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转[1](2020)在《中药熏蒸治疗气滞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术后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运用中药苓黄消炎合剂熏蒸治疗宫腹腔镜术后确诊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并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患者,观察其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输卵管的通畅情况和妊娠情况,为临床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19.012019.06就诊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南平市人民医院住院部,经宫腹腔镜诊断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的患者自愿参加本课题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治疗组运用中药苓黄消炎合剂熏蒸+血府逐瘀丸口服,对照组采用血府逐瘀丸口服,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结束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输卵管通畅情况,随访治疗结束后半年内两组的妊娠情况,运用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不孕类型、不孕的病情严重程度、中医证候积分、术后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度比较:治疗结束后试孕3个月经周期仍未怀孕的行输卵管通畅情况评价,治疗组输卵管的通畅率为69.6%,对照组输卵管的通畅率为4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妊娠情况比较:治疗结束半年内治疗组妊娠11例,宫内妊娠10例,异位妊娠1例,妊娠率为36.6%,对照组妊娠4例,宫内妊娠1例,异位妊娠3例,妊娠率为13.3%,两组患者治疗后半年内妊娠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腹腔镜术后气滞血瘀型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通过运用苓黄消炎合剂熏蒸治疗可以降低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提高输卵管通畅度,提高妊娠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周兰云[2](2019)在《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对术后输卵管通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综合分析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对术后输卵管通常的影响。方法:以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为研究时限,分别选取江苏省泗洪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3例药物保守治疗输卵管妊娠者、53例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者,设置为对照组、研究组。回顾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对比两组患者的血β-HCG检测情况、输卵管通畅度、治疗成功率、随访情况,综合分析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对术后输卵管通畅的影响。结果:(1)入院时,两组患者的血β-HCG水平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研究组患者的β-HCG水平低于对照组,β-HCG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输卵管通畅率(77.36%)高于对照组(54.72%),输卵管阻塞率(1.89%)低于对照组(22.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研究组通而不畅率对比(20.75%、22.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组治疗成功率(98.11%)高于对照组(81.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12~24个月,研究组患者宫内妊娠率(77.36%)高于对照组(47.17%),再次异位妊娠率、未妊娠率(1.89%、20.75%)低于对照组(13.21%、39.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相较于传统的药物治疗效果更有,其能够有效的提升输卵管的通畅率,提升其宫内受孕率。另外,微创手术治疗后,提升了手术成功率,增加了输卵管的通畅度,有利于输卵管功能的恢复,为下次宫内妊娠创造了有力的条件。还为输卵管妊娠选择治疗提供了参数依据。
吴少娜[3](2019)在《胡晓华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经验总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总结胡晓华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临床经验,同时对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通胞脉、调和气血”为治疗原则的胡氏通管方联合输卵管介入再通术的临床疗效进行了临床观察评价,进一步客观科学的验证了导师运用胡氏通管方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该病丰富一条思路及治疗方法。方法:第一部分经验总结通过大量查阅导师的相关学术论文、课题、论着及医学妇科着作,跟师坐诊并有针对性地搜集门诊病历,然后对其进行整理,初步总结了胡晓华教授治疗湿热瘀结型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诊治经验。第二部分临床观察:对64例符合该课题纳入标准的并就诊于河南省中医院胡晓华教授门诊的不孕病人,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失访1例,未坚持治疗1例,对照组依从性差剔除1例,失访1例。最终观察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病人在FTR后第2天开始每日服用1剂胡氏通管方,每剂药煎成两袋,每袋200ml均由河南省中医院煎药室统一完成,早晚温服。对照组病人则在FTR后第2天开始早、中、晚口服丹黄祛瘀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患者服药时间均于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连用15天。1个月经周期连续服药15天为1个疗程。运用Spss软件17.0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一般情况及治疗后的中医症状、临床体征、宫内妊娠情况、输卵管通畅度疗效、慢性盆腔炎临床相关症状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第一部分经验总结首先简要叙述了胡晓华教授的求学、工作、育人等方面,探寻了导师中西汇通的思想基础。其次总结了导师认为本病主要是湿热瘀结、冲任所伤的病因,概括了湿热瘀结胞脉,胞脉闭阻的病机,提出了“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疏通胞脉、调和气血”的治疗原则,以及中西并用,通调结合,内外并治的治疗思路。第二部分临床观察:治疗组经治疗后宫内妊娠率为66.7%;输卵管通畅的总有效率达到96.7%,痊愈率为76.7%;盆腔炎相关症状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达到53.3%、93.3%,治疗后对照组的宫内妊娠率为26.7%;输卵管通畅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分别为73.3%、46.6%,盆腔炎相关症状的痊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是26.7%、83.3%。对治疗后两组的宫内妊娠、输卵管通畅及中医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情况及慢性盆腔炎相关症状疗效进行统计比较得出P值均小于0.05,差异显着,说明治疗组比对照组在治疗湿热瘀结型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方面效果优越,治愈率高。结论:1.胡晓华教授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治疗方法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2.胡晓华教授中西并用,通调结合,内外并治的治疗思路为本病的治疗丰富了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3.运用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胡晓华教授运用胡氏通管方联合输卵管介入再通术治疗本病在宫内妊娠情况、输卵管通畅率、慢性盆腔炎相关症状疗效及中医症状与体征方面临床疗效肯定。
刘倪[4](2019)在《通管丸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炎症模型TLR2、MyD88、NF-KB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通管丸含药血清对巨噬细胞炎症模型TLR2、My D88、NF-KB蛋白表达的影响,以期为通管丸治疗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提供作用机制,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的实验理论依据。方法:以雌性Wistar大鼠为对象,于阴道内接种含金黄色葡萄球菌、解脲支原体及大肠杆菌的混合菌液制造的明胶以建立SOI模型,随机抽取大鼠确认造模情况,造模成功后再予模型组以随机的方式分为两组(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予以实验组(通管丸高剂量组)、对照组(生理盐水组)连续灌胃治疗20天后,先对大鼠进行腹腔麻醉后经腹主动脉采血,离心灭活后制备血清;再处死、取材,肉眼观察各组输卵管形态的变化;HE染色后,镜下观察各组输卵管组织的病理变化;再以原代分离的方式获取大鼠腹膜巨噬细胞,建立巨噬细胞炎症模型,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My D88、NF-KB蛋白的表达。结果:1.肉眼及HE染色分别观察模型组大鼠输卵管组织形态、色泽、弹性及病理变化均符合输卵管炎性阻塞性改变,说明造模基本成功。2.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通管丸含药组、PPAR-Y激动剂组、NF-KB阻断剂组较混合菌组均明显降低TLR2、My D88、NF-KB的蛋白表达(P<0.05),可能通过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表达,改善输卵管纤维化程度,恢复输卵管正常功能。结论:1.经阴道腔内接种混合菌液明胶的造模方法能成功制造SOI模型。2.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混合菌组中TLR2、My D88、NF-KB的蛋白表达较正常对照组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0.01),说明炎症模型建立成功;PPAR-Y激动剂组、NF-KB阻断剂、通管丸含药组中的TLR2、My D88、NF-KB的蛋白表达较模型组中蛋白表达降低(P<0.05),可推断通管丸治疗SOI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下调TLR2、My D88、NF-KB蛋白的表达,抑制TLR2/My D88/NF-KB炎症信号通路的活化,从而减轻输卵管炎症反应。
易满[5](2019)在《中医药多途径介入257例多中心拟再次IVF-ET前患者自然妊娠的疗效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多中心拟再次IVF-ET前患者成功获自然妊娠的疗效,为中医药介入IVF-ET可改善其肾虚肝郁血瘀证候,辅助其进入辅助生殖周期;提高成功获自然妊娠率提供临床依据,为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失败后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临床支撑。方法选取成都市四家生殖中心医院(01中心-四川省华西第二医院,02中心-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03中心-四川省人民医院,04中心-成都西囡妇科医院),纳入行IVF-ET长方案助孕失败后拟再次行IVF-ET助孕的门诊患者,按纳入、排除、剔除标准筛选病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中医药多途径(中药口服+耳穴贴压+保留灌肠)介入3个月;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自然期待3个月。采集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症状、证候积分,再次IVF前自然妊娠情况,将所收集的数据录入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双人背对录入、核对,答疑后锁定数据库,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初步显示:1.自然妊娠情况:(1)成功获孕率:在全分析集中,治疗组128例中成功获孕14例,成功获孕率10.94%,对照组129例中成功获孕1例,成功获孕率0.78%,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间段成功获孕例数分布,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心来源分布、早期妊娠结局分布、不孕相关因素分布、年龄分布、不孕类型分布、既往IVF-ET次数分布,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2.中医症状、证候疗效:(1)单项主要症状、次要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疗效:在全分析集中,治疗组愈显率为40.62%,总有效率为90.62%;对照组愈显率为4.65%,总有效率为6.20%;两组组间愈显率与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治疗拟再次IVF-ET患者,可改善肾虚肝郁血瘀证候;单纯输卵管因素、单纯排卵障碍性因素、子宫内膜异位症性不孕、不明原因性不孕的患者有可能在再次IVF-ET前成功获得自然妊娠。
魏小雪[6](2019)在《通液术联合针灸、穴位敷贴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把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施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客观评价针灸联合穴位敷贴的床应用价值,为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患者提供简便易廉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方法:选择就诊我院门诊且符合条件的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患者60人,并将她们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人。两组患者在月经干净后的第3天常规予以输卵管通液术后,治疗组予以针灸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只予通液术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三个月经周期。治疗结束后,分别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及输卵管通畅情况,随访患者半年妊娠情况,并统计分析两组的综合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不孕类型以及治疗前输卵管阻塞程度、中医证候、局部体征积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两组患者的中医证侯及局部体征积分均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更明显,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3.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输卵管通畅40条,通畅率为66.67%,对照组的输卵管通畅25条,通畅率为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随访患者半年妊娠率,两组均未有异位妊娠发生,治疗组宫内妊娠13例,未妊娠17例,妊娠率43.33%;对照组宫内妊娠6例,未妊娠24例,妊娠率20.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3.33%;对照组治愈6例,有效7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43.33%,两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1.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经色紫黯,有血块、经行腹痛、月经不调、腰酸等中医临床症候,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两组均能改善输卵管阻塞患者的输卵管通畅度,提高患者的受孕率,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针灸、穴位敷贴、通液术三者操作简便,用药安全,价格低廉,患者易于接受。
王全乐[7](2018)在《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文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近10年来公开发表的有关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文献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究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临床文献的一般信息,中药保留灌肠的总体疗效及辨证、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内外结合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提供更好的文献数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date)、中文期刊数据库(VIP)、读秀,将符合标准的文献全文下载,建立基本信息、分组情况、治疗结果、中药保留灌肠处方等Excel数据库,数据规范处理后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文献特征。运用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Wake3.7进行关联分析,探索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的用药规律。结果:1.文献一般信息:通过筛选最终纳入文献107篇,文献数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共涉及作者单位101个,以院校为主。涉及省市28个,研究的地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尚无此类报道。107篇纳入文献中,硕博学位论文5篇,会议文献1篇,期刊文献101篇,期刊来源70种。105篇文献有关键词,2篇无,共涉及关键词137个、使用401次,平均每篇使用关键词3.82个。获基金支持的文献8篇,占文献总数7.48%,共涉及7种基金。2.证候分布:明确辨证分型的文献99篇,其中瘀滞胞宫型的文献最多,占59.60%,其次为湿热瘀结型,占15.15%。3.用药规律分析:(1)治疗方法:以活血化瘀为主,辅以清热祛湿,理气散结。(2)在纳入的107篇临床文献中,中药共113味,累计频次达985次。其中频率大于5%的有39味中药,频次较高的为败酱草、莪术、红藤、赤芍、三棱、丹参等。(3)药性构成比:最高为平性、温性,均占(28.21%),其次为寒性(20.51%)。(4)药味构成比:最高为苦味(41.38%),其次为甘味和辛味,均为(31.25%)。(5)中药归经分布:最多的归经为肝经(约35%),其次为脾经、肾经,出现最少的为胆经和三焦经。(6)中药功效归类:39味中药中共出现9类药物,频次最高的为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分别占41.03%、30.77%。其次为:补虚药、祛风湿药、泻下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理气药、止血药。(7)常见药物群为:第一类:乳香、没药、牡丹皮、蒲黄、延胡索;第二类:甘草、川芎、王不留行、香附、炮山甲;第三类:桃仁、红花;第四类:路路通、当归;第五类:败酱草、红藤、蒲公英;第六类:三棱、莪术、丹参、赤芍。(8)文献中出现的高频次对药为:乳香和没药、三棱和莪术、丹参和赤芍、当归和川芎、桃仁和红花等。4.疗效评定:中药保留灌肠为该病的主要外治法,多联合其他治疗方法如内治(中医辨证论治、中成药口服等)、外治(中药灌肠、中药外敷、理疗针灸针刺等)内外结合,其中二联疗法71组,占66.36%,其次为三联疗法及单一疗法。累计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7311例,记录有效率的有89组,共计5742例,总有效4873例,总有效率84.87%。结论: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文献数量不断増加、质量不断提高,作者单位多在东部南及中部部省份,研究的地区分布不均,以院校为主,以《江苏中医药》、《新中医》等期刊发文量较多,以中药保留灌肠、输卵管阻塞、不孕症为研究热点,疗效显着,但缺乏基金资助。中药保留灌肠为治疗该病的主要外治法,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多由瘀血阻滞引起,重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清热燥湿、疏通经络;以活血化瘀和清热药为主,多为温性和平性药物,注重肝脾肾的调养,气血的温煦,促进气血的化生,有效改善患者输卵管阻塞情况,改善中医证候及局部体征,有效提高妊娠率。关于中药保留灌肠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发病机理的作用、疗效特点等临床研究有待进一步扩大、深入和提高。
侯永丽[8](2018)在《杀胚消症方联合米非司酮治疗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自拟杀胚消症方联合米非司酮片治疗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并探讨自拟杀胚消症方的作用机理,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及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7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对照组29例。治疗组服用自拟杀胚消症方联合米非司酮片治疗,对照组单服用米非司酮片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疗程(21天),通过观察两组临床总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疗效、血HCG下降水平、盆腔包块缩小情况、腹痛消失时间、阴道出血停止时间及药物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疗效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治疗组19例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88%;对照组7例显效,14例有效,4例无效,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即治疗组临床总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比较:治疗组4例痊愈,16例显效,2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88%;对照组1例痊愈,6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中药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有优势。两组临床指标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HCG为(107.73±58.56)mIU/ml、盆腔包块为(1.32±0.6)cm、腹痛消失时间(6.20±2.50)天、阴道出血停止时间(7.28±2.07)天;对照组血HCG为(188.57±65.73)mIU/ml、盆腔包块为(1.83±0.76)cm、腹痛消失时间(9.06±4.17)天、阴道出血停止时间(10.24±2.30)天。两组比较均有显着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比较:治疗组患者服用药物未出现恶心、呕吐、眩晕、乏力或下腹痛等副作用,且定期检测安全指标,均无异常。对照组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后出现恶心、厌食等一过性消化道反应。结论:自拟杀胚消症方联合米非司酮片治疗未破损期输卵管妊娠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米非司酮片。联合用药能缩短患者阴道出血时间、腹痛时间,且在降低血HCG及促进盆腔包块吸收方面有优势。
胡丹玲[9](2018)在《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血β-HCG变化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观察应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患者,记录其治疗过程中β-HCG值的变化,分析β-HCG与治疗结局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方案优化、治疗结局的预测提供量化标准。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住院部确诊为输卵管妊娠的病历163例。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病历,并分组:(A组)中医治疗成功组、(B组)中医治疗失败组、(C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成功组、(D组)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败组。采用输卵管妊娠的病情影响因子评分模型进行评分,并根据本科室制定的诊疗方案进行治疗;记录以上入组患者采用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的β-HCG值;分别计算出HCG4-1、HCG7-1、HCG7-4,即治疗(第4天-第1天)/第1天、(第7天-第1天)/第1天、(第7天-第4天)/第4天的β-HCG值。所有数据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绘制Roc曲线,推演出第1天、第4天、第7天之间β-HCG的改变量与治疗结局的相关性。结果:1.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1天与第4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1.571759*HCG4-1-0.71924,其中,Y 为治疗失败结局,1.571759 为回归系数,-0.71924为常数,HCG4-1为改变量。2.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1天与第7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1.447366*HCG7-1-0.44353,其中,Y为治疗失败结局,1.447366为回归系数,-0.44353为常数,HCG7-1为改变量。3.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4天与第7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1.963126*HCG7-4-0.28181,其中,Y 为治疗失败结局,1.963126 为回归系数,-0.28181为常数,HCG7-4为改变量。4.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1天与第4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0.454165*HCG4-1-0.13831,其中,Y 为治疗失败结局,0.454165 为回归系数,-0.13831为常数,HCG4-1为改变量。5.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1天与第7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9.665242*HCG7-1+4.41975,其中,Y 为治疗失败结局,9.665242 为回归系数,4.41975为常数,HCG7-1为改变量。6.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4天与第7天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logiticY=9.157028*HCG7-4+3.574659,其中,Y 为治疗失败结局,9.157028 为回归系数,3.574659为常数,HCG7-4为改变量。7.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4天较第1天β-HCG下降<13.18%时,可以预判中医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8.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7天较第1天β-HCG下降<22.1%时,可以预判中医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9.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第7天较第4天β-HCG下降<38.56%时,可以预判中医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10.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4天较第1天β-HCG下降<7.1%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11.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7天较第1天β-HCG下降<61.51%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12.根据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第7天较第4天β-HCG下降<38.25%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结论:1.β-HCG值的变化对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成功与否有明确的评估价值。β-HCG下降越大,治疗的成功率越高;反之,β-HCG下降越小,或者不降反升,治疗的失败率越高。2.依据ROC曲线分析,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监测其治疗第1天、第4天、第7天的 HCG 值,当 HCG4-1 下降<13.18%、HCG7-1 下降<22.1%、HCG7-4 下降<38.56%时,可以预判中医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3.依据ROC曲线分析,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监测其治疗第1天、第4天、第7天的HCG值,当HCG4-1下降<7.1%、HCG7-1下降<61.51%、HCG7-4下降<38.25%时,可以预判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失败;反之可预判治疗成功。4.设计logistic回归方程及应用ROC曲线预判治疗结局,其临床意义在于:基于患者病情,动态监测β-HCG值,采用logistic回归方程及ROC曲线分析提前预判治疗结局,指导保留或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主动规避治疗风险。
杨增荣[10](2018)在《分时段针刺导气法治疗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分时段针刺导气法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协同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7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针刺组36例;对照组采用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治疗一次,针刺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分时段针刺导气法,主穴为子宫穴(双)、三阴交(双)、中极穴、归来穴(双),腹部穴位采用导气法,在月经的不同时期(滤泡期、排卵期、黄体期)分别采用温针灸、电针和温针灸,每周治疗3次。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以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中医临床症状、输卵管黏连情况、宫内妊娠情况、安全性(不良反应)等为观察指标。以《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不孕症)为综合疗效评价标准。结果:(1)两组综合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治愈(宫内妊娠)21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6.11%,对照组治愈(宫内妊娠)10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3.89%,两组综合疗效比较(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综合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针刺组治疗前积分(20.42±2.61),对照组治疗前积分(19.89±2.08),两组患者治疗前积分(P=0.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针刺组治疗后积分(9.67±2.03),对照组治疗后积分(14.81±2.03),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积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与对照组的组内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改善中医症候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比较:治疗后针刺组总有效率94.44%,对照组总有效率58.33%,经非参秩和检验,Z=4.1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组改善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4)两组治疗前组间的比较,IL-6(P=0.901)、TNF-α(P=0.3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针刺组IL-6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6.01,P<0.001;对照组IL-6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0.75,P<0.001;针刺组TNF-α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17.23,P<0.001;对照组TNF-α治疗前后比较,经配对T检验,T=3.86,P<0.001;组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组对于降低血清中IL-6,TNF-α浓度要优于对照组。(5)两组治疗后超声晶氧检测情况比较(有效例数):定义由各指标由慢变快为有效;经卡方检验,输卵管显影(P=0.018),晶氧流出(P=0.014),加压后晶氧流出(P=0.011),弥散情况(P=0.01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改善输卵管通畅度情况均为针刺组优于对照组。(6)两组妊娠率比较:治疗结束后,针刺组妊娠19例,未妊娠17例,妊娠率52.78%,对照组妊娠9例,未妊娠27例,妊娠率25.00%,两组妊娠率(P=0.016),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能明显提高患者妊娠率;两组疗程结束3个月后总妊娠率比较:针刺组妊娠21例,未妊娠15例,妊娠率58.33%,对照组妊娠10例,未妊娠26例,妊娠率27.78%,两组总妊娠率(P=0.02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组总妊娠率要优于对照组。(7)两组超声晶氧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针刺组出现小腹痛2例,头晕2例,恶心欲呕1例;对照组出现小腹痛12例,头晕9例,恶心欲呕8例,两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针刺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8)安全性观察:两组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和不良事件,两组患者血、尿、便、肝、肾功能治疗前后均无异常。对照组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小腹痛、恶心欲呕、头晕头痛等,考虑与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引起的不良反应有关。结论: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在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后采用分时段针刺导气法,能够改善中医临床症候,改善输卵管的功能运动,提高宫内妊娠率,表明分时段针刺导气法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具有协同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针刺降低血清中IL-6、TNF-α浓度,减轻输卵管炎症反应相关。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2.3 病情程度分级标准 |
| 3 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脱落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随机分组 |
| 4.2 治疗方法 |
| 5 观察指标及方法 |
| 5.1 疗效性观测 |
| 5.2 安全性观测指标 |
| 6 疗效评价 |
| 6.1 中医证候疗效评判标准 |
| 6.2 输卵管通畅度评定 |
| 6.3 妊娠评判标准 |
| 7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比较 |
| 1.1 两组年龄比较 |
| 1.2 两组不孕年限比较 |
| 1.3 两组不孕类型比较 |
| 1.4 两组病情严重程度比较 |
| 1.5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1.6 两组术后输卵管的通畅情况比较 |
| 2 研究结果比较 |
| 2.1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 2.3 两组治疗前后输卵管通畅情况比较 |
| 2.4 两组治疗结束后半年内妊娠率比较 |
| 3 安全性评价与不良反应 |
| 3.1 安全性评价 |
| 3.2 不良反应 |
| 分析与讨论 |
| 1 传统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 3 立题依据 |
| 3.1 导师对本病认识 |
| 3.2 中药熏蒸的作用机理 |
| 4 药物组成与方药分析 |
| 4.1 苓黄消炎合剂药物组成及方药分析 |
| 4.2 血府逐瘀丸的方药分析 |
| 4.3 本课题所涉及的单味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 5 研究结果分析 |
| 5.1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
| 5.2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分析 |
| 5.3 输卵管通畅度分析 |
| 5.4 妊娠情况分析 |
| 6 不足和展望 |
| 6.1 不足 |
| 6.2 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 立题依据 |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3. 研究现状 |
| 4. 研究创新性 |
| 5. 研究局限性 |
| 6. 研究方法 |
| 7. 方案设计 |
| 一、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二、结果 |
| 1. 血β-HCG检测情况对比 |
| 2. 输卵管通畅情况对比 |
| 3. 治疗成功率对比 |
| 4. 随访情况对比 |
| 三、讨论 |
| 1. 血β-HCG检测情况分析 |
| 2. 输卵管通畅情况分析 |
| 3. 治疗成功率分析 |
| 4. 随访情况分析 |
| 5. 腹腔镜保守型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对术后输卵管通畅的影响综合分析 |
| 6. 小结 |
| 四、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输卵管妊娠治疗研究最新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撰写的文章和参与的研究项目 |
| 附录: 中英文对照表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词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经验总结 |
| 1.医家小传 |
| 1.1 专业教育,奠定基础 |
| 1.2 临床积累,中西结合 |
| 1.3 培养人才,桃李芬芳 |
| 1.4 任职及成就 |
| 2.中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认识 |
| 3.西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认识 |
| 4.吾师对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认识 |
| 4.1 病因初探 |
| 4.2 病机初究 |
| 5.吾师对该病的的诊疗经验 |
| 5.1 临床所见典型表现与诊断 |
| 5.2 导师诊治思路 |
| 5.3 具体治疗 |
| 6.典型医案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 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目的 |
| 2.观察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选择标准 |
| 3.研究方案 |
| 3.1 分组方法 |
| 3.2 治疗方案 |
| 3.3 观察内容 |
| 3.4 疗效评定标准 |
| 3.5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治疗前一般情况观察 |
| 2.临床疗效评价 |
| 2.1 治疗后两组妊娠结果统计 |
| 2.2 两组的中医症状积分统计 |
| 2.3 两组的临床体征积分统计 |
| 2.4 治疗后两组输卵管通畅度疗效统计 |
| 2.5 治疗后两组慢性盆腔炎临床相关症状疗效统计 |
| 3.安全性分析 |
| 4.小结 |
| 讨论 |
| 1.中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认识及治疗 |
| 2.西医对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认识及治疗 |
| 3.导师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 |
| 4.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第三部分 附录 |
| 附录1 症状体征量化评分标准 |
| 附录2 文献综述 输卵管炎性阻塞不孕的中西医结合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3 在校期间发表论着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材料与方法 |
| 1.实验材料 |
| 1.1 实验动物 |
| 1.2 实验药物 |
| 1.3 菌种 |
| 1.4 主要试剂 |
| 1.5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实验方法 |
| 2.1 菌液制备 |
| 2.2 模型的建立 |
| 2.3 动物分组及给药 |
| 2.4 血清制备及标本采集 |
| 2.5 标本观察 |
| 2.6 大鼠腹膜巨噬细胞的制备与培养 |
| 2.7 细胞分组和处理 |
| 2.8 用Western Blot法检测TLR2、MyD88、NF-KB蛋白水平的表达 |
| 2.9 统计方法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SOI大鼠模型及大鼠腹膜巨噬细胞模型观察 |
| 1.1 造模30天后肉眼观察结果 |
| 1.2 造模30天后输卵管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
| 2.大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形态学观察 |
| 3.各组巨噬细胞TLR2、MYD88、NF-KB蛋白相对表达量比较(表1,图3)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SOI大鼠模型的建立 |
| 2.现代医学对SOI的认识 |
| 3.传统医学对SOI的认识 |
| 4.通管丸的组方及现代药理研究 |
| 5.巨噬细胞与TLR2/MYD88/NF-KB与SOI之间的联系 |
| 第四部分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引言 |
| 临床研究 |
| 1.病例来源 |
| 2.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3 中医证候评分标准 |
| 3.病例选择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3.5 终止试验条件 |
| 4.研究方法 |
| 4.1 研究流程图 |
| 4.2 治疗方案及方法 |
| 4.3 不良反应记录及处理 |
| 4.4 成功获孕患者的妊娠结局判定 |
| 4.5 临床观察指标 |
| 4.6 观察方法 |
| 4.7 疗效评定标准 |
| 4.8 安全性评价 |
| 5.统计分析 |
| 5.1 多中心统计分析数据集的选择 |
| 5.2 统计分析内容 |
| 5.3 统计分析方法 |
| 6.质量控制 |
| 7.研究结果 |
| 7.1 病例分布情况 |
| 7.2 一般资料比较 |
| 7.3 治疗结果 |
| 8.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可提高拟再次IVF-ET前患者成功获孕率 |
| 1.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排卵障碍因素的影响 |
| 1.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盆腔因素的影响 |
| 1.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明原因性不孕的影响 |
| 1.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免疫因素的影响 |
| 2.补肾疏肝活瘀法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
| 3.中医药多途径疗法分析 |
| 3.1 内治法 |
| 3.2 外治法 |
| 4.导师助孕治疗经验 |
| 4.1 异病同治,育肾疏肝 |
| 4.2 内外合治,多管齐下 |
| 4.3 身心同调,交接合时 |
| 结论 |
| 创新性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1.前言 |
| 2.文献研究 |
| 2.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 2.1.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概述 |
| 2.1.2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病因的研究 |
| 2.1.3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治疗现状 |
| 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认识 |
| 2.2.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命名 |
| 2.2.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病因病机的分析 |
| 2.2.3 中医药治疗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
| 3.临床研究 |
| 3.1 临床资料 |
| 3.1.1 病例来源 |
| 3.1.2 诊断标准 |
| 3.1.3 纳入标准 |
| 3.1.4 排除标准 |
| 3.1.5 剔除(退出)标准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分组 |
| 3.2.2 操作方法 |
| 3.2.3 疗程 |
| 3.2.4 观察指标 |
| 3.2.5 疗效指标评定标准 |
| 3.2.6 统计方法 |
| 3.3 研究结果 |
| 3.3.1 一般资料观察结果 |
| 3.3.2 疗效观察结果 |
| 4.讨论与分析 |
| 4.1 本研究理论依据 |
| 4.2 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 |
| 4.2.1 针刺的治疗作用 |
| 4.2.2 艾灸的治疗作用 |
| 4.3 穴位敷贴治疗本病的机理 |
| 4.3.1 穴位选择 |
| 4.3.2 敷贴药物 |
| 4.4 输卵管通液术的作用机理 |
| 4.5 临床疗效分析 |
| 4.5.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 4.5.2 局部体征疗效分析 |
| 4.5.3 输卵管通畅度分析 |
| 4.5.4 妊娠率分析 |
| 4.5.5 综合疗效分析 |
| 4.6 缺陷与不足 |
| 5.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前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检索策略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1.5 文献阅读与整理 |
| 1.6 名称术语规范 |
| 1.7 数据库建立 |
| 1.8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文献整理的结果 |
| 2.2 文献一般信息 |
| 2.3 中医辨证分型 |
| 2.4 中药保留灌肠用药规律的分析 |
| 2.5 疗效评定 |
| 3 讨论 |
| 3.1 文献特征分析与讨论 |
| 3.2 输卵管阻塞性不孕证型分析 |
| 3.3 中药保留灌肠用药规律分析 |
| 3.4 疗效评定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2.治疗方法 |
| 3.观察指标 |
| 4.疗效判定标准 |
| 5.质量控制办法 |
| 6.数据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 7.研究结果与分析 |
| 讨论 |
| 1.中医学对异位妊娠的认识 |
| 2.中医对异位妊娠病因病机认识 |
| 3.西医学对异位妊娠病因的认识 |
| 4.导师对异位妊娠疾病的认识 |
| 5.方剂组成及药理研究 |
| 6.米非司酮作用机制探讨 |
| 7.自拟杀胚消症方治疗输卵管妊娠的作用机制探讨 |
| 8.结论 |
| 9.存在问题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附表 |
| 附录2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输卵管妊娠的研究现状 |
| 第一节 输卵管妊娠的中医学研究 |
| 一、中医文献相关记载 |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 三、中医辨证分型 |
| 四、中医治疗 |
| 第二节 输卵管妊娠的西医学研究 |
| 一、西医病因 |
| 二、西医诊断 |
| 三、西医治疗 |
| 第三节 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疗效评价指标 |
| 一、血β-HCG |
| 二、盆腔包块 |
| 三、输卵管通畅度 |
| 第四节 小结 |
| 第二章 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的β-HCG变化 |
| 第一节 前期研究 |
| 一、输卵管妊娠的中医辨证分期分型 |
| 二、输卵管妊娠的评分标准 |
| 三、输卵管妊娠的治疗方案 |
| 第二节 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病例筛选 |
| 三、治疗方案 |
| 四、疗效预判标准 |
| 五、观察指标 |
| 六、分组标准 |
| 七、统计学方法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 一、基本情况 |
| 二、中医治疗组成功与否与血清β-HCG变化相关性 |
| 三、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组成功与否与β-HCG变化相关性 |
| 四、小结 |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 第一节 中医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
| 一、方剂组成 |
| 二、方药分析 |
| 三、现代药理分析 |
| 第二节 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 一、β-HCG的疗效评定意义 |
| 二、中医治疗组成功与否与β-HCG变化相关性 |
| 三、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组成功与否与血清β-HCG变化相关性 |
| 四、血β-HCG测定预测治疗成败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 结语 |
| 一、结论 |
| 二、创新点 |
| 三、不足及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1 患者一般情况 |
| 1.1 病例来源 |
| 1.2 两组患者年龄、病程情况 |
| 1.3 两组患者既往妊娠情况分布情况 |
| 1.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症候诊断标准 |
| 3 纳入标准 |
| 4 排除标准 |
| 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 6 分组 |
| 7 具体治疗方法 |
| 7.1 对照组: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 |
| 7.2 针刺组:行超声晶氧输卵管造影术后加以针刺疗法治疗 |
| 7.3 治疗周期 |
| 8 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 8.1 安全性观测 |
| 8.2 疗效性观测指标及方法 |
| 9 疗效评价标准 |
| 9.1 综合疗效评价 |
| 9.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 |
| 10 统计学分析 |
| 11 结果 |
| 11.1 两组综合疗效评价 |
| 11.2 中医临床症状积分、中医临床症状疗效积分比较 |
| 11.3 两组 IL-6、TNF-α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 11.4 两组治疗后未妊娠患者 B 超疗效比较(有效例数) |
| 11.5 两组妊娠率比较 |
| 11.6 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 讨论 |
| 1 现代医学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认识 |
| 2 祖国医学对输卵管通而不畅性不孕症的认识 |
| 3 分时段针刺导气法的提出 |
| 4 结果与分析 |
| 4.1 综合疗效 |
| 4.2 改善中医临床症状方面 |
| 4.3 两组IL-6、TNF-炎症反应指标治疗前后比较 |
| 4.4 提高妊娠率方面 |
| 4.5 两组晶氧治疗后不良反应方面 |
| 5 安全性观察 |
| 结论 |
| 不足之处和展望 |
| 1 不足之处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获奖情况 |
| 附件1 |
| 附件2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