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璐璐,陈小央,唐桂香[1](2021)在《浙江省野菜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开发利用》文中指出野菜是指没有经过驯化的野生植物,在野外尤其是在森林和灌木丛中自然生长。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食用野菜的习惯,它作为一种潜在的食物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大多数的野菜是药食同源植物,内含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营养价值比普通蔬菜高,有益于人体健康。与栽培蔬菜相比,野菜更能适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人工栽植野菜更利于野菜的商业化应用。近年来,随着广大消费者对天然食品需求的增加,有必要加强野菜资源的收集利用和商业化种植。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地区,气温适中,四季分明蕴含着丰富的野菜资源。本文根据浙江省消费野菜的习惯,针对浙江省野菜资源的现状,提出适宜开发应用的11种野菜,并指出野菜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促进浙江省野菜综合利用与产业健康发展。
周海燕,李进[2](2021)在《矮壮素处理对荠菜生长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不同浓度矮壮素对荠菜生长的影响,用100~600mg/L矮壮素及清水做对照,喷施荠菜叶片。结果表明,喷施适当浓度矮壮素有利于抑制荠菜抽薹、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当矮壮素处理浓度为233.3mg/kg时,荠菜产量最高;矮壮素浓度过高时,会抑制荠菜生长,导致产量下降。
袁春新,唐明霞,程玉静,吴海燕,王系朦,陈建军,管冬梅,邱晓峰[3](2020)在《试论荠菜的产业化开发途径》文中指出荠菜[Capsella bursa-pastoris(Linn.)Medic.]是野菜中的珍品,深受长三角地区消费者的喜爱,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但是,荠菜产业化开发存在技术、设备、品牌、效率、规模、安全、市场、流通等发展瓶颈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遵循"全产业链"和全程质量控制的思路,以"提升品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共赢互利"为总体目标,以高效栽培和创新设备为主线,明确目标定位,以基于智能化和自动化特征的荠菜成套速冻加工设备、基于分次播种的荠菜秋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基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的荠菜速冻加工工艺、基于减损目标的冷链装备筛选与环境调控技术、基于多产业融合目标的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为产业化研发内容,通过创新商业模式、促进社会化服务、统一农资供给、组建协作组织、创立典型引路、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服务组织等路径推进产业化发展,提升荠菜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和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效益。
薛龙海[4](2020)在《多花黑麦草种带真菌及病害多样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花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是一种高产优质牧草,在我国西南地区广泛种植。病害是限制多花黑麦草生产和利用的主要因素之一,而我国对其病害尚缺乏系统性研究。本研究于2015年2019年,通过对四川省多花黑麦草不同生育期的病害调查和36个品种的种带真菌及其致病性的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系统研究了多花黑麦草的真菌病害。发现新病害5个,分别为:链格孢叶斑病(Alternaria alternata)、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诺博核腔菌叶斑病(Pyrenophora nobleae)、稻梨孢叶斑病(Pyricularia oryzae)和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2.明确了多花黑麦草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发病条件及品种抗性。灰霉病发病高峰期为1月至2月;低温(15-20℃)高湿条件下,灰霉病扩散迅速,对多花黑麦草具有潜在的威胁。发现灰葡萄孢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最适培养基为PDA,最佳C源为D-半乳糖,最佳N源为D-亮氨酸;黑暗条件下显着促进菌丝的生长(P<0.05);10min水浴条件下的菌丝致死温度为47℃。发现阿伯德和冬青两个品种对灰霉病抗性较强。3.明确了多花黑麦草核腔菌叶斑病的发病规律。发病高峰期一般为4月至5月,个别年份发病率高达100%。典型病症呈棕色叶斑,带一圈黄色光晕,或棕色至暗棕色、网斑状病斑。明确了核腔菌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为网斑核腔菌(P.dictyoides),其次为诺博核腔菌。4.明确了多花黑麦草的种带真菌区系。从36个多花黑麦草品种的种子上共计获得921株真菌;其中曲霉属(Aspergillis)真菌534株,占所有分离菌株的58%,是最常见的种带真菌,其次分别为毛壳属(Chaetomium)及形态相似属真菌(12.7%)和核腔菌属(Pyrenophora)真菌(12.3%)。根据相关多基因序列特征和形态学特征,鉴定出种带真菌14属33种,其中25种为首次发现,分别为:疣孢漆斑菌(Albifimbria verrucaria)、鸭茅链格孢(Alternaria dactylidicola)、Aspergillis hiratsukae、赭曲霉(As.ochraceus)、As.Protuberus、假灰绿曲霉(As.pseudoglaucus)、赤曲霉(As.ruber)、聚多曲霉(As.sydowii)、金色毛壳(Arcopilus aureus)、螺卷毛壳(Chaetomium cochliodes)、高大毛壳(Ch.elatum)、Ch.rectangulare、近缘毛壳(Ch.subaffine)、旋丝毛壳(Collariella bostrychodes)、Co.carteri、直立毛壳(Dichotomopilus erectus)、印度毛壳(Di.indicus)、Di.pratensis、Di.variostiolatus、Fusarium torulosum、盾壳霉(Paraphaeosphaeria minitans)、燕麦生核腔菌(Pyrenophora avenicola)、三隔核腔菌(P.triseptata)、P.tritici-repentis和篮状菌(Talaromyces ucrainicus)。5.明确了种带真菌对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发现疣孢漆斑菌、麦根腐平脐蠕孢(Bipolaris sorokiniana)、灰葡萄孢、Ch.rectangulare、Fusarium torulosum、燕麦生核腔菌、燕麦核腔菌、网斑核腔菌、黑麦草核腔菌、圆核腔菌和三隔核腔菌对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为种带致病真菌;与对照相比,种子的发芽率分别降低了100%、14%、9%、12.8%、20.2%、8.6%、8.6%、15.8%、23.3%、18.3%、和8.9%,发芽指数分别降低了100%、14.3%、13.1%、20%、29.8%、20.2%、11.8%、22.8%、22.5%、19.1%、和12.4%。
顾雪明,袁春新,程玉静,吴海燕,王系朦,陈建军,管冬梅,邱晓峰[5](2020)在《刍议特色蔬菜荠菜的价值及其研究意义》文中指出为了促进产业融合、实现加工增值、加快技术研发、达成跨季销售、推动冷链发展、增加劳动就业,对荠菜产业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在此,有必要对荠菜的价值、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发现荠菜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的野生叶菜,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广阔,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另外,涉及荠菜的研究很多,但主要集中在栽培方面,品种与加工涉猎较少,特别是产业化更是鲜有涉足。通过对荠菜产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的进一步研发,助力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工艺、新装备的应用。
刘进,李华,杨邦贵,李祖海,高宇龙,李红丽[6](2020)在《长阳县荠菜高产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荠菜为野生型蔬菜,季节性强,其以花为药,以种子、叶和根供食用,被誉为"药食兼优的佳蔬良药",民间有三月三吃荠菜煮鸡蛋的传统习俗。介绍了荠菜形态特征及品种类型,并从播前准备、精细整地、田间管理、采收与留种4个方面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
尹升华,李进,袁春新[7](2020)在《氮素对荠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过设置5个氮素水平,研究了不同氮素用量对荠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当增施氮肥有利于促进荠菜生长、提高产量;但施氮量过高,会抑制荠菜生长,降低产量水平。在试验条件下,板叶荠菜、散叶荠菜适宜的施氮量水平分别为30g/m2、40g/m2。
马向春[8](2020)在《香格里拉市发展人工栽培野生荠菜对策》文中研究表明荠菜又名护生草、地菜、饺子菜等。其营养价值高,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铁、钙等。质地鲜嫩、风味独特、清香甘甜,可炒吃、做汤、做馅、凉拌等。荠菜全株可入药,具有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清热解毒、平肝养阴的功能,是一种典型的营养保健蔬菜。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营养保健型蔬菜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迫切要求。香格里拉市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条件,野
陈建军,邱晓峰,管冬梅,邱卫池,袁春新[9](2019)在《药食同源作物荠菜三播多收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满足华东地区人们对荠菜的特殊喜好,充分发挥野生荠菜食药同源和营养价值较高的特性,克服人工栽培产量低、效益差的短板,南通科技职业学院通过反复试验及在海门、东台等地多处示范推广,利用秋、冬季气温较低这一特定条件,发明了秋播荠菜三种多收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精细整地、破除休眠、田间管理、采密留疏,病虫防治等措施,每667m2产量从1 000 kg左右提高到2 500 kg,产值5 000元以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显着。
王亚梅[10](2019)在《野生荠菜人工驯化栽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饮食界的提升,在日益追求情调和注重营养保健的今天,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已成为一种时尚。在这春风送暖的日子里,如果能吃上一碟野菜不仅能增添浓厚的山野风味,还能够增加营养,防治疾病,这简直是美上加美,然而,荠菜常被人们作为一种野生作物甚至杂草,没有正规精细种植过,故品质低劣、产量极低,更何况目前仅靠野生资源已不能满足需要,笔者经多次实践总结出——野生荠菜人工驯化栽培模式。因此引出下文来阐述荠菜人工栽培的重要意义,重点论述优质荠菜的高效种植技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浙江省野菜资源状况 |
| 1.1 蒲公英 |
| 1.2 荠菜 |
| 1.3 锦鸡儿 |
| 1.4 车前草 |
| 1.5 野茼蒿 |
| 1.6 鸭儿芹 |
| 1.7 紫花地丁 |
| 1.8 马齿苋 |
| 1.9 野苋菜 |
| 1.10 凤仙花 |
| 1.11 胡葱 |
| 2 野菜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 |
| 3 野菜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指标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不同处理对荠菜抽薹率的影响 |
| 2.2 不同处理对荠菜植株的影响 |
| 2.3 不同处理对荠菜产量的影响 |
| 2.4 氮素水平与产量的函数关系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阻碍荠菜产业发展的问题 |
| 1.1 技术问题 |
| 1.2 装备问题 |
| 1.3 品牌问题 |
| 1.4 效率问题 |
| 1.5 规模问题 |
| 1.6 安全问题 |
| 1.7 市场问题 |
| 1.8 流通问题 |
| 2 荠菜产业化的目标 |
| 2.1 总体思路 |
| 2.2 目标定位 |
| 2.3 分类目标 |
| 2.3.1 高效栽培 |
| 2.3.2 速冻加工 |
| 2.3.3 加工设备 |
| 3 荠菜产业化的研发内容 |
| 3.1 基于智能化、自动化特征的荠菜成套速冻加工设备示范 |
| 3.2 基于分次播种的荠菜秋播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规程示范 |
| 3.3 基于玻璃化转变温度提升的荠菜速冻加工工艺示范 |
| 3.4 基于减损目标的冷链装备筛选与环境调控技术示范 |
| 3.5 基于多产业融合目标的多方共赢利益联结机制示范 |
| 4 荠菜产业化的路径 |
| 4.1 树立工业化理念,创新商业模式 |
| 4.1.1 构建从品种-产品-餐桌的荠菜产业链经营思路 |
| 4.1.2 实行“双订单”的商业模式 |
| 4.1.3 选定目标市场,瞄准不同消费群 |
| 4.2 促进社会化服务,推进成果转化 |
| 4.3 统一农资供给,保障原料质量 |
| 4.4 多重举措并举,促进技术传递 |
| 4.5 组建协作组织,支撑成果推广 |
| 4.6 创立典型引路,加速成果推广 |
| 4.7 扶持龙头企业,实现转化增值 |
| 4.8 发展服务组织,构建“利益共同体” |
| 5 荠菜产业化的效益 |
| 5.1 科技效益 |
| 5.2 社会效益 |
| 5.3 生态效益 |
| 5.4 经济效益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多花黑麦草真菌病害的研究 |
| 1.2 牧草种带真菌区系的研究 |
| 1.3 真菌分类学的研究 |
| 1.3.1 灰葡萄孢属 |
| 1.3.2 核腔菌属 |
| 1.3.3 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 |
| 1.3.4 曲霉属 |
| 1.4 病害与种带真菌的相互关系 |
| 第二章 灰霉病及品种抗病性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调查区概况及病害调查 |
| 2.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
| 2.2.3 生物学特性测定 |
| 2.2.4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 2.2.5 致病性测定 |
| 2.2.6 抗性品种的筛选 |
| 2.2.7 数据分析 |
| 2.3 结果 |
| 2.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
| 2.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2.3.3 生物学特性 |
| 2.3.4 致病性测定 |
| 2.3.5 抗性品种的筛选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核腔菌叶斑病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调查区概况 |
| 3.2.2 病害调查与标本采集 |
| 3.2.3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
| 3.2.4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 3.2.5 致病性测定 |
| 3.3 结果 |
| 3.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
| 3.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3.3.3 致病性测定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链格孢、稻梨孢和核盘菌病害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调查区概况及病害调查 |
| 4.2.2 病原菌的分离和形态学观察 |
| 4.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 4.2.4 致病性测定 |
| 4.3 结果 |
| 4.3.1 病症及田间发病动态 |
| 4.3.2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4.3.3 致病性测定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种带真菌区系及核腔菌属真菌 |
| 5.1 前言 |
| 5.2 材料与方法 |
| 5.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 5.2.2 形态学观察 |
| 5.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 5.2.4 致病性测定 |
| 5.3 结果 |
| 5.3.1 种带真菌区系 |
| 5.3.2 核腔菌属真菌的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5.3.3 致病性测定 |
| 5.4 讨论 |
| 5.5 小结 |
| 第六章 种带毛壳属及形态相似属真菌 |
| 6.1 前言 |
| 6.2 材料与方法 |
| 6.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 6.2.2 形态学观察 |
| 6.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
| 6.2.4 致病性测定 |
| 6.3 结果 |
| 6.3.1 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6.3.2 致病性测定 |
| 6.4 讨论 |
| 6.5 小结 |
| 第七章 种带曲霉属及其它属真菌 |
| 7.1 前言 |
| 7.2 材料与方法 |
| 7.2.1 菌株的分离与纯化 |
| 7.2.2 形态学观察 |
| 7.2.3 DNA的提取、扩增、测序 |
| 7.2.4 致病性测定 |
| 7.3 结果 |
| 7.3.1 病原菌形态学和多基因序列鉴定 |
| 7.3.2 致病力测定 |
| 7.4 讨论 |
| 7.5 小结 |
|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
| 8.1 结论 |
| 8.2 创新点 |
| 8.3 后续工作 |
| 参考文献 |
| 项目资助 |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1 荠菜的价值 |
| 1.1 营养价值 |
| 1.2 药用价值 |
| 2 研究的意义 |
| 2.1 促进产业融合、劳动就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整体收入 |
| 2.2 促进加工增值,提高全产业链整体效益 |
| 2.3 促进技术研发,提高全产业链科技水平 |
| 2.4 促进跨季销售,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 |
| 2.5 促进冷链发展,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 3 荠菜研究现状分析 |
| 3.1 遗传育种研究 |
| 3.2 栽培技术研究 |
| 3.3 加工技术研究 |
| 3.4 荠菜冷链研究 |
| 4 展望 |
| 1 形态特征 |
| 2 品种选择 |
| 3 栽培要点 |
| 3.1 播前准备 |
| 3.2 精细整地 |
| 3.3 田间管理 |
| 4 采收与留种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设计 |
| 1.3 测定项目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氮素对荠菜生长发育的影响 |
| 2.1.1 叶面积 |
| 2.1.2 单株重 |
| 2.2 氮素对荠菜产量的影响 |
| 2.3 氮素水平与产量的函数关系 |
| 3 结论与讨论 |
| 1 野生荠菜的形态特征、营养价值 |
| 1.1 形态特征 |
| 1.2 营养价值 |
| 2 香格里拉市野生荠菜生长环境及分布 |
| 3 香格里拉市野生荠菜开发和利用现状 |
| 4 香格里拉市野生荠菜人工栽培技术 |
| 4.1 选地整地 |
| 4.2 播种 |
| 4.3 田间管理 |
| 4.4 采收 |
| 4.5 病虫害防治 |
| 5 香格里拉市野生荠菜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
| 5.1 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
| 5.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野生荠菜的知名度,打造品牌 |
| 5.3 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推进人工种植野生荠菜的产业化进程 |
| 5.4 注重野生荠菜精深加工,建立营销网络 |
| 5.5 强化管理,保护与利用齐头并进 |
| 1 茬口布局 |
| 2 经济效益 |
| 3 栽培技术 |
| 3.1 品种选择 |
| 3.1.1 阔叶型荠菜 |
| 3.1.2 麻叶(花叶)型荠菜 |
| 3.1.3 紫红叶荠菜 |
| 3.2 整地 |
| 3.3 播种 |
| 3.4 田间管理 |
| 3.4.1 水肥管理 |
| 3.4.2 病虫害防治 |
| 3.5 适时采收 |
| 1 特征特性 |
| 2 供试品种 |
| 3 整地、施肥、做畦 |
| 4 适期播种 |
| 5 田间管理 |
| 5.1 肥水管理 |
| 5.2 化控与除草 |
| 6 病虫害防治 |
| 7 采收留种 |
| 8 食用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