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世华[1](2020)在《600例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患者VEEG监测及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病种,明确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的发作性疾病种类。分析常见发作性疾病即癫痫发作及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高原地区、高海拔及高血红蛋白是否对癫痫发作产生影响。以癫痫发作的临床特征,预测发生脑血管意外后及脑囊虫病等致使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的患者发生癫痫的风险率,以指导临床预后判断。总结西藏地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符号学特征,提供更多与癫痫相鉴别的依据。方法1.临床资料:在符合医学伦理要求和取得研究对象知情同意的前提下,依据符合本研究制定的相关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回顾性纳入2013年至2018年期间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60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且均完成录像脑电图监测。2.本研究中的相关诊断标准:发作性疾病的定义按照范杰[1]和Stafstrom CE[2]在相关报道中所提到的定义;癫痫诊断参照《神经病学》诊断标准[3];分析清醒期、非快速眼动期(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快速眼动期(Rapid eye movement,REM)及监测到的临床发作期的脑电波形,脑电图诊断标准按刘晓燕编着的《临床脑电图学》进行分析[4];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参照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5]和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6]。3.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百表示,并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结果在录像脑电图监测的600例发作性疾病中,有痫性样异常放电者171例(28.50%),录像脑电图在其发作期和(或)发作间期能监测到异常放电,表现为广泛性或局灶性痫性异常波,其中有癫痫诊断意义的录像脑电图监测结果为143例(23.83%)。西藏地区目前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进行鉴别的发作性疾病有29种类型,主要发作类型有癫痫、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等。主要的几种发作类型如癫痫发作、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痫性发作、晕厥,在发作前有明显的发作诱因或者前驱表现。性别、发作病程、发作频率、影像学提示大脑皮层有病灶在癫痫发作组和非癫痫发作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中,性别、大脑皮层病灶、发作频率、发病病程及居住地海拔是癫痫发作的独立影响因素,男性相对于女性在癫痫发作中更明显,女性发生癫痫风险是男性发生癫痫风险的0.416倍(P<0.05,OR=0.416);而皮层有病灶相对于皮层无病灶者,发生癫痫发作的风险增加12.674倍(P<0.05,OR=12.674);发作频率越频繁,再发癫痫的风险随之增加(P<0.05,OR=1.636);其发作病程越长,再发癫痫的风险较病程短者增加2.509倍(P<0.05,OR=2.509)。患者居住地海拔高度和癫痫发作呈正相关(回归系数=0.001),海拔每增加一个单位高度其风险较减低一个海拔高度增加1.001倍(P<0.05,OR=1.001)。脑卒中为发作继发性癫痫的其主要因素(32.69%);脑卒中亦为青年人群发生癫痫的主要病因,其次为脑囊虫病。在各年龄段中,女性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均高于男性,男性和女性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中主要分布于青年。多因素二项logistic分析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危险因素显示,文化程度、性别为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文化程度能显着影响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发生,发生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患者的文化程度较其他类型发作的患者的文化程度偏低;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在男女性别中的发作有差异,女性发病风险是男性发病风险的1.796倍(P<0.05,OR=-1.796)。在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符号学研究中,最常见的症状为肢体抖动,男性占63.64%,女性占54.76%。将其按照各种符号学特征分为四大类型后,最常见的类型表现为全身性运动发作,男性12例(54.55%),女性42例(50.00%),各类型发作在男女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未成年组与青年组的发作类型时,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表现和癫痫发作类似的疾病种类较多,这些类型的疾病需要进行录像脑电图监测。2.少数录像脑电图监测发现有癫痫样波形时,未诊断为癫痫的患者需要长期随访有无癫痫样发作。3.在西藏地区,高海拔会增加癫痫发病风险,在高海拔低氧环境下,颅内大脑皮层存在病灶者,其发生癫痫风险也相应增加。4.癫痫发作如果不早期进行治疗,随着发作病程的延长,其再发癫痫的风险也随之增加。5.录像脑电图监测仍然是癫痫发作和非癫痫发作鉴别的金标准。6.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与文化程度及性别相关,青年女性和文化程度较低者易患,发作时临床表现丰富,最常见的符号学特征为肢体抖动,最常见的类型为全身运动性发作。
何世华,卓玛,赵玉华,严静[2](2020)在《西藏地区发作性疾病的分类及癫痫发作的相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西藏地区人群常见发作性疾病的类型及特征,以助于提高发病类型的诊断,分析西藏地区人群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8年12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510例发作性疾病并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在510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中,发作性疾病类型共计35种,主要类型为:癫痫335例(65.69%)、心因性非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PNES)86例(16.86%)。癫痫在男女性别中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癫痫发病率在不同海拔高度、不同血红蛋白浓度中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部分患者的发作病程超过2年(P<0.05);癫痫在发作频率及发作年龄中无差异性,但该地区癫痫患者以青年为主(34.51%)。结论在西藏地区人群中发作性疾病种类多样,癫痫性发作是其主要类型。癫痫患者发病和海拔高度存在一定性关系,癫痫发病率不会因血红蛋白升高而增加,发作病程多超过2年。
吴益宏[3](2020)在《浮针结合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颈性眩晕患者的症状功能评分(Symptoms and Function Evluation Scale of Ccrvical Vertigo,ESCV)和内皮素(Endothelin,ET)、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水平差异,评估手法结合浮针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明确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改善颈性眩晕治疗方法提供证据支持。方法:选取的90例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随机分成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各30例,通过不透光密封信封分配入组。浮针组采用浮针治疗,手法组采用韦氏脊柱整治手法治疗,联合组采用浮针结合手法的方式治疗,记录治疗前后ESCV评分与血浆ET-1、NO浓度变化情况,1周后进行随访记录ESCV评分变化,得出数据予以处理,对比各组数据做出总结。成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ESCV评分、ET-1、NO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各组各观察点ESCV评分、ET-1、NO浓度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后浮针组ESCV评分较治疗结束时明显下降(P<0.05),其余组无显着差异(P>0.05)。3.组间比较:治疗结束时联合组与浮针组之间ESCV评分、NO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组、浮针组ESCV评分、NO浓度高于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ET-1浓度较浮针组、手法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ET-1浓度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结束1周后联合组ESCV评分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临床疗效比较提示联合组优于浮针组、手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浮针组、手法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期间,各组均未出现不良事件。结论:浮针组、手法组、联合组治疗颈性眩晕均安全有效,可以调节颈性眩晕患者ET-1、NO浓度,浮针结合手法较单一治疗方法疗效显着,且其疗效能维持较长时间。本研究结果提示软组织微循环障碍可能参与了颈性眩晕的发病,浮针可以通过对皮下浅筋膜的扫散,调节ET、NO平衡,恢复局部软组织的血液灌注,改善循环,缓解颈性眩晕症状。手法可以对颈椎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直接的干预,调整颈椎的骨性支撑及颈部周围软组织,从而对颈椎的生物力学及反射通路发生作用,治疗颈性眩晕疗效确切。浮针结合手法是从软组织层面与骨性结构层面综合考虑,符合“筋骨并重”原则,对颈性眩晕的疗效更加显着。若能灵活地将“筋骨并重”原则与新技术相结合,融汇各家所长,将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建议推广。
王立男[4](2019)在《BPPV复位治疗后残余症状的中西医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中西医综合治疗BPPV复位治疗成功后残余症状之头晕及焦虑症状的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收集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诊断为BP PV并行复位治疗有效或显效后仍有头晕或(和)焦虑症状的患者,持续1周未消失或未减轻者予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SAS)及静态姿势图(Static posturogra phy,SP)评估,若SAS量表评分>50分,SP异常,则纳入头晕伴焦虑组,共计纳入60人;若SAS量表评分>50分,SP正常,则纳入焦虑组,共计纳入60人;若SAS量表评分≤50分,SP异常,则纳入头晕组,共计纳入60人。每组采用随机数字表的方法随机分成两组,即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0人。头晕组:对照组予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组予针刺晕听区、四神方治疗同时行Brandt-Daroff习服训练。焦虑组:对照组予路优泰口服治疗,治疗组予针刺四神方合四关方,同时予路优泰口服治疗。头晕及焦虑组:对照组予路优泰口服及B 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治疗组予针刺晕听区、四神方及四关方,同时予路优泰口服及Brandt-Daroff习服训练治疗。各组治疗时程共为3周,治疗3周后头晕组行SP检测,焦虑组行SAS量表评分,头晕及焦虑组行SAS量表评分及SP检测,并分别将各组数据进行组内及组间统计学比较,从而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治疗前数据比较如下:头晕组、焦虑组、头晕伴焦虑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各项数据及SA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头晕组、焦虑组、头晕伴焦虑组三组治疗3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各组治疗组与对照组S P数据及SAS评分均较治疗前好转,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疗效更加明显(P<0.05)。3.治疗3周后的SP数据比较,头晕组比头晕伴焦虑组的指标改善更明显,数据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的SAS评分比较,焦虑组与头晕伴焦虑组数据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治疗组联合针刺治疗对BPPV残余症状患者的平衡功能及SAS评分的改善程度比对照组更加明显,说明针刺治疗对BPPV残余症状有较好疗效。2.经治疗组方案治疗后,头晕组患者静态姿势图较头晕伴焦虑组改善明显,推测单纯头晕患者比同时伴有焦虑患者头晕症状更易改善,可能与焦虑状态对头晕的负面影响及两者之间的不良循环相关。3.静态姿势图可做于BPPV残余症状的评价指标。
张琦[5](2018)在《益肾活血通窍法对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异常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益肾活血通窍法改善耳源性眩晕缓解期前庭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选取2016年07月至2017年10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要求的180例耳源性眩晕缓解期伴有耳石器功能异常的患者,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组60例、球囊功能异常组60例、椭圆囊及球囊功能异常组60例。每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治疗组日3次口服益肾活血通窍方剂3周,对照组日3次口服敏使朗3周。各组患者就诊时、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时均c VEMP检查、o VEMP检查、SVV检查,填写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和前庭症状指数(VSI),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和椭圆囊、球囊功能均异常患者在治疗3周时、治疗3个月时SVV偏斜角度绝对值均逐渐趋近正常,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2、球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c VEMP检查具有以下特点:P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后患侧均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N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均患侧小于健侧(P<0.05)。对照组经治疗后振幅均未见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3个月时患侧振幅与就诊时及3周时比较明显增高(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周时治疗组不对称比较就诊时下降(P<0.05),对照组不对称比未见明显变化(P>0.05)。3月时两组患者不对称比均较就诊时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3、椭圆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o VEMP检查具有以下特点:N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均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治疗组P波潜伏期逐渐缩短,治疗3个月时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波潜伏期未见明显变化(P>0.05)。N波-P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均患侧小于健侧(P<0.05)。治疗组患侧振幅在就诊时,3周时,3个月时逐渐提高(P<0.05),对照组患侧振幅3个月时与就诊时比较提高(P<0.05),但不及治疗组明显(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对称比3周时、3个月时均较就诊时逐渐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4、椭圆囊、球囊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不同时期VEMPs检查具有以下特点:c VEMP检查P波潜伏期、o VEMP检查N波潜伏期: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经多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 VEMP检查N波潜伏期、o VEMP检查P波潜伏期:就诊时患侧大于健侧(P<0.05),经治疗后患侧均缩短至与健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波-N波振幅:各组患者不同时期的振幅患侧均小于健侧(P<0.05)。经治疗两组患侧振幅均逐渐提高(P<0.05),但对照组不及治疗组明显(P<0.05)。不对称比:就诊时两组VEMPs不对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两组不对称比均逐渐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5、就诊时各组患者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时各组患者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与就诊时比较均降低,治疗组更加明显(P<0.05)。治疗3个月时P分值、E分值、F分值以及总分治疗组较治疗3周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治疗3周时无明显变化(P>0.05)。6、各组患者VSI评分就诊时眩晕、恶心、头痛的VAS评分较低,且经过治疗后与就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衡、头晕、视觉敏感的VAS评分较高,经过治疗后评分均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各组患者就诊时VSI总分对照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评分均逐渐降低,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且治疗组方案远期疗效更佳(P<0.05)。7、各组患者不同时期治疗组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3个月时疗效优于治疗3周时疗效(P<0.05),对照组3周时疗效和3个月时疗效相当(P>0.05)。结论:1、治疗组方案能够改善椭圆囊功能异常患者SVV检查结果且具有长期疗效。2、治疗组方案可有效改善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VEMPs的各项指标,明显改善患侧耳石器的功能。3、两组方案短期内均可改善DHI评分,治疗组方案长期疗效优于对照组。4、耳源性眩晕缓解期耳石器功能异常患者以平衡、头晕、视觉敏感为主要症状,眩晕、恶心、头痛不是主要症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方案均能改善患平衡、头晕、视觉敏感症状,治疗组方案优于对照组。5、总体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宋晓琳[6](2018)在《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前庭神经炎(Vestibular Neuritis,VN)属于中医“耳眩晕”范畴,临床报道针灸治疗耳眩晕疗效确切,但由于耳眩晕包含的范围广,发病机理、表现症状各有不同,针对前庭神经炎导致的眩晕的研究较少,尚无共识性的有效规范的治疗方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小样本随机对照试验,观察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前庭神经炎的临床疗效以及对前庭功能和心理状态的影响,以期为临床针刺治疗“耳眩晕”提供一种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研究方法1.分组本研究以2015年8月至2018年1月经空军总医院眩晕中心门诊确诊的66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结合针刺治疗)和对照组(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每组33例。2.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静脉滴注甲泼尼龙、前列地尔、桂哌齐特(马来酸)、肌肉注射甲钴胺,均1次/日,口服倍他司汀片,3次/日),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以百会、神庭、头维、风池、内关、翳风、耳门、中渚为主穴,并随证配穴,根据病证虚实采用相应的补泻手法,每天治疗1次,5次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2个疗程。3.观察指标和观察时点观察指标:以自发性眼震角度、半规管轻瘫(Canal Paresis,CP)率、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的感觉统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SOT)分值和前庭感觉(Vestibular Sensation,VEST)比值及 VSI 前庭症状指数(Vestibular Symptom Index,VSI)评分和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价前庭功能;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价治疗前后心理状态;主要观察指标:SOT值、VEST比值;次要观察指标:自发性眼震角度、CP值、VSI评分、自拟眩晕症状评价量表评分、DHI量表、SAS量表、SDS量表;观察时点:两组患者在入组当天、治疗2周后进行2次观察。4.随访在治疗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每月随访1次,共3次。随访指标包括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和VSI前庭症状指数评分。结果共纳入66例,治疗过程中,观察组脱落、剔除3例,对照组脱落、剔除4例,最终59例完成治疗,其中观察组30例,对照组29例。1.一般资料情况:通过对患者性别、年龄等人口学资料,患病侧别、病毒感染史等流行病学资料,病程、本次发作病程、中医证型分布等一般资料的对比,两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2.基线期分析:两组患者的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中总分及各项评分,冷热试验中CP值,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SOT分值,VS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症状评分,DHI量表中总分及各项分值、SAS量表、SDS量表等基线期数据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3.治疗期(1)主要观察指标两组都能明显增加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中VEST比值和SOT分值(均P<0.01),两组治疗后SOT值、两组治疗前后VEST和SOT差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VEST比值、SOT分值均明显上升,观察组治疗后SOT分值和观察组VEST比值、SOT分值升高的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2)次要观察指标前庭功能指标①观察组30例患者中治愈7例,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愈2例,显效6例,有效1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疗效有统计学差异(Z=4.957,P=0.026<0.05),说明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②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视频眼震电图中眼震角度和CP比值(P<0.01,P<0.01,P<0.01,P<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 两组都能明显降低患者《前庭神经炎眩晕症状评价量表》总分,观察组总分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减少发作程度、发作频率、发作时间、恶心呕吐、平衡障碍各项得分(均P<0.01),对照组头痛症状明显减轻(P<0.05),观察组在缩短发作时间和减轻平衡障碍症状上优于对照组(均P<0.05)。④两组都能明显减少患者VSI总分(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能明显缓解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均P<0.01),观察组可以明显减轻视觉敏感症状(P<0.01),两组在降低VSI各症状上无明显差异(均P>0.05)。(2)心理状态指标①两组都能明显降低SAS、SDS分值(均P<0.0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都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和DHI各项分值(均P<0.01),两组DHI总分治疗后和前后差值、DHI-P治疗前后差值、DHI-E治疗后和前后差值组间有显着性差异(P<0.05,P<0.01,P<0.05,P<0.01,P<0.01),说明两组治疗后DHI总分及各项分值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治疗后DHI总分、DHI-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DHI总分、DHI-P、DHI-E分值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4.随访期(1)DH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P<0.01)。观察组在随访第1个月相比治疗后,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第2、3个月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各子项目评分(均P<0.01,除随访2月DHI-P中P<0.05),在第3个月DHI-F相比第1个月显着降低(P<0.05)。对照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DHI总分及DHI-F、DHI-E评分(均P<0.01)。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DHI总分及各项评分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P<0.05,P<0.05,P<0.01),并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第1个月DHI总分、DHI-E显着降低(P<0.01,P<0.05),治疗后第2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均P<0.05),治疗后第3个月DHI总分及各项评分显着降低(P<0.01,P<0.05,P<0.05,P<0.05)。(2)VSI评分两组在随访期相比治疗前均能明显降低VSI总分及平衡障碍、眩晕、头晕、恶心呕吐症状评分(均P<0.01),观察组能明显改善视觉敏感症状评分(P<0.01),两组治疗后与随访期各个时间段之间无明显差异(均P>0.05)。对两组在随访期组别因素及时间因素进行比较,观察组在随访期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显着优于对照组(均P<0.05),VSI总分及各项评分除恶心呕吐症状外均随时间明显下降(均P<0.01)。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VSI总分和眩晕症状明显减轻(均P<0.05);治疗后2个月眩晕症状明显减轻(P<0.05);治疗后3个月VSI总分明显减轻(P<0.05)。结论1.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可以明显减轻前庭神经炎患者眩晕程度、减少发作频率、缩短发作时间,改善恶心呕吐、头晕、视觉敏感、平衡障碍等伴随症状,有利于恢复前庭功能、提高中枢代偿。2.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在缓解眩晕症状的同时可以改善前庭神经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缓解情绪因素对眩晕障碍的影响。3.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能持续改善眩晕功能障碍、调节不良情绪因素,具有明显的后续效应,有利于前庭神经炎患者的愈后。
崔占东[7](2017)在《基于方证相应理论的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体质辨识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初步总结BPPV患者体质类别及其分布特点,为临床选方用药提供导向。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设计BPPV患者体质辨识信息表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体质信息(包括外观特征、好发症状)进行详细记录。采集完毕后,运用Excel表建立数据库,使用频数统计、构成比统计,归纳出眩晕(BPPV)患者的发病特点、主要用方及体质类型大致分布,再经系统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得出BPPV患者相关体质类型分布及各类型中所包含的外观特征、好发症状等信息。结果:对163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患者的一般资料分析得出,女性患者发病高于男性,男女之比1:1.72。发病年龄阶段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既往疾病史中主要是脑血管系统疾病(12例,18.75%)、精神神经系统疾病(11例,17.19%)、内分泌与代谢系统疾病(9例,14.06%)。主方的频次以大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三张方使用率最高。聚类分析得出BPPV患者以半夏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半夏与黄芪兼夹体质和大黄体质五种体质类型。因子分析提取9个公因子,依据专家意见将其适当合并,分为半夏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和大黄体质。结论:BPPV患者以半夏体质、大黄体质、柴胡体质、黄芪体质以及半夏兼夹黄芪体质分布最高,累计共占82.22%。其中半夏与半夏兼夹黄芪体质占33.13%,这提示眩晕(BPPV)患者处方以“半夏类方”为主。
赵慧[8](2014)在《张仲景痰饮眩晕辨治规律及现代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眩晕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要表现的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有着丰富的眩晕辨治内容,并首次阐释了“痰饮致眩”理论,为后世确立了痰饮眩晕辨证论治的基本法则。现代医家多在其基础上进行发挥运用,获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意在系统地总结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并分析现代医家运用其辨治思想治疗痰饮眩晕之现状,从而对痰饮眩晕的临床辨治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实践意义。全文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梳理古代中医对于眩晕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的认识过程,分析张仲景“痰饮眩晕”理论在眩晕辨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并以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辨治眩晕的31条条文、14首方剂为背景,概括叙述其对眩晕辨治的认识,并由此探讨痰饮眩晕的辨治在其整个眩晕辨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的第二部分,笔者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辨证方药三个方面对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进行分析,总结其特点有:病机本虚标实、痰饮多挟风寒热;治疗上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根据发病诱因辨治痰饮眩晕;遣方用药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谨慎运用汗、下法等。本文的第三部分,笔者运用统计方法建立了现代中医辨治痰饮眩晕的文献数据库,并依据其数据,从西医诊断、辨证分型、眩晕症状、方药运用等方面分析了现代医家对于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规律的运用情况,总结了张仲景苓桂术甘汤、泽泻汤、真武汤、五苓散四方在治疗痰饮眩晕中的运用特点。文章的最后,笔者列举了现代医家辨治痰饮眩晕的经验总结,进一步为痰饮眩晕的临床辨治实践提供依据。张仲景于《伤寒杂病论》中首次提出了“痰饮致眩”理论,并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对痰饮眩晕辨治进行阐释,内容丰富翔实,为眩晕的辨治开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现代医家在仲景“痰饮致眩”理论上多予以发挥,使其更符合现代痰饮眩晕的临床实践特点。
王烁[9](2012)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文献分析及临床证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证”是对疾病某阶段机体整体反应状态所做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病势及机体抗病能力的强弱等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做的概括。从病证结合入手更能从疾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正确把握证的本质。“证候要素”是组成证候的要素,基于证候要素的辨证方法通过对复杂证候的降维升阶,保持辨证的规范性,又给使用者以灵活性,是证候研究的重点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t Vertigo, VBIV)是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给广大患者带来了极大痛苦,已成为临床干预的重要课题。本课题在病证结合的思想指导下,采用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方法,从古代、现代文献研究及临床流行病学横断面调查等多个角度,结合多种统计方法,初步阐释VBIV常见表征、证候和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及规律,为建立VBIV辨证规范提供最基础的理论依据,从而对临床工作进行指导。一、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目的:对眩晕的古中医文献源流进行考证,并尝试从其中分离脑血管病性眩晕的认识,为现代病证结合模式下的VBIV辨证论治奠定基础。方法:取《中华医典》光盘,从中以“眩”、“晕”、“旋运”、“头旋”等为关键词进行检索。通过整理相关古代文献,对眩晕相关病名、病因病机、治法及方药的演变进行总结,特别注意脑血管病相关眩晕和外因学说的的评价和认识。结果:1我国早期是以“眩”来代表运动幻觉,而“晕”后期取代了“眩”表示运动幻觉,“眩”变成了表示视物不清,黑朦的词语。“眩晕”病名在我国古代包括了运动幻觉、视物不清、昏沉、晕厥前兆,以及意识丧失的疾病在内。中医的“眩晕”等于西医的“头晕”。2古代眩晕病机主要从外风、痰、火、虚演变向内风、痰、火、虚,瘀血病机出现较晚;脏腑涉及肝、脾、肾者居多,虚实夹杂,多种因素相兼致病者多,单一病因者较少。3外感眩晕在古代地位较高,治疗中也多用疏散风邪之药物;内风病机出现之后外感眩晕地位逐渐降低,但其实只有清代明确提出了反对外风致眩的观点。4古代医家已经对眩晕作为中风先兆的情况有一定的认识,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肝风挟痰,气血亏虚,并提出了其治疗方案和诱因,其中也包含外感病因。二、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现代文献研究目的:通过对现代文献中VBIV表征、证型、证素以及方剂和药物的统计分析,初步研究VBIV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以及辨证论治的特点。方法:电子检索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年限均为1994年1月-2010年12月。总结中医文献中VBIV的常见症状、证型、证素、证候、方剂和常用药物。结果:1表征统计:累积频率在50%以上的表征包括呕吐、恶心、失眠、耳鸣、肢体麻木、头痛、心悸、神疲乏力、头重如裹、腰膝酸软、视物旋转、胸闷、耳聋。高频舌质表征包括舌红、舌淡、舌有瘀点、舌有瘀斑、舌紫暗。舌苔以苔白腻、少苔、苔黄腻和苔白为高频表征。累积频率在50%以上的脉象有脉弦滑、脉弦细、脉滑、脉细弱、脉细涩、脉弦、脉涩。2证型证素统计:文献中共初步统计出44种证型,实证16种,虚证11种,虚实夹杂证17种。44种证型中,累积百分比在50%以上的证型为痰浊、气血亏虚、气虚血瘀和瘀阻脑络,占总病例数的52.51%。VBIV的病位证素涉及肝、肾、心、脾、脑、络。以肾、络和脑为主。病性证素13个,其中实性病性证素7个,虚性病性证素6个,但患者数比接近2:1,实性证素为主。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血为主,虚性病理因素以气虚为主,其次为阴虚、血虚。3方剂统计:累计频率超过50%的5方分别为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归脾汤、通窍活血汤。方剂类别上以祛痰、补益、理血剂为主。4药物统计:VBIV的常用药物包括补益药:当归、黄芪、白术、甘草;活血化瘀药:川芎、丹参、红花;平肝熄风药:天麻;解表药:葛根;止咳化痰平喘药:半夏;利水渗湿药:茯苓;清热药:赤芍。5结果显示大多素现代医家对VBIV的外感病因缺乏认识。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急性发作期临床证候研究目的:通过调查VBIV急性发作期的中医证候特征及规律,为本病急性发作期的辨证论治建立证候学基础。方法:对392例VBIV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四诊信息采集,总结出VBIV急性发作期的常见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将主要表征转化为变量,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归类处理,总结VBIV急性发作期的常见证型。结果:1VBIV急性发作期的高频表征包括恶心、口干、神疲乏力、目不欲开、烦躁易怒、冷汗淋漓、唇色暗、口苦、健忘、项强、失眠、步履不正、肢体麻木、形体肥胖、心悸、呕吐、头重、畏寒、咽干、耳聋、便秘、懒言、腰膝酸软、胸脘痞闷、呕吐痰涎、渴欲饮热、语声低微、胸闷。高频舌质包括舌胖大、舌干、舌暗、舌淡、舌有齿痕和舌红高频舌苔包括苔腻、苔白、苔薄,高频脉象包括脉滑、脉弦、脉细。2聚类分析归纳出的5个基本证型为:(1)痰浊上蒙证;(2)痰热内扰证;(3)气滞血瘀证;(4)脾肾阳虚,痰湿中阻证;(5)肝肾阴虚,风痰上扰证。3因子分析归纳的5个基本证型为:(1)痰浊上蒙证;(2)肝肾阴虚证;(3)脾肾阳虚证;(4)痰热内扰证;(5)心脾两虚证。4结果显示,VBIV急性发作期的病位在心、肝、脾、肾,虚证为主要为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而实邪有痰浊、痰热、风痰、瘀血,气滞,尤其以痰为多。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聚类分析的结果有2个虚实夹杂的证型,这与VBIV病机复杂,多为本虚标实的文献调查结果以及临床实际是相符的。5聚类分析中出现了典型的外感风邪证候如舌淡红、脉浮、畏寒、肢体麻木等。提示我们平时考虑VBIV急性发作期病机时是否有所缺失。结论:本研究通过对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VBIV的现代文献研究,VBIV急性发作期表征、证型、证候要素的临床调查以及其间的横向及纵向比较研究,初步总结出VBIV急性发作期证候分布特点及规律,为以现代中医理论指导该病的临床治疗,尤其是急性期的临床治疗进行了初步的基础工作。但本研究样本量依然偏小,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故以上结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丁郁仁[10](2011)在《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研究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脾胃阳虚、痰湿阻滞型眩晕(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为中医药防治眩晕临床研究及其新药开发建立必备的评估系统和提供科研数据。按照颈椎病专题座谈会拟定的颈椎病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在台湾中医门诊及病房收集病例,纳入年龄在20-70岁之间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苓桂术甘汤加减),对照组(西比灵胶囊)。试验组每日一剂,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西比灵胶囊15mg,每日一次,7天为1个疗程。两组用药均为2个疗程。采用中医症候量化评分,并结合SF-36量表检查结果对两种方法治疗眩晕进行临床观察。经过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和80%,两组间中医证候总疗效等级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眩晕分值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分值差值比较,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F-36分值各维度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视物旋转情况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以试验组疗效为好。两组治疗后恶心呕吐、头重如裹、胸闷等改善程度比较,差异无显着性意义(P>0.05)。说明两组的治疗方法对以上证候的疗效相当。治疗后失眠症状及体征等消失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后健忘、肢体麻木等症状及体征等消失率比较,差异均无显着性意义(P>0.05)。安全性检测表明,治疗前血、尿、大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正常者,治疗后未见异常改变,表明该药临床应用安全。两组中医证候疗效等级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试验组疗效高于对照组。1.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减治疗眩晕的中医证候疗效优于西比灵胶囊。2.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减比西比灵胶囊更能改善眩晕患者SF-36量表分值。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加味苓桂术甘汤加减比西比灵胶囊更能改善眩晕患者视物旋转及失眠症状。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英文缩略语索引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2.临床资料和基本标准 |
| 2.1 临床资料 |
| 2.1.1 癫痫的诊断标准 |
| 2.1.2 诊断PNES发作的线索 |
| 2.1.3 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提出的PNES诊断的确定性水平 |
| 2.1.4 PNES发作症状分类标准 |
| 2.2 基本标准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2.1 纳入标准 |
| 2.2.2 排除标准 |
| 3.数据录入 |
| 4.分析指标 |
| 4.1 基本资料分类 |
| 4.2 临床特征情况 |
| 4.3 统计学分析 |
| 4.4 技术线路图 |
| 5.研究结果 |
| 5.1 一般资料 |
| 5.1.1 临床资料 |
| 5.1.2 人口学资料 |
| 5.2 分类及VEEG临床特征 |
| 5.2.1 发作性疾病的分类及各类的构成比 |
| 5.2.2 发作性疾病的VEEG特征 |
| 5.2.3 VEEG监测的阳性结果比较 |
| 5.3 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分析 |
| 5.3.1 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 |
| 5.3.2 癫痫发作多因素分析结果 |
| 5.3.3 症状性癫痫不同年龄段病因分析 |
| 5.4 PNES发作的临床特征 |
| 5.4.1 PNES在男女性别、各年龄段的占比 |
| 5.4.2 癫痫家族史在PNES发作中的差异 |
| 5.4.3 PNES发作的单因素分析 |
| 5.4.4 PNES发作的多因素分析 |
| 5.4.5 PNES发作的符号学特征及分类 |
| 6.讨论 |
| 6.1 癫痫发作研究情况 |
| 6.2 PNES发作的研究情况 |
| 6.3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的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1.1 颈性眩晕的现代研究进展 |
| 1.1.1 颈性眩晕的发病机制 |
| 1.1.2 诊断与鉴别诊断 |
| 1.2 中医对颈性眩晕的认识 |
| 1.2.1 病名来源 |
| 1.2.2 病因病机 |
| 1.3 颈性眩晕的治疗方法 |
| 1.3.1 药物治疗 |
| 1.3.2 牵引治疗 |
| 1.3.3 星状神经节阻滞术 |
| 1.3.4 手法治疗 |
| 1.3.5 针灸治疗 |
| 1.3.6 针刀治疗 |
| 1.3.7 浮针治疗 |
| 1.3.8 其他治疗方法 |
| 1.4 小结 |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 2.1 研究对象 |
| 2.1.1 病例来源 |
| 2.1.2 诊断标准 |
| 2.1.3 纳入标准 |
| 2.1.4 排除标准 |
| 2.1.5 中止及剔除标准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病例分组 |
| 2.2.2 治疗方案 |
| 2.2.3 观察指标 |
| 2.2.4 随访 |
| 2.2.5 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 2.2.6 数据处理方案 |
| 2.3 研究结果 |
| 2.3.1 一般指标 |
| 2.3.2 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 |
| 2.3.3 不良事件 |
| 第三章 讨论 |
| 3.1 对颈性眩晕的基本认识 |
| 3.2 疗效指标的选择 |
| 3.3 研究的意义 |
| 3.4 研究结果分析 |
| 3.4.1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
| 3.4.2 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 |
| 3.4.3 临床疗效 |
| 3.5 问题与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附件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试验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前庭神经炎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 历史沿革及流行病学调查 |
| 2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3 临床表现 |
| 4 检查方法与诊断 |
| 5 治疗与预后 |
| 6 前庭神经炎与心理状态的关系 |
| 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中医治疗耳眩晕的研究进展 |
| 1 病名沿革 |
| 2 病因病机 |
| 3 辨证分型 |
| 4 中医治疗 |
| 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一般资料 |
| 2 研究方法 |
| 3 疗效评价 |
| 4 不良事件的评估、记录及处理 |
| 5 统计学方法 |
| 6 患者知情同意 |
| 7 质量控制 |
| 8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1 一般临床资料 |
| 2 基线分析 |
| 2.1 两组患者前庭功能指标基线分析 |
| 2.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指标基线分析 |
| 3 疗效分析 |
| 3.1 两组治疗前后前庭功能指标比较 |
| 3.2 两组治疗前后心理状态指标比较 |
| 4 随访数据 |
| 4.1 随访期DHI评分比较 |
| 4.2 随访期VSI评分比较 |
| 5 其他相关性分析 |
| 5.1 年龄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 5.2 中医证型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针刺治疗选经取穴分析 |
| 2.1 理论基础 |
| 2.2 选经依据 |
| 2.3 选穴依据 |
| 3 疗效分析 |
| 3.1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功能的影响 |
| 3.2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前庭神经炎患者心理功能的影响 |
| 3.3 针刺结合常规西药治疗对随访期观察指标的影响 |
| 4 中医“调神”理论在针刺治疗耳眩晕中的应用 |
| 4.1 耳眩晕与神的关系 |
| 4.2 耳眩晕与脑神 |
| 4.3 耳眩晕与心神 |
| 4.4 针刺调整心神、脑神治疗耳眩晕 |
| 4.5 小结 |
| 5 针刺与常规西药治疗之间的交互作用 |
| 5.1 常规西药治疗方案分析 |
| 5.2 针刺对常规西药治疗的交互作用分析 |
| 6 安全性分析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关于方证相应理论 |
| 2 中医体质说 |
| 3 眩晕之源流 |
| 4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诊治进展 |
| 5 小结 |
| 临床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讨论 |
| 1 一般资料分析 |
| 2 体质辨识要素分析 |
| 3 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 |
| 4 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体质辨识的研究意义及启发 |
| 结语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综述一 中医辨治眩晕的现代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眩晕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眩晕辨治源流析 |
| 1 眩晕病名考辨 |
| 2 古代中医辨治眩晕 |
| 2.1 因风致眩证治 |
| 2.2 痰饮致眩证治 |
| 2.3 因火致眩证治 |
| 2.4 瘀血致眩证治 |
| 2.5 因虚致眩证治 |
| 2.6 小结 |
| 3 张仲景辨治眩晕概况 |
| 3.1 病机本虚标实,以痰饮实邪为主 |
| 3.2 病位在于脑窍,与五脏关系密切 |
| 3.3 涉及多种病证,尤以少阳病为主 |
| 3.4 治法变化多端,汗、下、针法并用 |
| 3.5 根据妇人孕、产的生理特点辨治妇人眩晕 |
| 3.6 小结 |
| 第二部分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规律研究 |
| 1 病因病机——“痰饮致眩”理论 |
| 1.1 关于痰饮病机的探讨 |
| 1.2 “痰饮致眩”的理论渊源 |
| 1.3 《伤寒杂病论》中痰饮眩晕的病因病机 |
| 2 治法治则——“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 3 辨证方药 |
| 3.1 组方分析 |
| 3.2 用药分析 |
| 4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的特点分析 |
| 4.1 病机为本虚标实,可挟风、寒、热 |
| 4.2 重视中焦脾胃的运化作用 |
| 4.3 根据发病诱因辨治痰饮眩晕 |
| 4.4 遣方用药遵“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原则 |
| 4.5 痰饮眩晕可用汗法或下法,但用药宜谨慎 |
| 第三部分 现代医家对痰饮眩晕辨治规律的运用和发展 |
| 1 研究方法 |
| 1.1 文献搜集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录入 |
| 2 文献统计分析 |
| 2.1 西医诊断分布 |
| 2.2 证型分布 |
| 2.3 症状、诱因分布 |
| 2.4 方剂运用情况 |
| 2.5 药物运用情况 |
| 2.6 小结 |
| 3 张仲景辨治痰饮眩晕方剂的运用情况 |
| 3.1 苓桂术甘汤 |
| 3.2 泽泻汤 |
| 3.3 真武汤 |
| 3.4 五苓散 |
| 3.5 其他 |
| 3.6 小结 |
| 4 现代医家对于仲景辨治痰饮眩晕规律的运用 |
| 4.1 以痰饮致眩为本,病机病因复杂 |
| 4.2 根据现代疾病特点,巧妙运用经方 |
| 4.3 根据眩晕证型,合方使用经方 |
| 4.4 治痰饮常配伍理气、活血之品 |
| 5 现代医家辨治痰饮眩晕经验举隅 |
| 5.1 刘渡舟——“痰”“饮”眩晕分而治之 |
| 5.2 徐景藩——利水渗湿重用泽泻 |
| 5.3 翟明义——健脾益肾用山药 |
| 5.4 陈景河——活血化瘀防止痰饮重生 |
| 5.5 陈治恒——辛开苦泄化中焦痰饮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目录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表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VBIV的证候研究进展 |
| 1 现代文献对VBIV病因病机的研究 |
| 2 现代文献对VBIV证型的研究 |
| 3 证候研究规范化在VBIV及相类疾病中的使用 |
| 4 证候要素的提出及在证候规范中的应用进展 |
| 5 VBIV证候研究的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脑血管病相关性眩晕的病理、诊断及治疗梳理 |
| 1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后循环缺血及相关概念的变迁 |
| 2 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导致眩晕的病理生理 |
| 3 单发性眩晕临床诊断上的困惑 |
| 4 血管因素与常见眩晕性疾病的关系 |
| 5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 |
| 6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的一些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眩晕的古代文献研究 |
|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眩晕的病名及定义沿革 |
| 2 眩晕的病因病机沿革 |
| 3 眩晕的治法方药沿革 |
| 4 我国古代医家对脑血管病性眩晕的认识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VBIV的现代文献研究 |
| 1 资料来源 |
| 2 检索策略 |
| 3 文献选择标准 |
| 4 文献筛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6 数据管理 |
| 结果 |
| 1 VBIV的常见表征统计 |
| 2 VBIV的常见证型统计 |
| 3 VBIV常用的方剂统计 |
| 4 VBIV常用的药物统计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VBIV急性发作期临床证候研究 |
| 1 研究对象 |
| 2 病例诊断标准 |
| 3 病例纳入标准 |
| 4 病例排除标准 |
| 5 研究方法 |
| 结果 |
| 1 三家医院回收病例数 |
| 2 人口学资料统计 |
| 3 病史特征 |
| 4 中医表征分布的频次分析 |
| 5 基于无监督分析方法进行的VBIV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探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附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与治疗 |
| 一、病因病机 |
| 二、辨证论治 |
| 三、专方验方治疗 |
| 四、推拿治疗 |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眩晕病的认识与治疗 |
| 一、概念 |
| 二、眩晕的病因分类 |
| 三、临床研究概况 |
| 四、病机及药物使用的初步探讨 |
| 第二章 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眩晕(颈椎病)的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对象和方法 |
| 一、合格受试对象确定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纳入病例标准 |
| (三) 排除标准 |
| 二、临床研究实施方案 |
| (一) 临床研究设计 |
| (二) 随机化方法 |
| (三) 治疗方法 |
| (四) 疗程 |
| (五) 观察项目及观察方法 |
| 三、疗效判定标准 |
| 四、中止和撤出临床试验的标准 |
| 五、临床研究记录 |
| 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
| 七、统计学处理与资料总结 |
| 第二节 临床研究结果统计 |
| 一、一般资料 |
| 二、两组可比性检查 |
| 三、疗效比较 |
| 四、安全性检测 |
|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
| 一、对眩晕病的讨论 |
| (一) 痰湿中阻证眩晕病因病机 |
| (二) 痰湿中阻证眩晕致病因素 |
| (三) 眩晕辨证中存在的问题 |
| 二、选药依据 |
| 三、试验结果分析 |
| 第四章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