岩棉最大容积持水量为64.64%,室内空气环境持水时间为16天;计算得到岩棉在松砂土、砂壤土、中壤土和轻粘土等四种质地土壤的最大容积有效含水量分别增加54.02%、50.67%、41.41%和50.31%。将吸水饱和岩棉埋入风干土壤中,水分在垂直和水平方向扩散一定时间后达到相对稳定状态;距岩棉垂直向上和水平方向5 cm处最高土壤含水量分别为27.89%和20.67%,10 cm处的土壤最高含水量分别为13.13%和13.00%,由此建议,岩棉埋设位置距离根系不宜太远。2.岩棉-土壤培养试验表明,在不同介质p H环境下,岩棉浸出液中Ca2+,Mg2+,Al3+和Si4+等4种离子的析出量表现为酸性>碱性>中性。农业岩棉具有改良土壤性质作用,在土壤中施加岩棉培养30 d后,与对照相比,岩棉处理的土壤酶活性,微生物量碳、氮以及土壤细菌、真菌丰度分别显着提高了29.97%~168.76%、59.96%、91.96%、37.56%和16.23%(P<0.05),培养60 d后,除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岩棉处理显着高于对照外(P<0.05),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岩棉处理与对照无显着差异。3.林地试验表明,在持续晴天无雨时,岩棉对红豆杉林地不同坡位土壤均能充分发挥水分保蓄作用,林地上、下坡位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岩棉附近>岩棉地植根附近>无岩棉地(对照)。久旱和雨后山核桃林地岩棉附近土壤含水量比无岩棉地分别显着提高了(P<0.05)29.19%和23.39%;油菜生长宽度范围为80 cm,岩棉保水影响范围是岩棉自身宽度的5倍之多;与无岩棉对照相比,埋设岩棉处油菜植株(开花期)的茎粗、株高、叶面积和单株鲜重等指标分别显着提高了(P<0.05)58.63%、62.85%、65.66%和44.51%。4.盆栽试验表明,在等量灌水条件下,土壤容积含水量依次为BR>FR>CK。与对照相比,不同生长期岩棉处理(BR和FR)土壤容积含水量显着提高了(P<0.05)26.01%~41.81%,说明岩棉处理可以提高盆栽土壤水分保蓄能力。同一生长期内,岩棉处理番茄株高、茎粗、叶片数、最大叶面积、植株根长和干重等指标均高于CK;番茄叶片的叶绿素a、叶绿素总量和相对含水量等均显示BR>FR>CK,而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则正好相反。综上,在土壤中合理使用岩棉材料是缓解土壤短期干旱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值得在农林业领域推广。
张春楠[5](2020)在《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和甜瓜上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农业的生产限制了一些农药和化肥的施用,要求在减少化肥投入量的基础上做到不减产、不降质。本研究是在增施增效剂的基础上进行甜瓜—番茄轮作来寻求一个生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蔬菜产业体系。因此,本研究针对河北省设施蔬菜生产过程中过量施肥导致的肥料利用率低、土壤理化性质恶化以及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以番茄(新美1号)和甜瓜(瑞红)为试验材料,设置7个试验处理:不施肥(CK)、常规施肥(C)、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C+DMPP、C+DCD)、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C+J)、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C+DMPP+J、C+DCD+J),采用田间重复试验,研究了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设施番茄(秋)和甜瓜(春)轮作中的效果,为促进优质高效的作物生产和土壤改良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主要结果如下:(1)甜瓜发芽期到幼苗期之间的株高增长较快,其中C+DMPP+J处理显着促进了甜瓜株高的生长,与C处理相比,株高高出13.60%。幼苗期以后,茎粗增长较快,增幅最大达到了 60.80%,C+DMPP+J处理对甜瓜茎粗的促进效果最显着,茎粗最大达到13.80 mm;番茄定植后45~65天生长加速,平均由81.60 cm增加到113.20 cm。定植85天后,C+DMPP+J处理比C处理茎粗增加了 8.29%。(2)与C处理相比,C+DMPP+J处理对甜瓜增产效果最显着,产量增幅达到了21.70%;C+DMPP、C+DCD、C+J、C+DMPP+J 和 C+DCD+J 显着提高了番茄产量,与C处理相比产量分别提高了 7.1%、6.7%、22.4%、28.8%和18.6%。C+DMPP处理降低番茄硝酸盐含量效果最佳,与C处理相比,降低了 44.30%;C+DMPP+J处理显着提高了果实中Vc含量,比C处理提高了 65.50%;番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4.30%~4.80%之间,各处理间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没有显着性差异;各施肥处理的果实糖酸比在4.00~11.00之间,其中C+DMPP+J处理果实糖酸比为11.00,达到了最大值。(3)C+DMPP处理根长比C处理增长了 93.90%;番茄根系干重在3.40g~5.30g之间,其中C+DCD+J处理的单株根干重最大。(4)C+DMPP+J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都较低,比C处理平均下降了 35.80%,均达到了显着水平;C+DMPP+J处理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始终最高,平均为421.10mg/kg;番茄盛果期、末果期和拉秧期,C+DMPP+J的处理速效钾含量始终显着高于C处理,比C处理分别提高了 25.60%、20.10%和2.50%。(5)C+DMPP处理硝态氮含量最低,与C处理相比硝态氮含量在甜瓜生长期内降低幅度平均达到61.80%(0-20cm)和74.90%(20-40cm);C+DMPP+J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最高达到22.6mg/kg(0-20cm 土层,甜瓜发芽期),比C处理高出47.70%。C+DMPP+J处理氮肥偏生产力、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最高,分别比C处理提高了21.70%、60.70%和 40.30%。C+DMPP处理降低番茄土壤硝态氮含量最显着,与C处理相比,番茄四个生长期的降低幅度分别达到了 44.30%、33.80%、40.20%和45.40%;C+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始终最高,0-20 cm和20-40 cm 土层铵态氮含量最大分别为19.15 mg/kg和15.71 mg/kg。C+DMPP+J的茎、叶氮吸收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70%和52.20%。C+DMPP+J和C+DCD+J处理显着提高了土壤氮肥农学效率及偏生产力,与C处理相比,增幅分别为125.90%、127.40%和27.10%、27.40%。综上所述,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的施用可以促进甜瓜和番茄的生长,有效调节土壤中速效养分含量,促进植株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其中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同时与化肥配施效果最佳。
卫尤明,廖宗文,洪嘉乐,毛小云[6](2020)在《新型保水剂及其构件的保水保肥效果研究》文中认为耐盐性不高是目前保水剂推广的关键技术瓶颈,为解决这一技术难点,本研究从工农业废弃物中筛选有机及无机成分,制成保水构件,与市售保水剂(聚丙烯酰胺)进行保水和耐盐性系列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新型保水材料的耐盐力和保水保肥性均优于市售保水剂,而且成本较低,应用于农林业的前景广阔。
王岩松[7](2020)在《生物炭对黄土陡坡土壤改良与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为探究不同改良材料在不同施用方式和施用量下对晋西黄土区35°陡坡地区的土壤改良和紫穗槐生长效果的影响,筛选出生物炭与保水剂混施处理的最佳改良效果混施配比。本研究以紫穗槐为供试植物,采用3种单施处理(保水剂、椰壳炭、竹炭单施处理)和2种混施处理(椰壳炭+保水剂、竹炭+保水剂混施处理),研究了不同改良材料单施或混施处理对紫穗槐生长生理指标和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影响,分析了土壤理化性质指标与植物生长指标的关系,利用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了不同改良材料单施或混施对植物生长及土壤改良的效果,得到以下主要结果:(1)保水剂和椰壳炭单施处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和土壤的改良效果随着施用量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而竹炭单施处理呈现出逐渐增加趋势;椰壳炭+保水剂混施处理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和土壤改良效果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趋势,竹炭+保水剂混施处理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保水剂、竹炭、椰壳炭+保水剂、竹炭+保水剂分别在S1T3(保水剂45g/株)、S3T4(竹炭600g/株)、M1T2(保水剂30g/株+椰壳炭300g/株)、M2T4(保水剂30g/株+竹炭600g/株)时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和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椰壳炭单施处理中S2T3(椰壳炭450g/株)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S2T2(椰壳炭300g/株)对土壤的改良效果最好;所有处理中M1T2对植物生长的促进效果最好,M2T4的土壤改良效果最好。(2)对于相同施用量的生物炭单施处理而言,在植物生长方面,竹炭与椰壳炭对株高、叶和茎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差异不显着,椰壳炭在一定施用量下相比于竹炭有利于增加植株含水量、根有机碳含量、植物干重、地径;在土壤改良方面,在较低施用量下椰壳炭对土壤改良的效果优于竹炭,在较高施用量下二者则相反,主要体现在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毛管持水量的变化。(3)对于相同生物炭施用量的混施处理而言,椰壳炭+保水剂对植株含水量以及在较低施用量下对株高、根有机碳含量、植物干重的促进作用优于竹炭+保水剂,而竹炭+保水剂在较高施用量下对地径、SPAD值、叶和根有机碳含量、植物干重的促进作用优于椰壳炭+保水剂;在土壤改良方面,在较低施用量下,椰壳炭+保水剂对土壤改良的效果优于竹炭+保水剂,而在较高施用量下二者则相反,主要体现在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和毛管持水量的变化。(4)在生物炭中添加保水剂有利于株高、地径、植物干重、植株含水量、叶有机碳含量的增加,而对SPAD值和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不明显,在较高生物炭施用量下甚至会有所减小;在椰壳炭和竹炭中添加保水剂对茎有机碳含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前者是促进作用,后者则是抑制作用。(5)在生物炭中添加保水剂有利于提高土壤保水持水能力,尤其在较高生物炭施用量下添加保水剂产生的促进作用更显着;在椰壳炭中添加保水剂对土壤容重无显着影响,而在较高施用量竹炭中添加保水剂对土壤容重有明显的降低作用;生物炭中添加保水剂有利于有机碳含量的增加,尤其对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促进作用更显着。(6)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总解释程度50.6%,20~40cm土层土壤的饱和含水率对紫穗槐生长生理指标的解释程度最大,为26.71%;相比于0~20cm土层,20~40cm土层的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影响较大,因此,在陡坡造林中应注重深层土壤的改良。综上,在陡坡造林过程中选择M1T2或M2T4能对植物生长和土壤改良的起到较好的效果。
赵雪晴[8](2020)在《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保水保肥性能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保水剂常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区的砂土中以提高土壤保水保肥的能力。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的耐用性,但干湿交替如何影响外施保水剂的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以外施保水剂的砂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模拟土柱试验方法,设置保水剂类型、保水剂用量和干湿交替次数等因素进行全因素实验,测定干湿交替对外施保水剂砂土的基本理化性质、土壤入渗、蒸发、土壤持水性能以及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速效钠的保持能力,研究外施保水剂的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在干湿交替后的变化规律及机理。结果表明:(1)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保水剂、聚丙烯酸/凹凸棒复合保水剂、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均能增加砂土的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以及水稳性团聚体百分含量、减少容重;增加有机质含量、p H值以及电导率;增加稳渗速率、抑制蒸发、增加砂土速效水含量、提高砂土持水性能;减少淋溶液体积,减少淋溶液中速效氮、钾、钠含量。聚丙烯酸/凹凸棒复合保水剂与聚丙烯酰胺型保水剂对淋溶液速效磷含量无影响,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保水剂会增加淋溶液速效磷含量。添加在砂土中的保水剂能改善砂土理化性质,起到保水保肥的效果,但会加重砂土盐碱化。本试验中,添加用量为6 g/kg的丙烯酰胺—丙烯酸盐共聚交联物类保水剂的砂土抑制蒸发、减少入渗以及持水性能最优,保持氮肥效果最优;添加用量为6 g/kg的聚丙烯酸/凹凸棒复合保水剂的砂土保持钾肥和钠肥效果最优。(2)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对砂土饱和含水率、毛管孔隙度、抑制水分蒸发以及持水性能的提高效果。加入砂土中的保水剂用量越多,干湿交替对保水剂提高砂土饱和导水率、毛管孔隙度、抑制水分蒸发能力以及持水性能的效果削弱程度越明显,但10次干湿交替后,各项保水性能指标仍优于没有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1-3次干湿交替过程中,速效水含量增加;3-6次干湿交替后,速效水含量减少。保水剂对植物的减缓水分胁迫功能不会因干湿交替次数增加而立即削弱。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对砂土的氮肥、钾肥、钠肥的保持效果,10次干湿交替后,各项保肥性能指标仍优于没有外施保水剂的砂土。(3)干湿交替会破坏保水剂的结构,降低保水剂耐用性,削弱保水剂对提高砂土的毛管孔隙度、饱和含水率以及水稳性团聚体含量的效果,从而削弱保水剂抑制砂土水分蒸发以及提高砂土持水性能的效果,削弱保水剂对砂土保持氮肥、钾肥以及钠肥的效果。干湿交替会削弱保水剂对砂土保水保肥性能的改良效果,但10次干湿交替后外施保水剂的砂土的保水保肥性能仍优于没有外施保水剂的砂土。考虑干湿交替对保水剂的影响,本试验3种保水剂使用期限为两年,其在使用期限内能增加砂土保水保肥性能,具有很强的使用价值。
金忱[9](2020)在《旱科威保水剂在吉林省玉米、大豆生产中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保水剂是现代农业生产中具备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的一种新型节水材料,也被称为高分子吸水剂或高分子吸水树脂。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是玉米(Zea mays L.)、大豆(Glycine max(L.)Merr)等作物的主产区,但水热资源分布不均,水分利用效率和增产空间较大。本研究以旱科威保水剂的性能测试和室内苗期水分应用试验为基础,结合作物生长情况和不同气候区特点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为发展抗旱节水农业以及保水剂的实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农用保水剂旱科威具有较好的吸液倍率和吸水保水能力,可短时间内迅速吸水至最大吸液量的一半以上,且可保持水分长达17小时以上,重复吸水次数可达20-50次以上。随保水剂施用量的增加,其在土壤中的吸水速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玉米在半干旱和半湿润水分条件下施加保水剂对出苗率、出苗日期、苗期株高、叶龄、叶面积、相对叶绿素含量、全株干物质积累量等指标均有一定促进作用,干旱条件下施加保水剂对上述指标有抑制作用。而大豆仅在半湿润条件下施加保水剂对上述指标有促进作用,而干旱条件和半干旱条件均存在抑制作用。3.在半湿润区直接施加保水剂时,玉米和大豆的株高、茎粗、单株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相对叶绿素含量、根系数量、地上部干重、根系干重、全株干重及产量构成指标均有一定提高。且施加保水剂后,玉米的穗位高、穗位系数、茎粗系数、抗倒性以及大豆的田间出苗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收获指数有提高的趋势。施加保水剂使玉米和大豆产量较对照分别提高2.64%和18.6%,并且可使大豆经济效益提高10%。4.在半干旱农业区保水剂与滴灌结合的方式对玉米生长和产量影响最明显,株高、穗位高达显着差异,茎粗、穗位系数、相对叶绿素含量也有所提高。在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基础上施加保水剂可提高玉米产量,分别较对照提高7.88%和4.67%。并且浅埋滴灌施加保水剂还可以提高经济效益,可使投产比增加2.44%。5.结合对作物的生长、产量和经济效益等各方面的综合分析,在半湿润雨养农业区更适宜对大豆施加保水剂,可使大豆的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均有较大提升。种植玉米施加保水剂对生长和产量有积极作用。在半干旱灌溉农业区保水剂适宜与浅埋灌溉方式进行结合使用,可使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提高。
韩志伟[10](2020)在《西宁地区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西宁地区常见旱地造林树种油松、文冠果、小叶杨、青杨雄株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和旱地造林相结合方式,开展了不同节水措施下的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变化研究,通过单因素对比试验和隶属函数法分析总结出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变化的影响,筛选出不同苗木最佳旱作造林配套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盆栽试验中土壤含水量与干旱天数成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在0.9以上,保水剂10g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影响最好。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调节作用有一定局限性,干旱胁迫前期发挥保水性较好,促进苗木生长;后期超过其保水性能效果不够理想,保水剂与其他节水措施配套使用效果更好。2.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及苗木的影响为整地方式>覆盖方式>保水剂处理。其中整地、覆盖和保水剂处理分别从增加集雨面积,减少土壤地表水分蒸发,干旱胁迫下发挥一定程度保水性能,提高苗木抗性等方面对土壤和苗木产生影响。开展节水措施处理与对照相比能够提高苗木成活率,促进生物量积累,使得叶水势维持在较高水平,促进株高、地径等的生长,对侧枝及侧根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不同苗木由于生物学特性不同表现有所差异。3.4种苗木最佳综合配套节水措施:油松、文冠果、小叶杨开展汇集径流整地、采用集水托盘覆盖和40g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青杨雄株开展汇集径流整地、采用地膜覆盖和40g保水剂处理效果最好。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地概况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保水剂施用量对0~40 cm层土壤容重及孔隙度的影响 |
| 2.2 保水剂施用量对玉米生育期土壤水分变化的影响 |
| 2.3 保水剂施用量对玉米收获期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
| 2.4 保水剂施用量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 2.5 保水剂施用量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 讨论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保水剂的研制与开发 |
| 1.2.2 保水剂吸水机理 |
| 1.2.3 保水剂对土壤与作物的影响 |
| 1.2.4 干湿交替对保水剂的影响 |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技术路线 |
| 2 保水剂基本性质测定 |
| 2.1 试验方法 |
| 2.1.1 保水剂吸水速率测定方法 |
| 2.1.2 保水剂释水速率的测定 |
| 2.1.3 保水剂吸水倍率的测定 |
| 2.1.4 保水剂重复吸水性的测定 |
| 2.2 保水剂吸水速率测定结果 |
| 2.3 保水剂释水速率测定结果 |
| 2.4 保水剂吸水倍率测定结果 |
| 2.5 保水剂重复吸水性测定结果 |
| 2.6 本章小结 |
| 3 保水剂用量对玉米生育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
| 3.1 试验地点区域概况 |
| 3.2 试验设计 |
| 3.2.1 试验设置 |
| 3.2.2 试验田布置 |
| 3.3 试验观测指标 |
| 3.3.1 土壤基本性质测定 |
| 3.3.2 土壤含水率测定 |
| 3.3.3 玉米生育性状的测定 |
| 3.3.4 玉米产量的测定 |
| 3.4 保水剂用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 3.4.1 玉米关键生育期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 |
| 3.4.2 玉米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 |
| 3.5 保水剂用量对玉米株高茎粗的影响 |
| 3.5.1 玉米株高的动态变化 |
| 3.5.2 玉米茎粗的动态变化 |
| 3.6 保水剂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 3.7 本章小结 |
| 4 干湿交替下不同比例保水剂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 4.1 试验方法与材料 |
| 4.2 干湿交替对土壤吸水过程的影响 |
| 4.2.1 完全烘干状态下的干湿交替对土壤吸水过程的影响 |
| 4.2.2 烘干3h状态下的干湿交替对土壤吸水过程的影响 |
| 4.3 干湿交替对土壤饱和含水率的影响 |
| 4.4 干湿交替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
| 4.5 干湿交替对土壤密度的影响 |
| 4.6 本章小结 |
| 5 最优保水剂用量在酸碱盐环境下的稳定性研究 |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5.1.1 溶液配置 |
| 5.1.2 试验方法 |
| 5.2 土样外观的变化 |
| 5.2.1 在酸溶液中的外观变化 |
| 5.2.2 在碱溶液中的外观变化 |
| 5.2.3 在盐溶液中的外观变化 |
| 5.3 质量的变化 |
| 5.3.1 在酸溶液中的质量变化 |
| 5.3.2 在碱溶液中的质量变化 |
| 5.3.3 在盐溶液中的质量变化 |
| 5.4 饱和含水率的变化 |
| 5.4.1 在酸溶液中的饱和含水率变化 |
| 5.4.2 在碱溶液中的饱和含水率变化 |
| 5.4.3 在盐溶液中的饱和含水率变化 |
| 5.5 本章小结 |
| 6 总结与展望 |
| 6.1 总结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材料与试剂 |
| 1.2 仪器与设备 |
| 1.3 方法 |
| 1.3.1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 1.3.1.1 工艺流程 |
| 1.3.1.2 操作要点 |
| 1.3.2 试验设计 |
| 1.3.2.1 无磷保水剂单因素试验 |
| 1.3.2.2 无磷保水剂响应面优化试验 |
| 1.3.3 指标测定 |
| 1.3.3.1 解冻失水率的测定 |
| 1.3.3.2 系水力测定 |
| 1.3.3.3 蒸煮损失率 |
| 1.3.3.4 质构测定 |
| 1.3.3.5 剪切力测定 |
| 1.4 数据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食盐质量分数对猪肉保水效果的影响 |
| 2.1.1 食盐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解冻失水率、系水力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 2.1.2 食盐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质构和剪切力的影响 |
| 2.2 碳酸钠质量分数对猪肉保水效果的影响 |
| 2.2.1 碳酸钠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解冻失水率、系水力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 2.2.2 碳酸钠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质构和剪切力的影响 |
| 2.3 柠檬酸钠质量分数对猪肉保水效果的影响 |
| 2.3.1 柠檬酸钠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解冻失水率、系水力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 2.3.2 柠檬酸钠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质构和剪切力的影响 |
| 2.4 海藻糖质量分数对猪肉保水效果的影响 |
| 2.4.1 海藻糖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解冻失水率、系水力及蒸煮损失率的影响 |
| 2.4.2 海藻糖质量分数对调理猪肉质构和剪切力的影响 |
| 2.5 响应面优化复合无磷保水剂 |
| 2.6 验证及对比试验 |
| 3 结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文献综述 |
| 1.1 我国农林业水资源研究现状 |
| 1.2 农林业节水抗旱技术概述 |
| 1.2.1 工程节水技术 |
| 1.2.2 农艺节水技术 |
| 1.2.3 生物节水技术 |
| 1.2.4 管理节水技术 |
| 1.3 农林业保水材料的开发应用 |
| 1.3.1 岩棉材料 |
| 1.3.1.1 岩棉材料的主要性能 |
| 1.3.1.2 岩棉材料国内外应用现状 |
| 1.4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植物的干旱胁迫响应 |
| 1.4.1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
| 1.4.2 土壤水分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2 论文研究目标、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 2.1 立题依据 |
| 2.2 研究内容 |
| 2.3 技术路线 |
| 3 岩棉保水特性研究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供试材料 |
| 3.1.2 试验设计 |
| 3.1.2.1 岩棉吸水持水特性及增水潜力估算 |
| 3.1.2.2 岩棉水分扩散室内模拟试验 |
| 3.1.3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岩棉吸水持水特性及增水潜力估算 |
| 3.2.2 岩棉水分扩散室内模拟试验 |
| 3.3 讨论 |
| 3.3.1 岩棉吸水持水能力 |
| 3.3.2 岩棉对不同质地土壤水分保蓄能力 |
| 3.3.3 室内模拟岩棉保蓄水分在土壤中的扩散规律 |
| 3.4 结论 |
| 4 应用岩棉材料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供试材料 |
| 4.1.2 试验设计 |
| 4.1.2.1 岩棉化学稳定性室内培养试验 |
| 4.1.2.2 岩棉-土壤室内培养试验 |
| 4.1.3 试验方法 |
| 4.1.3.1 土壤酶活性 |
| 4.1.3.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
| 4.1.3.3 土壤总DNA提取 |
| 4.1.3.4 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测定——定量PCR技术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介质pH对岩棉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 4.2.2 岩棉对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
| 4.2.2.1 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 |
| 4.2.2.2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
| 4.2.2.3 土壤酶活性 |
| 4.3 讨论 |
| 4.3.1 介质pH对岩棉化学稳定性的影响 |
| 4.3.2 岩棉材料对土壤生物与生物化学性质的影响 |
| 4.4 结论 |
| 5 岩棉材料对提高丘陵区经济林土壤水分保蓄能力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供试材料 |
| 5.1.2 试验设计 |
| 5.1.2.1 研究区概况 |
| 5.1.2.2 野外林地不同坡位岩棉保水试验 |
| 5.1.2.3 野外林地岩棉保水效果试验 |
| 5.1.3 土壤取样及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5.1.3.1 取样方法 |
| 5.1.3.2 土壤水分测定方法 |
| 5.1.3.3 土壤物理化学指标 |
| 5.1.4 山核桃林油菜形态生长指标测定方法 |
| 5.1.5 数据处理 |
| 5.2 结果分析 |
| 5.2.1 岩棉对林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保蓄效果的影响 |
| 5.2.2 岩棉对林地土壤水分保蓄效果的影响 |
| 5.3 讨论 |
| 5.3.1 岩棉对林地不同坡位土壤水分保蓄的影响 |
| 5.3.2 岩棉对林地土壤水分保蓄的影响 |
| 5.4 结论 |
| 6 盆栽种植模式下岩棉对土壤水分和番茄生长的影响 |
| 6.1 材料与方法 |
| 6.1.1 试验材料 |
| 6.1.2 试验方法 |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6.1.3.1 水分测定方法 |
| 6.1.3.2 生长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
| 6.1.4 数据处理 |
| 6.2 结果与分析 |
| 6.2.1 不同处理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影响 |
| 6.2.2 埋设岩棉材料对番茄植株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
| 6.2.2.1 埋设岩棉材料对番茄植株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 6.2.2.2 埋设岩棉材料对番茄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 6.2.3 岩棉不同埋设方式对番茄植株生长生理指标的影响 |
| 6.2.3.1 岩棉不同埋设方式对番茄植株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
| 6.2.3.2 岩棉不同埋设方式对番茄植株生理特性的影响 |
| 6.3 讨论 |
| 6.3.1 水分胁迫下埋设岩棉对植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
| 6.3.1.1 水分胁迫下埋设岩棉对植物形态生长的影响 |
| 6.3.1.2 水分胁迫下埋设岩棉对植物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 6.3.2 水分胁迫下不同岩棉埋设方式对植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
| 6.4 结论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创新点 |
| 7.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目的 |
| 1.1.3 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设施菜地土壤氮肥施用现状 |
| 1.2.2 设施菜地氮肥施用中存在的问题 |
| 1.3 硝化抑制剂及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 1.3.1 硝化抑制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 1.3.2 微生物菌剂与化肥配施效果研究 |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2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
| 2.3 样品采集与测定 |
| 2.3.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定 |
| 2.3.2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定 |
| 2.4 数据分析及相关指标计算方法[61,62]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
| 3.1.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甜瓜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1.3 对甜瓜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 3.1.4 小结 |
| 3.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2.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生长、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
| 3.2.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对番茄土壤肥力的影响 |
| 3.2.3 对番茄土壤氮素利用的影响 |
| 3.2.4 不同施肥条件下,番茄根系、土壤性状对番茄产量的相对贡献率 |
| 3.2.5 对番茄植株干物质和氮吸收量的影响 |
| 3.2.6 小结 |
| 4 讨论 |
| 4.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土壤环境及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 4.1.1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改善甜瓜和番茄土壤环境方面的作用 |
| 4.1.2 硝化抑制剂在提高土壤氮素利用方面的作用 |
| 4.2 硝化抑制剂和微生物菌剂在提高作物产量方面的作用 |
| 4.3 硝化抑制剂的施用效果因作物种类而异 |
| 5 结论 |
| 6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附件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试验过程及结果分析 |
| 2.1 新1、2号与市售保水剂的保水力比较(试 |
| 2.2 新3号与市售保水剂的保水力比较(试验2) |
| 2.3 新4号与市售保水剂的保水力比较(试验3) |
| 2.4 新3、5号与市售保水剂的保水力比较(试验4) |
| 2.5 新1、新6号与市售保水剂小盆保水(肥)力比较(试验5) |
| 3 讨论 |
| 3.1 新型保水剂与市售保水剂的比较 |
| 3.2 新型保水材料及构件的制造与应用 |
| 3.3 保水构件产品的应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1 保水剂在土壤改良及植物生长上的研究概况 |
| 1.2.2 生物炭在土壤改良及植物生长上的研究概况 |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置 |
| 2.1.1 试验地概况 |
| 2.1.2 试验设置 |
| 2.2 指标测定与数据分析 |
| 2.2.1 植物生长生理指标的测定 |
| 2.2.2 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的测定 |
| 2.2.3 数据分析 |
| 2.3 技术路线 |
| 3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生长的影响 |
| 3.1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生长量的影响 |
| 3.1.1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株高增长量的影响 |
| 3.1.2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地径的影响 |
| 3.2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SPAD值的影响 |
| 3.3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各器官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 3.3.1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 3.3.2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 3.3.3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 3.4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干重的影响 |
| 3.5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紫穗槐植株含水率的影响 |
| 3.6 单施和混施处理对植物生长促进效果的分析 |
| 3.7 小结 |
| 4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4.1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
| 4.2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
| 4.3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毛管孔隙度的影响 |
| 4.4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总孔隙度的影响 |
| 4.5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饱和含水率的影响 |
| 4.6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毛管持水量的影响 |
| 4.7 不同土壤改良材料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 4.8 单施和混施处理对土壤改良效果的分析 |
| 4.9 小结 |
| 5 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 6 讨论 |
| 6.1 不同改良材料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 6.2 不同改良材料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6.3 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
| 7 结论与展望 |
| 7.1 结论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 1.2.1 国内外保水剂作用机理与分类 |
| 1.2.2 国内外保水剂改良土壤效果研究 |
| 1.2.2.1 保水剂改良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 |
| 1.2.2.2 保水剂改良土壤保水性能的研究 |
| 1.2.2.3 保水剂改良土壤保肥性能的研究 |
| 1.2.3 反复吸水失水对保水剂性能的影响研究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内容 |
| 1.4.1.1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理化性能影响研究 |
| 1.4.1.2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保水性能影响研究 |
| 1.4.1.3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保肥性能影响研究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供试砂土 |
| 2.1.2 供试保水剂 |
| 2.2 试验设计 |
| 2.3 试验测定方法 |
| 2.3.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 2.3.2 土壤保水性能测定 |
| 2.3.3 土壤保肥性能测定 |
| 2.4 数据处理 |
| 3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理化性能影响 |
| 3.1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物理性质的影响 |
| 3.1.1 砂土容重 |
| 3.1.2 砂土饱和含水率 |
| 3.1.3 砂土孔隙度 |
| 3.1.4 砂土水稳性团聚体 |
| 3.2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化学性质影响 |
| 3.2.1 砂土有机质 |
| 3.2.2 砂土电导率 |
| 3.2.3 砂土pH值 |
| 3.3 讨论 |
| 3.3.1 干湿交替对保水剂的耐用性影响机制分析 |
| 3.3.2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物理性质影响分析 |
| 3.3.3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化学性质影响分析 |
| 4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保水性能影响 |
| 4.1 砂土水分入渗 |
| 4.2 砂土水分蒸发 |
| 4.3 砂土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
| 4.3.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及拟合参数 |
| 4.3.2 土壤水分有效性 |
| 4.4 讨论 |
| 4.4.1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入渗速率分析 |
| 4.4.2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水分蒸发速率分析 |
| 4.4.3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土壤持水性能与水分有效性分析 |
| 4.4.4 保水剂保水时效性分析 |
| 5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的保肥性能影响 |
| 5.1 砂土淋溶液体积 |
| 5.2 砂土淋溶速效氮含量 |
| 5.3 砂土淋溶速效磷含量 |
| 5.4 砂土淋溶速效钾含量 |
| 5.5 砂土淋溶速效钠含量 |
| 5.6 讨论 |
| 5.6.1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淋溶液体积分析 |
| 5.6.2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淋溶液速效氮、钾、钠分析 |
| 5.6.3 外施保水剂的砂土在干湿交替胁迫下淋溶液速效磷分析 |
| 5.6.4 保水剂保肥时效性分析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1)教育背景 |
| (2)科研情况 |
| (3)获得奖励情况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我国农业水资源短缺的现状 |
| 1.1.2 我国东北地区农业水资源的现状 |
| 1.2 国内外保水剂的研究进展 |
| 1.2.1 国内外保水剂的研究概况 |
| 1.2.2 保水剂的作用原理 |
| 1.2.3 保水剂的理化性质 |
| 1.2.4 保水剂保水性能的相关指标及测定方法 |
| 1.3 保水剂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 1.3.1 保水剂在农业中的应用机理 |
| 1.3.2 保水剂在农业中的施用方法 |
| 1.3.3 目前存在的不足及尚需解决的问题 |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旱科威保水剂的性能测试及对作物苗期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
| 2.2 试验设计 |
| 2.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 2.4 数据处理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保水剂性能测试 |
| 2.5.2 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施用保水剂对作物苗期生长的影响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湿润雨养农业中的应用 |
| 3.1 试验区概况 |
|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 3.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田间出苗率的影响 |
| 3.4.2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农艺性状的影响 |
| 3.4.3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冠层结构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 3.4.4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根系特性的影响 |
| 3.4.5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植株干重的影响 |
| 3.4.6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氮素利用的影响 |
| 3.4.7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病虫害倒伏抗性的影响 |
| 3.4.8 施用保水剂对作物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 3.4.9 半湿润雨养农业区施用保水剂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干旱灌溉农业中的应用 |
| 4.1 试验区概况 |
| 4.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 4.3 试验指标测定及方法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不同灌溉方式下施加保水剂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
| 4.4.2 不同灌溉方式下施加保水剂对植株相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 4.4.3 不同灌溉方式下对玉米籽粒产量的影响 |
| 4.4.4 不同灌溉方式下施加保水剂对半干旱区域玉米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讨论 |
| 5.1 旱科威保水剂的性能测试及对作物苗期的影响 |
| 5.2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湿润雨养农业中的应用 |
| 5.3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干旱灌溉农业中的应用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旱科威保水剂的性能测试及对作物苗期的影响 |
| 6.1.2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湿润雨养农业中的应用 |
| 6.1.3 旱科威保水剂在半干旱灌溉农业中的应用 |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 1.3.1 旱作造林节水措施的研究 |
| 1.3.2 干旱胁迫下苗木抗旱特性的研究 |
| 1.3.3 西宁地区旱地造林研究现状 |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 1.4.2 技术路线图 |
| 第2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区概况 |
| 2.2 试验材料 |
| 2.2.1 苗木材料 |
| 2.2.2 节水措施试验材料 |
| 2.3 试验设置及指标方法 |
| 2.3.1 盆栽控水试验 |
| 2.3.2 旱地造林试验 |
| 2.4 数据分析及处理 |
| 2.4.1 数据分析 |
| 2.4.2 隶属函数法 |
| 第3章 盆栽干旱处理下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3.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3.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水势的影响 |
| 3.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
| 3.4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蒸腾速率的影响 |
| 3.5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 3.6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 3.7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 3.8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生长量的影响 |
| 3.8.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株高的影响 |
| 3.8.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地径的影响 |
| 3.8.3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侧枝的影响 |
| 3.8.4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侧根的影响 |
| 3.8.5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
| 3.9 小结 |
| 3.9.1 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
| 3.9.2 土壤水势、叶水势的变化规律 |
| 3.9.3 蒸腾、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 |
| 3.9.4 脯氨酸含量的变化规律 |
| 3.9.5 苗木生长情况的变化规律 |
| 第4章 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1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1.1 不同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4.1.2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 4.1.3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水势的影响 |
| 4.1.4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
| 4.1.5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
| 4.1.6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 4.1.7 不同整地方式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 4.1.8 小结 |
| 4.2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2.1 不同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4.2.2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 4.2.3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
| 4.2.4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
| 4.2.5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
| 4.2.6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 4.2.7 不同覆盖方式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 4.2.8 小结 |
| 4.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3.1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
| 4.3.2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成活率的影响 |
| 4.3.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叶水势的影响 |
| 4.3.4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苗木株高及地径的影响 |
| 4.3.5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侧根生长的影响 |
| 4.3.6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侧枝生长的影响 |
| 4.3.7 不同含量保水剂对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
| 4.3.8 小结 |
| 4.4 小结 |
| 4.4.1 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4.2 覆盖方式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4.4.3 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的影响 |
| 第5章 不同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 5.1 不同旱地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油松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 5.2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文冠果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 5.3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小叶杨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 5.4 不同旱作造林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青杨雄株生长影响的综合评价 |
| 5.5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
| 6.1 结论 |
| 6.1.1 盆栽控水下不同用量保水剂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的影响 |
| 6.1.2 旱作造林不同节水措施对土壤含水量及苗木的影响 |
| 6.1.3 不同苗木最佳的旱作造林节水措施 |
| 6.2 讨论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