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俊康[1](2020)在《82例性发育异常患儿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性发育异常(DSD)患儿的临床特点,加深对该病的认识,初步了解本地区DSD患儿病因及特点。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收治的82例DSD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相关检查结果及病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2例DSD患儿中社会性别为男性者34例,女性48例,男:女=1:1.41,年龄在1个月15岁。性染色体异常DSD17例,其中克氏综合征1例,特纳综合征14例,45,X/46,XY、46,XX/46,XY嵌合体各1例;26例46,XY DSD,其中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14例,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7例,5α-还原酶缺乏症2例,隐睾导致的睾丸功能低下3例;39例46,XX DSD,均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患儿。结论:儿童性染色体异常DSD以特纳综合征为主;46,XY DSD以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为主;46,XX DSD以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为主。DSD的诊断需要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实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基因检测等相关检查结果综合评估后做出,因此有较高的漏诊率及误诊率。DSD的治疗方法应针对病因进行选择,不仅仅是对异常的性发育状态进行矫正,更重要的是明确病因,维持患儿正常的激素水平。
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2](2016)在《促性腺激素释放素(GnRH)脉冲治疗专家共识(草案)》文中研究指明
茅江峰,伍学焱,窦京涛[3](2015)在《特发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诊治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特发性/孤立性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症(idiopathic/isolated hypogonadotropic hypogonadism,IHH)是一种逐渐被认识的内分泌疾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较复杂,因此很多临床医生对其正确诊治存在诸多疑惑。为规范和提高IHH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性腺学组组织专家进行了专题讨论,制订本共识,以供临床参考。一、定义因先天性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神经元功能受损,GnRH合成、分泌或作用障碍,导致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进而引起性腺功能不足,称为IHH,又称为先天
徐会超[4](2015)在《针药联合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对该联合应用方案进行科学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平行对照的方法,考虑到疗程较长可能脱落失访等因素,结合统计学对样本数的最低要求,纳入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不孕不育科门诊的符合入选标准的80例受试者。将受试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配,分为针药组(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和中药组(只用滋肾生精方),各40例。入选病例时排除了男方其他原因导致的不育和女方因素导致的不育。其中滋肾生精方组成为:熟地黄、山药、山萸肉、炙黄芪、党参、当归、茯苓、白术、黄精、鹿角胶、菟丝子、枸杞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淫羊藿等,做颗粒剂,1天2次,1次1袋。针刺方为:背面:脾俞、肾俞、命门、腰阳关、三阴交、太溪;腹面:中极、关元、气海、天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隔日1次,1周3次,背面腹面交替。3个月为1疗程,针药组、中药组治疗周期皆为1个疗程。疗效指标:观察针药组、中药组治疗后精子前向运动(PR)和治疗前后PR的差值,治疗后精液密度、精子活率(PR+NP),中医证候积分及症状改善的情况。安全性指标:生命体征、血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治疗时密切观察是否有不良事件发生。结果:本研究最终有79例有效病例,针药组39例有效病例(脱落1例),中药组40例有效病例。经统计学分析后表明:首先,在治疗前后精子质量上针药组和中药组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针药组和中药组经过治疗后,总有效率分别为:76.9%和70%,其中治愈率分别为:10.26%和7.5%,显效率分别为:38.46%和25%,有效率分别为:35.9%和45%,无效率分别为:15.38%和22.5%;最后,经1疗程,针药组和中药组之间PR值及PR值的改善幅度也有显着性差异(P<0.05),精子密度和活率两组之间并无差异(p>0.05)。针药组和中药组对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改善中医临床主要症状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总体来看,针刺疗法联合滋肾生精方治疗肾阴阳两虚型男性不育弱精子症和单纯应用滋肾生精方均有较佳的疗效,都能够提高精子质量,促进生育,明显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而针药组综合疗效优于中药组,在改善精子前向运动方面较佳,并且治疗前后亦无不良事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刘志红[5](2005)在《醋酸曲普瑞林-PLGA缓释微球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主要内容是研制开发一种已有国家标准的仿制药,即制备醋酸曲普瑞林-PLGA 微球制剂。研究目的在于寻找一种简便、高效的微球制备技术,初步探索制备过程中各个参数对制备终产品的影响规律,为多肽及蛋白质类药物的缓、控释制剂的制备搭建一个技术平台。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进口产品达菲林进行检测分析,确定了制剂材料和制备工艺的基本参数;2)采用两种最为常用的微球制备技术(相分离法和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对醋酸曲普瑞林-PLGA 微球的制备方法进行初步的研究;3)进一步优化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制备微球的工艺,并对微球的制备工艺进行初步的放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复乳化溶剂蒸发法可以制备出符合我们要求的醋酸曲普瑞林-PLGA 微球制剂,而且制备工艺经初步放大后,仍然可以获得高质量的微球产品。
韩旭,杨芳炬,张敏,邹毅,扈正桃,胡朝阳[6](2004)在《LHRH类似物在乳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研究黄体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 (luteinizinghormone releasinghormoneanalogue ,LHRH -A)在健康乳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方法 :采用氯胺T法 ,用12 5I标记LHRH A ,放化纯度 96.2 %。按 1mg·kg 1体重于乳猪颈背部两侧分别肌注 ,药后 2 1个不同时点分别取血 0 .2 0~ 0 .2 5ml做血药浓度测定 ,用大型药理学计算软件DAS统计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LHRH A在体内的分布、消除以二室模型方式进行。Tmax :1 .1 667± 0 .40 82h ,Cmax :98.82 0 0± 69.5 5 86μg·L 1,T1 /2 β :5 5 8.3 71 4± 3 76.93 2 8h ,AUC :5 5 65 .1 2 41± 3 5 60 .1 962 μg·L 1·h 1,Vd/F :0 .0 0 2 2± 0 .0 0 1 6L。结论 :LHRH A在乳猪体内的分布、消除方式为二室模型 ,且消除较慢
王绪雷[7](2002)在《隐睾症的治疗》文中提出
严肃,徐伟珏,张骏,夏毓华,谢丰,张志方[8](2001)在《皮下泵脉冲式释放LHRH治疗小儿隐睾症》文中认为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小儿隐睾的新方法———采用皮下泵模拟人体下丘脑脉冲式释放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LHRH)的疗法。方法 选自本院 1995年至 1999年所收治的隐睾症病人 19例 (2 8只病睾 ) ,采用经皮下泵释放LHRH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完全下降占 5 7.1% ,部分下降占 35 .17% ,其中 3例手术治疗。结论用皮下泵模拟人体下丘脑脉冲式释放LHRH的方法治疗小儿隐睾症是有效的 ,无性早熟等副作用。采用LHRH疗法宜尽早进行 ,一旦治疗无效应选择手术
徐伟珏,严肃,张骏,陈建雯,夏毓华,张志方,谢丰,龚代贤[9](2000)在《经皮下泵脉冲式释放LHRH治疗小儿隐睾症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分析皮下泵脉冲式释放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 ( LHRH)治疗小儿隐睾症的疗效。方法 隐睾症病人 19例 ( 2 8病睾 ) ,经皮下泵脉冲式释放 LHRH治疗 8~ 16周 ,无效则改为手术治疗。结果 16睾从外环口下降至阴囊下部 ,完全下降率为 57.1% ( 16/ 2 8)。 7睾从外环口下降至阴囊中部 ,1睾从内环口下降至外环口 ,部分下降率为 2 6.8% ( 8/ 2 8)。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皮下泵脉冲式释放 L HRH治疗隐睾症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 ,宜早期治疗 ,无性早熟等副作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 研究对象 |
| 2 内容与方法 |
| 2.1 纳入标准 |
| 2.2 排除标准 |
| 2.3 方法 |
| 3 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男性不育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
| 1 各家学说及病因病机 |
| 1.1 各家学说 |
| 1.2 病因病机 |
| 1.2.1 肾虚是本 |
| 1.2.2 湿热淤毒虫为标 |
| 2 男性不育症分类治疗 |
| 2.1 中药内服 |
| 2.1.1 精液不液化 |
| 2.1.2 少精子症 |
| 2.1.3 弱精子症 |
| 2.1.4 死精症 |
| 2.1.5 畸形精子症 |
| 2.1.6 无精子症 |
| 2.1.7 免疫性不育 |
| 2.2 外用治法 |
| 2.2.1 针灸治疗 |
| 2.2.2 穴位注射 |
| 2.2.3 穴位埋线 |
| 参考文献 14 |
| 综述二 男性不育症的西医研究现状 |
| 1 概述 |
| 2 相关疾病 |
| 2.1 遗传性疾病 |
| 2.1.1 克氏综合征 |
| 2.1.2 Y染色体微缺失 |
| 2.2 梗阻性无精子症 |
| 2.2.1 定义 |
| 2.2.2 病因 |
| 2.2.3 诊断 |
| 2.2.4 治疗 |
| 2.3 精索静脉曲张 |
| 2.4 性腺功能减退 |
| 2.4.1 低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 |
| 2.4.2 高促性腺激素性性腺功能减退 |
| 2.5 隐睾症 |
| 2.6 特发性男性不育症 |
| 2.7 男性附属性腺感染 |
| 2.8 射精障碍 |
| 3. 治疗 |
| 3.1 药物治疗 |
| 3.1.1 激素治疗 |
| 3.1.2 抗氧化治疗 |
| 3.1.3 其他药物治疗 |
| 3.2 手术治疗 |
| 3.3 辅助生殖技术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观察 |
| 1 病例来源 |
| 2 诊断标准 |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 3 病例筛选标准 |
| 3.1 纳入标准 |
| 3.2 排除标准 |
| 3.3 剔除标准 |
| 3.4 脱落标准 |
| 3.5 终止试验标准 |
| 4 研究方法 |
| 4.1 样本量估算 |
| 4.2 随机设计及盲法设计 |
| 4.3 治疗方案 |
| 4.3.1 针药组 |
| 4.3.2 中药组 |
| 4.3.3 疗程与随访 |
| 4.3.4 注意事项 |
| 4.4 观察指标 |
| 4.4.1 有效性指标 |
| 4.4.1.1 主要指标 |
| 4.4.1.2 次要指标 |
| 4.4.2 安全性指标 |
| 4.4.3 不良事件 |
| 4.4.4 观察时点 |
| 4.5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 4.5.1 主要疗效指标 |
| 4.5.2 次要疗效指标 |
| 4.5.3 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
| 4.5.3.1 西医评价标准 |
| 4.5.3.2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
| 4.5.3.3 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 4.6 统计学分析 |
| 5 一般资料 |
| 5.1 年龄病程 |
| 5.1.1 治疗酋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 5.1.2 治疗前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 5.2 治疗前精液质量指标参数比较 |
| 5.2.1 治疗前两组弱精患者精子活率是否正常的分布 |
| 5.3 中医症状评分的比较 |
| 6 临床疗效结果 |
| 6.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值及治疗后PR差值比较 |
| 6.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密度和活率比较 |
| 6.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PR+NP及PR相关性 |
| 6.3 治疗后针药组和中药组西医疗效比较 |
| 6.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症状改善结果比较 |
| 7 随访情况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概述 |
| 2 方药及针刺处方解析 |
| 2.1 方剂药物组成 |
| 2.2 组方解析 |
| 2.3 药物分析 |
| 2.4 针刺处方 |
| 2.5 组方解析 |
| 3 临床结果分析讨论 |
| 3.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PR值及治疗后PR差值比较(表9)分析 |
| 3.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精子密度和活率的比较(表10)分析 |
| 3.3 治疗后两组患者西医有效率比较(表13)分析 |
| 3.4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症状改善结果比较(表14-17)分析 |
| 3.5 总体分析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一节 高分子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
| 第二节 多肽、蛋白质药物缓释剂型的研究 |
| 第三节 LHRH 及其类似物缓释制剂的研制与开发 |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 第一节 材料、仪器和试剂 |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 第三章 实验内容与结果 |
| 第一节 达菲林的鉴别与分析 |
| 第二节 微球制备方法的研究 |
| 第三节 微球制备工艺的初步放大 |
| 第四章 讨论与总结 |
| 第一节 制备方法的选择 |
| 第二节 复乳法制备微球及制备方法的优化 |
| 第三节 药物的体外及体内释放试验 |
| 第四节 总结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1 诊断 |
| 2 治疗 |
| 2.1 激素治疗 |
| 2.2 手术治疗 |
| 2.2.1 肉膜囊睾丸固定术 |
| 2.2.2 精索血管高位结扎术 |
| 2.2.3 自体睾丸移植术 |
| 2.2.4 腹腔镜治疗 |
| 3 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
| 3.1 睾丸缺血坏死 |
| 3.2 输精管损伤 |
| 3.3 睾丸萎缩 |
| 3.4 腹壁疝形成 |
| 3.5 睾丸恶变 |
| 临 床 资 料 |
| 一、对象 |
| 二、方法 |
| 1.治疗药物: |
| 2.治疗方案: |
| 结 果 |
| 1.LHRH激发试验结果 (n=19) : |
| 2.治疗后睾丸下降情况: |
| 3.治疗前后睾丸大小的比较: |
| 4.随访: |
|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