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亚洲的龙鱼及其种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亚洲的龙鱼及其品种(论文文献综述)

林增煜[1](2021)在《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大陆海岸线绵延1.8万千米,沿海渔场众多,海产品在国民的日常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干制的海产品又称为“海味”。以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为研究中心,探讨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民国时期饮食消费政治化这一重要现象,而且也有助于深化和丰富民国社会生活史和社会消费史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饮食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为审视基点,对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包含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四个章节内容。绪论部分首先简述了本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在详细回顾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理路,并对民国时期的“海味”等概念进行界定。最后,对本文的史料来源与研究方法进行简要说明。第一章为海味的产销。首先从海产品的干制加工工艺说起,对近代海产品的干制技术作简要论述,并介绍鱼翅、海参、鲍鱼、鱼肚几种主要海味的制作方法。其次则是探讨海味的来源。国产海味主要来自我国东部沿海各省,而由外洋进口的海味则主要来自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相对于外洋海味而言,国产海味在民国时期的海味消费市场上所占份额显然极少。最后则阐述海味的批发与零售环节。在民国时期的上海等城市,海味业已发展相当成熟,是工商业中的重要一支。海味业的基本单位是海味号和海味行。海味的零售业务则主要由南货店经营。南货店归属于南货业。海味业与南货业均属于海味相关行业。第二章为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本章主要聚焦于海味消费的悠久传统、主体区隔与空间差异。首先,对古代海味消费传统的分析,可知海味的消费兴盛于明清时期,而明清时期各具特色的海味筵席是海味消费繁荣的具体体现。民国以来,社会奢风一脉相承。上层社会视海味为家常便饭,不仅诸多社会名流嗜吃海味,而且社交活动中亦时常能见到海味的身影。普通民众则只在婚丧庆寿等重要宴会场合方得一饱口福。从海味的消费空间来看,城市里的各大酒菜馆中,海味佳肴一直是席上头牌,海味筵席价值不菲。而社会名流的公馆中,海味的消费无疑兼具私密性与享受性。第三章为“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此即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一个个案,主要探究民国时期的“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三四十年代,国民政府发起新生活运动与节约运动,意图以政治性的法律条规规制民众消费的各个方面。毫无疑问,在提倡“饮食节约”的环境中,以鱼翅、海参为代表的海味的消费受到诸多限制,甚至直接被禁止。然而,尽管规范甚多,但无论从社会的消费情形,抑或海味的进口状况来看,海味的消费并未能完全被禁绝。最后一章为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本章为探讨饮食消费政治化现象的第二个个案,主要探讨民国时期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的互动关系。二三十年代轰轰烈烈的抵制日货运动,其矛头直指日货海味。历次抵制日货海味,海味业、南货业、酒菜馆业等均以各自的方式进行响应。从社会层面而言,抵货运动无疑具有诸多成效的,从日货海味的进口上看,日货海味的进口无疑有所下降。然而,消费日货海味之风仍然存在,抵货风潮一过,日货海味进口依旧。即使日货海味的进口受限,非日货海味亦能很好地填补市场缺额。而海味业私进日货与私售日货之行为亦时而有之。无论是提倡“饮食节约”要求拒用海味,抑或“抵制日货”提倡抵制日货海味,都是政治意图干预消费的体现,且都对海味消费产生影响。总的来看,民国时期这两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尽管都对海味消费有所冲击,但并不显着。而在此特殊场景下的海味消费情形,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两场政治运动的诸多局限性,或流于形式,或乏善可陈。

张心钊[2](2021)在《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本文主要研究了混贮原料配比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的影响,并通过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饲用价值进行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将所制作的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作为粗饲料饲喂湖羊,通过比较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体内消化、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等指标,确定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最佳饲养方案,为燕麦草和稻秸在肉羊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试验一、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本试验以燕麦草和稻秸为制作原料,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试验分为7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稻秸青贮(RS)、处理1燕麦草+稻秸(3:7)常规混贮(OR30),处理2燕麦草+稻秸比例为(4:6)常规混贮(OR40),处理3燕麦草+稻秸比例为(5:5)常规混贮(OR50),处理4燕麦草+稻秸(3:7)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30),处理5燕麦草+稻秸比例为(6:4)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40),处理6燕麦草+稻秸(5:5)添加甲酸、乳酸菌、纤维素酶混贮(T50)。青贮45天后开封,对各组青贮饲料进行感官评定和营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燕麦草和稻秸混合青贮饲料的感官评定均优于稻秸青贮饲料(RS组)。2)与稻秸青贮组相比,其他各组青贮饲料的pH、乙酸、丙酸和丁酸含量显着降低(P<0.05),OR30、OR40和OR50组乳酸含量显着上升(P<0.05);使用添加剂处理后的T30、T40和T50组乳酸、乙酸、TSCFA含量和乙丙比显着低于比例相同的OR30、OR40和OR50组(P<0.05),且T50组pH显着低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与OR30、OR40组相比,T30、T40和T50组NH3-N/TN显着降低(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50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T40组(P<0.05)。3)营养成分方面,T30组、T40组、T50组WSC 含量均显着高于 OR30、OR40 和 OR50 组(P<0.05),DM、CP、EE 和 NDF 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添加剂青贮组之间相比,T30组DM、NDF含量显着高于T50组(P<0.05),而T50组CP、WSC含量要显着高于T30组和T40组,3个处理组EE、Ash差异不显着(P>0.05);各处理组ADF含量亦均无显着差异(P>0.05)。由此可见,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价值和发酵品质优于稻秸裹包青贮;当燕麦草和稻秸混合比例在4:6时,添加甲酸、乳酸菌和纤维素酶后青贮效果最佳。试验二、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将刈割的燕麦鲜草与稻秸用切草机切碎,并按干物质含量4:6的比例充分混合添加0.6%甲酸、5×105 cfu/g乳酸菌和80 mg/kg纤维素酶制作混合裹包青贮,同时采用相同的添加剂处理制作燕麦草以及稻秸裹包青贮,裹包青贮采用Mk5050-G型号圆捆包膜机制作。采用体外产气法和体外发酵试验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饲用价值进行评定,将燕麦草青贮(OS组)、燕麦草:稻秸4:6混合青贮(OR组)、稻秸青贮(RS组)以及自然状态保存的稻秸(RH组)作为发酵底物,进行连续72 h的体外产气试验和体外发酵培养试验。结果表明:1)OS组在各个时间点的产气量最大;OS、OR组在各时间点产气量均显着高于RH组(P<0.05),72h累积产气量显着高于RS、RH组(P<0.05),而OS组和OR组在除12h以外的其余时间点差异均不显着(P>0.05)。2)在 12h、24h、48h 和 72h 时,OS、OR 和 RS 组 pH 均显着低于 RH组(P<0.05),在 12h、24 h 和 48 h 时,OS 组 pH 显着低于 RS 组(P<0.05)。3)各组培养液中TVFA的浓度随着时间的增加呈现升高的趋势。在12 h时,OS组培养液TVFA浓度显着高于其余各组(P<0.05);在6h、48 h和72 h时,OS、OR、RS和RH组培养液TVFA浓度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3 h、6h、12 h、24 h和72h时,各组培养液乙酸、丙酸、丁酸浓度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各处理组丁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时,各处理组乙酸浓度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在3 h、6 h、12 h和24 h时,各处理组丙酸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在48 h时,各组培养液丙酸和丁酸浓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乙酸浓度差异不显着(P>0.05);各时间点各处理组培养液乙丙比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4)在3h、24h时,OS组培养液的NH3-N浓度显着高于RH组(P<0.05);在48h时,OS组和OR组培养液NH3-N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但都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5)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的IVDOM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不断升高。在3h、6h、24h、48 h和72h时,OS、OR组IVDOM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其中在 3h、6h 和 72 h 时,OS 组IVDOM 显着高于 OR 组(P<0.05)。综上所述,燕麦草裹包青贮、燕麦草与稻秸4:6混合裹包青贮能够改善体外瘤胃发酵特性,其中燕麦草裹包青贮的利用效果最好。试验三、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48只平均体重为27±1.3Kg且健康状况良好的湖羊,随机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只羊,分别饲喂试验二中所制作的裹包青贮,处理组1为燕麦草裹包青贮(OS)组,处理2为燕麦与稻秸按4:6的比例混合裹包青贮(OR)组、处理3为稻秸裹包青贮(RS)组、处理4为稻秸干草(RH)组。试验期为54天,试验预饲期为14天,正饲期为40天,分别于第1天、20天、40天采集瘤胃液。结果表明:1)OS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要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但与OR组无显着差异(P>0.05);OS组平均日采食量显着高于RH组(P<0.05),与OR、RS组差异不显着(P>0.05)。2)OS组的DM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EE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RS组和RH组(P<0.05);RS组的NDF和ADF表观消化率均显着高于OS组(P<0.05),与OR组和RH组均无显着差异(P>0.05)。3)第1天RS组瘤胃液的NH3-N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第20天RH组瘤胃液的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OR组和RS组丙酸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OS组和OR组的乙酸/丙酸的值显着低于RH组,其中以OS组最小为2.92;各组试验羊瘤胃液的pH、NH3-N、MCP、TVFA、乙酸、和丁酸含量以及亦没有显着差异(P>0.05);第40天OS组瘤胃液的TVFA含量显着高于RH组(P<0.05),其他指标均无显着差异(P>0.05)。4)OS组血液中谷丙转氨酶含量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而肌酐含量显着低于RS组和RH组(P<0.05);OS组和OR组血液中尿素氮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低于RH组(P<0.05)。5)OS组背最长肌肉色H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RS组背最长肌的失水率和剪切力均显着高于RH组(P<0.05),但与OS组合OR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前腿肌的蒸煮损失显着低于RH组(P<0.05),与OR组、RS组无显着差异(P>0.05);OR组后退肌的pH45min显着高于OS组和RS组(P<0.05);各组不同部位肌肉的pH24h、肉色L和肉色C差异都不显着(P>0.05)。6)OS 组背最长肌 C14:0、C15:0、C16:0、C18:0 和 C18:ln9c 含量均显着高于RS组(P<0.05),与其他两组差异不显着(P>0.05),OS组C17:0和C18:3n3的含量要显着高于其他各组(P<0.05),但C22:6n3的含量显着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其余肌肉脂肪酸指标亦无显着差异(P>0.05)。

张洁[3](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叶剑[4](2017)在《常见柔鱼科鱿鱼品种的分子鉴定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鱿鱼分布于全世界,包含许多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品种,它们常被加工成各种风味食品来销售。近年来,该类产品的捕捞和消费逐渐上升。而由于不同鱼种的营养价值和滋味成分有很大不同,其价格差异巨大,因其引发的鱼类产品安全性问题也逐渐成为关注焦点。虽然很多国家都有相应的法规,要求产品外包装上必须注明产品的学名、产地等信息,但是标签制度的实施及掺假造假的判定标准都必须建立在.准确、快速的种类鉴定的基础上。然而,至今仍然没有针对鱿鱼,特别是鱿鱼深加工产品的快速种类鉴定方法。本文以柔鱼科鱿鱼为研究对象,阴性对照选择与目标品种亲缘关系相近的头足类品种(如真蛸和虎斑乌贼等),采用DNA条形码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对其进行品种分析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通用引物,成功扩增茎柔鱼、柔鱼、阿根廷滑柔鱼和太平洋褶柔鱼的线粒体COI基因片段,获得长约658 bp的DNA条形码。结合BOLD和GenBank数据库中17种柔鱼科品种的条形码,进行多重序列比对,发现序列变异主要集中在碱基第三位点,且序列突变未饱和,故适用于系统发育分析。将完整条形码拆分为9块区域,初步探讨了利用DNA微型条形码区分常见柔鱼科鱿鱼品种。基于K2P模型的统计分析显示,所有条形码的平均种间遗传距离是种内遗传距离的18-41倍,其中完整条形码、微型条形码-204-2和102-2中存在明显的条形码间隙;在聚类分析中,这三个条形码构建的邻接树都能形成置信度较高的单系群。因此DNA条形码技术能高效鉴定鱿鱼品种,且微型条形码技术可用于深加工鱿鱼商品的种类鉴定。2.使用其他线粒体基因,建立了针对柔鱼科的荧光定量PCR探针检测体系和分别针对四种常见鱿鱼品种的种类特异性检测体系。通过分析GenBank数据库中的线粒体基因,选择线粒体Cytb基因用于检测柔鱼、COI基因用于检测茎柔鱼和太平洋褶柔鱼、ATPase 6基因用于检测阿根廷滑柔鱼,并根据12S rDNA基因设计了针对柔鱼科的特异性引物和探针。研究表明:1)四个种类特异性探针体系能够区分国内市场里四种最常见的鱿鱼品种;2)针对柔鱼科品种设计的Probe-12S rDNA体系能有效区分柔鱼科鱿鱼与其它头足类品种;3)根据标准曲线的斜率算得所建立检测体系的扩增效率为95.8-102.6%;4)在混合DNA样品中,目标DNA也能高效扩增而不受非目标DNA的干扰。因此加工样品里的鱿鱼成分也能被检出,能满足相关鱿鱼类品种的检测需要。3.选择线粒体COI基因设计针对茎柔鱼的LAMP种类特异性引物,分别开发了基于LAMP扩增的实时荧光检测法和指示剂检测法。研究表明:针对茎柔鱼设计的引物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在反应温度为65℃时,两种检测方法都能有效区分茎柔鱼与其它相似头足类品种;两种LAMP检测方法的绝对检出限能达到10 pg/反应,相对检出限能达到0.01%;这两种方法也能用于头足类加工产品的检测,适用于鱿鱼类商品的现场、快速种类鉴定。

安翠花[5](2015)在《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图案在平面设计中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图案设计也在平面设计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少数民族图案更是散发着其独特的魅力。图案的呈现常被人们附于一定的材料之上--服饰、银饰都是苗族传统图案的主要依附材质。笔者深入苗族聚居地黔东南地区,对苗族银饰图案做了相关调研,发现苗族传统图案一直影响着苗族银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在平面设计方面,苗族传统图案被传承发展着,越来越多的被再利用,再设计。尤其是在设计多元化的今天,可以从苗族传统图案设计这一视角,研究分析,将其更完美契合于平面设计中,以便提高和完善苗族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地位与价值,也为现代苗族银饰的创新及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论文试图从考察反思的基础上,认识苗族银饰图案的较为复杂的演化历程,明晰这种神秘的装饰美学的传承历程,以广泛应用于当代设计中,成为现代设计的根基和养分。论文分为绪论、主文、结语三个部分,主文包括四个章节。第一章,整合中国传统古典图案与少数民族(苗族)传统图案的同异及联系,有助于全面了解中国图案的类别与联系,有利于丰富图案研究的多样性,以便在进行以后的图案设计时有据可查;第二,探究苗族传统图案:生活习俗,图腾崇拜,服饰图案,建筑图案,文化承继,现状等与银饰图案的关系,解析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品牌形象的现状及原因,这对于苗族银饰这一传统民族手工艺的深入研究以及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保护也是一个重要举措;第三,认识和了解新古典图案形式的出现及其形式特征,有利于对苗族传统图案进行再利用,再设计,在承继苗族传统图案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新的民族图案形式;第四,深入探索民族图案之美,从一个新视角对苗族银饰传统图案进行再利用、再设计,结合当代平面设计中,进行苗族银饰品牌形象的时尚化演绎分析,有助于中国传统民族手工艺的传承与发扬。

刘泓泉[6](2016)在《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文中指出濒江临海的南通自古便有着较为丰厚的渔业资源与发展渔业的独特优势。进入近代以来,虽然张謇于清末开启了南通及我国渔业现代化的进程,但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包括南通在内的我国渔业仍多以传统渔业为主。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建立后至2000年间,南通渔业现代化则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这其中,既经历了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也经历了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渔业的恢复与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及一定发展,更有改革开放后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发展。在这一历程中,南通的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之发展逐渐迈向现代化。渔业生产方面,南通渔业生产的渔船与网具在传承基础上逐步得到了改进与革新。改革开放后,现代渔船与网具的生产更是呈现出了规模化之势;捕捞渔业在经历了兴盛、受阻、恢复、发展、产业调整及转型等后,进一步走向现代化;养殖渔业历经兴起、发展、推进、快速与产业化发展后,不断彰显了其日益现代化的程度与水平;水产品的保鲜与加工则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与规模化发展;水产品的销售与贸易也渐次由鱼行主导化、国营化走向现代市场化。渔民方面,解放前南通渔民困窘的生活处境、受损的权益、薄弱的教育及卑微的社会地位等在解放后均发生了巨变。渔民生活逐渐改善并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富裕,权益受到了切实的维护与保障,教育获得了持续的注重和提高,社会地位也有了较大的提升。渔民的生产、生活习俗及信仰也渐渐变迁与移风易俗。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上,解放前,南京国民政府对渔村与渔港的建设虽有关注,但渔村除了衰败根本无建设,渔港建设也进展甚微。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南通渔村进行了整治与初步建设,渔港的建设提上日程并正式启动。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渔村(区)与渔港的建设发展和推进的步伐加快。在南通渔业生产、渔民、渔村与渔港渐行向现代化推进的同时,对其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的渔业管理也日渐现代化。其中,渔业生产管理除不断注重组织机构与制度建设外,还通过渔业指导与合作、渔业集体生产与计划调控、渔业生产承包与渔政管理及目标管理等不断推进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化;渔民与渔村的管理也由钳制渔民的保甲制向民主化等管理方式嬗变。改革开放后,现代渔民与渔村(港)的管理则在改革中继续推进。作为近现代我国渔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典型,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历程折射出了渐进的我国渔业现代化之曲折与不易。南通渔业现代化为江苏乃至全国的渔业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其举足轻重之地位倍显,并较好地发挥了自身的示范引领与促进作用。而南通渔业现代化在其发展与推进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定的特点,且为我国渔业现代化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无疑对我们今天继续推进渔业现代化有着较好的借鉴。

周鸿承[7](2014)在《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中认为从古希腊罗马时代、中世纪一直到蒙元时代马可波罗等人对中国的描述,整体上还是以传说与想象的成份居多,但伴随着陆路和海路通道的不断开拓,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记述更加具体,审视也越发深刻。本文取“中食西传”的视角,探讨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认知状况以及中国饮食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食西传”的主要途径、传承方式、传播过程以及在欧洲本土所引发各种反应和讨论,呈现出西方新旧知识传统的接续与更新。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认识与传播中国饮食文化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大航海时代以来,伴随着西方人地理探索范围的扩大,西方有关中国饮食的信息总量超越既往时代。伊比利亚半岛上的西方人从中国南部沿海地区,东南亚的马六甲等商贸中转站不断地发回有关中国的饮食信息。十六世纪初期,完整的中国南方宴席食单经由葡萄牙人传至伊比利亚半岛。此时“中国有而西方无”的中国饮食名物多借用葡萄牙语的对音传递给其他欧洲地区。西班牙人门多萨编汇的《大中华帝国史》在欧洲出版以后,在更大范围内传递了西班牙人拉达、葡萄牙人克路士和伯来拉等人有关中国饮食的信息。门多萨塑造了一个“地大物博、美丽富饶、物产丰富”的“中华大帝国”形象并成为后世西人参考的标准。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初,“中食西传”具有鲜明的伊比利亚风格。十六世纪中后期,早期入华耶稣会士成为中食西传的主要群体。他们制度化地向欧洲发回传教报告、书信和着作等资料。这些文本材料较为精确与真实地传递了他们视野中的中国饮食以及他们对待中国饮食传统知识的态度。以利玛窦为代表的入华耶稣会士注重对中国食生活和食生产状况的收集,特别注重记录中国代表性物产、饮食偏好和宴饮礼仪。《利玛窦中国札记》对中国饮食内容、类型和功能的记录,基本上界定了后来西方知识群体在综合性着作中对“中国饮食”的讨论范围。初见与适应时期的西方人中,利玛窦无疑是中食西传的开拓者,传播方式的奠定者。十七世纪以来,西方人探索中国内陆从方向上来说呈现出从南到北,从东向西的整体趋势。伴随着地理知识的扩增,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也呈现出区域性饮食特征。曾德昭系统论述了中国南北宴饮礼仪的巨大差异。号称“西方中国地理学之父”的卫匡国在《中国新地图集》中,更是系统地“分省论食”——根据中国不同省份生产的代表性土特产来描述中国的物产信息。十七世纪中后期,西方人还通过大量的图绘资料向西方传递中国饮食形象,实为中食西传深化的又一表现。卜弥格《中国植物志》、《中国地图集》等一系列手稿和着作犹能说明此问题。欧洲本土学者基歇尔在《中国图说》中大量引用卫匡国和卜弥格的图文资料。通过基歇尔的杂糅拼凑,中国饮食内容融入到西方既有的传统知识中。中国饮食在中国和西方,入华和未入华的欧洲知识群体间传递与接续,引发了欧洲文化的变异与更新。十七世纪中后期,西方对中国的调查呈现出鲜明的科学研究趋势。以李明为代表的法国“国王数学家”尤其注重对中国农产品、果蔬等经济作物进行考察。随着欧洲“中国热”的到来,中式进餐方式、中式瓷器和桌椅成为西方人好慕的对象,我们称之为欧洲的中国“食物热”。感性的口味偏好抵不过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食品工业化和营养科学知识更能适应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内在需要。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中国热”衰落,“中华大帝国”形象转变为落后与自大的负面形象。中国饮食作为民族身份的象征,往往成为西方人贬斥的对象,中食西传的时代特征已经发生转变。

孙金荣[8](2014)在《《齐民要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学着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百科全书”。全书计十卷,前九卷计91篇,包括了农、林、牧、副、渔、酿造、饮食等诸多方面内容,同时蕴涵了经贸、文献学、史学、哲学等各方面内容。第十卷又包括149种非中国物产。《齐民要术》内容丰富,涉及生产、生活、文化等广泛领域,是中古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典籍。《齐民要术》以讲授农业技术为主,具有重要的农业科技价值,同时又蕴涵着丰富深邃的哲学、史学等人文科学思想,虽历时千余年,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其人文精神和文化思想,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齐民要术》的作者贾思勰生平事迹资料匮乏,未知或存疑问题多,籍贯故里研究缺乏实证。但对相关资料研究和实际考察,基本判断:贾思勰与贾思同非一人,但贾思勰、贾思伯、贾思同系同宗同族同辈堂兄弟的可能性最大。故贾思勰亦当先祖籍武威,九世祖避祸来齐,故里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县治约在今寿光城南十里)。至于贾思勰故里的准确地点可推知可能与贾思伯、贾思同一样在北魏青州齐郡益都县钓台里,但尚待实证确认。北魏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有别于今青州市(1986年前名益都县)行政区划地图。贾思勰故里在不同朝代归属地有异,笼统地说是益都人、青州人、寿光人是不当的。关于贾思勰做的是哪一个高阳太守,一直没有定论。北魏时期有两个高阳郡,一在青州(今山东境内),一在瀛洲(今河北境内)。因缺乏史料和实物证据,或言贾思勰为官瀛洲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侨置高阳郡太守,或言为官青州正设高阳郡太守。仔细研究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根据贾思勰交友和事迹判断其年龄,为官时间和侨置高阳郡在时间上不吻合(年龄太小或尚未出生)。统计《齐民要术》中“青州”、“瀛洲”郡名的出现机率,出产果品、蔬菜等物品的记载,方言俗语的使用等,基本可以判断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根据《齐民要术》中发达的制曲、酿酒业的记载,考证北魏青州高阳郡(郡治今临淄)数千年发达的酒、醋、酱的酿造历史,也是贾思勰为官青州高阳太守的重要凭证。《齐民要术》引用、参阅图书文献180余种,引用文献资料极为丰富。引用书目中现已失传的有百余种。《齐民要术》引用保存下来的亡佚图书资料,就成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有关书目、内容和版本的重要文献资料,了解古代农业科技的重要科技史料,具有非常珍贵的史料、资料价值。我集汇的《齐民要术》引用的56个亡佚书目,内容涉及地域广阔,涉及物种丰富多样,涉及科技门类多元。这些科技史料,是被《齐民要术》借鉴认同的科技文化思想,也是《齐民要术》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今天了解古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重要史料,还是现代农业科技文化思想的传承和应用的基础,史料价值和现代应用价值极高。《齐民要术》引用的亡佚书目所记录的大量植物、动物物种,及其种植、养殖技术,主要性状、功用等,是农业科技史的宝贵财富。有诸多物种的种植、养殖技术,在现代种植、养殖技术得到验证,是合乎自然规律的,是与现代科技相一致的,其历史传承性、现实应用性强,经济社会效益高。从北魏到北宋,有不同版本流传是可以肯定。至迟在唐代,已有《齐民要术》手写抄本在日本传抄。并且该版本比今天见到的完整的《齐民要术》还多三卷。唐五代有无刻本,难以确定,但有抄本传承是可以肯定的。说南宋龙舒本、明代湖湘本,由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传来,恐待商榷。因拿明抄本比对院刻本尚存部分,明抄与院刻不同之处大量存在。如果我们借助金抄作参照,金抄、明抄、院刻对比,则明抄本与金抄、院刻本出入最大,而金抄与院刻出入很小。如果将“影抄高山寺宋本《齐民要术》”卷五,与明抄、金抄卷五做一下比对,会发现规律性问题:明抄、金抄两本明显不同。院刻本与金抄本一致。明抄、金抄、院刻与其它版本间无明显规律可循。再将《齐民要术》卷八作比对,院刻、金抄相同,而与其它本异的情形最多,约145处。明抄、湖湘本同,院刻、金抄本同,同时明抄、湖湘本又与院刻、金抄本异的情形也较多,约110处。院刻、金抄、湖湘本同,明抄异,这种情形也有一定比例,约33处。金抄与院刻同源的说服力强,但明抄与院刻同源的疑虑就大了。南宋龙舒本与明抄本可能自成一系,是否出自院刻值得商榷和研究。《齐民要术》作者的视角和认识层次没有只停留在农业生产的物质层面,而是从政治、哲学等多层面,认识农业生产的人本、民本意义,认知天地人之间的和合共存关系,探讨事物之间的有机联系。这些思想,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也有对现实的深刻启示。《齐民要术》体现了安民、富民、利民等崇高的人文关怀和民本思想,体现出天地人和合的思想,体现出事物有机联系的思想。《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人事为本,天道为末。人本、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地人和合思想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命题。人本、民本思想,天地人和合思想等,是《齐民要术》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科学发展需要不断培育的思想意识。天地人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上古的宗教天命观中已孕育着天地人和合思想。贾思勰《齐民要术》继承传统天地人和合思想,并在农业生产的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总结、具体运用、推广发展。其中,顺应天时、因地制宜、合理种植和养殖等思想,是中国文化思想史、农业史的宝贵资源。对后世的农业科技思想和农业生产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对现代农业生态文明有着重要意义。《齐民要术》所提倡的多种经营的大农业观念,重视各物种之间的关系,重视各种资源间的关系与应用。同时体现出经济与生态农业意义。《齐民要术》体现的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运用,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齐民要术》讲述的主要内容是农业科技,也讲述了许多农业经济的经营、管理和贸易。但长期以来,人们对《齐民要术》农业经济思想研究较少。《齐民要术》中所讲述的有关农业经济、经营管理和商业贸易的思想,涉及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产品存在的差异化、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提高规模生产、降低劳动成本、提出了土地经营的原则等。《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经贸思想比较,在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时间价值、产品性质、投资收益思想、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齐民要术》中的经济贸易思想,也与现代经贸思想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为现代农业经济管理提供了历史借鉴。《齐民要术》讲述了对家庭经营对象(农作物、蔬菜、果品、林木、动物养殖)的选择问题,对私人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形成了规律性认识,具体介绍了微观经济管理方面的诸多方法和措施,形成了比较简要的理论体系。但是受到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水平的制约,进行的是或个体或局部的商业贸易活动,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现代的条件下,商业思想得到发展,并形成一系列的规范。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现代农业经济贸易,与《齐民要术》中的经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吻合的。《齐民要术》流传下来农业经营生产方式方法,对现代农业经济贸易具有重要启示和现实意义。《齐民要术》承前启后,总结了深耕、浅耕、初耕、转耕、纵耕、横耕、顺耕、逆耕、春耕、夏耕、秋耕、冬耕等各式各样的耕作方式,并详细说明了每一种耕作方式适用于哪些情况,如何具体操作。提出了耕、耙、耱、锄、压等一系列的整地保墒技术措施,并对各环节间的巧妙配合、灵活操作等做了系统的归纳。在农作物的田间管理方面,强调农作物要多锄深锄,锄小,锄早,逐次调整中耕深度。对已耕坏了的土地,记述了补救和改良措施。《齐民要术》比较系统地讲述了垦荒造田、耕地保墒、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精耕细作、美田养田、土壤改良、耕种技术改进等土地耕作技术,并一定程度地形成了耕作技术思想,标志着中国传统耕作技术的成熟。这些耕作技术及思想,既体现了北魏精耕细作的主流技术思想,又奠定了现代土壤耕作方法的基础,对我国现代化农业耕作技术具有重要传承价值和启示意义。现代耕作技术既有对《要术》耕作技术的传承,也有进一步的发展,也有值得反思,并需要从传统耕作技术借鉴改进的问题。在少耕或免耕、用地养地结合、绿肥轮作、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与科学认知等方面,都给后世以传承和启示。我国农作物种植历史悠久。至迟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粟、黍、豆、麦等农作物的种植栽培经验,并加以总结。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齐民要术》记述了十数种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主要讲述了农作物品种类别、特性、选种、种植方法、整地保墒、播种时间、播种量、播种深度、株距、行距、苗期管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留种等技术思想。《齐民要术》对于农作物的研究已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极其广泛的。如在整地、轮作、间作套种、选种、育种认知、制种技术、浸种、播种技术与方法、移栽、播种时令、生长习性和区域种植、生长环境研究、施肥、苗期管理、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储藏、加工技术等诸多方面,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对《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着直接的继承与发展。这些技术思想被现代种植栽培技术学习、借鉴、改进、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理论认知与实践操作。贾思勰农学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对目前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如《齐民要术》作物物种植的浸种、除草、管理、施肥、储藏的有机、安全、环保等技术与思想;天地人和合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种植过程中各环节相关技术之间相互依存的内在联系;重施基肥、有机肥的理念与实践;依据气候特点、区域特点、作物习性等选择适合作物生长的土壤,提高土地的生态效益和生产效率;作物种植的季节时令选择,播种量的把握,中耕锄草、及时收获等方面积累的具体经验技术及实施要求;不同作物间作套种、合理轮作、绿色避害(利用农作物的特性,防治病虫害,如:豆麻间作防虫);生物防治;翻地晾晒、因地制宜、重视个性差异等,对解决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中消耗多、成本高、污染重、风险高等问题,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齐民要术》对农作物种植栽培科技与思想的总结、归纳,对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蔬菜科技有了重要发展。蔬菜栽培品种持续增多,蔬菜栽培技术不断发展。《齐民要术》中记录栽培方法的蔬菜达32种。涉及蔬菜土壤选择、整地作畦、浸种催芽、播种时令、育苗、栽培、耕锄、施肥、苗期管理、茬口衔接、收获、储藏等各技术环节。形成了系统的蔬菜栽培科学技术,为后世蔬菜栽培技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在蔬菜遗传育种、种植栽培、收获、储藏、加工等方面,在理论与实践的个层面,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齐民要术》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涉及叶菜类、根茎类、水生类32种蔬菜种植栽培管理技术,为后世蔬菜种植栽培提供了技术、经验、理论和实践依据。《齐民要术》关于蔬菜遗传育种的理论与实践,为中国蔬菜遗传育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齐民要术》对引种驯化、遗传育种、选种、验种、留种、繁种、种子处理等的阐释,以及蔬菜种植栽培的全局观,菜地的可持续利用,蔬菜生产的持续供应等思想,为后世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的思想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齐民要术》记述了枣、桃、李、梅、杏、梨、栗、柿、安石榴、木瓜、椒、茱萸等12种果树的栽培技术。记述桑、柘、榆、白杨、棠、毂楮、漆、槐、柳、楸、梓、梧、柞、竹等十余种林木,并伐木篇。比较系统地记述了主要果树及用材树种的生长习性、采种方式、育苗方式、种植技术、抚育模式、伐木技术,主要用途和经济效益,以及果树繁殖技术、果品采收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管理、收获、收藏、加工等方面,对《齐民要术》种植栽培科技思想有继承与发展。《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在育种栽培技术、经济产业发展、饮食保健、生态高效、加工等方面,对我国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具有重要启示和意义。《齐民要术》引文浩繁,内容丰富,时间跨度大。在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兼收并蓄、广征博引,具有丰富的资料价值。《要术》在不同季节、气候、土壤条件下,有关植物种植的布局、耕作、栽培、管理、轮作、套作、混作、施肥、灌溉、选种、育种、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方法,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依然具有宝贵价值。在农、林、牧、副、渔、生物技术、饮食、史学、哲学、经济学等更广泛的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现实应用价值。

许品章[9](2014)在《锦鲤的发展现状与历史渊源》文中认为锦鲤.是风靡当今世界的一种高档观赏鱼,有"水中活宝石","会游泳的艺术品"的美称。由于它容易繁殖和饲养.食性较杂.通常一般养殖对水质要求不高.故受到人们的欢迎.我国近年来已有不少投资者对其进行了投资养殖.锦鲤属于辐鳍鱼亚纲,鲤形目.鲤科.鲤属鲤.锦鲤.在日本称为Nishki Goi。它是鲤鱼的

胡茂胜[10](2011)在《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数千年来农业就一直是中国人的根本生计。大多数中国人都是农民,国民生产总产值的大部分也都来自农业,这就是中国人生活的实质。只有农业发达了,中国现代化的最终实现才是有希望的。在以农立国的传统中国,农业发展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如何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的问题。推动农业近代化的力量有很多,士绅便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由他们来组织和领导农业改良,推动农业的近代转型,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历史赋予他们的重任。江苏是中国南方“精耕细作”农业的典型代表,也是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型比较成功的地区。同时,它也是我国历史上着名的鱼米之乡,有着良好的农业资源和禀赋,传统农业比较发达,是近代中国农业商品化程度较高、农业资本主义产生较早、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影响最大的地区之一。此外,江苏地区还是西学东渐中的一个重要港口,士绅阶层较早受西方农学的影响,其开明程度以及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明显高于国内其他省份。研究士绅对江苏农业近代化的影响,可以为当今江苏乃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起到一定的历史借鉴作用与启发意义。论文以士绅为视角,以农业近代化为研究主线,系统探讨了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江苏士绅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译介及倡导,并考察了士绅对推动江苏农业科研、农业经营管理方式、农业教育及农业技术的近代化所起的作用,最后分析了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动因、成效及历史局限性。研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历史学的分析和综合、演绎和归纳研究法,成为本课题解释历史和行文的基本工具,并结合现代化的理论方法。同时,由于研究对象是近代士绅和近代农业,所以历史文献法便成为最基本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有关近代士绅及江苏农业的档案、专着、期刊、报纸等历史文献资料的爬梳、整理和研究,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士绅在江苏农业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这既是选题的学术价值所在,也是论文企求达到的学术目标。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也是世界着名的栽培作物起源中心之一。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成熟早、水平高,曾经在一千多年中是世界领先的。明清以来,农业生产工具一直没有大的改进,农业技术也未见大的改观。清朝后期,西方近代化机械、电气、化工等发展到了较高水平,在此基础上西方产生了以机械化、电气化和化肥的使用为主要特色的近代化农业,并且又有了与之相适应的近代化农业教育体系,再加上人口、耕地等诸多问题开始困扰中国农业,所以晚清时期江苏传统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农业生产技术长期停滞不前,没有大的改观;农业品种缺少改良,无法与西方科学选育良种相比;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业资金贫乏,生产分散,技术落后,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成本高昂,以致无论在国际市场上,还是国内市场上,都无法与洋货竞争。另外,农民的文化素质普遍低下,从而妨碍了江苏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成了制约江苏农业近代化的“瓶颈”。晚清时,江苏不少士绅第一次迈出了国门,踏上了出洋考察或修学的征程。尽管他们的初衷并不是要考察西方的近代化农业,然而在游历过程中却不断地看到西方先进的农业科技,无不观之而惊叹。他们第一次切身感受到了中国与西方在农业方面的差距,是最早受近代化农业启蒙的一批人。出洋的所见所闻,为他们日后着农书、立农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他们通过着述,一方面向世人介绍了西方的先进农业科技,另一方面也开始反思中国的传统农业,倡导推行近代化农业。他们对近代化农业的译介和倡导,为江苏士绅实践近代化的农业奠定了舆论基础。农业科技离不开实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先导性和基础性步骤,就是建立农事试验场。近代化农业科技传入中国之后,江苏士绅或是协助地方政府筹建近代化农事试验场,或是资助农事试验场,或是自己创办不同级别、不同规模的试验场,大大推动了江苏农业科研的发展。此外,中国传统的小农经营方式,是一家一户的家庭式生产,缺乏合作与交流,从而影响农业技术的提高。随着士绅们对西方国家农业经营管理方式认识的不断深入,加上中国小农生产面临的挑战,他们开始仿效西方和日本兴办农会,创建农业公司,实施规模化经营管理。农业近代化或现代化能否实现,农业能否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素质和能力,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前提。因此,江苏士绅们对发展近代化农业教育,传播和推广近代农业科技知识,非常重视。他们不仅创办了各种近代化的农业学校,还很注重农业的社会教育,筹办了农业博览会。他们兴办的一些农务组织也发挥了教育功能,起到了推广农业科技知识的作用。近代以降,中国传统农业发展比较缓慢,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差距愈来愈大。要实现经济现代化就必须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进行农业科学试验,转变农业经营管理方式,传播和推广近代化的农业科技知识,这只是士绅们力图改造江苏传统农业的第一步,也是基础性的步骤,而要真正实现对江苏传统农业的改造,使其走上近代化的道路,则必须将近代农业技术运用到生产中。为此,江苏士绅们大力推广近代化的农业技术,期望能够早日实现农业的近代化。晚清民国时期,江苏士绅开展了一系列的近代化农业实践。他们之所以要致力于近代化农业的推广,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因素的推动:一是政府的政策支持,二是科举废除以后士绅在职业、知识结构、生存空间和价值观上都发生了转变,三是士绅的传统功能在近代得以延伸,四是地方自治下士绅的权力不断扩张。这些都为士绅们传播和推广近代化的农业创造了条件。作为地方精英的士绅在推广近代化的农业方面,取得了比较显着的成效。一方面,是在推行近代化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以往传统社会内部所不具备的新兴事物。另一方面,传统农务事项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士绅们的农业实践,推动了江苏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型。当然,相对江苏广大农村地区而言,士绅们的农业活动还不足以使江苏农业完全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他们在发展近代化的农业中倾心倾力,出钱出地,然而论及业绩,倡导启蒙的意义远大于经济发展的意义,对地方经济的推动,依然只是沧海中之一粟,晨曦中之一抹亮光而已。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社会制度、人口问题、工业基础薄弱等因素以外,与士绅自身的局限性也有很大关系。回顾和总结士绅在江苏农业近代化中的经验教训,无疑可以为今天的乡村地方精英们提供不少珍贵的历史启示。

二、亚洲的龙鱼及其品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的龙鱼及其品种(论文提纲范文)

(1)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创新之处
    四、史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海味的产销
    一、海味的生产制造
    二、海味的来源
    三、海味的分销网络
第二章 海味消费的传统、主体与空间
    一、海味消费的传统
    二、海味消费的阶层区分
    三、海味消费的空间与场合
第三章 “饮食节约”与海味消费
    一、“饮食节约”的发端
    二、“饮食节约”的强化
    三、“饮食节约”下的海味消费
第四章 抵制日货运动与海味消费
    一、抵制日货海味
    二、抵制日货运动下的海味消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目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江苏省山羊生产及饲料资源利用现状
        1.1.1 江苏省粗饲料资源现状
        1.1.2 农作物秸秆等非常规粗饲料资源在肉羊生产中的应用途径
    1.2 燕麦作为粗饲料利用的研究进展
        1.2.1 燕麦草的分布与产量调查
        1.2.2 燕麦草的饲用价值与有效利用
        1.2.2.1 燕麦草的营养价值
        1.2.2.2 燕麦草在肉羊产业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原料配比和制作工艺的筛选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2.1 试验设计
        2.2.2.2 青贮饲料的调制
        2.2.3 测定指标与方法
        2.2.3.1 感官评定
        2.2.3.2 常规营养成分分析
        2.2.3.3 发酵品质分析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燕麦草和稻秸的营养成分
        2.3.2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品质感官评定
        2.3.3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营养成分
        2.3.4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发酵品质
    2.4 讨论
        2.4.1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感官评定的影响
        2.4.2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营养成分的影响
        2.4.3 混合比例及添加剂对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发酵品质的影响
    2.5 小结
第3章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饲用价值的分析与评价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的现场制作
        3.2.2 试验动物及瘤胃液的采集
        3.2.3 微生物培养液的配制
        3.2.4 试验设计
        3.2.4.1 体外发酵产气试验
        3.2.4.2 体外发酵批次培养试验
        3.2.5 体外发酵指标的测定
        3.2.5.1 产气量和产气参数的计算
        3.2.5.2 挥发性脂肪酸浓度的测定
        3.2.5.3 NH_3-N浓度的测定
        3.2.5.4 MCP浓度的测定
        3.2.5.5 有机物消化率的测定
        3.2.6 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发酵底物的营养成分
        3.3.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产气试验结果
        3.3.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pH值
        3.3.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培养液VFA浓度
        3.3.5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体外发酵的IVDOM及其培养液的NH_3-N、MCP浓度
    3.4 讨论
        3.4.1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产气的影响
        3.4.2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pH的影响
        3.4.3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VFA的影响
        3.4.4 不同比例燕麦草与稻秸混合青贮对体外发酵培养液NH_3-N、MCP浓度和IVDOM的影响
    3.5 小结
第4章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肉品质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设计
        4.2.3 测定指标和方法
        4.2.3.1 生长性能指标
        4.2.3.2 消化代谢指标
        4.2.3.3 瘤胃发酵指标
        4.2.3.4 血液生化指标
        4.2.3.5 屠宰性能指标
        4.2.3.6 肉品质指标
        4.2.4 数据统计分析
    4.3 试验结果
        4.3.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3.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3.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3.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3.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3.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生长性能的影响
        4.4.2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营养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4.4.3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瘤胃发酵指标的影响
        4.4.4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4.4.5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屠宰性能的影响
        4.4.6 饲喂燕麦草与稻秸不同组合裹包青贮对绵羊肉品质的影响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结论
    5.2 研究创新点
    5.3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常见柔鱼科鱿鱼品种的分子鉴定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鱿鱼类的生物学分类、特征、营养和渔业情况
    1.2 四种国内主要经济鱿鱼类的生物学性状和渔业情况
        1.2.1 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Lesueur, 1821)
        1.2.2 茎柔鱼(D.gigas)
        1.2.3 阿根廷滑柔鱼(I. argentinus)
        1.2.4 太平洋褶柔鱼(T. pacificus)
    1.3 鱼类种类鉴定的研究现状
        1.3.1 常用的鱼类种类鉴定方法
        1.3.2 常用的DNA物种鉴定技术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柔鱼科DNA条形码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样品收集
        2.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
        2.2.1 条形码数据库鉴定
        2.2.2 DNA条形码序列特征分析
        2.2.3 条形码间隙
        2.2.4 系统发育树
    2.3 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四种鱿鱼的荧光定量PCR技术鉴定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样品收集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样品DNA提取
        3.2.2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优化
        3.2.3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特异性
        3.2.4 荧光定量PCR体系的标准曲线分析
        3.2.5 混合DNA样品的检测
        3.2.6 加工产品的种类鉴定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茎柔鱼的两种LAMP鉴定技术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样品收集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LAMP体系的优化和引物特异性
        4.2.2 LAMP体系的灵敏度:绝对检出限(LODa)和相对检出限(LODr)
        4.2.3 头足类加工产品的检测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标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观察体验法
        (三)深入访谈法
第二章 苗族传统图案
    一、与中国传统古典图案的关系
        (一)汉族文化的影响
        (二) 本土文化的再现
    二、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继承与发展
        (一) 装饰美
        (二)联想与象征
        (三)形式美法则
        (四)道法自然
    三、苗族传统图案形式
        (一)苗族传统服饰图案
        (二)苗族传统银饰图案
        (三)苗族银饰图案与服饰图案的关系
第三章、苗族银饰与图案
    一、银饰图案类别
    二、艺术特征
        (一)材美工巧
        (二)大、多、重、美
    三、价值内涵
        (一)文化价值
        (二)功用价值
        (三)社会职能
        (四)保护与传承
    四、苗族银饰图案之美
        (一)几何纹
        (二)动植物图案
        (三)其他图案
第四章 苗族传统银饰图案的再利用、再设计
    一、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再设计的审美基础
        (一)传统设计的滞后
        (二)现代设计理念的影响
        (三)苗族传统图案再设计的审美取向
    二、新苗族图案的设计需求
        (一)新古典图案的启示
        (二)苗族传统银饰图案与现代元素的切合
    三、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再设计原则
        (一)民族性
        (二)装饰性
        (四)形式美
        (五)契合产品造型
第五章 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再设计与品牌形象
    一、苗族银饰产销中的品牌意识
    二、银饰传统图案的再设计——品牌形象的提高
        (一)图案创意—产品创新
        (二)图案时尚化—品牌时尚化
        (三)图案系列化—品牌宣传系列化
        (四)新民族图案—民族形象与时代同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6)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三、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渔业在南通
        一、远古至明代以前的南通渔业
        二、明清时期的南通渔业
        三、民初北洋政府时期的南通渔业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与受阻
        一、渔业现代化的初步展开(1927~1937)
        二、渔业现代化的被迫中断(1938~1945)
        三、渔业现代化的被迫搁浅(1946~1949)
    第三节 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与发展
        一、渔业现代化的再次起步(1949~1965)
        二、渔业现代化的一定发展(1966~1978)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与加速
        一、渔业现代化的强势推进(1979~1986)
        二、渔业现代化的加速发展(1987~2000)
第二章 渔业生产的现代化
    第一节 张謇与我国近现代渔业生产的开启
        一、张謇与南通吕四渔业公司
        二、张謇与江浙渔业公司
        三、张謇为渔业生产现代化所作的其它努力
    第二节 近现代渔业生产工具的使用与革新
        一、渔船的使用与革新
        二、渔网具的使用与革新
    第三节 捕捞产业之兴衰与现代转型
        一、捕捞渔业的兴盛与困境
        二、捕捞渔业发展的受阻
        三、捕捞渔业的恢复与初步发展
        四、海洋捕捞的继续推进与淡水捕捞的下滑
        五、捕捞渔业的产业化发展与调整
        六、捕捞产业的加速发展与转型
    第四节 养殖渔业的兴起与产业化
        一、淡水养殖渔业的兴起
        二、淡水养殖的恢复发展与海水养殖的起步
        三、养殖渔业的整体推进
        四、养殖渔业的突飞猛进
        五、养殖渔业发展的产业化
    第五节 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之演进
        一、传统的水产品保鲜与加工技术
        二、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在传承中的新进展
        三、水产品保鲜与加工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
    第六节 水产品销售与贸易方式的嬗变
        一、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鱼行主导化
        二、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国营化
        三、水产品销售与贸易的市场化
第三章 渔民生活与观念的变化
    第一节 渔民的生活
        一、渔民生活处境的变迁
        二、渔民权益维护与保障的“虚实之变”
    第二节 渔民的教育与社会地位
        一、渔民教育的注重与提升
        二、渔民社会地位的变迁
    第三节 渔民的习俗与信仰
        一、渔民的生产习俗及变化
        二、渔民的生活习俗及变化
        三、渔民的信仰及变化
第四章 渔村与渔港的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无实质性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渔村的关注
        二、渔港建设进展甚微
    第二节 党和政府正式启动建设的渔村与渔港
        一、对旧时渔村的整治与初步建设
        二、渔港建设的正式启动与初具规模
    第三节 现代渔村与渔港建设的加速
        一、现代渔村(区)建设的迅猛推进
        二、现代渔港建设的加速
第五章 渔业管理的现代迈进
    第一节 渔业生产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业生产管理组织机构的演变与完善
        二、渔业生产管理的制度建设
        三、渔业生产管理的运作模式变迁
        四、渔业生产管理中相关问题研究
    第二节 渔民与渔村管理的现代迈进
        一、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四甲制”
        二、渔民与渔村管理上的保甲制
        三、渔民与渔村管理方式的嬗变及渔港管理的起步
        四、渔民与渔村(港)管理的改革及推进
第六章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评价
    第一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与作用
        一、南通渔业现代化的地位
        二、南通渔业现代化的作用
    第二节 南通渔业现代化所呈现的特点与经验
        一、特点
        二、经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后记

(7)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依据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好奇与想象:大航海时代以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
    第一节 十三世纪以前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
    第二节 马可波罗时代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
第二章 冒险与探索:十六世纪伊比利亚人对中国饮食的传播
    第一节 中国食单初入伊比利亚半岛
    第二节 伊比利亚人对中国饮食认知的不断丰富
第三章 初见与适应:早期入华耶稣会士与中国饮食知识的西传
    第一节 利玛窦及其在中西饮食文化交流史上的巨大贡献
    第二节 曾德昭《大中国志》与晚明中国饮食知识的西传
第四章 调查与研究:西方人对中国食物研究的深化
    第一节 地图上的食物知识:卫匡国对区域饮食的介绍
    第二节 食物的形象化:卜弥格眼中的中国饮食
    第三节 杂糅拼凑、选择报道:基歇尔对中国饮食的传播
    第四节 中国十二绝之一:安文思对中国食物的研究与传播
    第五节 非耶稣会士眼中的中国食物
第五章 感性与理性:法国对中国的科学考察与十八世纪欧洲“中国热”
    第一节 十七世纪中后期法国“国王数学家”对中国食物的科学考察
    第二节 中食西传带来的影响
    第三节 从好慕到鄙夷:西方中国饮食认知的转变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齐民要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和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五、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六、主要观点
    七、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贾思勰生平考略
    第一节 贾思勰籍贯故里考
        一、关于贾思勰籍贯、故里研究与表述存在的问题
        二、贾思伯与贾思同的籍贯、故里
        三、贾思勰与贾思同是否为同一人?
        四、贾思勰与贾思伯、贾思同的关系
        五、古今益都、青州、寿光行政区划及贾氏故里
    第二节 贾思勰为官“高阳”郡治考
        一、关于高阳郡及贾思勰为官高阳的有关记述
        二、关于高阳郡的设置与沿革
        三、贾思勰做的哪个高阳郡的太守?
    结论
第二章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及其文献史料价值
    第一节 《齐民要术》引用亡佚图书集汇
        一、《齐民要术·序》引《仲长子》集汇
        二、《齐民要术·序》引《谯子》
        三、《齐民要术》引《周书》
        四、《齐民要术》引《世本》
        五、《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纂文》
        六、《齐民要术卷第一·耕田第一》引《杂阴阳书》
        七、《齐民要术》引《汜胜之书》
        八、《齐民要术》引《四民月令》
        九、《齐民要术》引崔寔《政论》
        十、《齐民要术》引《春秋元命苞》
        十一、《风土记》
        十二、《字林》
        十三、《永嘉记》
        十四、《广州记》
        十五、《郭子》
        十六、《淮南万毕术》
        十七、《家政法》
        十八、《声类》
        十九、《食经》
        二十、《三仓》
        二十一、《范子计然》
        二十二、《邺中记》
        二十三、《荆州土地记》
        二十四、《广志》
        二十五、犍为舍人、孙炎《尔雅》的注本
        二十六、《淮南子》许慎注本
        二十七、《陶隐居本草》
        二十八、郑玄注《尚书大传》三卷
        二十九、《齐民要术》引《养生经》
        三十、《养鱼经》
        三十一、晋王沈撰《魏书》
        三十二、《交州记》
        三十三、《东方朔传》
        三十四、《吴录》
        三十五、《南中八郡志》
        三十六、《荆州记》
        三十七、《湘州记》
        三十八、《诗义疏》
        三十九、《林邑国记》
        四十、《南越志》
        四十一、《登罗浮山疏》
        四十二、《吴记》
        四十三、《游名山志》
        四十四、《晋起居注》
        四十五、《仓颉解诂》
        四十六、《夏统别传》注
        四十七、《皇览》
        四十八、《齐地记》
        四十九、《西河旧事》
        五十、《庄子》司马彪注
        五十一、《南方记》
        五十二、《吴氏本草》
        五十三、《异物志》
        五十四、《临海异物志》
        五十五、《南州异物志》
        五十六、《南方异物志》
    第二节 《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史料价值
        一、《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文献史料价值
        二、《齐民要术》保存亡佚图书资料的农业科技史料价值和应用价值
第三章 《齐民要术》版本与校勘存疑研究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研究
        一、关于《齐民要术》主要版本、抄本、校本流传概述
        二、《齐民要术》主要版本(刻本、抄本、校本)源流关系研究
    第二节 《齐民要术》校勘存疑研究举要
        一、“有”、“无”之辨
        二、桂阳太守、桂阳县令之辨
        三、银、钱、根之辨
        四、“妨”字衍缺之辨
第四章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哲学思想
        一、《齐民要术》中的人本、民本思想
        二、《齐民要术》中的天地人和合思想
        三、《齐民要术》中普遍联系的辩证思想
    第二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渊源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的文化渊源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渊源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思想的文化渊源
    第三节 《齐民要术》哲学思想的文化意义
        一、《齐民要术》人本、民本思想文化意义
        二、《齐民要术》天、地、人和合思想的文化意义
        三、《齐民要术》普遍联系辩证思想的传承与意义
第五章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第一节 《齐民要术》经济商贸思想
        一、农产品生产与市场交换
        二、农产品的时间价值和生产的连续性
        三、注重多种经营,发挥物种的比较优势和经济效益
        四、合理地配置生产要素,提高投资收益
        五、注重规模生产和降低劳动成本
        六、量已力、宁少好、不多恶的土地集约经营、精耕细作原则
    第二节 《齐民要术》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思想差异比较
        一、对商品交换一般等价物认识的差异
        二、时间价值差异
        三、产品比较优势的差别
        四、投资收益思想差异
        五、劳动成本和规模生产的理念差异
    小结
第六章 《齐民要术》土壤耕作技术思想及其现代传承与启示
    第一节 《齐民要术》中的耕作技术与思想
        一、火烧、(?)杀、开垦、耕种——明确垦荒造田的方法
        二、“耕地以燥湿所得为佳”——强调土壤干湿适度
        三、“秋耕欲深,春夏欲浅”——耕地保墒要因时制宜
        四、“初耕欲深,转耕欲浅”——耕地保墒要因地制宜
        五、耕地量力择时、耕锄因地而异、麻田耕不厌熟——耕地保墒方式要灵活
        六、“犁欲廉,劳欲再”——精耕细作思想
        七、“美田之法,绿豆为上”——美田、养田之法
        八、“强土尔弱之”“弱土尔强之”——土壤改良技术思想
        九、“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重视耕种技术改进和劳动生产率提高
        十、“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强调耕织的重要性
    第二节 《齐民要术》耕作技术思想的现代传承与启示
        一、从传统耕作技术的实践体悟到现代耕作技术的科学认知
        二、少耕或免耕的水土、资源、环境效益
        三、《齐民要术》用地养地结合与绿肥轮作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环割技术的传承与启示
        五、《齐民要术》耕作种植技术思想的当代启示和意义
    结语
第七章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种谷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大豆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大、小麦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水稻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农作物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种谷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二、《齐民要术》种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大豆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四、《齐民要术》大小麦种植技术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第八章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种姜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蔬菜种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大蒜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种姜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三、现代种韭植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蔬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大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二、《齐民要术》生姜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三、《齐民要术》种韭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
第九章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第一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科技思想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技术思想
        六、《齐民要术》中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
    第二节 现代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一、现代枣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二、现代桃树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四、现代苹果种植栽培技术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五、现代柿树种植栽培技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六、现代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七、现代白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对《齐民要术》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节 《齐民要术》果树林木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一、《齐民要术》枣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二、《齐民要术》桃树种植栽培科技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三、《齐民要术》梨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与意义
        四、《齐民要术》柰(苹果)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启示和意义
        五、《齐民要术》柿树栽培种植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六、《齐民要术》榆树种植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七、《齐民要术》白杨栽培技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着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本文"士绅"的范围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近代江苏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第一节 农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一、农业技术
        二、生产工具
    第二节 农业品种缺少改良
        一、棉花
        二、蚕种
        三、其他品种
    第三节 农产品缺乏竞争力
        一、国际市场
        二、国内市场
    第四节 农民的文化素质低下
        一、农业生产中充斥着迷信色彩
        二、缺乏改良传统农业技术的意识和技能
第二章 江苏士绅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译介和倡导
    第一节 江苏士绅对西方近代化农业的认识
        一、西方近代化农业机械
        二、西方近代化畜牧业
        三、西方近代化农业科研
        四、西方近代化园艺技术
        五、西方近代化农业教育
    第二节 江苏士绅对近代化农业论着的译介
        一、创办近代农业报刊
        二、翻译出版近代农业科技着作
    第三节 江苏士绅对近代化农业的倡导
        一、对农工商关系的重新定位
        二、主张引进或制造农业机械
        三、重视农业科研及优良品种的引进
        四、倡设新型的农业经营管理方式
        五、提倡发展近代化农业教育
第三章 士绅与江苏农业科研及农业经营管理方式的近代化
    第一节 农事试验场及其农业科研活动
        一、筹办农事试验场
        二、农事试验场的科研活动与成绩
    第二节 农会及其职责
        一、创立农会
        二、农会的主要职责
    第三节 农业公司及其新质
        一、创建农业公司
        二、农业公司的资本主义性质
第四章 士绅与江苏农业教育的近代化
    第一节 大力兴办农业学校
        一、士绅兴办实业教育的动机
        二、与地方合作办学
        三、自办农业学校
    第二节 筹办农业博览会
        一、组织参加国外农业博览会
        二、举办省内农业博览会
        三、农业博览会的知识传播方式
    第三节农务组织的教育功能
        一、农事试验场的教育作用
        二、农会的知识传播功能
第五章 士绅与江苏近代化农业技术的推广
    第一节 引进、培育和推广良种
        一、引进和培育优良棉种
        二、培育推广优良蚕种
        三、改良稻麦、蔬果及其他品种
    第二节 植树造林
        一、植树造林的新认识
        二、植树造林的实践
    第三节 垦植、灌溉、肥料生产和渔业技术
        一、垦植技术
        二、灌溉技术
        三、肥料生产技术
        四、渔业技术
    第四节 丝、棉业与农产品加工技术
        一、蚕业技术
        二、棉纺织技术
        三、碾米、榨油与面粉加工技术
第六章 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动因、成效及局限性
    第一节 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动因分析
        一、政府的政策支持
        二、科举之废与士绅的嬗变
        三、士绅传统功能的延伸
        四、地方自治下士绅权力的扩张
    第二节 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成效
        一、推广了先进农业科技知识
        二、促进了农产品的高质优产
        三、农业公司的作用和意义
        四、推动农工商一体化发展
    第三节 江苏士绅近代化农业实践的历史局限性
        一、士绅近代化程度总体较低
        二、士绅自身财力有限
        三、工业资本介入农业改良的局限性
        四、士绅城居和劣化的负面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亚洲的龙鱼及其品种(论文参考文献)

  • [1]饮食与政治:民国时期海味消费研究[D]. 林增煜. 贵州师范大学, 2021(02)
  • [2]燕麦草与稻秸混合裹包青贮制作及其对湖羊瘤胃发酵、生长性能和羊肉品质的影响[D]. 张心钊. 扬州大学, 2021(09)
  • [3]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4]常见柔鱼科鱿鱼品种的分子鉴定技术研究[D]. 叶剑.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5]苗族传统银饰图案应用研究[D]. 安翠花. 中南民族大学, 2015(03)
  • [6]南通渔业现代化研究(19272000)[D]. 刘泓泉. 苏州大学, 2016(06)
  • [7]中食西传:十六至十八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饮食[D]. 周鸿承. 浙江大学, 2014(12)
  • [8]《齐民要术》研究[D]. 孙金荣. 山东大学, 2014(04)
  • [9]锦鲤的发展现状与历史渊源[J]. 许品章. 水族世界, 2014(02)
  • [10]晚清至抗战前士绅与江苏农业近代化研究[D]. 胡茂胜.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5)


齐民要术论文 燕麦草论文 中国饮食论文 青贮饲料论文 混合农业论文

上一篇:做科技投资机构的优秀财务经理
下一篇:台湾反导防御系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