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礼乐的反叛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山雪”女子洞经会考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张静[1](2020)在《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运用批判遗产理论的代表性人物劳拉·史密斯(Laura Smith)的关键概念“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为主要分析工具,分析纳西古乐的非遗“制造”与实践中的话语互动,进一步探索中国非遗制造过程中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互动的机制以及其中呈现的非遗标准,思考围绕这场非遗制造的各种社会文化活动背后蕴藏的更深层的文化逻辑。笔者所使用的“批判遗产理论”(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不同于传统的遗产研究所关注的“遗产如何被保护”,而是直指遗产本身,主张遗产不是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被围绕它的各种文化过程和活动建构,被带有不同诉求的群体赋予价值和意义。其中“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是改理论的主要分析工具用来划分遗产中出现的不同群体,阐明不同非遗话语的实践特点。同时作者还在田野材料的基础上,发掘“中间人”的概念来阐述话语之间相互关系,进一步解释了遗产制造的机制与活力。本研究的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将探讨纳西古乐的非遗制造,从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与立法实践入手探索权威话语内部结构,组织方式和内在的关系。第三章则是从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出发,呈现非遗作为一种资源如何为不同的民间群体所用,以纳西古乐使用群体的挂牌和运行以及非演奏群体的使用为主要内容,讨论呈现不同民间话语与非遗之间的关系,及其内部勾连所产生的张力。为进一步回应批判遗产理论中两种话语的二分对立的问题,第四章从田野实际出发,将以游走于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关键领袖(笔者称之为中间人)为重点,从个体和机构两个方面来说明纳西古乐的个案中权威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互动与对话形式,探究其间的张力在何处弥合,又如何被解决。第五章,笔者将对本研究的呈现的成果与问题进行讨论与总结。本研究笔者的结论是,非遗或遗产都是一种具有自在社会生命的社会文化过程,各种话语和力量都围绕各自的诉求对非遗赋予不同的价值和意义,在此过程中不同话语共同“制造”着非遗。我国的非遗语境中的确存在着“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但本研究案例中呈现的特点的确与批判遗产理论的初始定义不尽相同,具有向内的多元性与竞争性,向外的协调性和聚合性。同时,两种话语并非二元对立,更不是泾渭分明,话语之间游走的中间人正是权威话语与民间话语得以沟通的桥梁,更是当今非遗生命力和活力的来源。

李琼[2](2019)在《浅议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现状》文中研究说明洞经音乐以谈演《大洞仙经》而得名,是一种以民俗祭祀为主要内容的民间音乐形式。通海洞经音乐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兴盛于清及民国。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已有许多洞经古乐班、社(会)活跃在通海。20世纪40年代,冲破封建礼教而孕育,追随民俗而不断变革的通海女子洞经会"妙善学"成立。1981年重新开始了谈演活动并活跃至今,且有了新的形式和变化。

王海[3](2017)在《云南“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探究》文中认为云南民族民间传统音乐领域,洞经音乐可谓声誉鹊起。云南通海,历来被誉为‘礼乐名邦’,文化底蕴深厚,许多优秀的文化代代相传,风格优美、朴实典雅的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就是其中之一。通海洞经音乐源于元代的儒家礼乐,历经明清两代的传承发展,融儒释道音乐风格为一体,既能表现雄伟壮丽、气势磅礴的场面,也能表现优雅婉转的意境,既能登上大雅之堂,也能为民间演奏,其旋律优雅动听,音韵自然流畅。文章通过对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阐述,来展现云南民族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俞伦伦[4](2017)在《南平斗会:善庆堂的历史与仪式(1897-2016)》文中研究表明斗社是清初以来兴起的以“朝真礼斗”为宗旨、以敷演科仪音乐为主要活动内容的城市精英结社。斗社又称斗堂、斗会、斗坛等,在晚清民国时期曾经盛极一时,流行于江浙、福建、天津、云南等地区。1949年之后,中国绝大多数的斗社已不复存在。本文以至今尚在传承的福建南平斗会为研究对象,利用田野调查汇集到的民间文献与口碑资料,对南平“四宫一社”的斗会历史进行勾勒,重点探讨善庆堂斗会的仪式活动,论述南平斗会的创立发展及与社会变迁的关系。文章的研究视角聚焦于当代的斗会现状,以2015年南平东岳庆诞法会的仪式纪实为考察中心,分析南平斗会的科仪、文本与音乐,并对20世纪90年代南平伏虎庙的纷争事件进行叙述与讨论。斗社的形成与道教科仪、扶鸾活动具有密切关系,但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宗教组织,而是一种由士绅群体发起的以崇尚宗教文化与仪式音乐为旨趣的民间社团类型。因此,在近代士绅社会解体之后,斗社的命运也随之发生剧变,许多地方的斗社都已湮没于历史洪流之中。南平斗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处境,不仅投射了中国斗社的兴衰嬗变历程,也反映了地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整合与调适问题。

王一如[5](2017)在《论通海洞经古乐的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文中认为通海洞经古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集儒家、道教、佛教文化思想核心为一体;传承着宗教文化和音乐文化,是通海浓厚人文气息的写照;还具有多种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洞经古乐追求自由平等、寓教于乐、经济唱曲三个方面,使其在通海的各个领域发挥着积极促进作用。

陈郁[6](2016)在《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文献梳理(下)》文中研究表明云南是个由52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多民族省份,具有富饶绚烂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各民族劳动人民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智慧的凝结,造就了众多丰富多彩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入选。本文以国务院公布的四批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目标,对十个成功入选的代表性传统音乐项目,分上下两篇文章,做进一步的文献梳理和分析调查,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成果。

徐军[7](2014)在《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文中认为洞经谈演是集诵(经文)、唱(经曲)、奏(曲牌)、礼(请圣、拜诰)、仪(排班、请签)为一体的一种音乐文化活动。洞经音乐在祭孔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道乐、佛乐及其他民间音乐的相关成分,具有典雅、舒坦的古乐风范。通海洞经音乐由元朝北方蒙古族带来的西北民间音乐,明朝初年江南移民带来的"江南丝竹"与本地民间音乐

甘绍成,苏坤[8](2014)在《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中认为洞经音乐研究是中华文昌文化和传统宗教音乐研究的一个重要项目。对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一方面可以分析它取得的成绩,一方面也可以指出它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和展望。

黄富[9](2009)在《弘扬聂耳精神 共建音乐生态——玉溪市弘扬聂耳精神举措漫谈》文中研究说明玉溪是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故乡,聂耳是玉溪传统文化孕育的精灵,多年来,玉溪人民继承发扬聂耳精神,取得了很大成绩。2004年5月25日在玉溪成立的"云南聂耳音乐基金会",依托丰厚的民族音乐资源和文艺创作优势,发

李安明,黄富[10](2001)在《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文中研究说明冲破封建礼教的顽固势力而诞生 ,又在追随民俗需要的不断变革中传承的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 ,以当初的建树和如今的业绩 ,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礼乐叛逆与传承的典范。她们在洞经表演实践中所表现的妇女解放、宗教信仰及其叛逆与奉献精神 ,给当代的人们以深深的教益和启示

二、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第二节 非遗相关研究动态
        一、非遗学术脉络与非遗话语实证研究
        1.非遗的学理争鸣
        2.非遗的话语研究
        3.非遗的社区参与
        二、纳西古乐的相关研究动态
        1.丽江洞经音乐
        2.白沙细乐
        3.东巴音乐
        4.纳西古歌古调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1.纳西古乐的非遗保护的背景研究
        2.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与非遗化
        3.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
        4.非遗“制造”与使用的中间人
    第四节 理论框架与概念廓清
        一、遗产
        二、话语
        1.权威话语
        2.民间话语
    第五节 田野选点、研究方法和访谈对象
        一、田野选点
        二、研究方法: 文献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
        三、田野对象
第二章 遗产的“制造”: 纳西古乐概念制造及其非遗化
    第一节 纳西古乐的概念“制造”
        一、五十年代诞生: 制造多元一体民族格局和悠久历史的认同感
        二、1966年到1986年: 纳西古乐从濒危到复兴
        三、1996年2004年: 纳西古乐人类口头文化遗产的破产
    第二节 纳西古乐的非遗化
        一、白沙细乐首碰壁: 权威话语中专家评审的局限性
        二、幸运的热美蹉和奇怪的洞经音乐: 非遗的工具性和资源性
        三、艰难通过的白沙细乐: 权威话语的内部分化与协商
第三章 纳西古乐的非遗使用
    第一节 民间团体的挂牌: 话语间的协商与博弈
    第二节 传承点的运行: 非遗资源的分配、争取与使用
        一、经费的拨付管理与自主创收
        二、培训班: 官方的教学与监督
        三、纳西古乐比赛的竞争与创新
    第三节 多元非遗: 非演奏群体的对纳西古乐的使用
        一、胜利神仪式: 东巴音乐的文化再造
        二、现代音乐中的纳西古乐
        三、绘画与摄影中的纳西古乐
第四章 非遗“制造”和“使用”的中间人:沟通权威与民间话语的桥梁
    第一节 作为桥梁的个体: 非遗工作者
        一、非遗推手李之典
        1.非遗制造: 名录进入与保护
        2.非遗立法: “非遗进校园”的提案
        二、基层媒介元晓斌
        1.非遗使用: 一种民族美育的尝试
        2.非遗思考: 政策适应和民间引导
    第二节 作为桥梁的机构: 古城区纳西民间音乐协会
        一、协会的上下辐射
        二、与权威合作: 濒危曲目的抢救
        三、自发传承: 道场仪式的恢复
    第三节 中间人的尴尬: 新权威化的协会
第五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2)浅议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通海洞经的历史渊源
    (一) 通海洞经的历史
    (二) 通海女子洞经会产生的社会背景
■通海洞经曲调是通海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晶之一
■通海洞经音乐发展现状
■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意义
■通海洞经音乐传承与保护的建议
    1. 当地政府部门加强重视与引导, 积极搭建平台, 加强交流演出。
    2. 召开洞经音乐研讨会, 挖掘洞经音乐的价值。
    3. 鼓励传承人带徒传艺, 在传习馆举办洞经曲调演奏技艺器乐培训, 建立传承点, 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演出活动。
    4. 做好洞经音乐的数字化采录工作, 整理管理档案。
■结语

(3)云南“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通海洞经音乐简述
2“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历史和现状
3“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的特点
4“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存续现状
5 结束语

(4)南平斗会:善庆堂的历史与仪式(1897-201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城市的士绅阶层与礼斗结社
    第一节 清初以来的礼斗活动与社团
    第二节 苏州玉坛中的扶鸾与礼斗
    第三节 中国斗社的分布及演变
        一、江南地区的斗坛及斗会
        二、民国时期福州斗堂活动情况
        三、天津、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的斗社
第二章 剑津之城与斗会历史钩沉
    第一节 南平社会历史与宗教文化背景
        一、南平的军事地位与经济社会
        二、南平宫观寺庙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南平“四宫一社”斗会的历史文化
        一、南平斗会与士绅文化
        二、“四宫一社”历史钩沉
    第三节 善庆堂斗会的科仪传统
第三章 东岳庆诞法会仪式纪实
    第一节 泰山庙与庆诞法会概况
        一、仪式背景
        二、坛场设置
        三、人员结构
        四、诸式文检
    第二节 道场科仪的调查记录
    第三节 南平斗会科仪与音乐分析
        一、南平斗会与地方仪式传统的关系
        二、斗会科书中所反映的鸾坛信仰
        三、斗会科仪音乐与禅和调源流
第四章 南平伏虎庙纷争事件始末及影响
    第一节 南平伏虎庙与斗会的与命运
        一、延城慈荫庵(伏虎庙)及善庆社的创立
        二、功德林的成立与伏虎庙恢复宗教活动
        三、伏虎庙管理纷争的经过与结局
        四、功德林更名为善庆堂纳入民间信仰管理
    第二节 伏虎庙事件的简要分析与思考
结语
附录
附图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6)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文献梳理(下)(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梳理
    1.1 姚安坝子腔
    1.2 彝族民歌 (彝族酒歌)
    1.3 布朗族民歌 (布朗族弹唱)
    1.4 洞经音乐 (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
    1.5 弥渡民歌
    1.6 纳西族白沙细乐
    1.7 剑川白曲
2. 结语

(7)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历史渊源
薪火相传
在新时代的发展

(8)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摸底调查阶段(1962-1965年)
二、中断停滞阶段(1966-1976年)
三、拓展调研阶段(1979-1989年)
    (一)云南方面
    (二)四川方面
四、深入研究阶段(1990年至今)
五、结语

(9)弘扬聂耳精神 共建音乐生态——玉溪市弘扬聂耳精神举措漫谈(论文提纲范文)

■全力打造聂耳品牌, 促进音乐文化繁荣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 夯实本土音乐基础
    1、明确保护内容。
    2、落实保护措施。

四、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批判遗产理论视角下的非遗“制造”与保护 ——以云南丽江“纳西古乐”为例[D]. 张静.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3)
  • [2]浅议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现状[J]. 李琼. 民族音乐, 2019(02)
  • [3]云南“妙善学”女子洞经音乐探究[J]. 王海. 遗产与保护研究, 2017(04)
  • [4]南平斗会:善庆堂的历史与仪式(1897-2016)[D]. 俞伦伦. 福建师范大学, 2017(10)
  • [5]论通海洞经古乐的文化传承及其现实意义[J]. 王一如. 青年文学家, 2017(02)
  • [6]云南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代表性项目文献梳理(下)[A]. 陈郁. Proceedings of 2016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Business Innovation(ICMIBI 2016 V58), 2016
  • [7]通海洞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 徐军. 民族音乐, 2014(03)
  • [8]建国以来中国洞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 甘绍成,苏坤. 歌海, 2014(02)
  • [9]弘扬聂耳精神 共建音乐生态——玉溪市弘扬聂耳精神举措漫谈[J]. 黄富. 民族音乐, 2009(06)
  • [10]礼乐的叛逆与传承——云南通海“妙善学”女子洞经会调查[J]. 李安明,黄富. 民族艺术研究, 2001(06)


文化论文 艺术论文 聂耳论文 纳西古乐论文

上一篇:揭开孔雀美丽之谜
下一篇:中国古代书画精品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