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李梦,周运波,孔小娟,卓彩虹,刘彬[1](2021)在《雷火灸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症状及血清前列腺素F2α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雷火灸对原发性痛经(PD)寒凝血瘀证患者痛经症状及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82例PD寒凝血瘀证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1例(后脱落1例)予经期服用布洛芬缓释片治疗3 d,治疗组41例(后脱落2例)予雷火灸治疗,经期灸3 d,经期后1周后再灸10 d。2组均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后1个月随访1次。比较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PGF2α水平。结果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疼痛VAS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对照组疼痛VAS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及随访时治疗组CMSS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均低于对照组同期(P<0.05);治疗后对照组CMSS持续时间、严重程度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随访时对照组CMSS持续时间、严重程序评分均高于本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PGF2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雷火灸治疗PD寒凝血瘀证可缩短痛经症状持续时间,降低痛经症状严重程度其机制可能与雷火灸调节血清PGF2α水平有关。
张红欣[2](2020)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情绪影响的观察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女性情绪的影响及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通过患者住院和(或)门诊复查结合随访电话进行随访,并发放电子版问卷,问卷包括一般问卷内容、简式POMS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回顾性分析于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且符合纳排标准的女性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及上环后1年的情绪变化。结果: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置入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的女性共有1276人,符合纳排标准有558人,完整填写情绪问卷者有474人,其平均年龄为38.47±5.44岁,平均BMI指数为25.96±6.29。对上环前、上环后、上环后1年的情绪问卷分析结果显示:积极情绪中精力-活力及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两个维度在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上环后1年的得分基本持平,p值分别为0.895、0.752,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消极情绪中愤怒-敌意维度的总分均值在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及上环后1年依次下降,p值为0.01,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焦虑情绪在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及上环后1年的得分差别,p值为0.496,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抑郁、疲乏-迟钝、迷惑-混乱等几个维度的得分在上环后6个月及上环后1年均要低于上环前,但p值均>0.05,没有显着性差异;总的情绪纷乱评估TMD的均值在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及上环后1年有下降趋势,但p值为0.188,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将年龄、BMI、受教育程度、长期居住地、人均可支配收入、效果、满意度及副作用分别与上环前、上环后6个月、上环后1年的简式POMS量表中的5个情绪维度、TMD及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的得分情况分别进行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后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仅包含效果的模型p值小于0.05。结论:在本研究中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系统对积极情绪中精力-活力及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两个维度的影响作用不显着;但可以明显改善消极情绪中愤怒-敌意维度;对焦虑、抑郁、疲乏-迟钝、迷惑-混乱等负性情绪维度几乎没有影响,对总的情绪纷乱评估的影响作用非常小。对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情绪的影响作用及程度不同。
阿恩特·辛恩,徐凌波[3](2017)在《抗制药品安全犯罪:现状与未来》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德国与欧盟在打击药品犯罪方面的刑事司法实践及其所存在的问题。文章从行为人、被害人、行为方式、法律规定等多个层面阐述了抗制药品犯罪方面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互联网销售这一新型销售模式给刑事追诉带来了更大困难。在法律规定层面,本国法中空白条款的存在使药品犯罪的规定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存在违反明确性原则的疑虑,而欧盟成员国之间法律规定的不协调也给跨国的药品犯罪追诉带来障碍。
何彤彤[4](2017)在《多囊卵巢综合征气质类型与证素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调查收集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四诊资料,探讨PCOS中医证素和气质类型分布规律,揭示多囊卵巢综合征证素与气质类型的内在关系,进而细化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分型,以期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角度为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辨证治疗提供部分理论依据。方法:从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平度中医院妇科门诊患者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93例,测量其证素分布规律和气质类型,运用相关软件进行证素类型、气质类型的频数统计,并分析证素与气质类型的相关性。结果:1.基本证素的分布规律:病位证素按积分排列(由高到低)为:肝、肾、胞宫、脾、心、肺;病性证素按积分排列依次为:气滞、痰湿、阳虚、阴虚、血瘀、气虚、血虚。2.气质类型分布:PCOS患者神经质、精神质得分显着高于常模。气质类型及其概率分布情况为(由大到小):胆汁质26.88%、抑郁质25.8%、粘液质12.9%、多血质8.6%、多血质-粘液质8.5%、胆汁质-抑郁质7.5%、胆汁质-抑郁质-粘液质-多血质5.4%、胆汁质-多血质4.3%。3.气质类型与证素之间的关系:胆汁质PCOS患者主要病位证素是肝(P<0.05),主要病性证素是阴虚(P<0.05);抑郁质PCOS患者主要病位在心(P<0.05),主要病性证素是痰湿、阳虚(P<0.05)。结论:1.研究结果显示肝、肾、阳虚、气滞、痰湿为多囊卵巢综合征常见证素,也可能是本病的根本病因。2.PCOS患者较正常女性有更多的心理问题。气质类型以胆汁质和抑郁质为主,胆汁质的PCOS患者主要病位在肝,主要病性是阴虚。抑郁质的PCOS患者主要病位在心,主要病性是阳虚,痰湿。提示胆汁质与肝、阴虚,抑郁质与心、阳虚、痰湿可能存在某些生理病理上的联系。
毛冀川[5](2017)在《甾体1,2位氧化消除脱氢反应及伐地那非合成工艺研究》文中提出非那雄胺是睾酮代谢过程中内酶-II型5α-还原酶的特异性抑制剂,能有效减少血液和前列腺内的二氢睾丸酮浓度,从而应用于治疗前列腺增生。此外,非那雄胺在男性脱发和女性多毛症等疾病方面也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双氢非那雄胺是制备非那雄胺的重要中间体,其通过脱氢反应可以得到非那雄胺。大量关于双氢非那雄胺的脱氢方法被相继报道,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反应条件苛刻、选择性差、副产物多、产率低等。因此,开发一种高效的、温和的方法来促进双氢非那雄胺脱氢反应制备非那雄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本论文第二章的研究工作中,首先以孕烯酮酸作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成功制备了双氢非那雄胺中间产物,并通过碘化反应,制备了 2-碘双氢非那雄胺。在系统考察不同重结晶溶剂对2-碘双氢非那雄胺产率和纯度的影响后,获得了高纯度的2-碘双氢非那雄胺。然后,系统考察了不同碱、氧化剂、反应溶剂、反应时间以及底物投料比对2-碘双氢非那雄胺消除反应的影响,获得最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最佳氧化剂为过二硫酸钾,最佳反应溶剂为THF,最佳反应温度为室温,底物的最佳投料比为n2-碘双氢非那雄胺:n过二硫酸钾=2.0。在最优化条件下,考察了2-碘双氢非那雄胺、2-碘-3-氧代-4-氮杂-5α-雄留-17β-甲酸和2-碘-3-氧代-4-氮杂-5α-雄留-17β-甲酸甲酯的氧化消除反应,高产率地获得了相应的目标产物,纯度高达99.8%。该反应具有原料稳定、反应条件温和、环境友好、产率高、分离纯化简单和产品纯度高等优点,为非那雄胺及其类似物的制备提供了一个高效的方法。伐地那非是PDE5抑制剂中的一种,其主要临床应用于勃起功能障碍和高血压等疾病。与其他PDE5抑制剂相比,伐地那非具有用量小、起效快以及安全性好等特点。伐地那非的合成过程较为复杂,产率较低,价格十分昂贵,因此对伐地那非工艺的改进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在综合考察了原料成本、反应产率等因素的基础上,选择了以丙氨酸和正丁酰氯为原料,制备了 2-丁酰氨基丙酸,经取代反应、缩合反应、氯磺酸化等六步反应制备伐地那非的路线。对该工艺中的缩合反应步骤进行了改良,“一锅法”合成了化合物4。简化了实验操作,使工艺更适用于工业化生产。伐地那非单盐酸盐的制备目前报道甚少,本文系统考察了溶剂、盐酸用量及温度对伐地那非单盐酸盐形成的影响。获得最优条件为:以二氯甲烷/乙醚(V二氯甲烷:V乙醚=2:1)为溶剂,盐酸浓度为1mol/L的盐酸乙醚溶液,反应温度为0℃,伐地那非单盐酸化产率高达96%。
曲韵[6](2016)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疗效的Meta分析及临床疗效观察与兔耳模型病理研究》文中提出此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互相关联的三个部分,分别为火针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及火针对实验性痤疮兔皮肤病理的影响研究。一、火针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目的:临床上应用火针治疗痤疮的研究众多,但却相对混乱,缺乏系统的总结。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进行评价,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单独使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RC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为火针治疗痤疮提供相关的循证学依据。方法:按照指定的文献检索方法,计算机检索了PubMed医学文献检索服务系统、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及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并辅助手工检索,收集1995年1月至2016年3月发表的有关于单独使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最终纳入Meta分析的文献9篇,全部纳入病例总数为795例,其中包括火针治疗组412例患者,其他疗法组383例患者。应用Meta分析后结果发现痤疮患者中,单独使用火针疗法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RR=1.16,95%CI=(1.07, 1.25), I2=62.7%, P=0.00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研究中涉及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的文献有3篇,应用Meta分析后结果发现接受火针治疗的痤疮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其他疗法,WMD=2 1.54,95%CI=(1.96,41.12), I2=96.5%,P=0.00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试验文献方法学质量较低。结论:(1)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相对于其他疗法,有效率明显提高。(2)火针疗法治疗痤疮在改善皮损评分方面,与其他疗法相比有显着的优势。(3)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少。二、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评价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阳性药物对照设计,对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痤疮患者按照入组顺序,参照随机数字表产生的组别进行治疗,试验组采用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初步优化规范化方案进行治疗,1次/周;对照组晚上使用他扎罗汀乳膏,早上使用克林霉素凝胶,1次/日;疗程均为4周。临床试验结束后对痊愈、显效及有效的患者随访4周。结果:(1)火针疗法的临床疗效试验组32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中,面颈部皮损评分、肩背部皮损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中,皮损积分、其他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试验组32例患者中治疗前辨证属肺经风热证5例,肺胃湿热证13例,痰瘀互结证14例,从治疗前后皮损评分差值和中医证候积分差值来看,痰瘀互结证与肺经风热证、肺胃湿热证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30例患者治疗前后皮损评分比较中,面部皮损评分、肩背部皮损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中,皮损积分、其他症状积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自我感知、情感功能、社会功能评分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皮损评分比较中,面颈皮损和总皮损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中,皮损积分和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生活质量评分比较中,自我感知评分和生活质量总评分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78.13%,对照组总有效率63.33%,两组疗效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2)随访分析试验组停止治疗后各项评分趋于稳定,而对照组停药后则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随访结束时两组在皮损评分(试验组:2.81±1.17,对照组:4.82±1.20)与生活质量评分(试验组:9.31±2.26,对照组:11.7±3.05)的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皮损严重程度的单项评分比较中,两组患者面颈部皮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肩背部皮损评分差异不明显;生活质量的单项评分比较中,两组患者自我感知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情感功能与社会功能评分差异不明显。从随访研究发现经火针治疗后患者皮损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趋于平稳,并在停止治疗后仍呈下降趋势,而西药外用在停药后有反复的情况出现,其远期效果不如火针疗法。(3)患者满意度评价与安全性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患者满意程度评价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检查无异常,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安全性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确切,可以显着降低痤疮患者的皮损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皮肤病学生活质量评分,且痰瘀互结证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两种证型。(2)火针治疗后患者皮损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趋于平稳,并在停止治疗后仍呈下降趋势,远期疗效较好。(3)安全性好、患者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广。三、火针对实验性痤疮兔皮肤病理的影响研究目的:对实验性痤疮兔皮肤病理改变进行观察,阐释火针对痤疮病理的影响,以期初步揭示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方法:将24只雄性日本大耳白兔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火针组与西药组,其中模型组、火针组与西药组采用Kligman经典造模法进行痤疮造模,造模成功后火针组与西药组分别进行治疗,治疗2周后肉眼观察兔耳组织形态进行评分,并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及评分,对各组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根据兔耳肉眼评分标准,从兔耳厚度、硬度、粗糙程度、黑头粉刺、结节、囊肿等方面进行评分: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根据兔耳病理评分标准从角化程度、表皮增厚程度、毛囊扩张程度、毛囊内角化物质多少和炎细胞浸润等5个方面进行评分: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西药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针组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针治疗可以显着降低兔耳痤疮肉眼评分与病理评分;(2)火针治疗与西药外用在改善兔耳痤疮肉眼评分与病理评分方面疗效相当;(3)火针可能通过改善痤疮局部皮损的病理变化而对痤疮起到治疗作用,其机理仍需进一步讨论。
刘飞[7](2016)在《TLRs信号调节B细胞CDld表达及鞘脂类代谢参与狼疮进程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常见的典型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诱发全身多系统和多器官的损伤,导致显着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般认为SLE的发生可能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认为B细胞不仅可以通过分泌自身抗体直接参与SLE的病发机制,还能够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及作为抗原递呈细胞参与SLE的进程,提示B细胞功能紊乱可能是SLE发生及发展中的关键环节。但令人失望的是,目前靶向B细胞治疗SLE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近来研究发现在SLE的发病过程中B细胞不仅起到致病作用,还能够调节免疫功能而起到保护作用。可是,在SLE具体病理条件下,是否存在B细胞功能的差异而影响靶向B细胞治疗的预期疗效还不清楚。因此,B细胞参与SLE疾病的机制还需要深入研究,以期为临床上治疗SLE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CD1d被认为介导了 B细胞的免疫调节功能。B细胞可通过CD1d识别脂类抗原与恒定自然杀伤T(iNKT)细胞相互作用,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程。虽然许多研究报道B细胞CD1d的表达紊乱与SLE发病是密切相关的,但迄今关于SLE病理条件下何种因素影响B细胞CD1d表达改变尚未见报道;进一步,已知CD1d介导的B细胞免疫调节功能需要脂类抗原的参与,脂类也直接影响SLE病情,但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中脂类代谢是否发生改变及其机制仍未阐明。为了解析上述质疑,本论文进行了如下研究:1.SLE病理条件下TLR9信号介导的miR-155及Ets1降低B细胞表达CD1d首先我们分析了 B6.MRL-lprSLE模型小鼠发病时期B细胞中CD1d的表达。结果显示B细胞在SLE病理条件下其CD1d表达下调,这一结果与已经报道的SLE患者B细胞表面CD1d表达下调结果一致。已知Toll样受体(TLR)通路的激活能够调节SLE疾病的进程,我们前期的研究结果也显示TLR通路可通过影响B细胞的功能参与SLE的病理机制。在本研究中我们用TLR9配体刺激B细胞,发现TLR9信号的激活确实可以显着的下调B细胞中CD1d的表达。为了探究TLR9信号下调B细胞表达CD1d的机制,我们依据关于SLE中microRNA(miRNA)表达紊乱的文献报道,检测了小鼠原代B细胞体外刺激后以及不同EBV背景下人B细胞系中miRNA与CD1d的表达,发现miR-155的表达与CD1d表达存在相关性。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及实验证明miR-155确实可直接靶向CD1d并抑制其表达。重要的是,我们还发现miR-155抑制CD1d后能降低抗原递呈细胞对iNKT细胞的抗原递呈功能,导致iNKT细胞活化的减弱及IFN-y分泌的减少。此外,我们还发现TLR9信号可通过影响SLE易感基因Ets1进而调节CD1d的表达。这些结果表明,TLR9信号通路介导的miR-155及Ets1表达改变可能是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CD1d功能紊乱的原因。2.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CD1d表达缺陷可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为了澄清B细胞CD1d表达紊乱对B细胞的影响,我们分析了 B6.MRL-lpr模型小鼠不同发病阶段(6周、16周、21周和26周)下B细胞表面CD1d的表达以及B细胞相应的活化状态,结果表明在模型小鼠发病早期,B细胞表面CD1d表达下调,而后期B细胞表面CD86才明显升高。我们还利用TLR7激动剂—咪喹莫特(IMQ)分别处理正常小鼠7周、10周和13周建立狼疮模型小鼠,发现在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及脾脏B细胞中CD1d均明显下调于处理早期,而其后CD86明显上调;分析显示B细胞表面表达的CD1d与CD86呈负相关,但这种相关性不存在于DC。进一步,为了确证这种相关性,我们还分析了正常人B细胞,结果表明CD1d与CD86表达的负相关性存在,但不存在于SLE患者来源的B细胞。此外,我们体外实验证实CD1d信号可抑制TLR7信号诱导的CD86表达。这些结果说明,B细胞CD1d表达缺陷可能导致B细胞过度活化,进而加剧SLE进程。3.SLE病理条件下TLR信号影响鞘脂类代紊乱,导致炎症反应增强和病情加剧已知CD1d介导的B细胞免疫调节功能需要脂类抗原的参与,脂类也直接影响SLE病情。为了考察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中脂类代谢是否发生改变,我们对已有的SLE患者B细胞基因芯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中鞘脂类代谢发生了紊乱,表现为鞘脂类代谢通路中以鞘磷脂磷酸二酯酶3(SMPD3)为中心的相关酶分子表达差异;这种差异基因也在SLE模型小鼠脾脏B细胞获得证实。进一步发现TLR信号通路可诱导这些基因在B细胞以及巨噬细胞中的差异表达,而SMPD3的缺陷表达能够增强TLR信号通路,进而诱导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但抑制IL-10的产生。我们还发现TLR信号可调节SMPD3的转运以及神经酰胺的水平,从而可能增强TLR信号诱导的炎症反应。这些结果表明,TLR信号导致SLE患者和模型小鼠B细胞中鞘脂类代谢紊乱,这种紊乱可增强TLR信号介导的炎症反应,进而促进SLE的发展。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1)SLE模型小鼠B细胞中CD1d表达降低,这种降低归因于TLR9通过诱导miR-155及Ets1表达的调节;(2)在SLE小鼠模型发病早期B细胞表面CD1d下调,提示其可能导致B细胞过度表达CD86,参与SLE进程;(3)在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中的鞘脂类代谢紊乱,且这种紊乱与TLR信号密切相关,进而促进SLE的发展。
郑玮琳[8](2016)在《痛经文献分析及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研究》文中提出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妇科的常见病、疑难病,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该病所致痛经、慢性盆腔疼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目前治疗该病的方法主要有西药治疗、手术治疗和中药治疗,但疗效有限。因此,从中医角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进一步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课题括文献研究及临床研究两个方面。旨在通过第一部分文献研究,系统整理古代痛经的用药规律、相关辨证及治则治法,为现代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和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以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为切入点,以古代文献研究结果及司徒仪教授名医经验为基础,观察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一、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古代痛经文献(东汉至清代)进行研究,筛选上至东汉,下至清末民国期间治疗痛经的相关方药,运用数据挖掘手段,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及用药规律等进行深入分析、重新认识,总结古代医家诊治痛经的特点,为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治疗及科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古代医籍,确立检索词,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工具,通过全文检索功能系统检索中医古籍痛经相关文献,基于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建立古籍痛经方药数据库。将纳入古籍方剂信息录入广东省中医院大数据团队研发的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处理平台,运用数据挖掘方法,从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潜在核心主题挖掘、聚类分析等角度分析痛经的方药运用规律,从整体上对痛经的病因病机、方药证治规律、代表性方药、临证思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用药规律研究:通过对痛经315首处方的分析,其中共涉及580味中药,用药结果表明:1.药物属性方面,补虚药、活血化瘀、理气、温里、止血药为痛经最常用的药类。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所居频次最高,用药与痛经“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致病理论相符。2.高频用药分析:前20味高频药物依次为当归、白芍、川芎、肉桂、香附、甘草、延胡索、木香,熟地黄、白术、桃仁、牡丹皮、人参、炙甘草、牛膝、大黄、生姜、干姜、红花。当归、白芍养血,肉桂、生姜、干姜温经散寒,炙甘草、人参、白术补益中气,川芎、牡丹皮、红花、牛膝活血化瘀,延胡索、木香行气止痛。3.药物性味归经分析表明,药性以温平为主,热性药的使用比寒性、平性药物多;药味以辛、甘、苦为主。归经以归肝经、脾经、心经、肾经、胃经为主,调和肝脾为治疗痛经的主要方面。4.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三味核心用药为当归、白芍、川芎;五味核心药物为当归、川芎、白芍、肉桂、香附,药物间存在内在配伍关联性,亦是常用药物核心。5.主题分析建模方面,方药主要包括四个潜在主题分析,既可分为四个主要证型,血瘀兼血虚、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气血两虚夹瘀。活血化瘀药在每个主题均运用。聚类分析方面,痛经可包括8个聚类方,亦为组方用药提供指导。6.结合中医理论,从此推论瘀、虚为痛经的主要病理改变,符合“不通则痛”、“不荣则痛”理论。“血瘀”为导致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结论:从古籍文献研究结果表明补虚及活血化瘀为治疗古代治疗痛经的核心,无论疾病虚实寒热,血瘀为本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并提出“因瘀致痛”、“因虚致痛”为其发病关键。活血化瘀、益气养血为治疗痛经的核心大法,用药宜补中有泄,标本兼治。古代痛经用药证治经验为现代痛经研究奠定理论基础,亦为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研究提供指导。二、临床研究部分目的:本研究立足名医学术思想,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以广东省中医院妇科司徒仪教授名医经验为切入点,拟定益气化瘀方,开展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研究,评价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6年3月广东省中医院妇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病例。按照西医及中医符合气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诊断标准,中药治疗组运用益气化瘀方,对照组运用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一线治疗药物避孕药(妈富隆)。治疗周期为3个月经周期,观察的时点为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下一月经周期,对治疗前后患者痛经VAS疗效、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结合妇检、血清CA125、不良反应进行临床对比,评价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所得数据用SPSS17.0软件包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基线资料方面,治疗前中药组与妈富隆组在年龄、月经情况、痛经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病程、病情严重程度、血清CA125水平等基线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2.患者痛经程度方面,治疗后,中药组及妈富隆组痛经情况均得到改善,中药组治疗后痛经VAS评分为3.17±0.96,妈富隆组为3.28±1.12。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痛经VAS评分、痛经症状评分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气化瘀方及妈富隆均可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症状。两组痛经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下降差值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改善痛经情况疗效相当。3.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中药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4.70±2.23,妈富隆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为7.25±2.57,中药组中医证候改善优于妈富隆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益气化瘀方改善患者气虚血相关症状优于妈富隆组。4.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CA125水平均下降,中药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下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妈富隆组治疗前与治疗后下降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疗效评价方面,痛经VAS评分方面,中药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95%;痛经症状评分方面,中药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85%。痛经VAS评分及痛经症状评分方面,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与妈富隆组在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方面疗效等效。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中药组总有效率96.7%,妈富隆组总有效率85%,经两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组改善中医证候积分优于妈富隆组。结论:临床研究方面,基于文献研究及名医经验的益气化瘀方可有效改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的痛经症状,治疗内异症痛经的疗效与妈富隆相当,并可有效改善患者气虚血瘀相关症状。中医药治疗可改善气虚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整体症状,疗效安全,值得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推广。
王一杏[9](2015)在《抗精子适体的制备及其抑精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市面上所售避孕用品虽然能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率,但它们引起的副作用不容忽视。研发一种安全、有效降低非意愿妊娠率的避孕药一直是计划生育服务的热点。适体是一类短序列单链核酸分子,通过折叠形成复杂的三维结构而与靶分子有极高的特异性和亲和力。适体分子因其合成简单,分子尺寸小,易进行修饰,靶分子范围广泛,易从血液中清除等优势,在基础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领域里具有极大的应用潜能。本研究以人精子细胞为靶标细胞,通过改良指数富集的配基系统进化技术(cell-SELEX技术)筛选出能与人精子细胞特异性结合、有高亲和力的适体分子群,通过毛细管精子运动能力检测实验评估所筛选的适体的抑精功能。改良步骤包括连续强化的变异和渐趋苛刻的选择。通过诱变PCR连续强化的变异,在扩增文库的同时增加文库的多样性;通过渐趋苛刻的选择以提高候选序列入选率。采用Dot blotting和Eastern blotting作为检测手段,检测特异性抗人精子适体的富集程度。最后在第40轮的文库中挑选出与精子结合的候选克隆进行鉴定、测序,获得6条适体分子序列。以挑选出的候选克隆为模板,利用PCR和单链DNA分离技术制备相应的适体分子,对获得的适体分子进行Dot blotting检测。基于Dot blotting检测结果分析,挑选出与人精子蛋白特异性结合能力较强的两条适体分子,即Ap-8和Ap-9,进行后续的Eastern blotting检测和荧光检测。上述三组检测实验结果均表明通过cell-SELEX筛选获得的Ap-8和Ap-9两条适体分子具有较强的特异性结合人精子细胞的能力。参照《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及精子-宫颈粘液相互作用实验室检验手册》内毛细管测试实验,设计体外抑精运动检测实验。从所在课题组历来建立的抗人精子的适体分子库中挑选出20条适体分子进行体外抑精运动能力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2号适体Y1623rc1,10号适体a-2Rc,11号适体a-5,12号适体a-6Rc,13号适体a-12Rc,15号适体Ap-9和19号适体Ap-6Rc对人精子细胞的运动能力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通过cell-SELEX筛选获得抗人精子适体分子,对抗人精子适体分子的抑精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开发新型外用避孕药提供一定参考。
高虎[10](2012)在《昂丹司琼等四种化学药物中微量杂质的鉴定与合成》文中研究说明药品的杂质研究工作是贯穿于新药及仿制药研究过程始终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保障药品质量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解决杂质对照品来源困难的问题,本论文对临床上常用的四种化学药物中的7个微量杂质进行了合成研究,通过简便可行的路线合成了昂丹司琼有关物质B、氨氯地平有关物质D、孕二烯酮的两个杂质和左炔诺孕酮的三个杂质。昂丹司琼有关物质B为盐酸昂丹司琼合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个杂质。本论文以4,4’-二氨基二苯甲烷为原料,经过重氮化、还原、与1,3-环已二酮缩合、Fischer环合、甲基化、与多聚甲醛进行羟醛缩合、与2-甲基咪唑进行Michael加成共6步反应合成了盐酸昂丹司琼有关物质B,总收率2.5%。氨氯地平有关物质D为氨氯地平在生产和放置过程中因被氧化产生的一个杂质,本论文以四醋酸铅为氧化剂对氨氯地平进行氧化,产物粗品与醋酸成盐,再用异丙醚重结晶而得到氨氯地平有关物质D的醋酸盐,收率56.7%。ZP003-S008和ZP003-S009为孕二烯酮原料药中分离出的两个微量杂质,本论文以15a-羟基-18-甲基雌甾-4-烯-3,17-二酮为原料,经过3位羰基缩酮化、乙炔化和水解3步得到ZP003-S009,收率12.1%;ZP003-S008由ZP003-S009进行乙酰化而得到,收率72.9%。ZP001-S020、ZP001-S021和ZP001-S022为左炔诺孕酮合成过程中其中间体6位被氧化而引入的三个杂质,本论文以左炔诺孕酮为原料,经3位酮羰基半缩酮化、间氯过氧苯甲酸钠氧化而得到ZP001-S021和ZP001-S022,收率分别为9.1%和27.2%。ZP001-S020由ZP001-S021和ZP001-S022通过氯铬酸吡啶盐氧化而得,收率40.0%。所有目标化合物经MS、NMR进行结构确证,并经HPLC进行纯度测定,纯度均大于98%。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病例选择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2.3 纳入标准 |
| 1.2.4 排除标准 |
| 1.3 治疗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治疗组 |
| 1.3.3 疗程及其他 |
| 1.4 观察指标 |
| 1.4.1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1] |
| 1.4.2 COX痛经症状量表(CMSS)评分[12] |
| 1.4.3 血清PGF2α水平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疼痛VAS比较 |
| 2.2 2组治疗前后及随访时CMSS评分比较 |
| 2.3 2组治疗前后血清PGF2α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对女性情绪的影响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
|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概念 |
|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因病机的中医认识 |
|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证素研究现状 |
| 1.4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情志的关系 |
| 1.5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
| 2 PCOS的现代研究 |
| 2.1 PCOS的临床表现 |
| 2.2 PCOS的现代病因研究 |
| 2.3 PCOS的现代治疗 |
| 3 PCOS与心理因素的关系研究 |
| 3.1 PCOS患者的心理特征 |
| 3.2 情志导致PCOS发病的机制 |
| 4 艾森克人格问卷可行性以及现代应用 |
| 4.1 气质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
| 4.2 艾森克人格问卷 |
| 4.3 气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研究 |
| 4.4 气质类型与疾病证型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法 |
| 3.1 研究对象 |
| 3.2 四诊资料采集与证素辨证 |
| 3.3 艾森克人格问卷测量 |
| 3.4 数据处理 |
| 4 研究结果 |
| 5 结果分析 |
| 5.1 PCOS患者年龄分布 |
| 5.2 PCOS患者的证素分布规律 |
| 5.3 PCOS患者气质类型分布 |
| 6.本研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 6.1 细化中医分型 |
| 6.2 指导临床用药 |
| 6.3 指导心理治疗及预防 |
| 结语 |
| 研究中的问题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论文着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甾体化学 |
| 1.2 甾体化合物概述 |
| 1.2.1 甾体的结构与命名 |
| 1.2.2 甾体分类 |
| 1.3 甾体的合成 |
| 1.3.1 甾体药物全合成技术 |
| 1.3.2 甾体药物半合成技术 |
| 1.4 非那雄胺概述 |
| 1.4.1 非那雄胺合成路线分析 |
| 1.4.2 非那雄胺临床应用 |
| 1.5 度他雄胺概述 |
| 1.5.1 度他雄胺的合成 |
| 1.5.2 度他雄胺的临床应用 |
| 1.6 PDE5抑制剂的简介 |
| 1.6.1 PDE5抑制剂的研究近况及其前景 |
| 1.6.2 PDE5抑制剂的应用 |
| 1.7 选题背景及意义 |
| 第2章 甾体氧化消除脱氢制备1,2位双键甾体化合物 |
| 2.1 前言 |
| 2.2 结果与讨论 |
| 2.2.1 工艺优化 |
| 2.2.2 氧化消除反应的可能机理 |
| 2.2.3 产物的结构表征 |
| 2.3 实验部分 |
| 2.3.1 仪器与试剂 |
| 2.3.2 实验方法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伐地那非合成工艺研究 |
| 3.1 前言 |
| 3.1.1 伐地那非抑制剂的应用 |
| 3.1.2 伐地那非的作用机理 |
| 3.1.3 盐酸伐地那非的合成方法研究 |
| 3.2 结果与讨论 |
| 3.2.1 2-丁酰氨基丙酸的制备条件优化 |
| 3.2.2 3-丁酰氨基-2-氧代-丁酸乙酯的制备条件探究 |
| 3.2.3 2-(2-乙氧苯基)-5-甲基-7-丙基-咪唑[5,1-f][1,2,4]-三氮-4(三氢)-酮的制备条件优化 |
| 3.2.4 2-(2-乙氧苯基)-5-甲基-7-丙基-咪唑[5,1-f][1,2,4]-三氮-4(三氢)-酮的制备 |
| 3.2.5 单盐酸伐地那非的合成探究 |
| 3.2.6 盐酸伐地那非目标产物的结构分析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仪器与试剂 |
| 3.3.2 实验方法(在最优化条件下进行) |
| 3.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附录B 部分产物的NMR谱图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一 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研究进展 |
| 1 从古籍认识痤疮的特征 |
| 2 痤疮的火针疗法研究现状分析 |
| 参考文献 |
| 二 痤疮的西医研究现状 |
| 1 流行病学研究 |
|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 3 临床表现 |
| 4 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火针疗法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文献检索 |
| 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文献筛选与数据提取 |
| 4 结局指标 |
| 5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 6 统计分析 |
| 二、结果 |
| 1 文献检索结果 |
| 2 文献质量评价 |
| 3 Meta分析结果 |
| 三、讨论 |
| 1 火针治疗痤疮的疗效分析 |
| 2 皮损评分的分析 |
| 3 安全性分析 |
| 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观察 |
| 前言 |
| 一、资料与方法 |
| 1 一般资料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4 治疗方案 |
| 5 观察方法 |
| 6 疗效评价 |
| 7 安全性评价 |
| 8 统计方法 |
| 二、结果 |
| 1 一般资料 |
| 2 疗效评价 |
| 3 各访视点(含随访期)评分比较 |
| 4 患者满意程度评价 |
| 5 安全性评价 |
| 6 治疗及随访期间病例皮损照片 |
| 三、讨论 |
| 1 痤疮的中医学认识 |
| 2 火针疗法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与优势 |
| 3 火针的原理探讨 |
| 4 对照组方案分析 |
|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6 小结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火针对实验性痤疮兔皮肤病理的影响研究 |
| 前言 |
| 一、材料与方法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统计学方法 |
| 二、结果 |
| 1 基线可比性分析 |
| 2 治疗后兔耳组织形态观察 |
| 3 治疗后兔耳病理组织观察 |
| 三、讨论 |
| 1 痤疮模型的建立 |
| 2 中医学对火针疗法的认识 |
| 3 火针治疗痤疮的作用机理 |
| 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件1 痤疮分级标准 |
| 附件2 痤疮Leeds评分标准 |
| 附件3 中医证候积分表 |
| 附件4 痤疮特异性生活质量调查表(Qol-Acne) |
| 附件5 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 |
| 附件6 兔耳肉眼评分标准与病理评分标准 |
| 附件7 动物实验流程图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 SLE简介 |
| 2. SLE的治疗现状 |
| 3. 影响SLE发病的因素 |
| 3.1 遗传因素对SLE的影响 |
| 3.2 环境因素对SLE的影响 |
| 4. Toll样受体的识别与SLE的发生 |
| 5. microRNAs与SLE |
| 6. SLE病理条件下B细胞免疫应答紊乱 |
| 7. CD1d介导的免疫调节与SLE |
| 7.1 CD1d表达及其免疫调节能力 |
| 7.2 CD1d介导抗原递呈细胞与iNKT的相互作用 |
| 8. 由α-半乳糖神经酰胺到SLE疾病的代谢紊乱 |
| 9.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TLR9诱导的MIR-155和ETS1抑制B细胞CD1D表达参与SLE进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对象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方法 |
| 2.2.1 小鼠原代B细胞的分离 |
| 2.2.2 小鼠原代DC细胞的诱导培养 |
| 2.2.3 小鼠原代iNKT细胞的分离 |
| 2.2.4 MiR-155的过表达与抑制 |
| 2.2.5 Ets1基因的干扰 |
| 2.2.6 荧光素报告基因质粒的构建和检测 |
| 2.2.7 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 2.2.8 流式细胞术实验 |
| 2.2.9 蛋白质印记实验 |
| 2.2.10 DC细胞与iNKT细胞共培实验 |
| 2.2.11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ay,ELISA) |
| 2.2.12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B6.MRL-Ipr狼疮小鼠B细胞表面CD1d表达下调 |
| 3.2 TLR9信号可以诱导小鼠B细胞CD1d表达下调 |
| 3.3 B细胞中TLR9诱导的miR-155与CD1d表达呈负相关性 |
| 3.4 miR-155直接靶向CD1d基因3'-UTR区域并抑制其表达 |
| 3.5 miR-155抑制的CD1d表达影响其介导的抗原递呈功能 |
| 3.6 转录因子Ets1也可以调节CD1d的表达 |
| 3.7 小结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SLE小鼠模型早期B细胞中CD1D表达缺陷增强其CD86的水平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对象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方法 |
| 2.2.1 PBMC的分离 |
| 2.2.2 小鼠脾脏细胞的分离 |
| 2.2.3 RNA的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 2.2.4 流式细胞术实验 |
| 2.2.5 蛋白质印迹实验 |
| 2.2.6 数据分析 |
| 3 结果 |
| 3.1 B6.MRL-IprSLE模型小鼠发病前期B细胞表面CD1d表达下调 |
| 3.2 B细胞表面CD86在B6.MRL-IprSLE模型小鼠发病后期表达上调 |
| 3.3 IMQ诱导的SLE模型小鼠进程早期CD1d下调后期CD86上调 |
| 3.4 IMQ诱导的小鼠模型中B细胞表面CD1d的表达和CD86的表达呈负相关性 |
| 3.5 SLE患者B细胞表面CD1d和CD86表达存在负相关性 |
| 3.6 B细胞中CD1d信号通过SHP-1/2信号抑制TLR7诱导的CD86表达 |
| 3.7 小结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章: TLR信号诱导的SMPD3/CERAMIDE表达紊乱增强B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反应参与SLE进程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材料 |
| 2.1.1 实验对象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 |
| 2.2 方法 |
| 2.2.1 基因芯片生物信息学分析 |
| 2.2.2 小鼠原代细胞的分离 |
| 2.2.3 质粒构建和瞬时转染 |
| 2.2.4 RNA提取和荧光定量PCR |
| 2.2.5 蛋白免疫印迹实验 |
| 2.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
| 2.2.7 Annexin V/PI检测细胞凋亡 |
| 2.2.8 Hoechst 33258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
| 2.2.9 细胞免疫荧光 |
| 2.2.10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 2.2.11 小鼠肝脏HE染色 |
| 2.2.12 统计方法 |
| 3 结果 |
| 3.1 SLE患者B细胞中鞘脂类信号通路代谢紊乱 |
| 3.2 SLE患者及SLE小鼠B细胞中鞘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
| 3.3 TLR信号通路调节APC鞘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异常 |
| 3.4 SMPD3缺陷增强TLR信号通路的活化 |
| 3.5 TLR诱导的巨噬细胞凋亡不依赖于SMPD3 |
| 3.6 SMPD3过表达能够减弱TLR信号诱导的炎症反应 |
| 3.7 TLR信号促进SMPD3由高尔基体(Golgi)向细胞膜(PM)转运 |
| 3.8 Ceramide在SLE小鼠中表达下调而TLR可能调节其下调 |
| 3.9 小结 |
| 4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及待发表SCI论文列表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古今研究发展 |
| 第一节 现代医学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研究进展 |
| 一、现代医学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认识 |
| 二、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
| 第二节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
| 一、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古代论述 |
| 二、痛经古代源流 |
| 三、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病因病机 |
| 四、子宫内异异位症痛经的现代中医研究进展 |
| 第三节 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研究进展 |
| 一、气虚血瘀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之本 |
| 二、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临床研究 |
| 三、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机制 |
| 四、司徒仪教授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经验 |
| 第二章 古代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中医药数据挖掘概况 |
| 一、数据挖掘研究概况 |
| 二、数据挖掘方法 |
| 第二节 基于数据挖掘的痛经方药证治规律研究 |
| 一、研究的目 |
| 二、研究方法 |
| 三、建立数据库 |
| 四、分析方法 |
| 五、数据挖掘技术路线图 |
| 第三节 结果分析 |
| 一、方剂分布概况 |
| 二、频繁项集与关联规则分析 |
| 三、基于LDA模型的主题核心方建模 |
| 四、聚类分析 |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 一、古籍文献数据挖掘分析 |
| 二、痛经的辨证论治 |
| 三、痛经证型分布认识 |
| 四、基于文献研究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辨证思路 |
| 五、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 第三章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 一、病例来源 |
| 二、西医诊断标准 |
| 三、中医诊断标准 |
| 四、疾病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
| 五、纳入与排除标准 |
| 第二节 实施方法 |
| 一、分组方法 |
| 二、治疗方法 |
| 三、观测指标与观察时点 |
| 四、疗效评定标准 |
| 五、撤出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
| 六、不良事件的记录方式 |
| 七、数据管理及统计方法 |
| 八、质量控制 |
| 第三节 技术路线 |
| 第四节 患者筛选患者流程图 |
| 第五节 结果分析 |
| 一、一般资料及及疗效指标的基线比较情况 |
| 二、结果分析 |
| 三、总体疗效比较 |
| 四、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观察 |
| 五、安全性指标检测 |
| 六、脱落病例记录 |
| 七、患者依从性 |
| 八、结论 |
| 第六节 分析与讨论 |
| 一、理论依据 |
| 二、名医学术思想传承的意义 |
| 三、中药治法与处方分析 |
| 四、疗效评价 |
| 五、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优势 |
| 六、益气化瘀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可能疗效机制 |
| 七、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 八、设想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引言 |
| 1.1 基于适体治疗技术的发展及适体筛选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1.1 基于适体的治疗技术的研究进展 |
| 1.1.2 Cell-SELEX筛选技术 |
| 1.1.3 结论 |
| 1.2 本课题的来源、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 1.2.1 课题的来源 |
| 1.2.2 课题的意义 |
| 1.2.3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 第2章 抗人精子适体的制备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2.2.2 应用cell-SELEX技术筛选抗人精子细胞适体 |
| 2.2.3 PCR扩增条件的优化 |
| 2.2.4 精子蛋白的提取和浓度测定 |
| 2.2.5 用于Dot blotting和Eastern blotting检测的适体分子的制备 |
| 2.2.6 Dot blotting检测适体富集程度 |
| 2.2.7 Eastern blotting检测适体富集程度 |
| 2.2.8 DNA分子克隆和测序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图分析 |
| 2.3.2 模板量、循环数、退火温度对PCR扩增的影响 |
| 2.3.3 精子细胞全蛋白考马斯亮蓝染结果 |
| 2.3.4 次级文库对人精子细胞蛋白的特异性结合能力的分析 |
| 2.3.5 适体分子的克隆与测序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适体分子特异性的检测 |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0 主要试剂的配制 |
| 3.2.1 用于Dot blotting和Eastern blotting检测的适体分子的制备 |
| 3.2.2 Dot blotting检测适体分子对人精子蛋白的特异性 |
| 3.2.3 Eastern blotting检测适体分子对人精子线性蛋白的特异性 |
| 3.2.4 荧光检测方法检测适体分子对人精子细胞的特异性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Dot blotting检测适体分子特异性的结果分析 |
| 3.3.2 Eastern blotting检测适体分子特异性的结果分析 |
| 3.3.3 荧光检测法检测适体分子特异性的结果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适体分子体外抑精运动能力的检测 |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主要实验仪器 |
| 4.2 实验方法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1 号-6 号适体分子和引物序列抑精运动能力的评估 |
| 4.3.2 7 号-13号适体分子抑精运动能力的评估 |
| 4.3.3 14号-20号适体分子抑精运动能力的评估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结论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研究背景 |
| 1.杂质的定义 |
| 2.杂质的分类 |
| 3.我国与发达国家药品标准的区别与差距 |
| 4.立题依据 |
| 5.本论文涉及的四种化学药品的微量杂质 |
| 参考文献 |
| 二、实验设计 |
| 1. 昂丹司琼有关物质B的合成设计 |
| 2. 氨氯地平有关物质D的合成设计 |
| 3. 孕二烯酮两个杂质的合成设计 |
| 4. 左炔诺孕酮三个杂质的合成设计 |
| 三、实验结果与讨论 |
| 1. 昂丹司琼有关物质B的合成 |
| 2. 氨氯地平有关物质D的合成 |
| 3. 孕二烯酮两个杂质的合成 |
| 4. 左炔诺孕酮三个杂质的合成 |
| 5. 孕二烯酮与左炔诺孕酮杂质的NMR数据归属 |
| 6. ZP003-S008与ZP003-S009中15位氢构型的确定 |
| 7. ZP001-S021与ZP001-S022中6位氢构型的确定 |
| 8. HPLC测定7种杂质的纯度 |
| 四、化合物结构一览表 |
| 五、实验部分 |
| 1 仪器,试剂 |
| 2 实验部分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