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教学中的“弹琵琶”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教学中的“反弹琵琶”(论文文献综述)

祝媛超[1](2021)在《饮酒、癫狂与重生——大昭寺兽首鎏金银壶反弹琵琶图像考源》文中研究表明反弹琵琶以其独特的风姿与磅礴的气势,成为敦煌文化的代表性图样之一。敦煌莫高窟现存反弹琵琶图像的洞窟编号有112、156、159、85、108、196等;敦煌之外,陕西博物馆藏武惠妃墓葬石椁、大昭寺藏鎏金银壶上均出现了肩扛琵琶手拿拨片的人物图像。本文以大昭寺银壶上的人物图像为主,从学界讨论反弹琵琶是否真实的两类研究成果出发,认为目前对反弹琵琶的解读均流于表面而忽视发掘其内涵;而通过对银壶的溯源与对琐罗亚斯德教神系的考察,笔者认为反弹琵琶这一动作与来华粟特人改造的酒神崇拜有关。反弹琵琶不仅能真实地参与到乐舞表演中,同时还兼具特殊的象征意义,即通过对醉酒的模仿来作为进入极乐世界的愉悦象征以及对亡者重生的希冀。

孙继黄[2](2020)在《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建构理念研究》文中指出闻名遐迩的高金荣教授,用她毕生的心力为敦煌舞教材的建构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对中国舞蹈在敦煌舞领域的探索工作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创建了“敦煌舞基本训练教材”,以教材的形式为世人重建了敦煌舞蹈的鲜活形象。本论文以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建构理念为研究对象,总结出高金荣成功建构敦煌舞蹈教材的核心理念——“求真与求精”,以期能够对今后的古舞复建工作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也能为敦煌舞蹈的理论研究留下一份有价值的资料。本篇论文通过多次对高金荣进行采访,观摩其创作成果,对比其教学体系与壁画实体之间的同异,查证相关史料,最终对高金荣敦煌舞教材创建理念进行了梳理、分析和总结。论文共有三章,第一章是对高金荣敦煌舞事业线索的梳理,第二章和第三章则从两个角度分析了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整体建构理念:“求真”——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挖掘建立敦煌舞蹈的现实依据;“求精”——在敦煌风格的引导下完成敦煌舞蹈的当代性创造。站在敦煌舞蹈存在的客观条件和重建敦煌舞蹈的主观意愿的交叉点上看,“求真与求精”的确是高金荣所必须秉持的建设方针,它为敦煌舞的复建开辟了一条新的创造范式与途径。高金荣以其独特的创建理念,在敦煌舞蹈走向更具敦煌气质与中国西部风格的道路上做出了巨大努力。

王赛凤[3](2019)在《信息课堂中缺点型逆向思维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缺点型逆向思维是一种利用事物本身存在的缺点和弊端,将缺点变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方法,是与传统的正向思维相对应的一种思维方式。"反弹琶琶"即缺点型逆向思维。如何打破固有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为此我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努力寻求着有效的教学方法。本文巧用"反弹琵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度,把自己的教学思想与实践进行浅显阐述。

范剑锋[4](2017)在《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反弹琵琶”》文中提出创新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需要独辟蹊径,而在语文教学中善于"反弹琵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从研读文章的细节描写、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理解文章的主体思想等方面尝试使用"反弹琵琶",学生更善于分析问题,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马小丹[5](2017)在《中国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以莫高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立足于莫高窟壁画,以教学设计方法对中国文化专题课程进行了研究。文章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对文化课程设计进行概述。其次对中国文化专题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选取乐舞图像与民族音乐课程、观音菩萨与观音文化和本生故事画三种壁画的内容。再者对中国文化专题课程教学进行设计,在教学设计上,利用多种教学方式,加强教学中师生的互动,让留学生能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壁画文化。通过中国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不仅能让国外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产生兴趣,还能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最后,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对参与课程教学的留学生进行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包括对课程的需求、对教学的期望、对教学的适应程度、对课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课程和教学的评价),调查结果显示留学生对于此次中国文化专题课程的满意度还是比较高的,说明这类专题课程的开展有助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对该课程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总结出相关的教学优势和劣势。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在文化教学中,可以以一个文化点为例,设计文化专题教学,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吴海燕[6](2016)在《职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反弹琵琶”法初探》文中提出现代化企业长足发展,需要大量高水平蓝领技工。职校以培养蓝领技工为目标,但职高生质量每况愈下,现实对专业课老师提出了新的高度的挑战。事实证明,反弹琵琶法是职高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晓峰[7](2016)在《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的展开与交叉,即莫高窟唐代石窟和石窟壁画中的音乐图像,为此文章采用上篇和下篇并置的结构对本课题加以渐次推进,结合石窟壁画的普遍特征和音乐图像的自身规律,将整体到具体再到整体的方式作为贯穿本研究的基本框架。上篇首先对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的基本问题分别进行阐述,对音乐图像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如石窟中的位置,音乐图像的界定以及乐伎和乐器图像的分类加以说明,并重点关注了经变画音乐图像的分类,表现形式和功能。其次,整理和收集敦煌画稿和敦煌文书中涉及音乐的内容,完成了对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来源和真实性的讨论,并且对敦煌地区音乐文化进行相关的考证和推测,如音乐机构的运行,音乐从业人员的实践,音乐活动的开展以及敦煌乐谱、舞谱和音乐教材的传播。下篇选择唐代莫高窟不同时期具代表性的壁画音乐图像所在石窟,如初唐第220窟,盛唐第172窟,中唐第112窟和晚唐第156窟。调查和统计上述洞窟出现的各类音乐图像,以石窟整体结构作为基础,对佛龛,四壁和窟顶出现的音乐图像进行分类研究。描述与考证不鼓自鸣乐器和各类乐伎演奏乐器的形制,材质,固定方式和演奏方式,并与文献记载中的唐代乐器进行对比,为唐代乐器史研究提供部分从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中得出的新材料和新观点。纵向对比唐代四个时期菩萨伎乐乐队在编制和乐器组合中表现的不同特点,并梳理唐代壁画乐队用乐的基本特征,此特征与唐代现实乐队用乐是相一致的,再次证明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对唐代音乐史的真实反映。另外,以经变画作为主体,分析不同音乐图像在经变画中所具有的佛教功能,完成壁画音乐图像现实和宗教两个方面的研究。事实证明,壁画音乐图像作为石窟不可分割的部分,其内在本质和外在规律与石窟功能是协调一致的,只有从石窟这个整体出发,系统地发掘和掌握音乐图像具有的特点,才能更科学合理地与其他类音乐图像和文字记载相互融汇,真正发挥壁画音乐图像所具有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李久玲[8](2014)在《反弹琵琶运用到教学中的效果》文中研究说明反弹琵琶指的是一种高深的舞蹈,这种舞蹈以琵琶为装饰,伸展出各种优美的动作,是唐朝舞蹈发展的代表,现在常常指突破常规的思维和行为;从反面看问题,与常规事物对着干。在心理学中,我们常把原来要批评的过错不直接批评,而是充分肯定或表扬其长处,使犯错者自我反省,进而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现象。

王磊[9](2014)在《敦煌壁画与汉语国际教育高级文化专题课程教学设计》文中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文化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另一种是独立于语言课之外的专门文化课程。开设一些文化专题课程作为专业选修课,能够让汉语学习者深入学习与了解中国文化的某一领域。敦煌壁画表现了我国古代辉煌的艺术文化成就,在宗教、艺术、文献、考古、哲学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是值得我们深深学习和发扬光大的一笔遗产。因此,本文立足于文化教学及设计,以敦煌壁画为例,设计了汉语国际教育专题文化课程。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概述、课程内容、教学设计,从观音尊像画、本生故事画以及乐舞图三个方面介绍了敦煌壁画中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互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最终达到让学生深入了解文化的教学目标。这样的专题文化课程教学可以进一步促进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兴趣,对于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同华[10](2014)在《以反弹琵琶法反思初中数学的有效性》文中研究说明教学是一门以人为特殊培训目标的特色艺术,数学则因其渗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极具使用价值和理论研究意义而被广泛关注。但是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目的不明确、只重视成绩不重视方法、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以及初中数学本身概念性强不利于学生理解和领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在课件制作和课堂气氛的调节等方面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以学生成绩和动手操作能力为考评标准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中的“反弹琵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学中的“反弹琵琶”(论文提纲范文)

(1)饮酒、癫狂与重生——大昭寺兽首鎏金银壶反弹琵琶图像考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界对大昭寺银壶上反弹琵琶图样的解读
    1. 关于银壶的基本情况与学界对其年代和风格的分析
    2. 壶上反弹琵琶图像概况与学界对其解读
二、反弹琵琶图像考源
    1. 限定性与重要性
    2. 反弹琵琶在实践中的可能性
    3. 对该动作的来源解释
三、酒神重生——狄奥尼索斯(Dionysus)与胡姆(Haoma)

(2)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建构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分析
        一 研究现状
        二 参考文献分析
    第三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以及研究难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创新点
        三 研究难点
第一章 求索——以敦煌舞为信仰的艺术人生
    第一节 邂逅舞蹈——舞蹈事业的起点
        一 “门外汉”的一天
        二 “舞研班”的那些日子
    第二节 扎根西北——开启敦煌舞教学体系的探索
        一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二 敦煌伎乐“活”了
        三 敦煌舞教材的三次高潮
第二章 求真——探寻建立敦煌舞教材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我他涵濡——“三结合”的风格特点
        一 “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壁画作为建构依据的真实性与典型性
        二 “杂树生花”的舞蹈风格——中原、西域、本土“三结合”
    第二节 “吴带当风”——对外来文化的新阐释
        一 “飞天”——道教思想的心灵影射
        二 “长绸”与“S形曲线”——舞蹈形式的线性主旨
    第三节 肖形写真——还原敦煌舞姿的“人体美”
        一 “反弹琵琶”——“人体美”的集中表达
        二 眼神、手势与脚法的合理还原
第三章 求精——开辟建立敦煌舞教材的“现代化”道路
    第一节 关于敦煌舞教材“现代化”的必要性
        一 守成与开放的历史基因
        二 主体想象的积极参与
    第二节 崔承喜教学法的垂直影响
        一 教材、人才、作品三头并举
        二 对芭蕾教学理念的借鉴
    第三节 “得意忘象”——风格混融的多元创作路径
        一 聚形求神
        二 气韵生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信息课堂中缺点型逆向思维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巧用“反弹琵琶”, 解决学生思维误区
二、巧设“反弹琵琶”,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三、巧施“反弹琵琶”, 挖掘潜在再生资源

(4)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反弹琵琶”(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读文章的细节描写, “反弹琵琶”
二、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 “反弹琵琶”
三、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反弹琵琶”

(5)中国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以莫高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化课程设计概述
    2.1 文化课程设计的性质
    2.2 文化课程设计需求分析
    2.3 文化课程设计内容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专题课程内容设计
    3.1 敦煌莫高窟壁画艺术特色
    3.2 乐舞图像与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设计
        3.2.1 教学内容背景
        3.2.2 教学内容选择
        3.2.3 教学详细内容
    3.3 观音菩萨与观音文化课程内容设计
        3.3.1 教学内容背景
        3.3.2 教学内容选择
        3.3.3 教学详细内容
    3.4 本生故事画课程内容设计
        3.4.1 教学内容背景
        3.4.2 教学内容选择
        3.4.3 教学详细内容
第四章 中国文化专题课程教学设计——以莫高窟为例
    4.1 教学方案
        4.1.1 教学目标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计划
    4.2 教学设计
        4.2.1 教学设计
        4.2.2 教学设计二
        4.2.3 教学设计三
        4.2.4 教学设计四
第五章 教学反思
    5.1 访谈调查分析
    5.2 问卷调查分析
        5.2.1 调查问卷数量
        5.2.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统计
    5.3 教学反思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职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反弹琵琶”法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职高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现状和职高老师面临的问题
2 职高计算机专业课课堂教学有效措施
    2.1 计算机专业课堂中“反弹琵琶”法教学案例
    2.2“反弹琵琶”法教学案例的延伸
3 结论

(7)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专题概述
    二、研究史综述
    三、本选题的意义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五、研究旨趣与难点
上篇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基本问题
    第一章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概述
        第一节 音乐图像在洞窟中的位置
        第二节 音乐图像的界定与分类
        第三节 音乐图像中的乐器分类
        小结
    第二章 唐代经变画中的音乐图像
        第一节 经变画音乐图像的分类
        第二节 经变画中音乐图像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经变画中音乐图像的功能
        小结
    第三章 敦煌画稿中的音乐图像
        第一节 藏经洞白描类画稿
        第二节 藏经洞版画、绢画类相关画样画稿
        第三节 洞窟壁画中与画稿相关图像资料
        小结
    第四章 敦煌文书对音乐的展现
        第一节 音乐机构
        第二节 音乐从业人员
        第三节 音乐活动
        第四节 敦煌乐、舞谱
        第五节 音乐教材
        小结
下篇 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专题研究
    第五章 以第220窟为代表的初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220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220窟南壁《阿弥陀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六章 以第172窟为代表的盛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72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72窟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7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七章 以第112窟为代表的中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12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12窟北壁《药师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12窟北壁《报恩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四节 第112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第五节 第112窟南壁《金刚经变》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第八章 以第156窟为代表的晚唐时期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
        第一节 第156窟基本情况
        第二节 第156窟主室西壁中的音乐图像
        第三节 第156窟主室窟顶的音乐图像
        第四节 第156窟主室北壁的音乐图像
        第五节 第156窟主室南壁的音乐图像
        第六节 第156窟《出行图》中的音乐图像
        小结
结论
图版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反弹琵琶运用到教学中的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反弹琵琶可以使学生把教科书上的死知识转化为活知识,更好地寓情于境
2反弹琵琶可以使学生更加热爱校园,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
3反弹琵琶运用于实际课堂中 ,可以使学生更好的从各个角度理解本科内容,促进各学科之间的联系
4反弹琵琶可以加强师生的关系,使学生更喜爱老师,老师更关心学生
5反弹琵琶不光体现在教学上,在与学生的关系方面,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9)敦煌壁画与汉语国际教育高级文化专题课程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其研究价值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对外汉语文化课程实例的研究
        1.2.2 对于独立文化课的教学实践研究
        1.2.3 关于本课程所涉及的敦煌莫高窟壁画研究的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二章 课程设计概述
    2.1 课程设计的性质及定位
    2.2 教学对象与课程需求分析
    2.3 课程内容编写的思路及方法
第三章 课程内容设计
    3.1 观音尊像画与观音崇拜
        3.1.1 知识背景介绍
        3.1.2 画的历程
        3.1.3 观音画像举例
        3.1.4 画中有“化”
    3.2 本生故事画与儒家思想
        3.2.1 知识背景简介
        3.2.2 画的历程
        3.2.3 本生故事画举例
        3.2.4 画中有“化”
    3.3 乐舞图像与中国民族音乐
        3.3.1 知识背景介绍
        3.3.2 画的历程
        3.3.3 乐舞名画举例
        3.3.4 画中有“化”
第四章 课程教学设计
    4.1 教学方案
        4.1.1 教学目标
        4.1.2 教学对象
        4.1.3 教学计划
    4.2 教学设计
        4.2.1 教学设计一
        4.2.2 教学设计二
        4.2.3 教学设计三
        4.2.4 教学设计四
结语
附录图片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以反弹琵琶法反思初中数学的有效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反思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二、反弹琵琶法在数学教学反思中的应用
    1.用反弹琵琶法验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用反弹琵琶法变“教与学”的被动为主动

四、教学中的“反弹琵琶”(论文参考文献)

  • [1]饮酒、癫狂与重生——大昭寺兽首鎏金银壶反弹琵琶图像考源[J]. 祝媛超. 艺术工作, 2021(02)
  • [2]高金荣敦煌舞教材的建构理念研究[D]. 孙继黄.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
  • [3]信息课堂中缺点型逆向思维教学策略的设计及应用[J]. 王赛凤. 中小学电教(下半月), 2019(04)
  • [4]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反弹琵琶”[J]. 范剑锋. 现代职业教育, 2017(35)
  • [5]中国文化专题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以莫高窟为例[D]. 马小丹. 西北大学, 2017(04)
  • [6]职高计算机专业课教学中的“反弹琵琶”法初探[J]. 吴海燕. 赤子(上中旬), 2016(03)
  • [7]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D]. 朱晓峰. 兰州大学, 2016(03)
  • [8]反弹琵琶运用到教学中的效果[J]. 李久玲.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11)
  • [9]敦煌壁画与汉语国际教育高级文化专题课程教学设计[D]. 王磊. 广西大学, 2014(03)
  • [10]以反弹琵琶法反思初中数学的有效性[J]. 刘同华. 中学教学参考, 2014(09)


反弹琵琶论文 莫高窟论文 艺术论文 高金荣论文 高金论文

上一篇:古今园林风格的异同
下一篇:跨平台大作——合金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