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聪[1](2019)在《自拟鼻窒灵治疗气滞血瘀型鼻窒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自拟鼻窒灵治疗气滞血瘀型鼻窒的临床疗效,并同血府逐瘀片做对照,探究自拟鼻窒灵治疗气滞血瘀型鼻窒的疗效。方法: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门诊确诊为鼻窒(气滞血瘀型)的患者60例,随机划分为2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比例为1:1。并按照随机、非盲、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临床试验方法进行研究。其中观察组采用自拟方鼻窒灵治疗,对照组采用血府逐瘀片治疗。14日为一疗程,连续观察两个疗程后,记录疗效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0.0%。经χ2检验,P-Value<0.05,两组间的差别具备统计学意义,说明观察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本次研究证明:1、自拟鼻窒灵治疗气滞血瘀型鼻窒具备显着的临床效果。2、自拟鼻窒灵对气滞血瘀型鼻窒的治疗效果要优于血府逐瘀片。
陈雷[2](2019)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100例,采用奇偶法的形式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行微波治疗法,实验组行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法,对比两组水肿、结痂脱落时间指标与鼻腔黏膜瘢痕、鼻腔干燥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临床检查,实验组水肿与结痂脱落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鼻腔黏膜瘢痕与鼻腔干燥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实验组,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肥厚性鼻炎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采用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法能缩短患者水肿与结痂脱落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朱海琴[3](2017)在《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东台市三仓人民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63例,按照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3例。对照组予以下鼻甲部分切除手术治疗,观察组予以微波治疗仪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康复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波治疗仪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
吴春松[4](2016)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连州市人民医院治疗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24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微波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240例患者中痊愈217例,显效17例,有效5例,无效1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7.50%。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肥厚型鼻炎患者采用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副作用小,操作简单便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贺伶,林志金[5](2016)在《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疗效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聚焦超声与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该医院就诊的100例肥厚性鼻炎的患者,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根据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在以上基础治疗前提下,给予的是微波治疗,观察组给予的是聚焦超声,随访6个月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2%,显着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8,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鼻腔干燥、鼻出血、鼻腔黏连等情况分别为0例,1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例(4%);对照组出现鼻腔干燥、鼻出血、鼻腔黏连等情况分别为8例,4例,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例(26%),观察组患者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焦超声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效果优于微波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郭永进,王林英,郭姝敏[6](2015)在《微波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微波治疗慢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09年3月—2014年3月采用耳鼻咽喉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的160例慢性鼻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疗效标准判断疗效。结果慢性单纯性鼻炎患者治愈率为90.82%,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治愈率为82.26%,2例因为下鼻甲骨性肥厚治疗无效,改用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后痊愈。单纯性鼻炎的疗效优于肥厚性鼻炎。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使用微波治疗慢性鼻炎疗效可靠,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且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尤其是基层医院推广和使用。
顾莉,徐海江,董春国[7](2015)在《慢性肥厚性鼻炎采用微波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文中指出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4年4月收治的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两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波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切除下鼻甲部分的方法进行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手术所用时间、术中的出血量和康复时间。结果分析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好于对照组,百分数显示其效果比是96.7%:66.7%,统计数据显示,其差别性在统计学上有效(P<0.05);观察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康复所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两组相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研究可知,对于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的治疗,采用微波疗法术后疗效明显,具有手术消耗时间少,出血量小,康复迅速,痛苦小的优点,可以在临床上推荐应用。
陈善佑[8](2015)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采用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方法:34例慢性肥厚性鼻炎应用微波治疗,观察患者3个月和6个月的治疗效果,统计其总有效率。结果:微波治疗术后3个月,总有效率为97.1%,术后6个月,总有效率为94.1%。结论:微波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有效率高,简便易行,无明显不良反应,适合临床推广采用。
沈丽敏,曹春华[9](2014)在《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55例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对采用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和探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该院收治的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55例(109侧),均采用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进行治疗,设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该院采用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的48例(94侧),设为比对组A,采用微波热凝治疗的52例(103侧)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设为比对组B。观察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3组患者的病情均得到有效改善。比对组A的48例患者术后有10侧发生粘连,占10.64%,有3例患者并发大出血,占6.25%;观察组和比对组B无粘连、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对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着,并发症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张念武,刘帅[10](2014)在《鼻内镜下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下鼻甲黏膜下部切除术应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的预后效果。方法选取6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30例(切除组)采用下鼻甲黏膜下部切除术治疗,30例(微波组)采用传统微波方式治疗,对比分析术后6个月以及1年两组的手术效果,并比较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术后6个月,在总有效率上,切除组为93.3%,微波组为70.0%(x2=5.45,P<0.05);在显效率上,切除组为26.7%,微波组为16.7%(x2=0.88,P>0.05)。术后1年,在总有效率上,切除组为80.0%,微波组为50.0%(x2=5.93,P<0.05);在显效率上,切除组为20.0%,微波组为16.7%(x2=0.11,P>0.05)。下鼻甲部分切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8.0±2.4)min、(8.0±2.4)mL和(6.0±2.2)d,均显着高于微波组的(6.0±1.4)min、(5.0±2.2)mL和(4.0±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5、1.48、2.81,均P<0.05)。结论下鼻甲黏膜下部切除术应用于慢性肥厚性鼻炎治疗后,虽手术创伤相对较大,但预后效果满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缩略语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综述 |
| 1.传统医学对鼻窒的认识 |
| 1.1 鼻窒的概念 |
| 1.2 鼻窒的释名 |
| 1.3 鼻窒的中医病因 |
| 1.4 鼻窒的中医病机 |
| 1.5 中医辩证施治 |
| 2.现代医学对鼻窒的认识 |
| 2.1 西医的病因 |
| 2.2 病理学改变 |
| 2.3 西医的治疗手段 |
| 临床研究 |
| 1.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研究方法 |
| 1.4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5 终止和剔除临床试验标准 |
| 1.6 疗效判定标准 |
| 1.7 统计方法 |
| 2.试验方法 |
| 2.1 试验设计 |
| 2.2 药品来源 |
| 2.3 服药方法 |
| 2.4 试验步骤 |
| 3.观察项目和指标 |
| 3.1 一般情况 |
| 3.2 一般体格检查 |
| 3.3 疗效的影响因素 |
| 3.4 疗效性指标 |
| 4.结果与分析 |
| 4.1 治疗前两组的一般状况与观察指标比较 |
| 4.2 治疗后疗效的比较 |
| 4.3 治疗后性别、年龄、病程与疗效比较 |
| 讨论 |
| 1.立题依据 |
| 2.方药论述 |
| 2.1 鼻窒灵组成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 3.研究成果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水肿与结痂脱落时间分析 |
| 2.2 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康复时间 |
| 2.2 治疗效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注意事项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评价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随访6个月的临床效果 |
| 2.2 两组并发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观察组 |
| 1.2.2 对照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判定标准 |
| 1.3统计学处理 |
| 2 对比结果 |
| 2.1 两组疗效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和康复周期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疗效判定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标准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