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兰[1](2018)在《我校教职员工健康体检情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学校教职工健康体检,了解教职工健康状况,做到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方法采集2017年教职工体检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找出发病率较高的疾病病种,分析原因,为进一步采取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甲状腺结节为体检诊断第一位;幽门螺杆菌阳性为体检阳性体征第一位。结论职工常见病发病率较高,应加强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丁玉鑫[2](2007)在《皮炎汤Ⅱ号治疗荨麻疹(风寒型)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皮炎汤II号治疗荨麻疹(风寒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86例荨麻疹(风寒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5例,口服皮炎汤II号;对照组41例,口服地氯雷他定片。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瘙痒、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每周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和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的变化。结果:A组总有效率为84.44%,B组总有效率为68.29%,两组疗效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皮炎汤II号在减少风团数目和发作次数、缩短每次发作持续时间方面与地氯雷他定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皮炎汤II号与地氯雷他定对治疗荨麻疹(风寒型)均有较好的疗效,但前者疗效优于后者。
郑欣,倪海洋[3](2004)在《自身免疫性黄体酮皮炎2例报告》文中研究说明
李进梅[4](2020)在《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进行追踪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客观评价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对再次IVF-ET长方案助孕患者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的影响,为中医药多途径介入辅助生殖技术的安全性提供数据支撑。【研究方法】对前期按照多中心随机对照原则纳入中医药多中心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的25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其妊娠结局及母子健康情况,其中完成病例241例,脱落16例,自然怀孕15例,再次行IVF-ET助孕226例,其中妊娠者77例,成功分娩者55例。通过一对一面诊、电话或微信询问方式搜集其以下医学资料:妊娠结局、产前检查报告、分娩记录及子代儿保科体检资料,包括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孕期并发症及合并症发生情况、分娩并发症及产后疾病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情况及子代生长发育,将随访到的资料录入Epi 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并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在妊娠结局中,用药组流产率低于对照组,活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异位妊娠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中晚期妊娠情况中,用药组NT及唐筛检查结果异常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和对照组无创DNA检查、羊穿检查及胎儿产前超声诊断(胎儿系统彩超、胎儿心脏彩超)等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3.在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特有疾病中,用药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贫血、妊娠期血小板减少、妊娠合并甲状腺疾病、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在母亲分娩及产后情况中,用药组母亲孕期增重、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母亲胎盘膜性粘连、产后恶露异常、产后缺乳等疾病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新生儿出生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性别分布、早产儿出生率、男婴出生体重及身长、女婴出生体重及身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在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中,用药组不良出生体重(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畸形的发生率及新生儿1分钟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在新生儿患病情况中,用药组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肺炎、新生儿低血糖等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与对照组均无新生儿呼吸窘迫、新生儿低体温、新生儿感染及新生儿死亡情况发生。用药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筛查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8.在子代健康情况中,子代出生后3月龄及出生后1周岁,用药组男婴身长体重和女婴身长体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3月龄喂养方式、1周岁内其他疾病(肺炎、腹泻、其他)患病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组子代1周岁内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能降低流产率,增加活产率,减少1周岁子代上呼吸道感染次数。2.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助孕不增加异位妊娠率、妊娠期并发症及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率、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的发生率、剖宫产率、新生儿患病率、子代1周岁内其他疾病患病率,不对孕期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结果、母亲孕期增重、新生儿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及身长、新生儿不良出生体重、出生缺陷及1分钟Apgar评分、子代出生后3月龄、出生后1周岁身长体重及子代喂养方式产生不良影响。
马倩[5](2020)在《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应用研究及意义》文中提出外阴硬化性苔藓(vulvar lichen sclerosus,VLS)是一种发生于女性生殖器皮肤和黏膜的非肿瘤性病变,属于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一种亚型。该病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外阴、肛周皮肤变薄,皮肤色素减退为主要体征,后期可能进展为外阴萎缩、粘连及瘢痕形成,导致生殖器畸形,进一步导致排尿困难、性交障碍,严重危害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据流行病学调查,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发病率从0.1%到1.7%不等,由于VLS临床表现各异,甚至早期可以无明显临床症状,临床医师诊断不明确,或患者未就诊,导致其发病率远高于已经报道的发病率。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40岁左右妇女多见,其次为幼女。其恶变率为2%-5%,并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VLS进展为外阴鳞状细胞癌(vulva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VSCC)的发生率。目前临床上诊断VLS方法,较常用的是常规妇科检查,但仅通过肉眼观察无法准确判断病变性质。组织病理活检为VLS诊断的“金标准”,但活检部位局限,仍有漏诊可能,且组织病理活检为有创检查,给患者带来显着的疼痛,还可能引发局部感染、遗留疤痕,且等待病理报告所需时间长,花费高。阴道镜(colposcope)检查,通过放大功能可以宏观的观察病变部位皮肤变化和血管形态,结合醋白试验有利于外阴癌前病变及外阴癌的鉴别,可在阴道镜下行外阴组织的单点或多点活检术,从而有助于提升检出率,降低漏诊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疾病筛查及诊断的方法。OCT技术利用近红外线及光学干涉原理对人体组织扫描,重构出生物组织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利用OCT技术对组织进行无创、实时及高分辨率成像和诊断。在生物学、医学领域中OCT技术被誉为“光学活检”,对生物组织的微观结构的成像质量接近或达到组织病理学水平,使医生能更加直观地了解组织微观结构的变化,并为疾病的诊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同时在一些必须活检的部位,其可以作为导航工具,引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活检部位,提高活检的阳性率。目前对OCT技术应用于VLS协助诊断的研究尚缺乏临床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OCT对在体外阴皮肤组织进行无创及高分辨率成像,分析OCT技术在VLS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本研究通过采用OCT扫描患者外阴皮肤组织,总结OCT在正常外阴及外阴硬化性苔藓中图像的特征,引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活检部位,弥补现有检查的不足,并为以后OCT技术在外阴其他疾病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0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因外阴病变行阴道镜检查、OCT扫描及外阴组织单点或多点病理活检术的63例患者,共收集87个活检组织和与活检部位相对应的87张OCT扫描图像。根据常规病理组织学结果,将63例患者分为两组,正常外阴组15例(包含15个活检组织),VLS组共48例(包含72个活检组织)。2研究方法所有患者依次行OCT扫描成像和阴道镜检查,然后在阴道镜下对外阴可疑病变部位或严重部位行外阴组织活检术,组织送常规病理学检查,通过对比OCT扫描图像与常规病理组织石蜡切片H&E染色图像,总结OCT在正常外阴及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图像特征。并以常规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通过三位研究者对OCT扫描图像分类盲测试,分析三者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研究OCT技术在外阴硬化性苔藓中的应用价值。结果1.VLS组和正常外阴组的年龄、孕产次和平均病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正常外阴表皮厚度为(93.60±5.99)μm,外阴硬化性苔藓的表皮厚度为(62.42±10.42)μm,P<0.05。从OCT扫描图像中可以清楚观察到正常外阴组织与外阴硬化性苔藓的图像特征,这些与其对应的组织学H&E染色切片的病理检查结果匹配良好。3.在三名研究者的盲测试中,应用OCT扫描图像检测外阴硬化性苔藓的灵敏度为 90.2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interval,CI),86.30%-94.26%),特异性为62.22%(95%CI,47.49%~76.95%),观察者间符合度较高(κ=0.736,P>0.05),表明三名研究者的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高。结论OCT技术可以直观的呈现出外阴皮肤组织的微观结构,并明确病变部位,从而有助于指导阴道镜下的外阴活检。
王梦奇[6](2018)在《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familial chronic benign pemphigus,FCBP),即Hailey-Hailey病(Hailey-Hailey disease,HHD),是以皮肤棘层松解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与定位于3q21-22的ATP2C1基因的突变有关。本病临床特征是反复出现水疱、大疱,这些病变容易破溃形成糜烂,常见的累及部位为颈部、腋窝和腹股沟,也可出现在头皮,黏膜受累少见。尼氏症(Nikolsky’s sign)多阴性,一般无全身症状。组织病理可见基底层上裂隙形成和表皮内部分或完全性棘刺松解,后者呈坍塌砖墙样(dilapidated brick wall)外观,直接免疫荧光(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DIF)阴性。FCBP临床上较为少见,有时由于其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或临床医师对本病经验不足,治疗不当等因素,常造成临床上漏诊、误诊。本研究通过回顾已有文献,分析本组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皮肤表现、组织病理检查、免疫病理检查、误诊情况及原因、治疗和预后等情况,以丰富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误诊,使患者能够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材料与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8年1月来自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临床确诊且资料完整的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患者共37例,纳入患者均符合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诊断标准。对纳入患者的一般资料、家族史、皮肤表现、病理检查结果、误诊情况及原因、治疗和预后等资料进行整理,部分计量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性别37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患者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8例,男性略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1.06:1。男女性别比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2.年龄37例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患者中,确诊时年龄最小者24岁,最大者82岁,平均47.83岁,发病年龄1745岁,平均31.81岁,病程250年,平均14.94年。3.家族史25例患者有家族史,7例为散发病例,5例家族史不详。4.诱发或加重因素31例患者运动、出汗、搔抓等可不同程度使皮疹加重。23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季节有关。5.皮肤损害5.1发病部位: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腋窝、腹股沟累及,其次为颈项部、肘窝、腘窝、乳房下褶、脐部、外阴、肛门、阴囊,少见于背部、头皮等;部分可见指甲受累,本组2例;泛发者少见,本组1例。5.2自觉症状:37例均不同程度瘙痒,10例疼痛明显。5.3皮损形态:37例均见不同程度糜烂、结痂及湿润的增殖面,部分红斑、裂隙,色素沉着。尼氏征阴性35例,阳性2例。6.伴发疾病4例伴发高血压和/或糖尿病;2例患者合并股癣;37例均未发现累及内脏。7.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病理学检查37例患者取皮损作病理检查,37例均呈不同程度的表皮内棘层松解,可见绒毛形成,29例伴角化过度和/或角化不全;8例见角化不良细胞;15例见一种或多种炎细胞在真皮浅层血管及附件周围浸润;12例真皮乳头内毛细血管明显扩张增生;37例均未发现附属器受累。37例患者我院行免疫荧光检查,结果均为阴性。8.误诊情况37例患者中28例曾被误诊,有多次误诊者,情况如下:误诊为湿疹25次,误诊为间擦疹15次,误诊为股癣6次,误诊为增殖型天疱疮1次,误诊为寻常型天疱疮1次,误诊为毛囊角化病1次,误诊为反向性银屑病1次,误诊为神经性皮炎1次,误诊为乳房外Paget病1次。9.治疗37例患者均接受系统治疗。21例患者处急性期,给予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3040mg/d,联合抗生素,外用生理盐水湿敷;余患者系统给予抗生素;合并真菌感染者加用斯皮仁诺胶囊口服;肥厚性皮疹和/或角化性丘疹者加用阿维A胶囊1030mg/d;瘙痒明显者给予抗组胺药物口服。外用药物根据皮疹情况不同选择不同。所有患者视病情及治疗反应,继续巩固治疗24周。10.预后37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8天,临床治愈出院者28例,其余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1.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不同患者的表现度可存在差异,容易误诊、漏诊,应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2.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应根据患者临床表现采用个体化治疗。
陈婉乐,刘玉东,李雪兰,冯淑娴,周星宇,马伟旭,黎莹,叶德盛,陈薪,陈士岭[7](2017)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患者赠卵IVF获得妊娠在孕期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指出为探讨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POI)与免疫因素的关系,对我院生殖中心接诊的1名POI患者通过赠卵成功妊娠后发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例进行报告,并结合相关文献,回顾POI病因,讨论SLE与妊娠的相互影响以及POI患者妊娠后合并SLE的临床特点及产科处理,以期为不明原因/免疫因素POI患者孕前处理及妊娠后产科随访提供参考。该病例中,患者确诊卵巢早衰4年,2003年我中心行赠卵IVF成功妊娠。孕11周以颜面部浮肿为首发症状,经免疫学检查、肾脏穿刺活检后确诊为SLE、狼疮性肾炎。综合相关专科意见以及患者意愿,予口服强的松控制狼疮活动,加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改善胎盘血流,密切监测孕妇各项指标及胎儿生长发育。期间孕妇病情反复,孕晚期出现肝功能损害、胎盘功能下降,B超监测不除外胎儿发育迟缓可能,经全院讨论,择期剖宫产分娩一早产男婴。产后继续专科治疗,随访14年,期间患者复查免疫指标逐渐好转,无狼疮相关表现,考虑SLE临床治愈。其子经新生儿科诊治,其生长发育与同龄人无异。通过病例分析和文献回顾,我们认为免疫因素是POI重要病因,并建议不明原因POI患者孕前完善免疫学检查以保障母胎生命。
李超[8](2014)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湿疹是反复发作的皮肤科常见病,常对称分布,皮损呈多形性,临床分为三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急性期皮损以红斑、丘疹、丘疱疹、渗出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干燥、脱屑和苔藓样变。湿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明确,因此西药治疗效果不甚理想,停药复发率高。中药治疗疗效稳定,但是要求医者辨证准确方能取效。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是清热除湿的经典方剂,而湿疹多不离湿与热,故本方可用于湿疹的治疗。研究目的:探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的临床疗效以及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研究方法:病例源于2013年8月-2014年1月期间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皮肤科门诊的湿疹患者83例,采集其基本信息、发病情况、各项症状及四诊信息。给予草药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疗程4周。建立病例观察表,每周复诊记录一次,详细填写病情变化,并进行EASI评分和瘙痒评分,根据治疗前后评分判定疗效,将“临床痊愈”(疗效指数>95%)部分和“无效”(疗效指数<30%)部分的病例作为研究数据,疗效作为因变量,即“有效”和“无效”(二值变量),按logistic回归分析疗效与各因素(自变量)的关系。研究结果:实际参与研究者78例,痊愈18例,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59%。46例有效患者的红斑、水肿及瘙痒程度评分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18例痊愈患者的疗前平均评分5.6(5.3),疗后平均评分0.030(0.1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肢体酸重感、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胃胀、纳呆、大便粘腻、胃酸、打嗝)以及湿热舌脉的湿疹患者应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的有效率更高,由回归系数可知三者对疗效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消化系统症状、湿热舌脉、肢体沉重。结论:1、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治疗湿疹效果较好,78例患者未辨证的情况下应用有效率达到59%,对红斑、水肿和瘙痒的改善有统计学意义;2、茵陈蒿汤合五苓散是否有效与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无关;当存在肢体酸重感、消化系统症状(包括胃胀、纳呆、大便粘腻、胃酸、打嗝)或湿热舌脉时应用本方的有效率更高,而且对疗效影响由大到小依次是消化系统症状、湿热舌脉和肢体酸重感。
丁颖[9](2014)在《硬斑病样硬化性苔藓2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硬斑病(morphea)属于局限性硬皮病的一种,分为点滴状硬斑病、斑块状硬斑病、线状硬皮病、泛发性硬斑病四种类型。硬化性苔藓(lichensclerosus,LS)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粘膜疾病,硬斑病及硬化性苔藓的病因均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均可能涉及免疫系统活化和失调、自身免疫、感染、胶原代谢异常等。这两种疾病在分属上存在争议,有些学者认为硬化萎缩性苔藓是发生在真皮乳头层的硬斑病,也有些学者认为它们是表现不同的同一种病,另外一些学者认为,两者有不同的临床和组织学特点,为两种独立的疾病。病例报告:病例1:患者女,61岁,因躯干泛发斑片状皮疹4年,外阴瓷白色斑块3年来我院就诊。外阴部及前胸部病理检查均见表皮角化过度,基底层液化变性,真皮浅层胶原纤维水肿、均质化。患者既往有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多系统慢性炎症疾病。诊断:泛发性硬化性苔藓。病例2:患者女,39岁,因背部瓷白色斑块,其上有一蜡黄色斑片1年来我院就诊,蜡黄色斑片处病理切片示:真皮全层胶原纤维增粗。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瓷白色斑块处行活检示:表皮萎缩,角化过度,表皮突变平,基底细胞层液化变性,真皮乳头层均质化,水肿明显,真皮层可见炎性细胞浸润。诊断:硬化性苔藓。结论:2例患者均诊断为硬化性苔藓,但都有一些硬斑病特征,硬斑病与硬化性苔藓在病因及发病过程上都有一些相似之处,我们猜测,或许这两种疾病属于同一病谱;硬化性苔藓既往未见有文献报道其系统症状,病例1患者既往有数年关节肿痛史、慢性萎缩性胃炎、直肠及乙状结肠炎、肺炎、三叉神经痛,雷诺氏征(+)等,或许对于泛发性的LSA,也会有一些关节、内脏、神经系统的受累。另外此患者有桥本氏甲状腺炎,有很多研究显示硬化性苔藓患者易伴发自身免疫性疾病,血清中抗核抗体也常有增高,在临床中应注意LS患者的免疫学检查。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体检对象 |
| 1.2 方法 |
| 1.3 诊断标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缩略语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
| 2. 中西医结合研究 |
| 3. 西医学的认识与研究 |
| 临床观察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1 临床资料 |
| 2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 |
| 1 引言 |
| 2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标准 |
| 2.2.1 IVF-ET指证 |
| 2.2.2 中医辨证标准 |
| 2.2.3 结局判定标准 |
| 2.2.4 相关定义 |
| 2.3 病例选择标准 |
| 2.3.1 纳入标准 |
| 2.3.2 排除标准 |
| 2.3.3 剔除标准 |
| 2.3.4 脱落标准 |
| 2.4 中医药多途径联合介入治疗方案 |
| 2.5 研究指标 |
| 2.6 统计分析 |
| 2.6.1 数据集的选择 |
| 2.6.2 分析内容 |
| 2.7 实施随访 |
| 2.7.1 制定及完善随访表 |
| 2.7.2 研究指标的记录 |
| 2.7.3 随访人员规范化培训及随访注意事项 |
| 2.7.4 质量控制 |
| 2.8 数据录入与统计分析 |
| 2.8.1 数据库的建立 |
| 2.8.2 数据分析及统计方法 |
| 2.9 课题来源 |
| 3 研究结果 |
| 3.1 病例分布总体情况 |
| 3.2 一般资料 |
| 3.2.1 母亲年龄比较 |
| 3.2.2 母亲初潮年龄、孕前体重指数比较 |
| 3.2.3 不孕病程比较 |
| 3.2.4 既往IVF-ET次数及孕产次比较 |
| 3.2.5 不孕因素比较 |
| 3.3 治疗结果 |
| 3.3.1 妊娠情况比较 |
| 3.3.2 成功分娩情况比较 |
| 3.3.3 妊娠者妊娠结局 |
| 3.4 孕期情况比较 |
| 3.4.1 产前筛查情况 |
| 3.4.2 孕期产前诊断情况 |
| 3.4.3 妊娠期合并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
| 3.4.4 妊娠期特有疾病发生情况 |
| 3.5 分娩情况比较 |
| 3.5.1 母亲孕期增重比较 |
| 3.5.2 母亲分娩孕周比较 |
| 3.5.3 分娩方式比较 |
| 3.5.4 母亲分娩期并发症及产后疾病比较 |
| 3.6 新生儿情况比较 |
| 3.6.1 新生儿出生性别比较 |
| 3.6.2 新生儿出生状态比较 |
| 3.6.3 新生儿出生体重及出生身长比较 |
| 3.6.4 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比较 |
| 3.6.5 新生儿出生1分钟Apgar评分比较 |
| 3.6.6 新生儿疾病比较 |
| 3.6.7 新生儿筛查情况 |
| 3.7 子代健康情况比较 |
| 3.7.1 子代各年龄段人数分布情况 |
| 3.7.2 子代身长体重比较 |
| 3.7.3 喂养方式比较 |
| 3.7.4 预防接种情况 |
| 3.7.5 子代1周岁患病情况比较 |
| 4 讨论 |
| 4.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 |
| 4.1.1 异位妊娠 |
| 4.1.2 流产 |
| 4.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妊娠期并发症的影响 |
| 4.2.1 妊娠期糖尿病及妊娠期高血压 |
| 4.2.2 胎膜早破 |
| 4.2.3 早产 |
| 4.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剖宫产率的影响 |
| 4.4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新生儿不良出生结局的影响 |
| 4.4.1 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 |
| 4.4.2 子代出生缺陷 |
| 4.5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喂养方式的影响 |
| 4.6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对子代生长发育、患病情况的影响 |
| 4.7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IVF-ET助孕安全有效、疗效确切 |
| 4.8 导师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再次IVF-ET助孕治疗经验 |
| 4.8.1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前应用 |
| 4.8.2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术中应用 |
| 4.8.3 中医药多途径介入在IVF-ET移植后安胎应用 |
| 5 结语 |
| 5.1 结论 |
| 5.2 主要创新点 |
| 5.3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中医药介入辅助生殖技术母体及子代近期安全性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1 前言 |
| 2 材料与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家族性慢性良性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1 临床资料 |
| 2 文献复习 |
| 2.1 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与自身免疫异常 |
| 2.2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 |
| 2.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与妊娠 |
| 2.3.1 妊娠可诱发、加重SLE病情 |
| 2.3.2 妊娠合并SLE的诊断及产科处理 |
| 2.3.3 SLE患者的妊娠结局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述 |
| 综述二 湿疹的现代医学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材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材料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