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朱笔通[2](2020)在《不产氧光合细菌氮代谢新途径的挖掘与环境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氮污染已扰乱生态系统并影响到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自然界的氮循环过程主要由代谢多样性微生物构成的复杂代谢网络所驱动,因而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的氮平衡以及氮污染治理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新的氮代谢途径不断被发现,为氮污染环境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效途径。不产氧光合细菌(Anaerobic Phototrophic Bacteria,APB)广泛分布于各种生境,对自然界碳氮硫等元素循环不可或缺。然而,它们适应环境变化的细胞代谢机制仍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海洋着色菌(Marichroamtium gracilie)YL28分离自红树林特殊生境,不但能以高浓度亚硝氮为唯一氮源生长,也能高效去除水体无机三态氮,是目前对亚硝氮耐受和去除能力最高的APB菌株之一,但其脱氮机制,尤其是对亚硝氮利用和耐受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从比较基因组水平上解析了APB碳氮硫代谢通路,系统阐明了36株紫细菌的氮代谢途径以及YL28高效脱氮和耐受亚硝氮的分子机制,挖掘验证了APB氮代谢的1条新途径和1个新基因,提出了1条新型的微生物氮代谢途径。进一步以YL28为材料,阐明了YL28对于外界氮源扰动、光氧变化响应规律以及3条共存氮代谢途径之间相互协调关系。最后探究YL28对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的原位去除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数据库公布的36个APB菌株基因组分析表明,APB拥有7条氮代谢途径,首次在微生物中发现了非氨单加氧酶依赖的氨氧化途径。首次发现APB也具有异化硝酸盐还原至氨途径(DNRA)。首次发现紫硫细菌类群也拥有同化硝酸盐还原途径(ANR)。另外,APB中的固氮基因多源自基因水平转移,反硝化途径(DN)多为不完全反硝化。YL28菌株的硫代谢通路主要有硫氧化、异化硫还原和Sox系统,碳代谢主要有EMP、HMP、TCA、乙醛酸循环、还原性柠檬酸循环等,还含有重金属抗性蛋白、甜菜碱和duf2062等渗透压调节因子。2.蛋白序列比对和同源建模显示,ANR的NirA和DNRA的NrfA(Otr家族)与已知功能蛋白一致性仅有27.1%和19.2%,异源表达验证了这2个新基因的酶学功能,理化性质显示NirA和NrfA最适作用温度和pH分别为40℃、35℃和6.0、5.0。非氨单加氧酶依赖的氨氧化途径验证结果显示,Vc(羟自由基抑制剂)可抑制约80%的羟胺生成,过氧化氢(羟自由基促进剂)可提高50%羟胺生成量,表明羟胺的生成是羟自由基所致。酶活验证还表明有羟胺还原途径的存在,羟胺还原酶(Hcp)与已知功能蛋白序列的一致性为55.3%,最适作用温度和p H分别为35℃和6.0。3.共存氮代谢途径对环境氮扰动、光氧变化的响应和协调规律以及碳氮硫循环耦联关系。3条氮代谢途径关键酶基因转录水平结果显示:(1)ANR途径受氨氮明显抑制,2 mg/L氨氮可抑制50%的nirA表达量;DN途径受氨氮影响较小,硝氮、羟胺和亚硝氮对其有促进作用;4种无机氮均对DNRA途径有促进作用;羟胺还原途径受氨氮抑制,氨氮存在时,硝氮、羟胺和亚硝氮对其影响较小。(2)随硝氮浓度增加,ANR、DN和DNRA活性均提高,与低浓度硝氮相比,高浓度硝氮时的DN活性提高37倍(norB)和18倍(nar I),ANR活性提高约36倍(nirA),DNSR活性提高约2.5倍(nrf A)。(3)有光无光时,DN和ANR均发挥作用,DN表达量比无光时提高约28倍(norB)和20倍(narI),ANR(nirA)表达量提高约24倍。无光时,ANR>DN>DNRA。(4)有氧无氧时,DN、ANR和DNRA均有活性,但厌氧环境更有利于其发挥作用;厌氧时,DN表达量比有氧时提高约37倍(norB)和16倍(narI),ANR提高约20倍(nirA),DNRA提高约3倍(nrf A);好氧时,ANR表达能力高于DN和DNRA。(5)在厌氧有光/无光、在氨氮和硝氮/亚硝氮共存环境下,DN表达能力高于DNRA,ANR受显着抑制。通过基因富集分析,获得了碳氮硫耦联关键因子为glt B、glnA和cysE,实验结果表明YL28脱氮除硫最佳碳氮硫比例为C:N:S=7.56:6:5。4.YL28安全无毒。在有氧/低氧且不添加外部碳源条件下,YL28能同时有效去除氨和亚硝氮,并防止N过度流失。室内对虾养殖水体脱氮研究显示,YL28能够同时去除水体中高浓度氨氮(3.5 mg/L)和亚硝氮(1 mg/L),在7 d内,约99.96%的亚硝氮和95.6%的氨氮被去除。在零交换水的大田对虾养殖水体中(20 d),YL28显着抑制氨氮积累,亚硝氮脱除率达99.3%(1.25 mg/L)。综上所述,本文发现微生物具有一条新的非氨单加氧酶依赖的氨氧化途径,发现和验证了ANR和DNRA途径的2个新酶。YL28耐受高浓度亚硝氮和高效除氮的分子机制是细胞内3条氮代谢途径(DN、ANR和DNRA)相互协调所致,可在有光无光、有氧和厌氧条件下均具有除氮特性,这为氮污染的有效治理以及APB的合理施用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王龙龙[3](2019)在《豆血红蛋白调控根瘤高效固氮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大量存在于人体红细胞中,能够携带氧气并将其传递至各个需氧器官,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不可或缺的。植物中也存在多种类型的血红蛋白,根据其功能主要分为两大类:非共生血红蛋白(ns Hb)和共生血红蛋白(s Hb)。非共生血红蛋白广泛存在于植物各个组织中,而共生血红蛋白则主要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互作形成的固氮根瘤中,其中豆科植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共生血红蛋白被称作豆血红蛋白(Leghemoglobins,Lbs)。根瘤内的根瘤菌可以利用自身编码的固氮酶将大气中的氮气还原为氨,然而固氮酶对于氧气极其敏感,过量的氧气将破坏固氮酶结构并导致其丧失固氮活性。豆血红蛋白存在于固氮根瘤的细菌侵染细胞中,通过独特的氧结合与氧解离的特性创造低氧环境,在保证固氮酶活性的前提下,为类菌体和线粒体提供了细胞呼吸所需的氧气。虽然针对豆血红蛋白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目前仍存在一系列重要科学问题尚未解决。本研究围绕豆血红蛋白基因的生物学功能、转录调控机制及其辅基血红素来源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深入探究。本研究以百脉根为模式植物,利用CRISPR技术成功敲除了其编码的三个豆血红蛋白基因(Lj Lb1,Lj Lb2,Lj Lb3)。通过对单基因、双基因和三基因突变体的表型鉴定及遗传回补,发现三个Lbs协同调控了根瘤的高效固氮,其贡献具有叠加效应。另外,非共生血红蛋白不能互补三基因突变体的缺氮表型,而非豆科来源的共生血红蛋白则可以部分互补该表型,这说明共生血红蛋白在固氮根瘤发挥的特殊功能是非共生血红蛋白所不具备的,同时也揭示了豆科、非豆科共生血红蛋白的趋同进化模式。进一步针对lb三突变体展开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突变体根瘤显微结构的变化,包括:裂解液泡的产生、PHB积累及线粒体形态异常等。RNA-seq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中除了包括碳代谢和氮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外,还包括一系列转录因子、蛋白酶等。另外,Lb的缺失导致根瘤侵染细胞内出现严重ROS和NO积累,说明Lb除了结合和传递氧气之外,还可能参与维持了根瘤内部ROS和NO的平衡。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Lb生物学功能以及根瘤衰老调控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最早被鉴定的结瘤素基因,豆血红蛋白的转录调控机制一直是共生固氮领域的研究重点。Lb启动子序列中已有大量顺式作用元件被鉴定,但是调控Lb侵染细胞特异性表达的转录因子目前仍不清楚。针对Lj Lb1/2/3的时空表达模式分析发现,三个Lbs表达模式趋于一致,在根瘤菌定殖后被诱导表达,随着根瘤的发育表达量逐渐升高,在成熟根瘤中达到最高,且主要集中在根瘤侵染细胞中表达,随后根瘤进入衰老阶段,Lbs表达量随之下降。另外,启动子截短实验发现,调控三个Lbs根瘤特异性表达的顺式作用元件位于Lbs基因ATG上游约300 bp内。以该300 bp的DNA片段为诱饵开展酵母单杂交和DNA pull down实验,鉴定到数十个可能结合Lb启动子并调控其转录的候选蛋白,后续将对这些蛋白进行进一步的筛选鉴定,综上所述,这些结果对于系统解析Lb侵染细胞特异的转录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血红素作为豆血红蛋白的辅基,是Lb行使功能所必需的组分。在根瘤共生体系中,质体与类菌体均具备合成血红素的能力,但是与豆血红蛋白结合的数量庞大的血红素分子究竟来自何处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从植物的角度出发,试图阐释质体血红素合成相关基因在根瘤共生固氮过程中的重要功能。Glu TR(Glutamyl-t RNA reductase)催化了植物血红素合成通路的限速步骤,本研究针对百脉根中三个Glu TR基因(GTR1,GTR2,GTR3)的时空表达模式进行了系统分析,发现GTR2在根瘤侵染细胞中被诱导表达,而GTR1/3在根瘤固氮区无明显表达。利用CRISPR的方式敲除GTR1,GTR2或GTR1&2,并没有引发明显的共生缺陷表型。而超量表达植物血红素合成的负调节子Flu导致根瘤由红色变为白色,地上部分生物量较对照有显着降低。这些数据说明,豆血红蛋白辅基血红素可能主要是由植物血红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负责合成的。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解析了百脉根豆血红蛋白基因(Lj Lb1,Lj Lb2,Lj Lb3)协同调控根瘤高效固氮的分子机制,揭示了Lb参与维持ROS和NO稳态的生物学功能;初步鉴定了参与Lb细胞特异性转录调控的潜在转录因子;通过对Glu TR和Flu等植物血红素合成通路相关基因在根瘤体系中的研究,确立了植物血红素合成对于根瘤总体血红素水平的重要贡献。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力推动Lb生物学功能、Lb转录调控机制和成熟根瘤高效固氮的分子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赵亚囡[4](2019)在《碳纳米复合材料传感界面的构建以及对生物活性分子电分析研究》文中提出生物活性小分子作为生命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物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传统的分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广泛的分析对象,复杂的目标体系以及更加快捷准确的分析结果等需求。特别是针对活性氧/活性氮(ROS/RNS)类活性小分子,由于其本身的活泼性,具有信号不容易捕捉的特点,针对抗坏血酸(AA)、多巴胺(DA)和尿酸(UA)生物小分子其检测信号容易相互干扰等特点。随着纳米材料的发展,电化学传感分析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通过纳米技术进行电极表面工程处理,可以构建更加灵敏以及抗干扰能力强的多功能电分析传感界面,实现快速检测和生物活性分子的多组分同时测定。因此,本文合成并设计了多种功能纳米材料协同作用的纳米敏感传感界面,构建了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特异性催化的电化学生物活性分子检测平台,实现了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检测,并深入探讨了其催化机理。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三维石墨烯气凝胶(3DGA),通过电沉积纳米金粒子(AuNPs)构建电化学生物传感界面实现氧化还原蛋白细胞色素c(Cyt c)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的直接电子转移用于H2O2检测。AuNPs均匀的分布在3DGA的三维多孔结构中,AuNPs可吸附固定Cyt c,多孔结构为Cyt c提供了良好生物兼容性的微环境,这两种具有良好导电性和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协同作用实现了Cyt c在电化学中直接电子转移。研究结果表明,该3DGA-AuNPs/Cyt c/GCE对H2O2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其对H2O2的检测灵敏度为351.57μA·mM-1·cm-2,检测限为1.1μM,检测线性范围为10-740μM。Cyt c与电极之间直接的电子传输说明3DGA-AuNPs纳米复合材料的界面设计可以为蛋白建立理想的接触界面,暴露其电活性中心,改善蛋白质与电极之间快速的直接电子传递。(2)基于氧化还原蛋白修饰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是蛋白质易受环境的影响使所制备传感器的稳定性下降。本研究合成特异性催化纳米仿生酶超小Fe3O4纳米粒子包覆于3DG(Fe3O4/3DG)构建了一种非酶H2O2传感器。纳米Fe3O4颗粒具有类过氧化物酶的功能,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可以合成超小尺寸的Fe3O4纳米颗粒,其尺寸为5-7 nm。3DG可以负载Fe3O4纳米粒子防止团聚沉淀,增加稳定性,同时增加电子速率,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通过TEM表征超小Fe3O4纳米粒子均匀的分散在3DG的表面网状结构中。Fe3O4/3DG@GCE传感器对H2O2表现出良好的催化活性,其检测灵敏度为274.15μA·mM-1·cm-2,其检测限为0.78μM,线性检测范围为0.8-334.4μM。该Fe3O4/3DG@GCE传感器结构设计合理,展现出较低的检测限,以及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通过控制细胞数量和刺激药物剂量,Fe3O4/3DG纳米复合物显示出良好的原位检测活细胞释放活性氧H2O2的能力。(3)采用水热合成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由聚多巴胺(PDA)调控合成的N掺杂碳纳米管(CTNs)修饰Fe3O4(N-CNT/Fe3O4)的复合纳米材料。N掺杂有助于提高了碳纳米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PDA可以在CNTs表面氧化自聚合,从而改善了CNTs水分散性,同时PDA独特的分子结构含有丰富的含氧基团和含氮基团能促进Fe3O4均匀地沉积在CTNs表面。高温煅烧之后的PDA层有效的调节了石墨碳结构。通过XPS分析元素化学态存在形式发现了高温煅烧可以有效地将吡啶氮和石墨氮掺杂材料到石墨结构中。研究发现在煅烧之前,其复合材料PDA-CNT/Fe3O4经过磷酸盐浸泡之后,可防止在煅烧过程中出现烧结现象。实验结果证明,经过浸泡,煅烧过程之后得到的N-CNT/Fe3O4纳米复合材料对H2O2检测灵敏度有很大的提高,其检测灵敏度为316.27μA·mM-1·cm-2,检测限为0.304μM,线性检测范围为0.006-2.057 mM。此研究工作在材料的表面改性方面具有很广泛的适用性。(4)本研究构建了细胞生长的石墨烯纸基自支撑传感电极及其对H2O2和NO的双功能信号快速实时检测平台。通过模板法制备石墨烯纸基(rGP)电极,然后通过两步电沉积得到具有电催化活性的AuPt/PANI/rGP传感界面。该AuPt/PANI/rGP自支撑传感电极对H2O2和NO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并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该AuPt/PANI/rGP对H2O2检测线性范围为10-930μM和1.13-5.63 mM,对应灵敏度分别是392.22μA·mM-1·cm-2和155.81μA·mM-1·cm-2,检测限为0.675μM。AuPt/PANI/rGP电极对NO检测线性范围为0.36-437.2μM,灵敏度为112.00μA·mM-1·cm-2,检测限为65.7 nM。等离子体表面改性之后,由于石墨烯碳材料和AuPt纳米粒子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细胞在其上能够粘附生长并且状态良好。这种细胞原位生长监测,能够与活细胞密切接触,缩短了活性分子与电极之间的扩散距离,更加灵敏及时的实时监测细胞分泌H2O2和NO,提高了传感电极的精确性。(5)采用简单的水热法和煅烧法合成表面有一层碳包覆的二硫化钼纳米管(MoS2 NTs)。MoS2 NTs修饰电极可以实现AA、DA和UA的多组分同时测定。本研究内容通过理论计算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首次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计算氢电极(CHE)模型对AA、DA、UA的电氧化机理进行研究。SEM和TEM表征我们所合成的MoS2 NTs是由超薄MoS2纳米片结构组成。MoS2 NTs@GCE可以实现AA、DA、UA氧化峰电位有效分离,实现对这三种物质的同时检测。通过CV表征确定三中分子在MoS2 NTs表面催化氧化是两电子-两质子参与转移的过程。采用CHE模型,通过理论计算每步失电子-质子后的据布斯自由能的变化,确定了三种分子在MoS2 NTs表面氧化的难易程度为从难到易为UA>DA>AA,对应的氧化电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UA>DA>AA。通过差分脉冲伏安法(DPV)测定MoS2 NTs@GCE传感器对AA、DA、UA单独检测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8-1200μM,0.3-70μM,5-950μM,检测限分别为0.44μM,0.13μM,0.83μM。AA、DA、UA的同时检测线性范围分别是1-400μM,0.5-40μM,5-535μM,检测限分别为0.39μM,0.11μM,1.5μM。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以及良好的稳定性。在实际尿液样本检测中,电化学方法和HPLC方法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表现出良好的回收率。
李福全[5](2018)在《脑皮层自发低频振荡信号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小鼠体感皮层为研究对象,基于本征光学成像设备,研究了麻醉剂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自发低频振荡信号(low frequency oscillation,LFO)的影响,之后在双光子显微镜下实现了皮层动静脉分离。本文的研究工作及贡献概括如下:麻醉剂浓度对LFO的影响。本文记录KM小鼠光学信号。分别在红绿光下探究麻醉剂浓度改变对脱氧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管血容量的LFO信号的影响。分别选取动脉静脉皮层区域,记录其在红绿光下的不同麻醉剂浓度时的信号。本文使用改变麻醉剂浓度的方式探索LFO的时空特性,发现麻醉剂浓度提升会显着增强绿光下LFO信号的频率,红光下则不受影响。推测LFO信号的来源不仅仅是神经元。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LFO的影响。本文使用本征光学成像设备采集施加一氧化氮抑制剂之前和之后的小鼠光学成像数据。通过比较采集的实验数据发现,红光下,动脉静脉皮层上的LFO的信号的幅值在加药后都得到了加强。绿光下,皮层区域上的LFO的信号的频率显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抑制一氧化氮以后,血管收缩不受神经元调控,血红蛋白浓度变化不平稳。LFO信号幅值因此加强。双光子动静脉分离。本文根据前文所述的研究,采集TPLSM下的图像。首先使用互相关方法校正图像,然后使用连通集方法提取血管网络,接下来使用多窗口谱估计方法,提取血管像素的谱值特征,将低频段和高频段幅值的平均值作为特征值,使用谱聚类算法,实现了动静脉分离,分类正确率最高可达98.7%。
王科[6](2017)在《Ti-O薄膜表面固定原卟啉铜原位催化释放一氧化氮及其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氧化氮作为重要的生物信号分子在保护血管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主要是由健康的内皮细胞产生,在调解血管舒张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被称作是内皮细胞舒张因子。同时,NO在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和抗血小板粘附与激活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在Ti-O表面利用原卟啉络合铜离子构建催化活性层,使其具有催化内源性NO供体释放NO的能力,改善材料表面的抗凝血以及抗平滑肌增生的能力。首先,利用非平衡磁控溅射制备氧化钛薄膜,通过聚多巴胺作为连接层,在表面接枝1,6-己二胺以增加材料表面的氨基数量,然后在富氨基的表面接枝合成的原卟啉二钠铜。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紫外-可见光谱(UV-Vis)结果表明以原卟啉、乙酸铜为原料成功制备了原卟啉铜和原卟啉二钠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结果表明,聚多巴胺成功地沉积在Ti-O薄膜表面,氨基定量结果显示1,6-己二胺的接枝明显增加了材料表面的氨基数量,接枝原卟啉二钠铜后材料表面铜元素含量为1.26%,成功将催化活性中心引入到材料表面。水接触角结果中,钛氧膜样品表面疏水性最高,接枝1,6-己二胺后的样品表面疏水性明显降低,接枝的原卟啉二钠铜样品表面亲水性降低,结果表明不同目标分子接枝到材料表面引起了亲疏水性的明显变化。体外催化内源性供体(S-亚硝基谷胱甘肽)释放一氧化氮结果表明,接枝原卟啉铜的样品表面NO释放速率为2.49(±0.42)×10-10mol·cm-2·min-1,接枝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NO释放速率为5.15(±1.00)×10-10mol·cm-2·min-1表明接枝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催化能力要明显高于接枝原卟啉铜的样品表面,PBS浸泡两组样品28天的结果显示:接枝原卟啉铜的样品表面催化速率降到0.59(±0.33)×10-10mol·cm-2·min-1,接枝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催化速率为3.21(±0.68)×l0-10mol·cm-2·min-1。造成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原卟啉铜在水相中的溶解性较差,导致反应过程中活化的羧基量较少,接枝效果较差,大部分以物理吸附的形式存在样品表面,浸泡之后脱离样品表面,而原卟啉二钠铜在水相中溶解性较好,虽然有物理吸附的形式存在,但是接枝数量较多,浸泡之后仍然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体外血小板结果显示,在无内源性NO供体存在的条件下血小板在各样品表面粘附与激活严重,其中接枝1,6-己二胺的样品表面激活最为严重,接枝原卟啉二钠和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粘附数量较多,但激活相对较轻与氧化钛薄膜相似。说明原卟琳二钠铜不具备抑制抗血小板粘附与激活的能力,当在富板浆中加入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后,血小板在各样品表面粘附与激活相较于非供体组得到明显改善,其中接枝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抑制血小板粘附与激活效果最好,说明体系构建的原卟啉二钠铜催化活性层在一氧化氮供体存在条件下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的粘附与激活。内皮细胞体外静态培养结果表明,无催化效果的样品,供体组样品表面内皮细胞的粘附量、增殖量均要高于非供体组样品表面相应值,并且催化层原卟啉二钠铜组样品表面内皮细胞的粘附量、增殖量出现反转要低于其在非供体条件下的相应值;平滑肌细胞体外静态培养的结果显示:供体组样品能够明显抑制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且接枝原卟啉二钠铜的样品表面抑制效果最好。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合成出水溶性原卟啉二钠铜并接枝到材料表面构建了催化活性层。构建的原卟啉二钠铜催化活性层能够有效催化内源性一氧化氮供体释放一氧化氮,抑制平滑肌细胞的粘附与增殖,抑制血小板的粘附和激活。
裘文慧[7](2016)在《双酚A及其替代物双酚S对鱼类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理》文中指出A(BPA)是公认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分布在河流、湖泊和其它水环境中,并能在水体、沉积物和水生生物中检出。双酚A主要用于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增塑剂等物质的前体物质。由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环境中的普遍存在,BPA将对水生态系统产生很多潜在的不利影响。目前许多研究表明,双酚A具有潜在毒性,尤其对新生儿的发育毒性。因此,在部分国家包括中国,生产婴儿奶瓶及部分婴儿用品的原材料中已经禁用BPA。双酚S(BPS)是一类典型的BPA替代物,可以用来合成聚碳酸酯、环氧树脂、增塑剂等物质的前体物质。因为BPS具有和BPA类似的化学结构,且比BPA更为稳定的化学性质,近年已经被广泛应用在BPA free(不含双酚A)的产品上。然而,国内外目前对BPS的毒性研究却还是近乎空白。因此,迫切要求我们进行对BPS的毒性研究,评价标注BPA free的产品是否是真正的安全放心产品。本项研究以红鲤鱼原代巨噬细胞和模式生物斑马鱼为研究对象,开展环境相关水平BPA和BPS对鱼类的免疫细胞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毒性效应和致毒机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环境相关浓度BPA(0.1,1,10,100和1000?g/L)的急性暴露(6小时)对红鲤鱼原代巨噬细胞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如下:(1)BPA的所有浓度组暴露没有显着的影响巨噬细胞的成活率;(2)低浓度BPA暴露有促进细胞吞菌的作用,而随着浓度的增加,高浓度暴露造成溶菌酶活性降低,细胞吞菌能力受到抑制,表明BPA的暴露显着影响细胞的免疫功能;(3)高浓度的BPA暴露使得巨噬细胞胞内活性氧(ROS),羟自由基含量,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以及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显着干扰细胞的抗氧化系统;(4)高浓度的BPA使得细胞内典型的免疫相关基因Interleukin-10,interleukin-6 subfamily-like cytokine(M17)和(IL-1β)表达水平显着上调,细胞凋亡数量增多,明显干扰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推测低浓度BPA暴露可能激活了细胞的免疫功能,增加了溶菌酶的活性,促进巨噬细胞的吞菌活性,用以对抗外界环境的压力,而随着浓度的增加,高浓度的bpa对细胞造成氧化压迫,减弱细胞的免疫功能,干扰胞内免疫调节,可能对细胞造成一定程度的免疫损伤,威胁巨噬细胞的健康生长。同时,研究结果还表明,bpa短期急性暴露后,era和nfκb基因表达变化都呈现出浓度相关性增加,并且在加入雌激素受体抑制剂ici和nfκb通路拮抗剂pdtc与bpa共暴露后,使得原来由bpa单独暴露造成的基因诱导程度有所缓解。因此,我们进一步推测雌激素受体era和转录因子nf-κb共同参与bpa对红鲤鱼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2.环境相关浓度bps的急性暴露(6小时)对红鲤鱼原代巨噬细胞具有与bpa相似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如下:(1)通过死亡率测试实验,本文首次提出bps对于巨噬细胞短期暴露的半致死浓度,5%致死浓度,无效应浓度,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暴露浓度;(2)双酚s(0.1,1,10,100,1,000μg/l)的短期暴露显着增加了胞内ros和羟自由基的含量,增强胞内总抗氧化能力和诱导胞内产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表明双酚s的短期暴露对细胞造成了氧化压迫;(3)双酚s的短期暴露导致胞内溶菌酶活性降低,细胞吞菌能力减弱,表明双酚s的短期暴露削弱了原代巨噬细胞的免疫功能;(4)双酚s的短期暴露显着诱导大量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以及no和nos的含量,干扰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5)高浓度双酚s使得胞内caspase3活性升高,tunel检测凋亡细胞增多,出现明显的dnaladder条带,显着诱导细胞的凋亡。(6)对比相同浓度bps和bpa对原代巨噬细胞的免疫毒性,bps和bpa都能够显着影响免疫基因,免疫相关蛋白,以及胞内活性氧的水平,并且在诱导程度上,bps和bpa有着非常类似的效应。因此,双酚s的短期6h暴露,有类似bpa的作用,会显着影响红鲤鱼原代巨噬细胞的免疫系统,干扰其免疫调节作用。基于对bps作用机理的探讨还发现,bps短期急性暴露使得erα和erβ2基因表达出现显着诱导,而在加入抑制剂ici后,都使得原来由bps单独暴露造成的基因诱导程度有所缓解。因此,我们推测雌激素受体erα和erβ2可能参与bps对红鲤鱼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的。3.研究双酚a和双酚s的短期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具有相似的毒性效应,结果如下:(1)gnrh3转基因斑马鱼胚胎经bpa暴露,在环境相关浓度1和10μg/L时,显着诱导斑马鱼胚胎孵化率;(2)在环境浓度10和100μg/L BPA暴露下,斑马鱼三叉神经(TN)和下丘脑(HYPO)中GnRH3神经元数量出现显着性增多,暗示BPA会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3)BPA的暴露进一步显着影响了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Kiss 1、Kiss 1r、GnRH3、LHβ、FSHβ、SV2c)的表达,更加证实BPA会对斑马鱼胚胎发育阶段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4)相同浓度的BPS能够显着诱导GnRH3神经元的发育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表明BPS有类似BPA的效应,能够显着干扰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5)研究结果还表明,雌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和芳香化酶通的抑制剂能够显着抑制BPA或BPS对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包括Kiss 1、Kiss 1r、GnRH3、LHβ、FSHβ和ERa诱导水平,表明BPA和BPS对鱼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干扰作用与雌激素受体,甲状腺受体和芳香化酶三条通路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综上,本论文研究结果揭示了环境雌激素双酚A和其替代物双酚S能够显着干扰鱼类的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揭示了鱼类的先天性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对环境雌激素类物质有一定的敏感性。因而,水环境中鱼类在低剂量环境雌激素中的暴露风险可能被低估。免疫相关基因,活性氧,抗氧化酶活性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也可以作为生物标志物来进一步研究BPA和BPS对水环境的生态风险。同时本文首次报道BPS会对鱼类的免疫系统和神经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暗示我们BPA free的产品不一定安全,为制定更高双酚类物质在塑料等日用品上使用的标准提供依据。
马冕[8](2013)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目的:通过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应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SD (Sprague-Dawley)大鼠进行干预,研究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脑梗死体积、脑组织含水量及显微结构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组,每组12只。通过改良Zea Longa线栓法,即:采用颈部旁正中切口,皮片保护迷走神经,运用多聚-L-赖氨酸包被头端的栓线等,建立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通过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干湿比重法、光镜及电镜观察病理切片等方法,进一步了解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干预作用。结果: Zea Longa线栓法模型部分改良后模型制作成功率为88%。缺血区的脑组织经TTC染色后呈苍白色,对照组无梗死灶,治疗组大鼠脑梗死体积为234±17mm3,较模型组286±21mm3减少(P<0.05)。对照组脑组织含水量79.02±0.75%;模型组82.06±0.84%;治疗组脑组织含水量80.30±0.65%。病理结果提示对照组脑缺血区神经元无损伤表现,模型组缺血区脑组织神经细胞有胞浆水肿、细胞器缺乏、核质深染固缩等不同程度缺血性改变,治疗组较模型组神经细胞损伤现象明显减少。结论:改良后的Zea Longa线栓法模型制作更简便,稳定性更好,模型成功率更高。通过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SD大鼠进行干预能够明显减少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含水量,并通过病理切片的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人工合成E-选择素的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第二部分: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及血清一氧化氮含量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局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表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改良的Zea Longa线栓法建立SD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将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组,每组30只。各组大鼠在脑缺血2h再灌注2h、6h、12h、24h、72h,5个时间点分别提取血清标本和脑组织标本。采用硝酸盐还原法测定血清中一氧化氮含量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缺血区脑组织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阳性细胞数。数据采集后应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 NO结果(1)对照组NO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模型组脑缺血2h再灌注2h24h区间NO含量呈上升趋势,24h时达到高峰,72h已有所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3)治疗组血清中NO含量变化趋势同模型组,数据统计结果较模型组减少(P<0.05),较对照组增多(P<0.01)。2. NOS结果(1)对照组nNOS、iNOS阳性细胞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模型组nNOS阳性细胞在脑缺血2h再灌注2h后开始表达,12h达到高峰,24h开始降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模型组iNOS阳性细胞在脑缺血2h再灌注2h开始出现,并持续增多,随着时间延长呈上升趋势,在24h达到高峰,72h出现下降,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多(P<0.01)。(3)治疗组各时间点nNOS、iNOS阳性细胞数变化趋势同模型组,但较模型组阳性细胞数减少(P<0.05),较对照组阳性细胞数增多(P<0.01)。结论:1.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NOS活性表达增多,释放出高浓度NO,导致脑组织损伤。2.人工合成E-选择素通过降低NOS的表达,减少NO释放,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脑保护作用。
季艳琴,孙树清[9](2012)在《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在大鼠脑损伤组织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脑组织匀浆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性以及与脑水肿之间的关系。方法 SD大鼠52只,36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6)和手术组(n=30),手术组按受伤到处死的不同时间(6、24、72、120、168 h)分成5个亚组,每亚组6只,各组取脑组织匀浆检测NO、NOS及测定脑组织含水量。16只随机分4组,正常对照组、伤后6 h、72 h、168 h各4只,行尼克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黄递酶(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phosphate diaphorase,NADPHd))组化染色检测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细胞。结果 :TBI后脑组织内NO含量、NOS活力即有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NO含量比较F=468.89,NOS活力比较F=84.32,P<0.05)。脑组织含水量在外伤后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F=1963.51,P<0.05)。NADPHd组化染色显示TBI皮层NOS阳性细胞明显多于正常对照组,伤灶脑底也出现了染色块及浓染的细胞群与阳性纤维束。结论大鼠TBI后损伤灶外确实发生了NO、NOS的升高,伤后1周内持续存在;NO含量、NOS活性与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为临床治疗脑水肿提供实验依据。
张晔翔[10](2013)在《若干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和性能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基于吩嗪、罗丹明、香豆素和氨基萘荧光发色团,设计合成了四类用于重金属离子、生物酶和一氧化氮响应的荧光探针。1.通过Click反应合成了基于新型炔基吩嗪的银离子探针,该探针能在纯水溶液中高选择性地以1:1结合模式识别Ag+;相比该探针,卤素原子的取代所引起的ICT作用导致探针的吸收、发射波长红移,并且由于卤素原子的吸电子作用导致三氮唑电子云密度减弱,进而减弱了探针与Ag+的结合能力,加入Ag+之后荧光几乎没有变化;从而初步建立了炔基吩嗪的探针传感构效关系。2.基于罗丹明荧光发色团,合成了pH调控多功能荧光探针RXY。中性条件下,该探针高选择性识别Hg2+酸性条件下,该探针高选择性识别Cd2+和Pb2+。识别作用基于罗丹明开环和PET作用两种机制,为后续创制多功能荧光探针奠定了一定基础。3.基于香豆素,设计合成了2个识别单胺氧化酶A(MAOA)和单胺氧化酶B(MAOB)的探针CRl和CR2。pH滴定表明探针具有较宽的检测窗口。测试结果表明,相比以前报道的探针,CR1的灵敏度得到了提高、响应时间大大缩短,并且低浓度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区分MAO A和MAO B。4.基于氨基萘,设计合成了易于衍生的一氧化氮探针NO1和N02。测试结果表明探针NO1和N02能够在磷酸盐缓冲液体系中高选择性识别一氧化氮。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 |
| 1.1.1 海水养殖水体氮污染现状 |
| 1.1.2 海水养殖水体脱氮技术 |
| 1.1.3 微生态制剂在养殖水体中的应用 |
| 1.1.4 微生物氮循环与氮污染治理 |
| 1.1.5 海水养殖水体中的微生态制剂 |
| 1.2 微生物的氮循环途径 |
| 1.2.1 微生物驱动的氮循环 |
| 1.2.2 氮循环途径的新认识 |
| 1.3 氮循环途径调控 |
| 1.3.1 植物和真菌氮代谢调控 |
| 1.3.2 原核微生物氮代谢的调控 |
| 1.3.3 氮循环与碳、硫循环的耦联 |
| 1.4 不产氧光合细菌 |
| 1.4.1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氮循环 |
| 1.4.2 不产氧光合细菌的生物脱氮 |
| 1.5 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 1.6 本文创新点 |
| 第2章 基于APB基因组水平的氮循环及CNS耦联机制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基因组获取 |
| 2.2.2 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 2.2.3 基因组可变区与保守区的比较分析 |
| 2.2.4 核心基因组、泛基因组和独特基因组的比较分析 |
| 2.2.5 基因岛预测 |
| 2.2.6 氮循环、硫循环与环境适应性分析 |
| 2.2.7 碳、硫、氮代谢途径耦联关系的基因富集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紫细菌全基因组特征分析 |
| 2.3.2 紫细菌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 |
| 2.3.3 紫细菌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
| 2.3.4 基因富集分析 |
| 2.4 讨论 |
| 2.4.1 紫细菌的进化关系 |
| 2.4.2 紫细菌的氮硫代谢途径和耐盐分析 |
| 2.4.3 YL28菌株环境适应性分子机制 |
| 2.4.4 紫硫细菌氮硫代谢耦联机制分析 |
| 2.5 小结 |
| 第3章 APB氮代谢新功能基因验证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材料 |
| 3.2.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3.2.3 生物信息学分析关键酶 |
| 3.2.4 酶基因的异源表达 |
| 3.2.5 体外酶活测定 |
| 3.2.6 pH、温度对酶活的影响 |
| 3.2.8 温度稳定性测定 |
| 3.2.9 非Amo依赖的氨氧化途径验证实验设计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氮循环的关键酶基因的预测与分析 |
| 3.3.2 关键酶理化特性预测分析 |
| 3.3.3 关键酶的系统发育分析 |
| 3.3.4 关键酶结构模型保守性比对分析 |
| 3.3.5 基因组DNA和质粒载体的检测 |
| 3.3.6 目的基因的检测 |
| 3.3.7 3个重组菌E.coli(nrf A/nir A/hcp)的构建与鉴定 |
| 3.3.8 重组蛋白的鉴定 |
| 3.3.9 重组酶的体外酶活测定及酶学性质的研究 |
| 3.3.10 非氨单加氧酶依赖的氨氧化及羟胺还原途径的挖掘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4章 M.gracile YL28 氮循环的调控机制探究 |
| 4.1 引言 |
| 4.2 材料和方法 |
| 4.2.1 研究材料 |
| 4.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
| 4.2.3 培养基、试剂配制 |
| 4.2.4 qPCR样品处理 |
| 4.2.5 基因定量分析方法 |
| 4.2.6 不同组合无机氮源对YL28无机氮脱除影响 |
| 4.2.7 不同碳氮硫体系对YL28脱氮除硫能力的影响 |
| 4.2.8 无机氮、硫酸根及乙酸的测定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氮源组合对YL28脱氮能力的影响 |
| 4.3.2 碳、氮、硫复合体系对YL28代谢能力的影响 |
| 4.3.3 引物特异性验证及RNA提取结果 |
| 4.3.4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 4.3.5 复合氮源对氮代谢途径基因表达影响 |
| 4.3.6 光、氧及硝氮对氮代谢途径基因表达影响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5章 M.gracile YL28 对养殖水体氮调控能力评估 |
| 5.1 引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材料 |
| 5.2.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 5.2.4 YL28对ICR小鼠与海水养殖水体青鳉毒性试验 |
| 5.2.5 无机三氮的测定 |
| 5.2.6 室内对虾养殖水体无机氮的脱除 |
| 5.2.7 对虾大田养殖水体无机氮脱除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M.gracile YL28 急性毒性评价 |
| 5.3.2 M.gracile YL28 室内养殖体系的脱氮效果分析 |
| 5.3.3 M.gracile YL28 大田养殖的脱氮效果分析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s) |
| 1 前言 |
| 1.1 百脉根-根瘤菌共生固氮研究综述 |
| 1.1.1 共生固氮概述 |
| 1.1.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早期信号交流 |
| 1.1.3 结瘤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现状 |
| 1.1.4 侵染线及结瘤数目的调控机制研究 |
| 1.1.5 根瘤高效固氮的分子机制研究 |
| 1.1.6 根瘤衰老调控机制研究 |
| 1.2 血红蛋白与根瘤共生固氮 |
| 1.2.1 植物血红蛋白的进化起源及分类特征 |
| 1.2.2 共生血红蛋白的鉴定及进化起源 |
| 1.2.3 豆血红蛋白的结构及生化性质 |
| 1.2.4 豆血红蛋白在根瘤中的定位及生物学功能 |
| 1.2.5 非共生植物球蛋白参与NO代谢调控 |
| 1.2.6 共生根瘤中植物球蛋白与NO的相互作用 |
| 1.3 豆血红蛋白的表达模式及转录调控机制 |
| 1.3.1 豆血红蛋白的表达模式 |
| 1.3.2 豆血红蛋白核心启动子及顺式作用元件的鉴定 |
| 1.3.3 调控豆血红蛋白表达的反式作用因子的鉴定 |
| 1.3.4 病原菌参与宿主基因转录调控的研究进展 |
| 1.4 根瘤内血红素来源及植物血红素合成通路研究 |
| 1.4.1 关于根瘤中血红素来源的争论 |
| 1.4.2 植物血红素合成通路的研究进展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植物材料 |
| 2.1.2 菌株材料 |
| 2.2 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 |
| 2.2.1 常规质粒构建方法概述 |
| 2.2.2 二氧化硅法回收DNA |
| 2.2.3 CaCl_2-MgCl_2 法制备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 |
| 2.2.4 CaCl_2法制备农杆菌感受态细胞 |
| 2.2.5 CRISPR载体的构建 |
| 2.3 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汇总 |
| 2.3.1 CTAB法抽提植物组织基因组DNA |
| 2.3.2 One tube法快速抽提植物组织基因组DNA |
| 2.3.3 Trizol法抽提植物组织总RNA |
| 2.3.4 RNA反转录 |
| 2.3.5 qRT-PCR |
| 2.3.6 氯仿沉淀法抽提植物组织总蛋白 |
| 2.3.7 Western blot |
| 2.4 分子互作鉴定及组学分析 |
| 2.4.1 酵母单杂交 |
| 2.4.2 DNA pull down assay |
| 2.4.3 转录组测序分析 |
| 2.5 百脉根遗传转化及培养体系的建立 |
| 2.5.1 百脉根毛根转化 |
| 2.5.2 百脉根稳定转化 |
| 2.5.3 百脉根根瘤菌接种及共生表型分析 |
| 2.5.4 CRISPR基因敲除 |
| 2.6 根瘤切片及染色 |
| 2.6.1 透射电镜切片制作及观察 |
| 2.6.2 甲苯胺蓝及PAS染色 |
| 2.6.3 GUS染色及切片观察 |
| 2.6.4 荧光探针法检测根瘤内NO定位及含量 |
| 2.7 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 |
| 2.7.1 根瘤ATP浓度的测定 |
| 2.7.2 apo-HRP重组法测定根瘤内血红素含量 |
| 2.7.3 LC-MS测定PHB含量 |
| 2.7.4 GS酶活测定 |
| 2.7.5 乙炔还原法测定根瘤固氮酶活力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豆血红蛋白序列及家族进化分析 |
| 3.2 豆血红蛋白基因的时空表达模式及转录调控机制研究 |
| 3.2.1 豆血红蛋白在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 3.2.2 豆血红蛋白在根瘤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情况 |
| 3.2.3 豆血红蛋白启动子截短分析 |
| 3.2.4 酵母单杂交筛选与豆血红蛋白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 |
| 3.2.5 DNA pull down筛选与豆血红蛋白启动子互作的转录因子 |
| 3.3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的构建 |
| 3.3.1 CRISPR实验设计 |
| 3.3.2 突变体的筛选与基因型鉴定 |
| 3.3.3 Western验证突变体中豆血红蛋白表达 |
| 3.4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表型分析 |
| 3.4.1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共生及非共生表型分析 |
| 3.4.2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根瘤显微结构分析 |
| 3.5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的表型互补研究 |
| 3.5.1 Lb1/2/3基因组序列互补突变体表型 |
| 3.5.2 Lb1/2/3CDS序列互补突变体表型 |
| 3.5.3 非共生血红蛋白互补lb123-1突变体表型 |
| 3.5.4 非豆科共生血红蛋白互补lb123-1突变体表型 |
| 3.6 豆血红蛋白突变体根瘤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 3.6.1 lb突变体根瘤内ROS组织化学定位及含量变化 |
| 3.6.2 lb突变体根瘤内PHB、ATP和 Heme含量的测定 |
| 3.7 豆血红蛋白参与NO代谢的相关研究 |
| 3.7.1 荧光探针法检测lb突变体根瘤内NO含量及分布 |
| 3.7.2 lb突变体根瘤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 |
| 3.7.3 超表达Lb1/2/3对结瘤及共生固氮的影响。 |
| 3.7.4 NO代谢相关血红蛋白不能互补lb突变体表型 |
| 3.8 RNA-seq鉴定lb突变体中的基因表达变化 |
| 3.8.1 根瘤样品处理及RNA-seq结果分析 |
| 3.8.2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及q RT-PCR验证 |
| 3.8.3 百脉根中血红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分析 |
| 3.9 植物编码基因参与根瘤血红素合成 |
| 3.9.1 百脉根GluTR基因家族进化树分析 |
| 3.9.2 百脉根GTR1/2/3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
| 3.9.3 GTR1/2基因敲除及共生表型分析 |
| 3.9.4 超表达Flu影响根瘤固氮及血红素合成 |
| 4 讨论与展望 |
| 4.1 Lb潜在生物学功能的挖掘 |
| 4.2 Lb转录调控机制的探索 |
| 4.3 根瘤血红素来源的争论 |
| 5 论文数据说明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录 Ⅰ:RNA-Seq差异表达基因列表(lb123-1 vs.WT) |
| 附录 Ⅱ:课题相关引物信息汇总 |
| 附录 Ⅲ:已发表的论文 |
| 附录 Ⅳ: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电化学传感中常用电极修饰材料 |
| 1.2.1 碳纳米材料 |
| 1.2.2 导电聚合物材料 |
| 1.2.3 过渡金属化合物纳米复合材料 |
| 1.3 生物活性分子分析检测研究现状 |
| 1.3.1 生物活性小分子概述及检测研究意义 |
| 1.3.2 生物活性分子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4 电化学传感技术在生物分子检测中的应用 |
| 1.4.1 电化学纳米传感界面的构建 |
| 1.4.2 生物分子检测中电催化作用机理研究 |
| 1.4.3 纳米电分析技术在生物活性小分子检测中的挑战 |
|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 1.5.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 2 基于三维石墨烯/纳米金构建细胞色素c直接电化学传感器对过氧化氢的检测研究 |
| 2.1 引言 |
| 2.2 实验部分 |
| 2.2.1 试剂与仪器 |
| 2.2.2 3DGA-AuNPs/Cytc/GCE电极的制备 |
| 2.2.3 修饰电极的表征以及电化学测量方法 |
| 2.3 结果与讨论 |
| 2.3.1 修饰电极的物理表征 |
| 2.3.2 Cytc在修饰电极中的电化学行为表征 |
| 2.3.3 3DGA-AuNPs/Cytc/GCE实验条件优化 |
| 2.3.4 3DGA-AuNPs/Cytc/GCE的计时电流响应 |
| 2.3.5 实际样本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3 三维石墨烯负载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材料电极对过氧化氢的实时检测研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部分 |
| 3.2.1 试剂和仪器 |
| 3.2.2 Fe_3O_4/3DG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 3.2.3 Fe_3O_4/3DG@GCE传感器的制备 |
| 3.2.4 Fe_3O_4/3DG复合物的物理性质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 3.2.5 细胞培养及实时检测活细胞释放的H_2O_2方法 |
| 3.3 结果与讨论 |
| 3.3.1 Fe_3O_4/3DG纳米复合物的形貌特征及晶体结构表征 |
| 3.3.2 Fe_3O_4/3DG纳米复合物对H_2O_2的催化还原性能 |
| 3.3.3 Fe_3O_4/3DG复合材料电极的灵敏度、选择性和稳定性研究 |
| 3.3.4 实时检测活细胞释放H_2O_2分子应用研究 |
| 3.4 本章小结 |
| 4 聚多巴胺调控的四氧化三铁/氮掺杂碳纳米管纳米催化剂及其对过氧化氢催化还原行为的研究 |
| 4.1 引言 |
| 4.2 实验部分 |
| 4.2.1 试剂和仪器 |
| 4.2.2 N-CNT/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
| 4.2.3 N-CNT/Fe_3O_4复合材料电极的制备 |
| 4.2.4 N-CNT/Fe_3O_4复合物的物理性质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 4.2.5 细胞培养以及细胞释放H_2O_2的原位检测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N-CNT/Fe_3O_4纳米复合物的形貌特征及组成成分表征 |
| 4.3.2 N-CNT/Fe_3O_4纳米复合物对H_2O_2的催化性能研究 |
| 4.3.3 聚多巴胺调控的不同复合材料修饰电极的灵敏度的比较 |
| 4.3.4 N-CNT/Fe_3O_4复合材料电极的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研究 |
| 4.3.5 N-CNT/Fe_3O_4纳米复合材料电极对活细胞的实时监测 |
| 4.4 本章小结 |
| 5 构建细胞生长的石墨烯纸基自支撑传感电极及对过氧化氢和一氧化氮的双信号快速实时高灵敏检测 |
| 5.1 引言 |
| 5.2 实验部分 |
| 5.2.1 试剂和仪器 |
| 5.2.2 自支撑柔性石墨烯纸基电极的制备 |
| 5.2.3 电沉积AuPt/PANI/rGP传感电极的制备 |
| 5.2.4 自支撑传感电极的物理性质表征以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 5.2.5 自支撑传感电极表面改性与细胞生长 |
| 5.3 结果与讨论 |
| 5.3.1 自支撑传感电极形貌及组成成分表征 |
| 5.3.2 自支撑传感电极的电化学行为表征 |
| 5.3.3 AuPt/PANI/rGP传感电极对H_2O_2和NO的催化氧化还原性能 |
| 5.3.4 AuPt/PANI/rGP对 H_2O_2的计时电流响应 |
| 5.3.5 AuPt/PANI/rGP对 NO的计时电流响应 |
| 5.3.6 AuPt/PANI/rGP传感电极的选择性和重现性研究 |
| 5.3.7 活细胞生长的纸基传感电极的H_2O_2和NO的原位实时检测 |
| 5.4 本章小结 |
| 6 二硫化钼纳米管修饰电极同时电催化氧化抗坏血酸,多巴胺,尿酸的检测研究以及其催化机理研究 |
| 6.1 引言 |
| 6.2 实验部分 |
| 6.2.1 试剂和仪器 |
| 6.2.2 MoS_2 NTs的制备与表征 |
| 6.2.3 MoS_2 NTs修饰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测试 |
| 6.2.4 电氧化催化机理计算方法与模型 |
| 6.2.5 实际样本传感电极与HPLC分析方法 |
| 6.3 结果与讨论 |
| 6.3.1 MoS_2 NTs的形貌特征及晶体结构表征 |
| 6.3.2 MoS_2 NTs修饰电极对AA、DA、UA的电催化行为研究 |
| 6.3.3 pH对 AA、DA、UA电催化氧化性能的影响探究 |
| 6.3.4 MoS_2 NTs电催化氧化密度泛函理论机理研究 |
| 6.3.5 MoS_2 NTs传感电极对AA、DA、UA单独和同时差分脉冲伏安检测 |
| 6.3.6 传感电极的干扰性和稳定性研究 |
| 6.3.7 构建的传感电极与HPLC方法对实际样本的分析 |
| 6.4 本章小结 |
| 7 总结与展望 |
| 7.1 总结 |
| 7.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 C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 实验对象 |
| 1.4 本文主要工作和组织结构 |
| 1.4.1 主要工作 |
| 1.4.2 组织结构 |
| 第二章 麻醉剂浓度对自发低频振荡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手术细节 |
| 2.2.2 本征光学信号观测 |
| 2.2.3 实验设置 |
| 2.3 结果 |
| 2.4 分析与讨论 |
| 2.5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自发低频振荡的影响 |
| 3.1 引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设置 |
| 3.2.2 数据分析 |
| 3.3 结果 |
| 3.4 分析与讨论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自发低频振荡特性的动静脉分离 |
| 4.1 引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动物手术 |
| 4.2.2 双光子血管网络观测 |
| 4.2.3 数据处理与信号分析 |
| 4.3 结果 |
| 4.4 分析与讨论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论文工作总结 |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
| 作者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比赛 |
| 作者在学期间参加培训与合作研究情况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生物材料的表面改性 |
| 1.1.1 表面修饰技术 |
| 1.2 NO生物信号分子 |
| 1.2.1 NO的来源及存在形式 |
| 1.2.2 NO在生物内的作用 |
| 1.2.3 NO在生物材料表面改性方面的应用 |
| 1.3 卟啉及金属卟啉 |
| 1.3.1 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
| 1.3.2 在化学合成中的应用 |
| 1.4 铜的作用 |
| 1.4.1 铜在生物体中的作用 |
| 1.4.2 铜催化释放一氧化氮的相关研究 |
| 1.5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实验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2 研究内容 |
| 1.5.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原卟啉铜与原卟啉二钠铜的制备及表征 |
| 2.1 引言 |
| 2.2 原卟啉-铜及其钠盐的制备与表征 |
| 2.2.1 实验用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设备 |
| 2.2.2 原卟啉铜的合成 |
| 2.2.3 原卟啉二钠铜的合成 |
| 2.3 铜卟啉化合物的光谱分析 |
| 2.3.1 铜卟啉化合物的红外光谱测试 |
| 2.3.2 铜卟啉化合物的紫外-可见光谱测试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红外光谱分析 |
| 2.4.2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
| 2.5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氧化钛-聚多巴胺表面原卟啉二钠铜的固定及表征 |
| 3.1 引言 |
| 3.2 TI-O-聚多巴胺-原卟啉二钠铜催化层的制备 |
| 3.2.1 氧化钛薄膜的制备 |
| 3.2.2 聚多巴胺在氧化钛薄膜上的沉积 |
| 3.2.3 富氨基表面的构建 |
| 3.2.4 原卟啉二钠铜分子的固定 |
| 3.3 TI-O-聚多巴胺-原卟啉二钠铜催化层的材料学表征 |
| 3.3.1 X射线衍射能谱 |
| 3.3.2 X射线光电子谱 |
| 3.3.3 水接触角 |
| 3.3.4 氨基定量 |
| 3.3.5 NO体外催化释放实验 |
| 3.4 结果与讨论 |
| 3.4.1 XRD结果与分析 |
| 3.4.2 XPS结果与分析 |
| 3.4.3 水接触角结果与分析 |
| 3.4.4 氨基定量 |
| 3.4.5 NO体外催化释放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原卟啉二钠铜催化活性层的生物相容性评价 |
| 4.1 引言 |
| 4.2 生物相容性评价方法 |
| 4.2.1 体外血小板粘附与激活实验 |
| 4.2.2 内皮细胞的体外静态培养 |
| 4.2.3 平滑肌细胞的体外静态培养 |
| 4.3 结果与讨论 |
| 4.3.1 体外血小板评价结果 |
| 4.3.2 内皮细胞粘附与增殖 |
| 4.3.3 平滑肌细胞粘附与增殖 |
| 4.4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环境雌激素 |
| 1.2 双酚A概述及污染现状 |
| 1.3 双酚A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
| 1.3.1 双酚A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
| 1.3.2 双酚A对鱼类的内分泌干扰作用 |
| 1.3.3 双酚A对鱼类的免疫毒性作用 |
| 1.3.4 双酚A对鱼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毒性作用 |
| 1.4 双酚S概述及研究现状 |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5.1 实验材料的选取 |
| 1.5.2 目的与意义 |
| 1.6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7 课题来源 |
| 第二章 双酚A对鱼类的免疫毒性及致毒机理研究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2.1.2 主要试剂 |
| 2.1.3 主要实验试剂盒 |
| 2.1.4 其他试剂和耗材 |
| 2.1.5 主要溶液和配制 |
| 2.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2 实验设计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原代巨噬细胞的提取 |
| 2.3.2 红鲤鱼头肾巨噬细胞增殖实验 |
| 2.3.3 原代巨噬细胞吞菌实验 |
| 2.3.4 氧化还原参数测定 |
| 2.3.5 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测定 |
| 2.3.6 免疫基因水平的变化 |
| 2.3.7 细胞凋亡(TUNEL检测) |
| 2.3.8 双酚A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通路的关系 |
| 2.3.9 双酚A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干扰与转录因子Nuclear factor-κB(NFκB)的关系 |
| 2.3.10 数据处理 |
| 2.4 实验结果 |
| 2.4.1 巨噬细胞的鉴定 |
| 2.4.2 BPA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
| 2.4.3 BPA对巨噬细胞抗菌的影响 |
| 2.4.4 BPA对巨噬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 2.4.5 BPA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
| 2.4.6 BPA对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
| 2.4.7 BP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2.4.8 双酚A对鱼类免疫系统的机制研究 |
| 2.5 讨论 |
| 2.5.1 巨噬细胞是典型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 |
| 2.5.2 氧化压迫和氧化防御 |
| 2.5.3 免疫调控 |
| 2.5.4 细胞凋亡 |
| 2.5.5 雌激素受体和NFκB通路 |
| 2.6 小结 |
| 第三章 双酚S对鱼类的免疫毒性及制毒机理研究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3.1.2 主要试剂 |
| 3.1.3 主要实验试剂盒 |
| 3.1.4 其他试剂和耗材 |
| 3.1.5 主要溶液和配制 |
| 3.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3.2 实验设计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BPS的致死浓度和半致死浓度测定 |
| 3.3.2 BPS的对原代巨噬细胞吞菌能力的影响 |
| 3.3.3 氧化还原参数测定 |
| 3.3.4 一氧化氮(NO)和一氧化氮合酶(NOS)的测定 |
| 3.3.5 免疫基因水平的变化 |
| 3.3.6 细胞凋亡 |
| 3.3.7 双酚S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通路的关系 |
| 3.3.8 数据处理 |
| 3.4 结果 |
| 3.4.1 双酚S的致死浓度和半致死浓度 |
| 3.4.2 双酚S的对原代巨噬细胞吞菌能力的影响 |
| 3.4.3 双酚S对巨噬细胞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
| 3.4.4 双酚S对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
| 3.4.5 BPS对免疫相关基因的影响 |
| 3.4.6 BPS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
| 3.4.7 相同浓度BPS和BPA对细胞免疫系统的影响 |
| 3.4.8 双酚S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通路的关系 |
| 3.5 讨论 |
| 3.5.1 双酚S对巨噬细胞的急性毒性 |
| 3.5.2 双酚S对巨噬细胞的氧化压迫 |
| 3.5.3 双酚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干扰作用 |
| 3.5.4 双酚S对有类似于BPA的免疫干扰作用 |
| 3.5.5 双酚S对鱼类免疫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通路的关系 |
| 3.6 小结 |
| 第四章 双酚A和双酚S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动物及饲养条件 |
| 4.1.2 主要试剂 |
| 4.1.3 主要实验试剂盒 |
| 4.1.4 其他试剂和耗材 |
| 4.1.5 主要溶液和配制 |
| 4.1.6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4.2 实验设计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斑马鱼胚胎染毒与样品采集 |
| 4.3.2 双酚A暴露浓度的检测 |
| 4.3.3 GnRH3神经元发育状况 |
| 4.3.4 总RNA提取 |
| 4.3.5 cDNA合成 |
| 4.3.6 qRT-PCR分析 |
| 4.3.7 双酚A和双酚S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的关系 |
| 4.3.8 双酚A和双酚S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与甲状腺受体(THRs)和芳香化酶(AroB)的关系 |
| 4.3.9 数据处理 |
| 4.4 实验结果 |
| 4.4.1 双酚A暴露浓度的检测 |
| 4.4.2 环境浓度BP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
| 4.4.3 环境浓度BP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GnRH3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
| 4.4.4 双酚A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4.5 双酚S对斑马鱼胚胎GnRH3神经元发育的影响 |
| 4.4.6 双酚S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 |
| 4.4.7 双酚A和双酚S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与雌激素受体(ER)的关系 |
| 4.4.8 双酚A和双酚S对鱼类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干扰与甲状腺受体(THRs) 和芳香化酶 (AroB)通路的关系 |
| 4.5 讨论 |
| 4.5.1 BPA对斑马鱼胚胎生长的影响 |
| 4.5.2 BPA和BPS对斑马鱼胚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
| 4.5.3 雌激素受体作用 |
| 4.5.4 甲状腺受体和芳香化酶通路 |
| 4.6 小结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 5.1 结论 |
| 5.2 主要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参加课题与科研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人工合成 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人工合成 E-选择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合酶及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颅脑损伤动物模型制备 |
| 1.3 NO含量、NOS活力及脑组织水含量的测定 |
| 1.4 组织病理学检查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TBI后脑组织NO含量、NOS活力变化 |
| 2.2 TBI后脑组织含水量变化 |
| 2.3 皮层及脑底NOS阳性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的变化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绪论 |
| 1.2 荧光分子探针的组成 |
| 1.3 荧光分子探针的识别原理 |
|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Photoinduced Electron Transfer,PET) |
| 1.3.2 分子内共轭电荷转移ICT(Intramolecular Charge Transfer) |
|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FRET) |
| 1.3.4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xcited-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ESIPT) |
| 1.3.5 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 |
| 1.3.6 C=N异构化(C=N isomerization) |
| 1.4 荧光探针的应用 |
| 1.4.1 荧光探针在金属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
| 1.4.2 荧光探针在生物活性酶检测中的应用 |
| 1.4.3 荧光探针在活性氧检测中的应用 |
| 1.5 本论文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
| 第二章 炔基吩嗪的合成、性能及其Click产物对金属离子的识别 |
| 2.1 引言 |
| 2.1.1 点击化学概念 |
| 2.1.2 点击化学的应用 |
| 2.1.3 荧光点击化学 |
| 2.2 本章的研究设计思想 |
| 2.3 实验部分 |
| 2.3.1 仪器和试剂 |
| 2.3.2 目标产物的合成 |
| 2.4 化合物性能测试及计算机模拟 |
| 2.4.1 化合物吸收和发射光谱 |
| 2.4.2 化合物光谱数据 |
| 2.5 荧光离子识别 |
| 2.5.1 Ag~+诱导的探针荧光变化曲线和结合模式 |
| 2.5.2 探针对金属离子的选择性和竞争性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基于罗丹明荧光发色团的pH调控的Hg~(2+)、Cd~(2+)、Pb~(2+)高选择性荧光探针 |
| 3.1 引言 |
| 3.2 探针分子设计 |
| 3.3 实验部分 |
| 3.3.1 仪器和试剂 |
| 3.3.2 实验部分 |
| 3.4 探针RXY的性能测试 |
| 3.4.1 探针母液RXY的配制 |
| 3.4.2 金属离子的配制 |
| 3.4.3 探针pH滴定实验 |
| 3.4.4 Job's曲线的测定 |
| 3.5 结果与讨论 |
| 3.5.1 pH对探针RXY的影响 |
| 3.5.2 探针RXY在中性条件下的性能及讨论 |
| 3.5.3 探针RXY在酸性条件下的测试 |
| 3.6 机理与讨论 |
| 3.7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基于香豆素为母体的单胺氧化酶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研究 |
| 4.1 引言 |
| 4.1.1 单胺氧化酶概述 |
| 4.1.2 单胺氧化酶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
| 4.1.3 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与相关疾病的治疗 |
| 4.1.4 已有的单胺氧化酶荧光探针 |
| 4.2 探针分子设计原理 |
| 4.3 实验部分 |
| 4.3.1 仪器和试剂 |
| 4.3.2 目标产物的合成 |
| 4.3.3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 4.4 荧光测试方法 |
| 4.4.1 探针性能测试方法 |
| 4.5 结果和讨论 |
| 4.5.1 pH对于探针荧光强度的影响 |
| 4.5.2 探针CR1对MAO A和MAO B的测试 |
| 4.5.3 探针CR2对MAO A和MAO B的测试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新型高选择性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设计、合成及性能测试 |
| 5.1 引言 |
| 5.2 一氧化氮的常规检测方法 |
| 5.2.1 Griess试剂法 |
| 5.2.2 ESR自旋捕集技术 |
| 5.3 一氧化氮荧光探针的文献综述 |
| 5.3.1 基于一氧化氮与邻苯二胺的缩合反应的荧光探针 |
| 5.3.2 含有金属离子的NO荧光探针 |
| 5.4 本章研究工作的目标及内容 |
| 5.5 实验所用仪器与试剂 |
| 5.6 合成 |
| 5.6.1 化合物合成路线 |
| 5.7 探针性能测试方式 |
| 5.7.1 配置各种活性氧、活性氮化合物 |
| 5.7.2 配置探针溶液 |
| 5.8 结果与讨论 |
| 5.8.1 pH对于探针NO1和NO2的影响 |
| 5.8.2 探针对一氧化氮的荧光变化 |
| 5.8.3 探针的选择性 |
| 5.9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论文创新点 |
| 攻读博士期间(待)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附录 部分典型化合物的谱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