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吴志颖[1](2021)在《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评价祛风除湿通络方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索其取效机制,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新方向。方法:1.病例收集:依据相关标准,选择2020年2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风湿痹阻证的住院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前,对两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基本病情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发现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案:两组受试者在相同基础治疗方法上接受差异化治疗方案,对照组治疗方案为塞来昔布+甲氨蝶呤+叶酸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3.观察指标: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受试者实验室指标(ESR,CRP,RF,IL-6,IFNγ,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症状指标(肿胀关节数、压痛关节数、晨僵时间、VAS评分、HAQ评分、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DAS28评分、安全性指标和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两组受试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5)。2.DAS28疗效评分比较: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DAS28评分均有降低,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证明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优于单用纯阳性药物对照组。3.HAQ评分比较:治疗后治疗组HAQ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了在RA患者的主观症状和关节功能的缓解上,治疗组具有更好的疗效。4.实验室指标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血清中ESR、CRP、RF、IL-6、IFNγ含量较治疗前降低,关节滑膜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较治疗前减少,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ESR、CRP、RF、IL-6、IFNγ含量下降(P<0.05),但滑液中p-JAK2、JAK2、p-STAT3、STAT3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5.ACR疗效对比:治疗组ACR50、ACR70例数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明治疗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6.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受试者发生胃肠道不适,白细胞减少,头晕/头痛,皮疹的不良反应人数比率无明显差异(P>0.05),故祛风除湿通络方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1.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甲氨蝶呤等对缓解RA活动度的效果强于单西药治疗效果,说明祛风除湿通络方在治疗中重度RA活动期时有较好的疗效。2.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ACR疗效评分高于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中西药联合治疗RA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更快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3.祛风除湿通络方可降低血清中IL-6、INF-γ的含量,抑制JAK2、STAT3磷酸化,从而减少JAK2、STAT3蛋白的过度表达,为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RA提供了理论依据。4.祛风除湿通络方联合西药方案的治疗组不良反应较单西药方案的对照组无增加,祛风除湿通络方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黄清惠[2](2021)在《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为中医外治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01-2020.09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治疗的60例RA患者。将该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治疗方案为: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饭后服,每周1次),美洛昔康片(7.5mg/次,饭后服,每日2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熏洗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后,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RA的中医症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DAS28评分、CDAI评分和SDAI评分、安全性指标等指标的变化,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及程度等,评价自拟方熏洗疗法联合西药治疗RA寒湿痹阻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疾病治疗效果:总有效率方面,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90%)明显高于对照组者(73%),且治疗组的整体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候积分(包括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以及关节屈伸不利、关节作冷等的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积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DAS28、CDAI、SDAI评分):两组治疗后3项评分均较同组的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显着优于对照组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实验室指标水平(CRP、RF、ESR)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上述3项指标水平均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RA寒湿痹阻证,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减轻实验室指标水平,降低疾病的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朱江[3](2021)在《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寒湿痹阻型RA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风湿病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且符合寒湿痹阻型RA的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 qw)+美洛昔康片(7.5mg bid)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五方散局部外敷患处治疗,每周3次,每次4h,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关节症状及体征改善情况(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CRP、ESR、RF、C3、C4)以及疾病活动度(DAS28、CDAI)改变情况,来评估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疼痛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受累关节症状、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晨僵时间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对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两组患者经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晨僵时间、关节屈伸不利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对应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关节作冷、肢冷不温症状较治疗前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关节作冷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肢冷不温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优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ESR、CRP、RF、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CRP、ESR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RF、C3、C4数值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DAS28、CDA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DAS28、CDAI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用药安全性评估:两组均未见明显血常规、肝肾功能损害,治疗组皮肤过敏反应情况少见。结论: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的临床疗效可,能有效地缓解关节症状及体征,改善寒湿痹阻证的中医证候,并降低炎症反应以及疾病活动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晶晶[4](2021)在《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排标准的甘肃省某三级甲等中医院风湿骨病科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火龙疗法。采集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入院时及两周后各项生化指标(血沉、C反应蛋白、类风湿因子)、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分级量化表、患者报告结局量表、HAQ健康评估问卷、中医症候疗效评价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数据。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血沉、疼痛VAS评分、中医症候积分、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干预后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类风湿因子、血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候积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疼痛、关节肿胀、晨僵、关节发冷症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报告结局量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AQ健康评估问卷,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炎症因子水平。2.火龙疗法可以改善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3.火龙疗法可以降低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及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从而提高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生活质量。

罗颖[5](2021)在《清热利湿固本汤治疗RA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利湿固本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有效方药及一定的临床依据。方法根据试验要求,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治疗的第一天予甲氨蝶呤片10mg,每周1次,第二天予叶酸片10mg,每周1次。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清热利湿固本汤,每次200ml,每日2次。观察周期为12周。试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基本生命体征、疗效性指标、实验室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的变化,根据SPSS26.0统计软件分析的结果来评价清热利湿固本汤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试验过程中治疗组脱落2例,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完成本研究共66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1.治疗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5.30%,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说明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2.两组均能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85.30%,明显高于对照组65.62%(P<0.05),说明治疗组中医证候有效率优于对照组。3.两组均能降低炎性指标ESR、CRP,组间对比结果显示治疗组降低ESR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降低CRP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治疗组降低炎性指标作用优于对照组。4.两组均不能明显降低诊断性指标CCP、RF-Ig A、RF-Ig G、RF-Ig M,治疗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均能有效改善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休息痛、PGA、MDGA,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均能有效改善HAQ评分及晨僵时间,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均能有效改善疾病活动度DAS28评分、CDAI、SDAI,组间对比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8.两组在服用醋氯芬酸片人数及服药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服用醋氯芬酸片不影响本次试验结果。9.在试验过程中两组均出现轻度不良反应,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安全性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清热利湿固本汤联合甲氨蝶呤的治疗方案疗效比单纯甲氨蝶呤治疗方案疗效显着。治疗组对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RA患者的临床症状、炎性指标、疾病活动度具有明显改善作用,并且能够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2.清热利湿固本汤在治疗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的RA的试验中产生的副作用少,并且不良反应的程度较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值得加以研究并推广运用。

张博纶[6](2021)在《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气阴两虚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通过动物实验,评价本方的抗炎、促细胞凋亡作用,并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本方干预CIA大鼠的作用机制;通过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价中医滋阴法为主的中药复方或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RA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为滋阴法干预RA提供系统的循证医学证据。材料与方法:1.临床观察:通过分层区组的随机方式,将80例气阴两虚型RA患者,分配至试验组或对照组,每组40例。试验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对照组采用益气养阴通络方模拟剂联合甲氨蝶呤,干预周期12周。观察指标:ACR反应标准、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证候单项评分、RA相关症状体征、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28个关节活动度(DAS 28)评分、医师及病人视觉模拟(VAS)评分、健康评估问卷(HAQ)评价及安全性评价。2.动物实验:选取50只SPF级雌性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除正常组大鼠,其余组别均接受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ollagen induced arthritis,CIA)模型构建。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加甲氨蝶呤组分别接受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甲氨蝶呤混悬液、益气养阴通络方汤剂加甲氨蝶呤混悬液,正常组、模型组接受灭菌注射用水灌胃,连续给药8周后取血清及关节滑膜组织。通过关节炎指数、关节肿胀度评价、关节病理切片、血清白介素-17(IL-17)、白介素-23(IL-23)水平评价大鼠关节炎症状态;通过滑膜组织PI3K、Akt、p-Akt、mTOR、Bcl-2、Bax蛋白表达的定性、定量情况,以及p-Akt/Akt、Bcl-2/Bax比值评价本方的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能力。3.Meta分析:采用中文数据库和英文数据库,对建库至2020年11月09日按照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根据纳排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建立EXCEL表格进行数据提取。然后进行文献质量评分(Jadad评分表)和文献偏倚风险评估(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估工具栏),采用Rev Man 5.3.0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异质性检验。对试验组与对照组间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症状学指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血清学指标,包括ESR、CRP、类风湿因子(RF)、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及安全性指标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1.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达到ACR 20、ACR 50和ACR 70改善标准的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DAS28评分、患者疼痛VAS评分、患者总体VAS评分、医生总体VAS评分、受试者对体力功能HAQ评分随着干预时间逐渐减低,且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上述各评分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关节压痛数、肿胀数、晨僵时间水平明显减低,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ESR、CRP水平明显下降,与组内基线水平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价:试验组12周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3.94%、58.82%),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与基线水平相比,两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虚烦多梦、肌肤无泽、形体瘦弱)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周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证候评分(关节肿大、肌肉酸痛、气短乏力、自汗、口干、眼干、盗汗、手足心热)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单项证候评分形体瘦弱、肌肤无泽、虚烦多梦证候评分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安全性评价:两组干预均不同程度地损及受试者的消化系统、肝肾功能、造血系统,但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中西医联合干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动物实验研究结果益气养阴通络方的抗炎作用研究结果: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改善踝关节滑膜组织病理学破坏;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的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降低踝关节肿胀度、AI指数、IL-17、IL-23水平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结果:免疫组化、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甲氨蝶呤组、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均能够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益气养阴通络方组与甲氨蝶呤组相比,差异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甲氨蝶呤组或益气养阴通络方组相比,益气养阴通络方+甲氨蝶呤组下调滑膜组织PI3K、mTOR、Bcl-2蛋白过表达,上调Bax表达,降低p-Akt/Akt和Bcl-2/Bax比值,上调滑膜组织细胞凋亡率的作用更加显着(P<0.05)。3.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和症状体征分析结果: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干预RA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滋阴法为主中药或中药联合西药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关节肿胀数、肿胀指数、关节压痛数、压痛指数和晨僵时间评价滋阴法对RA相关症状的改善作用,结果在改善关节炎症状体征方面,滋阴法为主的干预措施作用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学指标分析:在降低血清学指标方面,滋阴法为主在降低ESR、CRP、RF滴度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常规西药对照组(P<0.01);在降低免疫球蛋白水平方面,滋阴法为主降低IgG水平的作用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降低IgM水平的作用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降低TNF-α水平的作用更为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降低IL-1水平的作用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安全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滋阴法为主干预R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在降低白细胞减少、胃肠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临床研究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在提高ACR 20/50/70达标率,降低DAS28、VAS、HAQ评分,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ESR、CRP水平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在提高中医证候总有效率,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和单项积分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的临床疗效及中医总有效率方面明显优于甲氨蝶呤;(4)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安全性明显优于甲氨蝶呤。2.动物实验结论(1)益气养阴通络方能改善CIA大鼠关节炎性状态,且益气养阴通络方联合甲氨蝶呤疗效最显着。(2)益气养阴通络方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干预RA,干预机制包括通路介导的细胞凋亡和细胞自噬。3.Meta分析结论滋阴法为主治疗RA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改善关节症状体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较高。

李燕[7](2021)在《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相关指标的变化情况,初步评价该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新方法,以期在改善患者贫血症状的同时缓解关节及全身症状,为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84例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及对照组中,两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味+来氟米特片,对照组给予来氟米特片+右旋糖酐铁片+叶酸片治疗。两组分别进行8周的临床观察。以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ean corpuscular volume,MCV)、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 concentration,MCHC)、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ean corpuscular hemoglobin,MCH)、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作为有效性观测指标,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及服药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作为安全性观测指标。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并评价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一定依据。结果: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共计4例患者脱落,最终完成本临床研究的患者共80例,每组各40例。经数据分析得出:(1)经过8周的治疗,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7.5%(35/40),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0%(28/40),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主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Hb、RBC、MCV、MCH、MCHC等贫血相关指标均得到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RF、CRP、ESR都有所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CRP、ESR下降幅度更显着(P<0.05),RF下降幅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的变化:治疗后,两组患者贫血症状积分、关节症状积分、生活质量评分都得到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单个症状改善程度的比较示:除心慌气短、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外,余症状的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患者不欲饮食症状改善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两组患者均出现轻微的不良反应,予以相关处理后不良反应消失。安全性指标两组患者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安全性评价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与单用西药的治疗方案相比,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以及控制类风湿活动度、改善贫血指标方面更有优势。(2)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与单用西药的治疗方案相比,安全性较好,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值得临床采用及推广。

陈易[8](2021)在《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发病广泛、病程长、致残率高的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次研究基于循证医学理念,运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价中医辨证分型治疗RA的临床疗效。通过分析各证型中医药参与治疗所获疗效得出的分析结果,比较中药治疗RA各证型间的疗效差异,初步得出各证型间中医药介入的获益差别,为临床更规范、有效的应用中医药治疗R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自建库起至2018年10月31日的相关RCT文献;检索内容根据《类风湿关节炎病证结合诊疗指南》中类风湿关节炎的8种主要中医临床证型,分别是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痰瘀痹阻证、瘀血阻络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不足证、气阴两虚证。对各证型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提取相关的数据进行Meta系统分析,对疗效指标进行异质性、效应值合并和漏斗图分析;比较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并在亚组分析中分别对纯中药与西药、中西药联合用药与西药治疗RA的疗效差异进行对比;最后对8种证型中药和中西药联合用药的疗效做对比。结果:此研究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88篇,参与对比总样本16615例,治疗组即中药组(含中西药联合用药)8680例、对照组即西药组7935例。亚组分析中纯中药组4416例、对照西药组3778例;中西药联合组4264例、对照西药组4157例。(1)风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20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24%和77.26%,[OR(95%CI)=3.62(2.54,5.17),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8篇,病例总数1006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3%和 78.19%,[RR(95%CI)=1.19(1.3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0%和73.00%,[RR(95%CI)=1.23(1.08,1.41),P=0.002]。(2)寒湿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66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56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83%和76.43%,OR(95%CI)=3.08(2,64,3.61),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4篇,病例总数330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61%和 78.23%,[RR(95%CI)=1.18(1.11,1.25),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2篇,病例总数201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50%和 75.26%,[RR(95%CI)=1.16(1.13,1.20),P<0.00001]。(3)湿热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4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3570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0.14%和73.50%,OR(95%CI)=3.45(2.85,4.1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8篇,病例总数2441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0.65%和 75.67%,[RR(95%CI)=1.17(1.12,1.23),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4篇,病例总数1129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8.99%和 69.12%,[RR(95%CI)=1.26(1.19,1.33),P<0.00001]。(4)痰瘀痹阻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2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17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75%和73.77%,OR(95%CI)=4.09(3.08,5.42),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00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2.81%和 76.87%,[RR(95%CI)=1.18(1.04,1.34),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7篇,病例总数1517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54%和 73.16%,[RR(95%CI)=1.21(1.14,1.29),P<0.00001]。(5)瘀血阻络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17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612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83%和74.75%,OR(95%CI)=3.77(2.80,5.0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5篇,病例总数394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4.20%和 81.28%,[RR(95%CI)=1.14(1.03,1.27),P=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12篇,病例总数1218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 72.73%,[RR(95%CI)=1.23(1.16,1.31),P<0.00001]。(6)气血亏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9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904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43%和75.06%,OR(95%CI)=3.56(2.41,5.28),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2篇,病例总数168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93.10%和 77.78%,[RR(95%CI)=1.20(1.05,1.37),P=0.006];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7篇,病例总数736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1.03%和74.46%,[RR(95%CI)=1.22(1.14,1.31),P<0.00001]。(7)肝肾不足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20篇,参与分析样本总量1888例,中药(含中西药联合用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7.91%和69.97%,OR(95%CI)=3.32(2.59,4.26),P<0.00001]。亚组分析纯中药组文献16篇,病例总数1575例,纯中药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 89.33%和 71.33%,[RR(95%CI)=1.26(1.19,1.32),P<0.00001];中西药联合组治疗文献4篇,病例总数313例,中西药联合组与西药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13%和 63.69%,[RR(95%CI)=1.25(1.10,1.43),P=0.0010]。P 值小于 0.05 说明疾病疗效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8)气阴两虚证纳入符合标准RCT文献0篇,因为无法检索到符合标准的相关文献,则最终无法进行Meta分析,也无数据参与证型间的疗效对比。结论:Meta分析结果显示各证型中西药联合用药及纯中药组治疗RA的总有效率均优于西药常规治疗组;湿热痹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西药联合组治疗疗效明显优于纯中药组。

袁林[9](2020)在《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风湿热痹证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病科住院以及门诊治疗的60例患者,符合西医诊断RA且中医分型符合风湿热痹证型。对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甲氨蝶呤片10mg/次,1次/周,美洛昔康片7.5mg/次,2次/日,两药均餐后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予加用白虎加桂枝汤治疗。持续治疗3月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A临床活动度评分(DAS28)、临床疾病活动性指数(CDAI)、简化的疾病活动指数(SDAI)、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汗出等)及实验室指标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疗效评定指标的变化,评估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DAS28评分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DAS28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DAS28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DAI、SDAI比较均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关节疼痛、肿胀、压痛、发热、晨僵、口渴等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在缓解汗出症状治疗后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水平未见明显差异(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RP、ESR、RF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实验室指标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在疾病治疗效果方面: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单纯西药治疗总有效率(7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RA风湿热痹证,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实验室指标、降低疾病活动度,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李杰[10](2019)在《加味蠲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加味蠲痹汤对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对本方进行客观的疗效评价。并且进一步探讨其治疗作用机制,为中西药联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方法。方法:全部病例选自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符合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型)诊断与纳入标准的门诊和住院患者,病例收集时间为2018年1月-2018年10月,共收入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RA患者58例,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后,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对照2组,其中治疗组29例,对照组29例,进行为期12周的治疗观察。治疗期间,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爱诺华),10mg/次,1次/日;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mg/次,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加予服用加味蠲痹汤,日1剂,每剂300ml,每次150ml早晚分两次口服。观察并记录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VAS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疗效指标,以及安全性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加味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及安全性。在临床观察的过程中,两组患者共有4例脱落,其中3例因个人私事,1例依从性过差。最终有54例患者完成本试验,两组各27例。(注:本试验脱落病例的各项资料将不纳入治疗前数据的统计。)结果:1.对关节压痛、肿胀等典型临床症状表现及评分的影响:两组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中医证候积分、DAS28评分、VAS评分,治疗组的临床症状与评分情况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2.对实验室指标的影响:试验中两组均能明显降低实验室指标(ESR、CRP、RF),并且治疗前后的指标相比有着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治疗组的急性炎症指标ESR、CRP下降程度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3.对中医证候积分(单项症状)及中医症候总积分的影响:两组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显示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的中医症候积分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证候积分相比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4.对中医总疗效的影响:试验中治疗组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59%;对照组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1.48%。两组间存在着显着性差异(P<0.05),并且治疗组的中医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5.安全性及不良反应:两组在试验中均密切监测血细胞分析、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并且没有发现存在明显异常,两组试验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1.加味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并且能够显着改善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中医证候,效果优于单纯使用西药治疗。2.加味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能显着降低寒湿痹阻型RA患者的实验室急性炎症指标(ESR、CRP),且改善程度优于单纯使用西药组。3.加味蠲痹汤联合西药治疗寒湿痹阻型RA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历史回顾
    1 中国传统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的认识
        1.2 中医药治疗概况
        1.3 总结
    2 现代医学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治疗药物
        2.2 免疫净化治疗
        2.3 干细胞移植治疗
        2.4 外科手术治疗
        2.5 结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排除及脱落标准
    1.4 治疗方法
    1.5 观察方法
    1.6 数据统计分析
2 研究结果及分析
    2.1 一般资料分析
    2.2 治疗后资料分析
    2.3 综合结果分析
    2.4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处理
    2.5 安全性评估
3 讨论
    3.1 研究意义
    3.2 中西医结合治疗RA的优越性
    3.3 祛风除湿通络方的方药组成及分析
    3.4 祛风除湿通络方对JAK2-STAT3 信号通路的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4.1 现存不足
    4.2 未来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2)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的比较
    3.2 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的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的比较
    3.4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的比较
    3.5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价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对RA诊疗经验介绍
    4.4 自拟熏洗方治疗RA寒湿痹阻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临床总有效率方面
    5.3 中医症候积分方面
    5.4 疾病活动度方面
    5.5 实验室指标方面
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DAS28评分
    附录2
    附录3 中医症候积分
    附录4 《中医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002年版)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实验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观察指标
    2.3 疗效评价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受累关节症状、体征比较
    3.4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3.6 两组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指标
    3.7 两组患者疾病疗效比较
    3.8 两组用药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西医对RA的研究
    4.2 中医对RA的研究
    4.3 吾师对RA的诊疗经验
    4.4 五方散的组成及药理
    4.5 治疗结果分析
5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病例观察表
    附录2 VAS评分
    附录3 中医症状积分量化表
    附录4 DAS28评分
    附录5 CDAI评分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概念及流行病学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1.4 类风湿关节炎的辩证分型
        1.5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现状
        1.7 火龙疗法的概述
        1.8 火龙疗法的研究现状
    2 相关理论依据
        2.1 立题依据
        2.2 选穴依据
        2.3 药物选择依据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发生剔除或撤除、发生脱落标准
        1.6 样本量的计算
        1.7 随机分组
        1.8 伦理原则
    2 干预方法
        2.1 干预措施
        2.2 干预疗程
        2.3 研究工具
        2.4 不良事件
        2.5 评价指标
        2.6 统计分析
        2.7 质量控制
第二部分 结果
    1 基线资料比较
        1.1 一般资料基线比较
        1.2 结局指标基线比较
    2 干预后结局指标的比较
        2.1 干预后各项生化指标的比较
        2.2 干预后疼痛VAS评分的比较
        2.3 干预后中医症候积分及各条目的比较
        2.4 干预后患者报告结局评分及各条目得分的比较
        2.5 干预后HAQ健康评估问卷得分的比较
        2.6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2.7 不良反应发生率
第三部分 讨论
    1 基线资料的分析
    2 结局指标的分析
        2.1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
        2.2 火龙疗法可有效改善寒湿痹症证RA患者关节疼痛、肿胀、晨僵、发冷等症状
        2.3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中医症候积分
        2.4 火龙疗法可有效降低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患者报告结局量表评分
        2.5 火龙疗法可以提高寒湿痹阻证RA患者的生活质量
        2.6 火龙疗法的实施安全可靠,患者依从性良好
第四部分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局限性与展望
        2.1 局限性
        2.2 展望
    3 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护理技术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疼痛的 Meta 分析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清热利湿固本汤治疗RA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研究方案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剔除与脱落标准
        6.中止/终止试验标准
        7.试验分组
        8.治疗方案
        9.观察指标
        10.疗效判定标准
        11.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12.质量控制
        13.样本含量
        14.伦理学原则
        15.统计学方法
    二、研究结果
        1.病例完成情况
        2.治疗前两组临床资料的比较
        3.治疗后疗效评估
        4.合并用药情况
        5.安全性分析
    三、分析及讨论
        1.理论依据
        2.清热利湿固本汤组成及分析
        3.临床研究结果分析及讨论
        4.结论
        5.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论文一 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
    资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二 基于PI3K/Akt/mTOR通路探讨益气养阴通络方干预胶原诱导型关节炎模型大鼠的作用机制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小结
论文三 中医滋阴法为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小结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 研究设计
    1 病例选择
    2 病例选择诊断标准
        2.1 西医RA诊断标准
        2.2 西医贫血诊断标准
        2.3 中医诊断标准
        2.4 疾病活动度评价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终止试验标准
    6 病例的脱落与处理
    7 伦理学要求
二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病例分组
    2 治疗方案
    3 观察指征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性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观察时间
        3.5 药物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有效性评价标准
        4.2 患者生存质量评价方法
    5 安全性评价
    6 统计学处理
    7 质量控制
    8 技术路线图
三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一般资料分析
        1.1 治疗前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分析
        1.2 治疗前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
        1.3 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积分、HAQ比较
    2 治疗后结果比较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相关实验室指标变化比较
        2.3 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比较
        2.4 治疗后症状积分及HAQ比较
    3 安全性分析
四 讨论
    1 类风湿关节炎贫血的现代医学研究
    2 祖国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
    3 独活寄生汤的组成及现代药理研究
        3.1 方药组成及出处
        3.2 方义分析
        3.3 现代药理研究
    4 研究结果分析
        4.1 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对患者临床疗效及症状积分的影响
        4.2 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对患者主要临床症状及HAQ的影响
        4.3 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对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影响
        4.4 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对患者安全性评价的影响
    5 结论
    6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贫血中西医研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信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认识
        1.1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认识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症状
        1.3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用药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1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病名
        2.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2.3 类风湿关节炎辩证分型的认识及发展
        2.4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治法及用药
第二部分 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相关文献Meta分析
    1 系统评价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结果
    2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2.1 文献筛选结果
        2.2 文献基本情况
        2.3 文献质量评价
        2.4 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3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3.1 文献筛选结果
        3.2 文献基本情况
        3.3 文献质量评价
        3.4 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4.1 文献筛选结果
        4.2 文献基本情况
        4.3 文献质量评价
        4.4 类风湿关节炎湿热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5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5.1 文献筛选结果
        5.2 文献基本情况
        5.3 文献质量评价
        5.4 类风湿关节炎痰瘀痹阻证临床疗效评价
    6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6.1 文献筛选结果
        6.2 文献基本情况
        6.3 文献质量评价
        6.4 类风湿关节炎瘀血阻络证临床疗效评价
    7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7.1 文献筛选结果
        7.2 文献基本情况
        7.3 文献质量评价
        7.4 类风湿关节炎气血亏虚证临床疗效评价
    8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8.1 文献筛选结果
        8.2 文献基本情况
        8.3 文献质量评价
        8.4 类风湿关节炎肝肾不足证临床疗效评价
    9 分析结果
        9.1 纳入文献总体情况统计
        9.2 疗效对比
第三部分 证型分布及常见的复合证型
    1 临床单一证型的分布情况
    2 临床常见的复合证型及论治方法
        2.1 湿热瘀阻证
        2.2 寒热错杂证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识
    2 Meta分析过程及结果
    3 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型分布情况
    4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标准与剔除标准
    1.6 伦理学要求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评估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3.2 两组患者疾病活动度比较
    3.3 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比较
    3.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6 两组患者安全性评估
4 讨论
    4.1 RA现代医学认识
    4.2 RA中医认识
    4.3 导师诊疗RA经验总结
    4.4 白虎加桂枝汤治疗RA风湿热痹证
5 临床结果分析
    5.1 纳入病例完成情况
    5.2 疾病活动度
    5.3 中医症候积分
    5.4 实验室指标
    5.5 临床疗效
6 不足与展望
    6.1 缺少作用机制研究
    6.2 样本量不足
    6.3 病例来源不足
    6.4 治疗时间不足
    6.5 临床指标不足
    6.6 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10)加味蠲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分析
    5.研究结果与分析
    6.安全性评价
讨论
    1.西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概括及治疗
    2.中医对痹症(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概括及治疗
    3.中医对RA寒湿痹阻型的研究认识
    4.加味蠲痹汤的药物分析及立方意义
    5.本研究所使用的西药分析
    6.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及临床价值
    7.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祛风除湿通络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JAK2-STAT3信号通路的影响[D]. 吴志颖.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自拟方熏洗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黄清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五方散外敷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寒湿痹阻证的临床观察[D]. 朱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火龙疗法对寒湿痹阻证类风湿关节炎护理干预效果研究[D]. 张晶晶.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清热利湿固本汤治疗RA肝肾不足兼湿热痹阻证的临床研究[D]. 罗颖.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益气养阴通络方治疗气阴两虚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与实验研究[D]. 张博纶.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独活寄生汤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贫血患者临床观察[D]. 李燕.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的Meta分析[D]. 陈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白虎加桂枝汤联合西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证临床观察[D]. 袁林.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加味蠲痹汤治疗寒湿痹阻型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类风湿论文 对照组论文 关节炎症状论文 健康论文 中医论文

上一篇:急性脑出血患者依时护理的体会
下一篇:媒体专业和商业哪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