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遗传育种在中国家禽生产中的应用与评价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遗传育种在中国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营[1](2021)在《鸡喙生长规律及佩戴眼罩和断喙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鸡喙具有采食、防卫和整理羽毛等作用,其生长发育受到遗传、环境、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集约化养殖条件下,与喙相关的行为(如啄羽、啄肛等)与家禽的健康状况、生产性能和福利水平密切相关。本文研究了皖南三黄鸡喙生长规律和上喙长转录组学情况,探索了防啄眼罩和断喙对地方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并利用RNA-seq技术分析了红外线断喙影响雏鸡生长发育的分子机理。(1)鸡喙生长发育研究。皖南三黄鸡上喙长随着日龄增加而增长,第1~21 d日绝对生长量最大,第112 d平均上喙长为17.25 mm,von Bertalanffy模型更适合拟合皖南三黄鸡上喙长的生长曲线,皖南三黄鸡上喙长与体重间呈极显着正相关。(2)鸡喙长转录组学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40日龄皖南三黄鸡长喙和短喙个体各3只进行分析,筛选到766个差异表达基因,在短喙组中631个基因表达上调,135个基因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粘蛋白型O-聚糖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果糖和甘露糖代谢等生物学功能,ALX1和WIF1基因可能参与鸡喙长的调控。(3)防啄眼罩对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将360只皖南三黄鸡随机分为3组,第1组在63 d佩戴防啄眼罩(PAD63d),第2组77 d佩戴防啄眼罩(PAD77d),第3组为对照组。防啄眼罩对皖南三黄鸡体重、肉用性能和肉品质无显着影响(P>0.05)。PAD63d和PAD77d组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PAD63d组第63~112 d的饲料转化率低于PAD77d组和对照组(P<0.05)。PAD63d组第63~112d日均耗料量最低,PAD77d组居中,对照组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PAD63d和PAD77d组的鸡走动行为较少,休息行为较多,背部和尾部羽毛状况较好(P<0.05)。PAD77d组每日步数低于对照组(P<0.05)。第91和112 d上喙长PAD63d组最长,对照组最短(P<0.05)。(4)红外线断喙对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将240只1日龄皖南三黄鸡随机分为红外线喙断喙组(IRBT)和对照组。IRBT组雏鸡第7和14d体重和22~28 d日均耗料量以及57~112 d饲料转化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IRBT组第21~112 d上喙长较短(P<0.05),4周龄啄斗行为显着降低,第112 d鸡背部和尾部羽毛状况较好(P<0.05)。(5)断喙对817肉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影响的研究。将648只1日龄817肉鸡分为红外线断喙组(IRBT)、热刀断喙组(HBBT)和对照组(NBT)。IRBT组鸡第7~35 d体重显着低于NBT组(P<0.05),第7~49 d体重低于HBBT组(P<0.05)。与NBT组相比,IRBT组雏鸡在15~21 d日均耗料量较低,而心脏指数和胸肌L*值较高(P<0.05)。NBT组雏鸡第28和49 d上喙长最长,HBBT组居中,IRBT组最短(P<0.05)。除脾脏指数较低外,HBBT对817肉鸡的生产性能、行为、肉用性能、内脏指数和肉品质无显着影响。(6)红外线断喙雏鸡肝脏转录组学研究。利用RNA-seq技术对7日龄红外线断喙817肉鸡肝脏组织进行了分析,筛选到632个差异表达基因,在IRBT组中289个基因表达上调,343个基因表达下调。ADH6、CYP11A1、CHRM3、SLC15A1、FBP2、FABP2、PCK1、MGAM、THRSP、CETP、PPP1R3G、ADIPOQ、ACACB、ABHD6、CCK等基因参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代谢调控,FGF13和FOS基因参与体重发育调控,PTCHD1基因参与行为调控,CCL4、CCR8、CCL19、STAT1和SOCS3等基因参与免疫系统调控。

王志成[2](2021)在《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候选基因挖掘》文中提出运动量与鸡生产性能和肉品质密切相关,然而鸡运动量难以度量,制约了对其分子机制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日均步行数做为度量鸡运动量的指标,探究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及其分子机制,开展了以下5个研究:(1)选取600只公母各半体重相似的1日龄皖南三黄鸡,通过脚环计步器记录10至16周龄日均步行数,探讨鸡生长过程中日均步行数的动态变化并分析性别及日龄对鸡日均步行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第12周龄和第13周龄的日均步行数相对稳定,保持在19000步以上,但是11周到14周龄日均步行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在15周龄和16周龄时,日均步行数都在20000步以上。不同性别中,公鸡日均步行数在各周均比母鸡多,尤其是在15和16周龄(P<0.05),同性别中,每周日均步行数没有明显差异(P>0.05)。因此,在10至16周龄期间性别对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的影响较大,而周龄对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无影响。(2)在112日龄时,根据日均步行数,分别对280只公鸡和280只母鸡进行排序,并分成高(HS)、中(MS)、低(LS)步行数三组,研究日均步行数对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胫骨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日均步行数的高低对皖南三黄鸡母鸡的体重没有明显影响(P>0.05),但HS组公鸡体重显着低于LS组公鸡体重(P<0.05);公鸡16周龄HS组冠长显着比MS、LS组冠长长(P<0.05),而胫长和胫围则显着低于MS、LS组(P<0.05);HS组的心脏指数明显高于MS、LS组(P<0.05),但HS组的腹脂率、蒸煮损失、剪切力及滴水损失显着低于LS组(P<0.05),其他屠体性能和肉品质之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血清生化指标方面,HS组鸡血清中葡萄糖(GLU)、总蛋白(TP)、甘油三脂(TG)和胆固醇(CHO)含量显着低于LS组,但高密度脂蛋白(HDL)显着高于MS、LS组(P<0.05);此外,日均步行数越高精子活力越高,精子畸形率越低。(3)采用ASReml v4.1软件,利用REML算法对G1代公鸡初生重、16周龄体重、日均步行数、冠长、冠高、胫长和胫围进行遗传参数估计。结果显示,除日均步行数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低(0.18)以外其他研究性状都属于中等遗传力性状(0.22~0.39)。此外,体重除了与平均日步行数之间呈中等负遗传相关(-0.20)以外,与其他性状之间呈正遗传相关。平均日步行数与胫长之间呈现较高的遗传相关(-0.37)。(4)选取高、低步行数两尾各4只112日龄的公鸡,对其胸肌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筛选到101个基因差异表达(q<0.05,|log2fold-change|>1),与低步行数鸡相比,高步行数胸肌中86个基因表达上调,15个基因表达下调。其中,ANKRD2、MUSTN1、MYOZ2、IFFBP5和HOPX五个基因与肌肉的生长发育、肌纤维类型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与鸡日均步行数性状密切相关。(5)利用高、低步行数各11只皖南三黄鸡为试验素材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以50kb作为窗口,25kb作为滑动步长计算每个窗口pi与Fst,取Fst以及Lpi/Hpi前1%的窗口作为受选择的区域。相对于低步行数组,高步行数组以Fst法共筛选出175个受选择基因,以Pi法共筛选出316个受选择基因,两种方法共筛选出39个重合的受选择基因。39个重合的受选择基因主要富集到钙调蛋白结合、氧化还原过程、细胞黏附分子结合、胰岛素分泌的调节等62个GO条目以及精氨酸-脯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和精氨酸生物合成等7个KEEG通路。其中,ASPM、NOS2、CADM2以及CAMKMT基因主要与能量代谢、肌肉的生长发育有关,同时,ASPM、NOS2基因参与的钙调蛋白结合通路可能是影响鸡日均步行数的重要通路。综上所述,在10至16周龄时性别是影响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的主要因素,增加日均步行数可以改善公鸡肌肉品质、精液品质以及公鸡胫骨强度。同时,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的遗传力属于中等偏低水平(0.18)。RNA-Seq揭示ANKRD2、MUSTN1、MYOZ2、IFFBP5和HOPX五个基因在肌肉的生长发育、肌纤维类型转化中具有重要作用,可能与鸡日均步行数性状密切相关。全基因组选择分析方法(Fst和Pi)揭示,在高步行数组中ASPM、NOS2、CADM2以及CAMKMT基因受到正选择,可能是鸡日均步行数性状的候选基因。

邢伟杰,潘亚东,金波,李尚民,范建华,蒋一秀,赵华轩,窦新红[3](2020)在《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业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物联网技术作为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的代表,近年来发展速度迅猛,在农业生产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综述了我国畜禽编码标准与标识的发展现状,以及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业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进展,分析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我国家禽养殖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王统苗[4](2020)在《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鸭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经过长期的保护与开发利用,部分资源存在遗传多样性衰减、品种血统混杂等现象。为了加强鸭遗传资源保护,支持和引导鸭遗传资源监测评估。本研究以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福建)15个鸭遗传资源为试验材料,测量其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及逐步回归分析,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分析它们的群体结构及进行品种鉴定。接着选用我国6个小体型鸭品种,通过STR分型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特异性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15个鸭遗传资源内体重和部分体尺性状多样性丰富,其中缙云麻鸭体重变异系数最大,为12.81%;不同类型鸭资源的体重与体尺性状间存在显着相关,特别是大体型鸭品种,如巢湖鸭和吉安红毛鸭,体重与体尺性状之间存在强相关性;通过体重与部分体尺指标的回归分析,建立了 15个鸭遗传资源体重回归方程;将本研究中鸭遗传资源与中国家禽品种志(1984年)和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2006年)上的同一鸭品种的体重和体尺比较发现,金定鸭与攸县麻鸭等体重、体斜长等指标有明显改进,保种效果较好。综上,经过长期的保护,15个鸭遗传资源保持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2、通过PCA分析、群体结构分析、系统发育树分析发现,15个鸭遗传资源的遗传分化相似,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麻旺鸭单独聚为一类,攸县麻鸭、山麻鸭和缙云麻鸭聚为一类;连城白鸭、莆田白鸭和莆田黑鸭聚为一类;三穗鸭和金定鸭聚为一类;绍兴鸭、吉安红毛鸭、龙胜翠鸭、中山麻鸭、巢湖鸭聚为一类,褐色菜鸭聚为一类;通过对重测序数据筛选发现存在于特定群体中的47个SNP,将这些SNP进行组合可以鉴别不同鸭遗传资源。3、使用Microsatellite-Toolkit软件统计6个小体型鸭品种在10个微卫星位点上的等位基因数、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结果发现所有微卫星位点在这6个鸭品种中都是中高度多态位点(0.25<PIC<1.00),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6,观察杂合度为0.443;利用DA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图显示,金定鸭先与山麻鸭聚为一类,然后和荆江鸭、连城白鸭聚为一类,再与攸县麻鸭聚为一类,广西小麻鸭单独聚为一类。选用4对具有共有基因型的微卫星位点,构建鸭品种鉴定柱形图,根据基因型频率的不同,将不同位点进行组合可以区分这6个鸭品种。10对微卫星位点在6个鸭品种中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程度适中,用其进行品种特异性鉴定具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综上,对15个鸭遗传资源体重和体尺性状进行测量,为鸭遗传育种提供基础数据;通过全基因组重测序挖掘存在于15个鸭遗传资源的特定SNP,利用其鉴别不同鸭群体;利用10个微卫星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发现,6个小体型鸭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变异程度适中;利用共有基因型频率的不同,构建鸭品种鉴定柱形图,通过几个位点组合可以有效鉴别6个小体型鸭品种。

李庆山[5](2020)在《麻公鸡慢羽亚型的羽毛发育与体重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鸡的快慢羽性状是描述初生雏鸡羽毛生长速度的性状,由性染色体上4个等位基因(Kn、Ks、K、k)和常染色体上3个等位基因(T、ts、t)控制,影响主翼羽、覆主翼羽、尾羽的生长。因快慢羽等位基因作用的不同,构成了快慢羽雏鸡羽毛表型的多样性。在雏鸡出壳24 h内,可用肉眼自别雌雄。根据主翼羽和覆主翼羽相对差值,将快羽分为2类亚型:R1型(主翼羽比覆主翼羽长5 mm以上)和R2型(主翼羽比覆主翼羽长2-5 mm);慢羽分为6类亚型:微长型L1(覆主翼羽比主翼羽短2 mm以内)、等长型L2(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等长)、微长型L3(覆主翼羽比主翼羽长2 mm以内)、倒长型L4(覆主翼羽比主翼羽长2 mm以上)、未出型L5(主翼羽未长出),未出型L6(主翼羽、覆主翼羽均未长出)。快慢羽性状属于伴性遗传,广泛应用于羽速的自别雌雄。纯合(以下简称“Ho”)慢羽公鸡(ZKZK)与杂合(以下简称“He”)慢羽公鸡(ZKZk)K基因的剂量效应不同,其羽毛生长存在差异,研究其羽毛生长规律有助于进一步构建高效的自别雌雄体系以及标准化的生产管理。本研究首次基于慢羽6种亚型分类方法,探究了清远麻鸡M系纯合慢羽公鸡(QYM)与天农麻鸡商品代慢羽公鸡(TNM)主翼羽生长、覆主翼羽生长、尾羽生长、主翼羽成熟性能及体重增长6方面工作,其结果如下:1、观测0-42日龄QYM与TNM各亚型主翼羽生长。结果表明,生长速度符合:L1>L2>L3>L4>L5>L6。QYM与TNM各亚型主翼羽生长高峰分别出现在3周龄和2-4周龄。主翼羽绝对生长曲线呈钟状对称正态曲线,相对生长曲线均呈(反)抛物线形,均符合一般性状生长规律。2、观测0-42日龄QYM与TNM各亚型覆主翼羽生长。结果表明,1-2周龄未出型Ho L6最短,3-6周龄发生转置为最长的亚型。1-6日龄各亚型生长迅速,7日龄后迅速下降,21日龄后趋势平稳,L6生长高峰出现在2周龄。相对生长曲线均呈(反)抛物线形,符合一般生长规律;绝对生长曲线呈指数函数形式。3、以第3根和第4根主翼羽与覆主翼羽相对差值为代表进行快慢羽雌雄鉴别切实可行。慢羽亚型公鸡精确鉴定以出雏后24小时内最佳;QYM和TNM慢羽羽型精确鉴定时间分别为1-5日龄与1-3日龄。4、观测0-11周龄QYM与TNM各亚型尾羽生长。结果表明,生长速度符合:L1>L2>L3>L4>L5>L6。5、观测4-11周龄QYM和TNM慢羽各亚型公鸡主翼羽成熟数量、首次羽毛成熟的周龄及更换。结果表明,L1、L2和L3羽毛成熟性能最好,未出型L6较差,此现象与羽毛成熟速度有关。6、QYM与TNM公鸡主翼羽与体重生长相关程度优于尾羽。本研究从不同基因型方面探究了慢羽各亚型公鸡主翼羽、覆主翼羽和尾羽生长、主翼羽成熟性能及体重生长规律,提出了羽毛生长、羽毛成熟性能及体重增长优良的亚型,为清远麻鸡慢羽公鸡精准表型选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郑煜明[6](2020)在《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浦东鸡是我国着名的优质鸡品种,在上世纪末受到快大型肉鸡的冲击一度退出市场濒临灭绝。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优质鸡肉消费量与日俱增,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浦东鸡的品种价值和市场潜力再次突显。目前,杂交组合是优质鸡产业进行商品鸡育种的主要手段,而冷鲜鸡是优质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培育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的配套系并用于冷鲜销售与市场相契合。但目前对优质鸡肉质和微生物含量在冷鲜条件下变化规律的相关研究仍较为缺乏。本研究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选择仙居鸡、石歧杂鸡、清远麻鸡等地方优质鸡作为配套品种与浦东鸡构成四组三元杂交配套组合。通过配合力测定对二元杂交后代和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屠体性状、体尺性状、肉质性状等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和比较分析。并对4℃冷鲜和-20℃冷冻条件下优质鸡肉的肉质和菌落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浦东鸡和仙居鸡杂交起到了小型化和令开产日龄缩短的目的,培育到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120日龄公鸡活重小于2.5kg,母鸡小于2kg,屠宰率85%~90%,全净膛率62%~68%;(2)三元杂交后代90日龄时,石♂×(仙♂×浦♀)♀组合的活重更重,肌苷酸含量与其他组合商品鸡相近,在中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更大优势,而商品鸡120日龄时,麻♂×(仙♂×浦♀)♀组合的肌苷酸含量最高,公鸡活重也达到了1.9kg,母鸡达到了1.5kg,在慢速型优质肉鸡养殖生产中表现出了更大优势,且所有组合三元杂交后代腹脂率都远低于杂交子一代;(3)平养商品鸡的全净膛率要显着高于笼养商品鸡,其他测定指标没有显着差异;(4)抑菌处理后的优质鸡产品在4℃、保鲜膜包裹条件下,5天内肌肉嫩度、含水量不发生显着变化,菌落总数处于安全范围;(5)-20℃冷冻到4℃解冻后,优质鸡屠体胸肌含水率和剪切力显着下降。本研究获得了以浦东鸡为核心品种且适用于实际生产的配套组合,探究了优质鸡肉质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杂交组合选育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基本数据和重要参考,也为冷鲜优质鸡生产、销售企业以及管理部门制订产品货架期及监督管理标准提供基本数据参考。

曲亮[7](2019)在《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是衡量蛋品质好坏的重要指标,代表鸡蛋的新鲜程度,蛋壳颜色、暗斑、蛋形指数等蛋壳性状是鸡蛋最直观的外在表现,影响消费者选择和生产效益。为了研究影响蛋白高度、哈氏单位、蛋壳颜色、暗斑、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本研究以东乡绿壳蛋鸡和单冠白莱航鸡为亲本构建F2资源群体,利用600 K基因芯片对F2代1534只个体进行基因分型,运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技术对以上蛋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鸡性状的遗传规律,研究结果对解析蛋品质性状的遗传机制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如下:利用WOMBAT软件以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不同周龄遗传参数;观测蛋壳暗斑随保存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鸡蛋暗斑与温湿度、蛋品质的关系;利用Affymetrix600SNP array对F2代群体进行基因型分型,经APT、PLINK软件的质控、BEAGLE软件的基因型填充等操作;利用混合线性模型经GEMMA软件运行获得GWAS关联显着位点;利用Haploview软件对显着关联位点进行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LD)分析;利用BioMat对显着位点进行基因注释,对显着区域内基因进行 GO(Gene ontoloty)和 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分析;利用GCTA软件计算性状基于SNP的遗传参数及候选SNP对性状的贡献效应;分析显着SNP基因型的表型值。研究一: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ORKA蛋品质仪测定开产、32、36、40、44、48、52、56、60、66和72周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采集资源群体亲代、F1代、F2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数据,利用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蛋白质量遗传参数,对F2各个时期的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进行GWAS分析。结果发现:1、亲代绿壳蛋鸡群体蛋白高度3.81±0.83mm、哈氏单位65.50±7.47,白莱航鸡群体蛋白高度5.25±0.88mm、哈氏单位70.80±7.83,F1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略高于同周龄F2代。经单因素ANOVA分析,各周龄亲本、F1代与F2代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平均值存在显着差异(P<0.01)。2、多性状动物模型分析的固定效应包含批次和亲代品种效应,F2代资源群体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遗传力分别为0.17-0.30、0.14-0.30。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遗传力中等偏下,通过中长期选择才能有效获取遗传进展。3、基于SNP的遗传力结果显示,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的遗传力在0.15-0.35、0.15-0.31之间,遗传力最高的周龄均为32周龄,蛋白高度遗传力均比同一时期哈氏单位高;蛋白高度和哈氏单位在多个周龄上均表现出较强正相关,而遗传相关较低。4、单变量GWAS分析在1、2、4、7号染色体上鉴定到影响蛋白高度的QTL区间,其中以4号染色体最为重要,影响了多个时期的蛋白高度;单变量的GWAS分析仅筛选到1个SNP与44周龄哈氏单位显着相关。5、多变量GWAS分析中鉴定4号染色体为影响蛋白高度的重要区间,并鉴定到候选基因NCAPG和FGFBP1;筛选到影响部分时期蛋白高度的候选基因KPNA3、THSD7B、CDC25A 和 WDR48 等。研究二:蛋壳颜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利用分光光度色度系统(L、a、b)测定F2代资源群体自开产、32、36、40、44、48、52、56、60、66和72周龄计11个时期的蛋壳颜色值,分析粉壳蛋和绿壳蛋的表型变化和遗传参数,对各时期的不同蛋壳颜色分别进行单变量GWAS分析,并在显着位点最多时期对L、a、b进行多变量GWAS分析。结果发现:1、粉壳蛋和绿壳蛋均表现出随着周龄的增加L值变大,a值变小,b值变化无规律;粉壳蛋表现出L值与a值和b值极显着负相关,绿壳蛋表现出L值与a值极显着正相关,与b值极显着负相关。2、基于SNP的遗传力结果显示,粉壳蛋L、a、b值的遗传力在0.32-0.82之间,为中高遗传力,各时期的遗传相关均在0.5以上;绿壳蛋L、a、b值的遗传力在0.23-0.71之间,各时期的遗传相关大多在0.5以上。3、影响粉壳蛋蛋壳颜色的主效区域为20号染色体10.3-13.0Mb区间,筛选到候选基因SLC35C2、PCIF1和SLC12A5;微效多基因区域在1、6、9、12、15号染色体,筛选到候选基因MTMR3、SLC35E4等11个。4、影响绿壳蛋蛋壳颜色的主效区域在1号染色体61.1-68.5 Mb区间,筛选到候选基因 PIK3C2G、ABCC9、ITPR2、RAD52、TTLL12、SLCO1C1、SLCO1A2 等;次要QTL区域为9号染色体19.2-23.4 Mb,筛选到候选基因RARRES1和TM4SF4。5、粉壳蛋和绿壳蛋在蛋壳颜色的合成、转运和沉积过程中共享同样的调控机制,同时也受各自独特的遗传调控影响,其中溶质载体家族成员对两种蛋壳颜色的深浅均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三:蛋壳暗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分析40周龄F2群体鸡蛋暗斑与储存时间、温湿度、蛋品质的关系;分别对52周龄开产当天和储存7天的粉壳蛋和绿壳蛋暗斑进行GWAS分析。结果发现:1、暗斑随着储存天数增加更为严重;温度和湿度均影响暗斑的产生;粉壳蛋表现出颜色浅越容易出现暗斑,而绿壳蛋表现出颜色越深暗斑越严重,其他蛋品质与暗斑有表现正相关或负相关关系。2、绿壳蛋的暗斑在各时期均比粉壳蛋要严重;粉壳蛋和绿壳蛋产蛋当天暗斑遗传力为0.13和0.28,储存7天后暗斑遗传力为0.54和0.61。3、影响粉壳蛋产蛋当天暗斑的显着位点有7个,主要位于5号染色体24.1-24.3Mb和21号染色体21.9-22.1Mb区间上,储存7天无显着位点,在3、5、7、11、14、18有潜在显着关联位点,经注释筛选到候选基因SLC35C1、VPS18、SSU72、VWA1和ZNF507 等。4、影响绿壳蛋产蛋当天暗斑的位点有3个,主要位于2号染色体129.9-130.5Mb和5号染色体上49.4 Mb区间上,影响储存7天暗斑的显着位点主要位于3号染色体19.2和80.1 Mb、15号染色体33.3Mb、17号号染色体0.86 Mb区间上,筛选到候选基因 SLC25A32、RIMS2、HTR1B、RIMBP2、LYPLAL1、DIO3 等。研究四:蛋形指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测定了 F2代资源群体自开产至72周龄11个时期鸡蛋的长径和短径,并计算蛋形指数,分析蛋形指数在各周龄的变化;计算蛋形指数的遗传参数,并进行GWAS分析,结果如下:1、F2代资源群体各周龄蛋形指数多小于1.30,随周龄增大蛋形指数的变异系数越大。2、蛋形指数的遗传力在0.19-0.37之间,为中低遗传力,除开产日龄外其他各时期蛋形指数的遗传相关系数在0.8以上,表型相关在0.4以上。3、仅在32、44和48周龄鉴定到与蛋形指数显着或潜在关联SNP位点分别位于1号染色体67.1 Mb、3号染色体47.2 Mb、4号染色体16Mb、62.8-63.8Mb染色体上,多变量GWAS分析鉴定到在1、2、4和17号有25个SNP与蛋形指数潜在关联,筛选到 ZDHHC2、SCG2、COG5、ABCC9、UST 和 GPR107 等候选基因。

王克文[8](2019)在《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京红系蛋鸡是我国峪口禽业公司自主培育的褐壳蛋鸡配套系品种。本研究以京红系蛋鸡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周龄体重、胫长和产蛋阶段的产蛋率、蛋品质等性状,建立生长发育模型,预测京红系蛋鸡的生长趋势,旨在探索开产前达到最佳生长发育体格和生长发育性状对产蛋性能的影响。这对京红蛋鸡遗传育种、营养试验、鸡场管理和生产系统分析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本试验探究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通过测定560只0-17周龄京红系蛋鸡的体重、体尺,并且建立非线性数学模型,通过选用了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三种模型来描述动物生长发育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最后选出适合京红系蛋鸡的一种最佳模型。(2)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通过测定记录560只19-72周龄同一批京红系蛋鸡的开产日龄、全期产蛋数、蛋重数据,采用遗传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产蛋率的重要因素。(3)本试验研究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与蛋品质相关性,通过连续收集560只同一批次的京红蛋鸡在42周龄时每个个体3d所产鸡蛋,进行蛋品质测定,采用多元相关分析,与0-17周龄测定的体重、胫长进行相关分析,找出影响蛋品质的重要因素。结果:(1)运用Logistic、Gompertz和Bertalanffy 3种非线性数学模型分别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和体重进行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体重的生长曲线,根据Gompertz模型得到的京红系蛋鸡体重生长曲线方程为Y=1731×e-4.067exp(-0.187t),拐点体重为637.123g、拐点周龄为7.502周和最大周增量为119.142g。Logistic模型能更好地拟合京红系蛋鸡胫长的发育曲线。根据Logistic模型得到的京红蛋鸡胫长发育曲线方程为Y=101.029/(1+2.098×e-0.271t),拐点胫长为5.051cm、拐点周龄为3.953周和最大周增长为0.684 cm。(2)通过对“峪口京红1号”不同阶段体重和胫长与父母代蛋种鸡后期生产性能的研究,结果表明:6周体重与300天平均蛋重的遗传相关为0.217(P<0.05)、与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198(P<0.05)。可以证明6周龄前后是培育体格硕壮、发达内脏的后备母鸡的重要时期。3周龄胫长对6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216(P<0.05)、17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77(P<0.01)。6周龄胫长与17周龄胫长的遗传相关为0.347(P<0.01)、72周入舍鸡产蛋数的遗传相关为0.241(P<0.05)。(3)对京红系蛋鸡的生长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等性状间的18个变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周龄胫长与6周龄、17周龄胫长极显着相关(P<0.01),6周龄胫长与蛋重显着相关(P<0.05),3周龄体重对蛋白高度、蛋壳强度影响极显着(P<0.01),17周龄体重对蛋黄颜色、蛋重影响显着(P<0.01)。结论:(1)运用3种模型对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曲线拟合和分析,Gompertz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体重的拟合效果最佳,Logistic模型对0-17周龄京红系蛋鸡胫长的拟合效果最佳。(2)蛋鸡育雏育成阶段的生长发育与全期产蛋性能密切相关,通过数据分析可看出3周龄体重和6周龄胫长对开产日龄、300天蛋重、72周龄入舍鸡产蛋数、蛋壳强度,蛋白高度,蛋重影响程度较大,说明这两个阶段对京红系蛋鸡的产蛋率和蛋品质影响程度最大。由于蛋鸡的体尺性状与生长性状通常直接或间接影响其生产性能,故今后可以在生长早期抓住主要性状,为京红系蛋鸡的育种和生产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白优,张勇,骆科印,王现科,陆静,莫先艇,黄明捷,何琦[9](2018)在《乌蒙凤鸡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及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乌蒙凤鸡的生长发育规律,本研究以Logistic和Gompertz 2种非线性生长模型对乌蒙凤鸡体重及胫长进行拟合分析。结果表明:Gompertz模型在估计乌蒙凤鸡母鸡体重生长规律上效果更优,该模型拐点周龄为3.49周,拐点体重为753.84 g;Logistic模型在拟合乌蒙凤鸡胫长方面效果更优,拐点周龄为2.32周,拐点胫长为4.26 cm。这说明即使对同一品种的不同性状,其适用的最优模型也存在差别。

管红尔[10](2018)在《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旨在研究广元灰鸡纯繁及其杂交组合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为广元灰鸡商业化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研究收集广元灰鸡♀×与隐性白羽肉鸡♂杂交组合(WG)、广元灰鸡♀×禽雁6号♂杂交组合(PG)以及广元灰鸡纯繁组(GG)各500枚蛋,孵化并饲养于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四川天冠生态农牧有限公司养殖场,并且三个组合在饲养管理水平上保持一致,于90、120、150日龄对其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进行测定。结果如下:(1)羽色统计:三个组合中均是灰羽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是黑羽和麻羽。WG、PG、GG三个组合的灰羽比例分别是38.33%、42.00%、61.36%,GG组合的灰羽比例最高。(2)繁殖性能:三个组合的受精率均达到了87%以上,受精蛋孵化率、健雏率也都达到了90%以上。WG组合的开产日龄最早,开产体重值最大为1882.55g,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合。(3)生长性能:在1-28日龄时,三个组合增重差异均不显着。随着饲养日龄的增长,在28日龄后,WG组合的生长速度显着高于其他两个组合;PG和GG之间的差异不显着。(4)体尺性状:三个组合的体尺性状均随着日龄增长而逐渐增加,在150日龄时为最大值。其中,WG组合各个阶段的值均大于其他两个组合;PG和GG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无显着差异。(5)屠宰性能:90、120、150日龄WG和PG两个组合的屠宰率都在80%以上。150日龄时,GG组合母鸡的屠宰率仅有75.57%。总体来说,屠宰性能的各个指标均是WG大于PG大于GG,公鸡大于母鸡。腹脂率也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且母鸡大于公鸡。(6)肉品质:90、120、150日龄PG和GG两个组合各个日龄的含水量均在70%-75%。90、120日龄WG均低于70%;干物质含量则与粗水分含量相反。三个组合在90日龄时,肌肉的L值、a值和b值都为最大值,在150日龄时为最小值,且公鸡大于母鸡,腿肌大于胸肌;综合来看,三个组合在120日龄时L值最为适中,a值和b值也适中,肉色较优。随着日龄的增长,胸肌、腿肌的PH值均呈上升趋势,且公鸡大于母鸡,腿肌值大于胸肌,肌肉pH值均在6.0-6.5之间,三个组合之间差异不显着,且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pH值均呈下降趋势。随着日龄的增长,WG组合与PG组合胸肌、腿肌的粗脂肪含量逐渐下降,GG组合呈上升趋势;且GG大于WG和PG,公鸡值均大于母鸡,腿肌值大于胸肌。粗蛋白含量随着日龄的增长,三个组合胸肌、腿肌值均呈下降趋势,胸肌大于腿肌,公鸡大于母鸡,GG均大于WG和PG。剪切力随着日龄的增长呈上升趋势,且腿肌值均大于胸肌,公鸡大于母鸡,WG大于PG大于GG。肌苷酸含量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同一日龄时,母鸡均大于公鸡,腿肌值大于胸肌,PG大于WG大于GG。氨基酸含量也随着日龄的增长而增加,在150日龄时,三个组合的肉质鲜味最佳。同一日龄时,胸肌值大于腿肌,公鸡值大于母鸡;在氨基酸总量和最具鲜味物质的谷氨酸含量方面,WG大于PG大于GG。综合以上结果,PG组合较优,符合本试验的目的。既使广元灰鸡的生长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也使广元灰鸡的肉质得到了较好的保留。

二、遗传育种在中国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遗传育种在中国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鸡喙生长规律及佩戴眼罩和断喙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1.1 鸡喙形态结构和化学成分
        1.1.1 鸡喙的形态结构
        1.1.2 鸡喙的化学成分
    1.2 鸡喙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
        1.2.1 鸡喙生长发育
        1.2.2 鸡喙生长发育影响因素
    1.3 鸡喙的生物学功能
        1.3.1 采食行为和饮水行为
        1.3.2 啄斗行为
        1.3.3 修饰行为
    1.4 防啄装置和断喙对鸡喙生物学功能和生产的影响
        1.4.1 防啄装置对鸡喙生物学功能和生产的影响
        1.4.2 断喙对鸡喙生物学功能和生产的影响
    1.5 RNA-seq技术及其在家禽研究中的应用
        1.5.1 RNA-seq技术简介
        1.5.2 RNA-seq技术在家禽研究中的应用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一章 鸡喙生长发育研究
    1.1 引言
    1.2 材料与方法
        1.2.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1.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1.2.3 生长曲线模型
        1.2.4 统计分析
    1.3 结果与分析
        1.3.1 皖南三黄鸡上喙长生长发育
        1.3.2 生长曲线数学模型拟合分析
        1.3.3 皖南三黄鸡上喙长与体重的关系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章 鸡喙长转录组学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总RNA提取
        2.2.4 cDNA文库构建
        2.2.5 测序及数据处理
        2.2.6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2.3.2 测序数据比对分析
        2.3.3 基因表达量
        2.3.4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2.3.5 差异表达基因GO和 KEGG分析
        2.3.6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防啄眼罩对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3.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3.2.3 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生长发育性能
        3.3.2 上喙长
        3.3.3 行为和行走步数
        3.3.4 羽毛状况评分
        3.3.5 肉用性能、内脏器官指数和肉品质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红外线断喙对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4.2.2 测定指标与方法
        4.2.3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生长发育性能
        4.3.2 喙部特征和鸡喙角质层脱落情况
        4.3.3 行为观察
        4.3.4 羽毛状况评分
        4.3.5 肉用性能、内脏器官指数和肉品质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断喙对817 肉鸡生产性能、喙长和行为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动物分组与饲养管理
        5.2.2 测定指标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生长发育性能
        5.3.2 上喙长
        5.3.3 行为观察
        5.3.4 肉用性能、内脏器官指数和肉品质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红外线断喙雏鸡肝脏转录组学分析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动物与样本采集
        6.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6.2.3 总RNA提取和cDNA文库构建
        6.2.4 测序及数据处理
        6.2.5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6.3 结果与分析
        6.3.1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6.3.2 测序数据比对分析
        6.3.3 基因表达量
        6.3.4 差异表达基因鉴定
        6.3.5 差异表达基因GO分析
        6.3.6 差异表达基因KEGG分析
        6.3.7 蛋白网络互作分析
        6.3.8 差异表达基因qRT-PCR验证
    6.4 讨论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候选基因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鸡运动量的研究进展
        1.1.1 鸡运动量的影响因素
        1.1.2 运动量对鸡生长性能的影响
        1.1.3 运动量对骨骼肌发育及肉品质的影响
    1.2 RNA-Seq技术
        1.2.1 RNA-Seq简介
        1.2.2 RNA-Seq优势
        1.2.3 RNA-Seq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1.3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
        1.3.1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简介
        1.3.2 基因组重测序在鸡上的应用
    1.4 遗传参数估计
        1.4.1 遗传力的概念及估计方法
        1.4.2 遗传力在家禽生产中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第二章 性别及日龄对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的影响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日龄与平均日步行数的关系
        2.2.2 公母鸡平均日步行数的比较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日均步行数对皖南三黄鸡生产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胫骨强度的影响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3.1.2 试验分组
        3.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3.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3.1.5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日均步行数对生长性能的影响
        3.2.2 日均步行数对鸡冠和体尺的影响
        3.2.3 日均步行数对屠体性能的影响
        3.2.4 日均步行数对肉品质的影响
        3.2.5 日均步行数对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3.2.6 日均步行数对胫骨强度的影响
        3.2.7 日均步行数对精液品质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及其他性状的遗传参数估计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4.1.2 家系组建
        4.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4 测定指标和方法
        4.1.5 遗传参数估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表型描述性统计结果
        4.2.2 16 周龄日均步行数及遗传参数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RNA-seq技术挖掘影响鸡日均步行数性状的功能基因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5.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5.1.3 总RNA提取
        5.1.4 总RNA样品检测
        5.1.5 文库构建
        5.1.6 测序及数据处理
        5.1.7 差异基因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质量检测结果
        5.2.2 测序数据质量情况
        5.2.3 测序数据比对情况
        5.2.4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5.2.5 差异表达基因生物学功能分析
        5.2.6 qRT-PCR结果验证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全基因组重测序技术挖掘影响鸡日均步行数性状的候选基因
    引言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动物
        6.1.2 血样采集
        6.1.3 主要仪器与试剂
        6.1.4 鸡基因组提取
        6.1.5 DNA检测
        6.1.6 测序
        6.1.7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DNA质量检测
        6.2.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情况
        6.2.3 SNP检测结果统计
        6.2.4 选择清除分析
    6.3 讨论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3)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业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家禽编码标准与标识
2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家禽养殖业中的应用
    2.1 在舍内环境调控中的应用
    2.2 在生产管理中的应用
    2.3 在质量安全监管中的应用
    2.4 在疫病监测中的应用
3 面临的主要问题
    3.1 个体编码标准缺乏顶层设计
    3.2 系统建设成本过高
    3.3 技术和产品不够成熟
    3.4 养殖人员的专业知识不足
    3.5 缺乏政府相关政策支持
    3.6 缺乏全国性大数据平台
4 展望

(4)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本研究所用鸭遗传资源简介
    1.3 微卫星标记
        1.3.1 微卫星概述
        1.3.2 微卫星标记优点
        1.3.3 微卫星标记的局限性
        1.3.4 微卫星分型技术
        1.3.5 STR标记在畜禽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1.4 畜禽品种鉴定的概述
        1.4.1 形态学标记
        1.4.2 细胞学标记
        1.4.3 生化标记
        1.4.4 DNA分子标记技术
        1.4.5 微卫星标记在生物品种鉴定中的应用
    1.5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地方鸭遗传资源体重和体尺性状测定及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测量工具
        2.1.3 测定指标
        2.1.4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鸭品种体重与体尺各项基本参数
        2.2.2 鸭品种体重、体尺相关性分析
        2.2.3 体尺对体重指标的回归分析(逐步回归分析)
        2.2.4 部分鸭品种体重和体尺性状与中国家禽品种志比较
    2.3 讨论
        2.3.1 体重与体尺指标的特征
        2.3.2 体重与体尺相关性分析
第3章 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不同鸭遗传资源群体结构分析及品种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血液DNA提取
        3.1.3 全基因组重测序
    3.2 结果分析
        3.2.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3.2.2 群体结构分析
        3.2.3 品种鉴定
    3.3 讨论
        3.3.1 15个鸭遗传资源群体结构关系分析
        3.3.2 15个鸭遗传资源的系统发生关系
        3.3.3 15个鸭遗传资源鉴定
第4章 我国6个小体型鸭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样本采集
        4.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1.3 DNA提取
        4.1.4 溶液配制
        4.1.5 PCR反应体系及引物设计
        4.1.6 PCR产物检测
        4.1.7 STR分型测序
        4.1.8 统计原理与基因型判定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4.2.2 PCR扩增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
        4.2.3 10对荧光引物的最优化反应条件
        4.2.4 荧光PCR产物的STR分型
        4.2.5 所选微卫星座位的遗传参数
        4.2.6 引物在单个群体中的群体遗传学参数
        4.2.7 F统计量
        4.2.8 单个群体的遗传学参数分析
        4.2.9 遗传距离及其初步应用
        4.2.10 群体结构分析
        4.2.11 利用特有等位基因型进行品种鉴定
        4.2.12 利用共有基因型频率进行品种鉴定
    4.3 讨论
        4.3.1 各群体的样本含量
        4.3.2 群体遗传学参数与遗传距离
        4.3.3 Structure程序分析
        4.3.4 品种鉴定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麻公鸡慢羽亚型的羽毛发育与体重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羽速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
    1.2 羽速研究进展
        1.2.1 羽速分型标准
        1.2.2 慢羽亚型数量分布
        1.2.3 羽速与羽毛生长发育
        1.2.4 羽速与羽毛成熟度
        1.2.5 羽速与体重增长
    1.3 羽速基因研究进展
    1.4 清远麻鸡选育概况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麻鸡慢羽不同亚型公鸡羽毛生长的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饲养管理
        2.1.3 测定内容
        2.1.4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7 日龄慢羽公鸡翼羽生长曲线研究
        2.2.2 1-7 日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差值分析
        2.2.3 1-6 周龄慢羽公鸡翼羽生长曲线研究
        2.2.4 1-6 周龄主翼羽和覆主翼羽差值分析
        2.2.5 麻鸡慢羽公鸡尾羽生长曲线研究
    2.3 讨论
        2.3.1 慢羽公鸡主翼羽生长
        2.3.2 慢羽公鸡覆主翼羽生长
        2.3.3 慢羽公鸡翼羽差值
        2.3.4 慢羽公鸡尾羽生长
    2.4 小结
第三章 清远麻鸡慢羽公鸡不同亚型通管性能的分析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动物
        3.1.2 饲养管理
        3.1.3 测定内容
        3.1.4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慢羽公鸡主翼羽通管数研究
        3.2.2 慢羽公鸡主翼羽首次通管周龄
        3.2.3 慢羽公鸡主翼羽更换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慢羽公鸡早期体重生长相关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动物
        4.1.2 饲养管理
        4.1.3 测定内容
        4.1.4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慢羽公鸡各亚型累积生长
        4.2.2 慢羽公鸡各亚型绝对生长
        4.2.3 慢羽公鸡各亚型相对生长
        4.2.4 慢羽公鸡体重、PF4 和TF生长相关研究
    4.3 讨论
        4.3.1 慢羽公鸡各亚型体重生长
        4.3.2 慢羽公鸡体重与PF4 和TF生长相关性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6)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中国优质肉鸡产业
        1.1.1 优质肉鸡的概念和特征
        1.1.2 优质肉鸡产业概况
    1.2 优质肉鸡杂交组合选育
        1.2.1 肉鸡育种方法
        1.2.2 杂交组合选育
        1.2.3 我国优质鸡杂交组合选育工作进展
    1.3 浦东鸡及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1.3.1 浦东鸡
        1.3.2 配套系相关地方鸡品种
    1.4 冷鲜鸡及其产业发展趋势
        1.4.1 肉鸡交易方式
        1.4.2 我国冷鲜鸡产业发展情况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设计和技术路线
        2.1.1 杂交配套组合
        2.1.2 杂交后代的性能测定
        2.1.3 鸡屠体冷鲜及冷冻实验
        2.1.4 技术路线
    2.2 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鸡只饲养管理方法
        2.3.1 笼养
        2.3.2 平养
    2.4 鸡只屠宰及胴体处理
    2.5 屠体性状和体尺外貌表型的测定
        2.5.1 屠体性状
        2.5.2 体尺外貌表型
    2.6 肉质性状测定
    2.7 菌落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APC)测定
    2.8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杂交组合二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3.1.1 二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及体重增长情况
        3.1.2 二元杂交后代母鸡产蛋记录
        3.1.3 100 日龄及120 日龄二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3.1.4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孵化情况
    3.2 杂交组合三元杂交后代性能测定
        3.2.1 三元杂交后代仔鸡体重增长情况
        3.2.2 9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3.2.3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屠宰测定结果
        3.2.4 120 日龄三元杂交后代(平养)屠宰测定结果
    3.3 优质鸡胴体的冷鲜保藏和冷冻储存
        3.3.1 冷鲜保藏
        3.3.2 冷冻储存
4 讨论
    4.1 配套系三元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和生产前景
    4.2 优质鸡肉质及菌落总数在冷鲜条件下的变化规律
5 结论
6 结束语
    6.1 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蛋白性状及遗传机制
        1.1 蛋白品质
        1.2 影响蛋白品质因素
        1.3 蛋白性状遗传机制研究
        1.3.1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研究
        1.3.2 蛋白性状遗传定位研究
    2 蛋壳颜色及遗传机制
        2.1 蛋壳的形成
        2.2 蛋壳颜色的成分
        2.3 蛋壳颜色的测量方法
        2.4 蛋壳颜色的影响因素
        2.4.1 品种因素
        2.4.2 遗传因素
        2.4.3 周龄因素
        2.4.4 营养因素
        2.4.5 其他因素
        2.5 蛋壳颜色的遗传机制
        2.5.1 蛋壳颜色的遗传参数研究
        2.5.2 蛋壳颜色的遗传定位研究
        2.5.3 绿壳蛋遗传机制研究
    3 暗斑性状及遗传机制
        3.1 暗斑的形成
        3.2 暗斑的影响因素
        3.2.1 暗斑形成的外部因素
        3.2.2 暗斑形成的遗传因素
        3.3 暗斑与蛋品质关系
        3.4 改善暗斑的技术措施
    4 蛋形指数及遗传机制
        4.1 蛋形指数的概念
        4.2 蛋形指数与生产性能关系
        4.3 蛋形指数的影响因素
        4.4 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
        4.4.1 蛋形指数的遗传参数研究
        4.4.2 蛋形指数的遗传定位研究
    5 全因组关联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5.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5.2 鸡全基因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5.2.1 芯片发展
        5.2.2 研究进展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1.2 资源群体构建
        1.1.3 试验群体饲养管理
        1.2 蛋白性状测定
        1.2.1 测定时间
        1.2.2 测定方法
        1.2.3 表型数据正态性检验及转换
        1.3 试验方法
        1.3.1 主要仪器和试剂
        1.3.2 基因组DNA提取
        1.3.3 基因组DNA含量和纯度的测定
        1.4 遗传参数统计方法
        1.5 GWAS分析统计方法
        1.5.1 基因分型和质控
        1.5.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5.3 连锁不平衡分析
        1.5.4 性状遗传力分析和标记效应计算
        1.5.5 基因注释
    2 结果
        2.1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2.2 F2代蛋白性状表型和基于SNP遗传参数分析
        2.3 蛋白性状GWAS分析
        2.4 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3 讨论
        3.1 蛋白品质的指标评定
        3.2 蛋白性状遗传参数分析
        3.3 影响蛋白性状遗传机制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蛋壳颜色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蛋壳颜色测定
        1.2.1 表型数据测定时间
        1.2.2 测定指标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40周龄蛋壳颜色GWAS分析
        2.2 蛋壳颜色表型分析
        2.3 蛋壳颜色遗传参数分析
        2.4 粉壳蛋蛋壳颜色GAWS分析
        2.4.1 单变量GWAS分析
        2.4.2 多变量GWAS分析
        2.4.3 基因注释分析
        2.4.4 LD和SNP效应分析
        2.4.5 SNP表型值分析
        2.5 绿壳蛋蛋壳颜色GWAS分析
        2.5.1 单变量GWAS分析
        2.5.2 多变量GWAS分析
        2.5.3 基因注释分析
        2.5.4 LD和SNP效应分析
        2.5.5 SNP表型值分析
    3 讨论
        3.1 蛋壳颜色表型和遗传参数分析
        3.2 影响粉壳蛋蛋壳颜色的GWAS分析
        3.3 绿壳蛋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 影响蛋壳性状的主效区域及主要家族
    4 小结
第四章 蛋壳暗斑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暗斑测定
        1.2.1 暗斑表型数据采集方法
        1.2.2 蛋壳暗斑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影响蛋壳暗斑的外部因素分析
        2.1.1 不同蛋壳颜色对暗斑影响
        2.1.2 不同温湿度对暗斑形成的影响
        2.1.3 暗斑与蛋品质间关系
        2.2 不同蛋壳颜色表型值和遗传参数
        2.3 粉壳蛋暗斑GWAS分析
        2.3.1 GWAS分析
        2.3.2 LD分析
        2.3.3 SNP效应和基因注释
        2.4 绿壳蛋暗斑GWAS分析
        2.4.1 GWAS分析
        2.4.2 SNP效应和基因注释
    3 讨论
        3.1 暗斑影响因素分析
        3.2 蛋壳暗斑形成的遗传机制分析
        3.3 暗斑的遗传选择
    4 小结
第五章 蛋形指数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
        1.2 蛋形指数测定
        1.3 试验方法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蛋形指数表型值和遗传参数
        2.2 蛋形指数GWAS分析
        2.3 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2.4 潜在性显着关联位点分析
        2.5 显着SNP的表型差异
    3 讨论
        3.1 蛋形指数表型和遗传参数分析
        3.2 影响蛋形指数的遗传机制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创新点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 发表学术论文
    2 主持参与科研项目
    3 获得荣誉和奖励

(8)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京红系蛋鸡
        2.2 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
        2.3 蛋鸡生长曲线模型及其拟合效果评价
        2.4 蛋鸡体重性状的研究
        2.5 蛋鸡体尺性状的研究
        2.6 蛋鸡产蛋阶段各性状的研究
        2.7 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2.8 蛋品质的研究进展
        2.9 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3 研究内容
    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的曲线拟合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饲养管理和测定目的
        1.3 三种生长曲线模型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京红蛋鸡体重生长规律与模型拟合
        2.2 京红蛋鸡胫长发育规律与模型拟合
        3 讨论
        3.1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体重生长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3.2 京红系蛋鸡0-17 周龄胫长发育规律拟合模型分析
        4 小结
    试验二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产蛋率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试验场地与时间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2.2 京红系蛋鸡体尺性状与产蛋性能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3.2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3.3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开产日龄、蛋重的相关性
        3.4 京红系蛋鸡体尺与300 天蛋重和72周HH产蛋数的相关性
        4 小结
    试验三京红系蛋鸡体重体尺性状与蛋品质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1.2 测定指标及方法
        1.3 数据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京红系蛋鸡体重性状与蛋品质性状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3.1 京红系蛋鸡体重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3.2 京红系蛋鸡胫长与蛋品质之间相关性
        4 小结
第三章 全文结论
    3.1 主要结论
    3.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第四章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9)乌蒙凤鸡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及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地点
    1.2实验动物及指标测定方法
    1.3 拟合生长曲线的建立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和胫长测定
    2.2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和胫长的生长曲线
    2.3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2.4 乌蒙凤鸡母鸡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2.5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和胫长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3.2 乌蒙凤鸡母鸡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分析
    3.3 乌蒙凤鸡母鸡体重与胫长相关分析
4 结论

(10)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文献综述
    1.1 国内外肉鸡业发展现状
        1.1.1 国外肉鸡发展现状
        1.1.2 我国肉鸡产业发展现状
        1.1.3 我国肉鸡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1.2 我国地方鸡种资源现状
    1.3 我国地方鸡种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1.4 广元灰鸡的研究进展
        1.4.1 广元灰鸡概况
        1.4.2 广元灰鸡研究进展
    1.5 家禽肉品质评定指标的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2 孵化过程
        2.1.3 饲养方式
    2.2 饲养管理
        2.2.1 饲料营养
        2.2.2 免疫程序
    2.3 试验方法
        2.3.1 繁殖性能测定
        2.3.2 羽色分离统计
        2.3.3 生长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3.4 屠宰性能测定指标及方法
        2.3.5 肉品质测定指标及方法
    2.4 数据处理
3.结果
    3.1 羽色统计
    3.2 繁殖性能
        3.2.1 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及健雏率
        3.2.2 产蛋性能
    3.3 生长性能测定
        3.3.1 生长体重测定
        3.3.2 体尺性状测定
    3.4 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1 9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2 12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4.3 150日龄屠宰性能测定结果
    3.5 肉品质测定结果
        3.5.1 粗水分测定结果
        3.5.2 干物质测定结果
        3.5.3 肉色测定结果
        3.5.4 pH值测定结果
        3.5.5 粗脂肪测定结果
        3.5.6 粗蛋白测定结果
        3.5.7 剪切力测定结果
        3.5.8 肌苷酸测定结果
        3.5.9 氨基酸测定结果
4.分析与讨论
    4.1 羽色的比较分析
    4.2 繁殖性能的比较分析
    4.3 生长性能的比较分析
    4.4 体尺性状的比较分析
    4.5 屠宰性能的比较分析
    4.6 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4.6.1 粗水分、干物质的影响
        4.6.2 肉色的比较分析
        4.6.3 pH的比较分析
        4.6.4 肌内脂肪、粗蛋白的比较分析
        4.6.5 剪切力的比较分析
        4.6.6 风味物质的比较分析
    4.7 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作者简历

四、遗传育种在中国家禽生产中的应用及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鸡喙生长规律及佩戴眼罩和断喙对鸡生产性能的影响[D]. 李俊营.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皖南三黄鸡日均步行数性状遗传参数估计及候选基因挖掘[D]. 王志成.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3]物联网技术在家禽养殖业的应用研究进展[J]. 邢伟杰,潘亚东,金波,李尚民,范建华,蒋一秀,赵华轩,窦新红. 安徽农业科学, 2020(17)
  • [4]我国地方鸭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品种鉴定[D]. 王统苗. 扬州大学, 2020
  • [5]麻公鸡慢羽亚型的羽毛发育与体重性能的研究[D]. 李庆山.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6]基于浦东鸡的四种优质鸡杂交组合的性能测定及分析[D]. 郑煜明.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9)
  • [7]蛋鸡部分蛋品质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曲亮.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京红系蛋鸡生长发育规律及体重体尺与产蛋性能的相关性分析[D]. 王克文. 石河子大学, 2019(01)
  • [9]乌蒙凤鸡体重和胫长生长曲线拟合及相关性研究[J]. 白优,张勇,骆科印,王现科,陆静,莫先艇,黄明捷,何琦. 中国畜牧杂志, 2018(09)
  • [10]广元灰鸡及其杂交组合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的效果分析[D]. 管红尔. 四川农业大学, 2018(02)


基因合成论文 性状分离论文 三黄鸡论文

上一篇:法律确认艾滋病毒可用于基因治疗
下一篇:弓形虫包囊的超微结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