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子敏[1](2017)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茵陈蒿汤方证研究》文中指出茵陈蒿汤是医圣张仲景的经典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本方是治疗湿热黄疸的专方,组方严谨,用药精简,疗效显着,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其现代临床应用亦十分广泛。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和研究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分析并总结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对本方的应用发挥,以期进一步发掘茵陈蒿汤的方证辨治规律,更好地发挥经方在现代临床中的作用,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全文共分为四个方面: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整理近几十年来有关茵陈蒿汤的临床报道以及最新实验研究成果,整体把握该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主治病证和应用范围,全面了解该方的药理研究现状与进展,以期为临床提供广泛的治疗思路与参考。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方面,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明确茵陈蒿汤的出处,并对相关条文进行分析。《伤寒论》第236条阐明了阳明病湿热郁蒸发黄的病因病机,第260条讨论湿热发黄的辨证要点。《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中载"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以瘀热在里,身必发黄,宜下之,以茵陈蒿汤"与236条基本相同,但多出"宜下之"三个字,点出了茵陈蒿汤具有泻下的作用。第二,茵陈蒿汤方证理论研究。本章以历代文献及中医理论为基础,从多角度对本方证之方药、病位、症状、病因、病机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茵陈蒿汤证的病位在脾胃肝胆,病机为湿热郁蒸,胆失疏泄,病理基础是湿热、肝郁和血瘀,多因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病后续发而成,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疫毒、气滞、淤血等。其典型临床症状有"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身黄如橘子色"、"腹微满"以及"心胸不安"。第三,总结《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不同证型的发黄特点,以期指导临床辨证论治。《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涉及的发黄病有多种类型,包括湿热发黄、寒湿发黄、少阳发黄、表郁发黄、表虚发黄、火劫发黄、虚劳发黄、蓄血发黄、燥结发黄等。第四,将仲景治黄诸方进行比较,以期明辨各方证在病因病机、主要症状、主治功效等方面的异同点,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第五,梳理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与发展。本章节运用中华医典单机版V5.0软件和中医e百网站之中医古籍数据库,共整理出102首历代茵陈蒿汤的衍化方,以历史为线,纵向分析茵陈蒿汤在历代的运用规律。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方面,收集近60年来茵陈蒿汤的临床个案报道,运用SPSS18.0统计软件建立相应数据库,对中西医病名、症状、舌象、脉象、剂量、加味药物等信息进行研究,统计其频数及相关比例,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茵陈蒿汤的方证特点和运用规律提供参考,从而提高临床疗效。通过统计分析,发现本方临床使用非常广泛,临床各科疾病均有涉及,但以肝胆病证为主,具体疾病为消化系统的急性黄疸型肝炎和病毒性肝炎。亦总结了本方临床运用指征为:小便黄赤、身目俱黄、便秘、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舌质多见红或暗红,舌苔多见黄腻或黄厚腻。总结茵陈蒿汤各药物的常用剂量为:茵陈30克,栀子10克、15克,大黄10克、6克。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方面,本研究首次对1955-2016年2月发表在国内各种医学期刊上的有关茵陈蒿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新生儿黄疸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为相关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本研究共纳入26篇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计2844例患者,Met a分析结果显示:联合治疗组与单纯西医治疗组相比,茵陈蒿汤能够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0R=4.35,95%CI(3.18,5.95),P<0.00001;RR=1.16,95%CI(1.13,1.20),P<0.00001;RD=0.13,95%CI(0.11,0.16),P<0.00001]、治愈率[OR=2.40,95%CI(1.82,3.16),P<0.00001;RR=1.52,95%CI(1.33,1.74),P<0.00001;RD=0.21,95%CI(0.15,0.27),P<0.00001],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SMD=-1.16,95%CI(-1.33,-1.00),P<0.00001]、黄疸消退时间[SMD=-1.22,95%CI(-1.47,-0.97),P<0.00001]、住院时间[SMD=-1.33,95%CI(-1.88,-0.78),P<0.00001]。通过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茵陈蒿汤能有效地治疗新生儿黄疸,明显缩短血清总胆红素复常时间和黄疸消退时间,疗效优于单纯西医治疗。综上所述,通过文献综述、理论研究、医案统计以及循证医学四个方面的研究,从而对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和辨治规律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对其进行继承和发展,为茵陈蒿汤的现代临床应用提供指导和参考。
张敏敏[2](2013)在《岗梅根总皂苷降血脂作用及其化学成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岗梅根作为岭南地区常用的药材之一,用于治疗感冒发热,肺热咳嗽,热病津伤口渴,咽喉肿痛,跌打瘀痛、扁桃体炎、咽喉炎、气管炎、百日咳等,还可消肿散瘀,用于治疗跌打损伤等。导师吴庆光在临床应用中发现岗梅根具有降血脂的作用,但文献中尚未有岗梅根药材降血脂的研究报道。本论文以总皂苷类成分为研究重点,通过一定的提取富集工艺得到总皂苷提取物,通过高血脂大鼠模型,评价总皂苷部位降血脂药效,并对总皂苷提取部位、成分分离和鉴定,为岗梅根药材临床用于高血脂症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建立岗梅根总皂苷含量测定的方法。2.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通过考察乙醇浓度,提取时间,溶剂用量,提取次数,建立岗梅根总皂苷提取工艺。3.应用大孔树脂层析技术,通过考察树脂种类、洗脱流速、洗脱溶剂、洗脱溶剂用量,建立大孔树脂纯化岗梅根总皂苷的提取工艺条件。4.通过给予大鼠饲喂高脂饲料,建立高血脂大鼠模型,然后用不同剂量总皂苷提取物治疗,通过检测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血清瘦素(LEP)、脂联素(ADP)、IL-6、CPR的含量,评价岗梅根总皂苷提取物的降血脂作用。5.采用 TLC、SephadexLH-20、反相 ODS、HPLC-ELSD、preHPLC 等色谱技术建立岗梅根总皂苷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皂苷类化合物的分离方法,并运用现代波谱学的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1.岗梅根总皂苷提取工艺:应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对不同因素进行优化,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溶剂:56%乙醇,时间:100min,次数:2次,溶剂用量为10倍。2.岗梅总皂苷纯化工艺:应用大孔树脂技术对提取物中的皂苷类化合物进一步,纯化富集,确定最佳工艺为:树脂为AB-8、上样流速3BV/h、洗脱剂50%乙醇、洗脱剂用量3BV(柱体积),动态吸附泄漏曲线考察结果显示上样液达到70ml时开始有泄漏,达到200ml时吸附趋于平衡。3.岗梅根总皂苷降血脂药效学研究: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岗梅总皂苷高、中、低剂量组均可显着降低大鼠血清中TC、TG、LDL-c、LEP、CRP水平和IL-6水平(P<0.01),与高血脂模型组比较,岗梅总皂苷中、低剂量可显着升高大鼠血清HDL-c水平(P<0.05),岗梅总皂苷高剂量可极显着升高大鼠血清HDL-c水平(P<0.01),岗梅总皂苷高剂量可显着升高大鼠血清ADP水平(P<0.05)。4.从岗梅根药材中分离鉴定得到5个化合物,其中2个为新的含磺酸基的化合物物,1个于岗梅根中首次分离得到,命名为asprellcosides A、B、C。2个已报道化合物:19-去氢乌苏酸、Randiali acid B。结论:1.通过高血脂大鼠模型证明岗梅根总皂苷具有降血脂作用,为岗梅根新的临床功用的研究开发奠定实验基础。2.分离鉴定的三萜类化合物为皂苷的单体化合物为岗梅根制定质量标准提供标准物质。3.本研究采用响应曲面优化法、大孔树脂对岗梅根总皂苷的提取、富集工艺进行研究,最终确定出合理有效的工艺路线,为工业生产提供应用基础。
薛新民,贺晓慧,李新庄,戚建国,杨红梅,郝程[3](2010)在《试论回回香药对口腔疾病的防治观》文中提出本文对回回香药在口腔黏膜病、牙周病、牙体牙髓病、急性冠周炎、口臭等方面进行梳理,归纳、整理了回回香药防治口腔疾病的应用研究,探讨了口腔常用回回香药的药理药效。
王虹[4](2010)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确诊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予以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以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片,左旋咪唑治疗。两组疗程均为5天。分别于用药5天复诊,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记录不良反应,对两组治疗前后的总有效率、主要症状改善、体征积分、复发情况、安全性等指标进行评价,比较两组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追踪观察3个月内病损临床痊愈及显效病例溃疡复发情况,比较两组药物的远期疗效。结果:1.中医证候与口腔局部病损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92.50%、87.50%,对照组分别为62.50%、65.00%。两组证候与口腔局部病损总体疗效比较均有差异(p<0.05),提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总体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治疗后口腔局部病损、全身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在改善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整体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3.两组治疗前后证候分级比较均有差异(p<0.05),说明两组药物均能改善患者证候,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治疗组复发率为17.65%,对照组复发率为33.33%,两组复发率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在控制口腔溃疡复发方面优于对照组。5.两组药物对血、尿、便常规及心、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影响。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患者疗效确切,提示根据健脾益气,甘温助阳法所选用的黄芪建中汤经加减是治疗脾胃虚寒型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有效方药之一。
陈淑莹,陈小宁[5](2006)在《中医药治疗复发性口疮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王永兰,邹朝晖,刘士有[6](2003)在《中医药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姜淑富,毕秀华,王文秀,赵明明[7](2001)在《中药治疗复发性口疮8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复发性口疮又名阿弗它(Aphtha’s)口炎,为口腔粘膜病中发病率最高者。临床特点是口腔粘膜反复发作浅小溃疡,伴剧烈灼痛,常因疼痛而影响食欲及睡眠等。笔者自1988~1998年对86例复发性口疮病人采用了以下治疗措施,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此方介绍如下: 方为:竹叶10g,木通10g,生地15g,甘草6g,双花30g,大青叶30g4付水煎服,重症6~8付,并配合应用朵贝尔氏液
罗幼刚,罗倩云,刘秋惠[8](1996)在《改良养阴生肌散治疗复发性口疮100例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报道用改良养阴生肌散治疗虚火型复发性口疮58例,实火型复发性口疮42例,共100例,结果,显效67例,有效28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5%。
胡顺广,张春兰[9](1995)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复发性口疮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以甲硝唑+补心丸治疗复发性口疮126例,临床观察结果证明其对复发性口疮疗效显着。本治疗方法可迅速中止炎症反应并促进粘膜溃疡面愈合,减少复发。疗效迅速且巩固,效果确切。为一种治疗复发性口疮的较好途径。
李军[10](1992)在《《口腔医学纵横》杂志1992年第8卷文题索引》文中认为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茵陈蒿汤现代临床应用 |
| 1.1 内科疾病 |
| 1.2 外科疾病 |
| 1.3 妇科疾病 |
| 1.4 胎产疾病 |
| 1.5 儿科疾病 |
| 1.6 皮肤系统疾病 |
| 1.7 其他 |
| 2 茵陈蒿汤的现代实验研究 |
| 2.1 消化系统疾病方面 |
| 2.2 内分泌系统和代谢性疾病方面 |
| 2.3 肾脏疾病方面 |
| 2.4 血液系统疾病方面 |
| 2.5 防治癌症方面 |
| 2.6 抗炎镇痛方面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茵陈蒿汤的方证理论研究 |
| 1 茵陈蒿汤的出处及相关条文分析 |
| 1.1 出处 |
| 1.2 相关条文分析 |
| 2 茵陈蒿汤方证分析 |
| 2.1 方药配伍分析 |
| 2.2 病位分析 |
| 2.3 病因病机分析 |
| 2.4 症状分析 |
| 3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的"黄" |
| 3.1 湿热发黄 |
| 3.2 寒湿发黄 |
| 3.3 少阳发黄 |
| 3.4 表郁发黄 |
| 3.5 表虚发黄 |
| 3.6 火劫发黄 |
| 3.7 虚劳发黄 |
| 3.8 蓄血发黄 |
| 3.9 燥结发黄 |
| 4 仲景治黄诸方比较 |
| 5 历代医家对茵陈蒿汤的衍化发展 |
| 5.1 晋唐时期 |
| 5.2 宋元时期 |
| 5.3 明清时期 |
| 第三章 茵陈蒿汤现代医案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法 |
| 2.1 资料来源 |
| 2.2 资料收集标准 |
| 2.3 资料整理规范 |
| 2.4 医案录入 |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 3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
| 3.1 病名统计分析 |
| 3.2 症状统计分析 |
| 3.3 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 |
| 3.4 原方药物剂量统计分析 |
| 3.5 加味药物统计分析 |
| 3.6 合方统计分析 |
| 3.7 发病地区统计分析 |
| 3.8 病例采集时间统计分析 |
| 3.9 性别统计分析 |
| 3.10 患者年龄段统计分析 |
| 4 研究结论及分析 |
| 第四章 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黄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研究方法 |
| 2 结果 |
| 2.1 文献资料检出及评价 |
| 2.2 二分类变量的Meta分析 |
| 2.3 连续性变量的Meta分析 |
| 3 小结 |
| 4 讨论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 冬青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
| 1.2 冬青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1.3 冬青属植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2 岗梅根研究进展 |
| 2.1 岗梅根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2.2 岗梅根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 2.3 岗梅根的临床应用 |
| 3 高血脂症的现代研究进展 |
| 3.1 高脂血症的危害 |
| 3.2 西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 3.3 雌激素作用 |
| 3.4 免疫反应的作用 |
| 4 高血脂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 4.1 先天性动物模型 |
| 4.2 化学物质诱发的动物模型 |
| 4.3 转基因动物模型 |
| 5 高血脂症的药物治疗 |
| 6 中医药对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 6.1 祖国传统医学对高血脂症的认识 |
| 6.2 降血脂作用的中药类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第一章 岗梅根总皂苷有效部位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 1 岗梅总皂苷含量测定方法建立 |
| 2 岗梅总皂苷提取工艺研究 |
| 3 大孔树脂富集岗梅总皂苷工艺研究 |
| 4 小结 |
| 第二章 岗梅总皂苷提取物降血脂药效学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岗梅中三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
| 1 仪器 |
| 2 材料 |
| 3 试剂药材 |
| 4 提取分离 |
| 5 分离流程 |
| 6 化合物物结构解析 |
| 5 小结 |
| 结语 |
| 1 讨论 |
| 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1 回回香药在口腔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
| 1.1 牙体硬组织疾病 |
| 1.2 牙髓和根尖周围组织病 |
| 1.3 牙周病学方面 |
| 1.4 口腔黏膜病学方面 |
| 1.4.1 复发性口疮 |
| 1.4.2 口腔扁平苔藓 |
| 1.4.3 疱疹性口炎 |
| 1.5 急性冠周炎 |
| 1.6 口臭 |
| 2 药物作用 |
| 2.1 丁香 |
| 2.2 乳香、没药 |
| 2.3 琥珀 |
| 2.4 麝香 |
| 2.5 藿香 |
| 2.6 佩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1 引言 |
| 2 正文 |
| 2.1 临床研究 |
| 2.1.1 研究目的 |
| 2.1.2 选择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剔除标准 |
| 2.1.6 脱落标准 |
| 2.1.7 终止标准 |
| 2.2 病例来源 |
| 2.3 观察方法 |
| 2.3.1 研究设计 |
| 2.3.2 观察项目 |
| 2.3.3 评分标准 |
| 2.3.4 分级标准 |
| 2.3.5 疗效评定 |
| 2.3.6 安全评价 |
| 2.3.7 不良反应 |
| 2.3.8 治疗方法 |
| 2.3.9 统计方法 |
| 2.4 研究结果 |
| 2.4.1 症状体征积分 |
| 2.4.2 证候分级比较 |
| 2.4.3 总有效率比较 |
| 2.4.4 随访结果比较 |
| 2.5 安全性的评价 |
| 2.6 剔除脱落情况 |
| 3 讨论 |
| 3.1 现代医学对ROU的认识 |
| 3.1.1 ROU的病因病机 |
| 3.1.2 ROU的临床诊断 |
| 3.1.3 ROU的临床治疗 |
| 3.2 祖国医学对ROU的认识 |
| 3.2.1 ROU的病名归属 |
| 3.2.2 ROU的病因病机 |
| 3.2.3 治疗的立方依据 |
| 3.2.4 基础方的处方解 |
| 3.2.5 黄芪建中汤现代研究 |
| 4 结论 |
| 5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 1 中医药在口腔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应用 |
| 1.1 口腔粘膜病学方面 |
| 1.1.1 口腔扁平苔藓 |
| 1.1.2 复发性口疮 |
| 1.2 牙周病学方面 |
| 1.3 牙体牙髓病学方面 |
| 2 中医药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
| 2.1 口腔粘膜病学方面 |
| 2.1.1 口腔扁平苔藓 |
| 2.1.2 复发性口疮 |
| 2.1.3 疱疹性口炎 |
| 2.2 牙周病学方面 |
| 2.3 牙体牙髓病学方面 |
| 3 中医药在口腔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
| 3.1 全身用药 |
| 3.1.1 牙周病的全身用药 |
| 3.1.2 口腔粘膜病的全身用药 |
| 3.2 局部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