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姣[1](2022)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对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血压、心率及肺内血分流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淇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15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7例。对照组采用全身麻醉,研究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于入室10 min、气腹1 h和拔管时,检测两组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肺内血分流率,记录两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和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结果入室10 min,两组MAP、HR、肺内血分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1 h和拔管时,研究组MAP、HR、肺内血分流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5.19%,低于对照组的16.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右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着,可有效降低患者术中应激反应及肺内分流,同时加快患者苏醒及呼吸恢复,减少苏醒期躁动。
曾莹吟,刘珊珊,刘理军,蔡铁良,胡宏强[2](2021)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在陆军第七十三集团军医院行卵巢癌细胞减灭术的患者66例, 根据不同麻醉方式分为Ⅰ组(25例)、Ⅱ组(21例)和Ⅲ组(20例)。Ⅰ组年龄(72.54±3.35)岁, Ⅱ组年龄(72.65±3.43)岁, Ⅲ组年龄(71.46±4.56)岁。Ⅰ、Ⅱ组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患者, 对Ⅰ组注入0.100%罗哌卡因, 对Ⅱ组注入0.375%罗哌卡因, Ⅲ组为单纯静脉麻醉患者。对比3组老年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肌力评定分数、苏醒时间、不良反应情况以及全身麻醉药用量的数据变化。结果在最大变化率上, Ⅰ组患者MAP、HR分别为(27.9±9.9)%、(24.8±8.1)%, 均显着低于Ⅱ组(35.6±8.6)%、(27.5±9.1)%及Ⅲ组(43.9±12.3)%、(44.8±12.4)%,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分别为(1.8±0.43)分、(1.5±0.36)分, 均低于Ⅲ组(5.3±0.72)分, Ⅰ、Ⅲ组患者Bromage评分均明显低于Ⅱ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Ⅱ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0%(2/25)、14.28%(3/21), 明显低于Ⅲ组60.00%(12/2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清醒、手术结束至气管拔管时间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Ⅲ组患者手术结束至肌力恢复时间明显小于Ⅱ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Ⅲ组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阿曲库铵用药量与Ⅱ组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低浓度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女性卵巢癌细胞减灭术中有良好的临床效应;在术中不仅更易维持老年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 更有利于恢复术后患者的下肢肌力, 促进患者康复。
高杏丽[3](2021)在《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复合全麻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采取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复合全麻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肺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硬膜外阻滞复合全麻,观察组接受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复合全麻。比较两组术前、切皮即刻、术毕时的血流动力学[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比较两组术后6、12、24 h静息和活动时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切皮即刻、术毕时MAP、HR指标较术前降低,观察组各时点MAP、HR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术后6、12、24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椎板阻滞复合全麻可有效维持肺癌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其术后疼痛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郑水泉[4](2021)在《硬膜外复合静脉全身麻醉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硬膜外复合静脉全身麻醉(全麻)在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根据手术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全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硬膜外麻醉支持。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水平,麻醉药物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插管即刻与拔管即刻,观察组MAP及H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分别为(0.3±0.1)、(176.3±4.2)mg,均低于对照组的(0.5±0.2)、(286.0±4.8)m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不良事件发生率10.0%低于对照组的4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硬膜外麻醉复合静脉全麻,可保证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治疗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减少药物用量,避免应激反应,预后好。
毛艳[5](2021)在《右美托咪定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复合硬膜外麻醉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胸腔镜手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及肺保护效应。方法:选择2019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拟行择期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35例,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n=17)和右美托咪定组(D组,n=18)。两组患者入室后均行胸段硬膜外阻滞,阻滞成功后行全麻静脉诱导并放置喉罩,术中保留患者自主呼吸,采用丙泊酚4~8mg/kg/h和瑞芬太尼0.03-0.08ug/kg/min全凭静脉维持麻醉,维持BIS值于40~60之间。其中D组在全麻诱导时静脉输注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ug/kg,输注时间15min,继之以0.4μg/kg/h维持输注至手术结束,对照组(C组)给予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静脉输注。术毕时两组患者均椎管内给予吗啡2mg,并联合静脉自控镇痛(PCIA)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T0)、硬膜外阻滞后(T1)、胸腔开放即刻(T2)、胸腔开放后15min(T3)、胸腔开放后30min(T4)、术毕时(T5)、拔除喉罩时(T6)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前(T0)、胸腔开放后30mm(T4)、拔除喉罩15min(T7)时经桡动脉置管抽取动脉血3ml,进行血气分析及计算氧合指数,并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术中不良事件(低氧血症、心动过缓、低血压)的发生情况及围术期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1h、6h、12h、24h、48h时静息和咳嗽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按压镇痛泵总次数及补救镇痛药物用量;记录术后恢复情况(恶心呕吐、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结果:C组患者HR在T1、T2时较T0时均显着下降(P<0.05),D组患者HR在T1、T2、T3、T4、T5时较T0时显着下降(P<0.05)。组间比较:D组患者T2时的HR明显低于C组(P<0.05),但在其余时间点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MAP在T1、T2、T3、T4、T5时较T0时均显着下降(P<0.05),各时点的MAP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数在T4时均较T0时显着下降(P<0.05),于T7时均恢复至麻醉前水平,较T4时明显升高(P<0.05)。组间比较,T4时点D组的氧合指数明显高于 C 组(P<0.05)。两组患者T4、T7时的pH均明显低于To时点(P<0.05),而T7时的pH明显高于T4时点(P<0-05),组间比较在各时点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T4、T7时的PaCO2均明显高于T0时点(P<0.05),而T7时的PaCO2明显低于T4时点(P<0.05),组间比较在各时点无显着差异(P>0-05)。C组患者T4、T7时的血清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T0时(P<0.05),T7时的血清IL-6和TNF-α浓度亦高于T4时(P<0.05);D组患者T7时的血清IL-6和TNF-α浓度均高于T0、T4时(P<0-05)。组间比较:D组患者T7时的血清IL-6和TNF-α浓度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围术期丙泊酚用量少于C组(P<0-05),瑞芬太尼用量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心动过缓、低血压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组间比较均无显着差异(P>0.05),D组苏醒时间较C组明显延长(P<0.05)。两组患者术后6h、12h、24h静息及咳嗽VAS评分较术后1h均显着升高(P<0-05);组间比较:D组患者术后12小时静息VAS评分低于C组(P<0-05),但术后各时间点咳嗽VAS评分两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D组镇痛泵按压总次数、补救镇痛药用量均明显低于C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右美托咪定作为麻醉辅助用药可以安全应用于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在减少围术期丙泊酚用量的同时提高了自主呼吸期间的氧合指数,增强了术后镇痛效果。2.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中持续输注右美托咪定减轻了机体炎症反应,具有一定的肺保护作用,但应注意给予右美托咪定后的心率降低及术后苏醒时间的延长。
杨汉宇[6](2021)在《自主呼吸胸腔镜手术的围术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 自主呼吸与气管插管麻醉对大于3小时胸腔镜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倾向性匹配分析目的: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大于3小时胸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差异。方法:通过回顾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VATS并手术时间超过3h的病例共440例。分析比较自主呼吸(S组)与气管插管(Ⅰ组)PPC及术后恢复情况。并用倾向性匹配分析(PSM)的统计学方法减少混杂偏倚。结果:PSM后肺部并发症的情况,Ⅰ组较S组PPC的发生率更高。Ⅰ组有9例手术后出现呼吸衰竭,其中有5例进展为ARDS,而S组均没有。结论:与气管插管麻醉相比,自主呼吸麻醉对大于3小时胸腔镜手术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更低。第二章 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4小时对兔单肺通气肺损伤的影响目的:比较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4h对兔单肺通气(OLV)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家兔OLV模型,每组15只。分组:对照组(C)、自主呼吸组(S)、机械通气组(M)。监测实验期间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OLV4h后取通气侧肺组织,检测其病理变化、W/D比、炎症因子IL-6、IL-8、TNF-α和MMPs的表达,并检测细胞外基质(ECM)的糖胺聚糖(GAGs)降解情况。结果:经4h OLV后病理学检查发现S组与M组通气侧均有肺损伤,M组损伤更严重。与S组比较,M组MMPs、IL-6、TNF-α升高,M组的总糖胺聚糖(Total-GAGs)及硫酸乙酰肝素糖胺聚糖(HS-GAGs)提取含量升高。结论:自主呼吸与机械单肺通气4小时均会使实验兔通气侧肺产生损伤,而机械通气组损伤更严重。其机制可能与机械通气OLV所激活更多的MMPs所导致ECM的GAGs降解与重构有关。第三章 胸椎旁阻滞与胸内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的比较目的:比较两种不同神经阻滞技术在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4月~2017年5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34例连贯的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的资料。分组:超声引导胸椎旁阻滞组(P)、胸内肋间神经阻滞组(Ⅰ)。比较两组病人在手术打开胸腔后15min的血气分析、麻醉诱导至开胸后15min麻醉药用量及术后VAS评分。PSM方法减少组间混杂偏倚。结果:PSM后两组一般情况无差异,P组的PaCO2和丙泊酚用量均低于Ⅰ组,两组术后VAS评分无差异。结论:胸椎旁阻滞可为非插管自主呼吸胸科手术提供安全有效的麻醉,减少手术开始阶段的静脉麻醉用药,从而可更好的保留自主呼吸。
高国豪[7](2021)在《超声引导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腰方肌阻滞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目的: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目前已成为股骨头坏死、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主要治疗方式,全髋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有强烈的痛感,安全有效的镇痛方案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的保障。本次研究拟探讨将罗哌卡因与右美托咪定配伍行腰方肌阻滞对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镇痛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拟择期于全麻下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90例,年龄范围65~80岁,ASA分级I~III级,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患者。分别为单纯全麻组(对照组,C组)罗哌卡因阻滞组(R组)、复合药物阻滞组(RD组)。R组和RD组病人入室前30min于麻醉监护室中行术侧腰方肌阻滞,R组和RD组分别注射0.25%罗哌卡因20ml、0.25%罗哌卡因+1μg/kg右美托咪定20ml,3组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镇痛泵。记录诱导前(T0)、喉罩置入时(T1)、切皮时(T2)、扩髓腔时(T3)、喉罩拔除时(T4)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记录三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消耗量、拔管时间、术后阿片药物消耗量、补救性镇痛例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估病人术后4h(T5)、8h(T6)、12h(T7)、24h(T8)、36h(T9)、48h(T10)的静息VAS评分;评估T8、T9、T10三个时间点的运动VAS评分以及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外展活动度。结果:T0时,3组病人的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病人的MAP在T1和T4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2和T3时,C组的MAP高于R组和RD组(P<0.01),R组与R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4,C组的HR高于R组和RD组(P<0.01),R组与R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瑞芬太尼使用量、丙泊酚使用量、术后舒芬太尼使用量、补救性镇痛例数,各时间点的静息及运动VAS评分,RD组<R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的髋关节最大屈曲度和髋关节外展活动度:RD组>R组>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心呕吐、补救镇痛发生率:C组高于R组、RD组(P<0.05),RD组与R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可为老年患者髋关节置换围术期提供有效的镇痛,而罗哌卡因配伍右美托咪定进行腰方肌阻滞效果更为理想,对患者术后康复有利。
栗娜[8](2021)在《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与术后镇痛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对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应激反应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择期行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C组,n=30)、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n=30)、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椎旁神经阻滞组(TB组,n=30)。3组患者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手术开始前15min,T组和TB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TPVB,T组给予0.375%罗哌卡因20ml,TB组给予含有1mg布托啡诺的0.375%罗哌卡因20ml,C组不给与TPVB。3组患者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患者入室后(T1)、切皮前1min(T2)、切皮后5min(T3)、手术结束即刻(T4)、拔管后5min(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分别于T1、T3、T5时抽取外周静脉血5ml采用ELISA法测量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h内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4h,8h,12h,24h,48h静息和咳嗽状态下的VAS评分。结果:(1)与T1时比,T2时三组患者MAP、HR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2时比,T3时三组患者MAP、HR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和TB组在T3、T4、T5时的MAP和HR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TB组在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T1时比,T3、T5时C组血浆NE含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和TB组在T3、T5时血浆NE含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组和TB组在各时点血浆NE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三组患者的丙泊酚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和TB组瑞芬太尼的用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组相比,T组和TB组拔管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组术后24h内补救性镇痛药物使用量比C组和T组患者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C组相比,T组患者在术后4h、8h安静及咳嗽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组患者在术后4h,8h,12h,24h,48h安静及咳嗽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组相比,TB组患者术后12h,24h,48h安静及咳嗽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超声引导下TPVB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可以维持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降低应激反应,减轻术后疼痛。(2)布托啡诺作为佐剂可以延长罗哌卡因作用时间,优化镇痛效果,在临床上应用安全有效。
赵帅[9](2021)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和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麻和双腔气管插管全麻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及术后的相关指标,探讨保留自主呼吸喉罩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1年01月于我院术前诊断肺占位,需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不使用肌松药,插入喉罩术中保留自主呼吸,对照组使用肌松药,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术中行单肺通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视野满意度、中转开胸情况、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后拔管时间、手术前后Pa CO2、术后胃肠道反应、咽喉痛、声嘶、肺部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24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和咽喉痛发生率方面比较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视野满意度、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h疼痛评分、手术前后Pa CO2、声嘶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方面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身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2.相较双腔气管插管麻醉,保留自主呼吸的喉罩全身麻醉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在患者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胃肠道发生率和咽喉痛发生率方面更具有优势。3.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中转开胸情况、手术视野满意度、术后拔管时间术后24h VAS评分、前后Pa CO2、声嘶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等方面效果相当,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效果。
鲁燕[10](2020)在《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不同穿刺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研究两种常用的胸椎旁神经阻滞穿刺方法:平面外--旁矢状位入路技术与平面内--横向肋间入路技术,比较两组在针体显示评分、穿刺时间、皮肤肋横突距离、注药前、后椎旁间隙间距、注射15分钟及30分钟后麻醉的阻滞节段、穿刺并发症、术后VAS评分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区别,从而进一步评估超声引导下两种胸椎旁神经阻滞入路的可靠性及可行性。方法: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4月行胸部手术的129例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旁矢状位入路平面外技术组(P组)和横向肋间入路平面内技术组(M组),分别观察比较两组针体显示评分、穿刺时间、进针次数、注药前、后椎旁间隙间距、注药后15分钟及30分钟麻醉的阻滞节段、是否有穿刺并发症、术后V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1)两组的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身高及手术操作方式等资料基线均衡,具有可比性,1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麻醉操作及手术,无人退出。(2)针体显示评分、穿刺用时及次数的比较:本研究发现M组的针体显示评分(1.60±0.5)要优于P组(0.31±0.59),差异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穿刺用时和进针次数上比较无明显差异。(3)注药前后超声测量皮肤横突间距、椎旁间隙间距的比较:两组在超声测量注药前皮肤横突间距分别为(2.49±0.45,2.50±0.46)厘米,椎旁间隙扩间距(0.43±0.18,0.39±0.14)厘米。其中超声测量M组注射药后的椎旁间隙扩散深度距离为(0.82±0.24)厘米高于P组(0.69±0.23)厘米;M组及P组注射药前后椎旁间隙间距各组间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4)注射药物后15分钟以及30分钟阻滞节段范围比较:注药后15分钟阻滞节段范围M组为4(2,5),P组在注药15min阻滞节段范围为4(2,6);M组在注药30分钟阻滞节段范围为4(3,5),P组在注药30分钟阻滞节段范围为6(4,7),P组在注药30分钟后阻滞节段大于M组(P<0.01);此外P组组内前后比较中注药30分钟后阻滞效果高于15分钟后,而在M组内前后比较没有差异。(5)术后2小时、6小时两组的VAS评分相似,但术后24小时P组4(3,5)要高于M组3(2,4),M组和P组VAS评分统计结果(P<0.01);在患者满意度方面M组和P组没有明显的区别。(6)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虽然M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组(4.5%<8.1%,P>0.05),但是P组出现穿刺部位血肿的发生率8.1%高于M组的发生率3.0%(P>0.05)。结论:两种入路技术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率均较高,其中横向肋间入路平面内技术在针体显示评分、注药后的椎旁间隙扩散深度、术后维持镇痛及血肿较低的发生率优于旁矢状位入路平面外技术;因此超声下胸椎旁神经阻滞采用横向肋间入路平面内技术可能更具有优势。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 1.2.1 纳入标准 |
| 1.2.2 排除标准 |
| 1.3 麻醉方法 |
| 1.4 观察指标 |
| 1.5统计学处理 |
| 2 结果 |
| 2.1 两组不同时间点MAP、HR和肺内血分流率比较 |
| 2.2 两组术后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比较 |
| 2.3 两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比较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选取标准 |
| 1.3 麻醉方法 |
| 1.3.1 对照组 |
| 1.3.2 观察组 |
| 1.4 评价指标 |
| 1.5 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血流动力学 |
| 2.2 疼痛程度 |
| 2.3 不良反应 |
| 3 讨论 |
| 1 资料与方法 |
| 1.1 一般资料 |
| 1.2 方法 |
| 1.2.1 对照组 |
| 1.2.2 观察组 |
| 1.3 观察指标 |
| 1.4统计学方法 |
| 2 结果 |
| 2.1 两组麻醉前后MAP及HR水平比较 |
| 2.2 两组麻醉药物用量及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比较 |
|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
| 3 讨论 |
| 缩略词表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文献回顾 |
| 1 胸科手术麻醉概述 |
| 2 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全麻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 3 右美托咪定在胸科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
| 1 临床资料 |
| 1.1 研究对象 |
|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 1.3 病例分组 |
| 1.4 药品与试剂 |
| 1.5 主要仪器及设备 |
| 2 研究方法 |
| 2.1 术前准备及麻醉过程 |
| 2.2 手术过程 |
| 2.3 标本采集及检测 |
| 2.4 观察指标 |
| 2.5 术后镇痛 |
| 2.6 盲法实施 |
| 2.7 术中不良事件处理 |
| 2.8 统计学方法 |
| 3 结果 |
| 3.1 病例收集情况 |
|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
| 3.3 两组患者术中HR和MAP的比较 |
| 3.4 两组患者pH、PaCO_2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的比较 |
| 3.5 两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药物消耗量和术中不良事件的比较 |
| 3.6 两组患者术后镇痛及恢复指标的比较 |
| 3.7 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浓度的比较 |
| 4 讨论 |
| 4.1 对HR和MAP的影响 |
| 4.2 对术中pH、PaCO_2及氧合指数(PaO_2/FiO_2)的影响 |
| 4.3 对围术期麻醉药物用量的影响 |
| 4.4 对术后镇痛的影响 |
| 4.5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 4.6 研究局限性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参考文献 |
| 第一章 自主呼吸与气管插管麻醉对大于3小时胸腔镜手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倾向性匹配分析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统计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二章 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4小时对兔单肺通气肺损伤的影响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统计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第三章 胸椎旁阻滞与胸内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自主呼吸麻醉胸腔镜手术的比较 |
| 1 资料与方法 |
| 2 统计 |
| 3 结果 |
| 4 讨论 |
| 5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全文总结 |
| 综述一 胸科手术围术期肺保护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综述二 自主呼吸胸科麻醉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中英文缩略词简表 |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附录 |
|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附录B 实验图片 |
| 附录C 实验路线图 |
| 附录D 个人简历 |
| 附录E 综述 右美托咪定的临床应用进展 |
| 参考文献 |
| 摘要 |
| ABSTRACT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材料与方法 |
| 结果 |
| 附图 |
| 附表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胸科术后镇痛方法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文摘要 |
| 英文摘要 |
| 英文缩写 |
| 前言 |
| 资料与方法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保留自主呼吸非气管插管麻醉在胸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个人简历 |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前言 |
|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 1.研究材料 |
| 1.1 研究内容 |
| 1.2 研究对象 |
| 1.3 主要器材及仪器设备 |
| 1.4 主要药品 |
| 2.研究方法 |
| 2.1 实验分组 |
| 2.2 麻醉过程 |
| 2.3 观察指标 |
| 2.4 统计学方法 |
| 3.技术路线图 |
| 结果 |
| 讨论 |
| 结论 |
| 参考文献 |
| 综述 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
| 参考文献 |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