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1](2021)在《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2月,采用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盏憩室结石患者22例,其中男12例、女10例,平均年龄(34.86±9.91)岁,平均BMI(23±1.37)kg/m2,憩室结石位于肾上极7例、肾中极7例、肾下极8例,憩室平均最大径(3.40±0.93)cm;结石平均最大径(1.77±0.21)cm。6例患者于院外行体外冲击波碎石,结石均未清除,但是2例患者症状稍缓解。4例患者于院外行输尿管软镜治疗,因术前诊断为肾盏结石,进软镜未找见憩室结石导致治疗失败,其余患者均无既往手术史。18例出现腰部酸痛、胀痛或不同程度的肾区叩击痛等,其中9例出现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4例无任何临床症状,只在体检时偶然发现。2例患者尿培养阳性,根据药敏试验选取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高血压3例,糖尿病2例,术前均根据血压及血糖情况进行处理。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禁忌症后,再进行手术。所有患者在截石位先置入输尿管导管,后改为俯卧位进行PCNL并处理憩室颈部。总结22例患者手术经验,并将患者根据憩室位置分为肾上、中、下盏憩室三组,对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2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进行手术,术中使用可视穿刺针进行精准穿刺,穿刺成功后扩张至标准通道碎石取石,然后处理憩室颈部。手术采用单通道,平均手术时间(85.09±21.04)min,术后住院时间(6.77±0.69)d,术中出血(46.11±18.77)m L,术中使用可视穿刺针均精准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后使用碎石工具(EMS或钬激光)进行碎石,结石清除率达97.27%。1例患者术后出现发热,体温超过38.0℃,采用对症处理,其余患者均未出现胸膜损伤、血气胸和肾周组织损伤等。术后5~7d拔出肾造瘘管,2月拔出双J管。患者于术后3~12个月复查CT或静脉肾盂造影,结石均未复发,10例憩室体积缩小至50%,其余12例患者憩室基本塌陷。统计分析本研究中肾上极与肾中极在憩室大小、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肾中极和肾下极在憩室颈部通道粗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清石率、并发症、憩室缩小率、症状缓解率在三组之间均无显着差异。结论:本研究通过比较使用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治疗肾上、中、下盏憩室结石,取得满意的手术疗效。本研究也发现憩室大小和憩室颈部通道粗细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VAS评分、住院时间影响更大。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关键步骤及难点在于目标憩室穿刺、建立经皮肾通道和处理憩室颈部。使用可视化经皮肾镜处理憩室结石具有以下优势:精准穿刺憩室,适时停止穿刺;小憩室可采用跨憩室穿刺扩张安全有效的建立经皮肾通道;使用亚甲蓝寻找憩室口简单方便,术后留置双J管和肾造瘘管可充分扩张引流;使用可视化经皮肾镜治疗肾上盏憩室结石及腹侧憩室结石具有一定安全性,尤其对于软镜治疗困难的肾下盏憩室结石优势明显。总之,使用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具有穿刺更加精准、建立通道更加便捷、处理憩室颈部更加安全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施柳辉[2](2020)在《输尿管软镜技术在“飞行员肾结石”诊治中的价值及应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第一部分:探讨输尿管软镜技术在“飞行员肾结石”诊治中的适应症、手术时机、诊断和治疗价值以及术中经验等。第二部分:探讨输尿管软镜技术在“飞行员肾结石”使用中,相关并发症以及对肾脏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总结2017年2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输尿管软镜手术的36例“飞行员肾结石”患者术前CTU结果,术中情况及术后鉴定情况。第一部分:评估输尿管软镜诊治价值,探讨治疗时机,手术技巧及手术注意事项。第二部分:比较预置输尿管支架组和非预置输尿管支架组,术中手术条件,术后并发症等情况,比较手术前后u NGAL、u TWEAK、sCys-C、sTWEAK情况,了解输尿管软镜手术对患者肾功能影响。探讨输尿管软镜手术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止措施。结果第一部分:36例患者中,经输尿管软镜手术后,对所有病灶做出明确诊断,并进行治疗,所有患者都体检合格。第二部分:在所有非预置输尿管支架的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包括:改行二期手术,输尿管穿孔及肾包膜下血肿等。手术前后,uNGAL、u TWEAK、sCys-C、sTWEAK有一过性增高,术后一月复查,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经CTU发现的“飞行员肾结石”中,其情况是复杂的。高密度影不仅有结石可能,还可能是钙化灶和憩室内结石,且可能存在解剖异常、结石粘连嵌顿等情况。如经一定时间的保守排石观察后,仍然未能自行排出,或者有ESWL的不利因素,建议尽早行输尿管软镜手术,可缩短诊治周期,有利于早日复飞。输尿管软镜手术处理“飞行员结石”是安全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且不损害肾功能。术前预置输尿管支架,更有利于术中操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罗圆满[3](2020)在《肾盏憩室结石的腔内微创治疗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并评价经皮肾镜碎石术(PCNL)与输尿管软镜碎石术(FUR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的优缺点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03月至2019年03月于山东省立医院行腔内微创手术治疗的13例肾盏憩室结石患者资料,其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 33.54±7.30 岁(20-44 岁),平均体重 70.69±11.60Kg(60-100kg)。结石位于肾上盏的患者9例,中盏3例,下盏1例。5例患者憩室结石位于左肾,8例位于右肾。根据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评估憩室及结石大小,憩室平均大小9.51 ±11.40cm2,4例患者憩室内单发结石,9例患者憩室内为多发结石,结石平均大小4.76±9.02cm2。其中有2例患者曾于院外行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憩室结石,术后1例患者未见结石排出,1例见结石排出但复查示结石残留,其他患者入院前未曾行手术治疗。患者术前行泌尿系B超、KUB、CTU、RP等检查,明确术前诊断,完善肾功能、尿培养等检查,给予必要的抗炎、对症等治疗,排除相关手术禁忌症后,6例患者直接行PCNL治疗憩室结石,其中3例患者术中在超微皮肾通道下使用输尿管镜处理憩室结石;6例患者直接行FURL治疗;另有1例患者术中输尿管软镜探查后中转PCNL治疗。总结13例患者的手术经验,并对PCNL组与FURL组患者的术前、术后相关指标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13例患者均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完成手术。3例直接在经皮肾镜下操作:超声碎石后将结石冲出体外,有2例患者经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亚甲蓝溶液后发现憩室开口,其中1例患者行钬激光切开憩室颈部后放置肾造瘘管通过憩室颈部,1例患者行肾镜反复扩张后放置肾造瘘管通过憩室颈部,另有1例患者的术前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憩室颈部严重狭窄、开口接近闭锁,术中成功碎石后未发现憩室开口,考虑患者憩室颈部可能已完全闭锁,遂结束手术;3例患者在超微通道经皮输尿管镜下操作:所有患者均成功取石,有2例患者经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亚甲蓝溶液后发现憩室开口,另1例患者直接镜下探查到憩室开口,此3例患者均通过输尿管镜镜体反复扩张,并放置肾造瘘管通过憩室颈部;1例试行输尿管软镜碎石:由于憩室位置较低、软镜镜头在肾内弯曲角度有限等原因,经输尿管软镜探查后未发现憩室开口,术中转PCNL,肾镜下碎石、取石,经过输尿管导管逆行推注亚甲蓝溶液后发现憩室开口,再经肾镜镜体反复扩张,放置肾造瘘管球囊通过憩室颈部;6例患者直接在输尿管软镜下完成手术:有5例患者软镜下仔细探查后发现憩室开口,经过钬激光切开颈口、扩张颈部,借助套石篮取出较大块结石,再行钬激光碎石,另1例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憩室颈部严重狭窄、开口接近闭锁,术中软镜下未发现憩室开口,但结合术前影像学、RP定位,仔细寻找到憩室壁明显薄弱处成功进行憩室颈口重建,行碎石操作后放置双J管上端于憩室内持续扩张引流,结束手术。所有患者术中均成功碎石,PCNL组7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105.71±39.10min,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平均15.86±13.30g/L,术后常规留置肾造瘘管、双J管、导尿管,术后平均拔除导尿管时间5.43±1.81天,平均拔除肾造瘘管时间18.71±10.01天,平均拔除双J管时间40.67± 18.04天,平均住院时间18.29±4.61天,术后1-2个月复查KUB、双肾CT等显示所有患者未见结石残留,碎石成功率100%,拔出双J管后3个月复查示5例患者憩室较前缩小,2例患者较前无明显变化,憩室缩小率达到了 71.4%,症状缓解率高达100%,术后远期随访10-16个月未见结石复发。FURL组6例患者手术时间平均85.00±26.65min,术前术后血红蛋白降低值平均10.67±8.71 g/L,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导尿管,术后平均拔除导尿管时间3.50±0.84天,平均拔除双J管时间36.67±7.69天,平均住院时间9.00±2.76天,术中、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1-2个月复查KUB、双肾CT显示4例患者未见结石残留,1例患者残留小结石<4mm,碎石成功率83%,1例患者残留结石直径约为5mm,与术中未发现憩室开口,重建颈部引起较多出血、影响操作视野有关,远期随访该患者症状明显缓解、憩室较前缩小,结石未见明显增大,遂行保守治疗,嘱患者定期复查。FURL组患者拔除双J管后3个月再次复查示症状缓解率100%,所有患者憩室均较前缩小,憩室缩小率100%,远期复查10-16个月未见结石复发。统计学分析得出本研究中FURL组在住院时间、术后疼痛程度上明显优于PCNL组,而在碎石成功率、症状缓解率、憩室缩小率等方面无显着差异。结论:总体来说,PCNL与FURL治疗肾盏憩室结石都安全、有效,各有优点和局限性。本研究表明PCNL相对创伤更大,病人疼痛更明显,住院时间明显延长,而FURL更加微创,对患者身心打击更小,患者也更容易接受体表无伤口的手术方式,笔者认为随着相关技术和器械的发展,在疗效越来越明确的情况下,以FURL作为主要手术方式来处理肾盏憩室结石是未来的发展趋势。要特别注意术前针对患者憩室及结石的位置和大小等因素,与患者及患者家属充分沟通,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本研究中有1例下盏憩室结石行输尿管软镜探查后术中转PCNL,说明了对于下盏憩室结石,尤其术前影像定位考虑到软镜镜头弯曲角度有限可能会影响寻找憩室开口、碎石等操作时,建议首选PCNL,手术成功率更高,或者术前与患者及患者家属表明FURL治疗肾下盏憩室结石,在术中转PCNL几率更大。而对于上盏及中盏、直径小于2cm结石,特别是肾脏腹侧憩室结石,经皮肾镜碎石通道更长可能加重肾脏损伤和出血,且肾镜操作角度可能更小,而FURL可以达到同样的手术效果,却能减少患者身心创伤,减少住院时间,减轻病人身体及经济负担,此时FURL应作为首选治疗方式。
李成柏[4](2020)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安全性》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前列腺等离子电切术(PKRP)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合并膀胱结石的疗效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98例接受手术的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62例(A组,平均年龄71.15岁),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了 36例(B组,平均年龄71.42岁)。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时间(手术总时间、钬激光碎石时间和PKRP时间)、膀胱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血白细胞计数、血清钠水平)、术后疼痛评分及镇痛药使用率、治疗费用、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表(IPSS)评分及生活质量(QOL)评分、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等。所有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BPH合并膀胱结石患者术后随访时间6~9个月,平均6.7月。1.与A组比较,B组患者在年龄、病史时间、前列腺体积、膀胱结石表面积和结石CT值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总手术时间上,B组和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122.31±5.78)min vs.(120.19±7.23)min,P>0.05;膀胱结石钬激光碎石时间B组明显比A组增加,(38.64±4.35)min vs.(24.95±2.60)min,P<0.05,但是 B 组 PKRP 手术时间仅(83.67±7.84)min,明显低于 A 组的(95.24±6.98)min,P<0.05。3.术后下尿路症状改善情况:两组术后IPSS和QOL均比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IPSS和QO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两组患者在膀胱持续冲洗时间、导尿管拔除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满意度调查、术前术后血红蛋白等指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是B组患者治疗总费用明显高于A组,(23100.19±740.57)元vs.(21054.29±1083.33)元,术后6小时疼痛评分,B组为4.91±1.25,明显高于A组的3.06±1.10,而且镇痛药使用率(61.11%)也明显高于A组(32.26%)P<0.05。结论:1.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治疗BPH合并膀胱结石时创伤小,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PKRP时间明显缩短,对于PKRP时出血明显的BPH患者,或许是更好的选择。2.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组的住院费用相对明显增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和镇痛药使用率均明显增加,对于疼痛耐受能力差的BPH患者选择时需要慎重。3.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可以作为经尿道膀胱钬激光碎石术的补充,联合PKRP治疗BPH伴膀胱结石患者时,根据手术者经验和患者前列腺体积、尿道情况及下腹部手术史等情况来合理选择
朱海煜[5](2019)在《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B型超声诊断是临床上使用频次最高的图像实时诊断方式之一,其常规操作方式往往是由超声医师手持探头直接在病人体表进行扫查,因此相比CT(Computed Tomography)和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超声检查方式对医师不仅要求具备丰富、专业的临床知识储备,而巨大的工作量更是对体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表明,超声医师患工作相关肌肉骨骼疾患的概率较高。同时,部分传染病往往混杂在临床常规超声检查中,由于超声检查中需要近距离接触,因而给医师带来了极大的感染风险。通过机器人辅助的超声自动扫描技术则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并且具有操作精度高、自我训练和学习、经验累积等优点,为此,本文以临床常规膀胱超声诊断过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和建立膀胱超声自动扫描模型、扫描路径、相关图像学习及器官容积计算方法,实现了基于二维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B型超声自动扫描系统。具体工作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常规膀胱超声扫查流程建模,建立自动膀胱超声扫描的扫描路径模型,将扫描路径的求解转化为关键坐标点的求解。针对腹部表面特征提出了基于体表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基于椭圆肤色模型的皮肤检测算法来分割腹部区域,使用连通域标记算法提取脐部区域质心与膀胱顶点的图像坐标,通过坐标系转换矩阵,将其转换到三维运动平台坐标系中,并根据膀胱三轴直径范围的先验知识,进行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的路径规划,完成自动超声扫描。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较好的自动化程度,在横切扫描路径上能够较好地完成膀胱区域的扫描。其次,针对膀胱器官形态特征提出基于膀胱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通过实时提取膀胱图像中膀胱区域的面积以及质点来判断探头与膀胱的相对位置。膀胱区域图像信息的提取主要通过图像分割实现,对基于区域的水平集算法与k-means聚类算法在膀胱图像分割上的应用进行研究,并针对膀胱声像图特征提出了阈值法定位膀胱的方法,使用水平集算法进行精细分割,大大降低了图像处理时长。实验结果表明基于膀胱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实时判断探头位置范围,并在扫描完成后得到膀胱最大横切面位置、膀胱左右径,完成纵切扫描路径规划。最后,基于两种自动膀胱超声扫描路径规划算法,搭建一套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究了图像采集模块与三维运动平台的实现,以及膀胱容量测定算法。系统测试结果表明,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具备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以完成膀胱超声的完整扫描,并计算出膀胱三轴直径、膀胱容量,超声医师评价采集到的膀胱超声视频具备可诊断性,且扫描路径规划合理。
李晓石,权昌益,李刚,蔡启亮,胡斌,王久威,牛远杰[6](2013)在《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和前列腺憩室的前列腺巨大结石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和总结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和前列腺憩室的前列腺巨大结石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复习并回顾性分析1例伴有神经源性膀胱和前列腺憩室的前列腺巨大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37岁,尿失禁22年,间断排尿困难伴尿频9年,加重3个月。既往有脊柱裂及耻骨上膀胱切开取石术病史。术前尿常规:WBC 17~20/HPF,RBC 12~15/HPF。腹部平片(KUB)+静脉尿路造影(IVU)及盆腔CT:隐性脊柱裂,神经源性膀胱,前列腺巨大结石。结果:患者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钬激光碎石术,结石成分为碳酸磷灰石。术后2周复查影像尿动力学: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均明显好转。术后至今随访17个月,尿失禁较术前明显减轻,尿线粗。结论:前列腺憩室合并前列腺巨大结石非常罕见,而神经源性膀胱可能为其发病的一个因素。膀胱镜检查是准确的检查方法。对于年轻和需要保留性功能者可采取TURP联合钬激光碎石术,术中结合直肠指检尽量彻底清除结石,术后密切随访。
刁呈文[7](2012)在《压电晶体碎石机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泌尿系结石是泌尿外科常见病之一,我国泌尿系结石的发病率为1%-5%,南方高达5%-10%,年新发病率约为150—200/10万人,其中25%的患者需要住院治疗。尿石症患者在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占首位,结石病患者的治疗是现代医疗上的一个重要问题。20世纪后期在尿石症的治疗方法上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最主要的就是80年代体外冲击波碎石应用于临床治疗泌尿系统的结石,取得了令人满意的临床效果,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由于其创伤较小甚至无创伤、所需麻醉浅或无需麻醉、治疗方式简便,操作简单很快就成为治疗大部分结石的首选方法。本临床试验的目的就在于评价压电晶体碎石机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的碎石的效果,对影响输尿管结石体外冲击波(ESWL)疗效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临床经验,指导以后的临床工作。方法与对象:对在我院泌尿外科尿石症治疗中心1989-2010年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治疗的泌尿系结石49172例,其中输尿管结石37629例(右输尿管上段结石7716例,右输尿管中段结石4178例,右输尿管下段结石7111例,左输尿管上段结石9142例,左输尿管中段结石1712例,左输尿管下段结石7770例),应用德国产WolF,Piezolith2300和2501压电型体外冲击波超声定位碎石机治疗37629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碎石后2周对患者行超声及腹部X线平片检查及临床随访,碎石后对临床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 ESWL)冶疗不同部位的输尿管结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本组临床试验的治疗结果中右输尿管上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72.71%,右输尿管中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73.21%,右输尿管下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80.91%,左输尿管上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74.17%,左输尿管中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73.89%,左输尿管下段结石一次排净率为82.48%。体外冲击波的治疗受到结石的位置,数量,大小,病史的长短,肾积水的程度,结石成分,患肾功能等影响。结论:压电式碎石机发生器入射口径大,压电式冲击波是由圆形排列的压电晶体产生的一种超短波脉冲,形成碎石焦点小,能量损耗小,碎石后结石颗粒细小,多呈粉末状易于排出,患者的首次结石排净率高。B超定位以其灵活的方法,借助参照标志可对各段输尿管结石进行直观准确有效的定位,方法简便,无放射线的伤害,不仅能诊断阳性结石,而且能够诊断阴性结石,具有很高的结石检出率,且在碎石过程中能够时时跟踪观察碎石效果,及根据患者因呼吸而导致输尿管结石位置的改变调整碎石冲击波的焦点位置,使输尿管结石的位置与碎石冲击波焦点位置在同一点,避免盲目冲击,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单纯的B超定位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是一种治疗输尿管结石的理想方法,排石率高,不受阴性结石影响,具有操作简便、安全、痛苦少、无X线伤害、效果满意、合并症少等优点,是输尿管结石的理想首选治疗方法。
张成才[8](2008)在《泌尿系结石的影像学诊断》文中研究说明
本刊编辑部[9](2003)在《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3年第19卷第1~12期文题索引》文中提出
高兴汉,万敏,赵春林,谢靖兴,谢旦生,郑向鹏,刘金来,李冬梅[10](2002)在《膀胱憩室CT诊断》文中指出目的 探讨CT对膀胱憩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我院 7年以来经CT与B超诊断 2 4例膀胱憩室及合并症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单发性膀胱憩室 18例 ,多发膀胱憩室 6例 ,膀胱憩室并发前列腺肥大增生 18例 ,前列腺肥大伴钙化13例 ,有 5例合并慢性膀胱炎 ,其中憩室合并结石 2例 ,膀胱憩室内并发癌 2例 ,均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 CT能够较好地显示膀胱憩室的大小、部位、形态、开口及合并症。通过CT增强扫描能够及时发现憩室内早期的小肿瘤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引言 |
| 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 1.3 病史采集及临床表现 |
| 1.4 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 |
| 2 手术仪器设备及准备 |
| 2.1 主要仪器设备 |
| 2.2 术前准备 |
| 3 手术方法 |
| 4 手术观察指标及随访 |
| 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1 概述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分类 |
| 4 诊断 |
| 5 治疗 |
| 5.1 体外冲击波治疗 |
| 5.2 腹腔镜/机器人辅助腹腔镜治疗 |
| 5.3 输尿管软镜治疗 |
| 5.4 经皮肾镜治疗 |
| 6 可视化穿刺经皮肾镜治疗憩室结石的优势 |
| 6.1 精准穿刺 |
| 6.2 判断穿刺位置 |
| 6.3 跨憩室穿刺扩张 |
| 6.4 提高常规PCNL治疗肾上盏及腹侧憩室结石的成功率 |
| 6.5 标准通道、微通道及超细通道等多种通道选择 |
| 6.6 单通道或多通道同时处理憩室合并憩室外肾结石 |
| 6.7 激光切开或球囊扩张憩室口安全性高 |
| 6.8 造瘘管孔径大,支撑憩室口,扩张确切,引流憩室腔效果好 |
| 7 憩室结石治疗焦点问题 |
| 7.1 是否存在过度诊治 |
| 7.2 憩室颈部如何处理 |
| 7.3 憩室内壁是否需要处理 |
| 8 笔者关于肾盏憩室结石诊治经验 |
| 8.1 术前诊断个人经验 |
| 8.2 手术经验总结 |
| 8.3 腹侧憩室结石治疗经验 |
| 9 本研究的不足和对未来的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肾盏憩室结石的微创治疗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项目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 绪论 |
| 第一部分 输尿管软镜技术在“飞行员肾结石”诊治中的手术时机,诊断和治疗价值以及在手术过程中的使用技巧、注意事项。 |
| 1.1 引言 |
| 1.2 资料与方法 |
| 1.2.1 临床资料 |
| 1.2.2 纳入标准 |
| 1.2.3 排除标准 |
| 1.2.4 主要设备和仪器 |
| 1.2.5 病灶影像学评估 |
| 1.2.6 术前准备 |
| 1.2.7 输尿管软镜检查备碎石取石操作 |
| 1.2.8 飞行鉴定 |
| 1.2.9 统计学处理 |
| 1.3 结果 |
| 1.3.1 治疗及鉴定结果 |
| 1.3.2 CTU高密度病灶分析 |
| 1.4 讨论 |
| 1.5 本章小结 |
| 第二部分:探讨输尿管软镜技术在“飞行员肾结石”使用中,相关的并发症以及对肾脏功能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资料与方法 |
| 2.2.1 临床资料 |
| 2.2.2 纳入标准 |
| 2.2.3 排除标准 |
| 2.2.4 手术治疗器械 |
| 2.2.5 术前准备 |
| 2.2.6 检测方法 |
| 2.2.7 输尿管软镜手术操作 |
| 2.2.8 统计学处理 |
| 2.3 结果 |
| 2.3.1 治疗结果 |
| 2.3.2 手术前后生化指标变化 |
| 2.4 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部分 结束语 |
| 3.1 主要工作与创新点 |
| 3.2 后续研究工作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第2章 内容与方法 |
| 2.1 临床数据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收集患者资料 |
| 2.4.1 采集病史 |
| 2.4.2 临床特征 |
| 2.5 术前检查 |
| 2.5.1 术前影像学检查 |
| 2.5.2 术前实验室检查 |
| 2.6 手术相关器械以及术前准备 |
| 2.7 手术步骤 |
| 2.7.1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 |
| 2.7.2 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 |
| 2.8 术后恢复与随访 |
| 第3章 结果 |
| 3.1 术前指标比较 |
| 3.2 术后指标比较 |
| 第4章 讨论 |
| 4.1 肾盏憩室结石的形成 |
| 4.2 肾盏憩室结石的临床特点 |
| 4.3 肾盏憩室结石的术前诊断 |
| 4.4 肾盏憩室结石的治疗 |
| 4.4.1 肾盏憩室结石的早期开放手术治疗 |
| 4.4.2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 |
| 4.4.3 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 |
| 4.4.4 输尿管软镜碎石术治疗肾盏憩室结石 |
| 4.4.5 腹腔镜与机器人手术治理肾盏憩室结石 |
| 第5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部分 肾盏憩室结石的诊治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英文字母顺序) |
| 个人简介及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方法 |
| 结果 |
| 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 2 手术时间和治疗情况 |
| 3 两组治疗费用的比较 |
| 4 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 |
| 5 两组患者术后下尿路症状情况 |
| 6 两组患者QOL的变化情况 |
| 7 术前术后血红蛋白、WBC计数、血清钠水平对照结果 |
| 8 手术并发症 |
| 9 术后尿路感染情况 |
| 10 患者满意度调查 |
| 11 部分影像学资料 |
| 讨论 |
| 1 BPH和膀胱结石的相关性 |
| 2 BPH的手术治疗 |
| 3 膀胱结石的手术治疗 |
| 4 经皮膀胱造瘘钬激光碎石术联合PKRP的疗效和安全性 |
| 5 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膀胱结石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膀胱疾病诊断 |
| 1.1.1 膀胱憩室 |
| 1.1.2 膀胱结石 |
| 1.1.3 膀胱炎 |
| 1.1.4 膀胱肿瘤 |
| 1.2 B型超声诊断技术现状 |
| 1.3 机器人辅助超声扫描技术的研究现状 |
| 1.3.1 远程超声扫描技术 |
| 1.3.2 自动超声扫描技术 |
| 1.3.3 超声引导的穿刺手术机器人系统 |
| 1.4 论文内容和结构安排 |
| 1.4.1 主要内容 |
| 1.4.2 结构安排 |
| 第二章 超声自动扫描的路径规划方法 |
| 2.1 引言 |
| 2.2 超声自动扫描路径规划方法 |
| 2.3 膀胱超声自动扫描路径的建模 |
| 2.4 基于体表图像的扫描路径规划方法 |
| 2.4.1 二维腹部图像坐标系与运动平台坐标系的变换 |
| 2.4.2 基于椭圆皮肤模型的肤色检测方法 |
| 2.5 基于超声图像的自动扫描路径规划 |
| 2.6 自动扫描实验测试及分析 |
| 2.7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超声自动扫描中膀胱面积的实时测定 |
| 3.1 引言 |
| 3.2 膀胱超声图像分割算法 |
| 3.2.1 水平集方法 |
| 3.2.2 K均值聚类算法 |
| 3.3 基于阈值分割的膀胱图像局部分割算法 |
| 3.3.1 基于阈值法的膀胱质心定位 |
| 3.3.2 膀胱局部分割的实现 |
| 3.3.3 两种算法分割时间比较 |
| 3.3.4 膀胱面积的测定 |
| 3.4 测定实验结果及分析 |
| 3.4.1 数据集信息 |
| 3.4.2 膀胱分割效果的评价 |
| 3.4.3 膀胱空间数据的提取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图像实时识别的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研制 |
| 4.1 引言 |
| 4.2 膀胱超声自动扫描系统 |
| 4.2.1 图像采集模块的实现 |
| 4.2.2 运动控制模块的实现 |
| 4.3 膀胱容量的测定 |
| 4.3.1 膀胱容量测定算法的选取 |
| 4.3.2 超声图像中像素径的标定 |
| 4.4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
| 4.4.1 系统测试内容 |
| 4.4.2 系统测试结果分析 |
| 4.5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工作总结 |
| 5.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 前言 |
| 研究现状、成果 |
| 研究目的、方法 |
| 1.1 对象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患者资料的采集 |
| 1.1.3 术前检查方法 |
| 1.1.4 定位方法 |
| 1.1.5 治疗方法 |
| 1.1.6 治疗标准 |
| 1.2 结果 |
| 3个月内情况 |
| 大于3个月情况 |
| 不良反应 |
| 1.3 讨论 |
| 超声定位 |
| X线定位 |
| 德国产WolF,Piezolith2300和2501压电型体外冲击波超声定位碎石机 |
| 影响碎石效果分析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 综述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X线检查 |
| 1.1 腹部平片 |
| 1.2 检查前准备 |
| 1.3 检查时体位 |
| 1.4 结石的X线表现 |
| 1.4.1 肾结石X线表现 |
| 1.4.1.1 结石位置 |
| 1.4.1.2 结石形状 |
| 1.4.1.3 结石成分 |
| 1.4.1.4 鉴别诊断 |
| 1.4.2 输尿管结石X线表现 |
| 1.4.2.1 结石位置 |
| 1.4.2.2 结石形状 |
| 1.4.2.3 鉴别诊断 |
| 1.4.3 膀胱结石X线表现 |
| 1.4.3.1 结石位置 |
| 1.4.3.2 结石形状 |
| 1.4.3.3 鉴别诊断 |
| 1.4.4 尿道结石X线表现 |
| 1.4.5 盆腔静脉石X线表现 |
| 1.5 静脉尿路造影 |
| 1.5.1 造影前准备 |
| 1.5.2 造影方法 |
| 1.5.3 临床意义 |
| 1.5.3.1 提供与结石有关的确切资料 |
| 1.5.3.2 明确梗阻部位和原因 |
| 1.5.3.3 确定肾功能和尿路异常 |
| 2 B超检查 |
| 2.1 肾脏超声检查 |
| 2.1.1 肾结石声像图 |
| 2.1.2 肾积水声像图 |
| 2.1.2.1 轻度肾积水 |
| 2.1.2.2 中度肾积水 |
| 2.1.2.3 重度肾积水 |
| 2.2 输尿管超声检查 |
| 2.2.1 输尿管结石声像图 |
| 2.2.2 输尿管膨出合并结石声像图 |
| 2.3 膀胱超声检查 利用超声诊断膀胱结石, 准确快速, 需要膀胱中度充盈。 |
| 2.3.1 膀胱结石声像图 |
| 2.3.2 膀胱憩室内结石声像图 |
| 3 CT检查 |
| 3.1 肾脏CT检查 |
| 3.1.1 扫描方法和范围 |
| 3.1.2 正常肾脏CT影像图 |
| 3.1.3 肾结石CT影像图 |
| 3.2 输尿管CT检查 |
| 3.2.1 适应证 |
| 3.2.2 扫描范围 |
| 3.2.3 输尿管结石CT表现 |
| 3.2.4 鉴别诊断 |
| 3.3 膀胱CT检查 |
| 3.3.1 扫描方法和技术 |
| 3.3.2 正常膀胱CT影像图 |
| 3.3.3 膀胱结石CT影像图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