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彦[1](2021)在《外周血相关指标与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血小板比值(APRI)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首次住院的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9例(出血组)和丙型肝炎肝硬化未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10例(非出血组)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血常规、生化及出凝血时间)并计算出PLR、NLR及APRI。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独立危险因素,利用ROC曲线分析方法评估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结果:1.出血组与非出血组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RDW、ALB、PT、PT%、INR、MELD、NLR、LMR、PLR、ALBI及APRI存在明显差异(均P<0.05),APTT、FIB-4、AAR及RPR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LR、NLR、RDW及APRI是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3.PLR及RDW与Child-Pugh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155及0.263,PLR、NLR、RDW及APRI与MELD评分有相关性(均P<0.05),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231、0.182、0.277及0.15。4.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风险的价值:PLR、NLR、RDW及APRI在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7、0.756、0.667、0.650,灵敏度分别为85.51、82.61、69.57、75.36,特异度分别为79.09、63.64、56.36、50.91。结论:PLR、NLR、RDW及APRI值可评估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风险,PLR对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评估价值较高。
丁百玲[2](2021)在《奥曲肽治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奥曲肽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垂体后叶素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奥曲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治疗后1、2、3 d的止血率、止血时间、随访3个月再出血率、住院时间、输血量以及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 d的止血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3 d的止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 d的止血率与治疗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 d的止血率低于治疗后1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2、3 d的止血率与治疗后1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输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随访3个月再出血率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应用奥曲肽治疗,可提高效果,促进更快止血,缩短止血时间与住院时间,减少输血量。
李文婷,党彤[3](2020)在《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在新冠状肺炎期间诊治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肝硬化是全世界排名第13大死因的疾病,是消化科及感染科病人住院的最常见的疾病,早期可无任何明显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晚期以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为肝功能失代偿期表现,继而会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是肝硬化病人致命的并发症,也是急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从90年代开始到现在住院的病死率一直波动在10%左右[1]。国外有研究表明,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在初次住院调整后与急性心肌埂塞有几乎相同的致死率[2],故即刻抢救至关重要。然而在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期间,许多病人病情拖延,未得到及时的救治,导致肝硬化病人的存活时间大大缩短,死亡率增加。
代琴棋[4](2020)在《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ESL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为早期临床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录2010年1月-2019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断为终末期肝病患者600例,按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入组554例,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154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患者400例,按照有无上消化道出血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上消化道出血组54例,非出血组100例;肝硬化急性失代偿上消化道出血组200例,非出血组200例。总结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及内镜检查等资料,分析终末期肝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出血组在春夏两季发病率高;出血诱因主要为感染;首发临床症状以乏力、腹胀,皮肤巩膜黄染为主;并发症以自发性腹膜炎及肝性脑病最高;实验室及其他指标分析中:感染指标(NE%、PCT等)、凝血指标(PT、FDP)等指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75、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FDP、胃底静脉曲张(重度)为2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在肝硬化急性失代偿出血组在秋冬两季发病率高,出血诱因为饮食;首发临床症状以呕血、黑便为主;并发症以自发性腹膜炎及脾功能亢进为主;实验室及其他指标分析中:肝功能(ALT、AST等)、感染指标(超敏CRP、IL-6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静脉曲张程度(Z=-11.46、P<0.05)及胃底静脉曲张程度均有统计学意义(Z=-15.31、P<0.05)。多因素分析得出诱因(饮食)、NE%、APTT、食管静脉曲张(重度)4个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慢加急肝衰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2个独立危险因素为:FDP、胃底静脉曲张(重度)。肝硬化急性失代偿组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个独立危险因素为:诱因(饮食)、NE%、APTT、食管静脉曲张(重度)。
周风华[5](2019)在《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并据此制定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临床数据调查分析,了解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借助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其相关影响因素,据此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 160例患者中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8例,发生率30%。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病程、不良饮食习惯、凝血酶原时间(PT)≥16 s、腹水、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Child-Pugh分级是影响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相关因素(P <0. 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硬化病程、PT≥16 s、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胃底静脉曲张、腹水、不良饮食习惯是影响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 05)。结论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较高,其影响因素复杂,对疾病治疗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威胁,需结合其危险因素确定护理对策,以改善疗效。
赵边疆[6](2019)在《研究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护理对策》文中指出目的观察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针对性护理措施及应用价值。方法取笔者医院消化内科2017年至2018年诊疗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0例为分析对象,所有患者均及时接受对症治疗,根据对其护理方案差异为准将其每组60例分为对照组与针对组,对应常规护理、肝硬化并发症上消化道出血针对性护理。比较两种护理手段对患者的干预价值。结果病情干预有效率方面,针对组患者所得数据显着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针对组患者发生相关并发症情况显着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妥善处理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一步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保障疗效,帮助患者尽快康复,值得重视。
何劲梅[7](2019)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5年2月—2018年6月90例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遵循常规护理,实验组落实全面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满意水平;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知识掌握度、止血时间;护理前后患者心理应激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满意水平45例(100.00%)高于对照组37例(82.22%)(χ2=8.781,P<0.05);实验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知识掌握度(96.56±3.21)分、止血时间(3.13±1.41)d优于对照组(t=8.281、9.152,P<0.05);护理后实验组心理应激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25.24±0.13)分、(31.44±0.17)分、(85.44±0.17)g/L优于对照组(36.67±0.22)分、(41.55±0.21)分、(78.21±0.21)g/L(t=6.823、7.011、5.821,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2例(4.44%)低于对照组9例(20.00%)(χ2=5.074 8,P<0.05)。结论全面护理干预在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轻患者不良心理应激,更好止血和恢复血红蛋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患者满意水平高。
王静[8](2019)在《正念减压疗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现况,分析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并以调查研究结果为依据,制定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护理干预方案,探索该方案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为提高患者疾病治疗效果,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提供新的视角,为心理护理措施领域提供参考及依据。方法:本研究分为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个阶段。调查研究:2018年1月-3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西省太原市某两所三甲医院被诊断为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80例进行问卷调查。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7,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为研究工具,调查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现状,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出影响焦虑抑郁的危险因素。干预研究:自2018年4月-2019年1月在山西省某三甲医院消化科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住院患者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共62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以正念减压疗法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在干预前后使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sed Anxiety Disorder-7,GAD-7),患者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对研究对象进行评估,得出干预方案的实施效果。结果:1.本次共有180位患者有效完成问卷调查,其中有89人患有焦虑,焦虑检出率为49.44%,有105人患有抑郁,抑郁检出率为58.3%。2.焦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经济收入,婚姻状况,职业,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休闲娱乐是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休闲娱乐对焦虑的发生有独立的影响。3.抑郁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医保类型,职业,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休闲娱乐,是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因素纳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对抑郁的发生有独立的影响。4.组内对比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得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显示,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在焦虑和抑郁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在焦虑抑郁的得分都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干预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值要大于对照组在干预前后的差值。结论:1.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较高,应引起重视,尽早给予干预。2.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性别,婚姻状况,家庭经济收入,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休闲娱乐;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年龄,体育锻炼,受教育程度,肝炎感染情况(病程长短),睡眠质量。3.基于正念减压疗法的护理干预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缓解焦虑抑郁情绪,值得推广。
王柳青[9](2019)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本课题通过对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06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弘慈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614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病例组(出血组)168例和对照组(非出血组)446例。将168例出血组患者根据患者预后(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分为病例组(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5例和对照组(非首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死亡)103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家族史、既往史(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脾切除病史)等;实验室化验检查指标:包括血常规:Hb、WBC、PLT;肝功能:ALT、AST、ALB、CHE、TBIL、CTP评分;肾功能:Cr;GLU;血脂:TC、TG;电解质:K+、Na+;凝血功能:PT、APTT、FIB、TT;休克指数;肝硬化并发症: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肾综合征、肝肺综合征、感染、胆石症等。影像学指标:门静脉内径、脾脏厚度等。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1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因素分析:家族史、肝硬化病因、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感染、Hb、PLT、ALB、CHE、TBIL、CTP评分、BUN、Na+、PT、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休克指数、Hb、PLT、PT、ALB、TBIL、CTP评分、Cr、门静脉内径等因素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有关联(P<0.05);多因素分析:休克指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 1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当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腹水量越多、出现门静脉血栓,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风险增加,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2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当休克指数升高、出现门静脉血栓、肝性脑病分期升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越重,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的死亡风险增加,是显着影响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危险因素。图0幅;表26个;参255篇。
王柳青,李盛楠,张国顺[10](2019)在《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致命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致命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和唐山市传染病医院收住院的肝硬化患者572例,依据是否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分为出血组163例和非出血组409例。再将出血组患者依据是否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分为病例组(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65例和对照组(并发非首次上消化道出血死亡)98例。分析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等资料,分析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以及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致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出血组和非出血组Hb、PLT、CHE、ALB、TBIL、PT、胃左静脉内径、门静脉内径、肝硬化病程、肝硬化家族史、肝功能Child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门静脉血栓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腹水、肝功能Child C级、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胃左静脉内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是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致命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更宽的胃左静脉内径、重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肝硬化并发首次上消化道出血致命的独立危险因素。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表 |
| 第一章 前言 |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 2.1 临床资料 |
| 2.2 纳入标准 |
| 2.3 排除标准 |
| 2.4 统计分析 |
| 第三章 结果 |
| 3.1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民族特征 |
| 3.2 两组一般资料统计结果 |
| 3.3 两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 3.4 两组实验室指标及评估指标分析 |
| 3.5 上消化道出血相关单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 3.6 消化道出血相关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 3.7 外周血相关指标与Child-Pugh和 MELD评分相关性分析 |
| 3.8 外周血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 |
| 第四章 讨论 |
| 第五章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综述 慢性炎性环境、外周血相关指标与肝硬化关系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 |
| 2.2 两组治疗后止血率、止血时间、随访3个月再出血率比较 |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
| 2.4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与输血量的比较 |
| 3 讨论 |
| 1 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 |
| 2 肝功能与上消化道出血 |
| 3 饮食与上消化道出血 |
| 4 代谢与上消化道出血 |
| 5 新冠期间肝硬化伴上消化道出血管理重要性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研究对象 |
| 2.内容与方法 |
| 2.1 研究内容 |
| 2.2 研究方法 |
| 3.质量控制 |
| 4.统计方法 |
| 5.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小结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 导师评阅表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研究方法 |
| 1.3诊断标准 |
| 1.4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单因素分析 |
| 2.2 变量赋值表(表2) |
| 2.3 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
| 3.1 老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复杂 |
| 3.2 护理对策 |
| 0 引言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临床疗效 |
| 2.2 并发症情况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满意水平相比较 |
| 2.2 护理前后心理应激水平和血红蛋白水平相比较 |
| 2.3 两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知识掌握度、止血时间相比较 |
| 2.4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现状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1 研究对象方法 |
| 1.1 研究方法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工具 |
| 1.4 资料收集方法 |
| 1.5 数据录入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资料 |
| 2.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水平 |
| 2.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
| 2.4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 讨论 |
| 3.1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 |
| 3.2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的影响因素分析 |
| 3.3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抑郁的影响因素分析 |
| 第二部分 正念减压疗法对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焦虑抑郁的干预效果研究 |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1 研究方法 |
| 1.2 研究对象 |
| 1.3 研究工具 |
| 1.4 干预过程 |
| 1.5 资料收集方法 |
| 1.6 数据录入与分析 |
| 1.7 质量控制 |
| 2 结果 |
| 2.1 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对比 |
| 2.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
| 2.3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焦虑水平比较 |
| 2.4 干预前后两组研究对象抑郁水平比较 |
| 3 讨论 |
| 3.1 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可缓解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焦虑情绪 |
| 3.2 正念减压护理干预可降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抑郁水平 |
| 结论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表 |
| 引言 |
| 第1章 临床研究 |
| 1.1 对象与方法 |
| 1.1.1 研究对象 |
| 1.1.2 研究因素 |
| 1.1.3 资料收集方法 |
| 1.1.4 资料分析 |
| 1.2 结果 |
| 1.2.1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
|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
|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单因素分析 |
|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特点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1.2.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
| 1 )病例组与对照组性别、年龄比较 |
| 2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单因素分析 |
| 3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1.3 讨论 |
| 1.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综述 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研究进展 |
| 2.1 病因与发病机制 |
| 2.1.1 肝硬化门脉高压 |
| 2.1.2 肝功能受损 |
| 2.2 诊断研究 |
| 2.3 治疗研究 |
| 2.4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致谢 |
| 导师简介 |
| 作者简介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标准 |
| 1.3 观察指标 |
| 1.4 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 |
|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2.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 3 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