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华夏图书馆!包月下载,不限IP,随心所欲! 【加入收藏】
| 本站已稳定运行4034天

肿瘤内科肿瘤患者心理障碍调查分析

点击进入免费下载2022年中国知网论文


一、肿瘤内科癌症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林表君,张还珠,刘芯,李莹,蔡夏水[1](2021)在《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调查初诊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状况,了解肿瘤患者患病初期焦虑、抑郁等相关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机体免疫的影响,探讨可能影响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106例恶性肿瘤初诊患者,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Anxiety, 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 HAM-D)及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分别对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状况进行初步筛查,并收集患者一般信息,以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06例初诊患者中存在抑郁情绪29例(27.4%);焦虑情绪63例(59.4%),睡眠质量较差(PSQI评分≥5)94例(占88.7%)。相关性分析提示HAM-A与HAM-D、HAM-D与PSQI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密切(r>0.5);而HAM-A与PSQI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并不密切。在影响因素上职业类型为焦虑状态发生的影响因素;且焦虑患者的CD3+CD4+T/CD3+CD8+T比值较无焦虑患者更低(P<0.05)。教育程度则是影响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但与年龄、性别、职业、生育状况、肿瘤类型等因素不相关(P>0.05)。此外肿瘤患者抑郁状态对IgA有所影响(P<0.05)。结论:焦虑、抑郁情绪及睡眠障碍在初诊肿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

齐红芹,吕展杨,邓亚萍,彭琦,蔡晓洁,俞新燕[2](2021)在《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的灵性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0年7月至11月就诊于浙江省某医院的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12、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短疲乏量表进行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结果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总分为(33.72±9.29)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居住地、宗教信仰、疼痛、社会支持、疲乏进入回归方程,解释了总变异量的48.4%。结论乳腺癌患者的灵性健康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居住地、宗教信仰、疼痛、社会支持、疲乏是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为此,护士应尊重患者的各种宗教信仰,帮助患者提高社会支持利用度,缓解疲劳、疼痛等相关症状,同时也要增加对农村地区患者的关注度,提高灵性健康水平。

张娟[3](2021)在《晚期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预立医疗照护计划(ACP)”是指患者在意识清醒时,具备与其家属和医护人员进行沟通的行为能力,在充分考虑到病情恶化后无法做出医疗决策时,预先设立的医疗照护选择、共同制定书面指示的过程。ACP强调赋予患者知情同意权和自主决策权,有利于确保临终患者在无法表达自身意愿时获得符合其价值观和选择的治疗及护理。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开展较长时间,发展成为一套较为成熟的干预体系,而在我国内地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为了解ACP在晚期癌症患者中实施的可行性,本研究就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目的1.描述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的现状,探讨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的影响因素;2.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解释ACP准备度水平差异的原因,为改善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抽取2019年11月2020年5月,安徽省内四所三甲综合医院肿瘤内科355例晚期癌症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ACP准备度量表”测量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水平,以认知适应理论为指导框架,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人生意义问卷、生活定向测验问卷修订版、益处发现量表、心理控制源量表修订版、自尊量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信仰量表,探索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影响因素。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水平,对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有效问卷355份,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总分及态度、信念、动机维度得分分别为(76.00±10.08)、(33.10±6.48)、(17.82±2.76)、(25.08±4.0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得分在年龄、受教育程度、疾病了解程度、病程时长上存在差异(P<0.01,P<0.01,P<0.01,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CP准备度得分与人生意义感、益处发现、乐观、自尊之间呈显着正相关(人生意义:r=0.542,P<0.01;益处发现:r=0.584,P<0.01;乐观:r=0.341,P<0.01;自尊:r=0.453,P<0.01)。ACP准备度得分与机遇型心理控制感及中国传统文化信仰呈显着负相关(机遇型心理控制感:r=-0.185,P<0.01;中国传统文化信仰:r=-0.361,P<0.01)。3.对ACP准备度总分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人生意义、益处发现及自尊是ACP准备度的影响因素(人生意义:t=12.521,P<0.001;益处发现:t=5.261,P<0.001;自尊:t=6.486,P<0.001)。此外,进一步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益处发现和受教育程度是影响APC态度维度的两个主要因素(益处发现:t=2.725,P=0.008;受教育程度:t=2.690,P=0.034),人生意义和疾病持续时间是影响APC信念维度的两个因素(人生意义:t=4.510,P<0.001;疾病持续时间:t=3.307,P=0.002),且人生意义和疾病持续时间还是影响APC动机维度的两个因素(人生意义:t=5.180,P<0.001;疾病持续时间:t=2.517,P=0.014)。结论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受教育程度高、病程长及人生意义感、益处发现、自尊水平高的患者对ACP准备度越好。因此,在未来ACP实施过程中,应识别这些患者;同时可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晚期癌症患者的人生义感、益处发现水平及自尊水平,从而提高患者的ACP准备度水平,积极提供客观支持,促进ACP的临床实践。

闫利[4](2021)在《中医五音疗法在肿瘤内科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中医五音疗法在肿瘤内科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150例肿瘤内科行2个周期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及患者自愿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7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与普通音乐干预,观察组在化疗基础上予以中医五音疗法。比较两组化疗前后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评价患者癌因性疲乏程度,采用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评估患者应激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简化表(CD-RISC)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癌症生活质量评估问卷(QLQ-30)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化疗1周、化疗2周时PF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2周一氧化氮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2周时HAMA评分、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CD-RIS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1周、化疗2周QLQ-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后1个月内恶心、呕吐、骨髓抑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音疗法可有效减轻肿瘤内科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应激状态,提高其心理韧性和生活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周成成[5](2020)在《绘画疗法对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调查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及生活质量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绘画疗法对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旨在缓解肺癌化疗患者恶心严重程度和呕吐频次继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法:采取方便抽样法,应用一般资料调查表、MASCC止吐评价工具、呕吐生活功能指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对200例山西省某肿瘤医院2018年2月—6月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18年11月10日—2019年8月13日在山西省某肿瘤医院化疗的84例女性肺癌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时间进行分组,2018年11月10日-2019年3月12日入选的42例患者为对照组,2019年4月10日-2019年8月13日入选的42例患者为干预组。对照组(n=42)进行常规护理和遵医嘱应用止吐药物;干预组(n=42)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行绘画疗法。本研究中急性期是指顺铂化疗第1天至第3天,延迟期是指顺铂化疗结束后的第4、5、6、7天;采用MASCC止吐评价工具和生活功能指数量表作为测量指标。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保存实验数据,将数据导入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卡方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1.横断面调查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晕车史、焦虑、工作状况对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晕车、工作状况、焦虑、年龄、乏力、妊娠呕吐史对延迟性恶心呕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饮酒史、抑郁、性别对急性和延迟性恶心呕吐统计学差异不显着(P>0.05)。(2)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化疗期间急性恶心呕吐中晕车、焦虑工作状况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0.001、P<0.001),延迟性恶心呕吐中性别、工作状况、妊娠呕吐史、晕车史、乏力、焦虑比较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3、0.015、0.006、0.029、P<0.001)。(3)生活功能指数分析显示:急性恶心呕吐和延迟性恶心呕吐对患者生活质量可分别造成89.1%、71.4%不同程度的影响。根据分数得出恶心呕吐对患者的饮食、做饭或家庭修理能力(厨房刺鼻的油烟味会引起患者恶心的症状)影响程度最为显。2.类实验研究结果:(1)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两组患者急性期呕吐频次和恶心程度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延迟期呕吐频次和恶心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t检验:干预前两组患者生活功能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恶心部分:恶心程度、对活动影响、进食能力、饮用液体能力、家人朋友共处能力、日常生活功能、对个人造成困难程度、对最亲近人的影响程度、恶心总分方面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做饭及家庭修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呕吐部分:呕吐程度、对活动影响程度、进食能力、家人朋友共处、对个人造成困难、对最亲近人的影响、呕吐总分方面经比较,均有改善(P<0.05),对做饭及家庭修理能力、饮用液体能力、日常生活功能改善效果不显着(P>0.05)。结论:1.急性期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为晕车史、焦虑、工作状况,延迟期恶心呕吐的影响因素为性别、工作状况、妊娠呕吐史、晕车史、乏力、焦虑。2.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延迟性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高于急性恶心呕吐,显着降低患者生活质量。3.绘画疗法能够有效缓解女性肺癌化疗患者延迟期恶心呕吐的严重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刘婉莹[6](2020)在《中医情志调适在轻中度癌痛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医情志调适对轻中度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疼痛水平、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以期为临床护理制定合适有效的心理干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中医情志理论指导下,结合文献回顾,初步制定中医情志调适干预方案,经专家会议法论证,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进行修订,并结合预实验中存在的问题、患者及家属的反馈,进一步完善方案,最终形成中医情志调适干预方案。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设计,运用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肿瘤内科住院的80例焦虑、抑郁的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癌痛护理,包括疼痛评估、准确给药、心理护理、健康教育、随访。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中医情志调适方案,分为集中训练和自主训练两个阶段。集中训练阶段:干预内容包括5次课程,患者每次住院化疗只接受1次课程,每次课程对应不同的主题,每次时长1.52小时,于第6个化疗周期开始前完成干预。自主训练阶段:第2次课程结束后,在住院期间的日常生活中、出院期间(化疗间歇期)进行八段锦练习、五行音乐治疗。干预前、干预后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简化McGill疼痛问卷及生活质量核心量表进行评价,以验证干预方案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描述采用例数和构成比、均数±标准差、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统计推断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入院时疼痛程度等人口学特征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衡可比;2.两组患者的心理状况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高于轻度焦虑或抑郁的临界数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AS、SDS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SAS、SDS得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组患者在接受中医情志调适干预后,SAS、SDS得分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的疼痛水平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基线水平上均衡可比(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后疼痛水平有所下降,但干预前后SF-MPQ总得分、各维度得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干预组干预后的SF-MPQ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较干预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EORTCQLQ-C30总得分和各维度得分在基线水平上均衡可比(P>0.05);干预后两组比较显示,除腹泻、经济负担维度外,生活质量总分及其他维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接受常规癌痛护理后,食欲不振这一症状领域得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干预前后其余14个领域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接受中医情志调适干预后,EORTCQLQ-C30中的躯体功能、疲乏、食欲不振等14项得分均优于干预前(P<0.05),仅有经济负担这一项得分在干预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本研究实施的中医情志调适能够降低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避免患者陷入对癌痛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的恐惧和病情加重担忧的消极反刍中,并帮助患者有效控制疼痛,减轻疼痛感受和程度,提高其生活质量。中医情志调适作为非药物治疗的方法之一,秉承中医护理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基本特点,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符合中国人情感特点,且简单易行,值得推广应用。

胡译丹[7](2020)在《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文中指出如今,恶性肿瘤是我国疾病死亡率当中最高的疾病之一,它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肿瘤患者要经历痛苦漫长的治疗过程,治疗期间身体免疫力不断下降、社会角色有所转变,容易产生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体验,迫切需要医护人员、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专业医疗团队提供全方位的治疗和关怀。目前,我国对于肿瘤领域的研究多集中在临床治疗方面,病友互助小组的情绪介入研究较少。大量研究表明,通过心理支持,可以改善肿瘤患者的观念、情绪和行为,减轻肿瘤患者的负性情绪体验,从而激发积极的正性情绪。本研究基于笔者在江西省Z医院消化肿瘤内科为期一年的专业实习经历,选取了实习所在科室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再结合半结构式访谈及参与式观察对患者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肿瘤患者因负性情绪而引发认知、社会情感性及行动交往层面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本研究从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进行介入,构建病友互助平台。社会工作者将治疗期间患者的认知需求、社会情感性需求及行动交往需求嵌入到小组活动中。活动后,通过正性负性情绪量表前后测数据的比对得知,患者负性情绪减少、正性情绪增加。在社会工作的介入下,肿瘤患者情绪状态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时对促进医患沟通、改善就医体验做出了一定贡献。在论文最后部分,笔者对本次研究现存的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总结,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深化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构建病友支持网络、多元化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资源渠道以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等等,以进一步优化病友互助模式,更好地发挥医务社会工作关怀病人、沟通医患、辅助治疗的功能。

颜涵[8](2020)在《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多中心横断面研究描述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Post-traumatic Growth,PTG)的现状,分析乳腺癌患者PTG的影响因素,探讨PTG、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路径关系。构建并实证评价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在乳腺癌患者PTG、心理韧性、家庭韧性、反刍性沉思及自我表露方面的干预效果。方法1.基于中介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使用自行设计的一般资料调查表、创伤后成长量表(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PTGI)、心理韧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为测评工具,以江苏省四家三级甲等医院乳腺外科或肿瘤科就诊的1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线性相关探讨PTG、心理韧性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PTG的影响因素。应用依次检验回归系数法探讨PTG、社会支持、心理韧性三个变量间的关系并进行路径分析,使用Boopstrap进行中介效应检验。2.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采用定性研究方法对12名乳腺癌多学科团队的医护人员开展一对一深入访谈,了解乳腺癌患者PTG的心理干预策略。在现况调查、定性研究、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初步构建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框架;应用专家会议法,确定心理干预最终方案。3.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证应用选取2019年3月-2019年8月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乳腺诊治中心和江苏省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就诊的乳腺癌患者,为避免干预措施在试验组和对照组之间的污染,采用简单随机方法,在同一家医院就诊的受试者将会被统一分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两组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分别为44例、43例。对照组实施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干预周期为6周。收集干预前、干预3周和干预6周三个时间点的数据。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两组乳腺癌患者在PTG、心理韧性、家庭韧性、反刍性沉思以及自我表露方面的差异。结果1.基于中介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1)本研究共调查180例乳腺癌患者,其PTGI总分为(62.52±17.59)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维度均分最高为精神改变维度,维度均分最低为新的可能维度。乳腺癌患者心理韧性总分为(56.51±18.33)分,社会支持总分为(35.15±9.29)分。相关分析显示,PTG与社会支持、心理韧性均呈正相关(P<0.01)。(2)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家庭人均月收入、疾病发现方式和治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其PTGI得分不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韧性、疾病发现方式、治疗方案是乳腺癌患者PTG的影响因素。(3)中介效应检验显示,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均对乳腺癌患者PTG有直接效应,路径系数分别为0.493和0.302;同时心理韧性是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和PTG的中介变量,间接效应为0.080。2.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1)质性研究提炼出多学科视域下乳腺癌PTG心理干预策略相关的主题有4个,分别为促进情感表露、转化负性情绪、减轻疾病不确定感、发展新价值观。(2)基于影响因素研究和质性研究的实证基础,结合文献回顾以及专家会议的结果,建立了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干预前准备:将进入试验组的乳腺癌患者按照住址、年龄、肿瘤分期、治疗方案等要素进行分组,每个小组7-8人。2)干预实施者:乳腺癌多学科团体心理干预研究团队,包括13名乳腺癌多学科医护团队成员和在读研究生2名。3)干预措施:围绕转化负性情绪、促进情感表露、调适自我压力、管理不确定感、提升心理韧性和发展新价值观6个主题开展主题会议,会议内容包括:(1)乳腺癌积极心理学相关主题的理论阐述;(2)认知-行为心理策略,帮助乳腺癌患者实现社会心理状况调整的相关目标;(3)主题会议的小组讨论。4)干预时间:持续6周,每周1次,每次90分钟。5)干预方式:以主题会议为主,微信群为辅。6)干预记录:研究者简要记录微信群内容,并将收集到的有关信息以及沟通记录定期反馈至多学科团体心理干预研究团队,必要时研究团队成员进行相关处理和指导。7)干预效果评价工具:创伤后成长量表、心理韧性量表、家庭坚韧性量表、事件相关性反刍性沉思问卷、痛苦自我表露指数量表。8)干预效果评价时间:干预前、干预3周、干预6周。3.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证应用本研究共完成87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收集,其中试验组44例,对照组43例。两组乳腺癌患者的基线资料除治疗方案外,其余项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创伤后成长:两组PTG总分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改变,试验组和对照组PTG总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且试验组提高的分数显着高于对照组提高的分数。(2)心理韧性:两组心理韧性总分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心理韧性水平在试验组间和对照组间差别不显着。(3)家庭韧性:两组家庭韧性总分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改变,试验组和对照组家庭韧性总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且试验组提高的分数显着高于对照组提高的分数。(4)反刍性沉思:两组反刍性沉思总分与时间的交互效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干预后反刍性沉思水平在试验组间和对照组间差别不显着。(5)自我表露:两组自我表露总分与时间的交互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随着时间的改变,试验组和对照组自我表露总分的变化趋势有差异,且试验组提高的分数显着高于对照组提高的分数。结论1.乳腺癌患者PTG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心理韧性、疾病发现方式、治疗方案是乳腺癌患者的独立影响因素。2.社会支持和心理韧性均对乳腺癌患者PTG具有直接预测作用,同时心理韧性是社会支持和PTG之间的中介变量。3.多学科视域下乳腺癌患者PTG心理干预策略的主题包括促进情感表露、转化负性情绪、减轻疾病不确定感和发展新价值观。4.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可以显着提高乳腺癌患者的PTG、家庭韧性、自我表露,而对心理韧性、反刍性沉思改善作用不显着。

杨敏[9](2020)在《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状况及心理状态的影响,从而为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在临床护理实践中,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收集内蒙古某三甲医院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在肿瘤内科接受首次辅助化疗,且符合纳排标准的80例恶性肿瘤住院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将收治于三楼病区的40名患者设为对照组,给与肿瘤内科常规护理,收治于二楼病区的40名患者设为干预组,给与综合护理,包括营养评估与教育、营养补充干预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首次化疗前及化疗2个周期后的体重(BW)、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总蛋白(TP)、淋巴细胞计数(TLC)的指标及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量表(PG-SGA)、简式心境量表(POMS-SF)的得分情况。收集资料双人录入数据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进行描述;两组之间指标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频数(n)和百分比(%)进行描述,两组之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营养指标:两组患者化疗前BW(体重)、ALB(白蛋白)、TP(总蛋白)、HGB(血红蛋白)、TLC(淋巴细胞)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营养指标比较,显示干预组患者ALB、TP、HGB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自身比较,显示化疗后BW、ALB、TP、HGB、TLC的指标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营养指标下降幅度比较,显示化疗后干预组BW、ALB、TP、HGB的指标下降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PG-SGA评分: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PG-SGA评分组内差异比较,显示化疗后PG-SGA得分均呈上升趋势,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后的PG-SGA评分组间差异比较,显示干预组PG-SGA得分均值为(6.85±0.8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PG-SGA得分(8.85±1.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POMS-SF评分:两组患者化疗前POMS-SF得分显示,患者在紧张-焦虑、疲劳-迟钝、抑郁-沮丧、迷惑-混乱、愤怒-敌意、精力-活力以及总分方面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后POMS-SF得分显示,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在紧张-焦虑、抑郁-沮丧、疲劳-迟钝、愤怒-敌意、精力-活力及总分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人员将肿瘤辅助化疗患者的营养风险筛查做为临床基础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给予患者包含营养评估与教育、营养补充干预和心理干预等措施的综合护理,能有效改善恶性肿瘤首次行辅助化疗患者的不良营养状况,降低其营养水平下降幅度,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降低焦虑、抑郁水平,缓解疲劳、迟钝感,使精力、活力提高,整体情绪好转。

林表君[10](2020)在《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寿命的主要疾病之一。肿瘤患者一方面承受着癌灶所致的一系列生理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对肿瘤缺乏认知及恐惧,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睡眠障碍及情绪失调问题,其中以焦虑、抑郁为主。目前对于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国内外针对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临床上存在着恶性肿瘤情绪障碍高发生率及低识别率的现状。癌症患者心理因素及情绪状况对机体免疫力乃至疾病的转归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探讨肿瘤相关性焦虑抑郁、睡眠情况的发生率和相关性及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分析可能影响肿瘤患者发生焦虑、抑郁的相关因素具有一定的临床和科研价值。【目的】通过调查恶性肿瘤初诊患者焦虑、抑郁和睡眠质量现状,了解肿瘤患者患病初期焦虑、抑郁等相关情绪障碍的发生情况,以及对机体免疫情况的影响。探讨可能影响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从而为进一步制定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对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干预,减轻其负性情绪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提供数据支持及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内科初诊,病理确诊为恶性肿瘤患者106例。对入组患者分别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对焦虑、抑郁状态进行评定,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SQI)评定患者睡眠质量,此外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免疫学指标资料。应用SPSS 21.0软件建立数据库及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对HAMA、HAMD、PSQI相关性进行探讨。对相关影响因素不同分组的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及睡眠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次调查的106例患者中,存在抑郁情绪(HAMD评分>20)29例(占27%),焦虑情绪(HAMA评分>14)63例(占59%),焦虑合并抑郁26例(25%),睡眠质量较差(PSQI评分≥8)的有94例(占89%)。对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三者的相关性进行皮尔森相关系数分析,得出HAMA与HAMD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密切(皮尔森相关系数r>0.5);HAMA与PSQI呈正相关关系,但关系并不密切;而HAMD与PSQI呈正相关关系,且关系密切。2.不同的职业患者之间焦虑的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文化程度、肿瘤类型等影响因素不相关(P>0.05)。而抑郁状态的发生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生育状况、肿瘤类型因素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恶性肿瘤焦虑状态患者在T细胞亚群比值上较无焦虑患者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抑郁状态存在与否对T细胞亚群比值未见影响(P>0.05),但在免疫球蛋白IgA指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睡眠质量情况对机体免疫的影响,差异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焦虑、抑郁在恶性肿瘤患者中存在一定的发生率,且二者呈正相关关系,存在共病情况。2.职业类型是肿瘤患者伴发焦虑状态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生育状况、肿瘤类型对患者焦虑、抑郁的负性情绪的发生无显着影响。3.超过50%的恶性肿瘤初诊患者睡眠质量有明显下降,且与患者发生抑郁负性情绪密切相关。4.恶性肿瘤患者伴发的焦虑、抑郁情绪障碍,对机体免疫情况存在影响。

二、肿瘤内科癌症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肿瘤内科癌症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椎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工具
        1.4.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1.4.2 HAM-A和HAM-D
        1.4.3 PSQI
        1.4.4 免疫学指标测定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恶性肿瘤初诊患者焦虑、抑郁、睡眠障碍
    2.2 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2.3 初诊患者焦虑、抑郁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4 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
3 讨 论

(2)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 1 一般资料调查表
        1.2.1. 2 慢性病治疗功能评估-灵性量表12(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hronic Illness Therapy-Spiritual,FACIT-Sp-12)
        1.2.1. 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PSSS)
        1.2.1. 4 简短疲乏量表(Brief Fatigue Inventory,BFI)
        1.2.2 资料收集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乳腺癌患者一般资料
    2.2 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社会支持、疲乏状况
    2.3 不同特征乳腺癌患者的灵性健康状况
    2.4 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与社会支持、疲乏的相关性
    2.5 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
3 讨论
    3.1 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处于中等水平
    3.2 乳腺癌患者社会支持水平高,处于轻度疲乏状态
    3.3 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居住地
        3.3.2 宗教信仰
        3.3.3 疼痛
        3.3.4 社会支持
        3.3.5 疲乏
4 小结

(3)晚期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ACP研究现状回顾
        1.2.1 ACP的概念及内涵
        1.2.2 ACP的发展概况
        1.2.3 ACP准备度的概念
        1.2.4 ACP准备度的评估
        1.2.5 ACP准备度的影响因素
        1.2.6 ACP准备度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理论基础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假设
    1.6 操作性定义
    1.7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抽样方法和样本量计算
        2.2.1 抽样方法 便利抽样法
        2.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4 数据收集
        2.4.1 资料收集前准备
        2.4.2 资料收集过程
    2.5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2.6 质量控制
        2.6.1 研究设计阶段
        2.6.2 数据收集阶段
        2.6.3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2.7 伦理原则
    2.8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现状
    3.3 晚期癌症患者的认知适应状况
        3.3.1 晚期癌症患者的人生意义感状况
        3.3.2 晚期癌症患者的益处发现状况
        3.3.3 晚期癌症患者的乐观状况
        3.3.4 晚期癌症患者的心理控制感状况
        3.3.5 晚期癌症患者的自尊水平状况
    3.4 晚期癌症患者的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状况
    3.5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影响因素分析
        3.5.1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的单因素分析
        3.5.2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的多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晚期癌症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4.2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及其各维度现状分析
    4.3 晚期癌症患者ACP准备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一般人口学特征
        4.3.2 疾病特征
        4.3.3 认知适应过程
5 结论
6 创新之处
7 不足之处
8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知情同意书
    附录二: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疾病资料调查表
    附录三:晚期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调查问卷
    附录四:中文版人生意义问卷
    附录五:益处发现量表
    附录六:生活定向测验问卷修订版
    附录七:心理控制源量表修订版
    附录八:自尊量表
    附录九:中国传统文化信仰量表
    附录十:伦理审查批件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我国 ACP 阻碍与促进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绘画疗法对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肺癌患者铂类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及生活质量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1.4 样本量确定
        1.5 研究工具
        1.6 质量控制及伦理问题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资料
        2.2 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患者恶心呕吐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患者恶心呕吐多因素分析结果
        2.4 首次行铂类化疗肺癌患者的生活功能指数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患者恶心呕吐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
        3.2 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患者恶心呕吐影响因素分析
        3.3 首次行铂类化疗的肺癌患者生活质量处于较低水平
    4 结论
第二部分 绘画疗法对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设计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过程
        1.4 研究工具
        1.5 伦理原则
        1.6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急性期和延迟期恶心程度、呕吐频次比较
        2.3 两组患者恶心、呕吐部分对生活功能指数量表得分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第三部分 总结
    1.不足之处与改进
    2.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6)中医情志调适在轻中度癌痛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论文框架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工具
    2.4 干预方法
    2.5 资料收集与质量控制
    2.6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7 伦理原则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脱落情况
    3.2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得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疼痛水平比较
    3.5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 讨论
    4.1 中医情志调适有利于缓解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
    4.2 中医情志调适能够降低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疼痛水平
    4.3 中医情志调适能够提升轻中度癌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承担/参与的科研课题与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7)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研究现状
    2.1 概念界定
        2.1.1 病友互助小组
        2.1.2 负性情绪
    2.2 理论基础
        2.2.1 理性情绪理论
        2.2.2 小组动力学理论
    2.3 研究现状
        2.3.1 肿瘤患者负性情绪影响因素的研究
        2.3.2 负性情绪对肿瘤患者治疗影响的研究
        2.3.3 相关干预的研究
    2.4 研究述评
第3章 Z医院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的现状分析
    3.1 Z医院肿瘤科基本情况
        3.1.1 科室情况简介
        3.1.2 患者情况分析
    3.2 负性情绪的现状分析
        3.2.1 负性情绪的现状
        3.2.2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3.2.3 负性情绪的需求评估
        3.2.4 小组介入的可行性分析
        3.2.5 成员招募
第4章 病友互助小组介入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的过程
    4.1 小组前期准备
        4.1.1 研究工具
        4.1.2 干预目标
        4.1.3 方案设计
    4.2 小组实施过程
        4.2.1 第一节活动:因为刚好遇见你
        4.2.2 第二节活动:想把我说给你听
        4.2.3 第三节活动:同呼吸·共命运
        4.2.4 第四节活动:科学生活·健康你我他
        4.2.5 第五节活动:一同携手·未来可期
    4.3 小组实施效果
        4.3.1 组员的反馈
        4.3.2 社工的反馈
        4.3.3 他人的反馈
第5章 反思与建议
    5.1 反思
    5.2 建议
        5.2.1 深化医务社会工作实务模式研究
        5.2.2 加强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
        5.2.3 构建病友支持网络,健全医院志愿者队伍建设
        5.2.4 拓展医务社会工作的资源投入
        5.2.5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政策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二 组员基本情况
    附录三 测量量表
    附录四 调查问卷
    附录五 访谈提纲
    附录六 小组契约
    附录七 满意度调查
致谢

(8)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变量、缩略词等本论文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假设
    1.4 操作性定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中介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影响因素研究
    2.1 目的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构建
    3.1 多学科视域下乳腺癌患者创伤后成长心理干预策略的质性研究
        3.1.1 目的
        3.1.2 方法
        3.1.3 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3.2 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建立
        3.2.1 目的
        3.2.2 方法
        3.2.3 结果
        3.2.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PTG模型的乳腺癌患者团体心理干预方案的实证应用
    4.1 目的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不足之处
    5.4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癌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附录E
附录F
附录G
附录H
附录I
作者简介

(9)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与分析
5 结论
6 创新点
7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化疗患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相关概念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个人简历
致谢

(10)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纳入、排除标准
    2.2 研究工具
        2.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2.2.2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2.2.3 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2.2.4 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
        2.2.5 免疫学指标测定
    2.3 调查过程及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基本资料
    3.2 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发生率
    3.3 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4 恶性肿瘤患者相关焦虑、抑郁影响因素分析
    3.5 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况对免疫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恶性肿瘤相关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的定义
    4.2 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
    4.3 睡眠障碍的发生状况
    4.4 焦虑抑郁及睡眠障碍的相关性
    4.5 恶性肿瘤相关焦虑、抑郁的影响因素
    4.6 肿瘤患者焦虑、抑郁障碍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4.7 对策及建议
    4.8 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研究成果
致谢

四、肿瘤内科癌症患者心理障碍的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恶性肿瘤患者不良心理状况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林表君,张还珠,刘芯,李莹,蔡夏水.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09)
  • [2]乳腺癌患者灵性健康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J]. 齐红芹,吕展杨,邓亚萍,彭琦,蔡晓洁,俞新燕. 护理管理杂志, 2021(09)
  • [3]晚期癌症患者预立医疗照护计划准备度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张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中医五音疗法在肿瘤内科化疗患者中的应用[J]. 闫利.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21(04)
  • [5]绘画疗法对女性肺癌患者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和生活质量的干预效果研究[D]. 周成成.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6]中医情志调适在轻中度癌痛患者负性情绪中的应用与研究[D]. 刘婉莹.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7]病友互助小组在肿瘤患者负性情绪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江西省Z医院为例[D]. 胡译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8]基于PTG模型的团体心理干预在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颜涵. 东南大学, 2020(01)
  • [9]综合护理对有营养风险的恶性肿瘤辅助化疗患者营养及心理状况的干预研究[D]. 杨敏.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10]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睡眠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林表君.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乳腺癌论文 化疗药物论文 心理干预论文 癌症的原因论文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论文

上一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现状与问题——494份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的内容分析
下一篇: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机外延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