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秀[1](2021)在《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肥胖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病人群的中医体质辨识,旨在探讨该患病人群的中医体质、证型分布规律,研究肥胖T2DM体质与证型之间的内在关联规律,分析体质与一般资料、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生防治肥胖T2DM提供理论支持。方法:1.采取横断面调查,对2020年01至2020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符合肥胖T2DM纳入标准的200例患者进行调查。2.通过中医体质量表辨识肥胖T2DM患者的中医体质。通过中医四诊信息调查表收集肥胖T2DM患者的症状、舌脉象,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诊断证型。3.收集肥胖T2DM患者的一般信息,整理并记录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4.上述调查结果统一记录于一般信息及调查判定汇总表中,使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确定数据无误后保存。本课题资料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1.肥胖T2DM患者的中医偏颇体质构成比由高到低为痰湿质(27.5%)、湿热质(21.5%)、气虚质(15.0%)、阴虚质(10.5%),阳虚质(6.5%)、血瘀质(5.5%)、气郁质(4.0%)、特禀质(1%);平和质占8.5%。体质分布与不同性别、运动情况、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 Hip Ratio,WH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HOMA-IR)有相关性(P<0.05)。体质分布与年龄、病程、吸烟史、嗜酒史、家族史、并发症、合并症、餐后2h血糖(2 hours postgrandial blood glucose,2h PBG)、Hb A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空腹C肽(Fasting C-peptide,FCP)、血尿酸(Blood uric acid,UA)无相关性(P>0.05)。2.肥胖T2DM的中医证型分布由多到少分别为:肝胃郁热(47.0%)、气阴两虚(15.5%)、胃肠湿热(14.5%)、脾虚痰湿(11.5%)、痰瘀阻滞(9.0%)、阴阳两虚(2.5%)。经检验,肥胖T2DM患者不同证型在各中医体质中存在显着差异(P<0.05)。3.体质与证型对应分析:痰湿质多表现为肝胃郁热证;湿热质、气郁质多表现为胃肠湿热证、肝胃郁热证;阳虚质多表现为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气虚质、阴虚质多表现为气阴两虚证;血瘀质多表现为痰瘀阻滞证。4.体质与证型相关性分析:(1)痰湿质、阳虚质、血瘀质与肝胃郁热证有相关性(P<0.05),痰湿质中肝胃郁热证多见;血瘀质中肝胃郁热证少见。(2)气虚质、痰湿质与气阴两虚证有相关性(P<0.05),气虚质中气阴两虚证多见;痰湿质中气阴两虚质少见。(3)湿热质、气郁质、气虚质与胃肠湿热证有相关性(P<0.05),湿热质、气郁质中胃肠湿热证多见;气虚质中胃肠湿热证少见。(4)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与脾虚痰湿证有相关性(P<0.05),阳虚质、痰湿质中脾虚痰湿证多见;湿热质中脾虚痰湿证少见。(5)血瘀质、湿热质与痰瘀阻滞证有相关性(P<0.05),血瘀质中痰瘀阻滞证多见;湿热质中痰瘀阻滞证少见。(6)阳虚质与阴阳两虚证有相关性(P<0.05),阳虚质中阴阳两虚证多见。5.肥胖T2DM中医体质与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男性肥胖T2DM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在阳虚质、血瘀质、气郁质上女性占比大于男性。年龄分布上,发病平均年龄为61.15±10.42岁,老年患者(≥60岁)占59%,中年患者(45-59岁)占33%,青年患者(≤44岁)占8%,随着年龄增长,偏颇体质发病有上升趋势。在运动方面,运动少的患者130例占65.7%,说明大部分肥胖T2DM患者运动少。阳虚质的WC远大于气郁质的WC。气虚质、阳虚质患者的WHR较其他体质高。6.肥胖T2DM中医体质与临床生化指标的比较:痰湿质、湿热质的FBG、2h PBG较其他体质高。湿热质患者的TC水平明显高于平和质(P=0.005,P<0.05)。痰湿质患者与气虚质患者的TG存在差异(P<0.05)。痰湿质患者的LDL-C高于其他体质类型。湿热质与阴虚质之间FINS对比具有差异性(P=0.028,P<0.05)。FCP在各体质的不存在差异(P>0.05)。而不同体质的HOMA-IR存在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0,P<0.05),经两两比较,痰湿质的HOMA-IR高于湿热质,且明显高于气虚质、阴虚质(P<0.05)。7.痰湿质、湿热质和多因素的相关性分析中,FBG、TG与痰湿质呈正相关,TC、Fins的增高导致形成湿热质的风险增加。结论:1.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以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阴虚质为主。2.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以肝胃郁热证最常见,其次为气阴两虚证、胃肠湿热证、脾虚痰湿证、痰瘀阻滞证、阴阳两虚证。3.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证型之间具有相关性:痰湿质多见肝胃郁热证及脾虚痰湿证,湿热质中医证型以胃肠湿热证为主,气阴两虚证多见于气虚质,阳虚质主要表现为脾虚痰湿证、阴阳两虚证,血瘀质主要表现为痰瘀阻滞证,气郁质多见胃肠湿热证。4.肥胖2型糖尿病体质与性别、运动、BMI、WC、WHR、FBG、TC、TG、Fins、HOMA-IR有相关性。5.高FBG、高TG是痰湿质肥胖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高TC、高Fins与湿热质的发生具有正相关关系。
郭晓媛[2](2021)在《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滋肾丸(ZiShenWan,ZSW)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的干预作用及机制,通过网络药理学研究分析ZSW治疗DN的靶点及通路,为ZSW治疗DN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动物实验:采取随机对照方法,将雄性6周龄db/db小鼠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ZSW高剂量组、ZSW中剂量组、ZSW低剂量组(n=10);非糖尿病db/m小鼠为正常对照组(n=10)。适应性喂养2周后,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灌胃(高剂量:6.0g/kg;中剂量:3.0g/kg;低剂量:1.5 g/kg);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灌胃(1.0mg/kg);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同时给予等体积去离子水灌胃。每天灌胃1次,持续12周。每2周检测体重、尾静脉FBG;每4周检测尿液ACR、NAG酶、NGAL和CysC;给药12周后摘眼球取血,称量右肾脏重量,固定或冻存肾组织。血清检测HbA1c、BUN和CRE。肾组织经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改变,进行病理半定量评分;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标志物α-SMA和E-cadherin的表达强度;TUNEL染色观察分析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的损伤水平;Western blot及RT-qPCR分别检测NLRP3炎症小体相关蛋白NLRP3、ASC、Caspase-1以及焦亡相关炎症因子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2.细胞实验:正常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HK-2)进行复苏、传代及培养。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筛选细胞培养条件及药物干预剂量,以高渗葡萄糖(45μmol/L)培养HK-2细胞48 h诱导焦亡及EMT,分为高糖组、ZSW低剂量组、ZWS中剂量组、ZSW高剂量组、阳性对照组。ZSW各剂量组给予ZSW乙醇提取物干预(高剂量:15μg/ml;中剂量:7.5μg/ml;低剂量:3.75μg/ml);阳性对照组给予达格列净干预(0.1μmol/L)。另设空白组为正常对照、甘露醇组为高渗对照。光镜观察细胞形态改变;Transwell试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TUNEL染色评估细胞核的损伤、LDH试验评估细胞膜的损伤、Annexin V/PI双染检测细胞焦亡水平;ELISA检测细胞上清液IL-1β、IL-18水平;Western blot 及 RT-qPCR 分别检测细胞 NLRP3、ASC、Caspase-1、IL-1β、cleaved IL-1 β、IL-18的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3.网络药理学:通过检索数据库筛选ZSW的药物活性成分和DN的疾病靶点,获得ZSW治疗DN的作用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构建ZSW治疗DN的“药物—成分—靶点”网络,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ZSW治疗DN的关键靶点的PPI网络,筛选ZSW治疗DN的核心关键靶点;应用Cytoscape软件和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结果]1.动物实验:(1)药效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FBG、HbAlc、BUN、血CRE及尿ACR、NAG酶、NGAL、CysC显着升高(P<0.01)。经ZSW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着降低(P<0.01)。(2)肾组织病理学:模型组肾小球出现体积增大、基底膜不均匀增厚、系膜基质增生;肾小管出现上皮细胞空泡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胶原纤维染色面积、基底膜厚度、肾小管损伤指数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减轻上述病理改变,显着降低病理半定量评分(P<0.01)。(3)肾小管上皮细胞EMT: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表达强度、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E-cadherin表达强度、肾组织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显着改变肾小管上皮细胞α-SMA和E-cadherin表达强度,不同程度降低肾组织α-SMA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肾组织E-cadherin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4)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增多,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升高,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减轻肾小管上皮细胞核碎裂,显着降低细胞TUNEL染色阳性率,显着降低肾组织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P<0.01)。(5)肾组织NLRP3炎症小体活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组织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P<0.05或P<0.01),显着降低NLRP3、ASC mRNA表达(P<0.01),高剂量ZSW显着降低Caspase-1 mRNA表达(P<0.01)。2.细胞实验:(1)EMT:高糖培养使HK-2细胞形态发生间质细胞样改变,迁移能力显着增强,α-SMA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ZSW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的间质样改变,显着降低细胞迁移能力,显着降低α-SMA蛋白及mRNA表达,不同程度升高E-cadherin蛋白及mRNA表达(P<0.05或P<0.01)。(2)焦亡:高糖培养使HK-2细胞的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加重,焦亡水平升高,IL-1β、IL-18释放增加,IL-1β、cleaved IL-1β和IL-18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明显减轻细胞核及细胞膜损伤,显着降低焦亡水平,显着减少IL-1β、IL-18释放以及 IL-1β、cleaved IL-1β 和 IL-18 蛋白及 mRNA 表达(P<0.01)。(3)NLRP3炎症小体活化:高糖培养使HK-2细胞NLRP3、ASC和Caspase-1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P<0.01);ZSW不同程度降低上述指标的蛋白及mRNA表达(P<0.05 或 P<0.01)。3.网络药理学:经筛选获得ZSW的56个有效活性成分,与数据库中DN的疾病靶点映射获得166个ZSW治疗DN的靶点,与51个ZSW的有效活性成分共同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网络,通过PPI网络筛选获得154个关键核心靶点,诸多靶点涉及炎症反应相关,主要富集在钙通道复合体、膜区、突触和细胞质等细胞组分;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神经递质结合等分子功能;脂多糖介导的信号通路、氧化还原、突触传递等生物学过程;包含NOD样受体(NLR)信号通路在内的炎症反应、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细胞增殖分化、内分泌抵抗、神经组织传导等相关信号通路。[结论]1.ZSW有效降低db/db小鼠血糖,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小管早期损伤指标及肾功能,减轻肾组织病理损伤,抑制肾小管上皮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2.ZSW有效抑制高糖诱导的HK-2细胞EMT及焦亡,可能是通过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实现的。3.ZSW中的多种有效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DN,干预炎症反应是ZSW治疗DN的重要作用机制。
岑小宁[3](2021)在《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湿润暴露疗法/湿润烧伤膏(MEBT/MEBO)对慢性创面组织修复中STAT6和SOCS1表达的影响,为MEBT/MEBO临床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1)本实验选择150只Wistar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大鼠分为模型组、空白组、急性组以及贝复新组、MEBO组,每组30只。按要求处理各组大鼠,分别在实验分组后的第3、第7天、第14天观察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情况,并于这3个时间节点切取大鼠创面组织行石蜡包埋,进行Masson染色及HE染色;(2)采用Western Blot法分别对信号转导子和转录激活子6(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6,STAT6)及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 1,SOCS1)进行检测与对比,分析在各组大鼠创面组织中STAT6和SOCS1蛋白表达量的情况;(3)采用Real 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慢性难愈合创面肉芽组织中STAT6和SOCS1 mRNA基因转录情况。结果:(1)通过研究对比各组大鼠创面大体愈合情况及创面组织Masson及HE染色结果,可以发现MEBO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三组组间对比都未见显着差异性,且这三组的愈合情况明显好于模型组。(2)对比各组大鼠创面组织STAT6、SOCS1蛋白在各时间点的表达水平: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TAT6蛋白表达呈先降低后再增高的趋势(P<0.05),而模型组呈持续降低现象(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对比模型组,其他四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第14天,五组的STAT6蛋白表达水平未见显着差别(P>0.05)。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呈先上升后降低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持续升高(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蛋白表达最高,最低为模型组。第14天时,各组有关该值实验结果的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3)SOCS1 mRNA、STAT6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呈先降低,后增高趋势(P<0.05),而模型组则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P<0.05);建模后第3天、第7天,空白组、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TAT6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第14天五组mRNA转录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建模后急性组、MEBO组和贝复新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现象(P<0.05),模型组呈持续升高现象(P<0.05);建模后第3、第7天,急性组、贝复新组与MEBO组SOCS1 mRNA转录水平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及模型组(P<0.05),对比模型组,空白组转录水平更高(P<0.05);五组在第14天时的SOCS1 mRNA转录水平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通过MEBT/MEBO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明显减少浸润的炎症细胞,促进毛细血管、毛囊、皮质腺的生成;(2)MEBT/MEBO能够下调慢性难愈合创面中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抑制2型固有免疫的促进纤维化修复的作用,从而减少瘢痕的形成;(3)MEBT/MEBO能够上调SOCS1蛋白表达及SOCS1 mRNA转录水平,从而抑制STAT6的蛋白表达及STAT6 mRNA转录水平,缓解慢性难愈合创面中的炎症反应,促进慢性难愈合创面组织原位再生修复。
刘雅真[4](2021)在《2型糖尿病肾病(消渴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探究各证型与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为规范中医临床辨证提供相关依据,为完善2型糖尿病肾病中医诊疗规范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467例2013年1月至2020年11月间就诊于银川市中医医院的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病历资料。依据四诊信息,严格按照中医证候量表进行辨证分型。提取患者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等内容,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26进行统计分析,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法探究DN部分流行病学特征,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多元回归法分析证型和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67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中,男性占56.7%,女性占43.3%;年龄55-70岁之间患者占91.7%;平均病程13.25±7.18年;DN早期患者占61.8%,中期占29.6%,晚期占8.6%;同时患有其他DM并发症的患者占89.5%,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占92.2%。2.本证出现频率:肝肾阴虚证134例,占28.7%、脾肾阳虚证117例,占25.0%、气阴两虚证112例,占24.0%、阴阳两虚证104例,占22.3%;兼证出现频率:痰湿证207例,占44.3%、血瘀证106例,占22.7%、湿热证80例,占17.2%、无兼证74例,占15.8%。本证与兼证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3.DN早期气阴两虚证占31.1%、肝肾阴虚证占33.2%,中期脾肾阳虚证占35.5%。晚期阴阳两虚证占50%,肾病分期与证候分布比较存在显着差异P<0.05。4.年龄、糖尿病病程、腰臀比、SBP、BMI、FBG、Hb A1c、Scr、MALB、TG是与中医证型相关的临床指标。5.本证、兼证因变量分别以气阴两虚证、无兼证为参照,自变量参照赋值最后一项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显示:FBG>16.3mmol/L(OR=4.301,P=0.012)、Hb A1c>10%(OR=2.735,P=0.038)、TG≥2.25 mmol/L(OR=3.706,P=0.005)出现肝肾阴虚证的风险更高。MALB>300mg/L(OR=3.004,P=0.29)出现脾肾阳虚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16.673,P=0)、病程11-20年(OR=5.434,P=0.011)、Scr>111 mmol/L(OR=26.159,P=0)出现阴阳两虚证的风险更高;BMI>27(OR=3.272,P=0.019)、病程>20年(OR=3.165,P=0.043)出现血瘀证的风险更高。TG≥2.25mmol/L(OR=1.898,P=0.048)出现痰湿证的风险更高。病程>20年(OR=3.634,P=0.029)出现湿热证的风险更高。结论:消渴病肾病肝肾阴虚证为最常见本证,痰湿证为最常见兼证;DN早期向晚期进展过程中,中医证型呈现从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向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转化的特征,阴阳两虚证为晚期最主要证型。证型与多种临床指标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提示:本证参照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FBG、Hb A1c、TG。脾肾阳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ALB。阴阳两虚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Scr;兼证参照无兼证,血瘀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BMI、病程。痰湿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TG。湿热证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糖尿病病程。
李菲[5](2020)在《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应用Markov模型评价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的优势;2.评价中医综合疗法干预DK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从2009年1月~2019年12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住院的DKD患者留档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连续随访长达1年且资料完整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入选,合计198例。调查1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基本情况、症状及体征以及实验室指标等,按照是否进行中医干预将其分为西医治疗组92例和中西医治疗组106例。计算DKD患者在西医治疗和中西医治疗12月之后CKD分期变化的转移概率,应用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reeAge Pro Healthcare 2020软件应用Markov模型预测DKD患者的预后。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9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男女比为2.19:1,平均年龄59.28岁;偏瘦者4例(2.02%),正常者61例(30.81%),超重者74例(37.37%),肥胖者59例(29.80%);平均病程67.54月;2例(1.01%)无合并症存在,187例(94.44%)合并患有高血压病,118例(59.60%)合并高脂血症,84例(42.42%)合并冠心病,42例(21.21%)有脂肪肝病史,17例(8.59%)合并患骨质疏松,14例(7.07%)合并患有肺部疾病;96例(48.48%)有吸烟嗜好,75例(37.88%)有饮酒嗜好;14例(7.07%)入组前未曾接受治疗,49例(24.75%)入组前间断治疗,135例(68.18%)入组前接受系统治疗;入组时CKD1期患者29例(14.65%),CKD2期患者34例(17.17%),CKD3期患者43 例(21.72%),CKD4 期患者 28 例(14.14%),CKD5 期患者 64 例(32.32%)。2.入组的DKD患者中,主证辨证为气阴两虚型患者84例(42.42%),肝肾阴虚型患者7例(3.54%),气血两虚型患者17例(8.59%),脾肾阳虚型患者90例(45.45%);不伴有兼证患者124例(62.63%),兼证辨证为阴虚阳亢型患者10例(5.05%),血瘀型患者38例(19.19%),膀胱湿热型患者26例(13.13%);不伴有变证患者158例(79.80%),浊毒犯胃型患者30例(15.15%),溺毒入脑型患者1例(0.51%),水气凌心型患者9例(4.54%)。3.在12月后,中西医治疗组CKD1期进展到CKD2期、CKD3期、CKD4期、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406,CKD2期进展到CKD3期、CKD4期、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155,CKD4期进展到CKD5期和死亡/终末期肾病的总转移概率比西医治疗组减少0.082。4.中西医治疗组今后5年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4.11年)长于西医治疗组(3.23年)。对DKD患者5年后进行预测发现,中西医治疗组在CKD1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1.5%,在CKD2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9.9%,在CKD3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9.5%,在CKD4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3.1%;中西医治疗组在CKD5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18.9%,在ESRD/Dead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15%。5.中西医治疗组在今后5年中处于CKD1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56年,处于CKD2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7年,处于CKD3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1年,处于CKD4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18年,处于ESRD/Dead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少0.53年。6.中西医治疗组今后20年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18.02年)长于西医治疗组(16.23年)。对DKD患者20年后进行预测发现,中西医治疗组在CKD1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8%,CKD2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1.9%,CKD3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2.2%,CKD4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高0.8%;CKD5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2.6%,在ESRD/Dead期的累积概率比西医治疗组低4%。7.中西医治疗组今后20年中处于CKD1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1.08年,处于CKD2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78年,处于CKD3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56年,处于CKD4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33年,处于CKD5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多0.28年;处于ESRD/Dead期的平均时间比西医治疗组少1.25年。结论:1.应用Markov模型可以对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的远期疗效进行评价;2.中医综合疗法干预糖尿病肾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DKD患者慢性肾脏病变的发展过程,提高DKD患者的预期平均寿命或肾存活期。
范建夏[6](2020)在《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症状体征、糖脂代谢、血液粘稠度、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并与单用圣愈汤加味或单用依帕司他对比研究,评价两药合用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糖尿病一科的105例气阴两虚夹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做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对照组Ⅱ和试验组,每组35人。三组均进行基础治疗后,对照组Ⅰ予依帕司他胶囊口服,50mg,3/日;对照组Ⅱ予圣愈汤加味,日一剂,分2次服用;试验组予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治疗,用法同上;疗程12周。将患者治疗前后所测的疗效指标:血糖(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流变、震动感觉阈值、神经传导速度、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中医证候积分,用来评价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的疗效、相对优势。使用SPSS 22.0分析结果,计量资料:治疗前或治疗后组间对比,满足正态性和方差齐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时再行LSD两两比较,自身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对同一对象的多个时间点检测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多组无序分类变量用χ2检验,多组等级资料用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当P<0.05时,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试验中共选取10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对照组Ⅰ和对照组Ⅱ分别剔除1例,最后实际完成103例,对照组Ⅰ34例,对照组Ⅱ34例,试验组35例。治疗前,经统计分析三组患者一般指标(姓名、性别、年龄、糖尿病及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病程、体重指数)和疗效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指标正常。治疗后,1.血糖:三组患者血糖治疗后均降低(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Ⅱ低于对照组Ⅰ(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脂:三组患者的血脂治疗后均得到改善(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与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流变、震动感觉阈值、多伦多临床评分系统、中医证候积分:三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治疗后均降低(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低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神经传导速度:三组患者治疗后均升高(P<0.05),两两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有效率: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Ⅱ、对照组Ⅰ(P<0.05),对照组Ⅱ和对照组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良好,未见不良事件发生。结论1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与单用圣愈汤加味的血糖控制效果相当,且均优于单用依帕司他,提示中药汤剂有一定的降糖作用;2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在调节血脂(TC、TG、LDL-c)、血流变、VPT、NCV、TCSS评分方面明显优于两对照组,但三种治法对HDL-c的升高无差别,说明其有对改善血液粘稠度、神经电生理和肢端震动觉效果最佳;3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可显着降低中医证候积分,缓解症状,提高总有效率,优于两对照组,并且试验过程安全。图0幅;表15个;参149篇。
李小兰[7](2020)在《基于文献的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从侗族传统医学病种的维度出发,系统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中提及病种,编制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探究其高发病种,并剖析高发病种危险因素,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分析,得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最终结论,有望提高侗族防病抗病能力,为相关部门制定综合防治措施和健康政策提供相应依据。方法1.文献研究法作为本文主要的数据收集方法,以网络文献挖掘和手动查阅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全面收集和整理侗族传统医学文献,从中严格筛选与本研究相关度高的资料。2.统计和归纳法运用扎根理论将收集的文献资料按照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进行3级编码,最终找出能反映侗族患病具有民族特点和规律性的结论。3.比较分析法运用比较分析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分析,根据比较结果得出重要结论。结果1.侗族传统命名法具有本土性、古朴性、历史性等特征,侗医常按照11种疾病命名方法对传统病种进行分类。传统命名法病种以外的为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其含有部分中医学和部分西医学疾病病种。2.采用临床医学学科分类准则,将侗族传统命名法病种与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按照内科(400个、326个)、外科(199个、66个)、妇产科(91个、101个)、儿科(260个、34个)、皮肤性病科(92个、29个)、五官科(90个、73个)、男科(15个、6个)等七大类别进行分类。两种命名法相同的高发病种共5个,不同的高发病种共12个。因目前掌握资料有限,尚有167种传统病种无法准确分类。3.经分析得知,侗医两种命名法疾病谱具有差异性。侗族传统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儿科、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妇科、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呼吸系统、五官科,主流医学命名法排名前十的疾病谱是外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儿科、五官科、妇科、泌尿系统、皮肤科。由上可知,侗族传统命名法疾病谱中的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在主流医学命名法疾病谱中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运动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科,其余七大疾病谱虽然相同,但其排序却大相径庭。结论1.从疾病命名方式可看出侗医两种疾病命名法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侗族传统命名法带有鲜明的侗族文化色彩,值得深入研究。深挖两种疾病命名法可知,其具有互相嵌入、相互补充等融合现象。传统命名法虽已形成自己的疾病分类方式,但疾病分类系统尚未形成统一标准。2.在侗医两大命名法病种中,外伤、心脑血管系统、妇科、消化系统中某些疾病始终都处于高频发病状态。疾病谱上升较为明显的有呼吸系统、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下降较为明显的有神经系统、淋巴系统、男科。3.通过深入分析侗族疾病谱规律背后原因,得出影响侗族患病最主要的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条件、侗族传统文化、社会环境、个人健康意识、自然环境等五大方面。这些因素可为后续研究者探究相关病种提供一定的思路。基于本文探究的疾病谱背后规律,从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医疗机构、科研人员、个人健康防控等方面出发,得出疾病谱的变化规律对贵州公共卫生建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张梦久[8](2020)在《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临床特征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及意义: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升高,伴随而来的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糖尿病肾脏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目前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因糖尿病导致的慢性肾功能不全已成为肾脏代替治疗的首要原因之一。糖尿病肾脏病为体内长期血糖代谢紊乱继发的肾脏病变,发生发展过程受若干因素的影响,发病机制复杂且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糖尿病肾脏病患者肠道内微环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有研究显示肠道菌群与糖尿病肾脏病关系密切,糖尿病肾脏病患者体内肾脏受损,肾小球、肾小管结构和功能障碍,不能完全排泄体内代谢废物如硫酸吲哚酚、硫酸对甲酚等肠源性尿毒症毒素,直接导致肠道微环境改变,菌群微生物紊乱,同时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肠壁通透性增加,肠腔内大量的脂多糖、甲酚、吲哚啉基分子等毒素通过肠壁进入血液循环促进体内微炎症形成,产生一系列促炎性因子,导致肾小球内炎症放大,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肾间质纤维化,加重糖尿病肾病的发展。糖尿病肾脏病与肠道菌群失衡关系密切,而糖尿病肾脏病中医证型与肠道菌群临床分布特征鲜有报道,因此本研究结合传统中医学中病证结合的方法,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患者、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人肠道菌群在多样性、群落组成、物种丰度等方面的差异,阐明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特征,旨在为中西医结合防治糖尿病肾脏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研究方法:将2018年10月-2019年1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住院部的20例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SR)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住院的20例健康人(N)、20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D)、20例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患者(FSR)作为对照组。收集每组的新鲜粪便样本进行基因DNA提取,并对基因16s V3-V4区域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最后构建Miseq文库并测序,获取粪便样本的生物学信息。通过生物学分析方法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多样性、菌落组成、物种丰度差异。研究成果: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和健康组的组间比较结果:(1)多样性比较: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 chao1 指数、observed species 指数、PD whole tree 指数、shannon 指数高于健康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物种注释差异:在菌门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的丰度低于健康组,放线菌门丰度高于健康组,其中放线菌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目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梭菌目、拟杆菌目、梭杆菌目、肠杆菌目的丰度低于健康组,双歧杆菌目、乳杆菌目的丰度高于健康组,其中双歧杆菌目、乳杆菌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属水平上:与健康组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布劳特氏菌属、毛螺旋菌属、梭菌属sensustricto1、罗斯氏菌、韦荣球菌属的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奈瑟菌属、瘤胃球菌UCG-007、假单孢菌属、优杆菌属noda tumgroup的丰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和单纯2型糖尿病组的组间比较结果:(1)多样性比较: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s hannon指数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物种注释差异:在菌门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梭杆菌门、厚壁菌门的丰度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放线菌门的丰度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目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梭杆菌目、肠杆菌目的丰度低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双歧杆菌目、乳杆菌目的丰度高于单纯2型糖尿病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属水平上: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布劳特氏菌属的丰度降低,普雷沃菌6属、普雷沃菌2属、奈瑟菌属、瘤胃球菌UCG014、瘤胃球菌 UCG002、毛螺旋菌属 NK4A136group、优杆菌属 eligensgroup的丰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歧杆菌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和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的组间比较结果:(1)多样性比较: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chao1指数、observed species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shannon指数高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物种注释差异:在菌门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低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丰度高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其中变形菌门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目水平上: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肠杆菌目、拟杆菌目、梭菌目的丰度低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乳杆菌目、双歧杆菌目的丰度高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其中肠杆菌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菌属水平上: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组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组粪芽孢菌属的丰度升高,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的丰度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与健康组人群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升高,菌落组成未发现明显差异,物种丰度在菌门水平以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梭杆菌门、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放线菌门丰度升高。菌目水平上梭菌目、拟杆菌目、梭杆菌目、肠杆菌目的丰度降低,双歧杆菌目、乳杆菌目的丰度升高。菌属水平上布劳特氏菌属、毛螺旋菌属、梭菌属sensustricto1、罗斯氏菌、韦荣球菌属的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奈瑟菌属、瘤胃球菌UCG-007、假单孢菌属、优杆菌属nodatumgroup的丰度升高。(2)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患者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升高,菌落组成未发现明显差异,物种丰度在菌门水平以梭杆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的丰度降低,放线菌门的丰度升高。菌目水平上梭杆菌目、肠杆菌目、拟杆菌目的丰度降低,双歧杆菌目、乳杆菌目、梭菌目的丰度升高。菌属水平上布劳特氏菌属的丰度降低,双歧杆菌属、普雷沃菌6属、普雷沃菌2属、奈瑟菌属、瘤胃球菌UCG014、瘤胃球菌UCG002、毛螺旋菌属NK4A136group、优杆菌属eligensgroup的丰度升高。(3)与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患者相比,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升高,菌落组成未发现明显差异,物种丰度在菌门水平以变形菌门、拟杆菌门的丰度降低,厚壁菌门、放线菌门的丰度升高。菌目水平上肠杆菌目、拟杆菌目、梭菌目的丰度降低,乳杆菌目、双歧杆菌目的丰度升高。菌属水平上粪芽孢菌属的丰度升高,克雷伯氏菌属、肠杆菌属、变形菌属的丰度降低。
范婷[9](2020)在《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观察及老年糖尿病肾病与衰弱的关联》文中提出目的:系统地评估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观察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初步探讨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分三部分1.益气补肾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 base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8年10月28日。并且手工检索《中华糖尿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华肾脏病杂志》、《中华中医药杂志》、《中医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等近两年的相关文献,对采用益气补肾法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筛选,按照Cochrane Handbook 5.1标准进行资料提取、文献质量的评价,运用Rev Man 5.3软件对提取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的临床疗效观察。采用开放、随机对照的设计方法。每组样本量21例,共42例。纳入病例来自我院门诊及住院的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42例患者按就诊意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治疗组患者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糖肾汤颗粒剂,糖肾汤为免煎中药配方颗粒,水冲200ml,早晚各一次温服,日一剂。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实验周期6个月。观察时点:治疗组在0月、3个月、6个月,共3次,对照组在0月、6个月,共2次;疗效性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对照组在治疗前、治疗6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评估的评测。安全性指标:在0个月、6个月各作一次,分别在治疗前1周内及治疗后1周内检查,密切观察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并做好记录。进行疗效评价,包括A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GFR、空腹血糖等相关临床指标,中医症状积分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DSQL。进行药物临床安全性评价。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按照国家《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的证候判定标准及病变脏腑诊断标准,同时应用《中西医结合老年衰弱评估量表》评估患者的衰弱指数,根据《临床衰弱量表》计算患者的衰弱分级情况,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斯皮尔曼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卡方检验比较不同证候的衰弱指数及衰弱分级情况。结果: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共纳入12项研究。纳入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联合使用相比,单用益气补肾方在减少尿蛋白[RR=-0.74,95%CI=(-0.89,-0.59)]、降低糖化血红蛋白[RR=-0.28,95%CI=(-0.58,0.01)]和空腹血糖[RR=-0.56,95%CI=(-0.77,-0.36)]方面更加具有优势。2.临床疗效观察2.1组间比较主要疗效指标:6个月治疗周期干预后,治疗组在ACR指标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糖化血红蛋白上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6个月后两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在空腹血糖及GFR上与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在治疗维度上,评分低于对照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及总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中,6个月治疗周期的干预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中医症状改善率均不明显,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2组内比较:主要疗效指标:治疗组用药3个月,ACR干预前后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ACR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HbA1c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HbA1c的作用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ACR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改善率,3个月的总有效率高于6个月,治疗组两时间段比较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疗效指标:治疗组3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干预后的空腹血糖亦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干预后与6个月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空腹血糖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可以观察到糖肾汤治疗降低空腹血糖作用明显,并且在3个月时优于6个月。治疗组3个月及6个月干预后的GFR有升高趋势,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在3个月时的中医症状积分有下降趋势,3个月及6个月干预前后中医症状积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6个月干预后中医症状积分高于干预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的相关性通过本研究44例患者观察显示,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衰弱指数与衰弱分级逐渐增加,衰弱指数和衰弱分级呈正相关,衰弱指数与年龄呈正相关。不论是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还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其兼夹证候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44例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以气虚、阴虚证候最为多见;在老年糖尿病肾病多见证候气虚及阴虚患者中,病程越长,衰弱等级越高;并发症越多,衰弱指数及衰弱等级便越高;病程越长,并发症越多;病程与衰弱指数无关;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分期与年龄、病程、辨证、并发症、衰弱分级及FI指数无显着相关性。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衰弱指数在阳虚、痰浊、血瘀证候下有差异,指数在气虚、血虚、阴虚、气滞、湿、火热、毒证候下无差异;各证候中痰浊、血瘀与衰弱分级相关,而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滞、火热、湿、毒与衰弱分级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提示益气补肾方能够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有效率,减少蛋白尿,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具有良好的临床安全性。2、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Ⅲ期)可有效改善患者肾功能,调节糖代谢,并在延缓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疾病进展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同时临床观察期间未发现严重的相关不良反应,证明糖肾汤安全性良好且风险较低,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防治方法之一,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3、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部分中医证候与衰弱程度密切相关。
马喜桃[10](2020)在《半夏泻心汤加味改善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控制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认为,脾胃不和是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的关键,临床发现采用“辛开苦降、调和脾胃”为治法的中药复方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糖尿病症状,还有助于血糖控制。近些年来发表了不少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T2DM的随机对照研究;但缺乏基于循证方法的系统评价。本研究的第一部分采用系统评价的研究方法,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降糖药对T2DM血糖控制的影响,分析其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下一步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结果提示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改善血糖控制指标、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有优势,但相关研究存在方法学不足和其他偏倚因素,需采用严谨的试验设计来对其血糖控制作用进行进一步考察。既往的血糖控制指标以糖化血红蛋白为金标准,但新近研究强调血糖波动的重要作用,后者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控同样有重要作用,但既往同类研究尚未对血糖波动进行专门研究,基于此,本研究第二部分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式,采用传统的指尖血糖和扫描式动态血糖监测仪(Flash Glucose Monitoring,FGM)两种方式观察其对一般的血糖控制指标和血糖波动指标的影响,以期为中西医结合实现平稳降糖提供高质量的临床证据。主要内容摘要如下:(一)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西药在T2DM血糖控制中的作用。方法:1、通过对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的方式,查询从建库到2019年11月期间发表的以T2DM患者为观察对象,治疗组采用口服半夏泻心汤中药复方(包括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等,不包含半夏泻心汤法中药联合针灸、按摩或运动疗法等非药物手段),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常规降糖药物治疗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两组均合并糖尿病基础治疗,如糖尿病健康教育、饮食、运动控制和血糖监测,干预周期无要求。以血糖控制指标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临床有效率和不良事件为次要指标,纳入合格的随机对照试验。2、根据检索策略检索文献,文题录入Endnote X8软件,排除重复文献,进一步阅读文章题目和摘要,排除与本研究无关的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排除不相关的文献,纳入符合要求的文献。3、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估和数据提取。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表评价偏倚风险,采用系统评价软件Rev Man 5.3对各种评价指标进行合并和分析。4、分类资料用风险比来分析、定量资料用加权均数差来分析,两者均以95%CI表示。卡方检验判断Meta分析的异质性,若I2>50%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2>95%则认为异质性过大,不进行合并,单独进行描述。结果:本次Meta分析共纳入8篇随机对照试验,均为中文文献,发表年份是2013年至2019年,共计1016例T2DM患者,患者年龄在33到77岁之间,疗程分布于新诊断糖尿病到发病15年。(1)空腹血糖:有8篇文献对空腹血糖进行了分析,疗程在1个月到3个月不等,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餐后2小时血糖:有6篇文献对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荟萃分析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糖化血红蛋白:有6篇文献均对中药应用后对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情况作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西药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临床有效率:有4篇文献对用药后临床有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显示半夏泻心汤加减联合常规西药治疗在临床有效率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安全性:上述研究都未发生不良反应,无不良事件记录。结论:半夏泻心汤加味中药复方联合西医基础降糖治疗,与西药常规降糖措施相比,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而且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降低空腹血糖、减少餐后血糖、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但由于纳入的原始文献存在随机、盲法实施等方法学设计上的不足及其他偏倚因素,本研究的结论仍需要高质量的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研究结果以证实。(二)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目的:以使用胰岛素治疗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为对照,通过与其联合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进行同期随机临床对照研究,比较两组在中医证候积分、常规血糖控制指标、指尖血糖波动指标、FGM血糖波动指标(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时间、低血糖次数、MAGE、MODD)、HOMA-IR等的变化,评价半夏泻心汤加味对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的症状改善、血糖控制、血糖波动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符合纳入标准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96例,采用区组随机的方法分配到中西医结合组(A组)和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对照组(B组),两组各48例。所有组别患者均接受糖尿病基础治疗,包括研究者统一提供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糖尿病饮食控制指导、运动建议和血糖监测。B组接受门冬胰岛素联合地特胰岛素皮下注射的“三短一长”式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A组加用半夏泻心汤加味,疗程2周。强化治疗结束后,停用中药,检测指标,继续西医降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西药降糖措施,在治疗的第12周,嘱患者门诊复查糖化血红蛋白及每日7点的指尖血糖,随访患者降糖西药用药情况及血糖控制情况。所有患者在治疗前1天和第15天均接受每日7次的指尖血糖监测,此外,每个中心的前18位患者同时接受FGM实时动态血糖监测,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FPG、2h PG、Fins、血糖波动指标(指尖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达标时的胰岛素用量及治疗结束后的胰岛素用量、HOMA-IR变化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FGM组还需比较组间血糖达标时间、低血糖持续时间,低血糖事件次数、血糖波动指标差异;采用SPSS23.0进行统计分析,评价两组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基线比较:两中心共有10人因各种原因脱落或剔除,最终完成研究的人数是86人,每组43例。两组在年龄、病程、BMI、血糖及血糖波动指标、Fins、HOMA-IR、肝肾功、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等方面基线均衡,有可比性。2、疗效比较:(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总积分比治疗前均有减少,但治疗后的A组积分明显低于B组积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更有优势;在单项症状缓解率方面,除了“大便稀溏”没有组间差异外,其他症状如心下痞满、纳差乏力、口干口苦、干呕呃逆、头昏肢重、饥饿感强但进食不多等指标变化方面均有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A组在改善单项症状方面优势明显强于B组。(2)临床有效率比较:A组及B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6.05%、67.44%,治疗后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存在组间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A组的疗效优于B组。(3)血糖控制及胰岛素用量比较:治疗2周后组间前后对比,FPG、2h PG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强化治疗有效,但治疗后FPG和2h PG的组间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胰岛素用量方面可看出,加用中药后可以减少血糖达标后到强化治疗结束时的胰岛素用量(P<0.05)。(4)指尖血糖波动指标:治疗前后两组指尖血糖波动指标均有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在血糖标准差(SDBG)、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的组间比较上,A组均优于B组(P<0.01),表明治疗后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更小。(5)FGM显示的血糖波动指标:治疗2周后,佩戴FGM的两组患者在目标血糖范围内的时间占比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在低血糖时间占比及低血糖事件次数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和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之间存在组间差异(P<0.05),表明A组在减少低血糖发生、减少日内血糖波动和日间血糖波动方面有优势。(6)胰岛素抵抗指标:治疗2周后,两组的HOMA-IR指数均降低,其中A组治疗后的HOMA-IR指数低于B组(P<0.01),表明在A组在减少胰岛素抵抗方面更有优势。(7)随访至第12周时,发现两组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经过前期治疗后,两组的平均血糖普遍下降,血糖控制较好,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还发现,两组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别(P<0.05),表明通过前期联用中药半夏泻心汤加味后,A组在改善餐后血糖波动幅度方面有一定的持续效应;同时发现,前期联合使用中药组的患者,在减少胰岛素注射次数,提高用药的便捷性方面有改善的趋势。3、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肝肾功心电图等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没有发生FGM仪器探头折断、材料过敏等事件。随访至第12周后,A组发生轻度低血糖2例,B组发生轻度低血糖5例,治疗组低血糖例数少于对照组,但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脾虚胃热证患者,住院期间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服用半夏泻心汤合栝蒌牡蛎散组成的中药复方2周,在2周结束后,中西医结合组在改善临床症状、减少血糖波动幅度、减少治疗期间的低血糖时间、降低胰岛素抵抗方面有独特优势。2、治疗2周后,中西医结合组和胰岛素强化治疗组在血糖控制指标FPG、2h PG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但在日内血糖波动幅度和日间血糖波动幅度,在低血糖时间比和低血糖事件发生次数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表明加用中药后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不在降低血糖平均水平,而在于改善血糖波动,调节血糖稳态。3、治疗2周停用中药后,两组继续应用常规降糖治疗,观察至第12周进行随访,结果发现两组在糖化血红蛋白指标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餐后血糖波动幅度(PPGE)方面存在组间差异,且中西医结合组的患者在随访阶段有更多的患者实现了胰岛素注射次数的减少,表明中药对于血糖波动的改善有一定的持续效应,中药有减轻胰岛素注射次数的趋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排除、剔落标准 |
| 2 研究目的 |
| 3 研究方案 |
| 3.1 信息调查表的制定及调查方式 |
| 3.2 调查人员与质量控制 |
| 3.3 观察指标 |
| 3.4 统计学方法 |
|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 |
| 1 流行病学资料 |
| 1.1 性别分布 |
| 1.2 年龄分布 |
| 1.3 病程分布 |
| 1.4 并发症分布 |
| 1.5 合并症分布 |
| 1.6 家族史、吸烟、饮酒史分布 |
| 1.7 运动情况分布 |
| 1.8 中医体质分布 |
| 1.9 中医证型分布 |
| 2 中医证型聚类分析 |
| 2.1 中医四诊信息的频数分析 |
| 2.2 中医四诊资料的聚类分析 |
| 3 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证型相关分析 |
| 3.1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对应性分析 |
| 3.2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 |
| 4 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相关分析 |
| 4.1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与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 |
| 4.2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中医体质与临床生化指标的比较 |
| 5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体质类型与相关因素分析 |
| 5.1 痰湿质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5.2 湿热质相关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 1 肥胖2型糖尿病概述 |
| 2 现代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的认识 |
| 3 祖国医学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认识 |
| 3.1 历代医家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描述 |
| 3.2 肥胖2型糖尿病的病因病机 |
| 4 中西医治疗进展 |
| 4.1 中医治疗 |
| 4.2 西医治疗 |
| 4.3 中西医结合疗法 |
| 5 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 |
| 5.1 中医体质的认识及分类 |
| 5.2 中医体质与肥胖2型糖尿病的关系 |
| 5.3 “辨体”论治诊疗模式的进展 |
| 5.4 中医体质与证型的关联性 |
| 5.5 “辨体”与“辨证”相结合诊疗模式的进展 |
| 5.6 体质和预防思想 |
| 6 本研究结果分析 |
| 6.1 肥胖2型糖尿病体质分布规律 |
| 6.2 肥胖2型糖尿病证型分布规律 |
| 6.3 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相关分析 |
| 6.4 肥胖2型糖尿病体质及一般临床资料的对比分析 |
| 6.5 肥胖2型糖尿病体质及临床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 |
| 6.6 肥胖2型糖尿病痰湿质、湿热质及各因素的相关分析 |
| 6.7 研究结果对肥胖2型糖尿病的防治意义 |
| 7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缩略词表 |
| 综述 2型糖尿病中医体质与证型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糖尿病肾病炎症机制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 3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主要信号转导通路 |
| 4 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
| 5 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作用及机制 |
| 6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肾病炎症反应的现代研究方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滋肾丸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进展 |
| 1 概述 |
| 2 滋肾丸的源流与命名 |
| 3 滋肾丸的方证与方义 |
| 4 滋肾丸的制方与化裁 |
| 5 滋肾丸的名家应用经验 |
| 6 滋肾丸的临床应用研究 |
| 7 滋肾丸的现代研究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 前言 |
| 实验一 滋肾丸干预糖尿病肾病小鼠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实验二 滋肾丸干预高糖培养的人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焦亡作用研究 |
| 1 材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实验三 滋肾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网络药理学研究 |
| 1 资料 |
| 2 方法 |
| 3 结果 |
| 4 小结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 前言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实验材料 |
| 1.2 慢性难愈合创面模型的建立及取材 |
| 1.3 实验方法 |
| 1.4 统计学分析 |
| 2 结果 |
| 2.1 各组大鼠创面的疗效观察 |
| 2.2 各组不同时间点STAT6、SOCS1蛋白表达水平比较 |
| 2.3 各组STAT6 mRNA、SOCS1 mRNA的基因转录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3.1 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概述 |
| 3.2 课题组关于MEBT/MEBO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防治研究 |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 不足与展望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MEBT/MEBO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机制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1.研究目标 |
| 2.研究对象 |
| 2.1 病历来源 |
| 2.2 观测项目及指标 |
| 3.诊断标准 |
| 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 3.2 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 |
| 3.3 糖尿病肾病分期标准 |
| 3.4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
| 4.纳入排除标准 |
| 4.1 病历纳入标准 |
| 4.2 排除标准 |
| 5.研究方法 |
| 5.1 数据采集 |
| 5.2 统计分析 |
| 结果 |
| 1.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分析 |
| 1.1 性别、年龄段分布情况 |
| 1.2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布情况 |
| 1.3 糖尿病肾病分期情况 |
| 1.4 并发症分布情况 |
| 1.5 合并症分布情况 |
| 2.中医证型分布研究 |
| 2.1 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 2.2 本证下兼证分布情况 |
| 2.3 证型与肾病分期的分布情况 |
| 3.多元回归分析 |
| 3.1 各临床指标筛选情况 |
| 3.2 通过单因素检测的临床指标如下 |
| 3.3 临床指标赋值情况 |
| 3.4 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候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
| 讨论 |
| 1.本研究结果阐述 |
| 1.1 一般资料情况分析 |
| 1.2 糖尿病肾病患者并发症情况 |
| 1.3 糖尿病肾病患者合并症情况 |
| 2.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
| 2.1 消渴病肾病证型总体分布 |
| 2.2 本证与兼证分布关系及辨治提示 |
| 2.3 糖尿病肾病分期辨证 |
| 3.中医证型客观化研究进展 |
| 4.中医证型分布相关影响因素 |
| 4.1 年龄、病程与本病 |
| 4.2 烟酒与本病 |
| 4.3 BMI及腰臀比与本病 |
| 4.4 血压控制与本病 |
| 4.5 血糖与本病 |
| 4.6 甘油三酯与本病 |
| 4.7 尿蛋白排泄率与本病 |
| 4.8 血肌酐与本病 |
| 5.中医具体证型Logistic多元回归结果 |
| 5.1 本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 5.2 兼证与临床指标影响因素的分析 |
| 5.3 多元回归方程 |
| 结论 |
| 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文献综述 糖尿病肾病中西医发病机制及治疗概述 |
| 1.中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及发展 |
| 1.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名 |
| 1.2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 1.3 典籍中治疗思路与用药探究 |
| 1.4 现代医家对糖尿病肾病证治的继承与发展 |
| 2.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2.1 糖尿病肾病发病分子机制 |
| 2.1.1 遗传易感性 |
| 2.1.2 糖脂代谢异常 |
| 2.1.3 氧化应激 |
| 2.1.4 炎症机制 |
| 2.2 糖尿病肾病肾脏血流动力学异常 |
| 2.3 糖尿病肾病肾实质病理改变 |
| 2.4 糖尿病肾病西医治疗 |
| 3.结语 |
| 综述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 |
| 1 流行病学调查 |
| 2 发病机制 |
| 3 相关危险因素 |
| 4 临床特点 |
| 5 治疗 |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
| 1 认识源流 |
| 2 病因病机 |
| 3 中医治疗 |
| 综述三 Markov模型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应用进展 |
| 1 Markov模型概述 |
| 2 Markov模型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
| 3 Markov模型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评价中的优势 |
| 4 应用Markov模型对中医综合疗法治疗DKD进行疗效评价符合临床实际需求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基于Markov模型的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疗效评价研究 |
|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2.1 研究对象 |
| 2.2 诊断及纳排标准 |
| 2.3 研究方法 |
| 2.4 技术路线图 |
| 2.5 质量控制 |
| 3 结果 |
| 3.1 DKD患者一般情况 |
| 3.2 DKD患者证候分布情况 |
| 3.3 DKD患者治疗情况 |
| 3.4 DKD患者12月后各状态间转移情况 |
| 3.5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5年后进行预测 |
| 3.6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20年后进行预测 |
| 4 分析与讨论 |
| 4.1 一般资料 |
| 4.2 入组时DKD患者CKD分期及基本资料 |
| 4.3 中医证候分布 |
| 4.4 中医综合疗法干预对DKD患者12月后CKD各状态转移的影响 |
| 4.5 应用Markov模型对DKD患者5年和20年后进行预测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研究对象与试验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试验方法 |
| 1.1.3 观察指标 |
| 1.1.4 疗效判定 |
| 1.1.5 统计学处理 |
| 1.2 结果 |
| 1.2.1 纳入试验例数完成情况 |
| 1.2.2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的对比 |
| 1.2.3 三组患者FPG、2hPG、HbA1c的对比 |
| 1.2.4 三组患者TC、TG、LDL-c、HDL-c的对比 |
| 1.2.5 三组患者血流变的对比 |
| 1.2.6 三组患者VPT的对比 |
| 1.2.7 三组患者NCV的对比 |
| 1.2.8 三组患者TCSS评分的对比 |
| 1.2.9 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对比 |
| 1.2.10 三组患者有效率的对比 |
| 1.2.11 三组患者安全指标 |
| 1.3 讨论 |
| 1.3.1 立题依据 |
| 1.3.2 组方分析 |
| 1.3.3 方中单味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研究 |
| 1.3.4 中西医结合的互补与优势 |
| 1.3.5 圣愈汤加味合依帕司他对DPN的疗效评价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第2章 综述 |
| 2.1 DPN中医概述 |
| 2.1.1 DPN中医病因 |
| 2.1.2 DPN中医病机 |
| 2.1.3 DPN辨证分型与方药 |
| 2.1.4 DPN中西药合治 |
| 2.1.5 DPN中医外治法 |
| 2.1.6 中医认识小结 |
| 2.2 DPN西医概述 |
| 2.2.1 DPN发病机制 |
| 2.2.2 DPN检查方法与临床分类 |
| 2.2.3 DPN西医治疗 |
| 2.2.4 西医认识小结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A 样本量估算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B 病历资料调查表、知情同意 |
| 附录 C 中医证候积分表、TCSS评分表 |
| 致谢 |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 三、研究目标及思路 |
|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 第一章 侗族传统医学文献概述 |
| 第一节 专着类 |
| 第二节 学术论文类 |
| 第三节 散见于各种文献中的病种概述 |
| 第二章 侗族传统医学病种分类研究 |
| 第一节 传统命名法病种 |
| 一、传统命名法病种命名理据 |
| 二、传统命名法病种汇总 |
| 三、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方法 |
| 四、传统命名法病种分类 |
| 第二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 |
| 一、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的搜集整理方向 |
| 二、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汇总 |
| 三、主流医学命名法的病种分类 |
| 第三节 主流医学命名法病种与传统命名法病种的比较 |
| 一、命名文化背景的不同 |
| 二、命名思维方式的不同 |
| 三、相同的疾病命名内涵 |
| 四、相同的疾病命名特点 |
| 第四节 特殊病种 |
| 第三章 侗族传统医学之疾病谱研究 |
| 第一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与方法 |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思路 |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制的方法 |
| 第二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编写说明 |
| 二、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 |
| 第三节 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分析 |
| 一、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呈现的规律 |
| 二、侗族传统医学高发病种分析 |
| 三、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规律的宏观病因学分析 |
| 四、侗族传统医学疾病谱的利用挖掘 |
| 第四章 侗族传统高发病种研究 |
| 第一节 蛇叹肿毒 |
| 一、蛇叹肿毒概述 |
| 二、蛇叹肿毒的治疗方法 |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蛇咬伤的比较 |
| 四、蛇叹肿毒危险因素 |
| 第二节 小儿疳积 |
| 一、小儿疳积概述 |
| 二、小儿疳积的治疗方法 |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小儿疳积的比较 |
| 四、小儿疳积现状 |
| 五、小儿疳积危险因素 |
| 第三节 肚腹痛 |
| 一、肚腹痛概述 |
| 二、肚腹痛的治疗方法 |
| 三、侗医与土家医治疗肚腹痛的比较 |
| 四、肚腹痛治疗研究现状 |
| 五、肚腹痛危险因素 |
| 第四节 心头痛 |
| 一、心头痛概述 |
| 二、心头痛治疗方法 |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心头痛的比较 |
| 四、心头痛治疗研究现状 |
| 五、心头痛危险因素 |
| 第五节 月家红崩山 |
| 一、月家红崩山概述 |
| 二、月家红崩山治疗方法 |
| 三、侗医和土家医治疗月家红崩山的比较 |
| 四、月家红崩山治疗现状 |
| 五、月家红崩山危险因素 |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 二、主要创新点 |
| 三、研究不足 |
| 四、未来展望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综述一 肠道微生物概述及其与中医药的关系 |
| 1 肠道微生物概述 |
| 2 肠道微生物与中医药的关系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糖尿病肾脏病现代医学研究及中医药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
| 1 糖尿病肾脏病现代医学研究 |
| 2 中医药对糖尿病肾脏病的认识 |
| 3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三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肾脏病关系的概述 |
| 1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的关系 |
| 2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系 |
| 3 肠道微生物与糖尿病肾脏病的关系 |
| 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前言 |
| 1 样本量估算 |
| 2 病例来源 |
| 3 诊断标准 |
| 3.1 健康人诊断标准 |
| 3.2 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 |
| 3.3 糖尿病肾脏病诊断标准 |
| 3.4 中医辨证标准 |
| 4 纳入标准 |
| 4.1 健康人纳入标准 |
| 4.2 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标准 |
| 4.3 糖尿病肾脏病湿热证患者纳入标准 |
| 4.4 糖尿病肾脏病非湿热证患者纳入标准 |
| 5 排除标准 |
| 6 研究方案 |
| 6.1 观察指标 |
| 6.2 实验流程 |
| 6.3 数据质控优化 |
| 6.4 有效数据统计 |
| 6.5 OTUs聚类 |
| 6.6 统计分析 |
| 7 研究结果 |
| 7.1 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统计 |
| 7.2 实验室指标统计 |
| 7.3 症状统计 |
| 7.4 菌群原始序列数据、优化序列数据分布 |
| 7.5 OTUs聚类结果 |
| 7.6 测序量合理曲线 |
| 7.7 样本量合理曲线 |
| 7.8 多样性指数差异 |
| 7.9 菌群构成差异 |
| 讨论 |
| 结论 |
| 本研究特色与创新之处 |
| 不足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个人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符号说明 |
| 文献综述 |
| 1.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 1.1 概述 |
| 1.2 古代医学认识 |
| 1.3 中医病名探究 |
| 1.4 病因病机 |
| 1.5 中医治疗 |
| 1.6 问题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2. 糖肾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相关药理学研究探讨 |
| 2.1 概述 |
| 2.2 黄芪 |
| 2.3 黄连 |
| 2.4 芡实 |
| 2.5 金樱子 |
| 2.6 小结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前言 |
| 1. 益气补肾方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 1.1 资料与方法 |
| 1.2 结果 |
| 1.3 讨论 |
| 1.4 结论 |
| 2. 糖肾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III期)的临床观察 |
| 2.1 研究目的 |
| 2.2 研究方法 |
| 2.3 研究药物和使用相关规定 |
| 2.4 研究流程 |
| 2.5 评定标准 |
| 2.6 统计学方法 |
| 2.7 结果 |
| 2.8 药物安全性评定 |
| 2.9 讨论 |
| 2.10 结论 |
| 3. 老年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候特征与衰弱程度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
| 3.1 临床资料 |
| 3.2 研究方法 |
| 3.3 结果 |
| 3.4 讨论 |
| 3.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结语 |
| 创新点 |
| 不足与展望 |
| 致谢 |
| 附录 |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表 |
| 引言 |
| 第一章 半夏泻心汤对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影响的系统评价 |
| 1 研究方法 |
| 1.1 数据来源 |
| 1.2 纳入标准 |
| 1.3 排除标准 |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 1.6 资料分析 |
| 1.7 技术路线图 |
| 2 结果 |
| 2.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 |
| 2.2 纳入研究的特征 |
| 2.3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
| 2.4 Meta分析的结果 |
| 3 讨论 |
| 3.1 结局指标的选择与评价 |
| 3.2 文献质量评估 |
| 3.3 敏感性分析 |
| 3.4 关于中药证候判定标准的问题 |
| 3.5 关于处方及剂量调整的问题 |
| 3.6 关于中医证候积分评定及疗效评价的问题 |
| 4 结论 |
| 第二章 半夏泻心汤加味联合胰岛素强化治疗对2型糖尿病(脾虚胃热证)血糖波动影响的临床研究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方案 |
| 2.1 技术路线图 |
| 2.2 研究设计 |
| 2.3 研究对象 |
| 2.4 治疗方案 |
| 2.5 观察指标 |
| 2.6 质量控制 |
| 2.7 统计分析 |
| 2.8 伦理学原则 |
| 3 结果 |
| 3.1 研究完成情况 |
| 3.2 基线分析 |
| 3.3 治疗2周后的疗效分析 |
| 3.4 治疗12周时的随访结果 |
| 3.5 安全性分析 |
| 4 讨论 |
| 4.1 现代医学对血糖波动的认识 |
| 4.2 中医对T2DM及其血糖波动的认识 |
| 4.3 以脾胃为中心的中药复方治疗T2DM的研究现状 |
| 4.4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组方分析 |
| 4.5 半夏泻心汤加味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结果 |
| 4.6 研究结果分析 |
| 5 结论 |
| 创新与特色 |
| 问题与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正文部分) |
| 综述 |
| 综述一 T2DM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 1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
| 2 发病机制 |
| 3 血糖监测手段及监测指标的研究进展 |
| 综述二 中医对T2DM的认识 |
| 1 中医病名与西医病名的区别 |
| 2 中医对T2DM认识的历史沿革 |
| 3 病因病机的认识 |
| 4 辨证论治及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 |
| 综述三 糖尿病诊治的中医新观点 |
| 1 糖尿病发病的新观点 |
| 1.1 糖毒 |
| 1.2 精浊 |
| 2 脾胃关系在糖尿病发病中的核心地位 |
| 3 糖尿病三期综合辨证法 |
| 4 糖尿病基础研究领域的其他成果 |
| 参考文献(综述部分) |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