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钰鹏[1](2021)在《南疆地区胆囊结石外科治疗现状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南疆3所代表性医院自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胆囊结石患者的相关病例资料,研究南疆胆囊结石的治疗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知识认知水平,探索是否存在“不合理医疗干预”,并进行现况调查。方法:选择分布在南疆地区3家医疗机构作为研究现场。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1日至2019年3月1日收入院的胆囊结石患者,查看其病历,并收集信息(一般临床资料、就诊信息、病史、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情况等),得到2256例胆囊结石患者数据,并对胆囊结石相关科室医务人员进行胆囊结石诊疗知识认知问卷调查。将以上资料录入Epidata3.1数据库,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比得出不同因素对治疗方式和治疗适宜程度造成的影响,以及是否存在“不合理医疗干预”。结果:1.共2256例调查对象,男性患者757例(33.6%),女性患者1499例(66.5%);平均年龄56.26±14.85岁;汉族1558例(69.1%),少数民族698例(30.9%);农民559例(24.8%),其他职业1697例(75.2%)。2.外科手术治疗共1359例(60.3%),保守治疗者673例(39.7%)。三所医院间治疗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三师医院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率(79.7%)最高,一师医院(67.5%)次之,二师医院(39.6%)最低,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症状、女性、结石直径≥2cm、病程10年以上以及合并慢性疾病是患者治疗方式构成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1215例(89.4%)、开腹胆囊切除术144例(10.6%)。三师医院LC治疗率高于二师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0;);三师医院LC治疗率高于一师医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4.胆囊结石总的治疗适宜率为92.82%。二师医院比一师医院治疗的不适宜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的症状、并发症、结石直径、胆囊炎、慢性疾病5个因素为是否行适宜治疗的独立影响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一师医院中位数68分,四分位数间距11分;二师医院中位数67分,四分位数间距17分;三师医院中位数64分,四分位数间距29分;三所医院之间医护人员对胆囊结石的认知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南疆地区胆囊结石住院患者主要采用手术治疗。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三师医院对胆囊结石患者的手术治疗构成最高,一师医院次之,二师医院最低。2.南疆地区胆囊结石的治疗选择受性别、症状、结石直径、病程以及慢性疾病因素影响。3.各个医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医疗干预,其中二师医院比一师医院不适宜率高。4.患者的治疗方式是否合理受症状、并发症、结石直径、胆囊炎、慢性疾病因素影响。5.三所医院胆囊结石相关医护人员对胆囊结石的知识认知水平差异不大。
陈金梅[2](2021)在《大黄灵仙方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及调节胆管炎症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高,胆道感染是目前公认会导致结石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调节炎性信号通路控制炎症反应可改善胆管内环境,降低肝胆管结石病术后复发率。本研究通过临床上对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的患者进行大黄灵仙方干预治疗,分析患者临床疗效、预后及安全性,以评价大黄灵仙方在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早期复发及调节炎症反应的临床效果;并以改善胆管内环境为切入点,结合实验研究探讨大黄灵仙方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防治肝胆管结石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一)临床研究:选取80例诊断为肝内胆管结石并行PTCSL治疗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大黄灵仙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在PTCSL治疗后接受常规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大黄灵仙方治疗,连续用药三个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证候评分,以观察证候改善情况;用药前后监测炎症指标、肝功能指标,了解术后恢复情况及对有无肝胆管结石复发进行随访,最终评价该药物的临床疗效。(二)实验研究:将SD大鼠胆管上皮细胞分为9组:第1组(正常对照组)、第2组(LPS模型组)、第3组(LPS+中药组)、第4组(LPS+PDTC组)、第5组(LPS+SB203580)、第6组(LPS+PDTC+SB203580组)、第7组(LPS+PDTC+中药组)、第8组(LPS+SB203580+中药组)、第9组(LPS+PDTC+SB203580组+中药组),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各组细胞中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并以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AK1与ASK1在细胞中的分布及共定位情况。结果:(一)临床研究:(1)本研究实际纳入77例患者(对照组38例,试验组39例)。两组患者用药前在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病程、分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证候积分比较,试验组的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3)两组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81.6%,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患者炎症(WBC、CRP)及肝功能(TBIL、DB、ALP、GGT)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个时间段WBC、CRP、TBIL、DB、ALP、GGT比较,时间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时间与组别交互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5)两组患者用药后1年结石复发情况比较,对照组1年内出现3例结石复发患者,试验组无复发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试验组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患者3例、皮疹患者0例、乏力患者0例,无其他严重不良反应。(二)实验研究:(1)免疫共沉淀技术检测显示:与第1组相比,第2、4、5、6组,TAK1与ASK1的相互作用无显着差异(P>0.05);与第1组相比,第3、7、8、9组,TAK1与ASK1相互作用增强,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其中第3、9组极显着(P<0.01)。(2)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空白组(组1)细胞细胞核(蓝色)完整,包膜清晰可见,ASK1蛋白标记为绿色荧光,TAK1蛋白标记为红色荧光,在胞浆表达;造模后,TAK1蛋白增多,信号通路阻断剂阻断后,TAK1蛋白主要在核中表达(见4、5、6组),胞浆中ASK1蛋白标记绿色荧光减少;用药后,TAK1蛋白分布在胞浆中与ASK1蛋白相互作用,荧光显示红绿荧光重叠的黄光(见7、8、9组)。结论:(1)大黄灵仙方在改善患者证候、调节血清炎症指标及改善肝功能具有良好效果。(2)大黄灵仙方对于预防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具有一定的疗效。(3)大黄灵仙方用药后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4)大黄灵仙方可能促进TAK1与ASK1相互拮抗从而下调NF-κB信号通路,同时减弱NF-κB与MAPK信号通路间的交流,这可能是大黄灵仙方减轻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之一。
孙学胜,孙立峰,李东阳,陈浩[3](2021)在《单孔经皮经肝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单孔经皮经肝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对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肝功能及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北省秦皇岛军工医院收治的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9例(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和观察组39例(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基础上联合单孔经皮经肝胆道镜治疗)。统计两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术前和术后6个月血清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 transferase,AST)、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水平;术前和术后3d血清皮质醇(cortisol,Cor)、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肾上腺素(epinephrine,E)水平。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显着低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显着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着性(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血清AST、ALT、ALB水平降低(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3d两组血清Cor、NE、E水平升高,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孔经皮经肝胆道镜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难治性肝内胆管结石,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小,有利于患者术后肝功能的恢复。
薛鹏伟[4](2021)在《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估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安全性和可靠性。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3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连续采用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的17例良性肝外胆道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肠吻合口狭窄7例,手术后肝外胆道损伤性狭窄10例(Bismuth I型6例,Bismuth II型4例)。回顾性分析该法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的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及中期随访结果。结果:17例患者中14例患者完成治疗方案,成功解除狭窄并拔除支撑管,成功率为88.3%。其中包括6例胆肠吻合口狭窄患者和8例手术胆道损伤患者。本组患者的治疗包括胆管扩张3-5次(中位次数为4次),逐渐更换支撑管尺寸至20-24Fr(中位尺寸为22Fr),并留置支撑管6-9个月(中位时间为7.6个月)。3例患者未能完成治疗:2例患者因胆道严重狭窄,导丝未能通过狭窄段而提前终止治疗;1例患者行胆道扩张过程中因扩张器穿入肝实质引起出血而中转开腹手术。随访6-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9个月),均无复发性狭窄出现。结论:经皮经肝胆管扩张并留置大口径支撑管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范海军[5](2020)在《三镜同期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肝外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对比三镜同期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引流术与传统双镜下胆道探查术后留置T管引流术治疗糖尿病并肝外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同期三镜联合临床应用价值,评估胆总管一期缝合术在老年DM患者人群临床应用的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治疗方案的最佳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自2017年1月到2019年9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肝外胆管结石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住院手术及术后门诊复查随访资料,最终筛选符合实验要求病例87例(男40例/女47例),其中40例均为成功完成同期三镜行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探查胆管一期缝合(Lapaioscopic commom bile duct exploration and prinary suture,LBEPS)+/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经腹顺行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 biliary drainage,ENBD),简称为 P 组;另外 47 例均为成功完成腹腔镜胆总管切开探查(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留 T管引流术,简称为T组。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患者术前在性别、年龄、血糖控制水平、肝功能(ALT、AST、TBIL、DBIL、ALB)、胆总管内径、结石数目、最大结石直径方面资料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总出血量、术后第1天胆汁引流量、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腹引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花费总额,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胆漏、急性胰腺炎、出血、腹腔或腹腔伤口感染、胆管狭窄、结石残留),完成统计并得出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结果]统计学分析结果示:P组和T组在男女比(40/47)、年龄(68.50±8.68、70.94±10.50)岁,空腹血糖控制水平(7.17±0.71、7.07±0.74)mmol/L,ALB(48.97±12.87、48.43±13.78)g/L、胆管直径(1.26±0.07、1.27±0.08)cm,及肝功能差异性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PS组、T管组)在手术取石数量(2.30±0.85、2.15±0.81)枚、结石直径(0.82±0.36、0.85±0.39)cm、手术总血量(57.60±16.05、67.67±15.00)ml、术后第一天胆汁引流量(237.25±43.91、235.85±38.93)ml差异性对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106.40±20.72、125.79± 19.69)min,以及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40.53±5.47、48.83±7.09)h,腹引管留置天数(4.18±0.99、5.71±1.79)d 天,术后住院时间(6.32±1.33、7.96±1.71)d 天,住院花费总额(30082.07±5262.67、34605.47±9598.15)元方面比对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T组患者,P组患者手术时间方面具有优势,术后胃肠道通气更早,可早期进食流质饮食,更利于术后康复,缩短术后住院天数,减少住院花费总额。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在胆漏、急性胰腺炎、胆管狭窄、结石残余等及总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留置T管术后腹腔及伤口感染的发生率(14.89%)明显高于一期缝合组(2.5%)(p=0.046<0.05),并且在术后恢复中T管组有2例患者发生T管周围皮肤组织蜂窝炎,2例患者出现T管逆行性感染,1例T管意外脱落和2例术后3月拔管后胆汁渗漏感染;P组发生1例引流管伤口感染,均行内科保守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三镜联合下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相比于LCBDE+T管引流术,在治疗老年DM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中,在保持取石效率的同时,不但降低了手术所用时间,而且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带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更减轻了患者住院花费经济负担。经腹顺行放置鼻胆管引流可以有效降低胆道内压从而降低术后胆漏,避免了术后长期留置T管各种相关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因此,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的基础上同期三镜联合下施行LBEPS联合经腹顺行ENBD术治疗糖尿病患者的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谢思圳[6](2019)在《大黄灵仙颗粒预防肝内胆管结石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进行大黄灵仙颗粒干预,观察患者术后胆汁引流量、胆汁成分及术后复发率的情况,探究大黄灵仙颗粒预防术后结石复发的临床作用机理,为临床防治术后肝内胆管结石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作用。方法:本研究通过筛选符合要求的肝内胆管结石术后的患者90例,采用统计分析软件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常规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每组30例。常规对照组予抗感染、护肝、中医外治、“T”管引流等术后常规治疗,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除常规治疗外,同时分别予胆宁片、大黄灵仙颗粒连续治疗3个月。观察并记录患者血液指标、术后胆汁引流量变化,测定各组胆汁成分并进行统计分析,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结石复发率的情况。结果:(1)各组患者治疗后血液指标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其中大部分指标的平均值达到正常范围。治疗后进行组间对比发现,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患者WBC、N%、ALT、AST、TBIL、DBIL的改善明显强于常规对照组(P=0.000,P=0.039,P=0.023,P=0.024,P=0.002,P=0.006;P=0.000,P=0.042,P=0.014,P=0.008,P=0.017,P=0.006);与药物对照组相比较,大黄灵仙组患者白细胞、总胆红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33)。(2)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术后第3天、术后第7天胆汁引流量较之常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7,P=0.016;P=0.024,P=0.010),术后第14天大黄灵仙组胆汁引流量与药物对照组和常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18)。(3)术后第14天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胆红素、总胆固醇水平低于常规对照组,总胆汁酸水平高于常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2,P=0.048;P=0.001,P=0.009,P=0.012);大黄灵仙组术后第14天总胆汁酸水平较药物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4)与常规对照组相比,药物对照组和大黄灵仙组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总有效率更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44);术后第3个月各组间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存在差异性,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3;P=0.038)。(5)单因素分析发现胆管狭窄、结石残留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胆管狭窄(OR=11.911,95%CI:2.00170.898,P=0.006)和结石残留(OR=20.892,95%CI:3.464126.001,P=0.001)是结石复发的高概率独立危险因素,两组因素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8和0.823,均在0.70.9之间,诊断价值中等,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0)。(6)大黄灵仙组患者未出现明显严重的不良反应和特殊事件,表明大黄灵仙颗粒安全有效。结论:(1)大黄灵仙颗粒具有抑制炎症、修复肝功能的作用,能调控肝内胆管结石术后胆汁量及胆汁成分代谢情况,减少病理性胆汁的分泌,进而预防结石复发。(2)胆管狭窄和结石残留是肝内胆管结石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李报[7](2018)在《微创手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肝胆管结石是目前我国发病率较高的胆道疾病之一,因为病因复杂,形成机制多,目前无理想的预防溶石或者阻止结石的药物,所以该病仍然以外科治疗为主。微创治疗是最近几年新发展的外科手术,具有创伤面积小、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肝胆管结石微创手术中,腹腔镜手术、十二指肠镜及介入治疗是代表手术,正逐步成熟,应用逐渐广泛,值得我们研究,为相关学者及医学工作者提供借鉴。
胡文军,郑楠,曹彭钢,潘君玲[8](2017)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联合超声在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通道建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联合超声在经皮肝胆道镜治疗肝胆管结石通道建立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A(21例。在DSA联合超声引导下穿刺胆道造影及置管引流术(PTCD)建立取石通道)、B(17例。在DSA引导下PTCD建立取石通道)两组肝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两组的穿刺次数、穿刺透视时间、总穿刺时间、辐射暴露剂量及并发症胆道出血、胆汁性腹膜炎的发生率。结果:A组平均每例穿刺(1.3±0.4)次,少于B组的(2.9±0.7)次;A组穿刺透视时间为(14.6±3.5)s、穿刺时间为(41.7±9.3)s均显着短于B组(34.5±5.9)s及(84.8±18.1)s。A组辐射暴露剂量(2.13±0.57)mGy,低于B组(6.89±1.35)mGy。B组有2例出现胆道出血,A组未发现并发症。结论:PTCD术建立取石通道,DSA联合超声引导穿刺较常规透视引导更具优势。
马振南,刘源[9](2016)在《胆总管结石的微创诊治进展》文中提出目的总结胆总管结石的微创诊治进展。方法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对胆总管结石微创诊治进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患者胆总管结石的术前诊断非常重要,仍需结合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影像学检查等综合考虑,联合或单一应用腹腔镜、十二指肠镜、胆道镜技术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发挥了各自优势,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最主要的微创方式。结论早期诊断和选择有效的微创治疗方式,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且符合现代外科的损伤控制和快速康复理念。
李昊,刘衍民,文辉清,王平,孙北望[10](2014)在《硬质胆道镜经皮肝胆总管取石术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硬质胆道镜经皮肝胆总管探查取石手术的适应证与使用技巧。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微创外科中心27例应用硬质胆道镜经皮肝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手术全部成功。每例取石15次,平均1.89次。术中出血量1200 mL,平均15.95 mL。住院天数540 d,平均18.44 d。术后胆道出血3例、术中心律不齐1例。结论应用硬质胆道镜经皮肝治疗胆管结石经济方便、安全有效、损伤最小,对肝胆管手术后复发的胆总管、肝总管结石或合并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其优点更加明显,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简表 |
| 前言 |
| 1.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质量控制 |
| 1.4 统计分析 |
| 2.结果 |
| 2.1 胆囊结石患者的一般资料 |
| 2.2 胆囊结石患者治疗方式概况 |
| 2.3 治疗构成的影响因素以及其他 |
| 2.4 胆囊结石医疗干预适宜率分析 |
| 2.5 医护人员知识态度行为认知情况 |
| 3.讨论 |
| 3.1 胆囊结石治疗概况 |
| 3.2 影响胆囊结石治疗构成的因素 |
| 3.3 南疆胆囊结石治疗中的不合理医疗干预分析 |
| 3.4 医护人员胆囊结石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
| 4.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胆囊结石的临床治疗现状 |
| 1 非手术治疗 |
| 2 经皮经肝介入治疗 |
| 3 手术治疗 |
| 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一 |
| 附录二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 1.肝内胆管结石流行病学概述 |
| 2.肝内胆管结石形成的相关机制 |
| 3.经皮经肝胆道镜碎石取石术在肝内胆管结石的应用 |
| 4.中医药在胆石病防治中的理论及应用 |
| 5.大黄灵仙方在胆石病中的防治研究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大黄灵仙方预防肝胆管结石病PTCSL术后结石早期复发的临床研究 |
| 1.研究对象 |
| 2.研究内容 |
| 3.研究结果 |
| 4.讨论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大黄灵仙方调控ASK1与TAK1交互作用改善胆管细胞炎症反应的机制研究 |
| 1 实验材料 |
| 2 实验方法 |
| 3 实验结果 |
| 4.讨论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肝胆管结石病外科治疗研究概况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临床资料 |
| 1.2 治疗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1 前言 |
| 2 资料与方法 |
| 2.1 病例资料 |
| 2.2 纳入和排除标准 |
| 2.3 治疗流程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经皮经肝途径治疗良性肝外胆道狭窄:现状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胆道探查术后胆管狭窄治疗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1 研究对象 |
| 1.1 病例分组方案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病例选择标准 |
| 1.4 病例纳入方式 |
| 1.5 病例剔除及脱落标准 |
| 1.6 临床试验终止标准 |
| 2 研究内容 |
| 2.1 治疗方案 |
| 2.2 观察指标 |
| 2.3 疗效评定 |
| 2.4 安全性评价 |
| 2.5 伦理学评价 |
| 2.6 统计方法 |
| 3 研究结果 |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 3.2 试验疗效分析 |
| 3.3 安全性观察 |
| 3.4 复发率及复发因素分析 |
| 4 讨论 |
| 4.1 肝内胆管结石病因发病机理 |
| 4.1.1 中医病因病机 |
| 4.1.2 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 |
| 4.2 关于大黄灵仙颗粒的相关研究 |
| 4.2.1 大黄灵仙颗粒组方依据 |
| 4.2.2 大黄灵仙颗粒用药机理分析 |
| 4.3 大黄灵仙颗粒对肝内胆管结石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
| 4.3.1 大黄灵仙颗粒对患者血液相关指标有明显改善作用 |
| 4.3.2 胆汁引流量及胆汁成分比较分析 |
| 4.3.3 有效率、复发率比较分析 |
| 4.4 肝内胆管结石复发因素探讨 |
| 4.4.1 术后胆管狭窄、结石残留情况分析 |
| 4.4.2 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 4.4.3 相关性因素分析 |
| 4.5 大黄灵仙颗粒治疗安全性分析 |
| 结论 |
|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表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1 腹腔镜技术在肝胆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 1.1 腹腔镜肝叶切除术 |
| 1.2 腹腔镜下胆管切开取石术 |
| 2 十二指肠镜在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
| 2.1 奥迪括约肌切开术 |
| 2.2 经鼻胆管置管灌注溶石 |
| 3 介入治疗在肝胆管结石中的应用 |
| 1胆总管结石的术前诊断 |
| 2内镜技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 2.1 EST |
| 2.2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术 |
| 2.3内镜下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术 |
| 2.4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 |
| 3腹腔镜技术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 3.1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
| 3.2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
| 4介入联合胆道镜在胆总管结石治疗中的应用 |
| 5多镜联合治疗 |
| 6小结与展望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手术设备及器械 |
| 1.3 手术方法 |
| 2 结果 |
| 3 讨论 |
| 3.1 可行性与手术适应证 |
| 3.2 硬镜的优点及应用技巧 |
| 3.3 手术并发症及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