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一丰[1](2017)在《银杏叶片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银杏叶片联合多奈哌齐(Donepezil)对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者认知功能、中医证候及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影响。方法:60例VCI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与联合用药组,各30例,西药组给予多奈哌齐,联合用药组在西药组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24周为一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中医证候评分(TCM Syndrome Score)和时间相关电位P300波幅与潜伏期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慢性病史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MoCA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MoCA评分显着提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显着降低(P<0.05);两组间治疗后比较,联合用药组较西药组MoCA评分更高(P<0.05),中医证候评分更低(P<0.05);(3)两组P300的潜伏期与波幅在治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P300潜伏期显着缩短,波幅显着提高(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后联合用药组潜伏期下降与波幅提高更显着(P<0.05)。结论:银杏叶片联合多奈哌齐能够显着改善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MoCA评分,缩短P300潜伏期,提高波幅,并有效降低中医证候评分,较单用多奈哌齐效果更佳。
罗招亮[2](2017)在《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VD大鼠海马区5-HT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运用Elisa法探究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的大鼠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一半,体重220±20g,总共1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对照组、阳性药物多奈哌齐对照药组,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方新绿色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各20只。采用双血管阻塞(2VO)改良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2.跳台检测:采用跳台实验方法测验血管性痴呆大鼠在行为学方面的变化。检验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能力及学习功能的影响。3.运用Elisa法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脑部海马区5-HT的含量。结果:1.跳台实验结果显示: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物安理申组可减少血管性痴呆模型大鼠跳台实验错误次数(P<0.05),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P<0.05)。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中药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高剂量中药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部海马区5-HT含量较模型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VD大鼠海马区5-HT的含量较模型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中药组与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能增加海马区5-HT的含量,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细胞的凋亡。
付善玉[3](2016)在《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VD大鼠海马区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现代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探究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的大鼠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方法:1.选择SPF级Wistar大鼠,雌、雄各半,体重220±20g,共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阳性药物多奈哌齐对照药组,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方新绿色颗粒高剂量组、中剂量组、低剂量组,共6组,每组各10只。采用双血管阻塞(2VO)改良法复制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2.跳台检测:运用跳台实验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变化。检验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及记忆能力的影响。3.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性痴呆大鼠脑部海马CA1区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跳台实验结果显示: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高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安理申组可减少VD模型大鼠跳台实验错误次数(P<0.05),延长跳台实验潜伏期(P<0.05)。阳性对照组和高剂量中药组对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2.高剂量中药组血管性痴呆大鼠的脑部海马CA1区caspase-3的表达较模型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VD大鼠海马区CA1区caspase-3的表达较模型组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中药组与阳性药物多奈哌齐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方剂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与记忆能力,能抑制海马区caspase-3的表达,从而减少血管性痴呆大鼠脑细胞的凋亡。
刘丽娜[4](2013)在《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并用西药达纳康作对照,探讨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有效方法。方法:将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选取百会、四神聪、足三里、悬钟、大钟、膈俞、血海、三阴交等穴位进行针刺,同时给予口服达纳康片,每次40mg,每日三次,对照组仅给予口服达纳康片,每次40mg,每日三次,两组均以14天为一个疗程,共进行六个疗程的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表(MMSE)和日常生活自理量表(ADL)观测患者的认知功能情况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并采用中医证候(SDSVD)积分观测患者症状改善情况,通过对各量表治疗前后所得评分的比较,观察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从MMSI评分、ADL评分到中医证候评分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MMSE评分、ADL评分和中医证候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治疗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86.67%,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70.00%,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认知功能总有效率63.33%,日常生活能力总有效率56.67%,,中医证候改善情况总有效率60.00%。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疗效肯定。二、针刺可改善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智能水平及主要症状。三、针刺可提高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胡泉,涂翔,张嬿,杨威英,龙驹[5](2013)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系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ENTRAL、MEDLINE、EMbase、PubMed、CBM、WanFang Data和CNKI,同时手检相关期刊和会议论文集,查找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参照Jadad评分标准对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估,采用RevMan 5.07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8个研究,共计1223例患者。Meta分析显示:在改善患者的智力精神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常规内科基础疗法、γ-氨基丁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P<0.05),但是并不优于多种疗法(多奈哌齐、胞二磷胆碱等)的合并分析疗效(P≥0.05);在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γ-氨基丁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P<0.005),但是与常规疗法、多种疗法合并分析疗效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改善患者痴呆水平方面,银杏叶提取物优于胞二磷胆碱;改善日常活动能力方面,优于γ-氨基丁酸类药物(P<0.05)。不良反应分析显示,银杏叶提取物与非银杏叶制剂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现有证据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血管性痴呆可能优于常规内科基础疗法、γ-氨基丁酸类药物及丹参制剂;药物安全性与非银杏制剂无差异。但限于纳人研究较少及疗法学质量上的局限,本系统评价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RCT进一步验证。
许凤华[6](2008)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的危险因素、神经心理学、中医证候、颈部血管超声改变及影像学特点,并探讨其意义。方法:对29例VD患者、47例VCIND患者和31例认知功能正常的对照组进行神经心理学测试,颈部血管超声和颅脑CT或MRI检查,调查证候学类型,人口学资料,既往疾病史,记录患者的血生化、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1)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认知功能影响最明显。(2) VCI相对于对照组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值结果显示,VD和VCIND相对于对照组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连线测验,变化幅度最小的是四个词的记忆测验。(3)中医证候积分对认知功能影响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精亏虚、热毒内盛、肝阳上亢三个证候与VCI显着相关。(4)颈部血管超声参数的多因素分析显示,左椎A管径和左椎A血流量与VCI显着相关。(5)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白质疏松积分和双额纵裂宽度与VCI显着相关。结论:(1)认知功能障碍是脑血管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2)文化程度和年龄是VCI的独立危险因素。(3) VD和VCIN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模式基本一致,以额叶功能和注意力损害较为突出,记忆和语言损害较轻,具有不均质性的特点。(4)肾精亏虚证和热毒内盛证是认知功能下降的危险因素,肝阳上亢证是VCI阶段少见的证候。肾精亏虚证是贯穿VCI病程始终的核心基础证候;气血亏虚是VCIND向VD转化的始动环节;痰瘀内生,痹阻脑窍是VCI发生发展的共性机制;热毒内盛,毒损脑络为发病的关键因素。(5)左椎A管径和左椎A血流量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预报因子。(6)脑血管病变是导致VCI发生的直接原因,但脑白质疏松和前额叶萎缩,尤其是脑白质疏松与VCI的发病关系更为密切。
苏莉娟[7](2008)在《益智灵方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结合导师临证心得体会,对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中医病机及益智灵方的临床疗效进行较深入的探讨。方法:中医诊断标准参照2002年国家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治疗痴呆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证候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美国国立神经系统疾病与卒中研究所和加拿大卒中网络(CSN)制定的血管性认知障碍诊断标准、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的美国精神神经疾病分类学中VD诊断DSM—IV标准,认知功能评分根据MMSE积分进行评定,根据临床证候积分、BBS量表、MMSE量表积分情况以尼莫地平疗效判定标准评定疗效。以银杏叶片为阳性对照,采用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选取符合V-MCI纳入标准的患者100例,其中益智灵方治疗组50例,银杏叶片对照组50例。评价益智灵方治疗V-MCI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12周后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对照组为54%,两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Blessed积分降低,MMSE积分提高,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两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方面均有明显疗效,益智灵组优于对照组。提示益智灵方可显着改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证候表现、日常生活能力及认知功能情况,预防血管性痴呆的发生。结论:本研究揭示脾肾亏虚,痰瘀阻窍是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主要病机,补脾益肾填精,化痰活血和益智灵方是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有效治则和方药。
邢越[8](2006)在《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治疗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1.研究目的:研究芎益胶囊治疗肾虚髓减型轻度血管性痴呆,芎夏胶囊治疗痰浊阻窍型轻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 2.方法:采用单盲法,共观察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78例,分为4组,治疗组1(芎益胶囊组)、治疗组2(芎夏胶囊组)、对照组1(脑复康片组)、对照组2(脑复康片组),疗程12周。观察中医症状、MMSE量表积分、长谷川量表积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血脂、、血浆一氧化氮、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几项观察指标的变化。 3.结果: 3.1 在改善总体疗效方面治疗组1总有效率65%,与对照组1比较无显着性差异;治疗组2总有效率60%与对照组2比较无显着性差异。 3.2 在改善中医症状方面疗效肯定,总有效率治疗组1为80%,明显优于对照组1,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为75%,明显优于对照组2,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中医症状的作用。 3.3 MMSE量表积分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都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2治疗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作用。 3.4 长谷川量表积分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都较治疗前上升,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组2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有明显改善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智能的作用。 3.5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积分治疗组1总有效率70%,治疗组2总有效率6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对轻度血管性痴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6 血浆一氧化氮(NO),治疗组1和治疗组2治疗后NO都有明显降低,治疗组1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1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2自身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治疗后与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芎益胶囊、芎夏胶囊对轻度血管性痴
武常生[9](2006)在《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血管性痴呆(以下简称VD)属中医学老年呆病范畴。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VD的患病率越来越高,成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深入探讨VD的病理机制,开发和研制防治VD的有效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医学对VD的传统认识和现代研究成果,导师以补益肝肾,化痰祛瘀为法,研制成醒脑启智胶囊。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小鼠VD模型,观察了该方药对VD小鼠行为学、脑组织海马区神经递质、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海马细胞增殖与凋亡及海马组织NGBmRNA等指标的影响,以进一步探讨其对VD的治疗作用机理。方法:第一部分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的方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小鼠模型。健康雄性昆明小鼠3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醒脑启智胶囊高剂量组(以下简称“高剂量组”)、醒脑启智胶囊低剂量组(以下简称“低剂量组”)、银杏叶液对照组(以下简称“银杏叶组”)、尼莫地平液对照组(以下简称“尼莫地平组”)6组,每组60只。假手术组小鼠只分离颈总动脉,穿线但不结扎,尾部不放血,其余各组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阻断血流加尾部放血,制备反复脑缺血再灌注VD模型。术后第2天开始治疗。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灌服醒脑液,银杏叶组灌服银杏叶液,尼莫地平组灌服尼莫地平液,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均灌服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后7、15、30d进行行为学实验(跳台法、水迷宫法)。行为学实验结束后断头处死小鼠,取左侧脑组织固定后切片,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的形态变化。第二部分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神经递质的影响
姚莹[10](2005)在《老年性痴呆治疗药物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文献综述 |
| 1 概述 |
| 2 流行病学 |
| 3 危险因素 |
| 4 发病机制 |
| 4.1 血管因素 |
| 4.2 血液学因素 |
| 4.3 炎症因素 |
| 4.4 遗传因素 |
| 5 病因病机 |
| 5.1 肾脑论 |
| 5.2 心脾两虚论 |
| 5.3 肝失疏泄论 |
| 5.4 “五脏阳虚”论 |
| 5.5 “痰、浊、瘀”论 |
| 5.6 “络病”论 |
| 5.7 “三焦气化”论 |
| 6 临床诊断 |
| 6.1 分类 |
| 6.2 临床表现 |
| 6.3 神经心理学评估 |
| 6.4 神经影像学检查 |
| 6.5 实验室检查 |
| 6.6 中医证型分类 |
| 7 治疗 |
| 7.1 药物治疗 |
| 7.2 中医药治疗 |
| 7.3 非药物疗法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 第一节 研究对象和方法 |
| 1 研究目的 |
| 2 研究对象 |
| 2.1 病例来源 |
| 2.2 病例标准 |
| 3 研究方法 |
| 3.1 分组及治疗方法 |
| 3.2 观察指标 |
| 3.3 试验终止标准 |
| 4 统计方法 |
| 第二节 研究资料和结果 |
| 1 基本情况比较 |
| 2 MoCA评分比较 |
| 3 中医证候评分比较 |
| 4 事件相关电位P300比较 |
| 第三节 讨论 |
| 1 概述 |
| 2 VCI病因病机 |
| 3 VCI诊断 |
| 4 药物治疗 |
| 4.1 西医治疗 |
| 4.2 中医药治 |
| 5 银杏叶 |
| 5.1 药理研究 |
| 5.2 体外及临床研究 |
| 6 本次研究结果分析 |
| 7 不足之处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位成果 |
| 致谢 |
| 附录:受试者须知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西医关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现状 |
| 2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及治疗 |
| 3 5-羟色胺的相关研究 |
| 4 血管性痴呆相关实验研究及治疗现状 |
| 实验研究 |
| 1 试验材料 |
| 2.行为学实验过程 |
| 3.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VD大鼠HE染色海马组织CA1区神经元形态特征的影响 |
| 4.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VD大鼠海马区 5-HT含量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略语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一 西医关于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现况 |
| 二 中医对血管性痴呆的认识及治疗 |
| 三 Caspase-3 相关研究 |
| 四 血管性痴呆相关实验研究 |
| 实验研究 |
| 1.试验材料 |
| 2.行为学实验过程 |
| 3.填精补髓、活血化痰开窍法对VD大鼠海马区 caspase-3表达的影响 |
| 讨论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图 |
| 中英文缩略词表对照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综述 |
| 1.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认识和研究进展 |
| 1.1. 中医学中多梗死性痴呆的病名溯源 |
| 1.2. 中医学中多梗死性痴呆病位 |
| 1.3.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病因病机的认识 |
| 1.4. 中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分型 |
| 1.5. 中医对多梗死性痴呆的治疗 |
| 2. 现代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认识 |
| 2.1. 多梗死性痴呆的相关因素 |
| 2.2. 现代医学对多梗死性痴呆的治疗 |
| 2.3 现代医学对针刺治疗多梗死性痴呆的机理研究 |
| 临床研究 |
| 1. 临床资料 |
| 1.1. 病例来源 |
| 1.2. 诊断标准 |
| 1.3. 纳入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2.1. 分组方法 |
| 2.2. 治疗方法 |
| 2.3. 观测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
| 2.4. 统计方法 |
| 结果 |
| 1. 各量表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1.1. 认知功能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1.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治疗前后评分比较 |
| 1.3. 中医证候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
| 2. 疗效评定比较 |
| 2.1. 认知功能疗效评价 |
| 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评定 |
| 2.3 中医证候的疗效评定 |
| 讨论 |
| 1. 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MID疗效分析 |
| 1.1. 对MID患者治疗前后MMSE、ADL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的分析 |
| 1.2. 对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患者临床疗效的分析 |
| 2. 选题意义 |
| 3. 针刺治疗瘀血阻络型多梗死性痴呆的选穴依据 |
| 4. 对照药物的选择 |
| 5. 本次研究中各种量表的应用 |
| 6. 问题与展望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附表 |
| 个人简历 |
| 附件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1.1 研究类型 |
| 1.1.2 研究对象 |
| 1.1.3 干预措施 |
| 1.1.4 结局指标 |
| 1.2 检索策略 |
| 1.3 资料提取和方法学质量评价 |
| 1.4 统计分析 |
| 2 结 果 |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 2.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
| 2.3 Meta分析结果 |
| 2.3.1 银杏叶提取物VS常规基础疗法 |
| 2.3.1.1 MMSE评分 |
| 2.3.1.2 ADL评分 |
| 2.3.2 银杏叶提取物vs.γ-氨基丁酸类 |
| 2.3.2.1 MMSE评分 |
| 2.3.2.2 ADL评分 |
| 2.3.3 FAQ评分 |
| 2.3.3 银杏叶提取物vs.丹参制剂 |
| 2.3.3.1 MMSE评分 |
| 2.3.3.2 ADL评分 |
| 2.3.4 银杏叶提取物vs.其他疗法 |
| 2.3.4.1 MMSE评分 |
| 2.3.4.2 ADL评分 |
| 2.3.4.3 HDS评分 |
| 2.3.5 不良反应 |
| 3 讨 论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 2 研究方法 |
| 3 观察指标 |
| 3.1 危险因素 |
| 3.2 神经心理学测验 |
| 3.3 中医证候的辨别 |
| 3.4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 |
| 3.5 颅脑CT 或MRI 检查 |
| 4 数据转换和统计学分析方法 |
| 4.1 数据转换方法 |
| 4.2 统计学分析方法 |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 1 一般资料 |
| 1.1 性别、年龄、病程比较(见表1) |
| 1.2 文化程度分布(见表2) |
| 2 危险因素的识别 |
| 2.1 各项血管性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见表3) |
| 2.2 危险因素个体聚集现象(见表4) |
| 2.3 各种危险因素对认知功能影响的多因素分析(见表5) |
| 3 认知功能评定 |
| 3.1 MMSE 总分及各因子得分评定结果(见表6) |
| 3.2 数字广度测验(DS)(见表7) |
| 3.3 四个词的记忆测验(见表8) |
| 3.4 词语流畅性测验(见表8) |
| 3.5 画钟测验(见表8) |
| 3.6 连线测验(见表8) |
| 3.7 数字符号转换(见表8) |
| 3.8 VCI 相对于对照组认知功能各分测验成绩的标准化Z 值(见表9) |
| 4 中医证候研究 |
| 4.1 中医证候发生率比较(见表10) |
| 4.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见表11) |
| 4.3 中医证型组合形态分布比较(见表12) |
| 4.4 中医证候积分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性(见表13) |
| 4.5 中医证候积分对认知功能影响的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见表14) |
| 5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
| 5.1 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动脉硬化积分分析(见表15) |
| 5.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 增厚及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见表16) |
| 5.3 血流参数比较(见表17) |
| 5.4 颈部血管超声参数的多因素分析(见表18) |
| 6 影像学检查 |
| 6.1 脑血管病变类型(见表19) |
| 6.2 脑梗死灶或出血灶数量(见表20) |
| 6.3 脑梗死或出血灶侧向(见表20) |
| 6.4 脑梗死或出血病灶体积(见表21) |
| 6.5 白质疏松(见表22) |
| 6.6 脑室和脑沟宽度线性测量(见表23、表24 及图4) |
| 6.7 颅脑影像学检查结果与神经心理测试成绩的相关分析(见表25) |
| 6.8 颅脑影像学检查指标的多因素分析(见表26) |
| 第三部分 讨论 |
| 1 VCI 的发病率和患病率 |
| 2 VCI 的危险因素 |
| 2.1 VCI 的危险因素研究概况 |
| 2.2 脑卒中在VCI 危险因素中的地位 |
| 2.3 关于高血压等血管因素对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 |
| 2.4 关于文化程度和年龄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
| 3 VCI 的认知功能评价 |
| 3.1 认知功能的解剖定位 |
| 3.2 认知功能量表的选择及应用 |
| 3.3 VCI 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特点——不均质性 |
| 4 中医证候学分析 |
| 4.1 中医证候与VCI 的关系 |
| 4.2 关于VCI 的病因病机探讨 |
| 4.3 关于肝阳上亢与VCI 的关系 |
| 5 颈部血管超声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5.1 颈动脉硬化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5.2 颈动脉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5.3 血流参数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6 VCI 患者颅脑影像学改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6.1 脑血管病变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6.2 白质疏松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6.3 脑萎缩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
| 7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 7.1 研究存在的不足 |
| 7.2 研究展望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附录 |
| 致谢 |
| 提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临床观察 |
| 一、病例选择 |
| (一) 诊断标准 |
| (二) 病例选择标准 |
| 二、研究方法 |
| (一) 分组方法 |
| (二) 治疗措施 |
| (三) 观察指标. |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 (五) 统计学分析 |
| 三、一般资料 |
| (一) 样本含量 |
| (二) 性别、年龄 |
| (三) 病程 |
| (四) 文化程度 |
| (五) 劳逸程度 |
| (六) MMSE、BLESSED、中医证候积分情况 |
| (七) 颅脑影像学检查情况 |
| (八) 主要血管性危险因素 |
| 四、研究结果 |
| (一) 中医证候情况 |
| (二) 社会或行为能力情况 |
| (三) 认知功能情况 |
| (四)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 讨论 |
| 一、历代医家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
| 二、现代医家对血管性认知障碍的认识 |
| 三、病因病机探讨 |
| (一) 病位在脑 |
| (二) 脾肾亏虚为致病之本 |
| (三) 痰瘀痹阻脑窍为致病之标 |
| (四) 血管性认知障碍与中风 |
| 四、治则治法探讨 |
| (一) 标本同治以图其病机之根本 |
| (二) 补脾益肾填精,化痰活血为其治疗之大法 |
| 五、方药及配伍 |
| (一) 益智灵组成及功效 |
| (二) 益智灵方义剖析 |
| (三) 益智灵中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 六、临床疗效评价 |
| (一) 益智灵方对中医证候有明显改善作用 |
| (二) 益智灵方对社会或行为能力有明显改善作用 |
| (三) 益智灵方对认知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 |
| (四)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
| (五) 不良反应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英文缩略语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综述 |
| 文献综述一 |
| 文献综述二 |
| 前言 |
| 资料和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研究论文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治疗作用机理研究 |
| 引言 |
| 第一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行为学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二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组织神经递质的影响 |
| 实验一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钙离子及谷氨酸含量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二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乙酰胆碱酯酶及乙酰胆碱转移酶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三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5-HT、NE和DA含量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实验四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海马区CGRP 和SS 含量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三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细胞增殖及凋亡及相关分子机制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第四部分 醒脑启智胶囊对拟血管性痴呆小鼠脑组织超微结构、ATP 酶活力及脑红蛋白mRNA 的影响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小结 |
| 参考文献 |
| 结论 |
| 综述一 |
| 综述二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