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琦[1](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易[2](2016)在《《南方日报》与《广西日报》“一带一路”报道研究》文中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梦和世界梦的交汇点,《南方日报》和《广西日报》作为相关省份的主流媒体,理应成为宣传报道“一带一路”的主力军。两报都肩负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一带一路”建设争取舆论支持的重任。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提升两报报道水平是很有必要性和紧迫性的任务。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结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框架理论对比、分析2015年两报是如何呈现“一带一路’新闻的。根据数据分析,两报在过去的一年,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做了不少优秀的报道,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两报共同存在官话多、民话少,道理多、故事少等问题。此外,《广西日报》报道量偏少、报道力度不足;报道深度不够;稿件自采率低。《南方日报》没有充分利用新媒体,缺乏集成式报道,生动性差;过度集中于财经报道,不够全面以及与国外媒体联动不足。针对两报不足之处,本文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两报应贴近群众,多说民话;关注个体,多讲故事;走出去,请进来。《广西日报》应坚持常态化报道;合理扩版,扩大信息总量;增强报道深度,以深治快;坚持原创性,提高自采率。《南方日报》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控制财经报道比例;走出去,请进来。
李青山[3](2015)在《中国近代(1840-1949年)兽医高等教育溯源及发展》文中指出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大门,西学东渐带来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高等教育理念。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和北洋马医学堂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开端,也有了中、西兽医之分。自此伊始到新中国成立前约一个世纪,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经历了几次重大调整和变革,在波折中发展,直至新中国成立。本论文以1840-1949年前后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大量史料和数据为论证依据,综合运用教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方法,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100余年的变迁进行回顾和系统分析。论文系统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以政权更迭变化引起的学制变化和高校变迁为主线,讲述了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不同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思想和机构设置差异,并立足于当时兽医高等教育所处的政治、社会和历史环境,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情况和变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和分析。阐述了不同3个历史时期的兽医高等教育情况,即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从萌芽到起步阶段,并处于由传统兽医高等教育向近代兽医高等教育转变初期;1912-1937年的民国初至抗日战争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与畜牧教育并行,畜牧兽医高等教育初具规模,并且发展态势良好;1937-1949年抗日战争开始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就,并开始真正独立于畜牧教育,但由于战争等原因,在艰难发展中迎来新中国成立。论文通过列举了4所代表性高校和教育机构,以及其兽医高等教育的溯源和发展,以期以点带面,对当时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创建、发展、变迁和动因进行案例分析,并将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进步等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的影响进行论述和分析。正文介绍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源起的社会背景,回顾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整体发展情况,以清末民初两种学制下的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迁为主线,论述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变迁,并在机构设置、师资队伍、教学开展、大才培养、国际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并对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制约因素,如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五四”运动前夕、抗日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次关于教育发展路线的争论对兽医高等教育的影响。在以历史时间轴为脉络,进行宏观分析的基础上,论文第三章到第六章选择了4个代表性案例: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到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沿革,是中国近代最完整和最复杂的一段兽医高等教育历史;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是中国近代兽医高等大才培养的摇篮,其发展沿革能体现出国民党政府时期整个兽医高等教育发展,也是当时农业高等教育的缩影;北洋马医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先河,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兽医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国立兽医学院为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是西北地区兽医高等教育的代表,也是当时西北高等教育的缩影。在高等学校和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变迁过程中兽医高等教育工作者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蔡无忌、罗清生、熊大仕、盛彤笙、陈之长等一批杰出的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家和科学家为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论文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和总结兽医高等教育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只有在稳定和谐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下,尊重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对兽医高等教育长远规划,才能培养出具有现代大学人文素养和解决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的合格兽医师。同时在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钱继云[4](2014)在《《诗刊》与1980年代诗歌创作》文中研究说明1980年代是当代诗歌复兴与繁荣的时段,作为诗歌界最重要的官方刊物,《诗刊》在此时代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有着诸多作为,它对八十年代诗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八十年代诗歌复兴的前奏在七十年代末便已响起,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促使“为文艺正名”的步伐加速。《诗刊》在1979年以“二为”方向、“双百”方针为指导对一己的办刊方针进行了调整,旨在繁荣新诗创作,同时建设新诗创作者的队伍。考察新方针导引下的《诗刊》,其刊发的作品从主题到诗艺都呈现出显着的转型期的表征,从刊物所召集的诗人群体来看,其八十年代主要供稿人的团队也已初步成形。七十年代末《诗刊》的转型之一体现为对原刊于民刊的朦胧诗的转载。刊物在八十年代初的朦胧诗诗潮中扮演了弄潮儿的角色,这种展露峥嵘既体现为对那场声势浩大的关于“朦胧诗”及“三个崛起”论争的发起与积极参与,也表现在作品刊登上对从思想内核到艺术手法都显别于诗歌传统的朦胧诗作的倚重。在新旧两种诗观冲突的梳理中,厘清诗学的以及非诗的因素,就可以解释原本一场以问题讨论为初衷的学术性争鸣何以最终以思想“清污”的运动收场。这其中刊物所暴露出的局限性显然与主流意识形态及文学体制密切相关。朦胧诗潮后,在新生代揭竿而起的浮华背景下,《诗刊》以其敏锐的眼光、良好的品位以及包容的心态,上下求索,沉稳而不失活泛。从诗歌创作到诗评、诗论,从栏目设计、编辑理念到评论文章、理论研讨会,都旨在探索后朦胧时期诗潮的多元化衍生,这种探索的痕迹通过这一时段所刊诗作可得到印证。诗潮之外,作为媒介,《诗刊》通过其“青春诗会”与“刊授学院”两个重要品牌分别对高端的与普通的作者进行引导与塑造,并以“诗歌信箱”、“读者中来”等着眼于读者的栏目使得读、写、编的诗歌观念与审美品位趋于一致与和谐。诗歌传播方面,刊物通过诗朗诵的倡导促进诗歌的共时性传播;同时又藉由诗歌评奖使诗作经典化,以利于其历时性传承。在八十年代诗学的海外资源方面,《诗刊》对欧美诗歌的译介对当代诗人从诗歌理念到表现手法产生了极大影响。此外,对海峡彼岸诗歌的推介还占有《诗刊》的绝对比重,在八十年代此岸对彼岸诗歌的传播全貌中,《诗刊》起到了引领与推助作用,其中体现出台湾诗歌与大陆诗歌中现代派的此消彼长、相互错节的现象。《诗刊》在整个八十年代诗歌美学建构中也颇有建树:对现实主义的倚重、对文化之根的回溯和对抒情传统的持守,体现了刊物在诗歌美学基本原则与结构方面的主张;对短诗、叙事诗以及诗歌语言的探索,体现了刊物在诗歌文体方面的倡导;诗人关于生活与自我的诗思也通过刊物得以表达与呈现。论文前三章以时间为经线,以思潮为关键词,分别论述七十年代末思想解放运动启示下的“为文艺正名”的呼声、朦胧诗潮以及后朦胧时期诗歌潮流的多元化衍生;后三章则分别论述《诗刊》对八十年代诗歌生产与传播的影响、对彼时诗坛重要的诗学资源的引入以及刊物自身在诗歌美学方面的建构等,以显现《诗刊》对八十年代诗歌创作所起的作用。
陆继锋[5](2013)在《中国民族院校办学理念的变迁研究》文中提出民族院校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形式,是中国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状况与办学水平事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是不同时期办学思路、办学过程与办学特色的高度凝练,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历史性与逻辑性相统一的选择结果,是民族院校立足自身发展并彰显特色的顶层设计。研究民族院校办学不仅要追溯历史传统,探寻办学规律,更要认清现实,促进其当下和未来的发展,实现历时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统一。故此,本研究从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迁切入,以“办学理念源于办学实践又指导办学实践”为逻辑出发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采用历史研究、文献研究、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梳理民族院校历史和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办学理念,进而得出了民族院校及其理念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内容:首先,历史传统是民族院校发展的根基,它孕育了民族院校办学理念;变革是民族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它提升着民族院校办学理念。民族院校需要在“变”与“不变”之间做出抉择,既不能抛弃历史与传统,也不能固步自封,亦步亦趋。其次,特殊性是民族院校的天然属性。在发展历程中,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实现了自身的“再生产”——源于特殊并促进特殊;特殊性决定了民族院校特色,特色理念是民族院校的“特殊”资本,是其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作为一种教育形式,民族院校固要守住特色,却不能把特殊作为发展的资本。民族院校需要在“特”与“不特”做出权衡,不能失其“特”,亦不能舍其“不特”,而需要进一步利用“不特”来支持“特”的发展。第三,民族院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使命既有自身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之“利”,也有影响发展之“不利”。民族院校需要不断提升理念,化“不利”为“利”,以促进民族院校持续健康发展。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能为建设高水平民族院校提供借鉴和参考,最终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传承和创新少数民族文化,服务我国民族工作和教育工作乃至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同时,本研究对于拓宽当代大学办学理念研究领域,丰富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亦有一定的贡献。
赵小平[6](2012)在《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 ——以法治科技观为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选取“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史考察”为题,以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科技观为线索,遵循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思路,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了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从萌芽到确立的艰难历程,并借助科技事件,进一步揭示了不同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状况。论文具体分六章展开分析:第一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根据地时期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是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摇篮。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与法治观指引下,根据地科技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得以初步确立并促进了科技事业的发展,但这种“阶级性”与“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日后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中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影响。第二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成立后初步确立,在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科研机构与社团、科技奖励、科技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国际科技合作等方面展开,科技文化在科技法制的框架内建设发展。中国科学院的组建、留学生归国潮、技术革新运动以及“156项”工程的实施等科技事件揭示出法治科技观指引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共同促进了共和国科技事业向前发展。第三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在强调“阶级性”的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建设从总体上经历了停滞、削弱及走下坡路的过程,科技界反右、科技大跃进以及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科技事件反映了“重人治、轻法治”科技观影响下的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在曲折中发展。正是有了科学精神的回归与中共中央即时纠偏,才能取得成功合成牛胰岛素等标志性科技成就,从而迎来共和国第一个科技发展的黄金期。第四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毛泽东《最高指示》被视为科研领域人们行为与判断是非的准则。科技法制建设几近空白,科技事业遭受严重摧残。对相对论的批判与蜗牛事件是文革时期批判资产阶级学说、批判洋奴哲学的典型,揭示出“人治+群治”科技观影响下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共和国同世界本来缩小的科技差距又拉大了。第五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也推动了科技领域“人治”观念向“法治”观念的革新。摒弃“阶级性”的法治化科技观在这一时期逐步确立,以《科技进步法》为龙头的科技法制体系到1993年已初步形成。伴随着科技法制的恢复发展,科研机构与社团相继恢复建立,科技人员与科学的地位获得了极大提高,共和国迎来了科技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期。陈梦猇事件、韩琨事件以及曹时中事件反映出法治化科技观引导下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进程;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使共和国获得南极事务的决策权,标志着共和国的极地考察事业进入一个新阶段,预示着共和国的国际科技合作走向世界。第六章,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自1993年《科技进步法》实施以来,第三代与第四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新时期的科技法制建设。“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以宪法形式确立,共和国终于从人治走上了法治的轨道。从此,共和国科技法制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科技为奋斗目标的新阶段。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法治科技观的确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在2010年基本形成,科技文化在建设健全的科技法制框架内谐调发展,共和国迎来科技发展的第三个黄金期。三桩科普文章官司反映了科技人员在自觉履行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揭示出中国科技界的社会分层状况与科学精神的部分缺失。“汉芯”事件的披露与处理显示出全社会尤其是科技共同体的科技法律意识在不断提高,促进了科研诚信法制建设,也反映出科技评价法律机制亟待改进;《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事件,引起了全社会对科学精神的关注。这几起科技事件折射出“功利性”法治科技观的消极影响,启示我们应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结论:萌芽于根据地时期的法治科技观在共和国经历了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确立过程,以法治科技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科技文化是科技法制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而科技法制则是科技文化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建设的历程启示我们:必须坚决摒弃“阶级性”的法治科技观,逐步摒弃“功利性”的法治科技观,构建一种新型的和谐法治科技观。
温明亮[7](2010)在《泰国孔子学院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世界上出现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为汉语的国际推广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在此背景下,中国政府推行“汉语桥”工程,目前已经在全世界88个国家建立了两百多所孔子学院。各个国家、地区由于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和背景,不同国家地区的孔子学院在办学模式、发展情况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在亚洲,泰国目前是拥有最多孔子学院的国家之一,共12所,数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本文先介绍泰国孔子学院的现状,接着分析泰国孔子学院快速发展的原因,阐述中国经济的强大、中泰友好关系、以及泰国华人及泰国王宫的推动是汉语热以及孔子学院快速发展主要原因。然后以全球本地化的策略分析泰国孔子学院发展的经验。本文最后分析了泰国孔子学院面临的困难,并以全球本地化战略理论,同时借鉴其它国家语言国际推广机构以及其它孔子学院的经验来解决泰国孔子学院的教材、师资、管理人才‘等本地化问题。研究泰国孔子学院的现状,分析泰国孔子学院发展的背景历史,归纳总结泰国孔子学院的经验教训,有助于我们学习泰国孔子学院成功发展的经验,以指导其它国家孔子学院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借鉴外国语言推广机构以及其它孔子学院的经验,提出建议来促进泰国孔子学院的发展。
曾雁鸿[8](2001)在《中法线缆国际标准化专题座谈会在京举行》文中指出 由国家机械工业局主办,法国阿尔卡特·耐克森公司、中国机械工业国际合作咨询服务中心协办的线缆国际标准化专题讲座于2000年12月7日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副部长赵明生,国家机械工业局外事司处长吴启金,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邢玉久、副理事长曹亚琴等中方专家出席了会议;法国阿尔卡特·耐克森中国区域总裁戴麟博士,阿
中华医学会[9](1987)在《中华医学会七十年大事记(1915—1984)》文中认为 1963年9月21—29日,第八届全国外科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代表350人,大会及分组报告论文423篇。阿富汗、缅甸、锡兰、印尼、日本、朝鲜、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越南等国的20多位医师应邀参加会议并作学术报告。断肢再植首次成功,陈中伟医师和病人王存柏应邀到会讲话。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致谢 |
| 1 绪论 |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
| 1.2.1 期刊论文类 |
| 1.2.2 专着类 |
|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
| 1.3.1 研究的方法 |
| 1.3.2 研究的思路 |
|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
| 2.1 《装饰》创刊溯源 |
|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
| 2.2.1 封面文字 |
| 2.2.2 封面视觉图案 |
| 2.2.3 内页版面设计 |
|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
|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
|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
|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
|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
|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
|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
| 3.1 复刊时代背景 |
|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
|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
|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
|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
|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
|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
| 3.3.2 “装饰热”的兴起 |
|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
|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
|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
|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
|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
| 4.1 走入“全球化” |
|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
| 4.2.1 和谐的整体性 |
|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
|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
|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
|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
|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
|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
|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
|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
|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
|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
|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
|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
| 5 总结 |
|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
|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
|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
|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选题意义 |
| 1.3 研究样本 |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研究思路 |
| 1.5 文献综述和创新点 |
| 第二章 理论依据:“一带一路”报道的研究维度 |
| 2.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
| 2.1.1 党性观 |
| 2.1.2 喉舌观 |
| 2.2 媒介框架理论 |
| 2.2.1 框架理论的阐释 |
| 2.2.2 分析指标 |
| 第三章 两报“一带一路”报道对比 |
| 3.1 报道外部层面的分析 |
| 3.1.1 报道概况 |
| 3.1.2 报道版面 |
| 3.1.3 报道体裁 |
| 3.1.4 新闻来源 |
| 3.2 报道内部层面的分析 |
| 3.2.1 消息来源 |
| 3.2.2 报道主题 |
| 3.3 两报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践行 |
| 第四章 两报“一带一路”报道的不足和提升策略 |
| 4.1 两报“一带一路”报道的不足 |
| 4.1.1 两报共同存在的不足 |
| 4.1.2 《广西日报》存在的不足 |
| 4.1.3 《南方日报》存在的不足 |
| 4.2 两报提升“一带一路”报道水平的策略 |
| 4.2.1 两报共同的策略 |
| 4.2.2 《广西日报》的策略 |
| 4.2.3 《南方日报》的策略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 二、相关研究概述 |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搜集 |
|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
| 五、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
| 第一节 中国近代农业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 |
| 一、晚清社会的内忧外患与农业的衰败 |
| 二、洋务运动和维新思潮的影响 |
|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
| 四、军阀割据的结束及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影响 |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农业教育发展及影响因素 |
| 一、十九世纪末我国农业教育的起源和发展 |
| 二、中国近代不同政治体制下的农业教育机制 |
| 三、中国近代不同时期农业教育经费支持 |
| 四、科学技术发展对农业教育方式的影响 |
| 第二章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概况 |
|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我国传统兽医学的发展与成就回顾 |
| 一、传统兽医学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 |
| 二、中兽医病因学和诊断学的发展和技术应用 |
| 三、传统兽医在治疗学方面的经验积累 |
| 四、中国传统兽医学的学术特点和发展瓶颈 |
| 第二节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概况 |
| 一、清末民初不同学制下的兽医课程设置 |
| 二、中国近代畜牧兽医科系的分设和在农业院校中的教育比重 |
| 三、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机构设置和人才培养 |
| 四、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 |
| 第三节 中国近代兽医学术交流及科技成果推广 |
| 一、对中华传统兽医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
| 二、加大对近代西方先进兽医技术的交流和引进 |
| 三、建立现代兽医科研机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 第四节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发展制约因素 |
| 一、来自政府保守派的发展阻力及媚外派系的排挤 |
| 二、政局多变导致的办学波折 |
| 三、经费短缺造成的办学困难 |
| 四、近代农业教育自身的原因 |
| 第三章 京师大学堂农科兽医科目到北京农业大学兽医系(1840-1949年) |
| 第一节 戊戌新政: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兽医科目设置(1905-1914年) |
| 第二节 两度变迁: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到国立北京农业大学(191-1923年) |
| 第三节 战地风雨:战争时期的畜牧兽医高等教育(1921-1949年) |
| 一、两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的兽医高等教育(1921-1937年) |
| 二、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的兽医高等教育(1937-1949) |
| 第四节 解放区的兽医高等教育:华北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的渊源和发展(1939-1949年) |
| 一、延安自然科学院生物系 |
| 二、北方大学农学院 |
| 三、华北大学农学院 |
| 第五节 三分合一:北京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 |
| 第六节 :兽医人物——熊大仕与北京农业大学兽医高等教育 |
| 一、蜚声国内外的年轻学者和兽医寄生虫学奠基人 |
| 二、中国现代兽医高等教育事业的先驱之一 |
| 三、情系兽医事业——熊大仕奖学金的设立 |
| 第四章 北洋马医学堂开启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先河 |
| 第一节 解陆军之需:北洋马医学堂和陆军兽医学校 |
| 一、北洋政府时期:开启现代兽医高等教育先河 |
| 二、南京政府时期:军队兽医人才的教育基地 |
| 三、迁在安顺时期:战时陆军兽医的保障 |
| 第二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兽医大学:重启新中国军事兽医高等教育帷幕 |
| 第五章 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发展和变迁 |
| 第一节 三江汇金陵: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溯源 |
| 一、从江南储材学堂到江苏省第一农校 |
| 二、从三江师范学堂到江苏大学农学院 |
| 第二节 变迁与发展:南京时期与西迁重庆 |
| 一、国立中央大学成立初期的畜牧兽医系(1927-1936年) |
| 二、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的畜牧兽医系(1937-1949年) |
| 第三节 兽医人才摇篮:国立中央大学畜牧兽医系的师资力量和人才培养 |
| 一、完善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体系 |
| 二、雄厚的师资力量和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 |
| 第六章 中国第一所独立兽医学院 |
| 第一节 一位学者和一所学校:国立兽医学院的诞生 |
| 第二节 一栋建筑和一种精神:历经波折坚持办学 |
| 第三节 迎来曙光: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国立兽医学院 |
| 一、国立西北农业专科学校的并入和西北畜牧兽医学院的变迁 |
| 二、从国立兽医学院到甘肃农业大学的兽医高等教育成就 |
| 第七章 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启示和思考 |
| 一、中国近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
| 二、稳定和谐的内外环境是兽医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必备因素 |
| 三、兽医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尊重教育规律,立足当时经济社会现实,树立长远发展规划 |
| 四、立足服务国民经济和畜牧业发展来思考培养什么的人才,是兽医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 |
| 五、大力发展现代兽医高等教育的同时,还要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国传统兽医文化和兽医技术 |
| 附录 |
| 主要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诗刊》概观(1980 年代及此前) |
| 二、 1980 年代诗歌与《诗刊》研究 |
| 三、 思路、内容与方法 |
| 第一章 《诗刊》与 1980 年代诗歌格局的铺垫 |
| 第一节 复兴的“前夜”:“新时期”之前的诗歌概貌 |
| 第二节 思想的转轨:“为文艺正名” |
| 第三节 《诗刊》的方针调整 |
| 第四节 “早春”的萌动:1970 年代末的诗歌创作 |
| 第二章 《诗刊》与朦胧诗群的崛起 |
| 第一节 从“问题讨论”到“精神污染” |
| 第二节 两种诗歌观念的碰撞 |
| 第三节 “朦胧美”的诗学解析 |
| 第三章 《诗刊》与“后朦胧”诗潮的衍生 |
| 第一节 藉“新鲜血液”打造“新鲜岁月” |
| 第二节 诗歌创作的多元化探索 |
| 第三节 诗歌理论的多维拓展 |
| 第四章 《诗刊》与 1980 年代诗歌的生产与传播 |
| 第一节 “青春诗会”的诞生与繁荣 |
| 第二节 刊授学院:搭建交流平台 |
| 第三节 以读者为中心的互动 |
| 第四节 诗朗诵与朗诵诗 |
| 第五节 评奖与诗歌“经典化” |
| 第五章 《诗刊》与 1980 年代海外诗歌的引入 |
| 第一节 东欧的歌 |
| 第二节 西方之石 |
| 第三节 彼岸的风 |
| 第六章 《诗刊》与 1980 年代诗歌美学的建构 |
| 第一节 回归现实主义之后 |
| 第二节 诗歌文体的倡导 |
| 第三节 诗思的呈现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目录 |
| 绪论 |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 二、研究现状及评价 |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 第一章 院校萌芽与理念孕育 |
| 第一节 民族高等教育的最初形态 |
| 一、三种主要形式 |
| 二、元代民族高等教育 |
| 三、清代民族高等教育 |
| 四、贡献和启示 |
| 第二节 满蒙文高等学堂 |
| 一、诞生背景 |
| 二、办学特点 |
| 三、贡献和启示 |
| 第三节 蒙藏学校 |
| 一、北洋政府时期办学 |
|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办学 |
| 三、解放初期的蒙藏学校 |
| 四、贡献和启示 |
| 第四节 边疆院校 |
| 一、兴办与办学背景 |
| 二、边疆院校的兴办 |
| 三、办学特点与理念 |
| 四、贡献和启示 |
| 小结 |
| 第二章 延安首创与理念萌生 |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 一、背景 |
| 二、诞生与实践 |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 二、院校理念 |
| 小结 |
| 第三章 重建探索与理念初显 |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 一、筹建诞生(1950-1951) |
| 二、初建探索(1951-1966) |
| 三、曲折动荡(1966-1976) |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 二、院校定位 |
| 三、院校理念 |
| 小结 |
| 第四章 调整改革与理念成型 |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 一、恢复调整(1976-1985) |
| 二、前期改革(1985-1989) |
| 三、深化改革(1989-1993) |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 二、院校定位 |
| 三、院校理念 |
| 小结 |
| 第五章 加快发展与理念提升 |
| 第一节 办学实践 |
| 一、平稳发展(1993-2000) |
| 二、规模扩张(2000-2005) |
| 三、内涵提升(2005-) |
| 第二节 办学理念 |
| 一、民族教育理念 |
| 二、院校定位 |
| 三、院校理念 |
| 小结 |
| 第六章 理念变迁与发展审视 |
| 一、“变”与“不变”:核心理念之熔铸 |
| 二、“特”与“不特”:特色理念之彰显 |
| 三、“利”与“不利”:未来发展之思虑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导言 |
| 一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 (一) 选题缘起 |
| (二) 研究意义 |
| 二 相关概念的界定 |
| (一) 科技法制 |
| (二) 科技文化 |
| (三) 法治科技观 |
| 三 研究现状与问题 |
| (一) 研究现状 |
| (二) 研究存在的问题 |
| 四 研究思路与内容 |
| (一) 研究思路 |
| (二) 研究方法 |
| (三) 研究内容 |
| 五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之处 |
| (一) 研究重点难点 |
| (二) 研究创新之处 |
| (三) 研究不足之处 |
| 第一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发展渊源(1921-1949) |
| 1.1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科技观与法治观 |
| 1.1.1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观 |
| 1.1.2 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 |
| 1.2 根据地科技法制建设 |
| 1.2.1 宪法性文件对科技的规定 |
| 1.2.2 优待科技人才的政策法令 |
| 1.2.3 奖励发明与技术改进的规章 |
| 1.2.4 发展农林牧业的规章 |
| 1.3 根据地科技法制促进了科技文化建设 |
| 1.3.1 吸引和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 |
| 1.3.2 组建科研机构和科学社团 |
| 1.3.3 边区的科技奖励活动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初步创建(1949-1957) |
| 2.1 法治科技观的初步确立 |
| 2.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 2.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
| 2.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 2.1.4 “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
| 2.2 科技法制的初创 |
| 2.2.1 《共同纲领》与《五四宪法》对科技的规定 |
| 2.2.2 科研机构与社团的规章 |
| 2.2.3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 |
| 2.2.4 科技奖励的法规规章 |
| 2.2.5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
| 2.2.6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 2.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 2.3.1 科技建制规章的彰显:中国科学院的组建 |
| 2.3.2 科技强国的召唤:留学生归国潮 |
| 2.3.3 科技奖励规章的凸显:技术革新运动 |
| 2.3.4 国际科技合作的先河:“156项工程”的实施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曲折发展(1957-1966) |
| 3.1 重人治、轻法治的科技观 |
| 3.1.1 第一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 3.1.2 未经法律程序的“科技宪法” |
| 3.2 科技法制的曲折发展 |
| 3.2.1 科研开发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
| 3.2.2 科技人员的法规规章与政策性文件 |
| 3.2.3 科技成果的法规规章 |
| 3.2.4 特定科技领域的法规规章 |
| 3.2.5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 3.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 3.3.1 阶级性科技观的初显:科技界的“反右”运动 |
| 3.3.2 科学精神的缺失:科技大跃进 |
| 3.3.3 科学精神的回归: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畸形发展(1966-1976) |
| 4.1 “人治+群治”的科技观 |
| 4.1.1 《五·七指示》:开门办科研 |
| 4.1.2 《七·二一指示》:从工农中选拔科技人才 |
| 4.2 几近空白的科技法制建设 |
| 4.2.1 《七五宪法》取消了公民的科研自由权 |
| 4.2.2 《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 |
| 4.2.3 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国际协定 |
| 4.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 4.3.1 批判资产阶级学说:对相对论的批判 |
| 4.3.2 批判洋奴哲学:蜗牛事件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恢复发展(1976-1993) |
| 5.1 科技观的法治化 |
| 5.1.1 第二代和第三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 5.1.2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 5.1.3 科技体制改革走上了法治化路径 |
| 5.2 科技法制体系的初步形成 |
| 5.2.1 科技基本法 |
| 5.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
| 5.2.3 科技成果法 |
| 5.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
| 5.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
| 5.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 5.3.1 人治科技观的余毒:陈梦猇事件 |
| 5.3.2 法治化科技观的初步觉醒:韩琨事件 |
| 5.3.3 法治化科技观的再次觉醒:曹时中事件 |
| 5.3.4 南极事务决策权的取得:南极科学考察站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共和国科技法制与科技文化的谐调发展(1993-) |
| 6.1 法治科技观的确立 |
| 6.1.1 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的有关论述 |
| 6.1.2 政策性文件的有关论述 |
| 6.1.3 科技共同体的关注 |
| 6.2 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法制体系 |
| 6.2.1 科技基本法 |
| 6.2.2 科技研究开发法 |
| 6.2.3 科技成果法 |
| 6.2.4 特定科技领域的专门法 |
| 6.2.5 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法 |
| 6.3 科技文化观照下的科技事件 |
| 6.3.1 科技共同体的社会责任:科普文章官司 |
| 6.3.2 科研诚信的缺失:“汉芯”事件 |
| 6.3.3 科学精神的弘扬:《科普法》中“伪科学”一词的存废之争 |
|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目录 |
| 1 前言 |
| 1.1 选题意义 |
| 1.2 文献综述 |
| 1.3 研究方法 |
| 2 理论基础 |
| 2.1 全球本地化(Glocal)战略的理论内涵 |
| 2.2 语言经济学理论内涵 |
| 3 泰国孔子学院概况 |
| 3.1 全球及泰国的汉语热 |
| 3.2 孔子学院的现状 |
| 3.3 泰国孔子学院的现状 |
| 4 泰国孔子学院腾飞原因分析 |
| 4.1 腾飞背景及原因 |
| 4.2 腾飞的经验分析 |
| 5 泰国孔子学院面临的困难及发展对策 |
| 5.1 泰国孔子学院面临的困难及对策 |
| 5.2 泰国孔子学院的前景 |
| 6 结束语 |
| 6.1 回顾及总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