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宁波地区杨帆洲蛾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宁波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顾天滋[1](2019)在《仁扇舟蛾嗅觉相关基因鉴定及GOBP2蛋白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是重大杨树食叶害虫之一,具有产卵量大、孵化率高和繁殖快等特点,再加上研究背景较为薄弱,没有针对性的防治策略,一旦爆发成灾,很难有效防控,因此,开发新型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仁扇舟蛾昆虫嗅觉识别系统的研究,揭示昆虫生存策略,可为利用化学生态调控手段有效防治仁扇舟蛾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 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仁扇舟蛾雌、雄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同源比对等方法获得了仁扇舟蛾嗅觉相关蛋白候选基因;通过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对气味结合蛋白、化学感受蛋白基因进行了表达模式分析和RACE(Rapid applification of c DNA ends)克隆,筛选出关键基因进行原核表达和蛋白功能分析,采用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方法预测气味结合蛋白与气味配体结合情况,进一步明确其结合特性,最后对雌、雄虫进行触角电位分析,探寻对仁扇舟蛾具有刺激作用的植物挥发物成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Illumina Hiseq TM 2000高通量测序平台对仁扇舟蛾雌、雄虫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共鉴定出165个嗅觉相关基因,其中包括43个气味结合蛋白(Od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13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s),78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15个离子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IRs),13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GRs),3个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对43个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发现,其中27个OBP基因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和15~30不等的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通过Blastx比对、系统发育分析和motif图谱构建,鉴定出仁扇舟蛾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eneral odorant binding proteins,GOBPs)和信息素结合蛋白Pheromone binding proteins,PBPs)基因。对13条CSP基因进行序列分析可知,所有基因均符合C1-X6-8-C2-X18-19-C3-X2-C4结构通式;序列比对结果显示,Cres CSP与其它鳞翅目昆虫CSP基因序列相似度不低于55%;motif图谱分析发现,各图谱之间只存在motif数量的区别,位置相对OBP motif图谱更加保守,说明CSP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保守性。挖掘出的78个OR基因中,28个有较为完整的编码区,包含5~8个跨膜域,结合Blastx比对和系统发育树分析,鉴定出Cres102169为非典型气味受体Orco,Cres102537、Cres106862和Cres98888为PRs。2.对仁扇舟蛾OBP雌、雄差异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获得8个OBP基因全长序列,分析结果表明8个OBPs N-端均包含17~23个氨基酸构成的信号肽序列,其中Cres OBP10为Minuc-C OBP,其它7个均有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满足Classic OBP结构通式,8个OBP基因在雌、雄虫不同日龄和组织中表现出多样的表达模式,均在触角中高表达,说明触角作为主要的嗅觉器官在其嗅觉识别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res OBP10在雌、雄成虫足中有较高表达量,暗示Cres OBP10参与非挥发性或者低挥发性化学信息的探测,不仅如此,Cres OBP10和Cres PBP1在雌虫头部表达量显着高于雄虫,推测其参与雌虫寻找产卵寄主。Cres PBPs在雄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极显着高于雌虫,而GOBP尤其是CresGOBP2表现出显着的雌虫触角高表达特征,暗示了PBPs主要参与雄虫识别雌虫释放的信息素,GOBP2不仅参与植物挥发物识别,也可能参与雌虫产卵过程中信息素识别。3.对仁扇舟蛾6个CSP基因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6个CSP基因完整序列均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符合C1-X6-8-C2-X18-19-C3-X2-C4通式,是典型的化学感受蛋白家族;利用q RT-PCR对仁扇舟蛾6个CSP基因进行各虫态表达谱分析,发现CSP4和CSP5在1龄时期高表达,CSP1和CSP2在1~3龄期间高表达,CSP3在3~4龄期间高表达,此阶段仁扇舟蛾开始分散取食且食量突增,因此推测这一阶段高表达的基因参与昆虫的寄主识别;CSP6在卵期显着高表达,推测其参与生长发育等非嗅觉行为;在成虫阶段,除了CSP6以外,其它CSP基因均在羽化后3~4天达到表达量高峰,与交配高峰期相吻合,暗示CSP基因参与求偶或交配过程中的性信息素识别;组织表达谱分析,发现CSP基因主要在触角中大量表达,部分CSP基因在头、翅、足中表达,CSP1、CSP4、CSP5和CSP6在雌虫触角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雄虫,CSP2和CSP4在雄虫翅中表达量较高,CSP3则在雄虫足上的表达量高于雌虫,进一步说明了CSP功能多样性。4.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CresGOBP2,Western Blot分析表明组织提取总蛋白在15~18 k Da出现清晰的单一条带,说明蛋白纯化质量较高;荧光竞争结合实验发现,CresGOBP2与供试的29种气味物质结合谱很窄,仅与(E)-2-庚烯醛、反式-2,4-癸二烯醛、苯甲酸、β-紫罗酮、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6种气味物质具有结合能力,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Ki=10.92μM)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Ki=9.75μM)结合能力最强。5.通过同源建模和分子对接手段对仁扇舟蛾气味结合蛋白和包含1-NPN在内的6个配体进行互作分析,结果表明2个CresGOBP均与家蚕(Bombyx mori)GOBP2蛋白结构相似度最高(48.57%和79.43%),对所得模型综合评估发现,2个CresGOBP蛋白结构均合理,对CresGOBP与5种气味物质和荧光探针进行蛋白-配体互作分析,结果显示CresGOBP1和GOBP2都与1-NPN具有一定结合能力(Total score>4.0),与2个CresGOBP docking得分最高的配体均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Total score>6.5),CresGOBP1与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E)-2-庚烯醛CScore得分最高(Cscore=5),CresGOBP2与β-紫罗酮CScores得分最高(Cscore=5)。CresGOBP1和CresGOBP2CresGOBP1在与各配体对接过程中,均由第9位苏氨酸(THR 9)和第37位色氨酸(TRP 37)以及第56位丝氨酸(SER 56)于配体形成氢键,初步判断以上三个氨基残基是CresGOBP与气味分子互作的关键氨基酸位点。6.对14种挥发性化学物质进行雌、雄虫触角电位实验,结果表明仁扇舟蛾成虫对(E)-2-庚烯醛、顺-3-己烯醇、己醛、顺-3-己烯酯、2-羟基苯甲醛、反式-2,4-癸二烯醛反应较强;雌、雄虫触角对大多数小分子量的醛、醇和酯类有生理活性,推测这类物质在仁扇舟蛾的寄主定位中起重要作用;雌虫对0.2μg/μL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E)-2-庚烯醛的触角反应显着高于雄虫,这与荧光竞争结合及分子对接实验结果一致,从电生理水平进一步验证CresGOBP2的结合特性。

谭明军[2](2018)在《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及三种重要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杨树作为人工防护林的主栽树种,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杨树食叶害虫在霍城垦区为常发性类群,局部地区达到重度,严重影响了杨树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本文研究了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及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三种重要害虫的发生规律、预测预报办法、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共有24种,其中鳞翅目19种,鞘翅目3种,同翅目2种。舞毒蛾Lymantria dispar、杨梦尼夜蛾Orthosia incerta、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为常发性害虫;杨小卷叶蛾Gypsonoma minutara、白杨叶甲Chrysomela populi、杨蓝叶甲Agelastica alni orientalis为偶发性害虫;八字白眉天蛾Hyles livornica、宽胫夜蛾Protoschinia scutatus、柳毒蛾Stilprotia salicis、柳裳夜蛾Catocala electa、山杨麦蛾Anacampsis populella、双斜线尺蛾Conchia mundatari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新褐卷蛾Pandemis chondrillana、杨黄卷叶螟Botyodes diniasalis、杨白潜叶蛾Leucoptera susinella、杨毒蛾Leuoma candida、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弧目大蚕蛾Neoris haraldi、天幕毛虫Malacosoma neustria、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杨柄叶瘿绵蚜Pemphigus populi Courchet、大青叶蝉Cicadella viridis发生但不成灾。。2、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都是以幼虫取食杨树叶片、嫩芽进行危害,其中舞毒蛾、杨梦尼夜蛾一年发生一代,杨二尾舟蛾一年发生两代。三种食叶害虫的成虫都具有趋光性。三种害虫50cm标准枝幼虫数达到4头时,叶片损失率超过30%。3、霍城垦区舞毒蛾幼虫初孵化时间与榆钱泛浅黄的时间接近,杨梦尼夜蛾成虫羽化初期与柳树、榆树吐芽时间接近。杨梦尼夜蛾幼虫初孵时间与柳树展叶时间接近。杨二尾舟蛾一代成虫羽化初期与杨树展叶时间较为接近。三种食叶害虫幼虫初孵至3龄幼虫初见期积温参考值为舞毒蛾235.5日度,杨梦尼夜蛾299.5日度,杨二尾舟蛾273.1日度。4、可通过灯诱,保护鸟类,绒茧蜂、寄蝇天敌防治三种害虫,人工铲除卵块防治舞毒蛾,化蛹期灌水防治杨梦尼夜蛾。可在3龄幼虫期选用20%氰戊菊酯1000-2000倍液,2%阿维菌素3000倍液防治三种食叶害虫,用灭幼脲3号1000倍液防治舞毒蛾,杨梦尼夜蛾。用2%阿维菌素烟剂防治舞毒蛾、杨二尾舟蛾,用灭幼脲3号烟剂防治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

林魏巍[3](2018)在《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克拉玛依市地处准噶尔盆地西部,以戈壁荒漠区为主,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天然植被主要有胡杨、梭梭等,生态环境恶劣。为改善生态环境,大力开展绿化造林。随着人工林面积不断增加,林木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为摸清该市林木病虫害的发生、分布和危害情况,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于2017年3月—9月期间对该市林木病虫害进行了调查,并进行了主要虫害药剂试验。本研究在林木病虫害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森防站历史数据,对该市主要病虫的发生趋势、年际动态、危险性评估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该市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以及针对该市林业管理现状的林木病虫害综合防治建议。取得了以下结果:1.通过对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为害症状、分布、危害程度及发生面积等进行调查,发现林木害虫共计226种,天敌昆虫50种。其中食叶害虫151种,顶芽及枝梢害虫21种,蛀干害虫28种,地下害虫19种,种实害虫4种,以及3种蜱螨目节肢动物;林木病害56种,其中种子及苗木病害3种,叶部病害34种,果实病害1种,枝干病害13种,根部病害4种,寄生性种子植物1种。2.小板网蝽、杨圆蚧、白杨透翅蛾、杨十斑吉丁、榆树煤污病等均有发生,属克拉玛依市广布种,危害严重;春尺蠖、杨圆蚧、杨树腐烂病等病虫害属克拉玛依市危险性病虫害,需加强防治力度;3.在不同的林分类型中,整体上在用材林中病虫害发生的种类最多,危害最重,;其次为防护林,以食叶及刺吸类害虫危害最重;绿化林带最轻。蛀干类害虫在用材林发生最重。在同种林分类型中,各主要病虫害在混交林中比在纯林中危害程度轻。4.使用杀玲脲、苦参碱和阿维菌素混合液、高效氯氰菊酯3种药剂分别对春尺蠖不同龄期幼虫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依次可达96%、92%和99%;用高效氯氰菊酯对沙枣木虱和杨梦尼夜蛾进行防治,防治退减率均可达90%;吡虫啉不适用于沙枣木虱的防治,防治退减率较低,并出现防治后虫口密度增大的现象;杀扑磷对草履蚧防治效果较好,杨树纯林绿化带内,防治退减率可达83%以上。5.针对克拉玛依市不同林分类型,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原则和防治建议,并针对该市病虫害发生情况,编写了《克拉玛依市主要病虫害防治历》。

曾凡勇[4](2016)在《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自20世纪初萌芽,经过110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科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21世纪的今天,回顾过去110多年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不仅有助于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发现不足,并且对于把握学科发展方向也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对于中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老一辈学者们积累了丰富的本底资料,但是,尚未有人做过全面系统的研究,本研究将致力于填补这一空白。本研究通过书籍、期刊、网络、专家访谈等方式,获取了大量与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和科学研究相关的文献和史料。作者利用历史与逻辑、定性描述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获得的文献、史料、访谈材料进行了综合分析。结合每个时期学科的特点,作者把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49年以前)、形成期(1950-1976年)、发展期(1977-1999年)和完善期(2000-今)四个时期,并对每个时期学科的历史沿革、科学研究进展、教材和专着、重大科技成果、政府部门颁布的法律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经过110多年的发展,我国森林保护学科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发展过程一波三折,到今天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学科定位日益清晰、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科学研究成效显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国际合作得到加强等,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的森林保护专门人才,产出了一大批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用技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土生态安全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通过研究,发现了学科发展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促进学科发展的5条政策建议、5个发展方向以及12个重点研究领域,对于我国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徐福元,徐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悦[5](2015)在《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通过高效绿僵菌、Bt菌株筛选和周氏啮小蜂、赤眼蜂规模化繁育及其施放技术等研究,构建了一套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并在江苏省宝应等县通过1.4万hm2杨树舟蛾发生区的生物治理示范,3 a分别用生物制剂应急治理66.67,333.33 hm2,其余林分通过释放赤眼蜂、周氏啮小蜂等天敌和林农复合经营等措施控制危害,控制杨小舟蛾、杨扇舟蛾的效果为95%100%,对大面积示范区维持低虫口密度起到了关键作用。在生产上选择以释放周氏啮小蜂或赤眼蜂30.0万头/hm2防治杨小舟蛾或杨扇舟蛾,可有效控制林间舟蛾的虫口密度,实现了高效、无公害、可持续治理的目标。

刘群[6](2014)在《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及其诱导杨树抗性文库的构建》文中指出本研究以鳞翅目舟蛾科扇舟蛾属的仁扇舟蛾(Clostera restitura)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与分月扇舟蛾(C.anastomosis)的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形态学差异,分析了两近缘种的进化关系;以仁扇舟蛾成虫为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触角感器的类型、数量、分布及雌雄两性间感器的差异;运用SMART技术,构建了仁扇舟蛾取食诱导寄主杨树的cDNA文库。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仁扇舟蛾与分月扇舟蛾为重要的杨树食叶害虫,因其成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方式十分相似,且两者在国内的分布区有重叠,极易引起混淆。本研究显示:仁扇舟蛾与分月扇舟蛾的成虫除外生殖器有差别外,外部特征极其相似;卵期卵的排列状态有所差异,仁扇舟蛾卵单层平铺,而分月扇舟蛾的卵呈堆状;幼虫期形态差异明显,体色、体长、毛瘤分布情况均有所不同;蛹期仁扇舟蛾背面无纹络,而分月扇舟蛾蛹的背面具清晰的纹络。二者的生活习性及危害症状十分相似,但仁扇舟蛾的生活周期明显短于分月扇舟蛾,世代数多于分月扇舟蛾。因仁扇舟蛾相对分月扇舟蛾的分布范围偏南,故其温度适生范围稍高于分月扇舟蛾,前者为25~28℃,而后者为18~22℃。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提取2种舟蛾成虫的总DNA,PCR扩增出mtDNA CO基因的部分序列,比对后发现两者的同一性高达93%。结合其他已报道的扇舟蛾属昆虫的CO基因序列,构建NJ和ML系统发育树,发现分月扇舟蛾和仁扇舟蛾都聚在一个分支,说明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2、仁扇舟蛾成虫触角呈双栉齿状,由柄节、梗节和3040个亚节的鞭节构成,触角主干密被鳞片,感器主要集中分布于鞭节各亚节的侧枝上。雌雄虫触角上共有12种类型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耳形感器、鳞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B hm氏鬃毛、腔乳头状感器、芽形感器、锥乳头状感器及柱形感器,芽形感器和柱形感器仅分布于雌虫触角上,锥乳头状感仅分布于雄虫触角上,其余9种感器均分布于雌、雄虫触角,但是分布位置及数量有所差异,表现出明显的性二型现象。3、用仁扇舟蛾幼虫取食美洲黑杨(Populus deltoids)895的一年生扦插苗,提取叶片的总RNA,利用SMART技术合成全长cDNA,回收纯化500bp以上的大片段,连接λTripIEx2载体并包装成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XL1-Blue菌株,构建仁扇舟蛾取食诱导的杨树抗性cDNA文库。所建文库的原始滴度大于1×106pfu/ml,扩增后文库总滴度大于1010pfu/ml,重组率在80%以上,达到抗性基因筛选的要求,为进一步研究昆虫与植物之间的互作关系提供基础资料。

刘群,常虹,陈娟,郝德君[7](2014)在《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区别及其进化关系》文中指出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为重要的杨树食叶害虫,其成虫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及危害方式十分相似,极易引起混淆,且二者在国内的分布区有重叠,给2种舟蛾的准确鉴定及监测带来困难。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比较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的卵、幼虫、蛹和成虫不同虫态的形态特征和部分生物学特性,确定其在中国的分布范围;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线粒体COⅠ基因的部分序列,比对分析二者的进化关系。

王菊英,沈强,柳建定,李百万[8](2011)在《通道绿化林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对余姚市通道绿化林害虫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重要绿化林带上的害虫共有318种,隶属于5目62科240属,其中有6种主要害虫:杨扇舟蛾、茶袋蛾、山东广翅蜡蝉、矩瘤蛎蚧、樟白轮盾蚧、红蜡蚧。防治强化预测预报集营林技术、生物与化学药剂的综合治理措施,能有效抑制通道绿化林虫害的发生。

刘满光,侯军铭,张秀红,韩会智,赵玉芬[9](2009)在《杨扇舟蛾生殖生物学观测》文中认为田间采集老熟幼虫或蛹,在室内分时段观测杨扇舟蛾成虫羽化、交尾和产卵规律。结果表明:杨扇舟蛾在河北沧州地区1 a发生4代,个别5代。成虫主要在傍晚羽化,雄虫羽化高峰出现在15:00—18:00,雌虫在18:00—21:00,单体成虫羽化需13~28 min。雌虫自羽化至初次交尾时间为34.82~54.62 h,成虫交尾起始时间在04:00—05:00,交尾结束时间在19:01—20:00,整个交尾持续时间15.4~16.17 h。雌雄成虫均可进行2次交尾,交尾高峰期和羽化高峰期相差7~11 h。成虫羽化后多在第2和第3天交尾,7日龄以后雌虫不再释放性信息素与雄虫交尾。雌虫交尾后大多当晚或第2天晚上产卵,产卵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24:00,产卵方式为块产,个别单产。单个卵块平均卵量50~80粒,卵块单层平铺,总卵量220~420粒。雌虫可孤雌产卵,但卵不能孵化。

王同生[10](2009)在《特异性杀虫剂等防治杨树主要害虫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我国,杨树(populus)的栽植遍及全国各地,是我国用材林、防护林和四旁绿化林的主要树种。我国杨树天然林面积300万公顷以上,人工林面积达600万公顷,均居世界上杨树面积之首,多数为近年来新发展的工程林。安徽由于近几年大力实施的退耕还林、通道工程、绿色长廊工程等项目,杨树面积迅速扩大,已成为我国林业生产的重点。然而,随着杨树面积的迅速扩大,害虫问题也随之日益突出,正成为当前杨树生产上的主要矛盾,而且又是薄弱环节。其中,以桑天牛Apriona germari Hope等为主的天牛类蛀干害虫以及以舟蛾类为主的食叶害虫[主要是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 troglodyta(Graeser)、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ata(Fabricius)、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分月扇舟蛾Clostera anastomosis(Linnaeus)等,另1种为螟蛾类的黄翅缀叶野螟Botyodes diniasalis Waker]几乎常年严重发生,威胁着杨树生产的安全和产业的健康发展。本研究针对我国当前杨树生产上的实际问题,采用一种新农药16%虫线清乳油和8%触破式微胶囊剂(绿色威雷)进行喷雾防治桑天牛成虫试验研究,以期改变传统的侧重于天牛幼虫期防治的被动局面,同时采用桑树、构树、杨树等对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的引诱效果进行试验测定,以获得生产上实用的最佳引诱植物。采用特异性杀虫剂3%高渗苯氧威乳油不同浓度分别对主要食叶害虫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进行防治试验,均获得显着防治效果,而且均可实现有效兼治同期其他主要食叶害虫害虫的目标,避免目前仍然存在的农药“3R”问题的弊端,达到无公害防治目的。1.采用桑树、杨树、构树3种不同引诱植物对桑天牛成虫进行补充营养引诱效果测定,桑树、杨树、构树引诱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频次分别为46、11和192次,分别占总频次的18.47%、4.42%和77.11%。桑树、杨树、构树引诱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取食面积分别为26583mm2、4145 mm2和91154mm2,分别占取食总面积的21.81%、3.40%和74.79%。t检验结果,桑与杨、桑与构、杨与构在补充营养频次上以及补充营养面积上差异均极显着,而且在t0.001水平上差异显着。因此,在实践中有目的的设置构树作为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的引诱植物效果最佳。2.应用16%虫线清乳油300倍液对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植物构树喷雾防治桑天牛成虫试验,结果成虫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校正虫口减退率均为100%,防治效果显着。成虫补充营养在6天以内全部死亡,以第4死亡个体最多。桑天牛成虫平均致死取食面积369 mm2。3.应用8%触破式微胶囊剂(绿色威雷)喷雾防治桑天牛成虫实验结果,成虫死亡率、校正死亡率、校正死亡率均为100,且药效发挥速度快,成虫在喷雾后150分钟即全部死亡,防治效果极为显着。4.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和5000倍液喷雾防治杨小舟蛾幼虫试验结果,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7.9%和84%,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2.6%和78.7%,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7.9%和84%,防治效果显着,幼虫死亡个体数集中在喷药后6小时内。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明显优于5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生产上宜考虑使用4000倍液防治,并可有效兼治同期出现的分月扇舟蛾、黄翅缀叶野螟等重要杨树食叶害虫。5.应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5000倍液喷雾分月扇舟蛾幼虫试验结果,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4.8%和86.0%,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9.7%和80.5%,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97.9%和84%,防治效果显着,幼虫死亡个体数集中在喷药后6小时内。同时可有效兼治同期出现的杨小舟蛾、黄翅缀叶野螟等重要杨树食叶害虫。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明显优于5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生产上宜使用4000倍液对分月扇舟蛾幼虫的防治。6.应用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和5000倍液喷雾黄翅缀叶野螟幼虫试验结果,幼虫死亡率分别为94.1%和88.1%,校正死亡率分别为82.9%和76.9%,校正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1%和76.9%,防治效果良好,幼虫死亡个体数集中在喷药后6小时内。同时可有效兼治同期出现的杨小舟蛾、分月扇舟蛾等重要杨树食叶害虫。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雾防治效果高于5000倍液的防治效果,因此在生产上宜使用4000倍液对黄翅缀叶野螟幼虫的防治。

二、宁波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宁波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仁扇舟蛾嗅觉相关基因鉴定及GOBP2蛋白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章 前言
    1.1 仁扇舟蛾简介
        1.1.1 仁扇舟蛾的形态特征
        1.1.2 仁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状
        1.1.3 仁扇舟蛾的防治方法
    1.2 昆虫化学通讯中的信息物质
        1.2.1 植物挥发物
        1.2.2 昆虫信息素
    1.3 昆虫嗅觉感受机制
        1.3.1 气味结合蛋白
        1.3.2 化学感受蛋白
        1.3.3 气味受体
        1.3.4 其他蛋白
        1.3.5 嗅觉信号的胞内传导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仁扇舟蛾触角转录组测序和嗅觉相关基因挖掘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仁扇舟蛾触角RNA提取
        2.1.3 c DNA文库构建与Illumina测序
        2.1.4 序列拼接、组装与功能注释
        2.1.5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2.1.6 仁扇舟蛾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
        2.1.7 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构建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情况
        2.2.2 转录组基因功能注释
        2.2.3 气味结合蛋白基因鉴定和序列分析
        2.2.4 化学感受蛋白基因鉴定和序列分析
        2.2.5 气味受体基因鉴定和序列分析
        2.2.6 其他化学感受相关基因鉴定和序列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仁扇舟蛾OBP基因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3.1.3 利用RACE技术克隆基因全长
        3.1.4 仁扇舟蛾OBP基因克隆
        3.1.5 荧光定量PCR实验
        3.1.6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仁扇舟蛾OBP基因的序列分析
        3.2.2 仁扇舟蛾内参基因筛选和扩增效率测定
        3.2.3 仁扇舟蛾OBP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仁扇舟蛾CSP基因克隆和表达模式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总RNA提取和c DNA合成
        4.1.3 利用RACE技术克隆CSP基因全长
        4.1.4 仁扇舟蛾CSP基因克隆
        4.1.5 荧光定量PCR实验
        4.1.6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仁扇舟蛾CSP基因的序列分析
        4.2.2 仁扇舟蛾CSP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仁扇舟蛾GOBP2功能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表达载体构建
        5.1.3 重组质粒诱导表达
        5.1.4 蛋白纯化
        5.1.5 抗体制备
        5.1.6 蛋白免疫印迹
        5.1.7 荧光竞争结合实验
        5.1.8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CresGOBP2 蛋白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5.2.2 Western Blot分析
        5.2.3 CresGOBP2 结合特性分析
    5.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仁扇舟蛾气味结合蛋白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同源建模
        6.1.2 分子对接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仁扇舟蛾GOBP三维结构同源模拟
        6.2.2 CresGOBP与杨树叶片挥发物分子对接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仁扇舟蛾对寄主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
    7.1 材料与方法
        7.1.1 实验材料
        7.1.2 实验方法
        7.1.3 数据分析
    7.2 结果与分析
        7.2.1 仁扇舟蛾成虫对不同类型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
        7.2.2 仁扇舟蛾雌、雄成虫对杨树挥发物触角电位反应差异
    7.3 结论与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展望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2)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及三种重要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杨树种植历史及现状
    2.杨树食叶害虫研究现状
        2.1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原因
        2.2 杨树食叶害虫种类
        2.3 杨树食叶害虫的监测
        2.4 杨树食叶害虫防控技术
    3.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研究
        3.1 生物学习性及发生规律研究
        3.2 防控技术研究
    4.应用前景
第二章 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试验地选择
        1.3 调查方法
        1.4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危害程度的分级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
        2.2 小结
        2.3 讨论
第三章 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发生规律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生物学特性观察方法
        1.3 不同虫口密度叶片损失率研究办法
    2 研究结果
        2.1 舞毒蛾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
        2.2 杨梦尼夜蛾生物特性及发生规律
        2.3 杨二尾舟蛾生物特性及发生规律
        2.4 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不同虫口密度叶片损失率
        2.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预测预报办法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物候法
        1.3 积温法
    2 研究结果
        2.1 物候法预测预报三种食叶害虫
        2.2 积温法调查情况
    3 小结与讨论
        3.1 小结
        3.2 讨论
第五章 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区域概况
        1.2 化蛹期灌水防治杨梦尼夜蛾
        1.3 喷药防治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
        1.4 烟熏防治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
    2 研究结果
        2.1 化蛹期灌水防控杨梦尼夜蛾
        2.2 施药防治舞毒蛾、杨梦尼夜蛾、杨二尾舟蛾
    3 霍城垦区三种重要杨树食叶害虫综合防治技术
        3.1 物理防治技术
        3.2 生物防治技术
        3.3 化学防治技术
        3.4 加强林地管理
第六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表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新疆常见林木病虫害
        1.2.1 新疆常见林木害虫
        1.2.2 新疆常见林木病害
    1.3 新疆林木病虫害防治现状
        1.3.1 食叶害虫防治现状
        1.3.2 刺吸类害虫防治现状
        1.3.3 蛀干害虫防治现状
        1.3.4 叶部病害防治现状
        1.3.5 枝干病害防治现状
        1.3.6 存在的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及研究内容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情况
        2.1.4 土壤情况
        2.1.5 林木病虫害调查区域
        2.1.6 药剂防治试验地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3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方法
    3.1 病虫害调查方案
        3.1.1 调查范围
        3.1.2 调查对象
        3.1.3 调查时间
        3.1.4 调查内容
        3.1.5 调查方法
    3.2 药剂防治对象及试验地点
        3.2.1 药剂选取
        3.2.2 供试药剂
        3.2.3 试验方法
4 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结果
    4.1 林木病虫害调查结果
        4.1.1 病虫害种类
        4.1.2 主要病虫害分布情况
        4.1.3 主要病虫害发生情况及危险性评估
        4.1.4 不同林分类型林木病虫害危害程度分析
    4.2 农业开发区主要病虫害防治结果
        4.2.1 施药防治效果分析
5 防治原则及建议
    5.1 不同林分类型中病虫害的防治原则
        5.1.1 农田防护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1.2 果园病虫害防治原则
        5.1.3 苗圃病虫害防治原则
        5.1.4 绿化林带病虫害防治原则
        5.1.5 用材林病虫害防治原则
    5.2 防治建议
    5.3 综合防治体系建立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校外导师简介
致谢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几个定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2 研究目标
    1.2.3 主要研究内容
1.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专家访谈法
    1.4.3 综合分析法 第二章 萌芽期(1949年前)
2.1 历史沿革
    2.1.1 我国古代对资源昆虫的利用
    2.1.2 我国古代对害虫的防治
    2.1.3 我国近代昆虫学的兴起
    2.1.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的萌芽
2.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2.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2.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2.2.3 教材和专着
2.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2.3.1 国立中央大学
    2.3.2 江苏昆虫局
    2.3.3 上海商检局
    2.3.4 中央农业实验所病虫害系
    2.3.5 中央林业实验所
2.4 政府部门颁布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成期(1950-1976年)
3.1 历史沿革
3.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3.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3.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3.2.3 教材及专着
3.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3.3.1 中央林业部林业科学研究所
    3.3.2 中国森林病虫通讯
3.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3.5.1 教学体系基本形成
    3.5.2 科技创新平台逐步完善
    3.5.3 科学研究系统深入
    3.5.4 防治理念由化学防治向综合治理转变 第四章 发展期(1977-1999年)
4.1 历史沿革
4.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4.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4.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4.2.3 教材及专着
    4.2.4 重大科技成果
4.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4.3.1 中国林学会森林昆虫分会
    4.3.2 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分会
    4.3.3 森林保护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3.4 森林病虫害生物学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4.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4.5.1 学科体系逐渐完善
    4.5.2 科学研究硕果累累
    4.5.3 国际交流得到加强
    4.5.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4.5.5 法律法规不断完善 第五章 完善期(2000至今)
5.1 历史沿革
5.2 森林保护学研究进展
    5.2.1 森林昆虫学研究进展
    5.2.2 森林病理学研究进展
    5.2.3 教材及专着
    5.2.4 重大科技成果
5.3 重要学术组织及机构
    5.3.1 国家林业局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中心
    5.3.2 北京林业大学省部共建森林培育与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5.3.3 昆嵛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5.3.4 全国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检验鉴定技术培训中心
5.4 政府部门的相关法律及政策对学科发展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5.5.1 科研成果产出丰硕
    5.5.2 教学体系日趋完善
    5.5.3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成效显着
    5.5.4 国内外学术交流进一步广泛
    5.5.5 人才培养成效显着 第六章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6.1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取得的主要成绩
    6.1.1 学科定位日益清晰
    6.1.2 学科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6.1.3 科学研究成效显着
    6.1.4 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6.1.5 国际合作得到加强
6.2 我国当代森林保护学科的研究特征
    6.2.1 研究目标紧扣国家需求
    6.2.2 研究对象从病原或害虫个体到整个生态系统
    6.2.3 研究尺度从基因、细胞至全球
    6.2.4 研究方法多学科交叉融合
    6.2.5 防控理念与时俱进
6.3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迅速发展的原因
    6.3.1 国家的高度重视
    6.3.2 林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6.3.3 林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兴起
    6.3.4 交叉学科和通用技术的快速发展
    6.3.5 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和引入
6.4 我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6.4.1 基础研究力量薄弱
    6.4.2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6.4.3 创新平台建设投入不足
    6.4.4 国际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学科发展的政策措施及发展方向建议
7.1 促进森林保护学科发展的政策建议
    7.1.1 加大国家财政投入
    7.1.2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7.1.3 强化基础研究
    7.1.4 凝练学科方向
    7.1.5 追踪国际前沿
7.2 森林保护学科未来发展方向建议
    7.2.1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
    7.2.2 多学科交叉融合
    7.2.3 重大森林病虫害自我调控机理
    7.2.4 外来有害生物风险评估及生物安全
    7.2.5 重大森林病虫害人为调控措施
7.3 森林保护学科重点研究领域建议
    7.3.1 基础研究方面
    7.3.2 应用研究方面
7.4 结论与讨论
    7.4.1 结论
    7.4.2 讨论
7.5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5)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 1 林间调查
    1. 2 天敌微生物收集与筛选
    1. 3 赤眼蜂繁育与防治试验
    1. 4 周氏啮小蜂人工繁育与林间防治试验
2 结果与分析
    2. 1 释放天敌技术对杨树害虫的生物控制效果与应用
    2. 2 初步构建了杨树食叶害虫防治专家系统
3 结论与讨论
    3. 1 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的推广与示范效果[9 - 11]
    3. 2 专家系统决策应急控灾技术示范[9 - 11]

(6)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及其诱导杨树抗性文库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杨树主要食叶害虫——舟蛾简介
        1.1.1 舟蛾的形态特征
        1.1.2 舟蛾的危害特点
        1.1.3 舟蛾的生物学特性
    1.2 昆虫的触角感器及其感受机制
        1.2.1 触角感器的类型
        1.2.2 几种主要感器的形态和功能
        1.2.3 触角嗅觉感器的感受机制
    1.3 cDNA 文库构建技术
        1.3.1 cDNA 文库的发展
        1.3.2 cDNA 文库的类型
        1.3.3 全长 cDNA 文库的构建
        1.3.4 SMART 法构建全长 cDNA 文库
        1.3.5 全长 cDNA 文库在植物抗性研究方面的应用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仁扇舟蛾与分月扇舟蛾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区别及其进化关系
    2.1 分布
        2.1.1 分月扇舟蛾
        2.1.2 仁扇舟蛾
    2.2 形态
        2.2.1 成虫
        2.2.2 卵
        2.2.3 幼虫
        2.2.4 蛹
    2.3 生物学特性
    2.4 进化关系
    2.5 讨论
第三章 仁扇舟蛾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
        3.1.2 扫描电镜样品制备与照片处理
        3.1.3 感器的鉴定与命名
        3.1.4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仁扇舟蛾触角的一般形态
        3.2.2 分月扇舟蛾触角感器的类型及其特征
    3.3 讨论
第四章 仁扇舟蛾取食诱导杨树抗性 cDNA文库的构建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杨树叶片总 RNA 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4.2.2 双链 cDNA 的合成和鉴定
        4.2.3 双链 cDNA 的分级分离
        4.2.4 cDNA 与载体最佳连接比例的确定及未扩增文库的滴度测定
        4.2.5 文库重组克隆效率的确定
        4.2.6 文库的扩增及滴度测定
    4.3 讨论
        4.3.1 关于杨树叶片总 RNA 的提取
        4.3.2 关于仁扇舟蛾取食杨树叶 cDNA 文库的质量评价
第五章 全文总结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7)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区别及其进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分布
    1. 1 分月扇舟蛾
    1. 2 仁扇舟蛾
2 形态
    2. 1 成虫
    2. 2 卵
    2. 3 幼虫
    2. 4 蛹
3 生物学特性
4 进化关系
5 讨论

(8)通道绿化林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绿化林木害虫种类及寄主的调查
2 绿化林木主要害虫种类、常见寄主及发生规律
    2.1 主要害虫种类及常见寄主
    2.2 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
        2.2.1 杨扇舟蛾Clostera anachoreta (Fabricius) [1]
        2.2.2 茶袋蛾Clania minuscula Butler[2]
        2.2.3 山东广翅蜡蝉Ricania shantungensis Chouet Lu[3]
        2.2.4 矩瘤蛎蚧Eucornuaspis machili (Maskell)
        2.2.5 樟白轮盾蚧Aulacaspis yabunikkei Kuwana[4]
        2.2.6 红蜡蚧Ceroplastes rubens Maskell[5]
3 综合治理措施
    3.1 预测预报
    3.2 营林技术
    3.3 天敌保护
    3.4 药剂防治

(9)杨扇舟蛾生殖生物学观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虫源
    1.2 雌雄鉴别
    1.3 成虫羽化交尾
    1.4 成虫产卵及卵孵化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雄比例
    2.2 成虫羽化交尾
    2.3 产卵及卵孵化率
    2.4 成虫寿命
3 结论与讨论

(10)特异性杀虫剂等防治杨树主要害虫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1.2 试验材料
    1.3 试验方法
    1.4 计算公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引诱植物引诱桑天牛成虫效果测定
        2.1.1 桑天牛主要生物学特性及雌雄成虫形态区别
        2.1.2 不同引诱植物引诱桑天牛成虫的频次测定
        2.1.3 不同引诱植物桑天牛成虫补充营养量测定
    2.2 16%虫线清喷雾防治杨树桑天牛成虫试验
        2.2.1 试验区桑天牛虫情调查
        2.2.2 16%虫线清300倍液喷雾防治试验
        2.2.3 16%虫线清防治桑天牛成虫致死取食量记录
    2.3 8%绿色威雷300倍液喷雾防治杨树桑天牛成虫试验
        2.3.1 8%绿色威雷300倍液喷雾防治桑天牛成虫死亡进度
        2.3.2 对照组桑天牛成虫死亡进度
    2.4 特异性杀虫剂喷雾防治杨小舟蛾幼试验
        2.4.1 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药防治杨小舟蛾的效果
        2.4.2 3%高渗苯氧威乳油5000倍液喷药防治杨小舟蛾的效果
        2.4.3 对照组杨小舟蛾的死亡进度
        2.4.4 高渗苯氧威乳油不同浓度防治效果比较
        2.4.5 结论与讨论
    2.5 特异性杀虫剂喷雾防治分月扇舟蛾幼试验
        2.5.1 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药防治分月扇舟蛾的效果
        2.5.2 3%高渗苯氧威乳油5000倍液喷药防治分月扇舟蛾的效果
        2.5.3 对照组分月扇舟蛾的死亡情况
        2.5.4 3%高渗苯氧威乳油不同浓度防治效果比较
        2.5.5 结论与讨论
    2.6 特异性杀虫剂喷雾防治黄翅缀叶野螟幼试验
        2.6.1 3%高渗苯氧威乳油4000倍液喷药防治黄翅缀叶野螟的效果
        2.6.2 3%高渗苯氧威乳油5000倍液喷药防治黄翅缀叶野螟的效果
        2.6.3 对照组黄翅缀叶野螟的死亡进度
        2.6.4 3%高渗苯氧威乳油不同浓度防治效果比较
        2.6.5 结论与讨论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宁波地区杨扇舟蛾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仁扇舟蛾嗅觉相关基因鉴定及GOBP2蛋白功能研究[D]. 顾天滋. 南京林业大学, 2019
  • [2]霍城垦区杨树食叶害虫种类及三种重要种类发生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研究[D]. 谭明军. 石河子大学, 2018(02)
  • [3]克拉玛依市林木病虫害调查及药剂防治试验[D]. 林魏巍.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4]中国森林保护学科发展历程研究[D]. 曾凡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6(02)
  • [5]杨树食叶害虫杨舟蛾生物控制技术研究及应用[J]. 徐福元,徐明,刘云鹏,解春霞,郑华英,高悦. 江苏林业科技, 2015(01)
  • [6]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及其诱导杨树抗性文库的构建[D]. 刘群. 南京林业大学, 2014(04)
  • [7]分月扇舟蛾与仁扇舟蛾的形态学和生物学区别及其进化关系[J]. 刘群,常虹,陈娟,郝德君. 林业科学, 2014(01)
  • [8]通道绿化林主要害虫及防治技术研究[J]. 王菊英,沈强,柳建定,李百万. 华东森林经理, 2011(03)
  • [9]杨扇舟蛾生殖生物学观测[J]. 刘满光,侯军铭,张秀红,韩会智,赵玉芬. 中国森林病虫, 2009(04)
  • [10]特异性杀虫剂等防治杨树主要害虫试验研究[D]. 王同生. 安徽农业大学, 2009(S1)


基因合成论文 病虫害防治论文 杨树论文 害虫论文 科普论文

上一篇:使用 SSR 标记分析玉米轮回选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下一篇:小麦类甜蛋白基因(TaTLP1)的克隆、定位及蛋白表达(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