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庆运,于启娜,贾振超,武文璇,赵峰,韩梦龙,王光辉[1](2022)在《牧草干燥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优质牧草是现代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基石,需要对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等各环节进行科学把控。干燥是牧草产后加工的关键环节,显着影响牧草质量和品质变化。为了对我国牧草加工产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持,本文归纳了现有牧草收获与干燥加工工艺,概述并分析了国内外主要干燥方式下牧草干燥特性和干燥设备研究现状。牧草主要的干燥方式包括自然干燥、热风干燥、高温快速干燥、太阳能干燥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不同干燥方式下牧草干燥特性研究较多,干燥技术逐渐成熟,但与国外牧草干燥机械化生产技术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存在收获、干燥工艺不匹配,干燥设备缺少设计标准,企业规模较小等问题。制定标准化牧草干燥加工工艺,加强牧草联合干燥技术研究,发展特色牧草干燥技术体系,实现牧草干燥设备大型化、智能化、集成化,将是我国牧草机械化干燥加工产业的发展方向。
崔力航[2](2021)在《国际贸易视野下中国乳业生产要素“卡脖子”困局》文中研究表明奶牛养殖业作为乳业发展的首要环节,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乳业的高质量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迅速,奶牛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存栏量由1978年的49.3万头增长至2020年的1043.0万头,扩大20余倍。与此同时,饲草、遗传物质等奶牛养殖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的刚性需求也随之增加。特别是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后,奶牛养殖主体充分认识到种好草、养好牛、产好奶的必要性,
吴頔[3](2020)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耕地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虽然我国可以通过进口解决一部分农产品供应不足问题,但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问题不得不再次作为我国农业产业发展战略被着重研究。习近平主席在《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之际明确表示,在经济合作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成员国包括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吉尔吉斯斯坦)建设的对接合作。“一带一盟”的提出,为我国调整国际农业合作思路,调动海内外农业产业资源创造了机遇和渠道。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应用计量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以及国际贸易、系统工程等相关学科方法理论,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讨不同合作模式间的风险差异并提出合作战略。本文以我国农产品供需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近20年我国宏观经济数据、部分重要农产品供需数据,通过Verhulst模型相关理论,在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的基础上,构建国内农产品消费需求模型,结合垄断优势理论、比较优势投资理论、农产品供应安全的PSR机理、区域产业合作理论等国际直接投资相关理论,分析国内外因素对我国农产品供给的影响,建立了国内重要农产品供给模型及进口需求模型;并对我国未来5年重要农产品供需情况进行预测,创新提出“农产品表观消费额”概念,并推演出未来5年,我国农产品市场消费额约在10311亿美元至10411亿美元之间。虽然受制于人口增速减缓、境内耕地利用趋于饱和、农产品出口增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变动等因素,国内农产品消费价值量增长放缓,但整体上看,可以判断我国农产品消费市场仍呈现增长趋势。本文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的角度,对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现实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我国耕地资源相对匮乏,也由此产生了进口“虚拟耕地”、“虚拟林地”的巨大需求;在相关投融资政策上,我国也鼓励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给予充分的金融政策和技术指导。俄罗斯在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耕地资源非常丰富,且大多处于“闲置”状态,俄罗斯对于引进外资“促开发,增出口”的行为在整体上是以认可和鼓励态度为主。借此也能够为推动中俄两国农业合作和农产品贸易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创造条件。在“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与俄罗斯开展农业产业合作利弊并存,但无论对彼此哪一方,农业合作的正向效应是主流。因此,从中俄双方开展农业合作的需求与效应层面来分析,双方间的农业合作具备客观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本文对中俄农业产业合作中常见的纯贸易合作、投资参股合作、海外并购三种模式进行研究并分别建立风险评价模型。经研究,三种模式各具自身优缺点。利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各模式进行评价,其中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是三者最低的,也就是在“一带一盟”背景下,由中资企业在俄罗斯境内,与俄罗斯本地企业合资投资进行农业生产,并将农林牧渔等农产品向中国出口的合作模式是风险相对较小的合作方式。而三种模式中,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得分最高,说明“一带一盟”背景下,中国农业企业赴俄罗斯并购本地农业生产企业的合作模式风险比较大。最后针对当前国内重要农产品供应现状及问题,提出“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宏观经济方面,加强中俄两国农业国际合作,除了对国内经济指标的直接影响外,还间接影响着区域发展的稳定,也能更好的满足国内各种消费群体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提升国内农产品质量,确保合理定价,有利于运输安全与战略储备安全。在我国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方面战略包括: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和“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有: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把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作为底线,坚持数量和质量并重,实行品种保证,增加供应总量,优化供应结构,扩大供应来源,提高供应质量,加强农产品储备、保障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完善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努力建立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应保障体系。
卢昌文[4](2020)在《冀蒙辽甘宁规模化牧场苜蓿青贮质量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苜蓿青贮不仅能为奶牛提供优质的纤维和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同时苜蓿青贮是解决我国苜蓿干草调制困难,解决我国优质牧草短缺的关键。本试验旨在研究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和宁夏地区规模化牧场的苜蓿青贮生产现状和整体质量状况。(方法)随机选择河北、内蒙古、辽宁、甘肃和宁夏地区规模化牧场,与2019年6月至12月对其进行苜蓿青贮饲料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采集饲料样品苜蓿青贮样品125个。分别对苜蓿青贮的生产状况、各牧场的质量状况、牧场中具有代表性的青贮窖不同高度的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基本状况。(1)苜蓿青贮主要为1茬次收割,占比为53.33%。(2)收割时期集中在现蕾期和初花期,占比分别20.00%和53.33%。(3)切割长度集中在1.5-4 cm。(4)苜蓿青贮在TMR日料中的用量(以湿重计算),用量主要在5-10%之间,占比为73.33%。(5)所有的牧场都采用单一青贮,没有使用采用与其它作物进行混合青贮;在添加剂使用方面,全部牧场都使用了添加剂,其中有2个牧场同时使用了乳酸菌添加剂和有机酸添加剂,剩余的牧场都使用了乳酸菌添加剂,没有牧场使用酶制剂、绿汁发酵液、无机酸添加剂和糖类;在使用的添加剂来源方面,使用国产添加剂的牧场占比为47%,使用进口添加剂的牧场占比为53%。2.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质量状况:(1)苜蓿青贮质量检测指标中,变异数较大的是变异系数较大的是DM、NDFD、Ash、WSC、LA、AA、PA和BA,依次为12.75%、15.06%、19.79%、51.85%、29.11%、57.41%、45.21%、61.68%。(2)冀蒙辽甘宁五地发酵品质为优良、尚好、中等和腐败的苜蓿青贮样品占总样本的比例分别为3.4%、65.52%、31.03%和0。(3)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冀蒙辽甘宁五地的苜蓿青贮的质量进行了分析,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赤峰市和沈阳市5个牧场的苜蓿青贮质量在29个牧场中排名前五,质量最好。其次是河北省的文安县,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辽宁省的沈阳市、丹东市、宽甸县和甘肃省的张掖市。(4)在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中,所有的牧场都是未检出。(5)利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了苜蓿青贮质量在牧场之间和牧场内每天的变异情况,牧场内每天之间的变异占总变异的9.1-21.4%,DM、CP、ADF、NDF、NDFD、Ash和EE的含量在牧场内每天的变异依次为14.5%,9.1%、12.8%、13.5%、14.4%、21.4%和11.5%。3.大型青贮窖不同高度苜蓿青贮的压实度和质量状况分析。苜蓿青贮随着青贮窖深度的增加,湿密度显着增加(P<0.05),干物质密度先增加后降低,在160 cm深度干物质密度达到最大;随着深度的增加,苜蓿青贮的感官评价的分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160 cm深度的显着高于其它深度(P<0.05);随着深度的增加,DM含量呈现降低的趋势,40 cm以上深度显着高于80-160 cm深度(P<0.05),80-160 cm深度的又显着高于其下层(P<0.05);CP含量在各个深度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异,但总体的趋势是随着深度的增加CP含量先降低后增加,并在接近窖底10 cm(330 cm深度)又降低;p H值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显着的降低(P<0.05)。(结论):各牧场间苜蓿青贮生产状况和质量差异大,青贮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孙璇璇[5](2020)在《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草牧业是科技含量高、回报期长、环保型农业行业,发展草牧业不仅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还能创造优于传统粮食种植的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的社会效益,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行业。当前我国草牧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行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可推广的集成创新技术少,优质牧草种质资源匮乏,国产优质牧草紧缺,牧草供应及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突出,草牧业规模化和草牧一体化发展程度低,产业链效益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本文以KK牧草公司为研究对象,第一,运用PEST法、五力模型分别分析KK所处的外部宏观环境和草牧产业环境,明确KK面临的外部主要机会与威胁,运用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第二,分析公司内部研发、人力资源、产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内部管理等关键价值链环节,明确KK主要的内部优势和劣势,运用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第三,综合运用SWOT模型与QSPM模型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确定KK牧草公司适宜差异化竞争战略,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情况制定KK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分解目标。第四,根据KK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差异化竞争战略分解目标,提出差异化措施:高层次人才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市场营销差异化、信息化管理差异化、售后服务差异化。最后,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强化资金保险保障、重视无形资产保护、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等措施,确保差异化竞争战略顺利实施。KK牧草公司是当前草牧业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期望通过对KK差异化竞争战略的研究,为国内中小牧草企业发展提供参考。
李梦晨[6](2019)在《黄骅市苜蓿种植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在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下,中国对从美国进口苜蓿的关税加征25%,造成进口苜蓿价格大幅上升,远超国内苜蓿价格,在此背景下,中国苜蓿产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苜蓿等优质牧草生产,以应对进口苜蓿价格上涨给畜牧业发展带来的影响。为深入分析我国苜蓿种植现状及市场竞争力,本文以黄骅市为研究对象,剖析我国苜蓿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到制约因素,从而提出解决方案,提高农户苜蓿种植的积极性,提高种植收益。本文主要以生产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为指导,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以黄骅市181个苜蓿种植户的调研数据为基础,对黄骅市苜蓿种植成本收益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全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介绍了黄骅市苜蓿种植现状,发现黄骅市在苜蓿种植面积和产量方面,处于河北省领先水平;第二,对同一年度不同茬次苜蓿亩产量、粗蛋白含量及价格的变化和不同年度苜蓿的播种面积、产量及销量、价格的变化进行分析;第三,对苜蓿的成本构成和收益状况进行描述,将农户是否参与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苜蓿种植面积和户主年龄等要素按不同标准进行划分并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第四,以181个种植户作为样本基础,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以苜蓿种植收益为被解释变量,选取成本要素和收入要素为解释变量,找出与苜蓿种植收益相关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根据相关系数确定影响程度,同时对不同影响程度的原因进行解释分析;第五,在对实证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黄骅市苜蓿种植收益波动与合理选择收割方式、土地类型和销售渠道有关的重要结论,并从提高苜蓿种植机械化水平、规划种植用地和合理选择土地类型、引导农户积极农民参与合作社、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提升苜蓿种植收益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现有文献对农作物收益的影响因素研究所选取的变量都是关于成本收益构成的直接要素,本文在借鉴以前研究的基础上,创新性的选取了影响成本和收入的变量,如:对品种类型、化肥投入时间、农药喷洒次数、收割方式、劳动力人数、土地类型、产量、种植面积、产品等级、销售渠道等,并对这些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苜蓿种植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
刘艳芳[7](2018)在《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及其瘤胃降解特性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旨在研究奶牛主要粗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及其在奶牛瘤胃中的降解率,更新并补充《中国奶牛饲料标准》中粗饲料干物质(DM)、粗蛋白(CP)、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及其消化率的数据,为科学配制奶牛日粮提供科学依据。试验共采集了3类13种19个粗饲料样品,其中,青贮类包括苜蓿青贮、全株小麦青贮、燕麦青贮、郑单958玉米青贮和京科516玉米青贮,青干草类包括安德森苜蓿、巨人201+z苜蓿、金皇后苜蓿、中苜1号苜蓿、公农1号苜蓿、进口燕麦草、丹燕111燕麦草和羊草,秸秆类包括花生秧、大麦草、莜麦秸秆、谷子秸秆、小麦秸秆和稻草,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样品的常规养分含量,并通过尼龙袋法研究以上粗饲料在奶牛瘤胃的降解规律。苜蓿青贮和巨人201+z苜蓿干草的CP含量分别为20.39%和20.23%,显着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作物秸秆饲料CP含量较低,小麦秸秆仅为3.05%;作物秸秆饲料NDF含量普遍较高,在49.98%~83.62%之间,青贮类和青干草类相对较低,在41.93%~64.97%范围内,以巨人201+z苜蓿干草最低;与NDF的测定结果类似,作物秸秆的ADF含量普遍较高,在35.87%~54.03%之间,青贮饲料的ADF含量较低,在30%左右;2个全株玉米青贮的淀粉含量显着高于其他粗饲料(P<0.05),郑单958玉米青贮最高,为27.86%。青贮饲料的NDF慢速降解部分最高,DM、CP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分别为30.76%、38.98%和3.17%,高于其他两类饲料;青干草饲料DM、CP、NDF和ADF慢速降解部分的降解速率分别为0.063%、0.069%、0.055%和0.051%,是三类饲料中最高的,DM、NDF和ADF的慢速降解部分最低,分别为41.94%、47.73%和47.32%;作物秸秆饲料的DM、CP、NDF和ADF的快速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最低;5个青贮饲料中,淀粉有效降解率以全株小麦青贮最高,为95.45%,京科516玉米青贮最低,为86.80%。青贮饲料的DM、NDF、ADF和CP的有效降解率与36 h的降解率呈高度相关,优质青干草的DM、NDF、ADF和CP的有效降解率与24 h的降解率相关性较高。5个青贮饲料在8 h的淀粉降解率和其有效降解率相关性最强,可用来估测青贮饲料在瘤胃中淀粉的有效降解率。综上所述,青贮类饲料和苜蓿干草的纤维含量低,蛋白含量高,易于消化,是奶牛较为理想的粗饲料。作物秸秆饲料的纤维含量高,粗蛋白含量少,且不易消化,是劣质粗饲料,但可以通过适当的加工提高其营养价值。
董宁[8](2018)在《牧草进口产品成本及进口价格分析 ——以苜蓿草为例》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国家和政府对于牧草产业日益重视,尤其重视占牧草产品市场90%的苜蓿草产品。目前,养殖企业已经建立使用苜蓿等优质牧草的意识,树立了优质牧草才能生产优质安全草食畜产品的观念;政府也出台相关政策,为实现牧草产业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保障。当前我国苜蓿草产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国内畜牧业巨大的需求量,进口优质苜蓿草成为解决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成本是农产品价格形成的内在基础,农产品价格要受到成本的影响,成本上升会导致价格的上升;另一方面,供给需求任何一方面的变动都会引起价格的变动。因此牧草价格必然受到牧草产品成本、进口量、产量的影响。牧草进口价格会进一步影响到进口牧草使用企业的养殖成本,影响其收益。主要进口地成本变动对于牧草进口价格有重要影响,因此分析价格就必须对成本进行分析,以便国内畜牧业在成本变动较大,牧草进口价格波动剧烈时能做出最有利的牧草进口、使用决策。苜蓿的进口量影响着进口价格变动,通过供需分析,可以探究供需共同作用下进口价格的变动。从国内进口牧苜蓿的数据可看出,进口量的上升会带来进口价格的上升,最为显着是2008年-2012年4年时间,进口量呈现指数上升态势,进口价格从178美元/吨升至最高418美元/吨,因此本文对苜蓿干草产品进口量进行预测,判断进口价格是否还会出现大幅度上升。基于上述背景,本研究的主要工作是:一是从成本性态角度对美国苜蓿产品单位成本分析、对比中美苜蓿产品的单位成本。分析美国本土苜蓿干草产品成本对我国进口价格的影响,长远看主要体现在物流成本、土地成本、加工费用,目前对进口价格影响最大的是物流成本,尤其是海运的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在单位成本占比最高。若短时间内物流成本较为稳定,那么进口价格趋于稳定的;对比中美苜蓿产品的单位成本发现,国内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总额都高于美国,由于亩产量低、规模小,产品的单位固定成本与美国差距更高。二是从供给、需求角度分析对进口价格的影响;用ARIMA模型对进口量进行预测分析;分析2008年1月—2017年12月的苜蓿草进口价格波动特征,运用Census X12季节调整模型消除季节性因素及不规则要素,进一步采用HP滤波模型揭示的苜蓿草进口价格波动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可以为进口苜蓿使用企业进行成本控制的决策提供依据,降低苜蓿干草价格波动带来的负面效应,避免因苜蓿草进口价格大幅度波动造成养殖企业的损失;督促国内加快建立牧草进口价格、成本监控体系。
郝小燕[9](2017)在《奶牛日粮中玉米纤维饲料与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饲喂效果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优质粗饲料资源缺乏是我国奶牛养殖业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利用纤维性非常规饲料资源,如玉米纤维饲料(DCGF)替代奶牛日粮中苜蓿干草可能会有效缓解粗饲料资源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饲料的物理特性作为区别于常规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小肠消化率等的一类影响饲料营养价值的营养特性,在科研和生产中常常被忽略。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1)探究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的相关性,揭示饲料物理特性对饲料营养价值评定的重要性,为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提供新思路;(2)比较DCGF与苜蓿干草、羊草在营养成分、物理特性、代谢特性的差异,为合理利用DCGF提供科学依据;(3)分析DCGF与羊草组合替代奶牛日粮中部分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生产性能、消化代谢、经济效益的影响,从而为DCGF替代苜蓿在奶牛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缓解我国苜蓿资源短缺的现状提供新思路。试验1: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相关关系的研究本试验测定13种奶牛常用饲料的物理特性(包括持水率、膨胀性、容积密度、溶解性)、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采用SAS9.2软件的PROC CORR模块分析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饲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变异范围较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饲料持水率(WHC)与淀粉、粗蛋白(CP)含量呈负相关(P<0.05),但与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1)。饲料膨胀性与淀粉、EE含量呈负相关,但与灰分含量呈正相关。饲料容积密度与NDF(rSpearman=-0.720,P<0.0001)、ADF(rSpearman=-0.761,P<0.0001)、ADL(rSpearman=-0.727,P<0.0001)显着负相关。干物质溶解率(DMSol)与饲料NDF、ADF、ADL水平呈显着负相关,但与CP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Spearman=0.772,P<0.0001)。另外,干物质有效降解率(EDDM)与容积密度(rSpearman=0.336,P=0.037)、DMSol(rSpearman=0.560,P=0.001)呈显着正相关。饲料容积密度与CP瘤胃降解参数均无显着相关,但与NDF潜在可降解部分(DNDF)含量呈显着正相关(rSpearman=0.647,P<0.001),DMSol与DM和CP降解速率均呈显着正相关。粗蛋白有效降解率(EDCP)与WHC呈负相关(rSpearman=-0.460,P=0.003),与DMSol呈显着正相关(rSpearman=0.503,P=0.001)。试验2: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营养特性的比较研究本试验测定DCGF、苜蓿干草、羊草的常规营养成分,并利用康奈尔净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体系(CNCPS)对饲料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的组分进行剖分,分别采用尼龙袋法和三步体外法测定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和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并利用NRC(2001)模型对不同饲料的真消化率、能值、代谢蛋白(MP)进行估测,同时比较DCGF与苜蓿干草、羊草在物理特性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DCGF的CP含量与苜蓿干草差异不显着(P>0.05),显着高于羊草(P<0.05);DCGF的NDF水平显着高于苜蓿干草,而ADF、ADL水平均显着低于苜蓿干草和羊草(P<0.05);DCGF氨基酸组成丰富,蛋氨酸含量高于苜蓿干草和羊草,赖氨酸和总氨基酸含量低于苜蓿干草,高于羊草。CNCPS组分方面,DCGF真蛋白(PB)含量显着低于苜蓿干草(P<0.05),不可利用蛋白(PC)显着低于苜蓿干草和羊草(P<0.05);DCGF的中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1)和慢速降解碳水化合物(CB2)含量显着高于苜蓿干草(P<0.05),不可利用碳水化合物(CC)含量最低。DCGF的持水率与苜蓿干草相近,显着低于羊草(P<0.05);DCGF的容积密度显着高于苜蓿和羊草(P<0.05),苜蓿和羊草的容积密度差异不显着(P>0.05);DCGF的DMSol和Ash Sol均显着高于苜蓿干草和羊草(P<0.05),羊草的DMSol和Ash Sol最低。尼龙袋法测得DCGF的干物质瘤胃降解部分和有效降解率显着高于苜蓿干草和羊草(P<0.05),羊草的瘤胃可降解干物质最低;DCGF的CP可溶解部分显着高于苜蓿干草和羊草(P<0.05);与羊草相比,DCGF和苜蓿干草的过瘤胃蛋白(RUP)含量更高。DCGF的瘤胃可降解NDF含量显着高于羊草,苜蓿干草的瘤胃可降解NDF含量最低。DCGF的RUP小肠消化率与苜蓿干草差异不显着(P>0.05),显着高于羊草(P<0.05);苜蓿干草小肠可消化蛋白(IDP)和总可消化蛋白(TDP)含量显着高于DCGF和羊草(P<0.05)。NRC(2001)模型估测得出DCGF的总可消化NDF(td NDF)、维持水平下总可消化养分(TDNm)含量高于苜蓿干草,羊草最低;不同饲料的微生物蛋白(MCP)估测量及各能值水平与TDNm趋势相同;DCGF与苜蓿干草的MP供应量差异不显着(P>0.05),但显着高于羊草(P<0.05)。试验3: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产气特性和瘤胃发酵的影响本试验采用由DCGF和羊草组合替代不同比例苜蓿干草的5种奶牛日粮为体外发酵底物:(1)DCGF比例为0%(0DCGF);(2)DCGF比例为3.0%(3DCGF)(3)DCGF比例为7.0%(7DCGF);(4)DCGF比例为11.0%(11DCGF);(5)DCGF比例为15.0%(15DCGF)。采用奥特奇IFM试验室体外发酵装置连续发酵48 h。结果表明:11DCGF日粮各时间点累计产气量均显着高于其它日粮(P<0.05),7DCGF日粮与15DCGF日粮产气量差异不显着(P>0.05),均显着高于0DCGF和3DCGF日粮(P<0.05);11DCGF日粮慢速发酵部分产气量最大,显着高于其它日粮(P<0.05)。与0DCGF日粮相比,11DCGF和15DCGF日粮体外干物质消失率(IVDDM)显着提高(P<0.05)。11DCGF和15DCGF组日粮氨态氮(NH3-N)产量最高,0DCGF和3DCGF组日粮NH3-N浓度最低;7DCGF和11DCGF组MCP产量显着高于0DCGF日粮(P<0.05)。与0DCGF日粮相比,由DCGF和羊草组合替代部分苜蓿干草后,总挥发性脂肪酸(VFA)及乙酸、丙酸、丁酸产量显着提高(P<0.05)。试验4: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营养代谢、经济效益的影响本试验选用健康的3头初产、6头经产荷斯坦奶牛,按照胎次、体重、泌乳天数相近的原则分为三组,采用3×3重复拉丁方设计,每个试验期21天。分别饲喂三种日粮:(1)DCGF比例为0%(0DCGF);(2)DCGF比例为7.0%(7DCGF);(3)DCGF比例为11.0%(11DCGF)。试验日粮等能等氮,由DCGF和羊草替代不同比例的苜蓿干草,精料组成及玉米青贮比例基本不变。试验结果表明:饲喂11DCGF组日粮的奶牛干物质采食量(DMI)高于0DCGF组和7DCGF组,且不同日粮对奶牛产奶量、乳脂率、乳糖浓度没有显着影响(P>0.05)。与0DCGF组日粮相比,奶牛饲喂11DCGF组日粮提高了乳蛋白含量。在日粮DM和NDF消化率方面,7DCGF(62.7%、45.6%)和11DCGF(63.1%、47.2%)组显着高于0DCGF组(59.4%、42.3%),而氮的消化率在三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饲喂11DCGF日粮奶牛瘤胃VFA浓度显着高于0DCGF组(P<0.05),与7DCGF组差异不显着(P>0.05)。在MCP产量方面,11DCGF组(1985.1 g/d)显着高于0DCGF组(1745.0 g/d),与7DCGF组差异不显着(P>0.05)。从饲养成本和效益方面看,与饲喂0DCGF日粮(1.64?/kg)相比,饲喂7DCGF和11DCGF日粮(1.51和1.47?/kg)显着降低公斤奶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收益。综上所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饲料的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各不相同,饲料的物理特性与营养成分、瘤胃降解参数密切相关。因此,饲料物理特性在营养价值评定及日粮配方制作时可能提供新的信息。(2)DCGF的可利用碳水化合物和可利用粗蛋白含量较高,在代谢能供应方面优于苜蓿干草,代谢蛋白供应量与苜蓿干草相近;在物理特性方面,DCGF的容积密度和溶解度高于苜蓿干草,持水率与苜蓿干草相近,膨胀性和物理有效纤维较低。(3)DCGF和羊草组合替代奶牛日粮中17%苜蓿干草后对奶牛生产性能没有不良影响,明显降低公斤奶饲料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由此可见,利用DCGF和羊草组合可以有效替代奶牛日粮中部分苜蓿干草。
倪长生,杨茁萌[10](2015)在《中美苜蓿产业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通过对我国苜蓿产业发展与美国苜蓿产业发展作立地条件、品种、种植与收获技术、质量控制、客户与市场等9个方面的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对我国苜蓿品种选择、种植、田间管理、收获和加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和市场前景进行综述,给国产苜蓿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不同干燥方式下牧草干燥动力学与品质研究 |
| 1.1 自然干燥 |
| 1.2 热风干燥 |
| 1.3 高温热风快速干燥 |
| 1.4 太阳能干燥 |
| 1.5 其他干燥方式 |
| 2 牧草干燥设备的研究现状 |
| 2.1 热风干燥设备 |
| 2.2 高温热风快速干燥设备 |
| 2.3太阳能干燥设备 |
| 3 目前牧草干燥加工产业存在的制约因素 |
| (1)牧草收获与干燥工艺不匹配。 |
| (2)牧草企业的生产规模制约了设备的投入使用。 |
| (3)干燥设备缺少设计和评价的标准。 |
| (4)能源成本较高。 |
| 4 结论与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
| 1.3.1 “一带一路”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 |
| 1.3.2 中俄自贸区 |
| 1.3.3 中俄农业国际合作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参考文献 |
| 第2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理论基础 |
| 2.1 “一带一路”倡议概述 |
| 2.1.1 “一带一路”倡议概念 |
| 2.1.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业合作现状 |
| 2.2 “欧亚经济联盟”概述 |
| 2.2.1 欧亚经济联盟由来 |
| 2.2.2 欧亚经济联盟与“一带一路”对接的历史机遇 |
| 2.3 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因素 |
| 2.3.1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内影响因素 |
| 2.3.2 农业产业布局的国际影响因素 |
| 2.4 博弈论 |
| 2.4.1 博弈论理论模型 |
| 2.4.2 博弈过程 |
| 2.4.3 全球农产品供应的博弈 |
| 2.5 农业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相关理论 |
| 2.5.1 垄断优势理论 |
| 2.5.2 比较优势投资理论 |
| 2.5.3 重要农产品供应的PSR机理 |
| 2.5.4 区域产业合作相关理论 |
| 2.6 相关分析模型 |
| 2.6.1 GM(1,1)灰色预测模型 |
| 2.6.2 Verhulst模型 |
| 2.6.3 贸易引力模型 |
| 2.7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3章 中国农产品供需分析 |
| 3.1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与趋势 |
| 3.2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及农产品需求预测 |
| 3.2.1 中国农业产业现状 |
| 3.2.2 基于Verhulst模型的中国农产品消费需求预测 |
| 3.3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需矛盾 |
| 3.3.1 国内农产品供给现状 |
| 3.3.2 中国国内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矛盾 |
| 3.4 中国农产品对外需求分析 |
| 3.4.1 我国农产品贸易现状 |
| 3.4.2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大豆进口需求预测 |
| 3.4.3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小麦进口需求预测 |
| 3.4.4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木材进口需求预测 |
| 3.4.5 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水产品进口需求预测 |
| 3.5.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预测结果分析 |
| 3.6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4章 中俄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 4.1 中国农业产业资源与政策 |
| 4.1.1 农业产业资源 |
| 4.1.2 我国对俄合作的鼓励措施 |
| 4.1.3 对外合作中的金融支撑 |
| 4.2 俄罗斯农业产业资源与开发政策 |
| 4.2.1 产业资源禀赋 |
| 4.2.2 俄罗斯投资环境 |
| 4.2.3 中俄两国农业产业等投资日益深化 |
| 4.3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探究 |
| 4.3.1 俄罗斯农产品港口投资可行性 |
| 4.3.2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现状 |
| 4.3.3 俄罗斯远东地区农产品港口开发思路 |
| 4.4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5章 中俄农业合作效应分析 |
| 5.1 基于经济利益分析 |
| 5.1.1 中俄农产品贸易现状 |
| 5.1.2 部分农产品种植效益分析 |
| 5.1.3 中俄间物流效益分析 |
| 5.2 基于社会效益分析 |
| 5.2.1 虚拟耕地进口 |
| 5.2.2 “虚拟林地”进口 |
| 5.2.3 金融合作 |
| 5.2.4 区域发展 |
| 5.3 中俄农业合作面临的挑战 |
| 5.3.1 激化经济安全观念矛盾 |
| 5.3.2 加剧经济利益冲突 |
| 5.3.3 显露文化认知差异 |
| 5.4 正负效应下中俄农业合作可行性分析 |
| 5.4.1 基于博弈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 5.4.2 基于交易成本的正负效应对比 |
| 5.4.3 基于比较优势投资理论的正负效应对比 |
| 5.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6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模式的风险评价 |
| 6.1 国家间农业合作的模式 |
| 6.1.1 纯贸易合作模式 |
| 6.1.2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 |
| 6.1.3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 |
| 6.2 纯贸易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 6.2.1 宏观风险 |
| 6.2.2 主体风险 |
| 6.2.3 技术风险 |
| 6.2.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 6.3 投资参股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 6.3.1 宏观风险 |
| 6.3.2 主体风险 |
| 6.3.3 技术风险 |
| 6.3.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 6.4 海外并购合作模式风险评价 |
| 6.4.1 宏观风险 |
| 6.4.2 主体风险 |
| 6.4.3 技术风险 |
| 6.4.4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风险评价 |
| 6.5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7章 “一带一盟”背景下中俄农业合作战略 |
| 7.1 中俄农业合作对中国农产品供应安全的意义 |
| 7.1.1 中俄农业合作对国民经济发展稳定的意义 |
| 7.1.2 中俄农业合作对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稳定的意义 |
| 7.1.3 中俄农业合作对农业产业上下游发展稳定的意义 |
| 7.2 中俄农业合作中的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 7.2.1 国内重要农产品保障战略 |
| 7.2.2 “一带一盟”背景下海外农业资源开发战略 |
| 7.2.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储备战略 |
| 7.2.4 “一带一盟”背景下“藏粮于地”发展战略 |
| 7.3 “一带一盟”背景下重要农产品供应安全的策略 |
| 7.3.1 优势互补,投资促进口 |
| 7.3.2 建立农业自由贸易区 |
| 7.3.3 促进民营企业健康“走出去” |
| 7.4 小结 |
| 第8章 结论 |
| 8.1 主要成果与认识 |
| 8.2 创新点 |
| 8.3 不足与展望 |
| 8.3.1 不足 |
| 8.3.2 展望 |
| 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一、 发表论文 |
| 二、 参加的科研项目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对照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 1 影响青贮质量的因素 |
| 1.1 收割阶段对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 1.2 青贮阶段对青贮饲料质量的影响 |
| 1.3 饲喂管理阶段对青贮饲料的影响 |
| 2 苜蓿青贮存在的主要问题 |
| 2.1 苜蓿青贮特点 |
| 2.2 苜蓿青贮质量变异性 |
| 3 苜蓿青贮品质评价 |
| 3.1 感官评价 |
| 3.2 发酵品质评价 |
| 3.3 营养品质评价 |
| 3.4 物理有效纤维的评价 |
| 3.5 RFV评价 |
| 3.6 RFQ评价 |
| 3.7 分级指数评价 |
| 3.8 瘤胃降解率的评价 |
| 3.9 生物安全性评价 |
| 4 我国苜蓿生产及政策支持状况 |
| 5 小结 |
| 第二部分 引言 |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 第三部分 试验研究 |
| 第一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苜蓿青贮生产状况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的来源 |
| 1.2 调研的指标 |
| 1.3 数据的处理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青贮方式 |
| 2.2 苜蓿青贮的收割时期 |
| 2.3 苜蓿青贮的收割茬次 |
| 2.4 苜蓿青贮的切割长度 |
| 2.5 苜蓿青贮添加剂的使用状况 |
| 2.6 苜蓿青贮的饲喂量 |
| 3 讨论 |
| 3.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方式状况分析 |
| 3.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收割茬次和切割长度分析 |
| 3.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添加剂使用状况分析 |
| 3.4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收割时期分析 |
| 3.5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使用量分析 |
| 4 小结 |
| 第二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苜蓿青贮质量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数据的来源 |
| 1.2 营养成分的评价指标 |
| 1.3 发酵品质的评价指标 |
| 1.4 体外消化率的测定 |
| 1.5 安全性评价指标 |
| 1.6 物理有效因子的测定 |
| 1.7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采样的地区、牧场数量和样本量 |
| 2.2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总体状况 |
| 2.3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感官评定 |
| 2.4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物理有效中性洗涤纤维的分析 |
| 2.5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的黄曲霉毒素B1检测分析 |
| 2.6 不同省份苜蓿青贮营养指标的比较 |
| 2.7 冀蒙辽甘宁不同青贮方式的营养指标的比较 |
| 2.8 冀蒙辽甘宁不同规模牧场苜蓿青贮的品质比较 |
| 2.9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营养和发酵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 2.10 不同省份苜蓿青贮主成分分析 |
| 2.11 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对各省区进行综合得分排名 |
| 2.12 样品聚类分析 |
| 2.13 冀蒙辽甘宁苜蓿青贮质量的变异性分析 |
| 3 讨论 |
| 3.1 冀蒙辽甘宁地区苜蓿青贮整体质量状况分析 |
| 3.2 不同省份的苜蓿青贮的聚类和主成分分析 |
| 3.3 不同规模和不同青贮方式的苜蓿质量比较 |
| 3.4 苜蓿青贮质量变异性分析 |
| 3.5 冀蒙辽甘宁地区苜蓿青贮黄曲霉毒素B1检测结果分析 |
| 4 小结 |
| 第三章 冀蒙辽甘宁规模化奶牛场常用大型青贮窖不同高度苜蓿青贮的压实度和质量状况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样品的来源 |
| 1.2 苜蓿青贮样品的采样方式 |
| 1.3 营养成分的评价指标 |
| 1.4 压实度指标 |
| 1.5 压实度的测定 |
| 1.6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压实度比较 |
| 2.2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感官评定 |
| 2.3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化学成分比较 |
| 3 讨论 |
| 3.1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压实度分析 |
| 3.2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品质比较 |
| 3.3 青贮窖中不同深度苜蓿青贮的化学成分比较 |
| 4 小结 |
| 第四部分 结论、创新点与待解决的问题 |
| 1 结论 |
| 2 创新点 |
| 3 有待解决的问题 |
| 参考文献 |
| 附表 |
| 附表一 德国农业协会青贮饲料感官评定标准 |
| 附表二 苜蓿青贮管理调查问卷表 |
| 附表三 苜蓿青贮采样方法和流程 |
| 附表四 瘤胃液挥发性脂肪酸(VFA)测定方法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 1.1.1 研究背景 |
| 1.1.2 研究意义 |
| 1.2 差异化竞争战略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 |
| 1.2.1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内涵 |
| 1.2.2 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实施途径 |
| 1.2.3 差异化竞争战略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
| 1.3.1 研究内容 |
| 1.3.2 研究方法 |
| 1.3.3 技术路线图 |
|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概述 |
| 2.1 相关战略理论概述 |
| 2.1.1 竞争战略理论 |
| 2.1.2 差异化竞争战略理论 |
| 2.2 竞争战略分析工具 |
| 2.2.1 SWOT分析法和QSPM矩阵 |
| 2.2.2 PES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模型 |
| 2.2.3 EFE矩阵、IFE矩阵和层次分析法 |
| 第三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外部环境分析 |
| 3.1 PEST法对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分析 |
| 3.1.1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机会分析 |
| 3.1.2 KK牧草公司外部宏观环境的威胁分析 |
| 3.2 波特五力模型对草牧业行业环境分析 |
| 3.2.1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机会分析 |
| 3.2.2 草牧业行业环境下的威胁分析 |
| 3.3 层次分析法和EFE矩阵评价KK外部环境状况 |
| 3.3.1 构建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 3.3.2 构造KK牧草公司外部因素判断矩阵 |
| 3.3.3 对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3.3.4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3.3.5 建立EFE矩阵评价外部环境状况 |
| 第四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分析 |
| 4.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优势分析 |
| 4.1.1 研发成果丰硕及成果转化率高 |
| 4.1.2 稳定的中青年人才团队 |
| 4.1.3 产品质量获得客户认可 |
| 4.1.4 区域内良好产品口碑及公司声誉 |
| 4.1.5 售后服务到位 |
| 4.1.6 内部制度化管理优势 |
| 4.1.7 丰富的牧草经验优势 |
| 4.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部环境的劣势分析 |
| 4.2.1 缺乏高层次科研和管理人才 |
| 4.2.2 产品缺乏品牌化管理 |
| 4.2.3 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 |
| 4.2.4 信息化管理程度低 |
| 4.2.5 售后服务体系不健全 |
| 4.3 层次分析法和IFE矩阵评价KK内部环境状况 |
| 4.3.1 构建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层次分析结构模型 |
| 4.3.2 构造KK牧草公司内部因素判断矩阵 |
| 4.3.3 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 4.3.4 建立IFE矩阵评价内部环境状况 |
| 第五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与目标确定 |
| 5.1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选择 |
| 5.1.1 SWOT矩阵模型及战略可行性分析 |
| 5.1.2 QSPM矩阵确定差异化竞争战略 |
| 5.2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目标确定 |
| 5.2.1 KK牧草公司高层次人才差异化目标 |
| 5.2.2 KK牧草公司产品差异化目标 |
| 5.2.3 KK牧草公司市场营销差异化目标 |
| 5.2.4 KK牧草公司信息化管理差异化目标 |
| 5.2.5 KK牧草公司售后服务差异化目标 |
| 第六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内容与措施 |
| 6.1 高层次人才差异化 |
| 6.1.1 高层次管理人才差异化 |
| 6.1.2 高层次科研人才差异化 |
| 6.2 产品差异化 |
| 6.2.1 建立高质量自有品牌 |
| 6.2.2 提升产品附加值 |
| 6.3 市场营销差异化 |
| 6.3.1 用户市场差异化 |
| 6.3.2 营销渠道差异化 |
| 6.4 信息化管理差异化 |
| 6.4.1 引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 6.4.2 引入种产销一体化管理系统 |
| 6.4.3 引入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
| 6.5 售后服务差异化 |
| 6.5.1 健全售后服务制度 |
| 6.5.2 充实售后人才队伍及服务内容 |
| 6.5.3 合理布局省内外售后服务网点 |
| 第七章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的保障措施 |
| 7.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 7.2 强化资金保险保障 |
| 7.3 重视无形资产保护 |
| 7.4 健全牧草收储保障能力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 8.1 主要结论 |
| 8.2 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KK牧草公司差异化竞争战略调查问卷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引言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2.1 研究目的 |
| 1.2.2 研究意义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1.4 研究内容 |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 1.5.1 研究方法 |
| 1.5.2 技术路线 |
| 1.6 创新点及不足 |
| 1.6.1 创新点 |
| 1.6.2 不足 |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 2.1.1 苜蓿草产品 |
| 2.1.2 成本及种植成本 |
| 2.1.3 收益及种植收益 |
| 2.2 相关的理论 |
| 2.2.1 生产理论 |
| 2.2.2 成本效益理论 |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 3 黄骅市苜蓿种植现状 |
| 3.1 苜蓿种植的区域分析 |
| 3.2 黄骅市苜蓿种植现状分析 |
| 3.2.1 同一年度不同茬次苜蓿亩产量、粗蛋白含量及价格的变化 |
| 3.2.2 不同年度苜蓿的播种面积、产量及销量、价格的变化 |
| 3.3 黄骅市苜蓿种植的优势分析 |
| 3.3.1 自然资源优势 |
| 3.3.2 区位优势 |
| 3.3.3 品牌优势 |
| 3.3.4 产业发展战略优势 |
| 3.3.5 政策优势 |
| 3.4 黄骅市苜蓿种植的劣势分析 |
| 3.4.1 生产规模较小、经营较分散 |
| 3.4.2 缺乏优质苜蓿产品 |
| 3.4.3 单产不高、品质不稳定 |
| 3.4.4 牧草加工企业管理水平有限 |
| 3.4.5 草农种植观念落后 |
| 4 黄骅市苜蓿种植的成本收益分析 |
| 4.1 数据来源及描述性统计 |
| 4.1.1 数据来源 |
| 4.1.2 调查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
| 4.2 苜蓿种植的成本构成 |
| 4.2.1 物质资料费用 |
| 4.2.2 人工成本 |
| 4.2.3 土地成本 |
| 4.3 苜蓿种植的收益分析 |
| 4.3.1 总产值 |
| 4.3.2 净利润 |
| 4.4 不同划分标准下苜蓿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
| 4.4.1 是否参与合作社对苜蓿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
| 4.4.2 不同种植规模对苜蓿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 |
| 4.4.3 不同年龄段的农户苜蓿成本收益比较分析 |
| 5 黄骅市苜蓿种植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
| 5.1 指标确定 |
| 5.2 模型建立 |
| 5.3 模型检验 |
| 5.3.1 经济意义检验 |
| 5.3.2 拟合优度检验 |
| 5.3.3 模型整体显着性检验—F检验 |
| 5.3.4 各变量的显着性检验—t检验 |
| 5.3.5 自相关检验 |
| 5.4 回归结果分析 |
| 6 主要结论和对策建议 |
| 6.1 主要结论 |
| 6.1.1 黄骅市苜蓿种植的优势和不足 |
| 6.1.2 苜蓿种植收益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 |
| 6.1.3 苜蓿种植收益的主要影响因素 |
| 6.2 关于增加苜蓿种植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 |
| 6.2.1 提高苜蓿种植的机械化水平以提高苜蓿草产品的品质 |
| 6.2.2 做好种植用地规划以开展规模化种植 |
| 6.2.3 动员农户加入苜蓿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提高规模化种植经济效益 |
| 6.2.4 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以实现优质生产 |
| 6.2.5 完善补贴政策以增加农民种植的积极性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 作者简介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中国奶业对优质粗饲料的需求 |
| 1.1.2 国家的政策支持 |
| 1.1.3 合理利用作物秸秆 |
| 1.2 粗饲料与反刍动物营养 |
| 1.2.1 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
| 1.2.2 影响粗饲料品质的因素 |
| 1.2.3 粗饲料在反刍动物中的应用 |
| 1.2.4 影响粗饲料瘤胃降解的因素 |
| 1.3 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率 |
| 1.3.1 常用反刍动物瘤胃降解率评定方法 |
| 1.3.2 实时降解率与有效降解率的相关性 |
| 1.4 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以及技术路线 |
| 1.4.1 研究意义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技术路线 |
| 第2章 粗饲料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比较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粗饲料样品的采集与特性描述 |
| 2.2.2 试验方法 |
| 2.2.3 数据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粗饲料的DM含量 |
| 2.3.2 粗饲料的CP含量 |
| 2.3.3 粗饲料的NDF含量 |
| 2.3.4 粗饲料的ADF含量 |
| 2.3.5 青贮饲料的淀粉含量 |
| 2.3.6 粗饲料的粗灰分、脂肪、Ca、P含量 |
| 2.4 讨论 |
| 2.4.1 青贮饲料的含水量 |
| 2.4.2 粗饲料的CP含量 |
| 2.4.3 粗饲料的NDF和 ADF含量 |
| 2.4.4 青贮饲料的淀粉含量 |
| 2.4.5 粗饲料的粗灰分含量 |
| 2.5 小结 |
| 第3章 粗饲料的瘤胃降解特性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试验材料 |
| 3.2.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3.2.3 试验操作过程与测定指标、方法 |
| 3.2.4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粗饲料的DM降解特性 |
| 3.3.2 粗饲料的CP降解特性 |
| 3.3.3 粗饲料的NDF降解特性 |
| 3.3.4 粗饲料的ADF降解特性 |
| 3.3.5 青贮饲料的淀粉降解特性 |
| 3.3.6 粗饲料有效降解率与实时降解率的关系 |
| 3.4 讨论 |
| 3.4.1 粗饲料的DM降解特性 |
| 3.4.2 粗饲料的CP降解特性 |
| 3.4.3 粗饲料的NDF和 ADF降解特性 |
| 3.4.4 青贮饲料的淀粉降解特性 |
| 3.5 小结 |
| 第4章 结论与建议 |
| 4.1 论文总体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路线图 |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 1.5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 2.1 牧草及牧草产业概念界定 |
| 2.2 牧草产品成本构成 |
| 2.3 成本预测及成本控制 |
| 2.4 成本性态 |
| 2.5 供给需求理论及蛛网理论 |
| 3 苜蓿干草产品成本性态分析 |
| 3.1 美国苜蓿干草产品成本性态分析 |
| 3.1.1 苜蓿干草产品变动成本 |
| 3.1.2 苜蓿干草产品固定成本 |
| 3.1.3 美国苜蓿干草产品单位成本 |
| 3.2 中美苜蓿干草产品单位成本对比 |
| 3.2.1 国内苜蓿干草产品单位成本 |
| 3.2.2 中美苜蓿干草产品单位成本对比 |
| 3.3 苜蓿草产品生产企业本-量-利分析对比 |
| 3.3.1 本-量-利分析假设 |
| 3.3.2 盈亏平衡点分析 |
| 4 牧草进口价格分析——以苜蓿干草产品为例 |
| 4.1 供给需求对苜蓿干草进口价格的影响 |
| 4.1.1 苜蓿干草供给 |
| 4.1.2 苜蓿干草进口需求 |
| 4.2 苜蓿干草进口量预测及对进口价格影响 |
| 4.2.1 数据来源 |
| 4.2.2 研究方法 |
| 4.2.3 进口量预测 |
| 4.3 苜蓿干草产品进口价格波动分析 |
| 4.3.1 数据选择 |
| 4.3.2 价格整体走势 |
| 4.3.3 研究方法 |
| 4.3.4 结果与分析 |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 5.1 研究结论 |
| 5.2 政策建议 |
| 5.2.1 建立健全进口价格、成本监控体系 |
| 5.2.2 依靠科学技术,提高国内苜蓿产品质量和产量 |
| 5.2.3 国家应出台相关扶持政策,提高种植积极性 |
| 5.2.4 开放更多苜蓿草进口国家,保障优质苜蓿产品供给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 摘要 |
| 英文摘要 |
| 1 引言 |
| 1.1 我国优质粗饲料资源紧缺现状及发展对策 |
| 1.1.1 我国优质粗饲料资源匮乏 |
| 1.1.2 注重本土饲料资源开发和利用 |
| 1.2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 1.2.1 优质苜蓿生产初具规模 |
| 1.2.2 苜蓿生产逐渐区域化 |
| 1.2.3 苜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 1.3 羊草的分布及营养价值 |
| 1.4 玉米纤维饲料的利用现状 |
| 1.4.1 玉米纤维饲料的生产工艺 |
| 1.4.2 玉米纤维饲料的营养特性及其在奶牛生产中的应用情况 |
| 1.5 反刍动物饲料营养价值评价方法 |
| 1.5.1 CNCPS体系评价饲料营养价值 |
| 1.5.2 饲料瘤胃降解特性的评定 |
| 1.5.3 饲料蛋白质小肠消化率的评定 |
| 1.5.4 NRC模型评定饲料营养价值 |
| 1.5.5 粗饲料相对饲喂价值(RFV)评价 |
| 1.5.6 饲料物理有效纤维的评价 |
| 1.6 饲料物理特性与营养价值的关系 |
| 1.7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 1.8 研究内容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关系的研究 |
| 2.1.1 试验材料 |
| 2.1.2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1.3 试验方法 |
| 2.1.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2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营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
| 2.2.1 试验材料 |
| 2.2.2 常规营养成分的测定 |
| 2.2.3 氨基酸的测定 |
| 2.2.4 CNCPS蛋白质组分和碳水化合物组分的计算 |
| 2.2.5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物理特性的测定 |
| 2.2.6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瘤胃降解特性的测定 |
| 2.2.7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的测定 |
| 2.2.8 NRC模型评定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的营养价值 |
| 2.2.9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3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产气特性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 2.3.1 试验材料 |
| 2.3.2 试验动物的饲养管理 |
| 2.3.3 试验步骤 |
| 2.3.4 样品采集和测定 |
| 2.3.5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2.4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对奶牛生产性能、营养代谢的影响 |
| 2.4.1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 2.4.2 试验日粮的设计 |
| 2.4.3 样品采集及测定 |
| 2.4.4 数据处理与统计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奶牛常用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相关关系的研究 |
| 3.1.1 奶牛常用饲料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 |
| 3.1.2 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
| 3.1.3 饲料物理特性与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
| 3.2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营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
| 3.2.1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
| 3.2.2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CNCPS组分的比较 |
| 3.2.3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氨基酸组成及可利用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 3.2.4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物理特性的比较 |
| 3.2.5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瘤胃降解特性的比较 |
| 3.2.6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蛋白质小肠消化特性的比较 |
| 3.2.7 NRC模型评定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的营养价值 |
| 3.3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产气特性和瘤胃发酵的影响 |
| 3.3.1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产气参数的影响 |
| 3.3.2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
| 3.4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生产性能、营养代谢、经济效益的影响 |
| 3.4.1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日粮颗粒度的影响 |
| 3.4.2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 3.4.3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日粮降解率的影响 |
| 3.4.4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3.4.5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
| 3.4.6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3.4.7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代谢蛋白合成的影响 |
| 3.4.8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氮平衡的影响 |
| 3.4.9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的经济效益分析 |
| 4 讨论 |
| 4.1 奶牛常用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相关关系的研究 |
| 4.1.1 奶牛常用饲料物理特性、化学成分、瘤胃降解特性 |
| 4.1.2 饲料物理特性与化学成分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
| 4.1.3 饲料物理特性与瘤胃降解参数之间相关关系的分析 |
| 4.2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营养特性的比较研究 |
| 4.2.1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常规营养成分的比较 |
| 4.2.2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CNCPS组分的比较 |
| 4.2.3 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氨基酸组成及可利用氨基酸含量的比较 |
| 4.2.4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物理特性的比较 |
| 4.2.5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瘤胃降解特性的比较 |
| 4.2.6 玉米纤维饲料与苜蓿干草、羊草蛋白质小肠特性的比较 |
| 4.2.7 NRC模型评定玉米纤维饲料、苜蓿干草、羊草的营养价值 |
| 4.3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发酵和产气特性的影响 |
| 4.3.1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产气参数的影响 |
| 4.3.2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体外发酵参数的影响 |
| 4.4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对奶牛生产性能、营养代谢、经济效益的影响 |
| 4.4.1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日粮颗粒度的影响 |
| 4.4.2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 |
| 4.4.3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日粮降解率的影响 |
| 4.4.4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发酵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
| 4.4.5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瘤胃微生物菌群的影响 |
| 4.4.6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
| 4.4.7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代谢蛋白合成的影响 |
| 4.4.8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对奶牛氮平衡的影响 |
| 4.4.9 玉米纤维饲料和羊草组合替代苜蓿干草的经济效益分析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1苜蓿基地的立地条件 |
| 2苜蓿品种与种子生产 |
| 3种植技术与田间管理 |
| 4收获技术与装备 |
| 5库存技术 |
| 6质量控制 |
| 7加工与物流管理 |
| 8客户观念 |
| 9市场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