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刘洗[1](2021)在《武汉市成年人休质调查分析 ——以2020年体质测试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龙雨涵[2](2021)在《湖北省卫生处研究(1941-1949)》文中研究表明
闵辽[3](2020)在《2014-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各学段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动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了解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体质变化趋势、现状,为促进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进一步改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水平,湖北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决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利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及对比分析法对2014-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4次参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发展的变化进行动态变化。分析结果如下:(1)2014年-2017年松滋市城市小学、初中、高中体重分别平均增长1.0、2.3、2.5千克;身高分别平均增长2.4、1.7、1.2厘米;2014年-2017年松滋市乡村小学、初中体重分别平均增长3.0、1.0千克;身高分别平均增长4.0、0.5厘米。(2)2014年-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肺活量分别平均提高55.3、123.7、113.1毫升;2014年-2017年乡村小学肺活量分别平均提高82.8毫升。(3)2014年-2017年湖北省中小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50米跑成绩平均分别提高0.1、0.3、0.2秒,2014年-2017年湖北省乡村小学生50米跑成绩平均提高0.1秒。(4)2014年-2017年湖北省中小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坐位体前屈分别平均下降2.2、0.3、1.2厘米,2014年-2017年湖北省乡村小学、初中坐位体前屈分别平均下降3.6、4.9厘米。(5)2014年-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小学、高中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4、1.9个/分钟,立定跳远成绩初中生平均下降2.53厘米,高中生平均下降4厘米;乡村小学、初中学生1分钟仰卧起坐成绩分别平均下降2.8个、3.4个/分钟,初中学生立定跳远成绩平均下降9.75厘米。(6)2014年-2017年湖北省乡村小学、初中测试成绩分别下降8.0、7.0秒;湖北省中小城市中小学生耐力素质表现为稳中有升趋势,2014-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测试成绩分别平均提高0.0、3.0(女)/1.0(男)和0.0(女)/3.0(男)秒。研究结论:(1)身体形态方面。2014-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的身高、体重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但是远低于武汉市城乡中小学身高。湖北省松滋市小学生、初中学生体重发育均显示出城乡差异,乡村小学生体重发育水平有超过城市小学生的趋势。2014-2017年湖北省松滋市城乡小学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初中、高中学生,呈低龄化趋势。初中、高中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小学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呈下降趋势,三个学段学生超重肥胖率均远低于全国水平。(2)生理机能方面。湖北省松滋市除乡村初中学生肺活量水平呈下降趋势,其余中小学生的肺活量整体呈现逐年增长趋势。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肺活量发育水平显示出城乡差异,城市学生肺活量水平优于乡村学生。(3)身体素质方面。湖北省松滋市除乡村初中学生外,其余中小学生速度素质表现为上升趋势。湖北省松滋市中小学生柔韧素质均表现为下降趋势。城市小学、高中学生腰腹力量素质总体呈上升趋势,初中学生腰腹力量素质处于波动平稳状态;乡村小学、初中学生腰腹力量素质呈剧烈波动下降趋势;初中学生下肢力量显示出城乡差异,乡村初中学生下肢力量素质下降速度要高于城市初中学生。乡村小学、初中学生耐力素质表现为下降趋势,但是城市小学生耐力素质优于乡村小学生,而乡村初中学生的耐力素质均优于城市初中学生。
蒋昌辉[4](2020)在《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1945-1949)》文中指出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中国疫病高发的省份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正处于民国时期疫病的高发时段,落后的卫生医疗条件更加剧了防疫形势。战后卫生与防疫建设直接关系民众健康和社会稳定,更关乎湖北重建及民族前途。因此,湖北省公布历年防疫计划和卫生部门建设计划,绘制卫生与防疫建设蓝图,以期有条不紊地进行各项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湖北省政府不断调整卫生行政系统:卫生处直属省政府,统领下属各级卫生机关,包括直属机关和监督及指导机关;直属机关包括省级的省立医院、传染病院等,监督及指导机关包括县级的县卫生院、乡镇卫生所等。卫生处是全省卫生事宜的指导及监督者,各级机关是工作的实操者,为战后重建提供组织保证和人员基础。为有效防控疫情,湖北省政府发挥各级卫生机关基层作用,及时调查和上报各地疫情,以便迅速采取行动;开展夏令卫生运动,举办防疫宣传周,通过传单、漫画等方式以广防疫常识;在疫情发生之时,采取应急预防接种,有效控制传染源,及时救疗患者。防疫工作与卫生建设息息相关,除了应急性防疫措施外,经常性卫生建设更能够有效杜绝或减少疫情发生与传播的风险,是防疫治本之策:第一,发挥卫生行政的作用,改组和充实各地机关,加强复员卫生工作。第二,加强预防保健工作,通过卫生运动增强卫生意识,办理卫生工程和环境卫生业务以改良公共环境卫生,尤其注重厕所改造和饮水消毒,喷洒DDT以切断害虫传播疫病途径。第三,针对疫病易感人群,如孕妇、婴儿、儿童,此类人群的自身免疫力较成年人低,且幼儿的卫生习惯多未养成,卫生机关与有关机关密切协作,共同办理妇婴卫生及民族保育政策,推进学校卫生工作,借助儿童节举办时机开展儿童健康比赛,唤起社会各界对卫生健康的关注。第四,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通过配发药械及现金等物资给予援助,有力推动了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进程。抗日战争胜利初期是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恢复时期,1946-1948年是其大建设时期,而解放战争后期,各卫生机关被降级或取消,卫生业务难以为继,是时局在卫生防疫事业上的反映。总之,文章基于对湖北省档案馆所藏的相关卫生档案、地方志等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就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方面展开探讨,其趋势是向善的,但其中暴露的问题值得重视与研究,以期对解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有所启发。
王海凤[5](2020)在《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研究》文中指出中日甲午一役后,国人开始转向日本学习,“训育”这一教育名词随之传入中国。嗣后,中华教育界人士对“训育”一词进行了多方阐释,并将其应用于新式学堂,进行了有关训育制度的早期实践。民国成立后,“训育”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然而在军阀混战的时代背景下,北洋政府无暇顾及教育,致使其时各高等院校在实践层面有关训育的探索,大多各行其是。南京国民政府上台后,随着“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确立,国民党当局开始在学校教育中建立训育体制,但仅局限于中小学,未涉及高等院校。是故,其时各高校有关训育制度的实践,仍延续了北洋政府时期的模式。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等院校学生的思想言行,国民政府开始在专科以上学校正式构建训育制度。其后,无论国立高校,还是私立高校,抑或教会高校,根据教育部制定的一系列训育规章法令,从以下三方面推行训育制度:实施“导师制”;成立“训导处”;筹设“三青团分团部”。然而,由于各专科以上学校的具体实情不一,在“训育制度”的实际推行过程中,各校的实施情形有所不同。本选题以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为研究对象,在搜集晚清民国时期的档案、报刊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训育”由一个概念发展到一种教育制度的演变进程为线索,从思想层面、实践层面、制度层面三方面出发,即按照“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实践探索,上升至训育制度的正式建构,来谋篇布局、划分章节。在思想层面,自“训育”一词传入中国后,对其内涵、外延,国人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在介绍西方训育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土的国情,国人形成了自己的训育理论体系。在对训育制度进行理论探讨的同时,国人亦在实践层面进行有关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清末“监学官”的设立、“寄宿舍制度”的出现及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皆是有关训育制度的初步实践。民国前期,在训育实践方面,各高等院校仍沿袭了清末的训育范式,直至“五四”之后才有所改变。南京国民政府前期,因无可资遵循的训育方针,各高等院校的训育组织较为混乱,部分高校开始试行“导师制”:在“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指引下,各高校开设了“党义课程”。全面抗战爆发后,为控制战时高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防止学生受到非三民主义因素的影响,在训育制度的理论指导与实际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国民党政权开始在高等院校构建训育制度,不仅在学制系统中订定了统一的训育方针、训育标准,而且在管理系统中设立了专门的训育组织机构。训育制度建立后,国民政府为在各高等院校全面推行训育制度,将“导师制”纳入教育教学体制;将“训导处”加入行政管理体制;将“三青团”植入高校组织机制。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此三大举措的实施,在某种意义上,发挥了各自的“本职”功能,为抗战救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然而,随着国民党势力的介入,三大举措的“本职”功能发生变质,“党化”与“政治化”现象日益严重。究其根本原因,乃在于“一党专政”下的任何管理举措,最后的发展路径,只能是用来维护国民党根本利益的工具。
刘微[6](2019)在《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索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水平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为促进学龄前儿童认知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抽取上海市306名学龄前儿童(男童176名、女童130名,平均年龄为57.4个月)进行体质健康与认知能力测试。体质健康测试包括身体形态(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10米往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双脚连续跳、坐位体前屈、平衡木)两类指标,根据《国民体质测定标准手册(幼儿部分)》的评价标准分别对男、女童各项测试成绩进行评分并计算体质健康总分。认知能力测试采用《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城市版对受试者进行评定,包括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将受试者数据按性别分组,通过四等分法将体质健康得分分为四组,以体质健康得分最低组为参照,分别采用逻辑回归和线性检验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采用分层分析进一步检验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在各个亚组之间的关系。最后运用两分段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是否存在非线性关系。采用SPSS 22.0和基于R语言的Empower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设定P<0.05具有显着性水平。研究结果:研究发现在调整性别、年龄、BMI、父母最高学历、父母婚姻状况、家庭总收入及受试者身体活动水平等混杂因素后,以体质健康得分最低组为参考,体质健康得分最高组的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比最低组分别高3.55分(95%CI=1.78-5.32)、3.76分(95%CI=2.03-5.50)、11.91分(95%CI=6.93-16.89)。同时,体质健康得分每增加1分,全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分别增加 0.33 分(95%CI=0.20-0.46)、0.35 分(95%CI=0.22-0.48)和 1.11 分(95%CI=0.75-1.48)。并且,这种显着正相关关系不受性别(男、女)、年龄(4岁、5岁)和体型(正常、超重/肥胖)的影响。此外,本研究结果还发现男童的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存在曲线关系,当体质健康得分<30分时,体质得分每增加1分,全量表智商分增加2分(95%CI=1.40-2.61);体质健康得分>30分时,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间关系无显着统计学意义(β=-1.68,95%CI=-4.15-0.78)。研究结论: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呈显着正向“剂量-效应”关系。且在男童中,为出现较好的认知水平,建议男童的最佳体质健康得分为30分。
田野[7](2019)在《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演进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交通网络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交通网络的建设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因历史条件的限制或者历史规划预见性的缺乏,使得目前的交通网络中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道路交通网络中”断头路”、“断头桥”的情况,功能上存在部分线路过度使用,部分线路利用不足的缺陷,网络结构布局存在区域节点连通不顺等问题。交通网络存在的诸多现实问题充分说明了加强对于区域交通网络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鉴于此,本文以湖北省为案例区,以连通湖北省内各县(市区)的主要交通方式—陆路交通网络(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乡道)为研究对象,构建了“过程—格局—驱动力—溢出效应”的逻辑框架。将GIS空间分析与分形、复杂网络等方法相结合,探索长时间尺度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形态、结构、功能演化过程,驱动机制和空间联动、空间溢出效应,以期为区域陆路交通网络科学布局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本文共分九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现实和理论背景,相关研究目标、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研究区概况等。第二章为理论基础和研究进展,对陆路交通网络和空间溢出效应的定义及内涵进行了阐释,并对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第三章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形态演进特征。运用分形理论和方法,分别构建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加权网络维数、加权关联维数和分枝维数,对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饱和形态,覆盖形态,连接形态、扩展形态及其演化进行了分析。第四章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结构演进特征。利用图论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将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抽象成为包含节点与联系的网络系统,分别从节点连接性,网络连通性,网络集聚度以及网络稳定性等方面,对湖北省交通网络的复杂性结构及演化进行了分析。第五章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功能演进特征。从交通网络的距离通达性和时间通达性入手,对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节点时距通达、节点-县域时距通达、县域时距通达演化进行分析,并利用县域间的加权旅行时间矩阵,构建了湖北省县域交通联系网络,从而系统展现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功能演进。第六章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时空间演进特征和驱动力分析。将近30年湖北省交通网络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并从陆路交通网络区域间、城市-乡村、平原-山地间空间差异着手,分析其在不同空间地域类型上的演化特点。之后在考虑系统自组织驱动与他组织输入响应的基础上,分别从交通网络系统内部和从外部选取指标,剖析内外交互作用下的陆路交通网络演进的驱动机制。第七章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演进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对地区交通网络优度进行分级的基础上,分别使用传统马尔科夫链和空间马尔科夫链对不同类型县区交通网络优度变化及其邻接县区的变化进行分析,以展现陆路交通网络建设中的空间联动和空间溢出效应。第八章为结论与展望。提出本文的主要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建设的若干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的创新点、研究不足和未来工作的展望。通过上述相关工作,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总体呈现出重点布局,缓慢提升—攻坚爬坡,稳步提高—质量并举,跨越发展的阶段演化过程。从形态演化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形态具有分形特征,但存在尺度空间限制和等级结构差异,并随着时间推移形态日趋成熟,结构日趋完善。从结构演化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结构呈现出由简单向复杂,由随机向无标度的整体演进过程,稳定性不断增强。内部结构则呈现出集中于以武汉为核心的江汉平原地区,并形成以武汉为顶点,南部恩施至武汉,北部十堰至武汉,中部襄阳至荆州的近卧A形格局。同时低等级线路大量围绕高等级线路展布,并且显着集中于高速公路沿线,其对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控制能力最强。从功能演化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功能不断提升,网络连接的时空间成本下降显着,同时关键城市在沟通省内城市间联系的地位不断凸显,形成以武汉为一级中心,襄阳、宜昌为二级中心具有等级层次特征的陆路交通网络区域分异。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高等级线路布局深刻影响省内区域联系能力,在大幅改善省内交通通达性的同时,造成强烈的空间扰动。从空间格局来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布局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间、城—乡间、平原—山地间的空间分异。但随着网络发育,其布局日益突破地形、水域等的限制,向地理空间细部拓展,短程连接逐渐增多,区域差异逐渐缩小,空间收敛现象明显。从驱动机制来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演进表现出内部系统组织嬗变与外部要素输入响应的共同作用过程,内部呈现出由“量”变向“质”变的演进过程,外部则呈现出自然地理、人口布局、交通方式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交替主导作用的过程。从空间溢出来看。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演进存在明显的方向性,自身变化与邻近单元变化方向基本一致。同时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背景的关系密切,当研究单元临近均为高水平时,其获得正向溢出的概率明显高于临近低水平单元。交通网络建设同时具有时间滞后性。
周伟[8](2019)在《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审视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作为国家复兴、民族富强的人才资源储备,是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自1985年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以来,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不乐观,部分指标出现持续下滑现象。基于此,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对湖北省2015-2017年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了解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探索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从不同视角寻求有效方法与手段,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提升。研究结果表明:(1)湖北省大学生体质测试整体达标率为85.38%,男生达标率为81.75%,女生达标率为90.77%。(2)与2014年全国均值相比,湖北省大学生身高、体重均呈上升趋势,且BMI值均处于正常体重区间内;肺活量平均值呈较小幅度上升趋势,但依然低于全国大学生平均水平,男生各项平均值均呈下降趋势,女生各项平均值均呈上升趋势;男生在肺活量、立定跳远、50米上呈下滑趋势,女生仅有肺活量呈下降趋势。通过对学生问卷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生活作息、课堂体育学习、课外体育锻炼、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与政策执行力、互联网+体育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级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运用回归分析,进一步确定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关键因素,发现生活作息与体质等级之间无显着性差异。表明课堂体育学习、课外体育锻炼、体质健康测试与政策执行力、互联网+体育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提出以学校体育为根本:(1)构建“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通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的创新,课程评价体系的完善以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通过课外活动的开展,激励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3)资源整合助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信息中心建设,健全大学生体质健康档案与运动处方库,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科学指导。(4)融合科技、网络共促学生体质健康发展,通过互联网植入体育课堂,协助大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5)学校体质健康测试政策的落实与执行。因此,加强学生课内外体育锻炼,培养大学生的自主体育锻炼意识,形成“课内学习-课外巩固-监测反馈-科学辅助”的健康管理模式,以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董玉婷[9](2018)在《嘉定区某小学及中学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上海市嘉定区儿童青少年能量和主要营养素的摄入情况,为调整学生合理膳食、制定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上海市中小学生膳食与健康状况监测及伤害调查”资料,选取调查中617岁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h膳食回顾询问法收集膳食资料和家庭调味品称重调查,获得营养素摄入量,并与推荐摄入量进行比较。结果调查共纳入138人,其中男生68人,女生70人。学生能量、蛋白质摄入充足。其他营养素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铁等的摄入量达到了推荐摄入量的标准,但维生素A、钙、锌等摄入还存在相对不足,钠的摄入远超推荐摄入量。蛋白质供能比符合推荐标准,脂肪供能比高于推荐标准,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较低。营养相关指标中贫血主要与母亲的文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上海市嘉定区中小学生膳食中能量和主要营养素基本能满足日常需求,但仍有部分营养素摄入量存在不足,低于推荐摄入量。能量营养素来源不平衡,碳水化合物摄入量稍显不足,脂肪供能比偏高。建议加强营养教育,改善学生饮食习惯,膳食摄入以谷物为主,增加奶类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蔬菜、水果等食物的摄入,减少油炸食品等脂肪含量较高食物的摄入。
潘思杏,李春灵,彭如宽,蔡秋玲[10](2018)在《2014年广西汉、壮族学生体质状况的比较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广西汉、壮族学生体质状况的差异,为制定两个民族学生的体质发育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2014年广西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对广西718岁汉、壮族学生的体格、体能(生理机能、运动素质)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体格发育方面,男女大多数年龄组身高、体重表现为汉族高于壮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机能方面,壮族学生肺活量优于汉族学生,体重肺活量指数同样表现为壮族高于汉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素质方面,男女速度、耐力、力量3项指标总体均表现为壮族成绩优于汉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运动素质指标中,总体表现为壮族成绩优于汉族,男女具有民族差异的年龄组不全相同,男生表现为大多数年龄组,而女生50m跑所用时间为高年龄组(1618岁)、立定跳远距离与身高比值则为低年龄组(79岁、1315岁)。结论:广西718岁汉、壮族学生的体质状况存在着明显差异,汉族学生体格发育优于壮族,但壮族学生的生理机能、运动素质优于汉族。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一.引言 |
| (一)选题依据 |
| (二)选题目的与意义 |
| 二.文献综述 |
| (一)国外中小学生体质研究现状 |
| 1.美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2.日本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3.欧盟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二)国内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1.湖北省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2.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现状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 1.体质 |
| 2.健康 |
| 3.体质与健康 |
|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研究指标 |
| (三)研究方法 |
| 1.文献资料法 |
| 2.数理统计法 |
| 3.对比分析法 |
| 四.结果 |
| (一)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 |
| (二)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 |
| (三)湖北省松滋市城市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 |
| (四)湖北省松滋市乡村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 |
| (五)湖北省松滋市乡村初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结果 |
| (六)湖北省松滋市城乡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动态变化 |
| 五.讨论 |
| (一)身体形态讨论 |
| 1.身高指标讨论 |
| 2.体重指标讨论 |
| 3.超重肥胖讨论 |
| (二)身体机能讨论 |
| 1.肺活量讨论 |
| (三)身体素质讨论 |
| 1.速度素质讨论 |
| 2.柔韧素质讨论 |
| 3.力量素质讨论 |
| 4.耐力素质讨论 |
| 六.结论与建议 |
| (一)结论 |
| 1.身体形态方面 |
| 2.生理机能方面 |
| 3.身体素质方面 |
| (二)建议 |
| 1.建议湖北省松滋市各中小学每学期开学开展一次体质健康教育讲座.542.建议湖北省松滋市城市及乡村增加操类体育课程比例 |
| 2.建议湖北省松滋市提高操类体育课程比例 |
| 3.建议湖北省松滋市乡村增加体育课耐力素质训练频次 |
| 4.建议增设各学段体质健康达标考试并适当增加分值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意义 |
| 二、研究现状 |
| 三、基本史料与研究重难点 |
| 四、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战后湖北省防疫形势 |
| 第一节 历史上湖北的疫灾概说 |
| 一、民国以前湖北的疫情 |
| 二、民国时期湖北的疫情 |
| 第二节 战后湖北省疫情 |
| 第三节 战后湖北省卫生医疗条件 |
| 一、卫生机关情形 |
| 二、开业卫生人员与私立医疗机构情形 |
| 第二章 战后湖北省卫生建设 |
| 第一节 卫生部门五年建设计划 |
| 一、医政建设 |
| 二、防疫建设 |
| 三、保健建设 |
| 第二节 卫生行政系统的调整 |
| 一、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
| 二、省级各卫生机关 |
| 三、县级各卫生机关 |
| 第三节 复员卫生工作的办理 |
| 第四节 环境卫生的改良 |
| 一、举办卫生运动 |
| 二、办理卫生工程与环境卫生 |
| 第五节 特定人群健康卫生的促进 |
| 一、办理妇婴卫生 |
| 二、推进学校卫生 |
| 三、举办儿童节纪念活动 |
| 第六节 善后救济总署湖北分署的援助 |
| 一、设立湖北分署 |
| 二、开展卫生业务 |
| 第三章 战后湖北省防疫机制的重构 |
| 第一节 提前部署,有效防范 |
| 第二节 颁布规定,宣传常识 |
| 一、颁行防疫法规 |
| 二、宣传防疫常识 |
| 第三节 实施灭虫,抑制传播 |
| 第四节 预防接种,加强免疫 |
| 第四章 战后湖北省卫生与防疫建设的评析 |
| 第一节 绩效评估 |
| 一、工作成效 |
| 二、存在问题 |
| 第二节 制约因素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缘起 |
| 二、选题意义 |
| 三、研究现状及评析 |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 五、理论基础 |
| 六、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思想层面:近代中国训育制度的理论探讨 |
| 第一节 清末“训育”概念的传入 |
| 一、“训育”传入的背景 |
| 二、“训育”传入的主体 |
| 三、“训育”传入的内容 |
| 第二节 民国前期训育内涵的争辩 |
| 一、训育重要性的探讨 |
| 二、训育内涵的博弈 |
| 三、训育实施路径的论争 |
| 第三节 民国后期训育理论体系的构建 |
| 一、训育理论知识体系的形成 |
| 二、训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训育思想 |
| 第二章 实践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实际探索 |
| 第一节 清末新式学堂“训育”的践行 |
| 一、“监学官”的设立与管理规则的颁布 |
| 二、“寄宿舍制度”的出现 |
| 三、以“经学”为主体“训育”课程的开设 |
| 第二节 民国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验 |
| 一、“学监制”的续存 |
| 二、“学生自治会”的成立 |
| 三、“经学”训育课程的延续 |
|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高等院校训育的试行 |
| 一、“导师制”的先行 |
| 二、训育组织的杂出 |
| 三、“党义课程”的开设 |
| 第三章 制度层面: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构建完型 |
| 第一节 训育制度建立的缘由 |
| 一、“学校风潮”频发的推动 |
| 二、国际联盟教育考察团的建议 |
| 三、战时施政方针及教育政策的导引 |
| 第二节 学制系统“训育”的构建 |
| 一、训育方针的艰难确立 |
| 二、训育标准的加速订定 |
| 三、“导师制”的大力倡导 |
| 第三节 管理系统“训育”的编织 |
| 一、训育组织“训导处”的建立 |
| 二、训育研究委员会的设立 |
| 三、三民主义青年团的成立 |
| 第四章 全面推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高校训育制度的实况 |
| 第一节 “导师制”的实施 |
| 一、国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 二、私立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 三、教会高校“导师制”的实施 |
| 第二节 “训导处”的设立 |
| 一、国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 二、私立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 三、教会高校“训导处”的设立 |
| 第三节 “三民主义青年团”的引入 |
| 一、国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 二、私立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 三、教会高校“三青团”的运作 |
| 第五章 历史反思:近代中国高校训育制度的评析 |
| 第一节 训育制度的总体评析 |
| 一、训育制度的内在联系 |
| 二、训育制度的功能体现 |
| 第二节 导师制的评析 |
| 一、从师生情感交流的角度看 |
| 二、从学子民族精神的角度看 |
| 三、从学生思想行动的角度看 |
| 第三节 训导处的评析 |
| 一、导致学校管理的行政性 |
| 二、催生校园氛围的政治化 |
| 三、加强学生思想的控制力 |
| 第四节 三青团的评析 |
| 一、于学子抗敌热情的影响 |
| 二、同高校政治色彩的关系 |
| 三、与学生进步运动的联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1.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内容 |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2.文献综述 |
| 2.1 概念 |
| 2.1.1 学龄前儿童 |
| 2.1.2 体质健康 |
| 2.1.3 认知 |
| 2.2 国内外对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的研究 |
| 2.2.1 国内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 2.2.2 国外学龄前儿童体质健康研究概况 |
| 2.3 体质健康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 3.对象与方法 |
| 3.1 受试对象招募情况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实验流程 |
| 3.2.2 测试指标与方法 |
| 3.2.3 统计方法 |
| 4.研究结果 |
| 4.1 受试者基本信息 |
| 4.2 受试者家庭背景情况 |
| 4.3 共线性诊断结果 |
| 4.4 不同等级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 |
| 4.5 体质健康得分对认知能力影响的亚组分析 |
| 4.6 男童中体质健康得分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
| 5.分析与讨论 |
| 5.1 体质健康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
| 5.2 体质健康促进认知能力的性别差异 |
| 6.结论与建议 |
| 7.局限性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一 《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城市版 |
| 附录二 调查问卷 |
| 附录三 认知能力计算方法 |
| 附录四 幼儿体质健康测试各项目评分标准 |
| 附录五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现实背景 |
| 1.1.2 理论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现实意义 |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 1.3.1 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内容 |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技术路线 |
| 1.5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 |
| 1.5.1 自然地理概况 |
| 1.5.2 社会经济概况 |
| 1.5.3 交通事业发展概况 |
| 1.5.4 数据来源与处理 |
| 1.6 研究主题选择缘由 |
| 1.6.1 为何选择陆路交通网络 |
| 1.6.2 为何选择湖北省 |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
| 2.1 概念界定 |
| 2.1.1 陆路交通网络 |
| 2.1.2 空间溢出效应 |
| 2.2 相关基础理论 |
| 2.2.1 交通区位论 |
| 2.2.2 分形理论 |
| 2.2.3 复杂网络理论 |
| 2.2.4 通达性理论 |
| 2.2.5 空间外部性理论 |
|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2.3.1 交通网络分形形态特征 |
| 2.3.2 复杂交通网络结构性质及演化 |
| 2.3.3 交通网络空间通达性及应用 |
| 2.3.4 交通网络布局建设的空间溢出效应 |
| 2.3.5 研究评述 |
| 3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形态演进 |
| 3.1 网络饱和形态演化 |
| 3.1.1 网络饱和分维测度 |
| 3.1.2 分类型网络饱和形态分析 |
| 3.1.3 分时段网络饱和形态演化 |
| 3.2 网络覆盖形态演化 |
| 3.2.1 网络覆盖分维测度 |
| 3.2.2 分类型网络覆盖形态分析 |
| 3.2.3 分时段网络覆盖形态演化 |
| 3.3 网络连接形态演化 |
| 3.3.1 网络连接分维测度 |
| 3.3.2 网络连接形态分析 |
| 3.3.3 网络连接形态演化 |
| 3.4 网络扩展形态演化 |
| 3.4.1 网络扩展分维测度 |
| 3.4.2 分类型网络扩展形态分析 |
| 3.4.3 分时段网络扩展形态演化 |
| 3.5 本章小结 |
| 4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结构演进 |
| 4.1 复杂陆路交通网络构建 |
| 4.1.1 网络拓扑错误修复 |
| 4.1.2 复杂拓扑网络建构 |
| 4.1.3 复杂属性提取与计算 |
| 4.2 节点连接性演化 |
| 4.2.1 节点连接性测度 |
| 4.2.2 节点度分布演化 |
| 4.2.3 节点度分布空间分异演化 |
| 4.3 网络连通性演化 |
| 4.3.1 网络连通性测度 |
| 4.3.2 网络连通性演进 |
| 4.3.3 网络连通性空间分异演化 |
| 4.4 网络集聚性演化 |
| 4.4.1 网络集聚性测度 |
| 4.4.2 网络集聚分布演化 |
| 4.4.3 网络集聚空间分异演化 |
| 4.5 网络稳定性演化 |
| 4.5.1 网络稳定性测度 |
| 4.5.2 随机攻击模拟 |
| 4.5.3 恶意攻击模拟 |
| 4.5.4 网络稳定性评价 |
| 4.6 网络团组特征演化 |
| 4.6.1 网络团组特征测度 |
| 4.6.2 网络团组特征评价 |
| 4.7 本章小结 |
| 5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功能演进 |
| 5.1 时空通达性测度 |
| 5.1.1 距离通达性模型 |
| 5.1.2 时间通达性模型 |
| 5.1.3 通达性要素提取 |
| 5.2 距离通达性演化 |
| 5.2.1 节点距离通达性演化 |
| 5.2.2 节点-县域距离通达性演化 |
| 5.2.3 县域距离通达性演化 |
| 5.3 时间通达性演化 |
| 5.3.1 节点时间通达性演化 |
| 5.3.2 节点-县域时间通达性演化 |
| 5.3.3 县域时间通达性演化 |
| 5.3.4 县域交通联系网络结构演化 |
| 5.4 本章小结 |
| 6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时空间演进特征与驱动力分析 |
| 6.1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时空间演进特征 |
| 6.1.1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时间演进历程 |
| 6.1.2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空间格局分析 |
| 6.2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的驱动力分析 |
| 6.2.1 内部驱动力测度 |
| 6.2.2 外部驱动力测度 |
| 6.2.3 内部动态演化分析 |
| 6.2.4 外部输入响应分析 |
| 6.3 本章小结 |
| 7 湖北省陆路交通网络演化的空间溢出效应 |
| 7.1 溢出效应测度 |
| 7.1.1 传统马尔科夫链 |
| 7.1.2 空间马尔科夫链 |
| 7.2 类型划分与空间权重确定 |
| 7.2.1 类型划分 |
| 7.2.2 空间权重确定 |
| 7.3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 7.3.1 基于传统马尔科夫链的溢出效应 |
| 7.3.2 基于空间马尔科夫链的空间溢出效应 |
| 7.4 本章小结 |
| 8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政策启示 |
| 8.3 可能的创新点 |
| 8.4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1 |
| 附录2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大学生全面发展是时代的诉求 |
| 1.1.2 遏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迫切需要 |
| 1.1.3 湖北省高校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历史责任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文献综述 |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国外研究现状 |
| 1.3.4 研究述评 |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图 |
| 1.4.1 研究思路 |
| 1.4.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 1.5 研究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 1.5.1 研究内容 |
| 1.5.2 创新点 |
|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研究方法 |
| 2.2.1 文献资料法 |
| 2.2.2 问卷调查法 |
| 2.2.3 对比分析法 |
| 2.2.4 数理统计法 |
| 第3章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 |
| 3.1 2015-2017年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分析 |
| 3.1.1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等级分布状况 |
| 3.1.2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值分布状况 |
| 3.1.3 湖北省大学生不同项目测试等级率比较分析 |
| 3.1.4 湖北省大学生不同项目测试平均值对比分析 |
| 3.2 身体形态比较与分析 |
| 3.2.1 身高 |
| 3.2.2 体重 |
| 3.2.3 体重指数(BMI) |
| 3.3 身体机能比较与分析(肺活量) |
| 3.4 身体素质比较与分析 |
| 3.4.1 速度素质(50 米) |
| 3.4.2 爆发力素质(立定跳远) |
| 3.4.3 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 |
| 3.4.4 耐力素质(1000 米、800 米) |
| 3.4.5 力量素质(引体向上、仰卧起坐)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 |
| 4.1 影响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相关性分析 |
| 4.1.1 相关分析变量选择 |
| 4.1.2 相关分析结果 |
| 4.2 影响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因素回归分析 |
| 4.2.1 回归方程模型选择 |
| 4.2.2 回归方程方差检验 |
| 4.2.3 回归结果分析 |
| 4.3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
| 4.3.1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课堂体育学习 |
| 4.3.2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课外体育锻炼 |
| 4.3.3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政策执行力 |
| 4.3.4 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之互联网+体育 |
| 4.4 本章小结 |
| 第5章 促进湖北省大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
| 5.1 构建“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
| 5.1.1 体育课程设置 |
| 5.1.2 体育课程内容设置 |
| 5.1.3 优化与创新体育教学方法 |
| 5.1.4 体育课程评价体系 |
| 5.2 以“健康第一”为理念,实施课堂内外一体化教学 |
| 5.2.1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加强校内外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
| 5.2.2 成立单项体育社团,充分发挥社团的特长 |
| 5.2.3 遴选优秀教师指导体育社团 |
| 5.2.4 举办多种多样的比赛,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
| 5.3 资源整合助推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建设 |
| 5.3.1 成立区域大学生体质健康信息共享平台 |
| 5.3.2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档案库 |
| 5.3.3 建设学生运动处方数据库 |
| 5.4 融合科技、网络共促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
| 5.4.1 建立网络体育课堂 |
| 5.4.2 开发运动邀约功能 |
| 5.4.3 搭建“互动”式学习平台 |
| 5.5 健全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的执行与监督机制 |
| 5.5.1 推行学校责任制,落实学生体质健康政策执行 |
| 5.5.2 引入第三方监测机构,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政策监督 |
| 5.5.3 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达标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与岗位评价 |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 6.1 结论 |
| 6.2 建议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与目录 |
| 附录A |
| 附件B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1.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研究方法 |
| 1.2.1 问卷调查法 |
| 1.2.2 膳食调查 |
| 1.2.3 体格测量 |
| 1.2.4 营养缺乏症筛查 |
| 1.3 评价标准 |
| 1.3.1 膳食营养评价标准 |
| 1.3.2 体格发育评价标准 |
| 1.3.3 贫血筛查标准 |
| 1.4 质量控制 |
| 1.4.1 问卷质控 |
| 1.4.2 仪器质控 |
| 1.4.3 人员质控 |
| 1.4.4 现场质控 |
| 1.5 统计学分析 |
| 1.6 伦理考虑 |
|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
| 2.1 调查对象组成 |
| 2.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2.2.1 调查对象身高情况 |
| 2.2.2 调查对象体重情况 |
| 2.2.3 调查对象体质指数(BMI)情况 |
| 2.3 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 |
| 2.3.1 能量的营养素来源 |
| 2.3.2 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与推荐标准比较的人群分布 |
| 2.4 乳制品及营养素补充剂摄入情况 |
| 2.4.1 乳制品摄入情况 |
| 2.4.2 营养素补充剂摄入情况 |
| 2.5 用餐地点分布 |
| 2.6 食物摄入频率 |
| 2.6.1 碳酸饮料摄入频率 |
| 2.6.2 油炸食物摄入频率 |
| 2.7 学生身体活动时间 |
| 2.7.1 平均每日睡眠时间 |
| 2.7.2 平均每日体育活动时间 |
| 2.7.3 平均每日静态身体活动时间(写作业、阅读等) |
| 2.8 营养相关指标筛查情况 |
| 2.8.1 营养不良筛查情况 |
| 2.8.2 营养过剩筛查情况 |
| 2.8.3 贫血检出情况 |
| 2.9 家庭基本情况及营养相关指标影响因素统计分析 |
| 2.9.1 家庭基本情况 |
| 2.9.2 营养相关指标影响因素的统计分析 |
| 3 讨论 |
| 3.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
| 3.2 调查对象营养素摄入情况 |
| 3.2.1 调查对象能量、主要营养素摄入情况及三大产能营养素供能比 |
| 3.2.2 调查对象能量及主要营养素摄入量人群分布情况 |
| 3.3 乳制品及营养素补充剂摄入情况 |
| 3.3.1 调查对象乳制品摄入情况 |
| 3.3.2 调查对象营养素补充剂摄入情况 |
| 3.4 调查对象用餐地点分布情况 |
| 3.5 调查对象食物消费频率情况 |
| 3.5.1 调查对象碳酸饮料消费频率 |
| 3.5.2 调查对象油炸食物消费频率 |
| 3.6 调查对象身体活动时间 |
| 3.6.1 调查对象平均每日睡眠时间 |
| 3.6.2 调查对象平均每日体育活动时间 |
| 3.6.3 调查对象平均每日静态身体活动时间(写作业、阅读等) |
| 3.7 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及贫血筛查情况 |
| 3.8 家庭基本情况及营养相关指标多因素分析 |
| 3.9 家庭访谈 |
| 4 结论 |
| 4.1 主要研究结果 |
| 4.2 研究的创新性 |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 4.4 对策及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1 综述学生膳食营养及膳调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 参考文献 |
| 附录2 嘉定区中小学生膳食营养调查问卷 |
| 附录3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 附录4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课题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来源 |
| 1.2 研究方法 |
| 1.3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体格指标 |
| 2.2 机能指标 |
| 2.3 运动素质指标 |
| 2.3.1 速度和耐力 |
| 2.3.2 力量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