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进[1](2019)在《《战线》杂志研究 ——以晋察冀边区党建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战线》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创办的一份工作指导类党建刊物,在对边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政策教育、形势教育及党务教育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它以分区党委(含)以上党员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在党内秘密发行,主要出版时间为1938年2月至1944年5月。在此期间,《战线》共出版120期,其中刊载了大量与边区党的工作有关的文件、工作指导文章、基层经验文章,转载了中共中央、北方局、北方分局的重要决定、指示,对基层党员干部起到了教育和指导作用。《战线》是一座研究晋察冀边区党的建设的史料宝库。它的内容,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党务等方方面面,上至党中央、北方局,中至北方分局、区党委,下至地委、县委的言论、报告、经验总结都十分丰富。它基本保持了半月刊的出版连续性,加上期刊所特有的集纳性,形成了一幅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革命与建设的“全景图”,其中蕴含了十分宝贵的民族民主革命、局部执政、党的建设的理论精髓和精神财富。深入研究《战线》内容,就可发现边区党坚持群众立场、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英勇奋斗精神;紧紧围绕抗日与巩固根据地两大中心任务,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孤悬敌后、政治形势复杂的晋察冀,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自力更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动工农群众、又兼顾地主富农的统一战线政策;坚持不懈地在党内开展既反“左”、又反右的“两条战线”斗争,保证了党的独立性和纯洁性;大力加强党的建设,加强党对政权、军队、群众组织的一元化领导,在艰苦抗战、打败日本侵略者的革命实践中,边区党真正把自己锻炼成为边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边区党在实践中既大刀阔斧开展工作,又注意精雕细刻巩固工作;既注重原则领导,又注重具体指导;既注重反对“左”,又注意反对右;既注重整顿和洗刷,又注重教育和培养;既注重军事,又注重民生;既注重革命,又注重执政;既注重运动,又注重秩序,把边区建设成了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模范区”。晋察冀边区党创造的党建模式、执政模式,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做了可贵探索,其中经验,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着很强的启示意义。《战线》的办刊理念,对做好新时代地方党刊工作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战线》作为一本地方党刊,办刊理念科学,坚持工作指导类党刊定位,不过多刊登理论文章;坚持全党办刊,不只是编辑部成员“同人”办刊;坚持保持权威性,由边区党委主要负责人、地委及县委主要负责人撰稿;坚持专题办刊,满足基层党员干部对工作指导上的深层次需求;坚持建好通讯员队伍和交通发行网络,确保信息畅通、发行畅通等,都值得互联网时代的办刊人深入研究并合理借鉴。
孙洪军,高廷爱[2](2018)在《论清代前期的“千叟宴”》文中认为"千叟宴"是清代"康乾盛世"的一个重要表征,它弘扬的尊老爱老、关注妇女、发挥老年人余热、团结各民族、建设睦邻友好关系、维护社会稳定等精神值得肯定。全国各地经皇帝钦点的老人千里迢迢进京赴宴,劳民伤财,赴宴者的等级差别与滋生腐败等现象亦为后人所诟病。
李欣栩[3](2016)在《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文中指出民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的基本章程、政府颁布的管理条例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项富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是中国红十字会制度的重要载体,其订立与颁布有赖于人道需求的变化、政府行政力量的干预、红十字会的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国人对红十字运动的认识,基本构建起了涵盖组织运行、财务经费、会员管理、人道救助及运动中标志使用等方面的相对完整的制度体系。在人道事业中,针对难民群体,中国红十字会开展诸多救济活动,在救护队伍、救济任务、救助理念、救援团队诸方面彰显了红十字会难民救济制度的特征,是对其人道救济制度的有效执行。而且,从历史演变进程及具体内容看,制度建设呈现出立法过程曲折、内容不断完善、立足国内形势、融合国际制度等特征,对红十字会社会形象的树立、红十字运动的推广及传统慈善事业的近代化转型都有积极影响。当然,制度建设过程中受立法技术不成熟、战时政治军事形势动荡、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思想基础薄弱等因素影响,红十字会制度在实践中执行力不足,成效有限。总体而言,民国时期的中国红十字会制度建设对当今红十字会构建制度理论、完善制度体系、处理好与政府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走向国际舞台等均具有借鉴和启发意义。
陈恒[4](2005)在《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文中认为“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是朱光潜前期(1949年前)最为重要的美学思想,这一美学思想不仅十分独特,而且影响深远。它一方面主张通过审美来“改造人心、改善人生”,激发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使风雨如磐的国家社会有根本的好转。这在当时具有十分强烈的启蒙意味。另一方面,这一思想主张人生情趣化和理想化,并以此作为一种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这又是一种十分独特的人生观。“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把人生与艺术这对矛盾和谐地统一起来,使之紧密联系、互为表里,它不仅是朱光潜的人格理想和审美理想,也是朱光潜美学研究追求的理想目标,是他全部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贯穿他整个学术和人生道路。本文把“人生的艺术化”理论从朱光潜的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来,一方面以这一理论视角来整体把握朱光潜前期的美学思想,理解朱光潜美学思想中最本质、最具现实意义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这一理论的研究,对照两个世纪初(20与21世纪)社会转型期人们审美理想的异同,展示上个世纪初人们积极的人生主张,为本世纪初人们解决一系列生存问题和精神问题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对朱光潜前期人生历程与学术思想的考察,可以有趣地发现他的人生道路与“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创建与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它十分清晰地呈现为两次创建时期和两次的实践时期:即从武昌高师到香港大学为“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一次创建时期,而从中国公学到立达学园则是“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一次实践时期;从英国爱丁堡大学到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为“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二次创建时期,而从1933年回国到1949年则是“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二次实践时期。然而,无论是“人生的艺术化”的理论创建还是具体实践,它始终针对着人生、社会、学术文化建设这三大问题。朱光潜广泛吸收了中西美学思想的精髓,作为这一理论的重要学术资源。凡对“人生的艺术化”理论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哲学、美学、心理学思想他都自觉地加以吸收和改造利用,比如: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尼采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克罗齐的直觉主义和立普斯的移情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布洛的心理距离说等等。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则主要体现在对以儒家为主兼有道家的思想文化及古典美学思想的传承上。除此之外,宗教的思想也对这一理论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是融汇古今、贯通中西的思想文化结晶。
龙图飞[5](2002)在《最危险的假公济私者》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和学术价值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 四、时间、空间界定 |
| 五、概念说明 |
| 六、框架思路 |
| 第一章 《战线》的基本情况 |
| 一、《战线》创办的历史背景 |
| 二、《战线》出版的历史沿革 |
| 三、《战线》装帧印刷与发行 |
| 四、《战线》在党刊中的比较定位 |
| 第二章 《战线》的编撰群体与编辑理念 |
| 一、《战线》的编撰群体 |
| 二、《战线》的编辑理念 |
| 三、《战线》的稿件分析 |
| 第三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政治建设 |
| 一、宣传党的政治路线 |
| 二、宣传党的各项政策 |
| 三、宣传党的策略与任务 |
| 第四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组织建设 |
| 一、指导组织体系建设 |
| 二、指导干部审查管理 |
| 三、指导党员发展管理 |
| 四、指导支部建设整理 |
| 第五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思想建设 |
| 一、引导思想教育开展 |
| 二、引导思想整风落实 |
| 三、引导典型作用发挥 |
| 第六章 《战线》与边区党的作风纪律制度建设 |
| 一、推动加强作风建设 |
| 二、推动加强纪律建设 |
| 三、推动加强制度建设 |
| 第七章 《战线》与边区党建特例 |
| 一、探索完善军队党的建设 |
| 二、探索完善机关党的建设 |
| 第八章 关于《战线》的思考与启示 |
| 一、《战线》构筑了边区党建宣传阵地 |
| 二、《战线》呈现了边区党建分期细节 |
| 三、《战线》反映了边区党建基本特点 |
| 四、《战线》昭示了党的建设内在规律 |
| 五、《战线》指引了地方党刊发展路径 |
| 结语 |
| 附录 :《战线》1-133期发表文章篇目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在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一、“千叟宴”的举办 |
| (一) 举办次数 |
| (二) 举办缘起 |
| (三) 规模与地位 |
| 二、“千叟宴”的积极意义 |
| (一) 歌咏太平, 宣布德威 |
| (二) 尊老敬老, 移风易俗 |
| (三) 关注妇女, 敦睦邻邦 |
| 三、“千叟宴”的历史局限性 |
| (一) 歌功颂德, 粉饰太平 |
| (二) 劳民伤财, 滋生腐败 |
| (三) 强化等级, 区分贵贱 |
| 四、结语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价值 |
| 二、学术史回顾 |
| 三、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
| 四、创新与不足 |
| 第一章 红十字会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 |
| 第一节 中国红十字会基础性规章的沿革 |
| 一、南京临时政府及北京政府时期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 第二节 中国红十字会专门性规章的演变轨迹 |
| 一、组织部门运行 |
| 二、人道灾荒救助 |
| 三、日常会务规范 |
| 四、会内人员管理 |
| 第三节 制度建设的动力探究 |
| 第二章 红十字会制度构成(上) |
| 第一节 组织运行 |
| 一、层级结构的确立 |
| 二、权力机制的运行 |
| 三、部门职员的设置 |
| 第二节 会员工作 |
| 一、会员入会 |
| 二、会员级别 |
| 三、日常管理 |
| 四、会员大会 |
| 五、青少年红十字运动 |
| 第三节 财务会计 |
| 一、资产与会计课目 |
| 二、物资收入与支出 |
| 三、收支预算与决算 |
| 四、财务汇报与监督 |
| 第四节 文书档案 |
| 第三章 红十字会制度构成(下) |
| 第一节 人道救助 |
| 一、救济任务 |
| 二、机构设置 |
| 三、培育人材 |
| 四、材料储备 |
| 第二节 奖惩机制 |
| 一、面向全体会员的奖惩 |
| 二、针对专职人员的奖惩 |
| 三、奖励其他的会外人员 |
| 第三节 标志使用 |
| 一、衣帽服制 |
| 二、徽章旗帜等标志 |
| 第四章 红十字会制度执行——以中国红十字会的难民救济工作为例 |
| 第一节 难民救济规章的颁布 |
| 一、战事救护章程 |
| 二、疫病救治章程 |
| 三、自然灾荒救济章程 |
| 第二节 难民救济制度的特征 |
| 一、救护队伍具有组织性 |
| 二、救济任务具有综合性 |
| 三、救助理念具有近代性 |
| 四、救援团队具有社会性 |
| 第三节 难民救济制度的实践——以北京政府时期难民救济工作为例 |
| 一、机构设置与人员安排 |
| 二、难民收容与资遣善后 |
| 三、物资筹措与日常管理 |
| 四、开展教育与职业指导 |
| 第五章 红十字会制度评析 |
| 第一节 制度建设总体特征 |
| 一、立法过程曲折,章程迭经修正 |
| 二、内容不断完善,规范组织建设 |
| 三、审视国内形势,立足现实需求 |
| 四、融合国际制度,践行人道法则 |
| 第二节 制度建设功能 |
| 一、制订日常工作行为规范,树立红十字的社会形象 |
| 二、增强民众对红会的认识,促进红十字运动的发展 |
| 三、建构红十字会制度体系,展现近代慈善的优越性 |
| 第三节 制度建设局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 后记 |
| 一、问题与方法 |
| 二、“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创建与实践 |
| (一)、“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一次创建与实践 |
| (二)、“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第二次创建与实践 |
| 三、“人生的艺术化”理论所针对的问题 |
| (一)、针对人生问题 |
| (二)、针对社会问题 |
| (三)、针对学术问题 |
| 四、“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思想资源 |
| (一)、“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西方学术资源 |
| (二)、“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传统文化资源 |
| (三)、“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宗教思想 |
| 五、“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内涵剖析 |
| (一)、出世入世说 |
| (二)、情趣中介说 |
| (三)、生命自由说 |
| (四)、真善美统一说 |
| 结语 慢慢走,欣赏啊! |
| 附录 参考文献目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