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铃铃[1](2021)在《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研究 ——以江陵县为例》文中提出目的:评估湖沼型流行区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并对不同防治阶段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进行成本效果研究,旨在为合理分配资源,客观评价血吸虫病防控策略或措施提供参考。方法:以江陵县为例,在2020年8月-12月期间收集江陵县2009-2019年血吸虫病疫情相关数据,包括有螺面积、阳性螺面积、钉螺感染率、人群血检阳性率、人群粪检阳性率以及血吸虫病患者的基本信息如性别、年龄等。用基于伤残权重(disability weight,DW)的生命质量法计算当地血吸虫病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伤残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运用Joinpoint分析软件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血吸虫病患者所致的YLDs、YLLs、DALYs以及血吸虫病疫情进行时间趋势分析。此外,从卫生投入者角度回顾性收集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情况以及年度经济成本数据,包括卫生、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国土等血防费用,并以3%的贴现率将2009-2019年的成本贴现至2009年。以“增量成本/避免的DALYs”作为增量成本效果比,对江陵县及流行乡(镇)进行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呈明显下降趋势。全县有螺面积从2009年的3030.73万m2下降到2019年的2718.04万m2,阳性螺面积从2012年开始降为0。目前江陵县已无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发生,患者以慢性血吸虫病和晚期血吸虫病为主,且晚期血吸虫病患者构成比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趋势χ2=2960.603,P<0.001)。此外,江陵县血吸虫病人群粪检阳性率、校正感染率已从2016年开始降为0,耕牛感染率从2013年开始降为0,人群血检阳性率、患病率分别从2009年的14.99%、4.62%下降到2019年的5.62%、0.86%,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趋势χ2=7505.992,P<0.001;趋势χ2=18737.271,P<0.001)。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已达历史最低水平。2009-2019年间,江陵县血吸虫病YLDs、DALYs在各性别、年龄段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构成比呈逐年上升趋势(APC=10.6%,P<0.05)。目前,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主要是晚期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且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年龄组,其次是45-59岁年龄组,男性高于女性。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最高的流行乡镇为熊河镇、白马寺镇、沙岗镇、普济镇,2019年底这四个乡镇的血吸虫病疾病负担占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75.51%。此外,血吸虫病DALYs和YLDs构成比在≥60岁年龄组人群中呈逐年上升趋势(APC>0,P<0.05),在15-44、45-59岁年龄组中呈逐年下降趋势(APC<0,P<0.05)。YLLs构成比在各性别、各年龄组间无时间变化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9-2019年间,全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经费总投入为6.03亿元。按费用支出项目划分,在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经费中占比最大的是国土血防费用(3.23亿元,占比53.50%),其次是卫生血防专项经费(1.23亿元,占比20.41%);在卫生血防专项经费中,费用占比最高的是灭螺费用(3689.42万元,占比29.97%),其次是耕牛淘汰及管控费(2408.84万元,占比19.57%)和治病费用(2381.65万元,占比19.34%),健康教育占比最低(99.80万元,占比0.81%)。按血吸虫病防治阶段划分,在疫情控制阶段(2009-2012年)、传播控制阶段(2013-2016年)和传播阻断阶段(2017-2019年),江陵县的血防经费投入分别约为18351.67万元、34627.74万元、7344.13万元,血吸虫病疫情达到传播阻断后血防经费年均投入最少。以疫情控制阶段(2009-2012)为分析对照,传播阻断阶段(2013-2016)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ICER:-17828.08元/减少1个DALY,-2977.25元/减少1例患者)比传播控制阶段(2017-2019)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ICER:36851.76元/减少1个DALY,7174.50元/减少1例患者)更具成本效果。从2012年开始,在普济镇、沙岗镇、白马寺镇、熊河镇等高疾病负担组的4个乡镇中,熊河镇的ICER最高;在资市镇、秦市乡、马家寨乡、郝穴镇等中疾病负担组的4个乡镇中,郝穴镇每年的ICER均为最低;在低疾病负担组,每年的ICER从低到高依次是六合垸管理区、三湖管理区、江北农场。结论: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有效降低了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血吸虫病疾病负担逐年下降。但江陵县晚期血吸虫病引起的疾病负担构成比呈增加趋势,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年龄段,今后应加强对晚血患者特别是高年龄组晚期血吸虫病的干预和管理。而随着血吸虫病疫情的下降,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更具成本效果,巩固防治成果推进消除进程需要持续稳定的血吸虫病防控和经费投入。
吴铃铃,周晓农,贾铁武,许静[2](2021)在《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在重要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卫生资源相对匮乏,合理分配和利用卫生资源从而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这就需要运用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权衡降低成本和增强效果这一竞争要求。本文以艾滋病、结核、乙型肝炎以及血吸虫病等4种重要传染病为例,介绍了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目前,有关传染病防治中的经济学评价尚不规范,尤其是成本研究的透明度有限,这可能影响到研究结论的推广性。今后要继续开展传染病领域的卫生经济学评价,同时需要制定策略来提高经济学评价的质量、标准和透明度,提高研究的标准化、提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改善经济学评估对政策的适用性。
杨筱[3](2019)在《长江中游滩地造林抑螺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仅次于疟疾的全球第二大热带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钉螺是血吸虫病传播的唯一中间宿主,因此控制钉螺是血吸虫病防治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国实有钉螺面积36.3万ha,95%以上分布在长江流域滩地。我国实施的林业血防工程,通过滩地造林,改造钉螺的孳生环境,抑制钉螺生长发育,在钉螺控制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有关滩地造林抑螺机理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对钉螺孳生产生抑制作用的关键要素以及影响钉螺分布的作用机制尚不清楚。已有研究主要是针对造林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对钉螺分布的影响,关于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影响钉螺分布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对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未有相关报道,这严重制约了我国林业血防工作的深入开展。基于此,本论文以长江流域典型的苔草、芦苇以及3a、5a和8a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等5种类型滩地为研究对象,每种类型设置3个样地,每个样地布设30个调查样方,通过对钉螺分布、草本植物群落结构、藻类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的分析,定量分析各生物与非生物要素对滩地造林抑螺效果的贡献度,筛选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以不同生物要素与非生物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研究为突破点,揭示滩地造林的抑螺作用机理,为科学评价林业血防工程质量与效益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滩地造林会显着降低钉螺密度,随林龄增长,抑螺效果显着增大。在长江流域的苔草滩地、芦苇滩地和3a生杨树林地,钉螺密度分别为12.74±7.57只/m2、3.89±2.75只/m2和2.12±1.25只/m2。在5a和8a生杨树林下未查到钉螺,密度均为0只/m2。这表明苔草滩地最适宜钉螺孳生,造林后,林地中的钉螺密度显着降低(p<0.05),且5a和8a生杨树林地均为无螺环境。(2)滩地造林改变了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抑螺植物(对钉螺有杀灭作用的植物种)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蛇床(Cnidium monnieri(Linn.)Cuss)和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等替代了短尖苔草(Carex brevicuspis)和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种且重要值随林龄增长而增加,对钉螺的抑制效果逐渐增强。滩地造林后,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的稳定性显着高于苔草群落和芦苇群落,且随林龄增长稳定性有进一步提升。造林通过提高草本群落的稳定性,保持抑螺植物在群落中的优势度,发挥显着的抑螺效应。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苔草和芦苇的相似系数最高,为0.45,表明苔草和芦苇滩地具有相似的群落结构和自然草地生境,适宜钉螺孳生。在不同林龄杨树林地,5a和8a生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相似系数最高,达到0.55,表明5a和8a生林地的草本群落结构和生境条件高度相似,均属非钉螺适生区,有显着抑螺效果。(3)藻类是钉螺重要的食物来源,滩地造林后,土壤中的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和硅藻(Bacillariophyta)含量均显着减少,硅藻减少幅度最大。藻类食物短缺是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的原因之一。在5a和8a生林地土壤中,硅藻基本消失,且未查到钉螺分布,这表明硅藻是限制钉螺分布的主要生物要素之一。(4)土壤是钉螺孳生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为钉螺提供所需的水分和食物,与钉螺种群分布密切相关。滩地造林后,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等营养元素含量均显着减少(p<0.05),pH显着升高,土壤环境由弱酸性向弱碱性变化,且pH随林龄增长仍持续升高。林下的碱性土壤环境对藻类和钉螺分布均有显着负作用。(5)滩地造林引起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的显着改变,是造成钉螺密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表明,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生物要素包括:硅藻、草本植物群落盖度、密度以及抑螺植物优势度(抑螺植物重要值的加权平均值);关键非生物要素主要为土壤pH。硅藻、群落密度和抑螺植物优势度对钉螺密度有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690*、0.526***和-0.225*。土壤pH和群落盖度对钉螺密度有间接作用,路径系数分别为-0.516*和0.219*。所有关键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共同解释了钉螺密度79.9%的空间变异程度,其中硅藻的作用强度最大。综上所述,硅藻是反映钉螺分布状况最关键的生物要素。滩地造林后,草本群落的盖度、密度,土壤pH和抑螺植物优势度等关键要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导致钉螺密度显着降低、产生稳定的抑螺效应,其中生物要素(草本植物群落和藻类)的作用强度显着大于非生物要素(土壤理化性质)。
张雪娇[4](2017)在《大理市2004~2015年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及流行现状综合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相关资料,分析大理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并对大理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综合评价,为制定下一步防治策略和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基础参考和科学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04—2015年大理市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情况(包括卫生血防、农业血防、林业血防、水利血防),统计每年各项防治措施完成数、防治的总费用以及人、畜疫情和螺情等疫情的变化情况,对综合防治的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对2015年大理市各乡镇血吸虫病流行现状进行综合评价。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进行描述性分析、费用-效果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以及TOPSIS法和秩和比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果:(1)2015年有螺面积为17.64hm2,相较于2004年下降了93.94%,;2015年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密度分别为0.26%、0.1只/0.1m2,相较于2004年分别下降了88.37%、93.63%;2015年血吸虫病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为2.00%,较2004年下降了73.22%;2015年血吸虫病人群校正感染率为0,较2004年下降了100%;2015年牛感染率为0,较2004年下降了100%。(2)以2004年的疫情数据为基准,2005-2015年各年综合效果指数分别为44.10、47.39、74.47、81.88、82.36、83.12、83.67、84.00、84.70、84.89、84.99。(3)以2004年的疫情数据为基准,2008年和2015年为考核对象,每百人群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21元、20元,每百头牛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486元、502元,每1hm2钉螺面积压缩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773元、1269元,每1hm2活螺密度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725元、1362元,每1hm2的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634元、1192元,每提高一个综合效果指数的年平均费用分别为13.65万元、12.93万元。(4)人群免疫学阳性率与牛感染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有统计学关联,人群校正感染率与安全饮水普及率有统计学关联,牛感染率与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人群免疫学阳性率有统计学关联,钉螺感染率与安全用水普及率、牛感染率、人群治化疗覆盖率、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有统计学关联。(5)对辖区内有血吸虫病流行的10个乡镇疫情现状进行TOPSIS法排序,疫情最轻为太邑乡,最重为银桥镇。(6)运用秩和比法对大理市各乡镇的疫情现状进行分档,得回归方程:Cipro=0.120Probit-0.383(F=105.712,P0.05,R2=0.991),疫情现状的分档结果为:银桥镇为差档,湾桥镇、上关镇、下关镇、海东镇、大理镇、双廊镇、喜洲镇为中档,凤仪镇和太邑乡为优档。结论:大理市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相关措施后防治效果显着,血吸虫病的流行得到了大幅度的遏制,现阶段的疫情总体上呈低度流行状态,但伴随的防治成本也较高;在综合防治的相关措施中,可初步认为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人治化疗是影响大理市防治效果的主要相关措施;现阶段大理市各镇疫情参差不齐,部分乡镇疫情处于不稳定状态,血吸虫病治理任务还很艰巨。
王利磊,王用斌,魏冬冬[5](2017)在《我国常用IHA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检测效能的综合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对我国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检测的常用IHA方法诊断效能进行综合评估。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Wanfang Data)、重庆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Scopus和Google Scholar中检索有关间接血凝试验(IHA)诊断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全部文献,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IHA检测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有14项研究纳入最终分析,IHA法诊断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的灵敏度为37.6%(95%CI:32.1%43.3%)95.1%(95%CI:83.5%99.4%),特异度为34.7%(95%CI:33.2%38.2%)91.6%(95%CI:91.6%95.6%)。不同研究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加权合并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和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5.6%(95%CI:73.9%77.7%)、73%(95%CI:72.4%73.7%)、2.877(95%CI:2.1063.931)和0.306(95%CI:0.1960.48)。应用加权最小二乘法、一般最小二乘法和稳健法计算得出的IHA合并准确度为0.71、0.759和0.749,合并OR值分别为5.997、9.937和8.893,3种方法拟合的IHA法S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6、0.826、0.815;合并优势比DOR值为9.41(95%CI:4.8818.182)。散点图中散点基本对称,纳入文献发表偏倚较小。结论 IHA法对日本血吸虫人体感染诊断效能较高,是适合在向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迈进中应用的适宜技术。
谢谦[6](2016)在《基于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展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研究,有助于消除湖区血吸虫病、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洞庭湖区域实际,基于流行病学、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基础理论研究——作用机理分析——感染风险评价——防控方案模拟——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路,以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为主线,构建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防控仿真模型、综合防控体系,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研究。(1)系统梳理了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基础理论、研究内容等。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理论包括系统论、人地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突变论、控制论等;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主要来源于人口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政府系统等多个子系统;血吸虫病防控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明确机理、风险评价、方案模拟、方案比较和体系构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血吸虫病防控研究可采取如下流程:机理分析→指标筛选→机理量化→风险评价→仿真模拟→体系构建。(2)详细介绍了洞庭湖区的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社会水平和血吸虫病疫情等现状,计算得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系统分析了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3)将人群血检阳性率、易感地带面积分别作为疫水接触和疫水分布子系统的核心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关键指标的驱动因子进行筛选,并通过SPSS软件进行相关分析验证和响应回归分析,完成洞庭湖区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梳理和研究。结果表明:疫水接触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农业经济比重(0.867)>城镇化水平(0.846)>总人口(0.844)>城乡自来水供给率(0.839)>GDP(0.83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0.833)>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0.831)>血防健康教育覆盖率(0.820);疫水分布与各驱动因子相关系数按绝对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改厕覆盖率(0.927)>耕牛敞放率(0.886)>耕牛感染率(0.859)>洲滩扩张速率(0.858)>居民感染率(0.855)>药物灭螺面积(0.694)>平均水位(0.674)>环改灭螺面积(0.415)>汛期平均水位(0.328)>平均流量(0.251)。其中,平均流量(0.251)与易感地带面积的相关系数小于0.3,表现为弱相关性,在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研究中可忽略该项因素的影响。(4)依据PSR模型原理,构建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综合指数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入手,对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综合指数方面,2001-2014年,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由0.9248降至0.40337,后期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空间格局上,岳阳县、沅江市高于0.5,汉寿县、安乡县等14个地区处于0.35-0.5之间,石门县、桃源县等5个地区处于0.2-0.3之间。压力、状态、响应指数方面,尽管各指数历年情况略有波动,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其空间格局上,压力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10个、3个,状态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8个、9个、4个,响应风险由高至低的地区数量分别为3个、7个、11个。(5)依据系统动力学原理,运用Vensim软件建立血吸虫病防控系统模型,通过调整相关变量组合,制定传统血防、农业经济优先、宣传教育优先、灭螺工程优先和新型城镇化推进等五种方案,并对其演变趋势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传统血防方案血防的经济效益有限,有待优化和完善;农业经济优先方案适宜欠发达地区的血防工作,通过加速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推动农业经济和血防的并行发展;宣传教育优先方案血防效益见效较快,可应用于血吸虫病疫情较为严重地区,以优先完成血吸虫病疫情的控制任务;灭螺工程方案由于其对于灭螺的高度重视,可广泛应用于钉螺分布较广的地区;新型城镇化推进方案可应用于城乡差距较大的地区,有助于城乡血防工作的统筹开展,以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6)针对洞庭湖区血防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从总体目标、区域防控、工程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力求实现血防工作机制的长期、高效、可持续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抑螺防病、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环境改善等四个方面的目标;明确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的血防要点;强化农业、水利、药物灭螺、生物灭螺、健康教育、人畜传染源控制等血防工程实施力度;完善组织管理、科技研发、人才培养、工程实施、监测预警等血防机制。
张瑕,崔彩霞,张维荣,文晓红,马念,邹萍,涂祖武,胡合华,刘雄,曹淳力,许静[7](2014)在《湖沼型流行区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效能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湖沼型流行区常用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效能。方法选择江陵县荆干村作为调查点,采集665岁常住居民静脉血,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进行平行检测,对任一方法检测阳性者采用KatoKatz法、尼龙绢集卵孵化法进行平行检测。对两种免疫学方法的一致性进行评价,并分别以IHA、DDIA、IHA+DDIA法筛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来推算受检人群的感染率。结果血清学方法共检测530人,DDIA、IHA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6.98%(249/530)、28.49%(151/530),前者显着高于后者(χ2=59.55,P<0.01)。两种方法共检出抗体阳性者279人,其中252人接受了病原学检测,Kato-Katz法和集卵孵化法共检出血吸虫感染者22例,IHA、DDIA分别漏检7例和3例。IHA、DDIA、IHA+DDIA法筛查再加病原学检测3种查病模式对530例受检人群的推算感染率分别是3.14%、3.97%、4.60%。结论在疫情持续降低的情况下,当前常用的血吸虫病查病模式易导致漏诊,应开发更敏感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并探索适合低度流行态势下的血吸虫病筛查新模式。
钱熠礼,汪伟,洪青标[8](2014)在《胶体染料试纸条法诊断日本血吸虫感染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评估胶体染料试纸条法(DDI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方法在万方数据、维普、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PubMed和Embase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DDIA诊断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文献,采用RevMan和Metadisc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估DDIA对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效能。结果共有16篇文献纳入分析,文献发表偏倚均较小,文献质量较高。16篇文献报道的DDI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敏感度为0.4481.000,特异度为0.3220.987,合并敏感性89.2%,合并特异性为62.7%。DDIA试验S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2,Q*值为0.8304,DOR为20.49。结论 DDIA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可推广应用。
祝继英,王承祥,王朝富,汪世忠,胡晓军,刘勇,王英霁,李永权,芦珂,徐维,李忠琴,陆小琴,盛晓燕[9](2013)在《血吸虫病流行村综合防治策略实施效果与费用-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不同综合疫情流行村的血防综合治理策略和实施效果。方法对四川省芦山县2007-2012年综合疫情重度L村、中度Z村和轻度F村的人口状况、血吸虫病情和螺情、综合防治措施和血防投入经费等资料进行收集和分析。结果 2007-2012年3村从卫生血防、传染源控制、环境综合改造等方面实施综合治理,L村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由0.58%下降到0,下降率100.00%;Z村除2010年人群感染率0.10%外,其他年份均为0;F村各年人群感染率为0。3村均无急性血吸虫患者、病牛检出,耕牛感染率和感染性螺数均为0,但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因2008年受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影响而出现波动。2007-2012年L村、Z村和F村年人均血防经费投入360.79元、332.40元、170.72元。L村自2008-2012年血吸虫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00%的平均费用352.92元,Z村和F村因人群感染率始终均为0而无法计算下降费用。3村2010-2012年来每km2活螺平均密度下降1.00%的费用696.82元、139.45元、2 191.22元。结论芦山县综合疫情重度L村、中度Z村和轻度F村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3村实施的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策略效果凸显。在降低人群感染率和活螺平均密度方面,L村实施的综合防治措施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在降低活螺平均密度方面,Z村所采取的血防综合措施具有良好的费用-效果;F村则表现出投入和产出失衡,应适时调整部分血防措施。但也应注意,愈是疫情轻度村,其防治难度愈大,愈要保证一定血防经费的投入,以促进血防工作的有效运行,加强疫情监测,防止疫情反弹,故其效果评价指标下降所需费用会有所偏高。
江成功[10](2012)在《句容市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控制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对句容市2000-2010年血吸虫疫情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分析;2.了解和阐明晚期血吸虫病的疾病负担;3.分析与评价句容市山丘型血吸虫病防治效果。4.为血吸虫病现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有效、可行的依据,为预防控制山丘型地区血吸虫病积累宝贵的经验。方法采用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同时以人畜治病、健康教育等干预;纵向观察钉螺面积、活螺密度、感染螺密度、人畜血吸虫感染率、血防知识知晓率、血防行为形成率变化。运用流行病学监测、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及实验检测等方法,对晚血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晚期血吸虫病病人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进行测算。结果1.2005年-2010年连续6年未查出感染性钉螺,钉螺面积、活螺密度逐年下降。居民血吸虫阳性检出率从2000年的1.31%下降到2010年的0.00%。相关分析表明: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显着负相关(r=-0.787,P<0.05),与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无显着相关关系(r=-0.309,P>0.05);居民血吸虫阳性检出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和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无显着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380、-0.297,P>0.05),药物灭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有显着相关关系(r=-0.603,P<0.05)。活螺密度与年份有显着相关性(r=-0.809,P<0.01)。2.居民和学生的血防知识知晓率逐年提高,学生和居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0年的72.2%和77.9%提高到2010年的96.58%和92.83%,相关分析表明,学生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年份有显着相关性(r=0.973,P<0.001),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与年份也有显着相关性(r=0.963,P<0.001)。3.目前句容市晚期血吸虫病的直接经济负担489634元,间接经济负担为632237元,患者目前接受晚血救助的金额平均每人约5000元;现场调查中,77.2%的患者认为晚血对家庭和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晚血救助各方面满意度均大于85%;除现有补助外,83.5%的患者仍然存在某些亟待解决的需求。结论1.采取以氯硝柳胺药物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明显控制山丘型地区的血吸虫病传播。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着;灭螺和化疗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2.句容市晚期血吸虫病对当地社会经济、家庭负担均存在一定影响,减轻该负担应依靠当地政府对防治工作的重视,依靠防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和晚血救助政策的不断完善。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 前言 |
| 1 研究背景 |
| 1.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
| 1.2 卫生经济学分析概述 |
| 1.3 血吸虫病领域的经济学评价研究进展 |
| 2 科学问题 |
| 3 研究目的 |
| 4 研究内容 |
| 5 技术路线 |
| 第一部分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及疾病负担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资料收集 |
| 1.2 效果评价指标 |
| 1.3 数据管理与分析 |
| 2 结果 |
| 2.1 江陵县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 |
| 2.2 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所致疾病负担情况 |
| 2.3 2009-2019年江陵县血吸虫病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第二部分 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成本效果分析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研究对象 |
| 1.2 资料收集 |
| 1.3 成本效果分析 |
| 2 结果 |
| 2.1 江陵县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成本 |
| 2.2 江陵县不同阶段的血防综合措施实施情况 |
| 2.3 江陵县不同阶段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的增量成本效果分析 |
| 2.4 不同疾病负担组逐年增量成本效果分析 |
| 2.5 敏感性分析 |
| 3 讨论 |
| 4 结论 |
| 全文小结 |
| 主要创新点 |
| 问题与局限性 |
| 建议与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 |
| 致谢 |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 1 卫生经济学评价技术简介 |
| 1.1 CEA |
| 1.2 CUA |
| 1.3 CBA |
| 1.4 CMA |
| 2 卫生经济学评价在重要传染病中的研究以及应用进展 |
| 2.1 结核 |
| 2.2 艾滋病 |
| 2.3 乙型肝炎 |
| 2.4 血吸虫病 |
| 2.5 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在4种疾病中的特点 |
| 3 展望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2 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及防治进展 |
| 1.2.1 血吸虫病流行概况 |
| 1.2.2 血吸虫病防治进展 |
| 1.2.3 我国林业血防工程发展概况 |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 1.3.1 草本植物群落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
| 1.3.2 土壤特性和钉螺分布的关系 |
| 1.3.3 造林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和土壤特性的影响 |
| 1.3.4 其他要素对钉螺种群的影响 |
|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
| 1.4.1 研究目标 |
| 1.4.2 研究内容 |
| 1.4.3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 1.4.4 技术路线图 |
| 2 研究区概况 |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 2.2 自然状况 |
| 2.2.1 水文地貌 |
| 2.2.2 气候 |
| 2.2.3 土壤 |
| 2.2.4 植被特征 |
| 2.3 社会经济状况 |
| 2.4 土地利用现状 |
| 2.5 血吸虫病流行及防治现状 |
| 2.6 林业血防工程发展现状 |
| 3 研究方案与分析方法 |
| 3.1 样地设置 |
| 3.2 研究方法 |
| 3.2.1 螺情分析 |
| 3.2.2 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
| 3.2.3 土壤剖面分析 |
| 3.2.4 风干土样采集 |
| 3.2.5 土壤藻类样品采集 |
| 3.3 样品测试 |
| 3.3.1 土壤理化性质 |
| 3.3.2 土壤金属微量元素 |
| 3.3.3 土壤藻含量 |
| 3.3.4 钉螺体内藻含量 |
| 3.4 数据分析 |
| 3.5 统计分析 |
| 3.6 结构方程模型(SEM) |
| 4 滩地钉螺分布特征分析 |
| 4.1 不同滩地类型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 4.2 不同林龄杨树林对钉螺分布的影响 |
| 4.3 不同类型滩地钉螺体内藻类含量分析 |
| 4.4 讨论 |
| 4.5 小结 |
| 5 滩地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影响分析 |
| 5.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
| 5.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和多样性影响 |
| 5.3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生态位的影响 |
| 5.4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稳定性的影响 |
| 5.5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相似性的影响 |
| 5.6 讨论 |
| 5.6.1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物种组成的影响 |
| 5.6.2 造林对草本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 |
| 5.7 小结 |
| 6 滩地造林对土壤特性影响分析 |
| 6.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分析 |
| 6.1.1 不同类型滩地的土壤剖面特征 |
| 6.1.2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 6.1.3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
| 6.1.4 不同类型滩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 6.2 造林对土壤藻类分布特征影响分析 |
| 6.2.1 土壤藻的藻种组成 |
| 6.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
| 6.2.3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
| 6.3 讨论 |
| 6.3.1 造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6.3.2 造林对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的影响 |
| 6.4 小结 |
| 7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土壤特性分析 |
| 7.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分析 |
| 7.1.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组成 |
| 7.1.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群落特征和多样性分析 |
| 7.1.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草本植物生态位变化分析 |
| 7.1.4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稳定性分析 |
| 7.1.5 不同林龄人工杨树林地草本群落相似性分析 |
| 7.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藻类分布特征分析 |
| 7.2.1 土壤中不同藻种分布占比 |
| 7.2.2 土壤中不同藻种含量分析 |
| 7.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
| 7.3.1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剖面特征 |
| 7.3.2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物理性质特征 |
| 7.3.3 不同林龄杨树林地土壤化学性质特征 |
| 7.3.4 不同林龄杨树林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分析 |
| 7.4 讨论 |
| 7.4.1 林龄变化对林下草本植物群落特征的影响 |
| 7.4.2 林龄变化对土壤藻类含量的影响 |
| 7.4.3 林龄变化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 7.5 小结 |
| 8 不同要素影响钉螺分布的交互作用分析 |
| 8.1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分析 |
| 8.1.1 影响钉螺分布的非生物要素筛选 |
| 8.1.2 影响钉螺分布的生物要素筛选 |
| 8.2 影响钉螺分布的关键要素重要性分析 |
| 8.3 交互作用模型构建 |
| 8.4 交互作用影响分析 |
| 8.4.1 影响钉螺密度的关键要素分析 |
| 8.4.2 影响钉螺密度的直接效应分析 |
| 8.4.3 影响钉螺密度的间接效应分析 |
| 8.5 讨论 |
| 8.6 小结 |
| 9 结论和展望 |
| 9.1 结论 |
| 9.2 创新点 |
| 9.3 不足和展望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介 |
| 导师简介一 |
| 导师简介二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第一部分 大理市 2004—2015 年血吸虫病防治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 1 研究内容 |
| 2 资料统计与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第二部分 运用TOPSLIS法与秩和比法综合评价大理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 |
| 1 研究资料 |
| 2 分析方法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全文讨论 |
| 全文总结 |
| 建议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材料与方法 |
| 1数据来源及文献检索策略 |
| 2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 3数据提取及处理 |
| 4 Meta分析 |
| 4.1异质性检验 |
| 4.2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 |
| 4.3 SROC曲线拟合 |
| 4.4优势比(OR值)加权定量合并 |
| 4.5文献质量评估 |
| 结果 |
| 1文献检索结果 |
| 2 Meta分析结果 |
| 2.1异质性检验 |
| 2.2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 |
| 2.3 SROC曲线拟合 |
| 2.4优势比加权定量合并 |
| 2.5纳入文献质量分析 |
| 讨论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研究背景 |
| 1.1.1 国际背景 |
| 1.1.2 国内背景 |
| 1.1.3 省内背景 |
| 1.2 研究意义 |
| 1.2.1 理论意义 |
| 1.2.2 现实意义 |
| 1.3 国内外血吸虫病研究现状与评述 |
| 1.3.1 血吸虫病流行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
| 1.3.2 血吸虫病防控策略的研究现状 |
| 1.3.3 血吸虫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现状 |
| 1.3.4 空间信息技术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
|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 1.4.1 研究方法 |
| 1.4.2 数据来源 |
| 1.5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 1.5.1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 1.5.2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 1.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 1.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仿真模拟研究 |
| 1.5.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体系建设研究 |
| 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研究 |
| 2.1 血吸虫病防控的相关概念 |
| 2.2 血吸虫病防控的理论基础 |
| 2.2.1 系统论 |
| 2.2.2 人地关系理论 |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 2.2.4 突变理论 |
| 2.2.5 控制论 |
| 2.3 血吸虫病流行的动力演化机制 |
| 2.3.1 人口系统动力机制 |
| 2.3.2 环境系统动力机制 |
| 2.3.3 经济系统动力机制 |
| 2.3.4 社会系统动力机制 |
| 2.3.5 政府系统动力机制 |
| 2.4 血吸虫病防控的基本内容与流程 |
| 2.5 血吸虫病防控综合体系构建 |
| 2.5.1 明确防控主体与受控对象 |
| 2.5.2 设置防控目标 |
| 2.5.3 提出防控措施 |
| 2.6 本章小结 |
| 3 湖南省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现状分析 |
| 3.1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畴界定 |
| 3.2 自然条件和资源状况 |
| 3.2.1 自然条件 |
| 3.2.2 自然资源 |
| 3.3 经济社会状况 |
| 3.3.1 人口与城镇化 |
| 3.3.2 经济发展概况 |
| 3.3.3 产业结构概况 |
| 3.3.4 生态环境概况 |
| 3.3.5 社会事业概况 |
| 3.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分析 |
| 3.4.1 疫情感染现状 |
| 3.4.2 查螺灭螺现状 |
| 3.4.3 血吸虫病人群感染率测算 |
| 3.4.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
| 3.5 本章小节 |
| 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疫水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 4.1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系统研究 |
| 4.1.1 疫水接触子系统 |
| 4.1.2 疫水分布子系统 |
| 4.1.3 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链条 |
| 4.2 人水作用机理的驱动因子初步筛选 |
| 4.2.1 研究方法简介 |
| 4.2.2 驱动因子关联度分析 |
| 4.3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相关分析 |
| 4.3.1 疫水接触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 4.3.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相关性测度 |
| 4.4 人水相互作用机理的响应分析 |
| 4.4.1 疫水行为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 4.4.2 疫水分布驱动因子的响应分析 |
| 4.5 本章小节 |
| 5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评价研究 |
| 5.1 风险评价预警体系的建立 |
| 5.1.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
| 5.1.2 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框架 |
| 5.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 5.1.4 指标解析 |
| 5.2 风险评价方法 |
| 5.2.1 评价指标标准化 |
| 5.2.2 计算指标权重 |
| 5.2.3 计算风险指数 |
| 5.3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状况分析 |
| 5.3.1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
| 5.3.2 各子系统感染风险指数评价 |
| 5.3.3 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综合指数评价 |
| 5.4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感染风险空间格局分析 |
| 5.4.1 各子系统风险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 5.4.2 感染风险综合指数空间格局分析 |
| 5.5 本章小结 |
| 6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防控系统仿真模拟 |
| 6.1 研究方法 |
| 6.1.1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原理 |
| 6.1.2 系统动力学的基本概念 |
| 6.1.3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原则 |
| 6.1.4 系统动力学的建模步骤 |
| 6.2 系统动力学在Vensim中的实现 |
| 6.2.1 Vensim概述 |
| 6.2.2 基于Vensim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 |
| 6.3 系统结构及反馈机制 |
| 6.3.1 因果结构 |
| 6.3.2 子系统结构分析 |
| 6.4 系统模型仿真模拟 |
| 6.4.1 模型构建 |
| 6.4.2 模型检验 |
| 6.4.3 方案设置 |
| 6.4.4 方案模拟与选择 |
| 6.5 本章小节 |
| 7 洞庭湖区血吸虫病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
| 7.1 总体防控目标 |
| 7.2 区域防控要点分析 |
| 7.2.1 岳阳市 |
| 7.2.2 常德市 |
| 7.2.3 益阳市 |
| 7.3 重点血防工程 |
| 7.3.1 农业血防工程 |
| 7.3.2 生物血防工程 |
| 7.3.3 水利血防工程 |
| 7.3.4 药物灭螺工程 |
| 7.3.5 健康教育工程 |
| 7.3.6 人畜传染源控制工程 |
| 7.4 血防保障机制 |
| 7.4.1 组织管理机制 |
| 7.4.2 科技研发机制 |
| 7.4.3 人才培养机制 |
| 7.4.4 工程实施机制 |
| 7.4.5 监测预警机制 |
| 7.5 本章小节 |
| 8 结论与讨论 |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 8.2 主要创新点 |
| 8.3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材料与方法 |
| 1 文献检索 |
| 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 3 数据提取 |
| 4 Meta分析 |
| 4.1 异质性检验 |
| 4.2 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 |
| 4.3 SROC曲线拟合 |
| 4.4 优势比OR值加权定量合并 |
| 4.5 文献质量评估 |
| 4.6 统计分析 结果 |
| 1文献检索及数据获取结果 |
| 2 meta分析 |
| 2.1异质性检验 |
| 2.2效应量加权定量合并 |
| 2.3 DDIA诊断效能的meta分析 |
| 2.4文献质量评估 讨论 |
| 1 对象与方法 |
| 1.1 对象 |
| 1.2 方法 |
| 1.3 综合治理阶段 |
| 1.4 防治效果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分析方法 |
| 2 结果 |
| 2.1 综合防治措施实施情况 |
| 2.2 血防经费投入 (按2007年银行定期利率贴现) |
| 2.3 不同阶段的疫情变化 |
| 2.3.1 人、畜病情变化 |
| 2.3.2 螺情变化 |
| 2.4 防治费用-效果分析 |
| 3 讨论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 1 研究现场与对象 |
| 2 研究方法 |
| 3 血吸虫病诊断标准 |
| 4 统计分析方法 |
| 5 质量控制 |
| 6 技术路线 |
| 结果 |
| 1. 2000~2010年句容市居民血吸虫病监测情况 |
| 2. 2000~2010年句容市灭螺面积和有螺面积的消长情况 |
| 3. 2000~2010年句容市钉螺指标变化情况 |
| 4. 2000~2010年句容市灭螺覆盖率和钉螺面积、居民查病阳性率消长关系 |
| 5. 2000~2010年句容市居民、学生健康教育情况 |
| 6. 2000~2010年句容市家畜血吸虫病查治情况 |
| 7. 句容市晚期血吸虫病的基本情况 |
| 8. 句容市晚期血吸虫病经济负担情况 |
| 9. 句容市晚期血吸虫病人需求现状及评价 |
| 10. 句容市血吸虫病防治专业人员学历、职称情况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
| 参考文献 |
| 攻读MPH专业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 附件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