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琼[1](2016)在《内蒙古十大孔兑区域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及引洪淤地补充地下水可行性研究》文中认为十大孔兑是黄河内蒙古段南岸鄂尔多斯境内的十条季节性河流。每到汛期,十大孔兑地区山洪爆发,大量洪水泥沙涌入下游,造成洪涝灾害。引洪淤地工程,建在十大孔兑的中下游地区,把洪水泥沙引入库布齐沙漠腹地,将洪水泥沙化为洪水资源。一方面可以减少汛期河道内的泥沙,防止黄河泥沙淤积。另一方面可以截留部分洪水泥沙,补充地下水,治沙淤地。本文主要对引洪淤地工程补充地下水方面进行研究。其一,重点进行水文地质评价,研究地层是否适合兴建引洪淤地工程用于补充地下水。其二,从宏观方面分析引洪淤地工程在补充地下水方面是否可行。本文阐明了十大孔兑地区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含水层特征及地下水的补径排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及地理信息系统(GIS)方法,将中游风沙区的水文地质状况分为四级,Ⅰ级是该区域内最适宜补充地下水的地区,Ⅱ级次之,Ⅲ级相对于前两级稍差,但也可进行地下水的补充。Ⅳ级则因为岩性或断层的原因,不建议修建工程来补充地下水。并根据区域等级划分图对引洪淤地工程选址提出指导性意见,确认11处引洪淤地工程的放於区。在引洪淤地工程补充地下水可行性分析方面,可得出:研究区境内天然水资源主要由三部分组成,过境黄河水、地下水和地表径流水。其中黄河多年平均年过境流量247.80×108m3,地表径流量多年平均1.36×108m3,地下水可开采储量3.15×108m3。现开发利用状况为:黄河水可取水量为2.34×108m3。地下水多年平均开采量3.69×108m3,超采量0.54×108m3。地表水利用量0.58×108m3,每年有0.79×108m3的地表水未利用。若拟定的工程建成后,每年可引0.35×108m3洪水,用于涵养库布齐沙漠的地下水库。
许可[2](2015)在《黄河内蒙古十大孔兑引洪淤地工程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以公乌素引洪淤地工程为例》文中指出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十条季节性河流(十大孔兑),汛期山洪频发,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泄入黄河,常常在入黄口形成巨型沙坝,堵塞黄河,同时还造成流域上中游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加剧,通过引洪淤地工程,将高含沙洪水泥沙资源引入,淤灌土地,改造风沙。本文以公乌素引洪灌区淤后耕地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在2005年、2007年和2013年进行样品采集并测定了7项土壤肥力指标,研究分析了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通过建立了土壤肥力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对研究区进行土壤肥力质量评价。其主要结论如下:(1)利用引洪淤地工程,多年多次将高含沙洪水引入并淤积,提高了土壤的养分,淤后耕地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原状风沙土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数,其中有机质、全氮、全钾、全磷、碱解氮,五项肥力指标含量都高于原状风沙土中。(2)从水平分布来看,随着耕种年份的增加,淤后耕地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及全钾含量基本上不断增加,而全磷、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是不断减少;在全层和表层中,土壤肥力指标上、中、下游分布规律性不明显。(3)从垂直分布来看,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全磷及速效磷的含量不断减少,表层含量最高;而全钾和速效钾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变化不明显。(4)以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作为土壤肥力评价指标,采用模糊数学法与灰色关联度这两种方法,分别对土壤肥力质量进行评价,两种统计结果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分级情况也基本一致,根据国家农业部标准NYfT3092-1996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90%以上的样地属于Ⅲ级和Ⅳ级。根据权重的确定,其中速效钾、速效磷、碱解氮、有机质这四项土壤肥力指标与土壤肥力质量指数相关性较高,可优先选取这些指标进行肥力质量评价。
索全义,姬宝霖,高聚林,孙智,刘瑞国,高宏艳,胡敏[3](2007)在《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的分析》文中认为了解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分布特征,对更好地改良风沙土和利用淤积土都是十分重要的。2005年,对内蒙古鄂尔多斯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对照)、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 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有机质、全量氮磷钾、有效氮磷钾的测定,以明确高泥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从养分的水平分布来看,淤积上部养分含量高,改良效果好,但不同养分在淤积的上、中、下部之间的分布有一定的差别;从垂直分布看,新淤地除表层养分富集明显外,40 cm土层内从质地到养分都受到了淤积作用的影响;淤后耕作土壤剖面具有明显的质地分层特征,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明显与质地层次相关。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4](2007)在《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的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文中提出对公乌素引洪灌区风沙地(对照)、新淤地、淤后耕地的0100 cm剖面分层取样,进行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颗粒粒径组成的测定,以分析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后土壤养分、粒径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新淤地的速效磷含量是原状风沙土的4.2倍,速效钾的2.5倍,碱解氮的2.4倍,全氮的2.7倍,全磷的1.3倍,有机质的3.3倍,其中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达到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养分标准的极高、丰富等级。将高含沙洪水引入沙漠盆地,经过多年多次淤积,淤积层累计达到或超过耕作层厚度,可以将沙漠变成高质量的农田。利用高含沙洪水淤地、治沙,是减少黄河河床淤积、治理沙漠、开发农田十分有效的途径。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5](2006)在《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有10条相邻的一级支流,即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十大孔兑(蒙语音译:季节性河流),是黄河内蒙古段粗沙的主要来源。该流域上游为鄂尔多斯硬梁地,沟壑纵横,地表支离破碎,下垫呵以黄土和裸露的砒砂岩为主,是以水力侵蚀为主的产流区。中游为库布齐沙漠区,受干旱气候影响是以风力侵蚀为主的风沙区。下游为黄河冲淤积平原,地面坡度小,受河道比降较缓的影响河床逐年抬高,河道摆动性大,洪水漫滩严重,危害性极大。十大孔兑洪水的特性是汛期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最大含沙量达1550kg/m3,堪称世界之
姬宝霖,申向东,吕志远,索全义,刘挨刚,吕忠义,胡敏[6](2006)在《利用高含沙洪水治沙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分析》文中认为黄河上游内蒙古段有十条相邻的一级支流,即鄂尔多斯高原北部的十大孔兑(蒙语音译:季节性河流),是黄河内蒙古段的多沙粗沙的主要来源。十大孔兑洪水的特性是汛期洪水峰高量大,陡涨陡落,最大含沙量达1550kg/m3,堪称世界之最。利用可能的地形条件,该地区已经建成5处利用洪水泥沙资源进行引洪治沙、淤地、灌溉工程,把部分高含沙洪水引入库布齐沙漠地,治理沙漠,补充地下水,建立沙漠绿洲,变害为利,一举多得。
习振光,乌多佳[7](2003)在《公乌素灌区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公乌素灌区通过引洪淤地,改善土壤条件,发展井灌,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农牧业的发展,使这地区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显着提高。本文就经济效益加以重点分析总结。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选题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2.1 国外地下水回灌综述 |
| 1.2.2 国内地下水补给历史 |
| 1.2.3 我国引洪淤灌发展进程 |
| 1.3 本文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3.1 研究目的 |
| 1.3.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 1.3.3 技术路线 |
| 2 十大孔兑概况 |
| 2.1 地理位置 |
| 2.2 地形地貌 |
| 2.3 气象水文 |
| 2.4 社会经济 |
| 3 十大孔兑水文地质特征 |
| 3.1 区域地质构造 |
| 3.2 地层岩性 |
| 3.3 地下水含水层特征 |
| 3.3.1 松散岩类孔隙水 |
| 3.3.2 碎屑岩类孔隙水 |
| 3.3.3 层状基岩裂隙水 |
| 3.3.4 基岩裂隙与岩溶水 |
|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
| 3.5 补径排特点 |
| 3.5.1 地下水的补给 |
| 3.5.2 地下水的径流 |
| 3.5.3 地下水的排泄 |
| 4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
| 4.1 研究方法 |
| 4.1.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 4.1.2 确定评价指标的权数 |
| 4.1.3 评价指标的合成方法 |
| 4.2 构造评价体系 |
| 4.2.1 构造判断矩阵 |
| 4.2.2 一致性检验 |
| 4.3 各评价指标 |
| 4.3.1 地质构造 |
| 4.3.2 径流量 |
| 4.3.3 地层 |
| 4.3.4 水质 |
| 4.3.5 水位埋深 |
| 4.4 水文地质条件评价 |
| 4.5 工程选址 |
| 5 引洪淤地补充地下水的可行性分析 |
| 5.1 水资源需求分析 |
| 5.1.1 水资源概况 |
| 5.1.2 工农业及水源地用水现状 |
| 5.1.3 地下水开发总量 |
| 5.1.4 研究区用水需求量 |
| 5.2 补给水源分析 |
| 5.2.1 数据来源 |
| 5.2.2 年降水量 |
| 5.2.3 暴雨洪水 |
| 5.2.4 年径流量 |
| 5.2.5 可利用水资源量 |
| 5.3 工程可行性分析 |
| 5.3.1 可引洪量 |
| 5.3.2 可淤地面积 |
| 6 结论及展望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研究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十大孔兑治理规划 |
| 1.1.2 引洪淤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 土壤质量 |
| 1.2.1 土壤质量概念 |
| 1.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2.3 引洪淤灌改良土壤性质的研究 |
| 1.3 土壤肥力质量 |
| 1.3.1 土壤肥力质量的概念及其研究现状 |
| 1.3.2 土壤肥力质量指标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
| 2 研究区域概况及实验方法 |
| 2.1 研究区域概况 |
| 2.1.1 地理位置 |
| 2.1.2 气象水文 |
| 2.1.3 植被与土壤 |
| 2.2 样品采集 |
| 2.3 指标选取及测试方法 |
| 3 土壤质量特征分析 |
| 3.1 原状风沙土和新淤地土壤养分及粒径特征 |
| 3.2 淤后耕地土壤性质 |
| 3.2.1 有机质 |
| 3.2.2 全氮 |
| 3.2.3 碱解氮 |
| 3.2.4 全磷 |
| 3.2.5 速效磷 |
| 3.2.6 全钾 |
| 3.2.7 速效钾 |
| 4 土壤肥力质量评价 |
| 4.1 AHP-模糊综合法肥力质量评价 |
| 4.1.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
| 4.1.2 模糊数学法的原理及步骤 |
| 4.1.3 淤后耕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结果及分析 |
| 4.2 灰色关联度肥力质量评价 |
| 4.2.1 选取评价指标 |
| 4.2.2 评价指标的无量纲化 |
| 4.2.3 建立灰色关联度分析模型 |
| 4.2.4 淤后耕地土壤肥力质量综合评价步骤 |
| 4.3 两种评价方法对比分析 |
| 5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论文不足之处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 1.2 土壤样品的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引洪灌区不同改良类型土壤表层养分含量状况 |
| 2.2 新淤地土壤养分分布特征 |
| 2.2.1 新淤地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
| 2.2.2 新淤地土壤表层养分水平分布特征 |
| 2.3 淤后耕地养分分布特征 |
| 3 结论 |
| 1 研究地区的基本情况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土壤样品的采集 |
| 2.2 土壤样品的分析与测定 |
| 2.2.1 土壤的养分分析 |
| 2.2.2 样品的粒度组成测定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原状风沙土养分、粒径分布特征 |
| 3.2 新淤地土壤养分、粒径分布特征 |
| 3.2.1 新淤地土壤养分剖面分布特征 |
| 3.2.2 新淤地土壤颗粒粒径剖面分布特征 |
| 3.2.3 新淤地土壤养分水平分布特征 |
| 3.2.4 新淤地土壤颗粒粒径水平分布特征 |
| 3.3 淤后耕地土壤养分、颗粒粒径分布特征 |
| 3.3.1 淤后耕地养分分布特征 |
| 3.3.2 淤后耕地土壤颗粒粒径分布特征 |
| 3.4 引洪灌区表层土壤养分含量 |
| 4 结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