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研究指明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王少华[2](2019)在《涤痰定眩汤对内耳眩晕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涤痰定眩汤对内耳眩晕症临床症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内耳眩晕症72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观察组给予涤痰定眩汤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对比两组的疗效、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4. 44%(34/36)高于对照组77. 78%(28/36),复发率8. 33%(3/36)低于对照组27. 78%(10/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 78%(1/36)低于对照组25. 00%(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内耳眩晕症采用涤痰定眩汤治疗,可滋养肝、肾、脾,燥湿化痰,平肝养血,药效温和,不良反应少,用药安全性高,疗效高于西药治疗。
宋晓琳[3](2018)在《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属于中医“耳眩晕”范畴,临床报道针灸治疗耳眩晕疗效确切,但由于耳眩晕包含的范围广,发病机理、表现症状各有不同,针对前庭神经炎导致的眩晕的研究较少,尚无共识性的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前庭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耳眩晕”提供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组本研究以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经空军总医院眩晕中心门诊确诊的66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结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每组33例。2.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前列地尔、桂哌齐特(马来酸)、肌肉注射甲钴胺,均1次/日,口服倍他司汀片,3次/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以百会、神庭、头维、风池、内关、翳风、耳门、中渚为主穴,并随证配穴,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观察指标:以自发性眼震角度、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率、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的感觉统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分值和前庭感觉(Vestibular Sensation,VEST)比值及 VSI 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分和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价前庭功能;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治疗前后心理状态;主要观察指标:SOT值、VEST比值;次要观察指标:自发性眼震角度、CP值、VSI评分、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分、DHI量表、SAS量表、SDS量表;观察时点:两组患者在入组当天、治疗2周后进行2次观察。4.随访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每月随访1次,共3次。随访指标包括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VSI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结果共纳入66例,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剔除3例,对照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59例完成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1.一般资料情况: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患病侧别、病毒感染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病程、本次发作病程、中医证型分布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两组患者的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中总分及各项评分,冷热试验中CP值,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SOT分值,VS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症状评分,DH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分值、SAS量表、SDS量表等基线期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治疗期(1)主要观察指标两组都能明显增加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和SOT分值(均P<0.01),两组治疗后SOT值、两组治疗前后VEST和SOT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VEST比值、SOT分值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治疗后SOT分值和观察组VEST比值、SOT分值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次要观察指标前庭功能指标①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Z=4.957,P=0.026<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视频眼震电图中眼震角度和CP比值(P<0.01,P<0.01,P<0.0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两组都能明显降低患者《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总分,观察组总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减少发作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各项得分(均P<0.01),对照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在缩短发作时间和减轻平衡障碍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VSI总分(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明显缓解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均P<0.01),观察组可以明显减轻视觉敏感症状(P<0.01),两组在降低VSI各症状上无明显差异(均P>0.05)。(2)心理状态指标①两组都能明显降低SAS、SDS分值(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都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和DHI各项分值(均P<0.01),两组DHI总分治疗后和前后差值、DHI-P治疗前后差值、DHI-E治疗后和前后差值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P<0.05,P<0.01,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DHI总分及各项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DHI总分、DHI-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DHI总分、DHI-P、DHI-E分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随访期(1)DH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P<0.01)。观察组在随访第1个月相比治疗后,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第2、3个月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子项目评分(均P<0.01,除随访2月DHI-P中P<0.05),在第3个月DHI-F相比第1个月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并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第1个月DHI总分、DHI-E显着降低(P<0.01,P<0.05),治疗后第2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均P<0.05),治疗后第3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P<0.01,P<0.05,P<0.05,P<0.05)。(2)VS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VSI总分及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均P<0.01),观察组能明显改善视觉敏感症状评分(P<0.01),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期各个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5),VSI总分及各项评分除恶心呕吐症状外均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均P<0.05);治疗后2个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3个月VSI总分明显减轻(P<0.05)。结论1.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改善恶心呕吐、头晕、视觉敏感、平衡障碍等伴随症状,有利于恢复前庭功能、提高中枢代偿。2.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在缓解眩晕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缓解情绪因素对眩晕障碍的影响。3.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持续改善眩晕功能障碍、调节不良情绪因素,具有明显的后续效应,有利于前庭神经炎患者的愈后。
齐伟平,孟凡冰[4](2016)在《基于中西医结合下的内耳眩晕症治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内耳眩晕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确诊并已收治的内耳眩晕症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有患者入院的编号平均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行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应用于内耳眩晕症患者中能发挥出良好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朱梦龙[5](2016)在《眩晕方证辨证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临床观察和六经辨证与方证辨证,研究眩晕六经证型及方证分布的特点,初步明确经方治疗眩晕的方证辨证规律,旨在为临床应用经方治疗眩晕提供可以借鉴的路径。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3例眩晕患者,采集一般情况、既往史、四诊信息等相关资料,采用先辨六经、再辨方证的辨证方法,得到各自的六经证型及相应的方证。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眩晕六经证型及方证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六经各经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三大主症和既往病史的关系。结果1.所纳入的243例眩晕患者共出现22个六经证型,包括5个单经病证型及17个合病证型。各证型以少阳病最为常见,可见于61例患者,占25.10%,其次为少阳太阴合病(58例,占23.87%),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46例,占18.93%),少阳阳明太阴合病(27例,占11.11%),少阳阳明合病(10例,占4.12%)。太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厥阴合病、厥阴阳明合病、少阳少阴太阴合病出现较少,各仅见1例患者,占0.4%。243例患者中,以少阳及其合病(包括少阳病、少阳太阴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等)最为多见,占89.3%(共217例)。经非参数卡方检验,眩晕六经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2.243例患者共出现88个方证,以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最为常见,有38例;其次为小柴胡汤方证(30例)、四逆散方证(26例)、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2例)、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1例)、四逆散加茯苓方证(11例)、小柴胡汤合泽泻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10例)。其中,小柴胡汤及其加减合方(包括小柴胡汤方证、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小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方证、小柴胡汤合泽泻方证等)、四逆散及其加减合方(包括四逆散方证、四逆散加茯苓方证、四逆散合泽泻汤方证等)所占比例最大,分别共计134例、66例,占全部患者的55.14%、27.16%。3.243例患者中,最常用的加减药物为川芎、葛根、天麻、白蒺藜,分别见于156例、152例、149例、97例患者。4.经非参数检验,在不同性别、年龄组的眩晕患者中,六经各证型分布无明显差异;三大主症(头昏、头晕、眩晕)以及既往病史对六经各证型分布亦无明显影响。结论1.眩晕六经证型皆可见;以合病证型为主,并有主次之分;少阳及其合病是最常见证型。2.眩晕方证各异,以柴胡剂为主;单方较少,以合方居多;临床治疗可经方与专病专方(药)相结合。3.小柴胡汤加茯苓方证、小柴胡汤方证、四逆散方证为治疗眩晕的最常见方证。4.自拟四味晕痛汤为治疗眩晕的常见合用方。5.本研究初步结论因受样本限制,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深入研究。
张焕[6](2016)在《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系统评价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等国内外各大数据库,收集国内外发表的研究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临床疗效的RCT、CCT,由3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最终对纳入研究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98个RCT、CCT,9715例受试者。所有纳入研究中仅3篇Jadad记分为2分,其余研究均为1分,纳入研究质量低下。Meta分析提示:中药汤剂、中成药、中药联合组、中西医结合1组、中西医结合2组、中西医结合3组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西药治疗组,RR(95%CI)分别为4.70[3.815.80]、5.90[3.2110.83]、5.29[1.8515.12]、5.29[1.8515.12]、5.30[3.757.49]、5.42[2.7210.78],P<0.00001,6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发表性偏倚监测显示:纳入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偏倚。结论:中药或中西医结合治疗梅尼埃性眩晕的临床疗效优于西药治疗,在安全性方面有待进一步的评价。由于纳入文献质量的限制,当前证据尚不能确定完全适用于临床。
杨利杰[7](2014)在《导痰定眩饮治疗内耳眩晕128例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导痰定眩饮治疗内耳眩晕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128例内耳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予盐酸氟桂嗪胶囊10mg口服,每天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导痰定眩饮治疗,每天1剂。7d为1个疗程,4个疗程后统计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西药基础上加服中药汤剂导痰定眩能提高内耳眩晕的治疗效果,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李元庆[8](2013)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症的临床疗效及预后观察。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65例内耳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西药对症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耳鸣、眩晕、呕吐、眼球震颤等症状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内耳眩晕症可以明显改善临床主要症状,且有效缩短了治疗时间。
李英美,姜作玲,尹淑敏[9](1998)在《石决明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石决明临床应用山东省海洋药物科学研究所(266003)李英美姜作玲尹淑敏关键词石决明临床应用中药研究石决明,是中医常用的重要海洋贝类药材之一,具有平肝潜阳、清热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头目眩晕、高血压病、青光眼、白内障等。近些年,石决明的临床应用日渐扩大...
罗谦,罗让,刘蓉,罗思敏,邓天好[10](2021)在《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42例》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内耳眩晕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2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40例单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3周后观察2组的综合疗效及眩晕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48%(38/42),对照组为70.00%(28/4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眩晕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组为9.52%(4/42),对照组为37.50%(15/4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医常规疗法联合藿夏苓泽汤治疗痰湿中阻型内耳眩晕症疗效显着,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
| 1.1经脉络属 |
| 1.2生理配合 |
| 1.3病理相关 |
|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
| 2.1补肺通肠 |
| 2.2降肺通肠 |
| 2.3宣肺通肠 |
| 3 方药 |
| 3.1补肺通肠汤 |
| 3.2降肺通肠汤 |
| 3.3宣肺通肠汤 |
| 4 典型病案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3 入选标准 |
| 1.3.1 纳入标准 |
| 1.3.2 排除标准 |
| 1.4 方法 |
| 1.4.1 对照组 |
| 1.4.2 观察组 |
| 1.5 观测指标 |
| 1.5.1 疗效 |
| 1.5.2 不良反应 |
| 1.6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前庭神经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 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调查 |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3 临床表现 |
| 4 检查方法与诊断 |
| 5 治疗与预后 |
| 6 前庭神经炎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耳眩晕的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中医治疗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疗效评价 |
| 4 不良事件的评估、记录及处理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患者知情同意 |
| 7 质量控制 |
| 8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2 基线分析 |
| 2.1 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指标基线分析 |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指标基线分析 |
| 3 疗效分析 |
| 3.1 两组治疗前后前庭功能指标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指标比较 |
| 4 随访数据 |
| 4.1 随访期DHI评分比较 |
| 4.2 随访期VSI评分比较 |
| 5 其他相关性分析 |
| 5.1 年龄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 5.2 中医证型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针刺治疗选经取穴分析 |
| 2.1 理论基础 |
| 2.2 选经依据 |
| 2.3 选穴依据 |
| 3 疗效分析 |
| 3.1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的影响 |
| 3.2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心理功能的影响 |
| 3.3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随访期观察指标的影响 |
| 4 中医“调神”理论在针刺治疗耳眩晕中的应用 |
| 4.1 耳眩晕与神的关系 |
| 4.2 耳眩晕与脑神 |
| 4.3 耳眩晕与心神 |
| 4.4 针刺调整心神、脑神治疗耳眩晕 |
| 4.5 小结 |
| 5 针刺与常规西药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 |
| 5.1 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分析 |
| 5.2 针刺对常规西药治疗的交互作用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治疗眩晕常用经方概述 |
| 1 太阳病眩晕 |
| 2 阳明病眩晕 |
| 3 少阳病眩晕 |
| 4 太阴病眩晕 |
| 5 少阴病眩晕 |
| 6 厥阴病眩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眩晕现代研究概况 |
| 1 概念 |
| 2 分类 |
| 3 常见病因 |
| 4 治疗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问题和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件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1.1 纳入标准 |
| 1.2 排除标准 |
| 2.内容与方法 |
| 2.1 文献检索及结果整理 |
| 2.2 文献的质量评价 |
| 3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文献检出结果 |
| 2 文献评价结果 |
| 3 中药治疗梅尼埃型眩晕的 Meta-分析结果 |
| 4 安全性分析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疗效标准评价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疗效评价标准 |
| 1.5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 2.2 两组主要症状持续时间比较 |
| 3 讨论 |
| 1 临床资料 |
| 1.1 一般资料 |
| 1.2 诊断标准 |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 1.2.2 中医辨证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1.4 排除标准 |
| 2 治疗方法 |
| 2.1 对照组 |
| 2.2 治疗组 |
| 3 疗效观察 |
| 3.1 观察指标 |
| 3.2 疗效标准 |
| 3.3 统计学方法 |
| 3.4 治疗结果 |
| 3.4.1 2组综合疗效比较 |
| 3.4.2 2组眩晕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 3.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 4 讨 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