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盛华[1](2022)在《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对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的应用进行探究,通过阐述森林病虫对我国林业带来的危害,分析生物技术在预防森林病虫等有害生物方面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对生物技术抑制森林病虫害及有害生物防治及生物技术的进展等内容展开探讨,后续结合现今的新形势,探索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的后续发展性趋势。
张志财[2](2020)在《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建议》文中指出病虫害问题是森林建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严重威胁森林树木的健康生长,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和减少病虫害对森林树木生长造成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在森林病虫害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措施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不仅能有效提高森林病虫害防治效果,还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抗药性,不会对人畜和森林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现状及建议,以期为森林资源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吴焕卓[3](2020)在《生物防治技术在森林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年来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升,为了能够使得生活环境更加绿色、生态、健康,人们在植树造林中投入了大量的资源、精力。森林在成长的过程中容易受到虫害的侵袭,为了能够保证森林生态环境稳定,有效控制与减少病虫害危害,就必须要对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本文对森林病虫害防治中所应用的生物防治技术应用难点与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陈晓钦[4](2020)在《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及主要病虫害空间分布预测》文中指出森林关系国家木材和生态安全,是林业的基础和核心。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不仅对现有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造成影响,同时也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以石狮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查掌握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发生及分布情况,并利用Max Ent模型对影响石狮市森林的主要病虫害——台湾相思锈病(Poliotelium hyalospora(Saw.)Mains)、禾沫蝉(Poophilus costalis Walker)、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和黑翅土白蚁(Odontotermes formosanus Shiraki)的潜在分布进行预测,探讨其发生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以期为区域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石狮市共有87种病虫害,其中森林病害31种,以真菌病害为主,所占的比例为87.08%;森林害虫56种,以半翅目害虫、鳞翅目害虫为主,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4.62%和35.72%。(2)石狮市受病虫害为害较为严重的树种是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 Forst.)、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Linn.)Presl.)、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罗汉松(Podocarpus macrophyllus(Thunb.)D.Don)、高山榕(Ficus altissima)、台湾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秋茄(Kandelia candel(Linn.)Druce)等,其中病虫害种类最多的是龙眼和马尾松,分别有12种、10种病虫害类型。夏季是病虫害发生的高发期,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最多,有21种;冬季最少,仅有5种。在各乡镇中,灵秀镇的病虫害种类最多,共计52种。(3)基于气候、温度和海拔等17个环境因子,采用Max Ent模型预测石狮市发生频率较高的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的病虫害空间分布,结果表明4种病虫害的潜在高适生区集中在蚶江镇、祥芝镇、鸿山镇和永宁镇;且茶袋蛾的高适生区面积较广,台湾相思锈病次之。(4)海拔因子对台湾相思锈病的影响最大,夏季温度和降水是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潜在适生分布区的重要环境影响因子。建议在春夏季对台湾相思锈病、禾沫蝉、茶袋蛾和黑翅土白蚁采取相应的预警和防治措施。
崔巍[5](2019)在《晋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采集工作越来越追求规范化与制度化,不断提高防治管理水平也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晋城市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填报模式工作效率较低,信息的上报时效性差,统计数据容易出错,丢失现象时有发生,导致相关工作人员工作繁杂,也降低了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监测防治资讯获取途径单一,不利于森防人员经验交流和技术提升。本论文从晋城市森防站需求出发,调研并分析了目前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防治现状和问题,力图提高晋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中信息获取、填报流程、资讯共享等方面信息化程度,设计实现了晋城市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使用XAMPP作为开发环境,PHP作为系统开发语言,MySQL作为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实现了一个适用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工作开展的信息管理系统,使管理工作更加有序,让管理人员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监测信息管理集中化、平台化、清晰化,能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管理水平。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现代化发展成果面向系统管理人员、森防人员、专家、广大科技人员,做好系统化的服务工作,将有效提升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
杨波[6](2019)在《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林业信息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林业数据获取与存储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数据体量将持续增长,数据格式与种类也愈加多样化。基于可视化可视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和洞悉林业数据的模式和规律,解决林业生产科研中的问题,给林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森林容易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和人为因素的破坏,而森林病虫害作为最主要的森林自然灾害,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的威胁,给林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分析存在诸多困难和挑战。首先,森林病虫害数据体量大、结构复杂、多层次且高维度,而且涉及时空属性,不同时间和空间粒度的分析结果千差万别。其次,数据中各属性并非完全孤立,属性间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利用传统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难以直观地呈现数据间的联系与规律,因而从中挖掘有价值的信息非常困难。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使用人类可感知的视觉符号来增强数据认知的有效方法,可以辅助数据分析者直观地观察和分析数据蕴含的规律。本文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以交互式可视分析为研究核心,围绕森林病虫害数据建模、可视化和可视分析方案设计等问题展开分析和研究,以期为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更好地管理、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指导病虫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更有利的平台。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贡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了一种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用于提高森林病虫害数据的数据质量。在数据清洗过程中为了比较森林病虫害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性,提出了文本型数据相似性匹配算法。针对森林病虫害数据的特点,设计了可视数据清洗框架,对数据进行交互式地检测分析及清洗,实现对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2、设计了一种聚类数据可视分析方法,其可定量评估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在各地区的相似性。在可视化绘制算法研究方面,提出了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对树图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数据中的有序层次数据;提出了基于引力场的聚类边绑定算法对平行坐标进行优化以展示森林病虫害聚类数据的分布特征。基于此,提出了用于揭示各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相似性的数据聚类可视化方案。3、基于三种模型的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的设计。提出了多视图协同可配置模型,其可针对相似数据分析情景模式进行配置;基于该模型针对不同的情景分析模式所包含的数据属性是否一致,设计了不同的可视分析模板对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层次关联交互模型,该模型用于指导多个具有层次性的属性进行渐进式关联交互分析;基于该模型提出了分析不同病虫害在不同地区的发生发展情况的交互式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方法。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该模型可以定量地描述多个自变量与单一因变量之间的多种组合构成的线性关系;基于该模型和数据流模型并结合统计学原理和可视化技术提出了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可视分析方法,针对森林病虫害病情指数与可能导致其发生的影响因素的特点展开分析研究。4、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分析原型系统。基于论文所提出的模型和方法,结合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的时序、地理、灾害等级、灾害种类等特征,综合考虑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发生防治情况,以及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等数据,实现对森林病虫害的多角度综合性分析,从而提供一种快捷、方便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观察及分析工具。5、基于论文所设计实现的原型系统,针对真实的森林病虫害数据进行研究,分析病虫害数据的时空特性及多维属性间的关系,对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进行探索,以期找到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因子。实施了相关用户研究和专家评估以验证上述所提模型、方法等的可用性和有效性。本文研究工作结合了数据挖掘、可视化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为解决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和利用面临的问题,探索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为辅助森林病虫害研究与管理人员全面掌握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采取科学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林宣佐[7](2019)在《基于绩效评价的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森林碳汇是应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已将其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举措。为了更好地发展森林碳汇,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但在经济、社会、环境、法律等多重压力下,我国仍面临着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社会效益不明显、二氧化碳排放居高不下、森林资源破坏严重、法律法规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如何权衡森林碳汇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主体诉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支持政策,促进我国森林碳汇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从相关概念和理论入手,通过对森林碳汇、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等概念的分析,加深对森林碳汇及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的认知与解读。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与效率理论、三重底线理论、公共政策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为本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理论参考。在分析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基础上,从问题意识着眼,阐释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存在问题的内容与根源,解读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基本趋势。通过对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现状与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充实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整体进程分析与具体进程解读。在借鉴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的基础上,认为虽然不同国家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其支持政策结构仍存在较强的相似性。通过归纳总结,本研究将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归纳为经济支持政策、社会支持政策、环境支持政策三类。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了其他国家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经验与启示。通过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体系,意在面对我国森林碳汇的发展现实与未来趋势,确立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所相关的更为全面细致与切实有效的分析和论证。运用综合绩效评价分析、灰色关联模型的因素分析、区域聚类分析、DID模型等方法,在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评估领域进行初次尝试,为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政策绩效定量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通过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实施绩效进行的实证分析,从经济、社会、环境这三个不同层面对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足和发展潜力进行了评估,对不同层面支持政策需要改进的关键点进行深入剖析,从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了影响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实施效果的各类因素,认为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作为一个开放的运行系统,会受到各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在不同因素相互作用和协调下,才能不断地推动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根据不同地区的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支持政策的优化方向,进而为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佐证。为了更好地发挥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作用,需要优化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通过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保障措施的细则完善,从经济支持政策、社会支持政策、环境支持政策和法律支持政策角度分别给出了建议与措施。这一系列保障措施的架构,虽然与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构建形成了互相支撑,但是具体施行效果有待未来实践中的检验。对于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的整体研究而言,本文的相关分析也可以提供更为有益的参考。
赵菊花[8](2019)在《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与防治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群众开展生产活动日益频繁,因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意识不强,加上营林措施不当和抚育管理差等因素,导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种类增多。从现有记录的种类和统计资料来看,并未能全面、系统地反应区域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分布和危害现状,区域内发生危害情况得不到有效控制。为科学、系统地完善林业有害生物资料数据库,有效开展监测、预防和治理。本研究采用查询资料、实地调查、调查材料分析和组织研讨等研究方法,对近七年来岑王老山保护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分布区域、危害规律、发生原因与防治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为保护区、林场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岑王老山保护区发生的林业有害生物共21种:林木害虫11种,林木病害7种,有害植物3种。研究区域没有发现广西补充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发现两种外来林业有害生物:飞机草(Eupatorium odoratum L.)和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a Spreng.)。2.根据调查数据结果,分析区域内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分布区域、危害规律、防治措施。2011-2017年林业有害生物累计发生面积4287hm2,平均每年发生面积为612hm2,最低为272 hm2,最高为980 hm2,发生面积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采取的防治措施以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主,防治效果不佳。八角炭疽病和八角叶甲(Oides leucomeluena Weise)危害面积分布最广,发生程度达重度,防治效果不理想,属于历史性害虫,发生面积呈总体上升、多点爆发、局部成灾的态势。3.分析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原因及防治存在的问题:一是防治意识不强;二是缺乏高效防灾技术;三是防治经费不足;四是防治基础设施差;五是森防队伍建设不齐。4.为了促进森林资源的健康发展,需要对林业有害生物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加以防范,根据结果分析提出综合防治对策:一是开展全民防治教育宣传;二是做好营林和抚育管理;三是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中心的综合防治;四是加大科技支撑力度;五是加强林业有害生物调查监测工作;六是加强对森林病虫害各方面投入力度。
胡瑞瑞[9](2019)在《森林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文中研究指明森林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密度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共同决定。当森林病原物和害虫受到上述因素严重干扰时,则会出现由于相关调控因子失调,而使病原物和害虫的种群密度、物种结构和空间分布等发生改变的现象,进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丧失调控力,并最终引发病虫害的暴发和流行。本研究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病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指标。在特定区域的纯林中,筛选出影响病虫害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建立关键林分因子与病虫情指数的函数关系,选取最优模型作为主曲线;将主曲线等比值拉伸得病虫基指数曲线群。在病虫基指数曲线群的基础上,建立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并将病虫基指数的值域(0~100)平均划分为5个区间。最后,在昆嵛山区赤松纯林生态系统中设立样地,分别开展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影响关系的研究,并建立相关模型对所提病虫基指数模型和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进行验证。将研究结果做以下概括:(1)基于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基本原理,将同一研究区域的纯林发生特定病虫害严重程度的差异归因于林分因子和立地因子的综合作用;通过定量评价与某纯林林分因子共同作用后,立地因子对特定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特提出病虫基指数(Pest based index,PBI),它亦是一个可以评价林地病虫害潜在发生程度的指标。(2)确定病虫基指数的定量方法,建立了病虫基指数主曲线和曲线群,它可以定量评价林分的立地条件对特定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曲线群中的5个等级自下而上表示为:Ⅰ级-极轻度病虫害发生,Ⅱ级-轻度病虫害发生,Ⅲ级-中度病虫害发生,Ⅳ级-重度病虫害发生,Ⅴ级-特重度病虫害发生。若样本点的病虫情指数落在[0,20)区间内,则表示该林地的立地对病虫害的潜在发生程度的作用等级为Ⅰ级,在此类立地中,病虫害极轻度发生,以此类推。(3)建立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可以对宜林地是否适合种植特定纯林树种做出预判。将某宜林地的关键立地因子的值代入方程中,便可计算出该宜林地的病虫基指数。若所得病虫基指数的值落在[0,20)区间内,则该宜林地对特定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的作用等级是Ⅰ级,以此类推。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与有林地病虫基指数曲线群共同组成了一套完整的定量评价不同立地潜在发生病虫害的严重程度的指标体系。(4)在昆嵛山区赤松纯林中设立样地,研究了林分因子、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林分密度和郁闭度与赤松赤枯病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枝下高、树高、冠幅和胸径的值随着病害的加重而极显着减小(P<0.01);赤松赤枯病在高海拔、平坡、坡向为阳坡、坡形为凹坡和腐殖质层厚度小的林地中发生程度低于其他类型的样地,土壤容重、最大持水量、有机质、总氮和全钾的值在感病与健康样地中差异显着(P<0.05),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在6类林分之间差异不显着。未被昆嵛山腮扁叶蜂取食的赤松林的密度和草本盖度极显着高于遭受虫害的林地(P<0.01),但树高、冠幅、胸径和枝下高的值在未被取食的赤松林中较低。昆嵛山腮扁叶蜂在位于高海拔和中坡位的赤松林中发生严重,在处于阴坡的赤松林中发生较轻。(5)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显示影响赤松赤枯病和昆嵛山腮扁叶蜂发生的关键林分因子分别是林分密度和冠幅。依据病虫基指数指标的定量方法,分别建立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和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主曲线和曲线群图。主曲线的表达式分别是:Q=65.61/(1+e-0.0015x+2.32)和Q=75.53/(1+e-0.84x+3.40),决定系数R2分别是0.5198和0.5230。模型场外检验表明,所选拟合方程符合平均预估精度要求(94.65%和89.28%)和赤松赤枯病、昆嵛山腮扁叶蜂分别随林分密度和冠幅发生的实际规律,说明本研究所提出的病虫基指数模型合理且可靠。(6)通过查阅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曲线群图和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曲线群图,得出各研究样地相对应的病虫基指数,运用数量化理论Ⅰ筛选出关键立地因子并建立其与病虫基指数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它们的表达式分别是:y=77.055+9.081x21+6.425x22+1.689x23-15.031x41-14.868x42-14.125x43-0.052x5-1.605x88和y=5.187+27.236x41+29.914x42+7.816x43+0.047x5-0.497x6+2.157x8。两个模型在统计上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决定系数(R2)均在0.6500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模型的场外检验表明二者的平均预估误差(MPE)分别是8.73%和5.87%,说明预估精度均达到90%以上,且TRE值均较趋近于0。
杨忠岐,王小艺,张翌楠,张彦龙[10](2018)在《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控制我国重大林木病虫害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林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森林病虫害严重威胁森林健康生长,影响林业的发展。如何保护好我国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和功能?作者提出的"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方针和策略是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科学之路,可以在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有效控制森林病虫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国家林业局采纳和实施了这项方针和策略,这对我国林业和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几十年来,中国林业科学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严重危害我国森林的外来入侵病虫害和我国本土病虫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辅以其他无公害控制技术,成功解决了这些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包括下述10种重大森林病虫害: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栗山天牛,松褐天牛(松材线虫),云斑天牛,锈色粒肩天牛,光肩星天牛,白蜡窄吉丁,苹小吉丁和杨十斑吉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当前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 |
| 1)森林具有特殊性,容易受到各种病虫的危害。 |
| 2)事实上,我国的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因素有很多,简单总结了以下几点: |
| 2 生物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优势 |
| 3 病虫害防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
| 3.1 发挥好细菌的作用 |
| 3.2 利用真菌的生物防治技术 |
| 3.3 发挥病虫害的天敌作用 |
| 3.4 病毒生物防治技术 |
| 4 生物技术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的发展趋势 |
| 5 结语 |
| 1 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现状 |
| 1.1 灾情形势严峻 |
| 1.2 传播速度提升 |
| 1.3 灾害高发频发 |
| 2 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
| 2.1 以虫治虫 |
| 2.1.1 捕食性天敌。 |
| 2.1.2 寄生性天敌。 |
| 2.2 以菌治虫 |
| 2.2.1 细菌。 |
| 2.2.2 真菌。 |
| 2.2.3 病毒。 |
| 2.3 利用其他有益动物防治害虫 |
| 2.4 利用性诱剂防治害虫 |
| 2.5 利用生物农药防治害虫 |
| 3 加强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建议 |
| 3.1 加强持续性督导,保证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工作实效 |
| 3.2 做好重大防治工作 |
| 3.3 科学管理,确保安全措施 |
| 3.4 掌握疫情动态 |
| 1 当前森林病虫害防治面临的困境 |
| 1.1 防治效率不高 |
| 1.2 危害损失惨重 |
| 2 常见的森林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 |
| 2.1 细菌生物防治技术 |
| 2.2 真菌生物防治技术 |
| 2.3 天敌生物防治技术 |
| 2.4 病毒生物防治技术 |
| 3 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发展前景及存在问题 |
| 4 结束语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森林病虫害种类 |
| 1.2.2 森林病虫害防治与监测研究 |
| 1.2.3 病虫害发生预测研究 |
| 2 研究区域概况与研究内容 |
| 2.1 研究区概况 |
| 2.2 研究内容 |
| 2.2.1 调查分析森林病虫害的现况 |
| 2.2.2 确定主要病虫害的潜在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 |
| 2.2.3 提出病虫害防治对策及应对方案 |
| 2.3 研究技术路线 |
| 3 数据采集与研究方法 |
| 3.1 调查前期工作 |
| 3.1.1 资料收集 |
| 3.1.2 调查工具 |
| 3.2 调查范围 |
| 3.3 调查方法 |
| 3.3.1 病害调查方法 |
| 3.3.2 害虫调查方法 |
| 3.3.3 空间预测数据收集 |
| 3.4 病虫害分布预测模型 |
| 3.4.1 Max Ent模型预测 |
| 3.4.2 模型精度评估 |
| 3.4.3 影响因素的确定 |
| 4 石狮市森林病虫害现况分析 |
| 4.1 森林病害发生情况 |
| 4.1.1 病害种类 |
| 4.1.2 病害类别 |
| 4.1.3 常见病害 |
| 4.2 森林害虫发生情况 |
| 4.2.1 害虫种类 |
| 4.2.2 害虫类别 |
| 4.2.3 常见害虫 |
| 4.3 病虫害发生分布的因素分析 |
| 4.3.1 病虫害种类与树种的关系 |
| 4.3.2 病虫害与季节的关系 |
| 4.3.3 病虫害的分布区域 |
| 4.4 小结 |
| 5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 |
| 5.1 病虫害发生预测的基础数据 |
| 5.1.1 生态环境数据提取 |
| 5.1.2 模型的分析与验证 |
| 5.2 主要病虫害发生的空间分布预测分析 |
| 5.2.1 主要病虫害潜在分布的确定 |
| 5.2.2 主要病虫害潜在适生区域的确定 |
| 5.2.3 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分析 |
| 5.3 主要病虫害发生环境因素影响分析 |
| 5.4 小结 |
| 6 病虫害的综合防治策略 |
| 6.1 病虫害防治决策 |
| 6.1.1 强化政府职能 |
| 6.1.2 加强检疫执法 |
| 6.2 病虫害防治方法 |
| 6.2.1 重点区域防控 |
| 6.2.2 强化营林技术 |
| 7 结论与讨论 |
| 7.1 结论 |
| 7.2 讨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CT |
| 1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
| 1.3.2 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研究 |
| 1.3.3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和灾害标准 |
| 1.4 研究内容 |
| 1.5 技术路线 |
| 1.6 论文结构 |
| 2 相关技术与概念 |
| 2.1 XAMPP环境搭建技术 |
| 2.2 数据库存储技术 |
| 2.3 Ajax技术 |
| 2.4 JQuery技术 |
| 3 系统分析与设计 |
| 3.1 系统分析 |
| 3.1.1 用户分析 |
| 3.1.2 业务流程分析 |
| 3.1.3 功能需求分析 |
| 3.1.4 性能需求分析 |
| 3.1.5 数据流程图 |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 3.2.1 软硬件环境设计 |
| 3.2.2 系统架构设计 |
| 3.2.3 功能模块设计 |
| 3.3 系统详细设计 |
| 3.3.1 数据库设计 |
| 3.3.2 输入输出设计 |
| 3.3.3 人机交互设计 |
| 4 系统实施及关键技术问题 |
| 4.1 系统功能实现 |
| 4.1.1 发生管理 |
| 4.1.2 防治管理 |
| 4.1.3 药剂药械管理 |
| 4.1.4 森林基础知识库管理 |
| 4.2 平台管理 |
| 4.2.1 用户信息管理 |
| 4.2.2 权限管理 |
| 4.2.3 系统信息管理 |
| 4.3 系统测试 |
| 4.3.1 测试方法 |
| 4.3.2 测试环境 |
| 4.3.3 系统测试流程 |
| 4.3.4 系统性能测试 |
| 4.3.5 测试结果分析 |
| 4.4 关键技术问题 |
| 4.4.1 数据库存储检索问题 |
| 4.4.2 外部服务接入问题 |
| 4.4.3 外部数据导入问题 |
| 5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第一导师简介 |
| 第二导师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 1.2 研究内容 |
| 1.3 技术路线 |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 |
| 2.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及分析 |
| 2.1.1 数据可视化的发展 |
| 2.1.2 数据可视化的流程 |
| 2.1.3 数据可视化在各领域应用现状 |
| 2.1.4 多种数据可视化技术 |
| 2.1.4.1 时序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 2.1.4.2 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 2.1.4.3 高维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 2.1.4.4 文本数据可视化方法分析 |
| 2.1.4.5 可视化交互技术分析 |
| 2.1.4.6 混合可视化方法分析 |
| 2.2 森林病虫害研究现状及分析 |
| 2.2.1 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和规律及预防措施 |
| 2.2.2 森林灾害统计指标体系的研究 |
| 2.2.3 森林病虫害监测 |
| 2.2.4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
| 2.2.5 导致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影响因子分析 |
| 2.2.5.1 林分结构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2.5.2 土壤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2.5.3 地貌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2.5.4 生物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2.5.5 气象因子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2.5.6 人为因素对森林病虫害的影响 |
| 2.3 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概述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征分析 |
| 3.1 引言 |
| 3.2 森林病虫害数据体系结构 |
| 3.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
| 3.2.2 森林病虫害发生环境相关数据体系结构 |
| 3.3 森林病虫害数据特点分析 |
| 3.4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关键问题 |
| 3.5 本章小结 |
| 第4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数据的可视数据清洗方法 |
| 4.1 引言 |
| 4.2 数据质量与数据清洗 |
| 4.2.1 数据质量 |
| 4.2.1.1 数据质量的定义 |
| 4.2.1.2 数据质量问题的分类 |
| 4.2.1.3 数据质量问题的来源 |
| 4.2.2 数据清洗 |
| 4.2.2.1 数据清洗的定义 |
| 4.2.2.2 数据清洗的原理 |
| 4.2.2.3 常用数据清洗算法 |
| 4.2.2.4 数据清洗的一般过程 |
| 4.2.3 可视数据清洗 |
| 4.3 森林病虫害数据质量问题 |
| 4.4 森林病虫害数据清洗方案 |
| 4.4.1 数值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
| 4.4.2 文本型数据检测与清洗方法 |
| 4.4.2.1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检测与清洗策略 |
| 4.4.2.2 文本型数据的相似匹配方法 |
| 4.4.2.2.1 Jaro-Winkler距离 |
| 4.4.2.2.2 改进Jaro-Winkler距离 |
| 4.4.2.2.3 改进算法数值分析 |
| 4.5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思路 |
| 4.5.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主要功能 |
| 4.5.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清洗过程 |
| 4.5.3 规则库和算法库 |
| 4.6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设计 |
| 4.6.1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清洗任务需求 |
| 4.6.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设计原则 |
| 4.6.3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采用的可视化技术 |
| 4.6.3.1 数据异常检测可视化 |
| 4.6.3.2 交互设计 |
| 4.7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和效果分析 |
| 4.7.1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应用 |
| 4.7.1.1 错误数据可视清洗 |
| 4.7.1.2 不完整数据可视清洗 |
| 4.7.2 可视数据清洗方法的效果分析 |
| 4.8 本章小结 |
| 第5章 面向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的聚类可视分析 |
| 5.1 引言 |
| 5.2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研究 |
| 5.2.1 树图简介 |
| 5.2.2 典型树图布局算法 |
| 5.2.3 权值均分有序树图布局算法 |
| 5.2.3.1 算法描述 |
| 5.2.3.2 示例说明 |
| 5.2.4 实验评估与分析 |
| 5.2.4.1 评价指标 |
| 5.2.4.2 实验说明 |
| 5.2.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 5.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聚类边绑定分析方法 |
| 5.3.1 平行坐标聚类绑定方法分析 |
| 5.3.2 基本平行坐标绘制 |
| 5.3.3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设计 |
| 5.3.3.1 聚类中心控制点 |
| 5.3.3.2 簇内引力场绑定 |
| 5.3.3.3 算法实现流程 |
| 5.3.3.4 不透明度视觉增强设计 |
| 5.3.4 基于引力场的平行坐标边绑定绘制 |
| 5.4 森林病虫害发生数据聚类可视化设计 |
| 5.4.1 数据聚类可视化需求分析 |
| 5.4.2 数据聚类可视分析管线 |
| 5.4.3 数据的降维与聚类 |
| 5.4.4 数据聚类可视化技术 |
| 5.4.5 数据聚类可视化交互设计 |
| 5.5 案例研究 |
| 5.6 用户反馈 |
| 5.6.1 可视化设计 |
| 5.6.2 可用性评价 |
| 5.6.3 相关建议 |
| 5.7 本章小结 |
| 第6章 基于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森林病虫害数据分析 |
| 6.1 引言 |
| 6.2 多视图协同的可配置模型 |
| 6.2.1 可配置模型建模 |
| 6.2.2 可配置模型的一致性约束 |
| 6.3 基于多视图可配置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
| 6.3.1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需求分析 |
| 6.3.2 病虫害发生防治相似场景可视设计方案 |
| 6.3.2.1 可视分析管线 |
| 6.3.2.2 多视图协同可视分析模板 |
| 6.3.2.3 配色方案 |
| 6.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可视化技术 |
| 6.3.3.1 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
| 6.3.3.2 病虫害相邻年份发生面积比较 |
| 6.3.3.3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 |
| 6.3.3.4 各地区病虫害发生随时间变化 |
| 6.3.3.5 病虫害发生在地域上的分布 |
| 6.3.3.5.1 Choropleth地图 |
| 6.3.3.5.2 邮票地图 |
| 6.3.3.6 病虫害发生地区间比较 |
| 6.4 案例研究 |
| 6.4.1 数据来源 |
| 6.4.2 案例1: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 6.4.2.1 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
| 6.4.2.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 6.4.2.3 单个地区病虫害发生情况分析 |
| 6.4.3 案例2: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 6.4.3.1 森林病虫害防治面积随时间变化情况分析 |
| 6.4.3.2 某一年份森林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 6.4.3.3 单个地区病虫害防治情况分析 |
| 6.5 用户反馈 |
| 6.5.1 可视化设计 |
| 6.5.2 可用性评价 |
| 6.5.3 相关建议 |
| 6.6 讨论 |
| 6.7 本章小结 |
| 第7章 基于层次关联交互模型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 |
| 7.1 引言 |
| 7.2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 |
| 7.2.1 层次关联交互模型建模 |
| 7.2.2 层次间的交互约束 |
| 7.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设计 |
| 7.3.1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需求分析 |
| 7.3.2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可视化设计方案 |
| 7.3.2.1 可视分析管线 |
| 7.3.2.2 总体概览 |
| 7.3.2.3 配色方案 |
| 7.3.3 层次关联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化技术 |
| 7.3.3.1 基于标签云的病虫害种类视图 |
| 7.3.3.2 不同地区各等级病虫害发生分布视图 |
| 7.3.3.2.1 基于环形堆栈图的可视化方法 |
| 7.3.3.2.2 基于雷达图的可视化方法 |
| 7.3.3.3 病虫害发生防治关系视图 |
| 7.3.3.4 病虫害发生在不可标注地域的分布视图 |
| 7.3.3.5 病虫害发生严重程度随时间变化视图 |
| 7.3.3.6 病虫害在各地区随时间动态变化视图 |
| 7.3.4 可视化相关辅助设计 |
| 7.3.4.1 地区和病虫害种类选择器 |
| 7.3.4.2 交互设计 |
| 7.4 案例研究 |
| 7.4.1 研究区概况 |
| 7.4.2 数据来源 |
| 7.4.3 案例1: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
| 7.4.4 案例2:某种病虫害发生防治总体情况分析 |
| 7.4.5 案例3:某地区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
| 7.4.6 案例4:某地区某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分析 |
| 7.5 用户反馈 |
| 7.5.1 可视化设计 |
| 7.5.2 可用性评价 |
| 7.5.3 相关建议 |
| 7.6 讨论 |
| 7.7 本章小结 |
| 第8章 基于MCMVLR模型的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 |
| 8.1 引言 |
| 8.2 多组合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
| 8.3 基于MCMVLR模型的可视化设计 |
| 8.3.1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需求分析 |
| 8.3.2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化设计方案 |
| 8.3.2.1 可视分析管线 |
| 8.3.2.2 数据流模型 |
| 8.3.2.3 总体概览 |
| 8.3.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数据可视化技术 |
| 8.3.3.1 数据分析模块 |
| 8.3.3.1.1 数据集统计量表 |
| 8.3.3.1.2 数据集分布度量 |
| 8.3.3.1.3 属性间相关关系度量 |
| 8.3.3.1.4 属性间相关关系评价 |
| 8.3.3.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块 |
| 8.3.3.2.1 研究变量选择 |
| 8.3.3.2.2 归一化方法选择 |
| 8.3.3.2.3 多组合线性回归分析 |
| 8.3.3.2.4 预测分析 |
| 8.3.4 可视分析交互设计 |
| 8.4 案例分析 |
| 8.4.1 案例1:云杉矮槲寄生在天然云杉林内的发病因子分析 |
| 8.4.2 案例2:气象因子对红脂大小蠹发生的影响分析 |
| 8.5 用户反馈 |
| 8.5.1 可视化设计 |
| 8.5.2 可用性评价 |
| 8.5.3 相关建议 |
| 8.6 本章小结 |
| 第9章 森林病虫害数据可视分析系统设计与实现 |
| 9.1 引言 |
| 9.2 可视分析系统需求分析 |
| 9.2.1 系统架构需求分析 |
| 9.2.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 9.3 可视分析系统架构设计 |
| 9.3.1 架构设计原则 |
| 9.3.2 系统架构设计 |
| 9.3.3 系统设计模式 |
| 9.3.4 功能结构设计 |
| 9.4 技术选型和数据获取 |
| 9.4.1 系统开发和运行环境 |
| 9.4.2 实现技术 |
| 9.4.3 数据获取 |
| 9.4.4 数据库构建 |
| 9.5 可视分析系统实现 |
| 9.5.1 可视数据清洗模块 |
| 9.5.2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
| 9.5.2.1 森林病虫害发生和防治情况可视分析模块 |
| 9.5.2.2 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聚类可视分析模块 |
| 9.5.2.3 森林病虫害发生防治关联分析模块 |
| 9.5.3 森林病虫害影响因子可视分析模块 |
| 9.6 本章小结 |
| 第10章 总结与展望 |
| 10.1 研究工作总结 |
| 10.2 研究工作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 |
| 获得成果目录 |
| 致谢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 1.4.1 研究内容 |
| 1.4.2 研究方法 |
| 1.5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 1.5.1 技术路线 |
| 1.5.2 创新之处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森林碳汇 |
| 2.1.2 碳汇支持政策 |
| 2.1.3 政策绩效评价 |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2 外部性理论 |
| 2.2.3 公平与效率理论 |
| 2.2.4 三重底线理论 |
| 2.2.5 公共政策理论 |
| 2.3 本章小结 |
| 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及既有问题 |
| 3.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现状分析 |
| 3.1.1 我国森林碳汇经济政策 |
| 3.1.2 我国森林碳汇社会政策 |
| 3.1.3 我国森林碳汇环境政策 |
| 3.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分析 |
| 3.2.1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内容 |
| 3.2.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根源 |
| 3.2.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应对 |
| 3.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的趋势分析 |
| 3.3.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的分析基础 |
| 3.3.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既有问题趋势解读 |
| 3.4 本章小结 |
| 4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经验借鉴及启示 |
| 4.1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 |
| 4.1.1 欧盟 |
| 4.1.2 美国 |
| 4.1.3 澳大利亚 |
| 4.1.4 韩国 |
| 4.1.5 日本 |
| 4.2 国外森林碳汇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
| 4.2.1 国外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的启示 |
| 4.2.2 国外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的启示 |
| 4.2.3 国外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的启示 |
| 4.3 本章小结 |
| 5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 |
| 5.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 |
| 5.1.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 |
| 5.1.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核心 |
| 5.1.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理论分析框架的保障 |
| 5.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 5.2.1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 5.2.2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设计 |
| 5.2.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选择 |
| 5.2.4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 5.3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方法和模型 |
| 5.3.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
| 5.3.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 5.3.3 综合绩效评价分析 |
| 5.3.4 灰色关联模型的因素分析 |
| 5.3.5 区域聚类分析 |
| 5.3.6 DID模型 |
| 5.4 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的实证分析 |
| 5.4.1 样本数据的来源与分析 |
| 5.4.2 评价指标权重 |
| 5.4.3 中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测度 |
| 5.4.4 基于省域的森林碳汇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测度 |
| 5.5 本章小结 |
| 6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构建 |
| 6.1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框架结构 |
| 6.1.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子系统 |
| 6.1.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子系统 |
| 6.1.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子系统 |
| 6.1.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子系统 |
| 6.2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主要作用 |
| 6.2.1 森林碳汇的经济导向作用 |
| 6.2.2 森林碳汇市场化促进作用 |
| 6.3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运行方式 |
| 6.3.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 6.3.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 6.3.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 6.3.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运行方式 |
| 6.4 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运行环境 |
| 6.4.1 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 6.4.2 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 6.4.3 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 6.4.4 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运行环境 |
| 6.5 本章小结 |
| 7 优化我国森林碳汇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 7.1 优化森林碳汇经济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 7.1.1 积极完善森林碳汇交易平台建设 |
| 7.1.2 加大发展森林碳汇宣传推广投入 |
| 7.1.3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控机制 |
| 7.1.4 创造良好森林碳汇经营金融环境 |
| 7.1.5 加大林业经营目标生态经济补偿力度 |
| 7.2 优化森林碳汇社会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 7.2.1 实施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人才战略 |
| 7.2.2 促进森林碳汇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
| 7.2.3 完善森林碳汇发展的社会服务体系 |
| 7.2.4 加大社会民生保障与扶贫减贫力度 |
| 7.3 优化森林碳汇环境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 7.3.1 实施森林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
| 7.3.2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与抚育力度 |
| 7.3.3 完善森林管理与生态补偿机制 |
| 7.3.4 完善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制度 |
| 7.3.5 建立人为毁林的预防和惩处制度 |
| 7.4 优化森林碳汇法律支持政策体系的保障措施 |
| 7.4.1 建立森林碳汇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 |
| 7.4.2 建立森林碳汇产权确权法律体系 |
| 7.4.3 健全森林碳汇交易法律法规体系 |
| 7.4.4 建立森林碳汇市场风险管控法律 |
| 7.4.5 完善森林碳汇扶贫补偿法律制度 |
| 7.5 本章小结 |
| 8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引言 |
| 1.1 研究的背景 |
| 1.2 研究的目的 |
| 1.3 研究预期的成果 |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 2.1 国内外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现状 |
| 2.2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开展情况 |
| 2.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的进展情况 |
| 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 |
| 3.1 研究区域历史沿革 |
| 3.2 地理位置 |
| 3.3 自然资源 |
| 3.4 材料与方法 |
| 3.5 调查方法 |
| 3.6 标本采集及鉴定 |
| 3.7 调查结果记录 |
|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
| 4.1 岑王老山保护区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特点分析 |
| 4.2 历年来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情况 |
| 4.3 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及分布区域、危害规律、防治措施 |
| 4.4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趋势预测及影响分析 |
| 4.5 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原因分析 |
| 第五章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及防治对策 |
| 5.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问题 |
| 5.2 综合防治对策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
| 附录B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项目来源和经费支持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 1.2.1 森林病虫害的特点及危害 |
| 1.2.2 环境因子对森林病虫害流行的影响 |
| 1.2.3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 |
| 1.2.4 森林病虫害的预测模型 |
| 1.3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 1.3.1 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3.2 研究目标 |
| 1.3.3 主要研究内容 |
| 1.4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 2.1 有林地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 2.1.1 病虫基指数理念提出的背景 |
| 2.1.2 病虫基指数的概念 |
| 2.1.3 病虫基指数指标的定量 |
| 2.2 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 2.2.1 标准地的选择 |
| 2.2.2 病虫基指数的获得 |
| 2.2.3 因子项目和类目的选择 |
| 2.2.4 自变量的筛选 |
| 2.2.5 模型建立 |
| 2.2.6 模型评价 |
| 2.2.7 模型应用的依据 |
| 2.3 小结 |
| 第三章 昆嵛山区域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 |
| 3.1 引言 |
| 3.1.1 昆嵛山概况 |
| 3.1.2 赤松赤枯病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样地设置 |
| 3.2.2 调查方法 |
| 3.3 数据分析 |
| 3.4 试验结果 |
| 3.4.1 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 3.4.2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 3.4.3 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 3.4.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建立 |
| 3.5 试验分析 |
| 3.5.1 林分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 3.5.2 病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 3.5.3 立地因子对赤松赤枯病的影响 |
| 3.5.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验证 |
| 3.6 小结 |
| 3.6.1 赤松赤枯病与林分因子的关系 |
| 3.6.2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模型 |
| 3.6.3 关于赤松赤枯病与立地因子的关系 |
| 3.6.4 赤松赤枯病病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 第四章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 |
| 4.1 引言 |
| 4.1.1 昆嵛山概况 |
| 4.1.2 昆嵛山腮扁叶蜂 |
| 4.2 研究方法 |
| 4.2.1 样地设置 |
| 4.2.2 调查方法 |
| 4.3 数据分析 |
| 4.4 试验结果 |
| 4.4.1 林分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 4.4.2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 4.4.3 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 4.4.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验证 |
| 4.5 试验分析 |
| 4.5.1 林分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 4.5.2 虫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 4.5.3 立地因子对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影响 |
| 4.5.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方程模型 |
| 4.6 小结 |
| 4.6.1 林分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
| 4.6.2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模型 |
| 4.6.3 立地因子与昆嵛山腮扁叶蜂的发生 |
| 4.6.4 昆嵛山腮扁叶蜂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 5.1 结论 |
| 5.1.1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 5.1.2 病虫基指数——立地因子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
| 5.1.3 林分因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 |
| 5.1.4 立地因子与病虫发生的关系 |
| 5.2 主要创新点 |
| 5.3 讨论与展望 |
| 5.3.1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建立 |
| 5.3.2 病虫基指数模型的验证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1 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森林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的重要性 |
| 2 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 |
| 2.1 重大食叶害虫美国白蛾生物防治技术 |
| 2.2 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 |
| 2.3 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 |
| 2.4 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 |
| 2.5 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
| 2.6 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 |
| 2.7 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 |
| 2.7.1 花绒寄甲生物学、生态学和行为学研究 |
| 2.7.2 研究成功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人工大量繁殖技术 |
| 2.7.3 进行了花绒寄甲光肩星天牛生物型释放技术和长期持续控制效果研究 |
| 2.7.4 筛选出防治光肩星天牛低龄幼虫期的天敌 |
| 2.8 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 |
| 2.9 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
| 2.1 0 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