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小卡片”解决“大问题”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小卡片”解决了“大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崔豪东[1](2022)在《立足于“做” 真教实学——论教学中“做”的有效实施》文中研究说明"教学做合一"是中国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学理论,它视"教学做"为一体,认为"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笔者认为,在做上教才是"真教",在做上学才是"实学".现在教育界所提倡的"动手实践"、"经历活动过程"、"积累活动经验"和"核心素养落地"等理念和方法与"教学做合一"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只有有效实施"做",把"做"落实到教学中,教师真教,学生实学,教学效率才会得以提升,"教学做合一"才能真正绽放新时代光彩.

兰丽娟[2](2021)在《广域临床模式下农村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实务研究 ——以C市X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李美华[3](2021)在《小组工作介入白血病患者照顾者的情绪管理研究 ——基于江西省Q医院“情绪加油站”小组实务》文中研究说明

任晓乐[4](2021)在《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资源获取问题研究 ——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s小学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留守儿童问题由来以久,并在国内城市化进程加快、进城务工人员增加的过程中留守儿童问题越来越凸显,学者们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也逐渐细化。身为一名偏远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在任教的过程中,笔者深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语文学习上的差异,特别是留守儿童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缺乏学习资源的情况尤为严重。翻阅资料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留守儿童的研究以心理问题研究居多,而研究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文章不仅数量有限,并且角度也并不丰富。因此,笔者将以一位留守儿童教师的视角探讨本地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的具体情况,研究语文学习资源对其语文学习的影响及其重要性,从不同角度提出留守儿童获取语文学习资源一些可行性方法,通过关注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问题,实现对其关爱与关怀。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结合社会问题和个人经历两个方面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来源,对论文主要讨论的“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和“语文学习资源”两大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细致地梳理,确定了本文使用的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简述与本论文相关的理论支撑,用以指导留守儿童学习与成长,主要包括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思想。第三部分主要从课堂学习到课外成长说明语文学习资源对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的重要性。第四部分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察及教师访谈梳理概括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获取语文学习资源的现状。第五部根据问卷结果总结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在获取语文学习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归因分析;第六部分梳理并挖掘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身边的语文学习资源,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农村牧区留守儿童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可行性方法。笔者希望通过对语文学科的不断摸索,结合自身在农村牧区地区小学两年的教学实践,形成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从而对留守儿童语文素养的提高能有一些帮助,从观念上、情感上、方法上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张璐[5](2021)在《社区工作介入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实务研究 ——以合肥市W社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垃圾数量也在日益增多,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传统的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这种方式存在其较大的弊端,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回收利用率低、成本较高且污染严重等。通过垃圾的分类收集管理,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且关系到环境问题的改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垃圾分类管理已经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认可并推行,这项工作涉及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居民等多个社会主体,需要多主体共同协作形成合力推进垃圾分类治理。这其中居民作为垃圾分类参与主体之一,同时也是生活垃圾的制造者,居民的有效参与将从源头促进垃圾的分类收集管理,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意识、态度、行为还需要不断的引导和提升。基于此,本研究以合肥市W社区“益环保绿生活”环境保护项目为背景,探究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以社区工作方法进行实务介入,从而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识,改善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推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垃圾分类,并且在总结实务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其次,回顾并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相关研究;最后,对本研究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基础进行阐释,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现状,首先整体介绍W社区概况;其次,在项目前期调研中通过观察和访谈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过程中表现出的问题,包括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规范性差、频次低、持续性弱。究其原因,主要是居民缺乏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社区宣传不到位、缺乏监督激励机制;再次,从两个层面分析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需求,居民层面存在学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及方法并进行实践模拟、行为得到肯定的需求,社区层面存在推广政策普及知识、强化宣传、建立垃圾分类监督激励机制的需求。最后,分析当前W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优势。第三部分是社区工作介入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具体实务过程,首先是根据存在的问题与需求设计社区活动方案并组织开展七次社区活动;其次,活动结束后对实务过程进行评估;最后进行反思并提出跟进建议,包括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链接更多资源提供支持、注重提升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第四部分,笔者在实务探索基础上提出推动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垃圾分类的对策建议,包括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健全垃圾分类相关制度、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工作力度。

吴忠志[6](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疍民文化认同研究 ——以三亚市南海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疍民是曾经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水上居民”,他们世代以海为田,以船为家,漂泊于海上。海南三亚市南海社区是海南疍民的主要聚居区,疍民总数1.2万人左右。自古以来,陆上人将疍民视为异类、贱民,他们甚至没有享受陆上人一样的政治待遇,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疍民群体才得到了彻底的解放,成为了国家的主人。1955年中央民族识别小组认定疍民为汉族,上世纪60年代,海南疍民逐步“洗脚上岸”,从“水居”走向“陆居”。一方面,疍民群体迎来了新的生活,开始了融入陆地社会的新征程,但至今仍未能完全融入。另一方面,疍民群体千百年来漫长的海上岁月中所创造的独特疍家文化却呈现逐渐消失的趋势。这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文化认同的迷茫。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的复苏推动了文化的复苏。群体外部的关注和群体内部的自省,也促使疍民群体中的一部分有识之士认识到疍民文化应当珍惜,人可以融入陆地社会,但独特的文化不能丢,不能因为急于适应未来而努力告别过去,这就提出了一个疍民的文化认同度提升的问题。社会工作秉持一种“助人自助”的理念,相较于行政手段,更适应于处理这一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运用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等专业方法,走进南海社区疍民群体之中,以服务者、促进者、支持者、协调者等角色,开展系列活动,激发和促进疍民群体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信,帮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文化认同度的自我提升。对于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前提之下,挖掘、保护和发展多元文化,特别是特殊族群或群体的独特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刘晶晶[7](2021)在《赴意大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适应情况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2019年至2020年40位意大利汉语教师志愿者为调查对象,采取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拟探究赴意大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汉语教学适应情况。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自行编制了调查问卷,并对问卷进行项目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通过平均值比较,发现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的总体情况较好,其中志愿者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对象适应情况表现良好,而课堂教学、教学环境和基础能力三个维度上可能存在教学适应问题。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和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不同背景的志愿者在五个维度上的教学适应情况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汉语教学经验、教学对象集中分布年龄、意大利语水平、有无本土化汉语教材、授课方式、课程类型、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对志愿者在五个维度上的教学适应情况影响较为显着。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志愿者认为最难把握的是“内容讲解与操练”环节;最容易把握的是“备课”环节。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志愿者认为最难把握的是语法教学,志愿者认为最容易把握的是词汇教学。结合志愿者教学适应影响因素的分析和访谈结果,本文从主观和客观层面分析了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适应困难产生的原因,并从志愿者个人层面、志愿者培训和管理单位层面以及志愿者赴任单位层面,为提高志愿者的汉语教学适应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汪晨蕾[8](2021)在《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状况调查研究 ——以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文中认为教材主要由教材文本与教材插图构成,教材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辅助工具,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图片进行学习。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变得更加多元、便捷。学生们对于感官的要求,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教学的创新更加迫切。单一教材插图已经满足不来新时期的教学需求,但是教材插图作为与文本内容密切联系的重要资源,仍然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资源,仍然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笔者发现对于教材插图的研究大部分集中在教材插图的静态分析,教材插图的功能、教材插图的类型等,而对于教材插图的动态分析较少,且多集中在语数化中高年级。所以笔者以小学英语教材插图的使用作为研究对象,以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为例,进行研究调查。本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根据观察需求,选取了9位低、中、高不同层级的小学英语教师。主要从小学英语教师呈现教材插图和插图教学中师生问答情况两方面设计课堂观察表,进行观察与记录。采用定量与定性的方式,整理和分析数据,总结出不同年级和不同层级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访谈法主要作为观察法的辅助,同样选择9位低、中、高不同年级的小学英语教师,从认识、使用和态度三方面进行设题访谈。通过这以上研究方法,笔者发现可取之处和存在的问题。主要问题包括三方面,分别为认知层面、能力层面、互动层面。具体包括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意识薄弱,教师对使用教材插图的功能、类型等认识模糊,教师使用教材插图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教师提问较为单一等。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课堂观察的可取之处和访谈的建议,笔者结合实例提出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的策略:增强教师主动使用教材插图的意识、丰富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专业知识、提升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专业能力,创新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互动形式。以期为小学英语教材插图的汇编者和一线小学英语教师提供借鉴和建议。

卑玲玲[9](2020)在《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进“阅读王国”》文中指出目前,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是:大部分学生阅读量少,不喜欢读书,也不懂怎么读书。"爱,为学问之始",笔者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爱上读书,从而学会读书,而且只有课本与课外书籍融为一体,课堂与课外阅读齐头并进,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基于此,本文对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展开了具体的分析。

蔡丽[10](2020)在《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在对比、优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提问热情、提问意识、提问思维和提问品质。

二、“小卡片”解决了“大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卡片”解决了“大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4)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资源获取问题研究 ——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s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源起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留守儿童学习与成长的理论支撑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三)苏霍姆林斯基自我教育理论
二、丰富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作用
    (一)义务教育的基础支撑
    (二)促进教学的必备条件
    (三)延伸课外的阅读宝库
    (四)自学提高的重要保障
    (五)陪伴成长的人文资料
三、农村牧区留守儿童生存状况及现有语文学习资源调查
    (一)问卷调查开展情况简介
    (二)问卷调查结果统计
        1.留守儿童现有语文学习资源的调查数据统计
        2.留守儿童现有语文阅读资源利用程度的调查数据统计
        3.留守儿童其他语文学习资源获取情况的调查数据统计
    (三)对农村牧区留守儿童任课语文教师的访谈
        1.样本学生的背景介绍
        2.对留守儿童语文教师的访谈分析
四、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获取语文学习资源存在的系列问题
        1.学习工具不齐全
        2.课外阅读资源匮乏
        3.网络学习设备尚未普及
        4.课余时间散佚
        5.语文学习动力不足
        6.家庭教育严重缺位
    (二)归因分析
        1.留守儿童个人需求层次偏低
        2.家庭经济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不乐观
        3.乡镇教师队伍不稳定
        4.公共图书资源利用程度不高
五、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策略
    (一)个人自立自强,提高层次寻找语文学习动力
        1.帮助留守儿童正视自我,保持自信
        2.呵护留守儿童敏感内心,打开心扉
        3.引导留守儿童自主学习,同龄互助
    (二)家长远程监管,时刻关注孩子生活学习近况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意识
        2.改变对学习语文的陈旧观念
        3.注重提升自身语文学习能力
        4.尽量增加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三)学校完善管理,尽力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的缺失
        1.提供食宿,增加安全感
        2.提高校内多种语文学习资源利用率
        3.保证师资力量,定期培训语文教师
        4.课程安排注重语文综合性学习
    (四)网络助捐图书,借助社会力量丰富课外阅读
        1.活动目的
        2.活动经过
        3.活动结果
        4.活动经验及意义
    (五)国家扶持帮助,改善当地公共学习资源场所
        1.政策支持和基础保障
        2.全面资助贫困地区留守儿童
        3.大力促进乡镇图书室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四子王旗s小学学生现有语文学习资源的调查问卷
附录2:“我只能为你画张小卡片”网络助捐公益活动
附录3:网络助捐公益活动获赠书单
附录4:网络助捐公益活动获赠部分图书照片
致谢

(5)社区工作介入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实务研究 ——以合肥市W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外相关研究
        2.国内相关研究
        3.文献简评
    (三)概念界定
        1.社区工作
        2.地区发展模式
        3.居民参与
        4.垃圾分类
    (四)理论基础
        1.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行为理论
        3.优势视角与增能理论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行为的现状
    (一)W社区简介
    (二)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
        1.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规范性差
        2.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频次低
        3.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持续性弱
    (三)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存在问题的原因
        1.垃圾分类政策知晓度低、相关知识匮乏
        2.垃圾分类意识淡薄、缺乏有力宣传
        3.缺乏垃圾分类监督激励机制
    (四)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需求分析
        1.居民层面
        2.社区层面
    (五)W社区推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优势
        1.相关政策的指导
        2.辖区商业资源的支持
        3.环保社区社会组织的支持
        4.良好的居民骨干及志愿者基础
三、社区工作介入W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实务
    (一)社区活动方案设计
        1.介入思路
        2.社区活动目标
        3.社区活动成员的选择
        4.活动中问题的预估与解决
    (二)方案实施
        1.垃圾分类知多少——垃圾分类初了解活动
        2.我把垃圾送回“家”——垃圾分类模拟实践活动
        3.心灵手巧倡环保——废物利用手工活动
        4.垃圾分类我知道——垃圾分类知识答题活动
        5.我为垃圾分类代言——垃圾分类宣传设计活动
        6.我们共努力——社区环保组织招募活动
        7.我们倡议——社区协商讨论活动
    (三)过程评估
        1.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逐渐规范化
        2.居民参与垃圾分类频次增加
        3.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持续性提高
    (四)结果评估
        1.居民层面
        2.社区层面
    (五)介入反思
        1.理论反思
        2.实务反思
    (六)跟进建议
        1.常态化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
        2.针对不同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
        3.链接更多资源提供支持
        4.注重一线社会工作者专业能力的提升
四、推动社区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用
    (二)健全垃圾分类相关制度
    (三)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建设
    (四)加大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W社区活动意见反馈表
致谢

(6)社会工作介入疍民文化认同研究 ——以三亚市南海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四、概念界定
        (一)文化认同
        (二)疍民(疍家人)
        (三)疍民(疍家)文化
    五、文献回顾
        (一)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
        1.文化认同的国内研究
        2.文化认同的国外研究
        (二)关于疍民文化认同的研究
        1.疍民文化认同的国内研究
        2.疍民文化认同的国外研究
        (三)研究综述
    六、研究的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视角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南海社区疍民文化认同的调研分析
    一、南海社区基本情况
    二、南海社区疍民文化认同现状
        (一)对疍家文化认同度低
        (二)疍家文化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三)社区居民有提升疍家文化认同的意愿
    三、南海社区疍民文化认同度低带来的负面效应
        (一)疍家文化濒临消失
        (二)疍民群体缺乏文化自信
        (三)疍民文化优势资源未得到开发
第三章 通过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提升疍民文化认同度
    一、通过小组工作提升疍民文化认同度
        (一)小组工作前期准备
        1.小组工作方案设计
        2.小组工作物资准备
        3.小组工作组员招募
        (二)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
        1.第一次小组活动:全面认识自我
        2.第二次小组活动:增强文化自信
        3.第三次小组活动:寻找濒危非遗
        4.第四次小组活动:学唱咸水歌曲
        5.第五次小组活动:了解婚嫁习俗
        6.第六次小组活动:认同疍家文化
        (三)小组工作评估
        1.小组工作过程评估
        2.小组工作结果评估
    二、通过社区工作提升疍民文化认同
        (一)社区工作服务计划
        (二)社区工作服务过程
        (三)社区工作成效评估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一、实践反思
        (一)社会工作者文化胜任能力不足
        (二)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周期性短暂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社会工作长效机制
        (二)开展以疍民文化为核心的社区营造
        (三)开发疍民文化资源促进疍家文化保护
    三、结语
        (一)社会工作对于提升文化认同度有促进作用
        (二)特殊群体独特的文化资源需要特别保护
        (三)尊重特殊群体的文化差异需要制度化的安排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 访谈提纲
附录 2 疍民社区文化认同度问卷抽样调查表
附录 3 小组活动前/后问卷测试表
附录 4 社区活动前/后问卷测试表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赴意大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适应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文献综述
        1.4.1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的研究
        1.4.2 关于教学适应的研究
第二章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情况调查和总体分析
    2.1 问卷调查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内容
        2.1.3 调查方法
    2.2 总体分析
        2.2.1 志愿者个人信息分析
        2.2.2 志愿者基本教学情况分析
        2.2.3 志愿者教学适应总体情况分析
        2.2.4 志愿者教学适应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2.2.5 小结
第三章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困难表现及原因分析
    3.1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困难情况表现
        3.1.1 教学环节适应困难
        3.1.2 教学内容适应困难
    3.2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困难原因分析
        3.2.1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困难的主观原因
        3.2.2 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困难的客观原因
第四章 提升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适应能力的建议
    4.1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个人方面的建议
        4.1.1 增强学习意识,提高汉语教学能力
        4.1.2 积极主动和相关人员保持沟通
        4.1.3 主动学习意大利语,提高外语能力
    4.2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培训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4.2.1 增强培训课程的实践性和针对性
        4.2.2 策划岗中培训
        4.2.3 适当增加意大利语培训课程
        4.2.4 加强志愿者任教的过程管理
    4.3 关于汉语教师志愿者赴任单位方面的建议
        4.3.1 合作开发具有意大利国别特色的教学资源
        4.3.2 组织孔院内部和孔院间汉语教学经验交流会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课堂教学适应困难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三: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四:赴意汉语教师志愿者教学适应情况访谈结果汇总

(8)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状况调查研究 ——以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基于核心素养落实的实践引领
        1.1.2 基于英语课程标准的内容指向
        1.1.3 基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现实需求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插图
        2.1.2 教材插图
        2.1.3 牛津英语教材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心理学理论
        2.2.2 双重编码理论
        2.2.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2.3 小学英语教材插图的研究综述
        2.3.1 关于教材插图分类的研究
        2.3.2 关于教材插图位置的研究
        2.3.3 关于教材插图内容的研究
        2.3.4 关于教材插图功能的研究
    2.4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研究综述
        2.4.1 影响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因素
        2.4.2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原则
        2.4.3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存在的问题
        2.4.4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有效策略
    2.5 文献述评
第3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现状的研究设计
    3.1 课堂观察的设计
        3.1.1 课堂观察的目的
        3.1.2 课堂观察对象的选择
        3.1.3 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的观察量表设计
    3.2 访谈的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维度及指标设计
第4章 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插图使用现状与分析
    4.1 小学英语教师课堂中呈现教材插图情况
        4.1.1 教材插图的呈现次数
        4.1.2 教材插图的呈现类型
        4.1.3 教材插图的呈现方式
        4.1.4 教材插图的呈现顺序
        4.1.5 教材插图的呈现位置
        4.1.6 教材插图的处理方式
    4.2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中师生问答情况
        4.2.1 教师提问
        4.2.2 等待回答
        4.2.3 学生回答
        4.2.4 教师反馈
    4.3 小学英语教师教材插图使用的共同点
        4.3.1 教材插图使用基于多媒体
        4.3.2 教材插图使用注重单元整体
        4.3.3 教材插图使用经过二次加工
        4.3.4 教材插图使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4.4 小学英语教师教材插图使用的差异性
        4.4.1 年级差异
        4.4.2 层级差异
第5章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5.1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问题
        5.1.1 教师使用教材插图认知层面的问题
        5.1.2 教师使用教材插图能力层面的问题
        5.1.3 教师使用教材插图互动层面的问题
    5.2 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改进策略
        5.2.1 增强教师主动使用教材插图的意识
        5.2.2 丰富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相关知识
        5.2.3 提升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专业能力
        5.2.4 创新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的互动形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呈现教材插图课堂观察表
附录B 插图教学中师生问答观察量表
附录C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进“阅读王国”(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营造氛围,细细浸润
二、课内熏陶,课外衍生
三、精挑细选,助力阅读
四、学会质疑,有的放矢
五、读书笔记,点滴记录
六、成果展示,共享收获
    (一)读书漂流
    (二)演讲比赛
    (三)角色扮演
    (四)读书小报
结语

(10)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教材与学情分析
3 教学过程
    3.1 趣味引入,引发认知的不平衡,激活学生的提问热情
    3.2 设计实验,丰富感性体验,培养学生提问的思维水平
        (1) 平衡挑战:尝试用一根手指,平稳支撑你的物理课本(图2)。
        (2) 演示:电动机竖直向上匀速吊起娃娃(图3)。
    3.3 通过“大问题”,引出“子问题”,唤醒学生的提问意识
    3.4 追问引导,澄清问题关键,提升学生提问品质

四、“小卡片”解决了“大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立足于“做” 真教实学——论教学中“做”的有效实施[J]. 崔豪东.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 2022(Z1)
  • [2]广域临床模式下农村困境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实务研究 ——以C市X小学为例[D]. 兰丽娟. 西华大学, 2021
  • [3]小组工作介入白血病患者照顾者的情绪管理研究 ——基于江西省Q医院“情绪加油站”小组实务[D]. 李美华.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4]农村牧区留守儿童语文学习资源获取问题研究 ——以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s小学为例[D]. 任晓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社区工作介入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实务研究 ——以合肥市W社区为例[D]. 张璐.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6]社会工作介入疍民文化认同研究 ——以三亚市南海社区为例[D]. 吴忠志.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2021
  • [7]赴意大利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教学适应情况调查研究[D]. 刘晶晶.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8]小学英语教师使用教材插图状况调查研究 ——以沪教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为例[D]. 汪晨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在潜移默化中将学生引进“阅读王国”[J]. 卑玲玲. 名师在线, 2020(34)
  • [10]优化实验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以“二力平衡”教学为例[J]. 蔡丽. 物理之友, 2020(11)


教学理论论文 群体行为论文 教学过程论文 社区志愿者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上一篇:关于高校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思考
下一篇:耳部带状疱疹误诊12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