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淑敏[1](2013)在《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比较研究 ——以中美四所研究型大学为例》文中指出本论文主要研究大学规划文本的结构、内容和特征。研究的基本假设是: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大学战略规划。美国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早,且研究成果日益成熟,各大学早已把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提到了战略高度;而我国对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无论是理论成果还是实践方面都还很不成熟,大学还只是进行发展性规划,缺少战略意识。基于这一点,分析比较中美大学的规划文本能够有助于客观思考我国大学的发展规划,且为我国大学进行战略规划提供一点借鉴。本研究主要采用比较研究法和内容分析法,根据大学排名、大学特色性、大学规划文本的可获得性等相关因素分别选取了中美各两所研究型大学的规划文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结构和内容的异同点,总结出大学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特征、内容要素及要素特征。论文共分为四个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介绍了该研究的问题缘起、国内外研究状况、研究的具体问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即第二章,对所选取的四校规划文本框架进行了梳理、总述和比较分析,得出各校规划文本的结构特征和内容要素,完整的大学规划文本都必然包括使命与愿景、大学发展目标和发展策略。第三部分即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也是该论文的核心部分,对规划文本中的三方面内容进行了深入比较和分析。第四部分即论文的最后一章,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下我国大学的战略规划提出思考和启示。研究得出,大学的规划文本要结构清晰、重点突出,要彰显各大学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大学的规划文本内容虽不完全相符,但必然包括大学的使命与愿景、大学的发展目标和大学的发展举措三方面内容。制定大学的使命与愿景要求大学要做好自身定位,要明确身份、明确特色和明确优势。大学的发展目标不是口号、不是手段、不是数字,要能够真正地指引学校发展。大学的发展策略要具有战略性、时代性和创造性。制定大学的发展规划要“抓重点、谋实质”,要真正做到战略性规划。
王有佳,姜泓冰[2](2005)在《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文中研究说明“日月光华,旦复旦兮”,黄浦江畔的复旦大学即将迎来百岁生日。“一所大学有一所大学的精神,复旦的精神是什么?经历百年沧桑的复旦又将如何描绘新的蓝图?”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秦绍德博士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校庆不能只有热闹的场面 要展现百年学府的灵魂$
张安富[3](2004)在《合并型多校区大学融合过程中的管理研究 ——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典型案例》文中指出在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共建、调整、合作、合并”为“八字”方针为指导,以调整、合并为主要途径,迈出了重大的改革步伐。1996年至2001年间,共有385所高校合并组建为164所高校,净减221所。[1] 这场席卷大江南北的高校合并潮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特别是2000年前后,一批巨型多校区大学的相继诞生,在高教界产生了强烈的震撼。这些年来,高教理论界和许多从事高校管理的工作者就高校合并、融合与管理问题发表了许多研究论文,为合并高校的融合与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指导,也为推进高校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但总体来说,对我国合并高校深层次问题的研究缺乏应有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本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典型案例,就合并高校融合中的管理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广泛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借鉴和吸收这一研究领域的有关成果和观点,结合案例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力求把握我国世纪之交合并高校融合中产生矛盾内外在原因和管理的不适应性,深入思考合并高校实质性融合过程中的多校区管理及成效评价等重要问题,在此基础上融入作者的分析、判断、观点和建议,力图形成比较系统化的研究成果。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简要阐述本论文选题的缘由、研究思路和方法,综述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以及不同观点之间的论争。对与本论文研究相关的概念作了辨识,为后续章节的论述作必要的铺垫。 第二章比较系统地阐述高校合并的背景、特点、动机以及历史进展、现状和分类,为本论文的展开和深入研究提供明晰的、直观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认识,辨证地分析了高校合并的喜与忧。 http://www.edu.cn/20010906/3000403.shtml<WP=5>第三章以武汉理工大学为典型案例,综述该校合并、融合与管理的成就,比较合并前后发生的变化,评述融合进程中的经验和问题。为全文的论述和观点的提出提供比较翔实的信息。第四章将合并高校融合的进程分为三个层级,即表层融合、中层融合和深层融合,论述了融合三个层级之间,揭示出影响融合的关键因素。 第五章从管理的视角阐释促进融合的理念与策略,强调发展是融合的基础和保证,以特色创优势,以发展促融合,以融合求发展,在发展中逐步解决融合的问题。作者认为重构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新质文化,加强合并型多校区大学非正式组织群体的引导与管理等,是促进融合的重要的管理策略。第六章是论述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管理变革与管理模式,包括管理变革的理论依据、现实依据、思想观念、结构要素以及管理模式。基于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应“因校制宜,管理模式多元化”的思想,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数字化校园”管理、事业部制组织机构模式和学院制管理模式等新的见解。 第七章从教育经济学的视角对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有效性进行理论辨析,阐述了制约合并高校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因素和困难,鉴于此,采用定性的方法,通过对合并型多校区大学办学的效益、效能以及三对经济关系的分析,来初步判断管理的有效性,并提出融合有效性的理论模型和判据。第五至第七章是全文的重点。
复旦大学研究生院[4](2002)在《面向新世纪的新复旦大学》文中研究表明
顾新,李久平,冯结[5](2001)在《四川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四川与先进省区产业结构的差距主要体现在 :( 1)农业从业人员比重过高 ,向二、三产业转移缓慢 ;( 2 )工业产品加工度低 ,高技术产业比重小 ;( 3)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第一章 导论 |
| 一、 问题缘起 |
| 二、 相关概念 |
| (一) 战略 |
| (二) 大学战略管理 |
| (三) 大学战略规划 |
| 三、 文献综述 |
| (一) 国外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 |
| (二) 国内大学战略规划的研究 |
| 四、 研究问题和思路 |
| (一) 研究问题 |
| (二) 研究思路 |
| 五、 研究方法 |
| (一) 文献法 |
| (二) 案例法 |
| (三) 比较法 |
| 第二章 四校规划文本框架总述 |
| 一、 美国两所大学的规划文本框架 |
| (一) 与众不同:杜克大学战略规划 |
|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 2008 年战略规划 |
| (三) 杜克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
| 二、 中国两所大学的规划文本框架 |
| (一) 复旦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
| (二) 华中科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 |
| (三) 复旦大学与华中科技大学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
| 三、 中美规划文本框架比较分析 |
| (一) 结构 |
| (二) 内容 |
| 四、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大学的使命与愿景 |
| 一、 四所大学使命分析 |
| (一) 美国两所大学使命分析 |
| (二) 中国两所大学使命分析 |
| 二、 四所大学愿景分析 |
| (一) 美国两所大学愿景分析 |
| (二) 中国两所大学愿景分析 |
| (三) 中美大学使命与愿景比较分析 |
| 三、 大学使命与愿景的内涵和功能 |
| (一) 大学的运转 |
| (二) 大学使命的内涵 |
| (三) 大学愿景的内涵 |
| (四) 大学使命的功能 |
| (五) 大学愿景的功能 |
| 四、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大学的发展目标 |
| 一、 学校整体目标 |
| (一) 杜克大学 |
| (二) 卡内基·梅陇大学 |
| (三) 复旦大学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 |
| (五) 中美大学整体目标比较分析 |
| 二、 核心领域目标 |
| (一) 学生培养 |
| (二) 学术发展 |
| (三) 社会服务和国际发展 |
| 三、 支持领域目标 |
| (一) 环境建设 |
| (二) 管理体制 |
| 四、 关键领域目标 |
| (一) 教师队伍发展 |
| (二) 财政和资源配置 |
| 五、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大学的发展策略 |
| 一、 学生培养 |
| (一) 杜克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
| (二) 卡内基·梅陇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
| (三) 复旦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 |
| (五) 中美大学的学生培养策略比较分析 |
| 二、 学术发展 |
| (一) 杜克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
|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
| (三) 复旦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 |
| (五) 中美大学的学术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
| 三、 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_ |
| (一) 杜克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
|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
| (三) 复旦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 |
| (五) 中美两所大学的社会服务与国际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
| 四、 教师队伍发展 |
| (一) 杜克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
|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
| (三) 复旦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 |
| (五) 中美大学的教师队伍发展策略比较分析 |
| 五、 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_ |
| (一) 杜克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
| (二) 卡内基·梅隆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
| (三) 复旦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
| (四) 华中科技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 |
| (五) 中美大学的环境建设与资源配置策略比较分析 |
| 第六章 思考与启示 |
| 一、 规划文本整体结构和内容_ |
| (一) 结构 _ |
| (二) 内容 _ |
| 二、 大学定位 |
| (一) 明确身份 |
| (二) 明确特色 |
| (三) 明确优势 |
| 三、 大学发展目标 |
| (一) 非口号 |
| (二) 非手段 |
| (三) 非数字 |
| 四、 大学发展策略 |
| (一) 战略性 |
| (二) 时代性 |
| (三) 创造性 |
| 五、 思考与启示 |
| 中文参考文献 |
| 英文参考文献 |
| 附 1:《与众不同:杜克大学的战略规划》文本—2006 年 |
| 附 2:《卡内基·梅隆大学 2008 年战略规划》文本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摘 要 |
| Abstract |
| 1 绪 论 |
| 1.1 问题的提出 |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 1.3 文献综述 |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 2 高校合并概况 |
| 2.1 高校合并的背景、特点和动机 |
| 2.2 高校合并的进展 |
| 2.3 合并高校的分类 |
| 2.4 高校合并的喜与忧 |
| 3 案例简析 |
| 3.1 武汉理工大学的合并、融合及发展 |
| 3.2 武汉理工大学案例评述 |
| 4 并校融合的层级及关键 |
| 4.1 合并高校融合的层级 |
| 4.2 影响融合由“表“及”深“的原因 |
| 4.3 合并高校融合的关键 |
| 5 促进融合的管理理念与策略 |
| 5.1 多校区大学融合的管理理念 |
| 5.2 多校区大学融合的管理策略 |
| 5.3 重构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的新质文化 |
| 5.4 非正式群体:特征、影响及管理 |
| 6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管理中的变革与管理模式 |
| 6.1 管理变革的理论依据 |
| 6.2 管理变革的现实依据 |
| 6.3 管理思想的变革 |
| 6.4 管理变革的结构要素 |
| 6.5 多校区大学的管理模式 |
| 7 合并型多校区大学管理的有效性 |
| 7.1 合并高校管理有效性评价的制约因素 |
| 7.2 合并型多校区办学的成本效益 |
| 7.3 合并型多校区办学的效能 |
| 7.4 合并型多校区办学的经济关系 |
| 7.5 合并高校融合的有效性 |
| 结 束 语 |
| 致 谢 |
| 参考文献 |
| 附件一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 附件二 问卷调查表 |
| 附件三 教育部直属合并高校学生人数统计 |
| 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 |
| 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 |
|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比较 |
| 简要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