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灵敏度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敏感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马刘畅[1](2021)在《功能性DNA超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耐药菌计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耐药性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最复杂的威胁之一,当前耐药菌感染问题日益突出,其可导致治疗困难甚至死亡。因此,耐药菌检测对疾病诊断、用药指导、疗效监测及感染控制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迫切需要探索简单、快速、高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荧光计数法已成为生化研究领域的强大工具。到目前为止,已采用数字化微滴、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等多种检测方式实现高灵敏检测单个生物分子。本文主要设计了一种通用且高灵敏的荧光计数法,满足了对耐药菌标志物(蛋白质)及癌症标志物(RNA)的高灵敏、简单、快速检测的要求,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制备了两种微米级功能性DNA超结构(3D DNA)生物标记物。检测原理为:环状DNA模板在phi29 DNA聚合酶的诱导下进行滚环扩增,反应后形成3D DNA;其次,在3D DNA表面键合β-内酰胺酶检测抗体(或者检测miR-21的序列),合成具有分子识别和信号放大功能的3D DNA生物标记物。2.研究了基于3D DNA生物标记物的荧光计数检测方法(3DMCA)。首先,在384孔板上孵育捕获抗体,目标分子被捕获之后,再利用3D DNA对目标分子特异性识别,最终形成荧光亮点,荧光点数与β-内酰胺酶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可低至100 a M。3.研究了3DMCA在耐药菌检测方面的用途。培养可分泌β-内酰胺酶的耐药菌珠,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裂解液。证实了该方法能够检测β-内酰胺类耐药菌,检出限可低至10 CFU/m L。4.研究了3DMCA在癌症标志物(miRNA)检测方面的应用。在384孔板上固定可与miR-21碱基互补配对的捕获DNA,利用3D DNA对目标分子特异性识别,最终形成荧光亮点,荧光点数与miR-21分子数目呈线性关系,检出限可低至1 f M。此外,该荧光计数检测方法可用于多种细胞系中内源性成熟miR-21含量测定,其定量检测结果与q RT-PCR相吻合,证实了本方法的准确性。本研究首次合成了微米级功能性DNA超结构材料,并构建荧光计数检测方法,实现蛋白质和RNA分子的超痕量检测,反应迅速、灵敏、选择性高。我们设想本文所述的方法将在生物化学、医学诊断以及生物传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陈玮贝[2](2021)在《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临床特征和耐药性情况。2、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多重耐药感染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多重耐药感染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本院从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住院病房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1例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检出病原菌构成、耐药性,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年间本院共664例AECOPD患者中培养出病原菌有111例,男性102例,女性9例,80-89岁年龄段患者最多(46人,占41.44%);科室分布主要见于呼吸内科52例(46.89%),其次为ICU 34例(30.6%)、老年病科15例(13.51%);合并基础疾病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最多共65例(58.56%),其次为合并脑血管意外39例(35.14%),合并糖尿病30例(27.03%),合并冠心病17例(15.32%)。2、111例AECOPD患者共检出127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多重耐药菌占总检出致病菌25.98%,其中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最常见。3、本研究检出铜绿假单胞菌中对阿米卡星最敏感,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耐药率高(58.33%);流感嗜血杆菌对氨曲南、头孢噻肟、美罗培南、左旋氧氟沙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65.0%);鲍曼不动杆菌对替加环素最敏感,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最高(93.3%);肺炎克雷伯菌也对替加环素敏感,对多西环素耐药率最高(83.3%);革兰阳性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青霉素耐药率最高(100%);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4、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多重耐药菌感染与非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合并肺癌、合并肾脏病、合并低白蛋白血症、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时间有显着统计学意义,在是否合并糖尿病、合并脑血管意外、合并呼吸衰竭,是否频繁更换抗生素、是否行机械通气及是否行气管切开/气管插管,是否留置尿管、胃管无显着统计学意义。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卡他莫拉菌,革兰阳性菌常见肺炎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多重耐药菌检出率高,达25.98%,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2、本院AECOPD患者痰培养检出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敏感;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药物未见明显耐药;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均对替加环素最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替拉考宁、利奈唑胺敏感;真菌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各真菌未发现耐药。3、合并高血压、合并肺癌、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抗生素使用时间>14 d及住院天数>14 d是AECOPD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尹青霞[3](2021)在《横栏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药敏检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中山市横栏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药敏检测与分析。方法:对2019年3月-2020年10月在笔者所在医院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各种标本进行鉴定分离,得到菌株478株,对其进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试验,应用纸片扩散法敏感试验(改良K-B法)进行药敏试验。评估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检出超广谱β-内酰胺酶试验结果。结果:478株病原菌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126株,检出率为26.4%;肺炎克雷伯菌240株,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82株,检出率为34.2%;大肠埃希菌238株,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44株,检出率为18.5%。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为妥布霉素、庆大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阿米卡星、环丙沙星、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酊、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由低至高依次为复方磺胺甲恶唑、妥布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西丁、头孢哌酮/舒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结论:监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情况可了解掌握横栏地区的细菌耐药趋势,对细菌的变迁规律进行动态监测,对临床细菌耐药减缓、防止细菌耐药、选择适宜抗菌药物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荀盼盼[4](2021)在《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CRE)出现后呈大幅增长趋势,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arbapenem-resistant Escherichia coli,CREC)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通过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确定CREC感染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CBM)、英文数据库(Pub 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等,检索2021年1月前发表的关于CREC感染患者危险因素的相关文献,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数据。对纳入文献按照NOS量表进行质量评估。应用Stata14.0软件对纳入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计算各个危险因素合并OR值及95%可信区间(CI)。进行异质性检验和判断发表偏倚。结果:1.共检索983篇文献,符合纳入文献标准的有13篇(中文文献7篇,英文文献6篇),总样本量2767例,NOS量表评分7~8分。2.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留置尿管、气管插管、近期应用抗菌药物(青霉素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异质性检验结果I2<50%且P>0.10,不存在异质性;男性、入住ICU、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手术史、机械通气、近期应用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异质性检验结果I2>50%且P<0.10,存在异质性。3.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249,95%CI:1.008-1.549,P=0.042)、入住ICU(OR:2.231,95%CI:1.651-3.014,P=0.000)、手术史(OR:3.763,95%CI:2.263-6.255,P=0.000)、机械通气(OR:3.021,95%CI:2.190-4.166,P=0.000)、留置尿管(OR:1.802,95%CI:1.386-2.343,P=0.000)、气管插管(OR:1.880,95%CI:1.320-2.677,P=0.000)、近期应用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OR:1.895,95%CI:1.277-2.812,P=0.002)、头孢菌素类药物(OR:1.681,95%CI:1.261-2.240,P=0.000)、碳青霉烯类药物(OR:6.069,95%CI:4.418-8.338,P=0.000)、青霉素(OR:1.680,95%CI:1.870-2.377,P=0.003)、氨基糖苷类药物(OR:1.679,95%CI:1.126-2.504,P=0.011)),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疾病(OR:1.388,95%CI:0.849-2.270,P=0.191)、糖尿病(OR:1.225,95%CI:0.781-1.921,P=0.377)、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OR:1.139,95%CI:0.774-1.677,P=0.580),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4.通过绘制漏斗图判断发表偏移,漏斗图基本对称,且Egger’s test P>0.05,可认为无发表偏移。结论:男性、入住ICU、手术史、机械通气、留置尿管、气管插管、近期应用抗菌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头孢菌素类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药物)是CREC患者感染的危险因素。

柳世超[5](2020)在《应用酶热传感器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研究》文中指出抗生素耐药日益严重的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在临床治疗中由于缺少快速、准确的病原菌抗生素耐药性诊断数据而导致错误及过度使用抗生素,其是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产β-内酰胺酶是导致革兰氏阴性菌产生抗生素耐药性的一个最主要的机制。在千余种β-内酰胺酶中,由于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碳青霉烯酶对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3代、4代头孢菌素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耐药作用,因此在抗感染治疗中被列为重点监测、检测目标。目前ESBLs NDP、Carba NP及表型鉴定法是检测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主要方法,但是这些方法在检测灵敏性和检测时间上都还有不足。固相有青霉素酶的酶热传感器(青霉素酶酶热传感器)可对奶液中非法外源添加青霉素酶进行有效检测,但该传感器由于本质上对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无法有效水解而不能应用于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检测。本研究利用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均具有广谱水解活性的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1(NDM-1)建立NDM-1酶热传感器,评价该传感器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在检测ESBLs、碳青霉烯酶及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敏感性和有效性。发现NDM-1酶热传感器相对于青霉素酶酶热传感器可以在32.5-1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更有效地对头孢菌素类和碳青酶烯类抗生素进行定量分析。同时联合使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维巴坦和EDTA可有效帮助NDM-1酶热传感器对所检β-内酰胺酶的种类进行判断,而且对检测信号无明显影响,从而NDM-1酶热传感器可对单一的CTX-M-14(一种ESBLs)或NDM-1(一种碳青霉烯酶)、CTX-M-14/NDM-1混合物及一株产SHV-12/NDM-1复合耐药酶的耐药菌进行有效检测。另一方面,NDM-1酶热传感器对于ESBLs和碳青霉烯酶的检测敏感性显着高于分光光度计;NDM-1酶热传感器对于一株产ESBLs临床菌株的检测敏感性与ESBLs NDP方法相比检测敏感性可提高10倍以上。另外,NDM-1酶热传感器在建立后的一个半月时间内经过一千多次的检测反应,对多种抗生素的检测活性仍可保持最初检测活性的80%左右。最后以13株通过表型和分子生物学法共同确定的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的临床耐药菌为检测对象,开展临床回顾性研究,进一步对NDM-1酶热传感器检测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检测结果与标准的表型法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果结果一致性。综上所述,本研究所建立的NDM-1酶热传感器具有灵敏、快速、准确及稳定的检测特性,可应用于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的快速检测。

罗德云[6](2020)在《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血流感染是一种病死率高的危重疾病,大肠埃希菌是引起血流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本文通过分析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2014-2018年的菌株分布特点、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为预后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血培养的药敏试验结果、临床数据。成组设计的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单因素分析,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用于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年龄为(18-91)岁,中位年龄64岁,60岁以上患者占64.0%;其中男31(31.0%)例,女69(69.0%)例。86例患者合并1种或多种基础疾病,基础疾病以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泌尿系结石多见;14例患者未合并基础疾病。泌尿道为最多见合并的感染部位。泌尿外科(22.0%,22/100)、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2.0%,22/100)、内分泌科(14.0%,14/100)为大肠埃希菌检出数前三的科室。产ESBLs菌株数检出前三的科室分别为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5株、泌尿外科13株、重症医学科6株。2014-2018年大肠埃希菌检出数无明显变化趋势,2016-2018年检出数较高。5年间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总体检出率为55.0%(55/100),2014-2018年产ESBLs检出率分别为69.2%(9/13)、63.6%(7/11)、44.0%(11/25)、50.0%(13/26)、60.0%(15/25),5年间ESBLs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χ2=0.274,P=0.601)。药敏试验显示5年间大肠埃希菌对氨苄西林、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唑啉、头孢吡肟、头孢呋辛、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高度敏感。ESBLs阳性组对我院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氨苄西林(100.0%VS 68.9%)、氨曲南(98.2%VS 0.0%)、头孢曲松(98.2%VS 0.0%)、头孢他啶(98.2%VS 0.0%)、头孢噻肟(98.2%VS 0.0%)、头孢唑啉(96.4%VS 20.0%)、头孢吡肟(100.0%VS 0.0%)、头孢呋辛(100.0%VS 4.4%)、庆大霉素(61.8%VS 31.1%)、左氧氟沙星(63.6%VS 20.0%)、哌拉西林(80.0%VS 53.3%)、妥布霉素(45.5%VS 13.3%)]高于ESBLs阴性组,P<0.05。预后差组对氨苄西林(100.0%VS 80.0%)、氨曲南(76.7%VS 44.3%)、头孢曲松(76.7%VS 44.3%)、头孢他啶(76.7%VS 44.3%)、头孢噻肟(76.7%VS 44.3%)、头孢唑啉(86.7%VS 51.4%)、头孢吡肟(76.7%VS45.7%)、头孢呋辛(83.3%VS 45.7%)的耐药率高于预后好组,P<0.05。影响预后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预后差组年龄大(Z=2.130,P=0.033)、ESBLs检出率高(χ2=8.129,P=0.004)、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χ2=7.229,P=0.007)、住院时间短(Z=2.336,P=0.020)、随机血糖高(Z=2.193,P=0.028)、白蛋白低(t=2.565,P=0.012)。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2型糖尿病(OR=4.391,95%CI:1.22815.694,P=0.023)、ESBLs阳性(OR=6.662,95%CI:2.07621.377,P=0.001)和白蛋白降低(OR=0.899,95%CI:0.8220.983,P=0.020)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1.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泌尿系结石为常见合并的基础疾病。泌尿道为最多见合并的感染部位。2.2014-2018年100例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中,产ESBLs总体检出率为55.0%,2014-2018年产ESBLs检出率无明显变化趋势。3.2014-2018年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药敏试验显示总体对除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外的抗菌药物均存在一定程度的耐药。ESBLs阳性菌株耐药率高于ESBLs阴性菌株。预后差组菌株耐药率高于预后好组。4.患2型糖尿病、ESBLs阳性、白蛋白降低的患者预后不佳。

廖玲,李玲,范存斌,郑文,吴成辉[7](2019)在《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监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监测结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4月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痰标本送检,培养标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对细菌进行药敏试验,分析肺炎克雷伯菌对各类药物的耐药性。结果痰标本均合格,共培养分离出肺炎克雷伯菌265株,其中检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96株。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他啶/克拉维酸、头孢噻肟、头孢噻肟/克拉维酸、头孢曲松、氨曲南、头孢吡肟、氨苄西林、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均具有一定的耐药性,其中以头孢曲松耐药性最高,其次为氨苄西林;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敏感性较高,其耐药性均为0。结论老年患者下呼吸道痰标本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严重且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阳性检出率较高,但其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药物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故临床应对其流行情况予以重视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张岩[8](2019)在《养殖场大肠杆菌blaCTX-M-27传播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细菌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主要是由于细菌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水解头孢药物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药物失活,其中CTX-M型ESBL最为流行。近年来,在国内外的研究报道中blaCTX-M-27基因亚型的分离率逐渐增多,并且blaCTX-M-27基因在沙门菌中的分离率比大肠杆菌高,已有的一些研究探讨了blaCTX-M-27基因在沙门菌中的传播机制,而blaCTX-M-27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传播特征尚不清楚。本文对养殖场动物源大肠杆菌中blaCTX-M-27基因的流行情况与其传播机制进行探究。研究结果为头孢类抗生素耐药性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室在2014年和2016年从河南、广东、山东、湖北和广西等多个省份的食品动物源肠道样品中共分离得到2510株大肠杆菌。通过PCR测序以及序列比对的方法筛选blaCTX-M-9G阳性以及blaCTX-M-27亚型大肠杆菌。PCR结果显示blaCTX-M-9G阳性大肠杆菌为596株,其中58株为blaCTX-M-27亚型。采用PCR测序的方法对菌株其他耐药基因进行检测,采用琼脂二倍稀释法对bla CTX-M-27阳性大肠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58株blaCTX-M-27阳性大肠杆菌中有8株菌同时携带blaCTX-M-1G耐药基因(13.79%),flo R耐药基因的检出数量为28株(46.55%),fos A3的检出数量为14株(24.14%),mcr-1的检出数量为11株(18.97%)。PMQR(Plasmid mediated quinlone resistance)耐药基因中oqx AB、qnr S、aac(6′)-Ib-cr分别检出有20株(34.48%)、11株(18.97%)、1株(1.72%),同时检出菌株在gyr A基因的QRDR区发生83位与87位的氨基酸突变。产CTX-M-27的菌株对大多数的抗生素都表现出多药耐药现象,尤其对四环素、萘啶酸以及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都高达90%以上,对氟喹诺酮类的药物耐药率高达80%以上;对喹乙醇、酰胺醇类和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率为40%~50%,所有菌株对磷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低。采用PFGE分型、MLST分型、接合转移、复制子分型、S1-PFGE、Southern-blot杂交以及质粒的Illumina Hiseq测序对携带blaCTX-M-27基因的质粒的传播特点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8株菌可分为31个簇,blaCTX-M-27基因以水平传播为主,有38株菌的blaCTX-M-27基因可发生接合转移,其中有7株菌发生了oqx A、oqx B与fos A3基因与blaCTX-M-27基因共转移的情况。blaCTX-M-27基因全部定位于质粒上,质粒大小大约为40 kb、104.5 kb、110 kb、138.9 kb和150 kb,23株接合子质粒类型为Inc FIB型,3株存在FIB型与N型质粒共存现象,2株存在FIB型与N型、I1型质粒共存现象,2株为Inc HI2型,1株为Inc I1型,7株不可分型。测序结果表明Inc FIB型质粒中blaCTX-M-27的上游为ISEcp1序列,但被IS26截断,下游检测到IS903B,属于IS26-ΔISEcp1-blaCTX-M-27-IS903B转移结构。对3株菌株进行了质粒的稳定性试验,试验过程维持10天。结果表明,在无抗生素的压力下携带blaCTX-M-27基因的质粒均可以稳定的存在于宿主菌株中,质粒的丢失率为0。本研究首次对动物源大肠杆菌中blaCTX-M-27的传播机制进行探究,研究表明bla CTX-M-27以水平传播为主,小范围内存在克隆传播的现象,并且blaCTX-M-27阳性大肠杆菌多药耐药现象严重,blaCTX-M-27在养殖场中的流行对公共健康构成威胁,同时提醒我们需要严格防范头孢类抗生素多用滥用情况。

何英[9](2019)在《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ESBLs基因的检测》文中提出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主要可经过消化道进行传染,其宿主范围广。人、家畜、野生哺乳动物、爬行类动物、鸟类甚至昆虫等均可感染发病,其感染人会导致伤寒、副伤寒、急性胃肠炎、败血症等疾病,感染幼年及青年动物,会使之产生败血症、胃肠炎及其他组织和局部炎症,并且会导致怀孕母畜流产。抗生素的使用与耐药性致病菌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多重耐药菌的出现对公共卫生健康是个严重的威胁,尤其是对广谱头孢菌素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有耐药性的耐药菌。随着第三代和第四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细菌的耐药率也逐渐上升,主要出现一类能够水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头孢菌素的酶称之为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p-Lactamases,ESBLs)。产ESBLs的沙门菌通常把抗生素耐药质粒、整合子和转座子携带的可转移元件作为抗生素耐药性传递的供体,参与发病机制的某些ESBLs基因通常与这些抗生素耐药基因元件一起转移,将编码基因ESBLs转移到细菌宿主的基因组或质粒中促进了更具毒性和耐药性的分离株的出现,并因此导致更难以治疗的感染。为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的血清型流行情况、药物敏感性情况以及ESBLs基因的流行情况。本研究试验样品为2014年3月至2019年1月采集于重庆市14个区县的养殖场、屠宰场及动物医院,包括北碚区、渝北区、涪陵区、南川区、江津区、大足区、璧山区、合川区、荣昌区、长寿区、丰都县、垫江县、万州区和彭水县。共采集猪、羊、犬、鸡、牛、兔、鸭共7种动物的肛拭子或者心肺组织样品1850份,并对其进行沙门菌的分离鉴定。通过缓冲蛋白胨水(BPW)、四硫磺酸钠煌绿增菌液(TTB)、木糖赖氨酸Tergitol-4(XLT-4)琼脂培养基、沙门菌显色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再扩增沙门菌特异性基因invA已确定沙门菌。使用沙门菌诊断血清对鉴定为沙门菌的临床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以确定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的流行血清型。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Lnstitute,CLSI)所推荐的沙门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标准,采用K-B纸片扩散法进行27种药物的敏感性试验,以了解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的耐药情况。使用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细菌质粒,使用PCR方法检测临床分离株中11种ESBL基因的携带情况。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后,其结果经BLAST分析比对来确定其ESBL亚型,以检测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的ESBL基因流行情况。结果从1850份样品中分离到不同动物来源的沙门菌76株,其总分离率较低为4.1%。76株沙门菌有73株可以定型,其中3株为粗糙型产生自凝现象不能分型。已定型的沙门菌鉴定出4个血清群共12种血清型,其中优势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优势血清型均属于B群。不同动物源性以及相同动物源的沙门菌显示出对2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均不相同,但也显示出一定的规律。本试验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耐药最为严重,对四环素类、酰胺醇类药物耐药也较为严重,对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也存在耐药的情况,但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完全敏感。所有临床分离株显示出的多重耐药情况从0-23种药物不等,其中最高耐23种药物的为1株鸡源沙门菌,最低耐0种药物的现象出现于猪源沙门菌中,占总分离率的6.6%。总体来看猪源沙门菌均表现出耐0-8种药物的规律。76株沙门菌进行11种ESBL基因的检测结果为68株携带至少1种ESBL基因,阳性率达89.5%。其中TEM、OXA-1、CTX-M、OXA-10、CMY检出率分别为85.5%、25%、6.6%、5.3%、5.3%。本次试验未检测到SHV、VEB、PER、GES、OXA-2、PSE基因。其中TEM基因广泛存在于每一类动物源沙门菌中,测序分析显示65株TEM基因阳性菌株中其基因亚型以TEM-1和TEM-1a为主。不同沙门菌血清型携带ESBL基因的情况也不一样,在优势血清型德尔卑沙门菌中,存在TEM、OXA-1、CTX-M、OXA-10、CMY共5种耐药基因。在阿贡纳沙门菌中存在TEM、OXA-1基因。通过对试验菌株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表型和ESBL基因携带情况进行比对发现,其符合率为97%,具有很高的一致性。结论:本试验从1850份样品中分离到不同动物来源的沙门菌76株,其中73株可定型的沙门菌共分为12种血清型,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优势血清型为德尔卑沙门菌、阿贡纳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耐药最为严重,但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0,且多重耐药情况从0-23种药物不等。本试验共检测出TEM、OXA-1、CTX-M、OXA-10、CMY共5种耐药基因,其中TEM基因检出率最高,其次为OXA-1,且ESBL基因携带与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表型高度一致。

王敬[10](2019)在《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河北省沧州市腹泻患者致泻性大肠埃希菌的感染状况及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药物敏感性,为当地疫苗制备、以及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2月从沧州市人民医院肠道门诊或急诊的急性腹泻患粪便中分离出的24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集粪便标本,对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和鉴定,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特异毒力基因方法检测5类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所有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均行玻片凝集法进行O、H血清分型,并应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比较不同类型致泻性大肠埃希菌感染患者的感染状况及菌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药物敏感性。结果:1.夏秋两季为急性腹泻发生的高峰期,发病人群集中在19岁40岁这一年龄段,男女比例为1:1.05,2015年212月份间收集313例,占27.46%,2016年收集394例,占34.56%,2017年收集421例,占36.93%,2018年12月收集12例,占1.05%。2.本次研究纳入1140例急性腹泻患者中检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247株,检出率21.67%,其中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2.19%,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7.54%,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1.93%,未检出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检查率显着高于其他类型大肠埃希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247株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中存在154株血清凝集情况,其发生率为62.35%,存在6株O自凝和3株H自凝。在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中血清凝聚发生率为51.80%,分属于20种O血清群和16种H血清群,凝聚率最高血清型为O6:H10,检出最高O血清型为O6、O148,检出最高H血清型为H10,3株发生O自凝,未发生H自凝。在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中血清凝聚发生率为70.93%,分属于11种O血清群和7种H血清群,凝聚率最高血清型为O159:H34,检出最高O血清型为O159,检出最高H血清型为H34,2株发生O自凝,3发生H自凝。在22株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中血清凝聚发生率为59.10%,分属于5种O血清群和6种H血清群,1株发生O自凝,未发生H自凝。4.在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中,对诺氟沙星的敏感率最高,达100%,其次为亚胺培南,敏感率为99.28,之后是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分别为98.56%、98.56%;对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高达65.47%,其次为氨苄西林,之后是萘啶酸,耐药率分别为64.75%和50.36%。在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中,敏感率均为100%的包括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从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萘啶酸(45.35%),氨苄西林(33.72%),复方新诺明(26.74%)。在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中,均为100%的包括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从高到低前三位依次为头孢唑林(59.10%),四环素(59.09%)、氨苄西林(54.55%)。结论:1.沧州市腹泻患者检出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主要以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及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为主。2.肠集聚性大肠埃希菌对诺氟沙星、亚胺培南的敏感率较高;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对氯霉素、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西丁、呋喃妥因、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最高。

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敏感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功能性DNA超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耐药菌计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耐药菌及其危害概述
        1.1.1 耐药菌概述
        1.1.2 耐药菌的危害
        1.1.3 耐药菌对生态环境的危害
    1.2 耐药菌检测方法概述
        1.2.1 传统培养法
        1.2.2 检测基因法
        1.2.3 其他检测方法
    1.3 生物大分子标志物概述
        1.3.1 蛋白质类标志物概述
        1.3.2 RNA类标志物概述
    1.4 高灵敏生物传感平台概述
        1.4.1 针对蛋白质标志物的生物传感平台
        1.4.2 针对RNA标志物的生物传感平台
    1.5 计数检测方法概述
        1.5.1 噬菌体计数
        1.5.2 量子点计数
        1.5.3 有机染料计数
        1.5.4 光子上转换纳米颗粒计数
        1.5.5 荧光纳米颗粒计数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6.2 技术路线
2 荧光计数检测方法在β-内酰胺酶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1.1 β-内酰胺酶的常用检测方法
        2.1.2 酶联免疫法概述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琼脂糖凝胶电泳实验验证3D DNA颗粒合成
        2.3.2 3D DNA颗粒总数及所含DNA单体数定量
        2.3.3 验证抗体-DNA寡核苷酸(d Ab DO)生物缀合物的合成
        2.3.4 3D DNA表面负载量测定
        2.3.5 3DMCA工作原理
        2.3.6 检测方法的动力学分析
        2.3.7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2.3.8 检测方法的特异性分析
        2.3.9 抗体的特异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荧光计数检测方法在耐药菌检测中的应用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细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2.2 细菌耐药性分析
        3.2.3 检测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2.4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3.2.5 临床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2.6 检测方法对临床菌检测的可行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荧光计数检测方法在micro RNA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1.1 miR-21 概述
        4.1.2 miR-21 的检测方法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3DMCA工作原理
        4.3.2 检测方法的选择性分析
        4.3.3 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分析
        4.3.4 RT-PCR定量分析
        4.3.5 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基本资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AE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
    2 病原菌总体分布
    3 主要病原菌药敏结果
    4 多重耐药菌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疗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横栏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药敏检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细菌来源
    1.2 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鉴定、分离致病菌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细菌分布情况和常见类型
    2.2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分析
3 讨论

(4)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耐药机制和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应用酶热传感器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抗生素耐药概述
    1.2 抗生素耐药机制
    1.3 β-内酰胺酶介绍
        1.3.1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1.3.2 碳青霉烯酶
    1.4 NDM-1 简介
    1.5 抗生素耐药检测方法
    1.6 酶热传感器简介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NDM-1酶热传感器的检测性能表征及反应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酶
        2.2.2 试剂与材料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NDM-1 酶柱的制备
        2.3.2 对NDM-1 酶热传感器与青霉素酶酶热传感器的抗生素水解活性进行分析
        2.3.3 NDM-1 酶热传感器Zn2+依赖性的测定
        2.3.4 NDM-1 酶热传感器稳定性测定
        2.3.5 NDM-1 酶热传感器最适pH的测定
        2.3.6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NDM-1 酶柱的制备结果
        2.4.2 NDM-1 酶热传感器表现出NDM-1 相关的抗生素水解活性
        2.4.3 NDM-1 酶热传感器表现出Zn2+依赖的抗生素水解活性
        2.4.4 NDM-1 酶热传感器对抗生素的水解有很好的稳定性
        2.4.5 NDM-1 酶热传感器最适pH的测定结果
    2.5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NDM-1 酶热传感器检测敏感性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试剂与材料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3.2.4 实验试剂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引物序列设计
        3.3.2 CTX-M-14、TEM酶的体外合成
        3.3.3 酶活性的测定
        3.3.4 比较NDM-1 酶热传感器与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的敏感性
        3.3.5 比较NDM-1 酶热传感器与ESBLs NDP方法检测的敏感性
        3.3.6 菌裂解液的制备
        3.3.7 菌落计数
        3.3.8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应用无细胞蛋白表达系统成功表达CTX-M-14、TEM酶
        3.4.2 与紫外分光光度计法相比NDM-1 酶热传感器法检测更敏感
        3.4.3 与ESBLs NDP方法相比NDM-1 酶热传感器法检测敏感性显着提高
    3.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应用抑制剂辅助NDM-1 酶热传感器进行耐药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菌株
        4.2.2 试剂与材料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4 实验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抑制剂对NDM-1 酶热传感器检测ESBLs和碳青霉烯酶影响的评价
        4.3.2 抑制剂协同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ESBLs和碳青霉烯酶实验
        4.3.3 产NDM-1/SHV-12 酶的工程菌株的构建
        4.3.4 抑制剂协同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实验
        4.3.5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
        4.4.1 抑制剂对NDM-1 酶热传感器检测ESBLs和碳青霉烯酶影响的评价结果
        4.4.2 抑制剂协同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ESBLs和碳青霉烯酶实验结果
        4.4.3 产NDM-1/SHV-12 酶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结果
        4.4.4 抑制剂协同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产ESBLs和碳青霉烯酶耐药菌实验结果
    4.5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对NDM-1 酶热传感器耐药检测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菌株
        5.2.2 试剂与材料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5.2.4 实验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PCR法鉴定临床耐药菌株
        5.3.2 纸片扩散法鉴定临床耐药菌株
        5.3.3 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临床耐药菌株
        5.3.4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PCR法鉴定临床耐药菌株结果
        5.4.2 纸片扩散法鉴定临床耐药菌株结果
        5.4.3 NDM-1 酶热传感器鉴定临床耐药菌株结果
    5.5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6)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菌株来源与采集
        1.2.2 菌种分离培养与鉴定
        1.2.3 碳青霉烯酶检测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检出率
    2.2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3 讨论

(8)养殖场大肠杆菌blaCTX-M-27传播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大肠杆菌对公共健康的危害性
    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研究进展
        1.3.1 CTX-M型 ESBLs的研究现状和传播特征
        1.3.2 CTX-M-27的研究现状与传播机制
    1.4 质粒介导bla_(CTX-M)基因传播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样品来源和参考菌株
        2.1.2 试验药物
        2.1.3 主要培养基
        2.1.4 主要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1.6 主要试剂配制
    2.2 方法
        2.2.1 菌株的分离、鉴定与保存
        2.2.2 药物敏感性试验
        2.2.3 ESBLs耐药基因、PMQR与其他耐药基因检测
        2.2.4 喹诺酮类靶位基因QRDR突变的检测
        2.2.5 bla_(CTX-M-27) 阳性菌株分子分型
        2.2.6 接合转移
        2.2.7 质粒复制子类型的检测
        2.2.8 接合子的S1-PFGE分析及Southern杂交
        2.2.9 bla_(CTX-M-27) 基因环境研究
        2.2.10 携带bla_(CTX-M-27)基因质粒的稳定性研究
3 结果与分析
    3.1 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
    3.2 耐药基因与QRDR突变检测结果
    3.3 bla_(CTX-M-27) 基因阳性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 PFGE分型结果
    3.5 MLST分型结果
    3.6 接合转移及共同携带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3.7 质粒的复制子分型结果
    3.8 bla_(CTX-M-27) 基因以及质粒类型的杂交定位
    3.9 质粒结构与bla_(CTX-M-27)基因环境结果
    3.10 携带bla_(CTX-M-27)基因的质粒的稳定性分析结果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药物敏感性结果分析
        4.1.2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4.1.3 bla_(CTX-M-27) 阳性大肠杆菌分子分型结果分析
        4.1.4 携带bla_(CTX-M-27)基因的质粒特征分析
        4.1.5 bla_(CTX-M-27) 基因环境与质粒特征结果分析
        4.1.6 质粒稳定性结果分析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ESBLs基因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沙门菌概述
    1.2 沙门菌耐药机制
        1.2.1 灭活酶和钝化酶机制
        1.2.2 外排泵机制
        1.2.3 基因突变机制
        1.2.4 耐药基因水平转移机制
        1.2.5 膜通透性与生物膜机制
    1.3 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1.3.1 TEM型ESBLs
        1.3.2 SHV型ESBLs
        1.3.3 CTX-M型ESBLs
        1.3.4 OXA型ESBLs
        1.3.5 其他类型的ESBL
    1.4 沙门菌分型方法
        1.4.1 PCR方法分型
        1.4.2 血清学分型
        1.4.3 噬菌体分型
        1.4.4 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1.4.5 脉冲场凝胶电泳
        1.4.6 多位点可变重复序列分析
        1.4.7 多位点序列分型
        1.4.8 成簇的规律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
        1.4.9 核糖体分型
第2章 引言
第3章 重庆市动物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
    3.1 试验材料
        3.1.1 样品来源及标准菌株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主要试剂配置
        3.2.2 样品的采集
        3.2.3 样品处理
        3.2.4 革兰氏染色镜检
        3.2.5 沙门菌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3.2.6 临床分离菌株的保存
    3.3 试验结果
        3.3.1 沙门菌菌株在不同选择性培养基的生长情况
        3.3.2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3.3.3 沙门菌的采集及分离情况
    3.4 讨论
第4章 沙门菌的血清型鉴定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菌株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2 试验方法
    4.3 沙门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4.4 讨论
第5章 动物源沙门菌的药物敏感性检测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菌株
        5.1.2 试验试剂
        5.1.3 药敏纸片
        5.1.4 试验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主要试剂配置
        5.2.2 药物敏感性试验
        5.2.3 沙门菌药敏试验判定标准
    5.3 药敏试验结果
        5.3.1 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及耐药性统计
        5.3.2 沙门菌多重耐药情况统计
    5.4 讨论
第6章 动物源沙门菌的ESBL基因检测
    6.1 试验材料
        6.1.1 试验试剂
        6.1.2 试验仪器设备
    6.2 试验方法
        6.2.1 质粒DNA模板的制备
        6.2.2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6.2.3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条件
    6.3 试验结果
        6.3.1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6.3.2 沙门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复合情况统计
    6.4 讨论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肠埃希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敏感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功能性DNA超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耐药菌计数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马刘畅.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AECOPD患者病原菌耐药性监测及感染影响因素分析[D]. 陈玮贝.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3]横栏地区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药敏检测与分析[J]. 尹青霞. 中外医学研究, 2021(11)
  • [4]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感染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D]. 荀盼盼.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应用酶热传感器进行抗生素耐药性检测研究[D]. 柳世超. 山西大学, 2020(01)
  • [6]大肠埃希菌所致社区获得性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特征及预后分析[D]. 罗德云.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2)
  • [7]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在老年患者中的感染分布及耐药性监测[J]. 廖玲,李玲,范存斌,郑文,吴成辉. 医疗装备, 2019(19)
  • [8]养殖场大肠杆菌blaCTX-M-27传播机制研究[D]. 张岩.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9]重庆市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耐药性分析及ESBLs基因的检测[D]. 何英. 西南大学, 2019(01)
  • [10]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血清型和药物敏感性分析[D]. 王敬.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β-内酰胺论文 敏感性分析论文 细菌耐药性论文 基因合成论文 大肠杆菌论文

上一篇:复合免疫刺激剂大肠埃希菌疫苗的研制及效价测定
下一篇:冬春小麦杂交种F_1代和春小麦杂交种F_1代主要农艺性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