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佳善,苏涌,朱道方,廖贵益[1](2022)在《公民逝世捐献与活体捐献肾移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阐述单中心公民逝世捐献(deceased donor,DD)与活体捐献(living donor,LD)肾移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两种移植类型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和2018两年内我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254例受者,搜集随访至2021年7月1日的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分为DD组141例和LD组113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DD组与LD组在受体性别、受体体质量指数及术前、术后12、24个月的血肌酐值无显着差异。DD组在供体性别、供体年龄、受体年龄、术前透析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显着高于LD组。在预后方面,DD组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急性排斥发生率、移植肾丢失率(包括移植肾失功和移植肾切除)均显着高于LD组;DD组存活率85.1%低于LD组的96.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DGF的危险因素有"组别类型";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是"组别类型"、"供体年龄"、"受体年龄";以及"组别类型"、"供体年龄"为移植肾失功的危险因素。结论 DD目前虽然是肾脏捐献来源的主流,但本中心及其他中心相关数据表明,其近期临床效果要差于LD,因此要从器官获取、保存、移植等环节提高DD预后情况。进一步分析表明,无论DD还是LD,受体及其匹配的供体术前数据影响着术后DGF、肺部感染、移植肾失功的发生发展。
李国君[2](2021)在《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及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文中研究指明胰肾联合移植是目前治疗糖尿病合并终末期肾病的标准方法,不但可显着提高患者的预期寿命,而且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虽然随着新型免疫诱导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的临床使用,临床上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较前显着下降,但急性排斥反应仍是主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移植受者的长期存活。因此,对排斥反应的早期监测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并没有可靠的血清学标志物来早期准确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而移植物的组织活检是一种侵入性检查方法,具有一定的损伤及手术风险,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因此临床上亟待需要一种简单无创的方法用于早期精准监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供体来源的游离DNA(donor-derive cell-free DNA,ddcf-DNA)可以作为器官移植术后监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标志物。目的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检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研究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ddcf-DNA的变化特征。进一步探讨术后患者ddcf-DNA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的相关性,确定胰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AR时ddcf-DNA的诊断临界值,为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提供新的方法。方法我们选取2018年06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3例,应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别检测患者移植术前,术中胰腺开放血流2h,术后第1、3、7、14、30和60天这些时间点的ddcf-DNA值,观察ddcf-DNA在围手术期的变化趋势。同时,我们进一步选取该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术的患者,根据有无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将患者分为正常组和排斥组,分别检测正常组患者术前、术后两周和术后30天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同时检测排斥组术前,排斥反应时(17±3.7天)和排斥逆转后三个时间点的ddcf-DNA的含量,探究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ddcf-DNA的浓度与急性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检测了3例胰肾联合移植患者术后早期(术前至术后第60天)血清中ddcf-DNA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3例患者围手术期中以移植胰腺开放血流后2h的ddcf-DNA含量最高,3例患者的数值分别为12.05%、10.64%和11.05%,患者的ddcf-DNA浓度随着时间的变化呈“L”型下降,术后30天后逐渐达到稳定状态。我们进一步纳入此期间在我科接受胰肾联合移植手术的患者20例,其中正常组患者10例,排斥组1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糖尿病病史及错配数等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患者术前的ddcf-DNA含量为0.71%±0.09%,排斥组术前含量为0.66%±0.10%,两组比较没有显着性差异(P=0.275);正常组患者术后两周的ddcf-DNA含量较术前增加至1.70%±0.48%,而排斥组(术后17±3.7天)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含量明显增加至5.73%±2.03%,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正常组术后30天ddcf-DNA含量稳定在0.87%±0.25%,而排斥组排斥逆转后稳定在0.93%±0.32%,两者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62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ddcf-DNA诊断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用于诊断AR的诊断临界值为1.91%,敏感度为100%,特异度80%。结论胰肾联合移植术后患者围手术期中血清ddcf-DNA的浓度呈“L”型下降,并在术后30天达到稳定状态。患者术后发生AR时血清中ddcf-DNA的含量呈明显升高趋势,当选择ddcf-DNA诊断急性排斥反应的临界值为1.91%时,灵敏度为100%,特异性为80%。本研究对临床上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术后AR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崔丽娜,吴小霞,刘立芳,谢建飞,周玲[3](2021)在《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自2013年2月—2017年05月在我院器官移植中心进行肾脏移植的76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肾移植患者围手术期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764例患者中,亲体供肾肾移植310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DCD)供肾肾移植454例,患者在围手术期发生静脉栓塞14例,发生率为1.8%。无死亡病例,仅1例因静脉血栓栓塞行移植肾切除术。单因素分析提示肾移植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与年龄(岁)、BIM指数(kg/m2)、器官来源、制动时间、手术时长、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岁)、BMI指数(kg/m2)、手术时长、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是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肾移植术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岁)、BMI指数(kg/m2)、手术时长、下肢水肿、中心静脉置管时间,因此对与年龄较大,体重肥胖、手术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加强关注患者血管通常情况,以及下肢水肿状况,并做好相关护理措施。
文婧妤[4](2021)在《供体来源的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肾移植术后定期随访是影响移植患者长期生存和移植物存活的关键点之一。目前肾移植术后监测手段主要有血清肌酐(SCr),移植肾彩超,以及移植肾活检等,但都存在一定局限性。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肾移植受者血浆中供体来源的游离DNA(GcfDNA)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相关性,评估其与发生DGF及转归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于2018年7月1日至2020年3月1日期间,对四川省人民医院器官移植中心的168例肾移植受者进行了临床研究。我们运用微滴式数字PCR(dd PCR)检测肾移植受者术后第1、8、15、22天外周血中的GcfDNA(%)水平,研究其在肾移植术后DGF组和非DGF组中的水平,并探索供受体及手术等危险因素。结果:术后第一天,DGF组与非DGF组的GcfD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但对于DGF重症组(透析时间>14天)来说,GcfDNA(%)水平显着高于DGF轻症组(透析时间≤14天)(P=0.0026)和非DGF组(P=0.001),同时DGF轻症组与非DGF组之间GcfDNA(%)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786);并且在相同时间点肌酐值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Kaplan–Meier分析中,DGF重症组和DGF轻症组受者其一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81.82%和93.10%(P=0.290)。通过二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DGF重症受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热缺血时间(WIT)[OR(95%CI)2.783(1.018-7.605);P=0.046],而捐献类型(OR=2.387)和供体BMI(OR=1.139)也会增加DGF重症的相对危险性。结论:在术后早期GcfDNA(%)水平相比于肌酐可更好的区分DGF重症组和非DGF组及DGF轻症组,同时热缺血时间超过25分钟可能会引起供肾功能受损,并且在接受供体为心死亡(DCD)和较高的供体BMI,均可能会延长透析时间。
兰天池[5](2021)在《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肾脏移植是治疗肾终末期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目前我国主要的肾脏来源有公民逝世捐献(donation after citizen death,DCD)和亲属活体捐献(relative living donation,RLD),其中DCD是目前肾脏来源的主流。随着肾移植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手术操作相关的并发症显着减少,而由于受体本身基础疾病多、供体源性感染、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抗排斥药物的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感染成为肾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其中以肺部感染最为常见。肾移植术后并发的肺部感染如不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往往迅速进展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ry distress syndrme,ARDS)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因此及时诊断、有效治疗肾移植后肺部感染尤为重要。肾移植后肺部感染早期,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也不具特异性,我们需要探索一种能够及时诊断移植后肺部感染、能监测肺部感染转归的可靠方法,以指导我们的治疗方案。目的:分析单中心肾移植围手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探讨其有效的诊疗方案。方法: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接受肾脏移植的病例术后规律接受肺部CT平扫检查(DCD受者每45天/次,RLD受者每78天/次),主要根据肺部CT影像评估肺部感染的程度和变化趋势,并结合实验室检查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抗排斥药的强度,观察所研究病例围手术期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因肺部感染导致的死亡率、肺部感染的病死率等,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结果:两年共完成肾脏移植311例,DCD肾移植186例、RLD肾移植125例。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59/311),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3.53%(11/311),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96%(3/311),肺部感染的病死率5.08%(3/59)。RL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9.60%(12/125)、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0.80%(1/125)、轻症感染向重症感染的进展率8.33%(1/12),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0.00%(0/125),肺部感染病死率0%(0/12);DCD组肾移植病例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25.27%(47/186)、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5.38%(10/186)、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21.28%(10/47)、因肺部感染的死亡率1.61%(3/186),肺部感染的病死率:6.38%(3/47)。RLD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D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D组肺部感染的病死率、轻症肺部感染向重症肺部感染的进展率与DCD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国内福州市单中心研究报道肾移植术后围术期肺部感染的发生率为28.93%、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8.49%,均分别高于我中心总的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18.97%、重症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53%。结论:(1)肾移植后病例及早接受肺部CT监测可以及时发现肺部感染、判断感染的程度及转归,并主要据此调整抗生素方案和/或免疫抑制剂强度,获得了满意的肾移植后肺部感染的救治效果;(2)DCD受者较RLD受者有更高的围术期肺部感染发生率、重症肺炎发生率及死亡率,因此临床中需要重视DCD受者的肺部CT监测,结合肺部CT结果积极的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
蒋韬[6](2020)在《儿童供肾与成人供肾肾移植临床疗效的病例对照研究与生存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通过配对比较儿童供肾肾移植与成人供肾肾移植的临床疗效,比较配对前所有不同年龄层次来源的肾脏对移植受者的生存影响,共同探讨儿童供肾肾移植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所有的DBCD供肾肾移植供受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儿童供肾肾移植共计74例,成人供肾肾移植共计195例。儿童供肾移植组拟定为试验组,成人供肾移植组拟定为对照组;两组按照一定配对条件以1:1进行匹配,最后两组均成功纳入50例受者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比较配对后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移植肾脏形态学的变化、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两组配对前所有移植受者术后5年内的人/肾存活率。【结果】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良好,试验组术后1年的肌酐稳定在(107.13±58.22)umol/L,下降百分比为89.10%;对照组术后1年的肌酐稳定在(108.22±12.78)umol/L,下降百分比为88.9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由术前的(90.28±14.97)mm,增长至(116.06±9.20)mm,接近正常成人肾脏大小水平;对照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由术前的(108.72±5.73)mm,增至(124.58±6.80)mm,对照组1年后移植肾长径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试验组术后1年的蛋白尿发生率为38.58%,对照组为14.00%,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术后1年内其他各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儿童供肾组与成人供肾组术后5年的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成人供肾肾移植而言,尽管儿童供肾肾移植受者术后1年的蛋白尿发生机率较高,但是其术后1年的肾功能恢复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类似,1年内儿童肾脏的增长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说明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差异不大。两组5年内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预示着儿童供肾与和成人供肾一样具有良好的中远期移植效果。
刘喆[7](2019)在《婴幼儿供肾儿童肾移植中远期生产及生长发育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儿童肾移植术后长期生存、生长发育改善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方法:通过收集和统计长海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实施的89例婴幼儿供肾儿童肾脏移植患者术前和术后情况,术前情况包括供者来源、年龄、体重、死亡原因和肾脏大小、术后情况包括身高、体重、血肌酐和并发症等,通过Schwartz公式估算肾小球率过滤(GFR),通过年龄身高Z评分(HAZ)对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患者中长期生存和生长发育情况,及各因素之间相关性。研究结果:1、肾移植患儿术后移植物存活率为89%,人存活率97%,末次随访平均GFR为156.8±44.9ml/min/1.73m2。进行双肾移植患儿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高于单肾移植儿童,二者术后移植肾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移植术后共发生感染42例,发生率为47.2%,其中并发多重感染事件者3人。并发移植术后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者2人,经治疗后好转。2、患儿术前平均HAZ为-1.71,HAZ值小于-2人数为40人(44.9%)、位于-2到0之间人数为31人(34.3%)、大于0为18人(20.2%)。移植后患儿HAZ值逐年改善,移植后第1年生长速率最快,移植后第2、第3年的生长速率则显着减慢(P<0.01),移植后第3年的生长速率与第2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65),移植术后第1年的生长速率与受者性别、透析时间、GFR无相关性(P>0.05)、而与移植时的年龄、移植前HAZ值负相关。移植后第2年的生长速率仅与移植前HAZ值负相关,而移植后第3年的生长速率与上述因素均无相关性。结论:1、我中心儿童肾移植中长期预后良好,移植物和人的存活率较高,移植物功能良好。性别、年龄、透析时间、原发病、供肾类型等相关因素对术后移植物功能无影响,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儿术后移植物功能要好于发生者。2、术后生长发育逐年改善,特别是移植术后第一年生长速度最快,并且与受者的性别和透析时间无关,与移植时年龄负相关。青春期前生长发育逐步改善,移植术后第一年的生长发育速度与受者的性别和透析时间无相关性,但与移植时的年龄存在负相关性。
方雪[8](2019)在《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针对性干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取单中心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6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行肾移植手术的4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自行设计调查表对肾移植患者术后1年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发生率、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424例肾移植患者中85例于出院1年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占20.0%。出院后三个月内(64.7%)为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高发时段。感染(50.6%)和急性排斥(15.3%)为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主要原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并发症个数(P=0.007)、估算肾小球滤过率(P=0.006)及住院期间其他手术(P=0.039),是肾移植患者发生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2.424例肾移植患者共43人因感染再入院患者,感染再入院率为10.14%。感染类型包括肺部感染24例(55.8%)、上呼吸道感染11例(25.6%)、尿路感染8例(18.6%)。其中DCD感染患者34例(79.1%),亲体感染患者9例(2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住院天数(P=0.032)、血红蛋白(P=0.026)、并发症个数(P=0.022),是肾移植患者发生感染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组患者术后1年内非计划性再入院处于中等水平;护理人员应对出院患者进行持续随访和动态评估,及时发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同时要特别加强同期行其他手术、并发症较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术后住院天数长及血红蛋白低的患者的管理,以降低再入院风险。未来研究应建立肾移植信息化、大数据、多中心合作的平台,基于此构建肾移植患者再入院风险预测模型。
常明[9](2019)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感染性疾病防治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对我院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肾移植术后患者感染性疾病的感染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对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提高DCD移植肾存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实施DCD肾移植手术的68例患者的各项临床资料,选取资料完整的病例共计46例,总结其中出现感染的21例患者的感染特点,统计出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部位及病原体分布,分析出与感染相关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结果:1)统计的46例病例中有21例出现感染,总感染率为45.65%。其中泌尿道感染12例,占57.14%,肺部感染6例,占28.57%,颅内感染1例,占4.67%,混合感染2例,占9.52%。确定的病原菌为19例,其中细菌感染18例,占94.73%(包括革兰阴性菌14例,占73.68%,革兰阳性菌4例,占21.05%),真菌感染1例,占5.2%。2)冷缺血时间(≥10h)、热缺血时间(≥20min)、血管活性药物使用、ICU停留时间等是供体诱发DCD肾移植术后感染性疾病的单因素。3)透析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D-J留置时间、甲强龙用量、ATG用量、1周时血肌酐下降幅度、血小板减少症、术后体温>38℃持续时间、吸烟史、糖尿病史、DGF是受体诱发DCD肾移植术后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单因素;4)将P<0.05的单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DCD肾移植术后感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为CIT(≥10h)、供体ICU停留时间(≥72h)、吸烟史、糖尿病史等;结论:(1)本中心DCD肾移植受者术后尿路感染的发病率最高,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故应早期送检病原学检查,根据药敏结果合理用药。早期可用针对革兰阴性菌敏感的抗生素预防尿路感染。(2)减少供体ICU住院时间、早期拔除留置导管、早期离床活动、积极控制原发病对于降低DCD肾移植术后感染的发生有重要意义。(3)CIT(≥10h)、ICU停留时间(≥72h)和吸烟史、糖尿病史是DCD肾移植术后感染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唐震[10](2018)在《基于CT视角的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围手术期影像解剖学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发生在老年,局限于肺部,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为慢性进行性致纤维化的间质性肺病。由于其自然病程不能逆转、现有的药物治疗不理想,该病患者预后较差。而肺移植手术是目前治疗终末期IPF的唯一有效手段。在肺移植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围手术期,患者胸部的相关组织器官(包括自体肺脏、肺动脉、主动脉、心脏、胸腔以及植入肺脏等等)发生着一系列变化,这些组织器官的内部结构、组织形态、大小位置、生理功能的改变和对移植状态下机体的调适能力,往往影响患者的疗效和预后。因此,只有准确了解、及时掌握肺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相关组织器官的状况,才能有效地开展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 Tomoraphy,CT)尤其是高分辨CT(High-resolution,HRCT),具有无创便捷、检查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和密度分辨高、显示人体解剖结构能力强等特点。本研究以CT为基本视角,对IPF患者肺移植手术前后胸部有关组织器官进行影像解剖学分析,旨在进一步了解IPF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的胸部脏器结构功能变化,同时进一步了解CT对于诊断和评估该类患者的价值与作用。方法:2016年4月至2018年1月间,按标准遴选出接受肺移植手术治疗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30例。在手术前后分别对30例患者进行胸部CT扫描检查,部分患者因病情需要还进行了肺动脉或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运用影像工作站进行后处理重建和分析诊断,并测量肺动脉干、升主动脉、胸主动脉等直径、心脏左右径线以及胸廓横径。同时,测量患者手术前后肺动脉平均压。重点研究肺移植围手术期胸部CT影像解剖学表现,以及手术前后胸廓、心脏、肺动脉干等CT影像变化、肺动脉压变化和术后生存率情况。结果:1.术前胸部CT影像具有IPF肺部典型阳性征象(如:蜂窝改变、小叶间隔增厚、牵引性支气管扩张、网状线等等),且分布具有一定特点(主要分布于自胸膜下、肺基底部,并逐步发展至弥漫性肺内病变)。2.术后胸部CT影像呈现胸部手术后的非特异性阳性征象(需与临床、实验室检查结合)。3.肺动脉干直径与肺动脉压存在直线正相关,术后肺动脉压、肺动脉干直径均较术前变小。4、术后CT心胸比例、胸廓横径较术前变小。5、在本次研究中,单侧肺移植一年内生存率高于双侧肺移植。结论:1、CT对肺移植手术治疗IPF患者的明确诊断、术前评估、术后并发症以及预后判断等具有重要价值。2、对肺移植围手术期的IPF患者,CT不仅可以了解其移植肺工作状态,而且可通过手术前后影像解剖学直观对照,了解自体组织器官(未移植侧肺脏、肺动脉、心脏、胸廓等)解剖结构、功能运动状态。3、CT肺动脉干直径(MPAD)测量,有助于对IPF患者合并的肺动脉高压情况进行无创性评价,对患者诊疗具有价值。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基本资料 |
| 1.2免疫抑制剂方案 |
| 1.3 研究方法 |
| 1.3.1 观察指标 |
| 1.3.2 观察终点 |
| 1.3.3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
| 1.3.4 AR诊断标准 |
| 1.3.5 DGF诊断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的受体性别、受体BMI和受体术前、术后12、24个月血肌酐值比较 |
| 2.2 DD组术后3、7 d、1、2个月血肌酐值均高于LD组 |
| 2.3 DD组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供体性别、供受体平均年龄、术前透析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显着高于LD组 |
| 2.4 DD组围手术期DGF发生率、术后随访时间内肺部感染、AR发生率均显着高于LD组 |
| 2.5 DD组移植肾丢失率显着高于LD组 |
| 2.6 两组移植类型术前资料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
| 2.7 DD组人存活率显着低于LD组 |
| 3 讨论 |
| 中英文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ddcf-DNA在胰肾联合移植围手术期的变化特征 |
| 1.1 前言 |
| 1.2 材料与方法 |
| 1.3 结果 |
| 1.4 讨论 |
| 第二章 ddcf-DNA预测胰肾联合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价值 |
| 2.1 前言 |
| 2.2 材料和方法 |
| 2.3 结果 |
| 2.4 讨论 |
| 结论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细胞游离DNA在器官移植中的临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分组 |
| 1.3 诊断标准 |
| 1.4 研究方法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关的单因素分析结果 |
| 2.2 与静脉血栓栓塞症有关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肾移植研究现状 |
| 1.1.1 肾移植术后并发症 |
| 1.1.2 影响DGF的临床因素 |
| 1.2 肾移植术后肾功能状况评价的指标 |
| 1.3 供体游离DNA研究现状 |
| 1.4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 第二章 研究内容实验材料和方法 |
| 2.1 本课题研究方案 |
| 2.1.1 本课题技术路线 |
| 2.1.2 本课题研究内容 |
| 2.2 实验材料 |
| 2.2.1 血浆标本 |
| 2.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肾移植受者的纳入与排除 |
| 2.3.2 血浆样本的采集 |
| 2.3.3 GcfDNA检测试验 |
| 2.3.4 研究分组与数据收集 |
| 2.3.5 数据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 3.1 肾移植受者基线值分析 |
| 3.2 肾移植受者血浆中GCFDNA水平的动态分析 |
| 3.3 DGF组相关分析 |
| 3.3.1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GcfDNA和肌酐 |
| 3.3.2 一年移植肾存活率的分析 |
| 3.3.3 一年受者存活期的分析 |
| 3.3.4 影响GcfDNA水平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
| 3.3.5 DGF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4 DGF亚组相关分析 |
| 3.4.1 DGF组的人口统计学分析 |
| 3.4.2 DGF受者血浆中GcfDNA水平的动态分析 |
| 3.4.3 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GcfDNA和肌酐 |
| 3.4.4 一年移植肾存活率的分析 |
| 3.4.5 一年受者存活期的分析 |
| 3.4.6 影响GcfDNA水平变化的单因素分析 |
| 3.4.7 DGF重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4.1 全文总结 |
| 4.2 后续工作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前言 |
| 2.资料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手术方法 |
| 2.3 抗排斥药使用方案 |
| 2.4 常用抗生素方案 |
| 2.5 围术期患者肺部CT的监测方案 |
| 2.6 肺部感染的CT表现及PSI分级 |
| 2.7 肺部感染的治疗 |
| 2.8 观察指标及统计学方法 |
| 3.结果 |
| 3.1 总体围手术期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
| 3.2 RLD 组与DCD 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 |
| 3.3 肺部感染常见病原菌 |
| 4.讨论 |
| 5.结论 |
| 6.参考文献 |
| 附录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课题综述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特征性CT表现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索引 |
| 第一章 绪论 |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一般资料 |
| 2.2 移植手术 |
| 2.3 观察与分析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移植前资料的比较 |
| 3.2 移植术后资料的比较 |
| 第四章 讨论 |
| 4.1 儿童供肾移植受者的选择 |
| 4.2 肾功能恢复情况 |
| 4.3 移植肾增长情况 |
| 4.4 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
| 4.5 生存分析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前言 |
| 研究方法 |
| 一、研究对象 |
| 二、手术方法 |
| 三、统计方法 |
| 结果 |
| 一、患者统计资料 |
| 二、移植物存活及感染情况 |
| 三、生长发育改善情况 |
| 讨论 |
| 一、儿童肾移植长期存活情况 |
| 二、移植术后并发症 |
| 三、生长发育情况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2 研究现状 |
|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4 文献综述 |
| 5 理论依据 |
| 6 相关概念 |
| 第二章 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第三章 肾移植患者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
| 附录B 肾移植术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调查表 |
|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 附录D 综述 肾移植患者非计划性再入院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文献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语表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引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 患者的临床数据收集 |
| 2. 肺移植手术 |
| 3. 手术前后胸部影像学检查 |
| 4. 胸部CT图像后处理 |
| 5. 胸部CT图像的解剖测量与影像分析 |
| 6. 统计学方法 |
| 结果 |
| 1. 患者的基础资料 |
| 2. 肺移植术前患者影像解剖情况 |
| 3. 肺移植手术情况 |
| 4. 肺移植术后患者影像解剖情况 |
| 5. 术后生存情况 |
| 分析与讨论 |
| 1. 关于影像检查方法的选择 |
| 2. 关于IPF患者术前胸部CT表现 |
| 3. 关于肺移植术后患者胸部CT表现 |
| 4. IPF患者的临床-放射-病理多学科诊疗(MDT) |
| 5. 关于IPF患者肺移植手术预后 |
| 6. 下一步研究方向及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肺移植围手术期影像学研究(综述)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已公开发表及拟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