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丹阳,鲁丁强,庞广昌[1](2021)在《甜瓜贮藏保鲜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甜瓜常见品种有兰州白兰瓜、新疆哈密瓜、内蒙古蜜瓜,甜瓜收获期处于夏季,再加上采后贮藏条件不佳,很容易造成甜瓜腐败变质,不仅降低甜瓜的品质,还造成大量的经济亏损。该文对甜瓜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多种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指出目前保鲜技术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对甜瓜的保鲜技术进行展望,可为甜瓜的贮藏保鲜提供参考。
吴忠红[2](2021)在《基于RNA-seq技术解析NO延缓葡萄果梗采后褐变的作用机理》文中指出葡萄果梗褐变是造成鲜食葡萄果穗品质下降的第二大重要问题,也是鲜食葡萄贮藏新技术发展的主要障碍。为了改善葡萄采后果梗褐变问题,本文以新疆主栽品种“Thompson Seedless”无核白葡萄为研究试材,通过NO熏蒸技术筛选适宜浓度后,采用RNA-seq技术探索了果梗褐变相关的主要代谢途径、通路及其基因,根据NO响应差异和基因功能验证并确定候选基因,以苯丙烷代谢途径为重点,探讨葡萄果梗褐变发生规律及其调控机制,旨在为NO在葡萄采后贮藏技术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主要结果如下:(1)筛选并优化了NO熏蒸浓度。NO气体熏蒸处理具有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维持葡萄果粒品质的生理作用,但NO浓度低于300μL·L-1发挥作用有限,400μL·L-1~600μL·L-1时抑制果梗褐变的作用效果明显,大于900μL·L-1时反而有伤害作用。分析贮藏效果发现,NO可有效降低葡萄失重率、落粒率、腐烂率,减缓葡萄果粒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和总酸的下降,其中500μL·L-1NO熏蒸浓度显着减缓了葡萄果梗电导率的增加,抑制了叶绿素降解和花青素的积累,尤其延缓了叶绿素a向叶绿素b的降解速度,降低了果梗黄化速度,但对黄酮类含量影响不显着;该浓度的NO处理不仅减少了果梗表面裂纹数量和开裂强度,而且有益于内部细胞排列紧密、骨架完整的形态的保持,从而减轻了局部组织的凹陷程度;减缓了木质部中的无机物的消耗,从而延缓了细胞结构的破坏。组织染色分析发现,NO维持了果梗表皮细胞的体积,减缓了细胞壁增厚和木栓化,抑制了表皮棕色物质的积累。(2)RNA-seq测序表明,贮藏期间的葡萄果梗mRNA的转录变化明显,且NO处理对其影响作用显着。不同贮藏阶段的葡萄果梗共表达基因有12869个,在采收10 d时,上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72.35%,下调基因数占总差异基因的27.65%。与采收时相比,贮藏10 d时处理组和对照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合计有759个,而共有差异基因62个,靠前的32个基因qPCR表达验证显示,有20个基因表达特性突出,其中PAL1,PAL3-5,PPO1-3,POD1,POD4-7和转录因子WRKY53,ERF003,MYB39表达量明显高于PAL2,POD2-3和转录因子b HLH96,ERF095。而NO处理均对上述基因有不同程度的调控作用,尤其在冷藏5 d~25 d和货架前两天的作用较为明显。(3)GO、KEGG和蛋白富集表明,苯丙烷代谢途径与葡萄果梗褐变进程关系紧密,主要涉及PAL、PPO和POD家族基因。RNA-seq数据表明,有365个DEGs参与了50个代谢途径,主要分布在代谢过程,占总DEGs的81.10%(296个),而且被DEGs富集的主要途径有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占比为11.82%(35个);其次为苯丙氨酸代谢途径,占比为9.80%(29个);紧随其后的还有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黄酮类合成途径;富集到前2条的DEGs占代谢类总条目的21.62%(42条),成为主要富集方向。另外,排名前三的通路依次为苯丙素生物合成途径(KO00940)、苯丙氨酸代谢途径(KO00360)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途径(KO00941)。结合基因功能选则与果梗褐变相关的苯丙烷代谢途径为转录分析重点,候选基因有9个,即VvPPO1-3,VvPAL1-3和VvPOD1-3。(4)相关性分析表明,果梗褐变指数和PPO活性变化与理化品质、候选基因变化特点紧密相关,且不同基因表达特性差异显着。其中褐变指数与酚类含量、POD、VvPAL1和VvPOD3存在显着相关,与失水率、PPO、VvPPO1和VvPOD1存在极显着相关。同时,PPO与VvPOD1呈显着相关,与VvPPO1呈极显着相关。比较发现,普通采后果梗中VvPPO1表达显着高于VvPPO2(7.05倍)和VvPPO3(5.56倍)。VvPAL2显着高于VvPAL1(5.12倍)和VvPAL3(2.13倍)。VvPOD3显着高于VvPOD1(4.35倍)和VvPOD2(21.81倍)。因此,葡萄果梗中VvPPO1、VvPAL2和VvPOD3可能是其家族基因中表达量较高的基因。(5)转录调控研究表明,NO熏蒸处理诱导苯丙烷代谢的调控作用显着。主要体现在500μL·L-1NO延缓了葡萄果梗中水分损失、减少了酚类物质积累、抑制了PPO和PAL活性、诱导了POD活性增加;下调了基因VvPPO1、VvPAL2和VvPAL3的表达,上调了VvPOD3的表达;VvPPO1-3表达谱表明,VvPPO1是一个重要基因,NO处理对VvPPO1有显着的抑制作用(P<0.01),但对VvPPO2和VvPPO3作用不显着。结果表明,VvPPO1在果梗褐变产生和控制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能是VvPPO家族中与果梗褐变有关的关键基因。(6)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亚细胞定位观察表明,VvPPO1具有酪氨酸结构域,在叶绿体上行驶功能。VvPPO1全长为2010bp,包含2007 bp ORF,编码6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式为C3346H5215N909O987S23,原子总数为10480,分子量为74.71KDa,理论p I为6.64,具有跨膜特性,没有信号肽,半衰期为30 h,定位于叶绿体中;与Vitis vinifera“Shine Muscat”(BAO79387.1)亲缘关系较近,相似度大于99%;序列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获得基因登录号为MN164611。
周志强[3](2020)在《漂白紫胶基复合涂膜对常温贮藏鲜果呼吸抑制作用及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采后保鲜技术在追求较好的外观品质时,往往忽略了果蔬的营养价值和安全性。由于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高,人们更加注重采后果蔬的内在营养品质和安全性,所以开发绿色、高效和安全的采后保鲜技术成为了新的研究趋势。可食性涂膜保鲜技术因其保鲜效果好和天然可食用等优点,在果蔬采后保鲜方面优势明显。但是,大多数可食性膜缺少生物活性,导致保鲜效果有限;同时,针对具有不同呼吸特点的果蔬,膜的透气性不可调控,针对的果蔬种类单一。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做了如下研究工作:(1)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该实验制备了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用于芒果常温保鲜,通过响应面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对此保鲜剂进行配方优化,并检测了复合保鲜剂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最优配比为漂白紫胶7.30 wt%、单宁酸0.30 wt%、甘油2.00 wt%,贮藏第18 d后,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分别为24.38%和29.91%,其保鲜效果优于单独的漂白紫胶保鲜剂,同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货架期延长了约7~10天。复合保鲜剂的各项感官和理化指标均符合国标要求,说明此保鲜剂绿色、安全、无毒。(2)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该实验探究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特性及其对芒果常温贮藏期间的贮藏品质和生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宁酸的加入使复合涂层具有更低的水蒸气渗透率,以及更好的抗氧化作用,抑制了芒果的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降低了MDA含量和细胞膜渗透率。使其在在抑制常温贮藏芒果的呼吸作用,减少质量损失和氧化褐变,保持较高的营养物质含量方面比漂白紫胶保鲜剂和无处理组表现更好。体外实验表明复合复合涂层对芒果的炭疽病菌和蒂腐病菌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减少了病菌的侵染,从而延长了芒果的货架期。(3)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实验通过热致相法制备聚乳酸多孔微球,然后将其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气调膜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通过优化条件制备得到的聚乳酸多孔微球孔隙率超过77%,同时,微球具有一定的抑菌性,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能够调控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同时气调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和透光性。将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涂层用于橙子常温贮藏保鲜,发现微球添加量与橙子的失重率、呼吸速率和乙烯释放量成正相关。这说明此气调膜有望作为可食性气调包装材料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4)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本实验以聚乙二醇(PEG)为致孔剂,开发出一种新的方法制备得到壳聚糖多孔微球,并通过界面自组装负载单宁酸,然后与漂白紫胶复合制备得到具有生物活性的气调膜,并研究了微球的特性及其在调节复合膜透气性中的作用,并初探其对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以PEG为致孔剂制备得到的壳聚糖多孔微球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其比表面积为62.06 m2/g,负载单宁酸后多孔微球的比表面积略有下降,但其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能力增强,小鼠体内毒理实验表明微球属实际无毒;通过改变微球添加量和单宁酸负载量能够调控复合膜的气体渗透性以及对CO2和O2的选择性;应用于橙子的保鲜实验结果表明此复合膜能够有效调节橙子的呼吸代谢作用,有望为不同果蔬提供适宜的微环境,自发调控果蔬的呼吸代谢从而达到最佳保鲜效果。
魏岸[4](2020)在《竹荪蛋鲜品贮藏保鲜技术研究》文中提出竹荪作为食用价值与药用价值极高的食用菌,素有“山珍之王”的美称,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食物的新鲜与原生态,新鲜的竹荪蛋因其更丰富的营养与口感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以织金红托竹荪蛋为试验材料,针对红托竹荪蛋贮藏过程中的褐变、软烂等问题,分别研究了包装材料厚度、保鲜剂涂膜、1-甲基环丙烯熏蒸和贮藏温度对新鲜红托竹荪蛋贮藏期间保鲜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0.02mm聚乙烯(PE)保鲜袋为对照,分别研究0.08mm、0.12mm、0.16mm三种厚度PE保鲜袋包装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0.08mm处理组能有效降低红托竹荪蛋的失重率,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表面的白度值,有效抑制红托竹荪蛋菇体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产生,使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维持红托竹荪蛋的感官品质。综合各项指标,红托竹荪蛋的最适包装厚度为0.08mm。2.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蒸馏水为对照,分别研究0.6%、0.9%、1.2%的壳聚糖,0.1%、0.2%、0.3%的卡拉胶和0.1%、0.2%、0.3%抗坏血酸涂膜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卡拉胶和抗坏血酸3种保鲜剂均能减缓失重率的上升,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使多酚氧化酶活性峰值延缓出现。3种保鲜剂中,壳聚糖涂膜能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一定程度上保持红托竹荪蛋的质量,其中以1.2%浓度壳聚糖保鲜效果最佳。卡拉胶涂膜处理对红托竹荪蛋的保水效果优于壳聚糖和抗坏血酸,除此之外,卡拉胶处理对维持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效果最好,并且能有效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其中,0.1%卡拉胶效果最好。抗坏血酸处理能有效的保持红托竹荪蛋的白度值,降低其褐变度,其中0.1%抗坏血酸处理效果最好。综合分析,3种保鲜剂中,抗坏血酸对红托竹荪蛋的贮藏效果最好,最适浓度为0.1%。3.在温度4℃,相对湿度80~85%条件下,以蒸馏水为对照,研究1μL/L、5μL/L、20μL/L1-甲基环丙烯熏蒸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贮藏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1-甲基环丙烯处理组均能抑制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上升和白度的下降,能够使红托竹荪蛋保持较好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有效抑制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20μL/L处理组能够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白度值,有效的抑制红托竹荪蛋的多酚氧化酶活性、维持红托竹荪蛋菌体的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硬度。综合分析,当1-甲基环丙烯处理浓度为20μL/L时,贮藏效果最好。4.在同一贮藏条件下,研究2℃、4℃、6℃三种不同冷藏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2℃条件贮藏红托竹荪蛋,贮藏期间,能有效的抑制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增长,维持红托竹荪蛋菇体的白度值,抑制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增高,降低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峰值,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硬度值、内聚性、弹性和咀嚼性。综合各项指标,采用2℃贮藏红托竹荪蛋效果最好,4℃次之,6℃效果较差。5.综合评价,可以得出,织金红托竹荪蛋的较适PE包装厚度为0.08mm,较适贮藏温度为2℃,0.1%抗坏血酸能较好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色泽,采用20μL/L1-甲基环丙烯熏蒸能有效的维持红托竹荪蛋的品质。
赵力卉[5](2020)在《链格孢、粉红单端孢侵染导致哈密瓜腐烂机制及其防控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哈密瓜是营养丰富的西北特产,具有种植面积广、产量大的特点,但哈密瓜在采后极易受到致腐菌的侵染,导致大量的哈密瓜腐烂,不计其数的哈密瓜因此被浪费。本研究首先探讨链格孢、粉红单端孢产生的主要的胞外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在此基础之上探讨链格孢、粉红单端孢导致哈密瓜病害机制以及病害防治方法。研究结果如下:1.粉红单端孢在马铃薯蔗糖培养基(PSA)上的生长速率高于链格孢,在第7天是链格孢的1.28倍;菌落直径亦大于链格孢,在第7天为63.2 mm,是链格孢的1.28倍;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相同,均包括羧甲基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β-半乳糖苷酶、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果胶裂解酶、木聚糖酶、滤纸酶。其中,两种致腐菌产β-半乳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较高。对于大部分酶,粉红单端孢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活性高于链格孢,在第2天多聚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为链格孢的1.04倍;第3天果胶裂解酶的活性为链格孢的1.1倍;在第7天羧甲基纤维素酶和聚甲基半乳糖醛酸酶的活性分别为链格孢的1.04倍和1.07倍。2.以哈密瓜为材料,分别接种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研究不同接种方式对哈密瓜腐烂情况的影响;然后采用打孔的方式分别接种链格孢、粉红单端孢,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致腐菌繁殖和哈密瓜细胞壁结构变化情况,对哈密瓜腐烂情况、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和哈密瓜品质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因致腐菌侵染导致哈密瓜腐烂的机制。结果表明,与刮皮接种、Z字接种、无伤接种相比,打孔接种后哈密瓜发病最严重,贮藏1天后出现病害,第4天时,接菌组发病率均达到100%。与链格孢相比,粉红单端孢侵染病斑扩大速度比较快。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贮藏期间未接种组样品细胞壁结构完整,第7天时表面有致腐菌生长,但细胞结构未降解;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接种组,第3天时哈密瓜细胞内已长满菌丝,细胞壁塌陷,第7天时,粉红单端孢组细胞壁组织破裂。贮藏期间β-半乳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β-葡萄糖苷酶活性呈缓慢升高趋势,接种致腐菌组酶活显着高于空白对照组,是空白对照组的1.281.85倍。与对照组相比,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接种组的哈密瓜,色泽变暗,呼吸速率加快,失重率增加,相对电导率升高,硬度下降。研究结果可为解析致腐菌的侵染过程,以及哈密瓜的病害防治提供一定理论基础。3.研究壳聚糖涂膜、二氧化氯(ClO2)熏蒸处理以及二者联合处理对哈密瓜粉霉病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壳聚糖涂膜和ClO2熏蒸可减轻粉红单端孢引起的哈密瓜的病害症状,其效果与壳聚糖和ClO2浓度呈正相关。2%壳聚糖、120 ppm ClO2和2%壳聚糖+120 ppm ClO2通过降低β-半乳糖苷酶、羧甲基纤维素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和β-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粉红单端孢菌丝生长,抑制哈密瓜果皮和果肉细胞壁破裂和细胞塌陷。壳聚糖和ClO2处理抑制了呼吸强度、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的增加和硬度的降低。壳聚糖+ClO2处理效果优于壳聚糖或ClO2单独处理,是一种有效减少哈密瓜腐烂,延长保质期,保持哈密瓜贮藏品质的方法。
萨仁高娃[6](2020)在《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作用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鲜切果蔬是新鲜果蔬经过分级、整理、清洗、切分、去心(核)、修整、保鲜和包装等加工程序而制成的即食、即用食品,具有“方便、新鲜、营养、安全”的特点,鲜切加工产生的下脚料还可统一回收再综合利用,具有减少生活垃圾的环保特点。然而,鲜切加工使果蔬失去原有的保护组织且受到机械伤害,增加了果蔬对微生物的敏感性,尤其是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污染,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制约鲜切产业的发展。植物精油具有天然性、挥发性和抑菌广谱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抑菌保鲜。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保鲜中应用的研究报道较少,尤其是抑菌机制不明,制约了植物精油在鲜切果蔬中的有效应用。本研究筛选了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并探究其抑菌机制,分析了植物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水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旨在为鲜切果蔬的加工、生产、流通环节的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撑。论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选择15种常用的植物精油,即百里香、肉桂、牛至、柠檬草、薄荷、迷迭香(2种)、丁香、桉树、薰衣草、茶树、艾纳、缬草、苍术和珊瑚姜,以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为抑菌对象,即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通过测定植物精油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MIC),并绘制植物精油作用下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筛选抑菌效果最佳的植物精油。结果表明,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菌圈直径范围分别是14.07-23.60、13.07-24.00和12.27-21.87 mm,均为中敏-高敏。其它12种精油的抑菌圈直径的范围是6.00-14.40 mm,均为低敏-中敏或无抑菌作用。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分别为0.31、0.63和0.63-1.25 μL/mL。MIC、2MIC和4MIC的百里香、肉桂和牛至精油处理抑制了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1/2MIC和1/4MIC的3种精油中,百里香精油抑制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的延滞期最长,稳定期的抑制率最高。百里香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2.从蛋白质水平解析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分析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并以单增李斯特菌为目标菌,对精油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同时对两种不同浓度的百里香精油,即Treatment-1(0.28 μL/mL和Treatment-2(0.31 μL/mL)处理的单增李斯特菌进行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结果表明,百里香精油中含有28种成分,酚类物质含量最高,其中百里香酚占47.23%,对甲苯酚占20.37%,2,6-二甲基苯酚占16.26%。SEM和TEM观察表明,百里香精油处理后单增李斯特菌细胞出现变形、褶皱和破裂等变化,细胞完整性丧失。Treatment-1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100个,其中57个上调和43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57%和43%,蛋白质上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1可能诱发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Treatment-2 vs Control鉴定出差异表达蛋白质745个,其中220个上调和525个下调,上调和下调蛋白质比例分别为30%和70%,蛋白质下调比例较高表明Treatment-2可能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应激表达和正常生理代谢。通过对差异表达蛋白质进行GO富集分析、KEGG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分析,建立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百里香精油分子通过渗透方式穿过单增李斯特菌的细胞壁而进入细胞膜,并与之融合,细胞膜的透性和完整性受到破坏,酚类物质干扰单增李斯特菌的能量代谢以及遗传信息的转录、翻译、RNA降解和DNA修复等加工过程,降低了细胞运动性和细菌耐药性,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3.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苹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研究了4℃下不同浓度百里香精油(0.05%、0.35%和0.65%,v/v)的涂膜对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硬度、色泽和感官品质的影响,分析了TOAC处理鲜切苹果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菌落数、霉菌和酵母菌菌落数、乳酸菌菌落数的变化,研究了TOAC处理对人工接种的单增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抑制效果,以未处理和海藻酸盐可食性涂膜单独处理的鲜切苹果分别作为空白和对照。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显着抑制了贮藏期间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失重率、硬度、色泽等品质指标,感官评价均为5分以上(p<0.05)。TOAC抑制了鲜切苹果上背景微生物及人工接种的4种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4.考察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以鲜切哈密瓜为实验材料,以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为保鲜剂,其方法同鲜切苹果。结果表明,0.05%百里香精油的涂膜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升高,有效保持了品质指标。TOAC处理抑制了鲜切哈密瓜上背景微生物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本论文初步解明了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研发出了防控鲜切水果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百里香精油与海藻酸盐复合涂膜保鲜剂,该保鲜剂可在鲜切果蔬包装、贮藏、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中有效控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同时还可有效保持鲜切果蔬的良好品质。
冯向阳[7](2019)在《低温贮藏对莲藕质地影响及转录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果蔬质地对其采后运输中抗机械损伤力,贮藏品质和货架期等具有重要影响。果蔬在不同采收期及采后贮藏期间会因组织失水、新陈代谢及微生物作用导致果蔬质地降低,营养物质减少。对不同采收期下果蔬品质差异的研究能更好的把握果蔬的采收时间,提高经济价值,且低温贮藏是果蔬采后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降低果蔬的呼吸速率,减少水分及营养物质损失,维持果蔬品质及质地变化。莲藕作为湖北省特色蔬菜,而目前对不同采收期品质差异及采后低温贮藏期间质地变化的研究较少,且低温贮藏对莲藕质地影响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论文对不同采收期及采后低温贮藏下莲藕(“鄂莲五号”)的色差、感官、质构、脂肪酸等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采收期H1~H5(当年9月至次年1月)品质差异及低温(4℃)贮藏对莲藕质地的影响,并利用RNA-Seq技术对莲藕硬度相关基因进行挖掘,为莲藕采后硬度变化分子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同时为莲藕采收及采后贮藏与保鲜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采收期莲藕(“鄂莲五号”)品质及质地差异:莲藕在采收期H3(1 1月)之前,其色差及感官评价无显着变化,H3至H4(12月)期间,在色差及感官上下降显着,且总脂肪酸含量呈逐渐减少,同时莲藕质地(硬度、咀嚼性和组织弹力)变化与感官品质相一致,在采收期H3与H4之间硬度下降显着,其降低率达到30%,因此基于莲藕感官及质地评价,11月及之前为莲藕较好采收期。(2)低温贮藏对莲藕(“鄂莲五号”)品质及质地影响:低温(4℃)贮藏3w时,莲藕亮度降低了 10.3%,黄色积累量增加16.5%,感官品质降低18.6%,失水率为0.90%,硬度降低了 15.4%,总脂肪酸含量呈现降低趋势,且贮藏2~3 w期间莲藕关节处已有微生物滋生且表皮发黏,因此贮藏3 w后单独的低温贮藏已不能较好的延缓品质下降;低温贮藏(15 d)内莲藕的亮度降低4.3%,黄色积累量上升3.1%,失水率为0.58%,感官评分降低16.3%,莲藕的硬度下降16.7%,均显着低于常温贮藏下各项指标变化。且贮藏第3 d,两个温度下的莲藕硬度均显着下降,贮藏3d后,相比于对照(20℃),低温(4℃)明显延缓了莲藕硬度下降。(3)基于RNA-Seq的莲藕(“鄂莲五号”)硬度相关基因挖掘1:莲藕采后贮藏3 d时硬度下降明显,对两个温度下贮藏0~3 d的莲藕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筛选出贮藏前期导致硬度下降的相关基因主要有α-L-阿拉伯呋喃糖苷酶基因(LOC104587424)、木聚糖基转移酶基因(LOC104587300、LOC104589127、LOC104591922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OC104600726)、果胶裂解酶基因(LOC104591566)、果胶酶基因(LOC104598897、LOC104604877、LOC104606204和LOC104607428)、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LOC104599720)以及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剂基因(LOC104603468、LOC104603470、LOC104603472 和LOC104609468)。(4)基于RNA-Seq的莲藕(“鄂莲五号”)硬度相关基因挖掘2:莲藕贮藏3d后,相比于对照(20℃),低温(4℃)明显延缓了莲藕硬度下降,进一步对3-12 d不同贮藏温度下的莲藕样品进行转录组分析,初步筛选出贮藏后期低温明显延缓莲藕硬度下降相关基因主要有:α-阿拉伯糖苷酶基因(LOC104593587)、木聚糖基转移酶基因(LOC10460533、LOC104612365、LOC104587300、等)、β-半乳糖苷酶基因(LOC104589083和LOC104588175)、果胶裂解酶基因(LOC104593013 和 LOC104604548)、果胶酶基因(LOC104598592、LOC104598897、LOC104599290 等)、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LOC104607173、LOC104611520、LOC104597760 和 LOC104593217)、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抑制剂基因(LOC104593217、LOC104597507、LOC104598708 等)、果胶酯酶基因(LOC104598168、LOC104609251、LOC104587941 等)、内切葡聚糖酶基因(LOC104600374 和 LOC104603995)。
郭媛丽[8](2019)在《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大蒜(Allium sativum)属于百合科葱属的草本植物。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大蒜在采后仍然进行着强烈的呼吸作用,造成鲜蒜组织内营养的消耗和水分的流失,从而使果实软化、褐变和腐烂等,影响着大蒜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所以研究大蒜的保鲜技术成为了当务之急。本文采用硅窗气调膜包装鲜蒜探究其保鲜效果,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臭氧保鲜技术(10.72 mg/m3的臭氧,持续通入5 h)和防腐保鲜烟剂(按冷库容积的5 g/m3,熏蒸4 h)研究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的影响并建立大蒜素的测定方法。结论如下:1.通过改变流动相的比例、柱温、流速、检测条件、样品的提取条件。得到了测定大蒜素最优的液相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水=85:15(V:V),流速为0.3 ml/min,柱温为35℃,检测波长为214 nm。并求得二烯丙基二硫醚和二烯丙基三硫醚的回归方程为y=0.0008x+6.1853和y=5E-05x+4.7477,R2为0.9982,0.9994呈现良好线性关系。2.通过硅窗气调膜处理鲜蒜发现它能够有效的延缓鲜蒜呼吸强度、失水率的上升以及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色度等的下降和主要香气物质的释放量。提高了鲜蒜POD、SOD、CAT的活性,减缓了PPO的活性。在贮藏期90 d时,硅窗气调膜组的POD活性比CK组高6.95%,SOD活性比CK组高4.97%。增强了鲜蒜清除过氧化氢能力,减少了其对鲜蒜细胞的伤害,延缓了褐变的产生和氧化衰老。3.通过用硅窗气调膜的基础上结合臭氧和防腐保鲜烟剂探究其对鲜蒜的保鲜效果。得出4组处理中,硅窗气调膜结合浓度为10.72 mg/m3的臭氧处理的保鲜效果最好。能够有效的减缓鲜蒜中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VC含量等营养物质的的下降。在贮藏150 d时主要营养成分可溶性固形物为33.9%、可滴定酸为0.24%、VC为3.85 mg/100 g、大蒜素为3.798 mg/g。有效提高了POD、SOD、CAT等活性,减缓鲜蒜中主要香气物质的释放和大蒜素含量的下降,最鲜蒜有很好的保鲜效果。
魏佳[9](2018)在《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氯对哈密瓜和葡萄采后病害及农药残留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新疆是我国主要特色水果产区之一,已经成为我国哈密瓜和葡萄最大主产地。由于在采后销售,流通和贮藏过程中,病害侵染导致的腐烂损失率高达2030%,直接影响了哈密瓜和葡萄的采后品质和市场价值。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用安全且高质量水果的需求日益增加,减少果蔬中农药残留量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因此,寻求一种有效的采后贮藏技术来提高果实的采后抗性,减少采后病害的发生并降低采前农药残留是哈密瓜和葡萄采后贮藏保鲜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新疆特色水果哈密瓜和葡萄为材料,初步探明了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氯(ClO2)提高哈密瓜采后抗性的主要作用机制,结合转录组分析结果,探讨了链格孢侵染哈密瓜过程中NO对激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ClO2对采后农药的降解,明确了ClO2对农药降解可能的机理,为NO和ClO2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研究了100μLL-1外源NO气体熏蒸处理对接种粉红单端孢(T.roseum)哈密瓜抗病性的影响。在贮藏过程中,NO处理后哈密瓜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着低于对照。随着侵染程度的加剧,NO能够抑制病斑直径的扩大,减缓细胞膜透性的上升,较好的维持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滴定酸(TA)和pH值。无论接种前或后进行NO熏蒸处理,NO均能促进抗坏血酸(AsA)含量的累积,提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NO处理抑制了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诱导了木质素,总酚和类黄酮含量的累积。表明NO作为信号分子能够延缓果实的衰老速度,增加了哈密瓜果实的抗氧化性,增强了果实抵御病原菌侵染的能力。NO对病原菌的抑杀作用不显着,表明NO主要是通过诱导抗病反应而不是通过杀菌作用提高果实抗病能力。(2)通过对转录组差异基因表达的筛选及分析,明确了在链格孢病菌(A.alternata)侵染哈密瓜的过程中,茉莉酸(JA)、水杨酸(SA)、乙烯(ET)、脱落酸(ABA)、生长素(IAA)、赤霉素(GA)和细胞分裂素(CTK)信号转导相关基因响应了侵染的过程。分析表明随着侵染时间的增加,哈密瓜JA、SA、ET、IAA、GA以及ABA信号转导途径中的相关基因均被上调,而在CTK信号转导途径中,除AHP之外,其余基因也被上调。由此说明在A.alternata侵染哈密瓜期间,这些激素共同作用影响了哈密瓜对病原菌的抗病能力。(3)探讨了NO调控SA和JA对A.alternata抗性的影响。NO处理能够延缓侵染A.alternata哈密瓜果实硬度的下降和抑制果实病斑深度的增加。NO处理显着提高内源激素SA的含量,抑制JA含量的增加。通过对SA以及JA信号转导途径中相关基因相对表达水平的分析,发现NO能够促进SA而抑制JA信号的传递,从而快速启动了哈密瓜果实的抗病反应。(4)研究了NO调控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对A.alternata抗性的影响。NO能够通过影响乙烯合成以及信号转导途径来增强A.alternata侵染哈密瓜的抗病能力。NO可以减少乙烯产生量并延迟乙烯和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含量高峰的出现。NO处理降低了ACC合成酶(ACS)的活性,同时延缓了ACC氧化酶(ACO)活性的升高。NO通过调控ACSs和ACOs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染病哈密瓜乙烯的合成。本研究初步认为在乙烯信号转导途径中,NO可能是通过对CTR1、EIN2、EIN3和EBF1基因的调控,延缓了乙烯信号的转导,减缓了果实成熟衰老进程,从而提高了哈密瓜的抗病能力。(5)分析了NO调控植物激素途径对A.alternata抗性的影响。NO能够增加哈密瓜吲哚乙酸(IAA)的含量,但抑制了玉米素(ZR)、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的增加,并通过调控以上4种激素信号转导通路提高果实的抗病能力。通过对相关基因表达的分析,发现NO仅诱导了IAA信号的转导,对其他3个激素信号传递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NO是通过调控AHPs以及A-ARR抑制ZR信号;GA信号的抑制是由NO调控DELLAs完成的;而NO诱导PP2Cs完成了对ABA信号的阻断。(6)研究了Cl O2在果蔬采后贮藏过程中对病害进行抑制的作用方式。采后ClO2处理可以降低哈密瓜的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减小病原菌侵染哈密瓜果实的病斑直径,有效维持了果实硬度、pH、TSS、TA和AsA含量的降低,保持了哈密瓜采后品质。但ClO2处理不能诱导APX,POD和PAL酶活性的增加,对总酚和木质素的累积也没有显着影响。比较ClO2的不同处理方式,发现ClO2对抗病相关酶的诱导作用不显着,这表明哈密瓜抗性的增加主要是通过ClO2对病原菌的抑制作用而非诱导作用间接达到。(7)研究了ClO2作为强氧化剂降解鲜食葡萄采前残留农药的作用方式。确定了气体Cl O2在密封箱中的释放过程。对采前喷洒过农药的红提葡萄进行采后ClO2熏蒸处理,ClO2可以较好的维持红地球葡萄采后品质。在0 oC贮藏27天后,ClO2处理组中戊唑醇,嘧菌酯,烯酰吗啉(E)和烯酰吗啉(Z)的残留率分别为65.33,50.71,39.48和41.06%。残留率的差异性表明ClO2对各种农药残留的影响并不相同。采用气质联用仪初步分析了ClO2处理后农药残留后可能的降解产物。
黄子娟[10](2018)在《不同保鲜剂处理对采后火龙果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文中认为作为一种新兴水果,火龙果(Hylocereus)果形优美奇特,色泽诱人,果实富含甜菜素、糖、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深受消费者喜爱。但火龙果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采后果实呼吸及代谢较强,品质劣变较快。此外潜伏性病原菌引起的采后果实腐烂,也给火龙果产业带来较大损失。因此,研发能够有效维持采后火龙果品质的保鲜剂,延长果实货架期,对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生产上栽培较多的‘大叶水晶’红肉火龙果果实为材料,通过测定腐烂率、失重率、硬度、甜菜素、可溶性固形物(TSS)、可溶性糖、有机酸、总酚和总黄酮等品质指标,分析对茴香醛、茴香酸、肉桂醛、1-甲基环丙烯(1-MCP)和二氧化氯(ClO2)等5种保鲜剂对采后火龙果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与未进行保鲜剂处理的对照果实相比,茴香醛、茴香酸、肉桂醛、1-甲基环丙烯(1-MCP)和二氧化氯(ClO2)等5种保鲜剂处理均能较好的保持果实的外观,表现为5种保鲜剂处理的果实,其腐烂率都低于对照果实。2.与未进行保鲜剂处理的对照果实相比,茴香醛、茴香酸、肉桂醛、1-甲基环丙烯(1-MCP)和二氧化氯(ClO2)等5种保鲜剂处理中茴香醛的效果显着,能有效控制果实在贮藏期间的失重,维持较高的TSS含量和硬度;茴香酸处理降低了果实失重率,肉桂醛和1-MCP处理都能保持较高的TSS含量。3.与未进行保鲜剂处理的对照果实相比,茴香醛、茴香酸和肉桂醛处理延缓了火龙果果实中可溶性糖的消耗,贮藏第13 d,茴香醛和茴香酸处理仍保持果实中较高的有机酸含量。除了1-MCP处理的糖酸比与对照组差异不显着,其余4组处理在贮藏第13 d均能维持较高的糖酸比。茴香醛处理能提高火龙果贮藏期间总酚的含量,增强了火龙果的抗氧化能力。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在所采用的5种保鲜剂中,对维持采后火龙果果实贮藏品质效果最好的是茴香醛,其次是茴香酸。研究结果为生产上改进采后火龙果果实的保鲜技术提供了一定参考。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物理保鲜技术 |
| 1.1 辐照保鲜 |
| 1.2 气调贮藏 |
| 1.3 低温贮藏 |
| 1.4 超声波保鲜 |
| 1.5 热处理 |
| 2 化学保鲜技术 |
| 2.1 化学保鲜剂处理 |
| 2.2 水杨酸保鲜 |
| 2.3 1-甲基环丙烯处理 |
| 2.4 抑菌保鲜剂处理 |
| 3 生物保鲜技术 |
| 3.1 天然提取物保鲜剂 |
| 3.2 拮抗菌保鲜 |
| 4 甜瓜保鲜技术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表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葡萄保鲜研究现状 |
| 1.2 葡萄果梗保鲜研究现状 |
| 1.2.1 测量果梗褐变的方法研究 |
| 1.2.2 SO_2对葡萄采后贮运期间果梗褐变的影响研究 |
| 1.2.3 冷藏包装技术 |
| 1.2.4 SO_2替代技术 |
| 1.2.5 分子调控技术 |
| 1.3 NO在果蔬保鲜领域的应用现状 |
| 1.3.1 NO保鲜应用特点 |
| 1.3.2 NO延缓果蔬呼吸作用的研究 |
| 1.3.3 NO对果蔬的保绿防褐调节 |
| 1.3.4 NO对果蔬衰老进程的调控 |
| 1.4 RNA-seq技术在果蔬采后领域的应用 |
| 1.4.1 RNA-seq技术在果蔬保鲜方面的应用 |
| 1.4.2 RNA-seq技术在葡萄保鲜方面的应用 |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 1.6.1 研究内容 |
| 1.6.2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NO延缓葡萄果梗褐变的熏蒸浓度筛选与优化 |
|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样品处理 |
| 2.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NO熏蒸浓度广谱筛选 |
| 2.4.2 NO熏蒸浓度实效性优化 |
| 2.4.3 NO对葡萄采后果梗褐变指数的影响 |
| 2.4.4 NO对葡萄采后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2.4.5 NO对葡萄采后可滴定酸含量的影响 |
| 2.4.6 NO对葡萄采后贮藏期间硬度的影响 |
| 2.4.7 NO对葡萄采后失重率的影响 |
| 2.4.8 NO对葡萄采后落粒率的影响 |
| 2.4.9 NO对葡萄采后腐烂率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适宜NO浓度对葡萄果梗色泽品质和微观结构的影响 |
|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样品处理 |
| 3.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果穗失重率变化 |
| 3.4.2 果梗电导率变化 |
| 3.4.3 叶绿素含量变化 |
| 3.4.4 花青素含量变化 |
| 3.4.5 类黄酮含量变化 |
| 3.4.6 果梗表皮微观结构变化 |
| 3.4.7 果梗组织内部微观结构变化 |
| 3.4.8 果梗细胞组织特性变化 |
| 3.5 讨论 |
| 3.6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RNA-seq技术分析葡萄果梗褐变相关途径及其NO响应 |
| 4.1 样品处理与取样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样品处理 |
| 4.1.3 测序样品与要求 |
| 4.2 分析方法 |
| 4.2.1 RNA-seq测序流程 |
| 4.2.2 测序数据及其质量控制 |
| 4.2.3 RNA-seq数据与分析 |
| 4.2.4 褐变相关候选差异基因验证 |
| 4.3 数据统计分析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测序样品的质量 |
| 4.4.2 不同贮藏阶段果梗RNA-Seq文库质量 |
| 4.4.3 不同果梗样品集差异表达基因数目分析 |
| 4.4.4 差异基因维恩图分析 |
| 4.4.5 褐变相关差异基因筛选与表达验证 |
| 4.4.6 差异基因GO富集、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 |
| 4.4.7 苯丙烷代谢途径参与果梗褐变代谢的差异基因 |
| 4.5 讨论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NO调控葡萄果梗褐变相关苯丙烷代谢的转录研究 |
|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 5.2 实验方法 |
| 5.2.1 样品处理 |
| 5.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 5.3 数据统计分析 |
| 5.4 结果和分析 |
| 5.4.1 NO处理对鲜食葡萄果梗品质的影响 |
| 5.4.2 NO 处理对果梗褐变的影响 |
| 5.4.3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总酚与含水的影响 |
| 5.4.4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酶活性的影响 |
| 5.4.5 RNA提取与qPCR扩增 |
| 5.4.6 qPCR扩增过程分析 |
| 5.4.7 NO处理对褐变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4.8 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 5.5 讨论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葡萄果梗VvPPO1 基因的克隆、序列特性与亚细胞定位分析 |
|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
| 6.1.1 实验材料 |
| 6.1.2 实验试剂 |
| 6.1.3 实验仪器及生产厂家 |
| 6.2 实验方法 |
| 6.2.1 RNA 的分离和cDNA 的合成 |
| 6.2.2 VvPPO1 全长cDNA的分子克隆 |
| 6.2.3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2.4 植物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
| 6.2.5 农杆菌侵染烟草叶片表皮细胞实验步骤 |
| 6.2.6 转基因烟草的PCR检测 |
| 6.3 转基因烟草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 |
| 6.4 结果和分析 |
| 6.4.1 VvPPO1 基因的分离与分子克隆 |
| 6.4.2 VvPPO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 6.4.3 VvPPO1 c DNA全长克隆与进化树构建 |
| 6.4.4 氨基酸疏水性与三维结构 |
| 6.4.5 多序列比对分析 |
| 6.4.6 转基因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
| 6.4.7 VvPPO1 亚细胞定位分析 |
| 6.5 讨论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 7.1 主要结论 |
| 7.2 展望 |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 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排序) |
| 附录 |
| 致谢 |
| 作者简介 |
| 石河子大学博士学位论文评阅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研究现状 |
| 1.2.1 采后果蔬生理变化机制 |
| 1.2.2 贮藏保鲜技术 |
| 1.2.3 可食性膜包装材料 |
| 1.2.4 单宁酸 |
| 1.2.5 高分子膜透气性的调控及其在果蔬保鲜的应用 |
| 1.2.6 生物可降解多孔微球 |
| 1.2.7 研究意义 |
| 1.3 研究的主要目标与内容 |
| 1.3.1 主要研究目标 |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 1.4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 2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芒果常温贮藏的保鲜效果 |
| 2.1 材料与仪器 |
| 2.1.1 材料与试剂 |
| 2.1.2 仪器与设备 |
| 2.2 方法 |
| 2.2.1 保鲜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 2.2.2 失重率和黑斑发生率的测定 |
| 2.2.3 单因素实验 |
| 2.2.4 响应面试验设计优化 |
| 2.2.5 模型验证 |
| 2.2.6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单因素实验结果 |
| 2.3.2 响应面优化配方 |
| 2.3.3 回归模型的验证结果 |
| 2.3.4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保鲜剂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
| 2.4 小结 |
| 3 单宁酸/漂白紫胶复合涂层对采后芒果的品质影响及保鲜机理探究 |
| 3.1 材料与仪器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2 方法 |
| 3.2.1 复合涂层的制备及涂膜处理 |
| 3.2.2 贮藏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测定 |
| 3.2.3 贮藏芒果的呼吸代谢测定 |
| 3.2.4 贮藏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测定 |
| 3.2.5 生物化学变化测定 |
| 3.2.6 涂层特性的测试 |
| 3.2.7 毒理性测试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芒果的质地和外观品质变化 |
| 3.3.2 芒果的呼吸代谢变化 |
| 3.3.3 芒果的营养品质和风味变化 |
| 3.3.4 芒果的生物化学变化分析 |
| 3.3.5 涂层特性分析 |
| 3.3.6 毒理性分析 |
| 3.4 小结 |
| 4 聚乳酸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气体调控性能的研究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 4.1 材料与仪器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2 方法 |
| 4.2.1 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制备 |
| 4.2.2 聚乳酸微球的制备 |
| 4.2.3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 4.2.4 涂膜处理 |
| 4.2.5 微观形貌表征 |
| 4.2.6 粒径分析 |
| 4.2.7 孔径结构表征 |
| 4.2.8 薄膜厚度测试 |
| 4.2.9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 4.2.10 机械性能测试 |
| 4.2.11 透光性测试 |
| 4.2.12 毒理性测试 |
| 4.2.13 抑菌性测试 |
| 4.2.14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聚乳酸多孔微球制备的单因素分析 |
| 4.3.2 优化后的聚乳酸多孔微球的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 4.3.3 聚乳酸微球的粒径分析 |
| 4.3.4 聚乳酸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形貌及性能分析 |
| 4.3.5 抑菌性分析 |
| 4.3.6 毒理性分析 |
| 4.3.7 涂层对橙子呼吸代谢的影响 |
| 4.4 小结 |
| 5 载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对可食性膜的调控作用及其对水果的气调保鲜 |
| 5.1 材料与仪器 |
| 5.1.1 材料与试剂 |
| 5.1.2 仪器与设备 |
| 5.2 方法 |
| 5.2.1 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 5.2.2 单宁酸/壳聚糖多孔微球的制备 |
| 5.2.3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的制备 |
| 5.2.4 涂膜处理 |
| 5.2.5 单宁酸负载量的测定 |
| 5.2.6 单宁酸与壳聚糖的作用力分析测定 |
| 5.2.7 微观形貌表征 |
| 5.2.8 粒径分析 |
| 5.2.9 孔径结构表征 |
| 5.2.10 薄膜厚度测试 |
| 5.2.11 薄膜的透气性能测试 |
| 5.2.12 机械性能测试 |
| 5.2.13 透光性测试 |
| 5.2.14 毒理性测试 |
| 5.2.15 抑菌性测试 |
| 5.2.16 贮藏期橙子的指标测定 |
| 5.3 结果与分析 |
| 5.3.1 壳聚糖多孔微球制备的条件优化分析 |
| 5.3.2 壳聚糖负载单宁酸的作用力及负载量分析 |
| 5.3.3 多孔微球的微观形貌和孔结构分析 |
| 5.3.4 多孔微球/漂白紫胶复合膜形貌及性能分析 |
| 5.3.5 抑菌性分析 |
| 5.3.6 毒理性分析 |
| 5.3.7 涂层对采后橙子呼吸代谢的调控作用 |
| 5.4 小结 |
| 6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 致谢 |
| 摘要 |
| Summary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1 食用菌简介 |
| 1.2 竹荪简介 |
| 1.3 食用菌采后贮藏的影响因素 |
| 1.3.1 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 |
| 1.3.2 机械损伤和褐变 |
| 1.3.3 贮藏温度和气体组成 |
| 1.4 食用菌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 1.4.1 低温保鲜技术 |
| 1.4.2 辐照保鲜技术 |
| 1.4.3 气调保鲜技术 |
| 1.4.4 化学保鲜技术 |
| 1.4.5 涂膜保鲜技术 |
| 1.4.6 其他保鲜技术 |
|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实验试剂 |
| 2.1.3 仪器与设备 |
| 2.1.4 试验方法 |
| 2.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
| 2.2.2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
| 2.2.3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 2.2.4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2.2.5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感官品质的影响 |
| 2.3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不同涂膜保鲜剂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 |
| 3.1.3 仪器与设备 |
| 3.1.4 试验方法 |
| 3.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壳聚糖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2.2 卡拉胶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2.3 抗坏血酸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3.3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1-MCP处理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4.1 材料与方法 |
| 4.1.1 实验材料 |
| 4.1.2 实验试剂 |
| 4.1.3 仪器与设备 |
| 4.1.4 试验方法 |
| 4.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4.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
| 4.2.2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
| 4.2.3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硬度的影响 |
| 4.2.4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内聚性的影响 |
| 4.2.5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弹性的影响 |
| 4.2.6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咀嚼性的影响 |
| 4.2.7 不同浓度1-MCP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5.1 材料与方法 |
| 5.1.1 实验材料 |
| 5.1.2 实验试剂 |
| 5.1.3 仪器与设备 |
| 5.1.4 试验方法 |
| 5.1.5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5.1.6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 5.2 结果与分析 |
| 5.2.1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失重率的影响 |
| 5.2.2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白度值的影响 |
| 5.2.3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硬度的影响 |
| 5.2.4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内聚性的影响 |
| 5.2.5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弹性的影响 |
| 5.2.6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咀嚼性的影响 |
| 5.2.7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 5.3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1.1 不同PE包装厚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6.1.2 不同涂膜保鲜剂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6.1.3 1-MCP处理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6.1.4 不同温度对红托竹荪蛋采后生理及保鲜效果的影响 |
| 6.2 展望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图版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一章 前言 |
| 1.1 哈密瓜采后病害损失 |
| 1.1.1 哈密瓜非侵染性病害 |
| 1.1.2 哈密瓜侵染性病害 |
| 1.2 哈密瓜主要致腐菌及其作用机制 |
| 1.2.1 哈密瓜主要致腐菌的种类 |
| 1.2.2 哈密瓜主要致腐菌的作用机制 |
| 1.3 哈密瓜采后病害防治手段和进展 |
| 1.3.1 物理防治手段 |
| 1.3.2 化学防治手段 |
| 1.3.3 生物防治手段 |
| 1.3.4 壳聚糖和ClO_2 在果蔬采后病害防治方面的研究进展 |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5 研究内容 |
| 1.6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细胞壁降解酶种类和活性分析 |
| 2.1 实验材料 |
| 2.1.1 实验原料 |
| 2.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 2.1.3 主要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的产孢培养 |
| 2.2.2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的生长情况 |
| 2.2.3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的培养和细胞壁降解酶的提取方法 |
| 2.2.4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测定 |
| 2.2.5 数据统计分析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的生长情况 |
| 2.3.2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细胞壁降解酶活性 |
| 2.4 讨论 |
| 2.5 小结 |
| 第三章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侵染对哈密瓜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 |
| 3.1 实验材料 |
| 3.1.1 实验原料 |
|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实验设计 |
| 3.2.2 致腐菌培养与接种 |
| 3.2.3 发病率和病斑面积 |
| 3.2.4 扫描电镜观察贮藏期哈密瓜的超微结构 |
| 3.2.5 哈密瓜细胞壁降解酶的测定 |
| 3.2.6 哈密瓜贮藏期色泽的变化 |
| 3.2.7 呼吸、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硬度的测定 |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致腐菌接种方式的探索 |
| 3.3.2 接种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哈密瓜的腐烂情况 |
| 3.3.3 哈密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 |
| 3.3.4 贮藏期哈密瓜细胞壁降解酶的变化 |
| 3.3.5 哈密瓜贮藏期色泽的变化 |
| 3.3.6 哈密瓜贮藏期呼吸、失重率、相对电导率、硬度的变化 |
| 3.3.7 链格孢和粉红单端孢导致哈密瓜的腐烂机制 |
| 3.4 讨论 |
| 3.5 小结 |
| 第四章 壳聚糖涂膜和ClO_2熏蒸处理对粉红单端孢降解细胞壁导致哈密瓜病害的影响 |
| 4.1 实验材料 |
| 4.1.1 实验原料 |
|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 4.1.3 致腐菌的分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4.1.4 壳聚糖溶液和ClO_2 气体的制备 |
| 4.2 实验方法 |
| 4.2.1 实验设计 |
| 4.2.2 发病率和病斑面积 |
| 4.2.3 扫描电镜观察贮藏期哈密瓜的超微结构 |
| 4.2.4 哈密瓜细胞壁降解酶的测定 |
| 4.2.5 生理指标的测定 |
| 4.2.6 数据统计分析 |
| 4.3 结果与分析 |
| 4.3.1 壳聚糖和ClO_2 浓度对病害症状的影响 |
| 4.3.2 壳聚糖和ClO_2 浓度对哈密瓜果肉病害症状的影响 |
| 4.3.3 壳聚糖、ClO_2 和壳聚糖+ClO_2 处理对哈密瓜病害症状的影响 |
| 4.3.4 壳聚糖、ClO_2 和壳聚糖+ClO_2 处理对哈密瓜细胞壁形态的影响 |
| 4.3.5 壳聚糖、ClO_2 和壳聚糖+ClO_2 处理对细胞壁降解酶的影响 |
| 4.3.6 壳聚糖、ClO_2 和壳聚糖+ClO_2 处理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 5.1 总结 |
| 5.1.1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产生胞外细胞壁降解酶研究 |
| 5.1.2 链格孢、粉红单端孢通过降解果皮细胞壁导致哈密瓜病害 |
| 5.1.3 壳聚糖和ClO_2 处理对粉红单端孢降解细胞壁导致哈密瓜病害的影响 |
| 5.2 论文的创新点 |
| 5.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 摘要 |
| ABSTRACT |
| 主要缩略词/符号表 |
| 1 绪论 |
| 1.1 鲜切果蔬 |
| 1.1.1 鲜切果蔬的定义 |
| 1.1.2 鲜切果蔬生理生化变化 |
| 1.1.3 鲜切果蔬污染的微生物种类 |
| 1.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及其危害 |
| 1.2.1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
| 1.2.2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污染果蔬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 1.3 鲜切果蔬食源性病原微生物防控技术 |
| 1.3.1 物理防控技术 |
| 1.3.2 化学防控技术 |
| 1.3.3 生物防控技术 |
| 1.3.4 综合防控技术 |
| 1.4 天然抑菌剂—植物精油 |
| 1.4.1 植物精油的主要成分及其抑菌活性 |
| 1.4.2 植物精油抑制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
| 1.5 可食性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 1.5.1 鲜切果蔬可食性涂膜种类 |
| 1.5.2 鲜切果蔬可食性复合涂膜的活性成分 |
| 1.6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涂膜在鲜切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 1.7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 1.7.1 论文的研究意义 |
| 1.7.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 2 15种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制效果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2.2.2 植物精油 |
| 2.2.3 实验菌株 |
| 2.2.4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抑菌圈的测定 |
| 2.2.5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MIC的测定 |
| 2.2.6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生长曲线的绘制 |
| 2.2.7 统计学分析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2.3.1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抑菌圈直径 |
| 2.3.2 植物精油对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MIC |
| 2.3.3 植物精油处理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生长曲线 |
| 2.4 本章小结 |
| 3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3.2.2 实验菌株 |
| 3.2.3 百里香精油挥发性物质分析 |
| 3.2.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
| 3.2.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 3.2.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TMT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3.3.1 百里香精油的挥发性物质 |
| 3.3.2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 3.3.3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
| 3.3.4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定量 |
| 3.3.5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SDS-PAGE |
| 3.3.6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鉴定及定量结果 |
| 3.3.7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蛋白质的聚类分析 |
| 3.3.8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GO富集分析 |
| 3.3.9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
| 3.3.10 百里香精油处理单增李斯特菌差异表达蛋白质的PPI网络分析 |
| 3.3.11 百里香精油对单增李斯特菌重要KEGG通路的影响 |
| 3.3.12 百里香精油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作用机制 |
| 3.4 本章小结 |
| 4 TOAC对鲜切苹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4.2.2 实验样品 |
| 4.2.3 实验菌株 |
| 4.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 4.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 4.2.6 鲜切苹果涂膜处理 |
| 4.2.7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的测定 |
| 4.2.8 鲜切苹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 4.2.9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 4.2.10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 4.2.11 统计学分析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4.3.1 鲜切苹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 4.3.2 鲜切苹果色泽和外观 |
| 4.3.3 鲜切苹果品质的感官评价 |
| 4.3.4 鲜切苹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 4.4 本章小结 |
| 5 TOAC对鲜切哈密瓜品质与安全性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 5.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 5.2.2 实验样品 |
| 5.2.3 实验菌株 |
| 5.2.4 海藻酸钠可食性涂膜制备 |
| 5.2.5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菌液制备 |
| 5.2.6 鲜切哈密瓜涂膜处理 |
| 5.2.7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的测定 |
| 5.2.8 鲜切哈密瓜失重率、硬度和色泽指标的测定 |
| 5.2.9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 5.2.10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 5.2.11 统计学分析 |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 5.3.1 鲜切哈密瓜呼吸速率、失重率和硬度 |
| 5.3.2 鲜切哈密瓜色泽和外观 |
| 5.3.3 鲜切哈密瓜品质的感官评价 |
| 5.3.4 鲜切哈密瓜背景微生物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分析 |
| 5.4 本章小结 |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 6.1 结论 |
| 6.2 创新点 |
| 6.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A 显着性差异表达蛋白质结果统计 |
| 作者简介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果蔬采后品质 |
| 1.1.1 果蔬采后概述 |
| 1.1.2 果蔬采后主要品质变化 |
| 1.2 采后贮藏对果蔬品质的影响 |
| 1.2.1 低温贮藏 |
| 1.2.2 气调贮藏 |
| 1.2.3 涂膜保鲜 |
| 1.2.4 热处理 |
| 1.2.5 添加保鲜剂与抑制剂 |
| 1.3 低温影响果蔬质地机制研究 |
| 1.3.1 生理机制 |
| 1.3.2 分子机制 |
| 1.4 转录组测序在果蔬品质控制上的应用 |
| 1.4.1 转录组学技术及高通量测序技术 |
| 1.4.2 转录组测序技术的应用 |
| 1.5 莲藕采收期及采后贮藏生理品质变化研究 |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 1.7 技术路线 |
| 1.8 主要研究内容 |
| 1.8.1 采收期及低温贮藏对莲藕采后品质及质地的影响 |
| 1.8.2 基于RNA-Seq莲藕硬度变化相关基因挖掘 |
| 2 不同采收期及低温贮藏对莲藕品质的影响 |
| 2.1 实验材料、仪器与设备 |
| 2.1.1 实验材料 |
| 2.1.2 试剂及仪器 |
| 2.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与预处理方法 |
| 2.2.2 感官测评 |
| 2.2.3 失重率测定 |
| 2.2.4 色差测定 |
| 2.2.5 质构变化测定 |
| 2.2.6 脂肪酸成分与含量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不同采收期莲藕感官差异 |
| 2.3.2 不同采收期莲藕质地差异 |
| 2.3.3 不同采收期莲藕脂肪酸差异 |
| 2.3.4 低温贮藏6w对莲藕感官品质的影响 |
| 2.3.5 低温贮藏6w对莲藕失重率的影响 |
| 2.3.6 低温贮藏6w对莲藕脂肪酸的影响 |
| 2.3.7 低温贮藏6w对莲藕质地的影响 |
| 2.3.8 低温贮藏15d对莲藕感官品质的影响 |
| 2.3.9 低温贮藏15d对莲藕失重率的影响 |
| 2.3.10 低温贮藏15d对莲藕脂肪酸的影响 |
| 2.3.11 低温贮藏15d对莲藕质地的影响 |
| 2.4 小结 |
| 3 基于RNA-Seq的莲藕硬度相关基因挖掘 |
| 3.1 实验材料、试剂及仪器 |
| 3.1.1 实验材料 |
|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 3.2 实验方法 |
| 3.2.1 样品总RNA的提取和检测 |
| 3.2.2 测序样本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 3.3 数据分析 |
| 3.3.1 数据分析流程 |
| 3.3.2 分析内容 |
| 3.3.3 数据过滤 |
| 3.3.4 参考基因组比对 |
| 3.3.5 参考基因比对 |
| 3.3.6 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 3.3.7 差异基因表达分析 |
| 3.3.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 3.3.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 3.4 结果分析 |
| 3.4.1 测序样本数据统计分析 |
| 3.4.2 测序样本基因表达量分布 |
| 3.4.3 转录组数据与参考基因组、参考基因比对 |
| 3.4.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3.5 候选基因确定及讨论 |
| 4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创新点 |
| 4.3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 附件1 |
| 附件2 |
| 摘要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大蒜的营养价值及鲜蒜种植业发展现状 |
| 1.1.1 大蒜的营养价值 |
| 1.1.2 大蒜种植业发展现状 |
| 1.2 大蒜的采后生理特性 |
| 1.3 大蒜贮藏保鲜技术 |
| 1.3.1 物理贮藏方法 |
| 1.3.2 化学贮藏方法 |
| 1.4 大蒜贮藏现状 |
| 1.5 保鲜剂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 1.5.1 臭氧保鲜剂 |
| 1.5.2 1-MCP保鲜剂 |
| 1.5.3 果蔬防腐保鲜烟雾剂 |
|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 1.7.1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方法的建立 |
| 1.7.2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 1.7.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 1.8 技术路线 |
| 第二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蒜素方法的建立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仪器 |
| 2.1.2 试剂 |
| 2.2 实验方法 |
| 2.2.1 标准液的制备 |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 2.2.3 .色谱条件 |
| 2.2.4 样品的测定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液相色谱条件的选择 |
| 2.3.2 前处理条件的选择 |
| 2.3.3 方法学验证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硅窗气调膜处理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 3.1 材料与方法 |
| 3.1.1 材料与试剂 |
| 3.1.2 仪器与设备 |
| 3.1.3 实验方法 |
| 3.1.4 数据处理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呼吸强度的影响 |
| 3.2.2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硬度的影响 |
| 3.2.3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失水率的影响 |
| 3.2.4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VC含量的影响 |
| 3.2.5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3.2.6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可滴定酸的影响 |
| 3.2.7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色差变化的影响 |
| 3.2.8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 |
| 3.2.9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过氧化氢酶(CAT)的影响 |
| 3.2.10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 |
| 3.2.11 硅窗气调膜对鲜蒜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 |
| 3.2.12 硅窗膜处理对鲜蒜主要香气物质的影响 |
| 3.3 本章小节 |
| 第四章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 |
| 4.1 材料与试剂 |
| 4.1.1 材料与试剂 |
| 4.1.2 仪器与设备 |
| 4.1.3 实验方法 |
| 4.2 结果与分析 |
| 4.2.1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呼吸强度的影响 |
| 4.2.2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失重率的影响 |
| 4.2.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硬度的影响 |
| 4.2.4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 |
| 4.2.5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可滴定酸的影响 |
| 4.2.6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色差的影响 |
| 4.2.7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VC含量的影响 |
| 4.2.8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POD的影响 |
| 4.2.9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CAT的影响 |
| 4.2.10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SOD的影响 |
| 4.2.11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PPO的影响 |
| 4.2.12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主要香气成分的影响 |
| 4.2.13 硅窗气调膜结合不同保鲜剂对鲜蒜中大蒜素的影响 |
| 4.3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 参考文献 |
| Abstract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
| 第一章 绪论 |
| 1.1 引言 |
| 1.2 果蔬采后贮藏保鲜技术的现状 |
| 1.2.1 物理保鲜技术 |
| 1.2.2 化学保鲜技术 |
| 1.2.3 生物保鲜技术 |
| 1.3 一氧化氮在果蔬抗病反应中的作用 |
| 1.3.1 NO和ROS |
| 1.3.2 NO和乙烯 |
| 1.3.3 NO和生长调节剂 |
| 1.3.4 NO和水杨酸及茉莉酸 |
| 1.4 二氧化氯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 |
| 1.4.1 ClO_2的杀菌机理 |
| 1.4.2 ClO_2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应用 |
| 1.4.3 ClO_2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
| 1.5 论文的选题依据与研究内容 |
| 1.5.1 选题依据 |
| 1.5.2 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NO熏蒸对哈密瓜采后品质及病害的影响 |
| 2.1 引言 |
|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主要实验试剂 |
| 2.2.3 仪器与设备 |
| 2.3 实验方法 |
| 2.3.1 哈密瓜的处理 |
| 2.3.2 损伤接种 |
| 2.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2.3.4 数据处理 |
| 2.4 结果与分析 |
| 2.4.1 NO对哈密瓜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
| 2.4.2 NO熏蒸对接种后哈密瓜病斑直径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2.4.3 NO对接种后哈密瓜品质的影响 |
| 2.4.4 NO对接种后哈密瓜AsA含量、APX和POD活性的影响 |
| 2.4.5 NO对哈密瓜PPO和PAL活性的影响 |
| 2.4.6 NO处理对哈密瓜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 2.5 讨论 |
| 2.6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哈密瓜响应链格孢侵染差异表达基因的分析 |
| 3.1 引言 |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3.3 实验方法 |
| 3.3.1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3.3.2 损伤接种及样品采集 |
| 3.3.3 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
| 3.3.4 数据分析和基因功能注释 |
| 3.4 结果与分析 |
| 3.4.1 测序评估 |
| 3.4.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 3.4.3 差异表达基因聚类分析 |
| 3.4.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 3.4.5 差异表达基因的Pathway分类及富集分析 |
| 3.4.6 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通路及相关基因 |
| 3.5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NO调控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转导途径对哈密瓜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
| 4.1 引言 |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主要实验试剂 |
| 4.2.3 仪器与设备 |
| 4.3 实验方法 |
| 4.3.1 哈密瓜的处理 |
| 4.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4.3.3 损伤接种 |
| 4.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4.3.5 数据处理 |
| 4.4 结果与分析 |
| 4.4.1 NO对哈密瓜果实硬度和病斑深度的影响 |
| 4.4.2 NO对哈密瓜果实水杨酸和茉莉酸含量的影响 |
| 4.4.3 哈密瓜总RNA的提取 |
| 4.4.4 水杨酸和茉莉酸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片段的扩增 |
| 4.4.5 NO对哈密瓜果实SA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4.6 NO对哈密瓜果实JA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 4.5 讨论 |
| 4.5.1 NO对哈密瓜SA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 4.5.2 NO对哈密瓜JA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 |
| 4.6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NO调控乙烯生物合成和信号转导途径对哈密瓜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
| 5.1 引言 |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5.2.1 实验材料 |
| 5.2.2 仪器与设备 |
| 5.3 实验方法 |
| 5.3.1 哈密瓜的处理 |
| 5.3.2 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
| 5.3.3 损伤接种 |
| 5.3.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5.3.5 数据处理 |
| 5.4 结果与分析 |
| 5.4.1 NO对哈密瓜ET生物合成的影响 |
| 5.4.2 ET生物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片段的扩增 |
| 5.4.3 NO对哈密瓜果实ACSs和ACOs表达的影响 |
| 5.4.4 NO对哈密瓜果实CmETR1和CmETR2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4.5 NO对哈密瓜果实CmCTR1、CmEIN2、CmEIN3和CmEBF1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4.6 NO对哈密瓜果实CmERF1B和CmERF2基因表达的影响 |
| 5.5 讨论 |
| 5.5.1 NO对哈密瓜乙烯生物合成途经的影响 |
| 5.5.2 NO对哈密瓜乙烯信号转导途经的影响 |
| 5.6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NO调控内源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对哈密瓜采后抗病性的影响 |
| 6.1 引言 |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6.3 实验方法 |
| 6.3.1 哈密瓜的处理 |
| 6.3.2 哈密瓜果实内源激素的测定 |
| 6.3.3 实时荧光定量qPCR分析 |
| 6.4 结果与分析 |
| 6.4.1 NO对哈密瓜果实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
| 6.4.2 内源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片段的扩增 |
| 6.4.3 NO对哈密瓜果实IA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4.4 NO对哈密瓜果实CTK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4.5 NO对哈密瓜果实G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4.6 NO对哈密瓜果实AB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5 讨论 |
| 6.5.1 NO对哈密瓜IA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5.2 NO对哈密瓜CTK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5.3 NO对哈密瓜G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5.4 NO对哈密瓜ABA信号转导的影响 |
| 6.6 本章小结 |
| 第七章 ClO_2对哈密瓜采后病害控制作用的影响 |
| 7.1 引言 |
| 7.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7.2.1 实验材料 |
| 7.2.2 主要实验试剂 |
| 7.2.3 仪器与设备 |
| 7.3 实验方法 |
| 7.3.1 哈密瓜的处理 |
| 7.3.2 损伤接种 |
| 7.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 7.3.4 数据处理 |
| 7.4 结果与分析 |
| 7.4.1 ClO_2处理对哈密瓜自然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影响 |
| 7.4.2 ClO_2处理对接种后哈密瓜病斑直径和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 7.4.3 ClO_2处理对接种后哈密瓜品质的影响 |
| 7.4.4 ClO_2处理对接种后哈密瓜AsA含量和APX及POD活性的影响 |
| 7.4.5 ClO_2处理对哈密瓜PPO和PAL活性的影响 |
| 7.4.6 ClO_2处理对哈密瓜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含量的影响 |
| 7.5 讨论 |
| 7.6 本章小结 |
| 第八章 ClO_2气体采后熏蒸处理对鲜食葡萄采前农药残留降解作用的研究 |
| 8.1 引言 |
| 8.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 8.2.1 实验材料 |
| 8.2.2 主要实验试剂 |
| 8.2.3 仪器与设备 |
| 8.3 实验方法 |
| 8.3.1 葡萄的采前处理 |
| 8.3.2 ClO_2气体的制备和测定 |
| 8.3.3 ClO_2熏蒸处理葡萄 |
| 8.3.4 葡萄采后贮藏品质的测定 |
| 8.3.5 葡萄中残留农药的测定 |
| 8.3.6 葡萄中ClO_2残留量的测定 |
| 8.3.7 统计与分析 |
| 8.4 结果与讨论 |
| 8.4.1 ClO_2气体的浓度和释放曲线 |
| 8.4.2 ClO_2熏蒸处理对葡萄品质的影响 |
| 8.4.3 方法的线性关系,加标回收率和重复性 |
| 8.4.4 ClO_2熏蒸对葡萄表面农药的降解作用 |
| 8.4.5 农药降解产物的确定 |
| 8.4.6 ClO_2在红地球葡萄果实中的残留量 |
| 8.5 本章小结 |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 9.1 结论 |
| 9.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缩略词对照表 |
| 1 前言 |
| 1.1 火龙果果实采后生理及贮藏性相关研究 |
| 1.1.1 采后火龙果果实的呼吸特性 |
| 1.1.2 采收期对火龙果贮藏性能的影响 |
| 1.1.3 贮藏温度和环境湿度对火龙果贮藏性能的影响 |
| 1.2 火龙果果实采后保鲜相关技术 |
| 1.2.1 低温贮藏 |
| 1.2.2 化学保鲜剂 |
| 1.2.3 热处理和辐照 |
| 1.2.4 气调保鲜 |
| 1.3 新型保鲜剂在果实采后保鲜中的应用 |
| 1.3.1 植物天然保鲜剂 |
| 1.3.2 化学保鲜剂 |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 2 材料与方法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材料 |
| 2.1.2 仪器设备 |
| 2.2 实验方案 |
| 2.3 果实外观和品质指标测定 |
| 2.3.1 腐烂率 |
| 2.3.2 失重率 |
| 2.3.3 硬度 |
| 2.3.4 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
| 2.3.5 可溶性糖 |
| 2.3.6 火龙果有机酸的测定 |
| 2.3.7 火龙果Vc含量的测定 |
| 2.3.8 总酚、总黄酮和甜菜素含量 |
| 2.3.8.1 甜菜素含量 |
| 2.3.8.2 总酚含量 |
| 2.3.8.3 总黄酮含量 |
| 2.4 数据统计分析及作图 |
| 3 结果与分析 |
| 3.1 果实外观的变化 |
| 3.2 果实腐烂率的变化 |
| 3.3 果实失重率的变化 |
| 3.4 果实硬度的变化 |
| 3.5 果实TSS含量的变化 |
| 3.6 果实主要糖组分的变化 |
| 3.6.1 蔗糖含量的变化 |
| 3.6.2 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
| 3.6.3 果糖含量的变化 |
| 3.7 果实主要有机酸组分的变化 |
| 3.7.1 苹果酸含量的变化 |
| 3.7.2 草酸含量的变化 |
| 3.7.3 柠檬酸含量的变化 |
| 3.7.4 酒石酸含量的变化 |
| 3.7.5 柠苹酸含量的变化 |
| 3.7.6 琥珀酸含量的变化 |
| 3.7.7 乳酸含量的变化 |
| 3.7.8 糖酸含量及糖酸比的变化趋势 |
| 3.8 Vc含量的变化 |
| 3.9 果实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 3.9.1 总酚含量的变化 |
| 3.9.2 总黄酮含量的变化 |
| 3.10 果实甜菜素含量的变化 |
| 3.10.1 甜菜红素含量的变化 |
| 3.10.2 甜菜黄素含量的变化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