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杏庵[1](2021)在《从前车马都很慢,一辈子只够写一首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里的意象美学》文中研究说明"星星,天上的鲜花,在我们头上发光。"——雪莱一康德曾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雪莱说:"星星,天上的鲜花,在我们头上发光。"江月照千秋,夜空向来是诗人作品中不可或缺的景象,不只是寓情于景,更是营造了无数个瑰丽奇妙的星月夜。在唐宋诗人的创作中,咏月、写月,最好的诗人当推李太白(李白)与苏东坡(苏轼),而最好的月诗恐怕要数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钱红莉[2](2020)在《与古人书:自陶潜到杜甫》文中研究说明值欢无复娱——致陶潜书元亮先生:去年,一家出版社拟出一套古圣贤丛书,列出无数名字任选。我第一个选了你。可是,责编言,你已被山东一位着名作家认领去了。大约过了半年,责编又来联系,说可以选你写了。我推辞掉,因为出版社不需要评传形式的传记,而是偏爱于讲故事的虚构文本。这是我一贯反对的。就是那种写你出生时"哇的一声大哭"文体。前天吧,责编又来询问,可愿再写你?我没再回应。以虚构式故事性文体写你,简直一种反智,我怕会把你气醒,也是对你伟大人格的冒犯。
陶友珍[3](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指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李佩瑜[4](2020)在《《历朝杭郡诗辑》整理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浙江图书馆藏《历朝杭郡诗辑》清稿本四十卷,是丁丙仿吴颢《国朝杭郡诗辑》编纂体例,在《武林耆旧集》残本内容的基础上纂1而成的一部地域性通代诗选集。《诗辑》以“人、传、诗”的形式收録杭郡一地六朝迄明的诗人2625位,诗作5720首,小传2487条。其中,卷一至卷三十二爲南朝至明代科名与闲人;卷三十三爲闺秀艺伎;卷三十四爲名流寄寓;卷三十五至卷三十七爲僧人;卷三十八至卷三十九爲道士;卷四十爲无名氏与仙鬼謡谚。《诗辑》立足於乡邦文献的挖掘和整理,与《国朝杭郡诗辑》前後相续,展现杭郡一地诗歌繁荣昌盛的历史风貌,凸显杭州地区的自然山水、人文景观、地域文化等特色。整理研究此书能爲杭郡文献的存续补遗、诗史的谱系构建、文学的地域特色研究发挥重要作用,是一部从文献、文学、文化等方面对杭郡地区都非常重要的地域诗歌总集。本文主要分研究编和文献编两大部分。研究编包含绪论、正文。绪论部分主要对《历朝杭郡诗辑》的版本作详细介绍并阐明其研究价值及意义。目前学界还未对《历朝杭郡诗辑》有过任何的整理爬梳,更无具体的作品介绍和详细系统性的研究,可借鉴《国朝杭郡诗辑》系列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历朝杭郡诗辑》展开深入的研究。正文部分包含四章,从文本、内容及其价值等方面进行介绍和研究。第一章阐述了丁丙编纂《诗辑》的社会背景与个人机缘。其中,论证了《国朝杭郡诗辑》系列和《武林耆旧集》二者对《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的重要影响,揭示其内在联系。第二章从内容样貌与收録标准两方面阐释《诗辑》的基本体例。内容样貌包括了内容形式与编排次序;收録标准包括收録范围、收诗标准、收传原则。其中,收诗标准与丁丙的诗学倾向密不可分。第三章从诗歌的来源、题材和小传的来源、内容两大主体部分对《诗辑》着録的内容进行全面详细地展现。第四章揭示了《诗辑》的文献、文学、史料价值及地域文化特色。文献编是对《历朝杭郡诗辑》四十卷的整理点校。附録部分爲《历朝杭郡诗辑》中,人物介绍条目所提及诗集诗稿的名目存録整理。
武晨明[5](2020)在《仇英《桃花源图》研究》文中指出仇英的《桃花源图》中,图像与技法的巧妙结合所营造出的效果十分独特,耐人寻味;其中所体现出的桃源幻境,可分为仙凡交界之处和隐匿之处两种。笔者通过考据仇英《桃花源图》的蓝本来源,分析仇英借用了赵伯驹《桃花源图》的布局方式并运用晋、唐和宋代的绘画技法完成此图,此图与仇英本人所作另外几幅名称、内容和形式类似的画作亦有联系。笔者通过对“桃花源图”发展脉络的梳理,将此画置于“桃花源图”的发展历史中,由明前至清纵观之,发现此图竟于其间起到承上启下之作用——仇氏“桃花源图”不仅在明代引发“桃花源图”的热潮,清代的宫廷画家、职业画家和文人画家所创作的“桃花源图”也多受仇英之作的影响。观明代画家的生存环境,皇权之专制、苛政之残酷,致文人无意入仕,转而寻求“归隐”之所,是为“桃花源图”产生的根本原因;文人创作的隐逸倾向是“桃花源图”流行的充分条件;与此同时,“桃花源”文本的传播,使世人熟识“桃花源”并不断丰富对“桃花源”的理解,是“桃花源图”得以被推崇、大量涌现的必要条件;最终,在繁荣的社会经济下,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物质生活的充盈伴随着精神文化需求的上涨,“桃花源图”蔚然成风。艺术市场对“桃花源图”的需要,加上仇英和吴地文人画家、富商的交往,直接影响了仇英对“桃花源图”的创作。观主观因素,仇英的宗教信仰对其创作影响极大。明代当权者对道教的推崇,使道教的影响范围从朝廷扩展到民间,人民不可避免地受到道教思想的影响。道教仙境世界中描绘的不老不死之人、仙山楼阁、奇珍异兽不止让皇帝、士大夫们着迷,也深深地吸引着下层人民,仇英就在其中。他绘制了大量关于仙境的画卷,仙境影响着他心中“桃花源”的构建。“桃花源”本身就是一个保护归隐或逃难之人的亦真亦幻的保护所,道教的仙道思想与“桃花源”有交融之处,能够加深仇英对“桃花源”的情感;仇英擅长青绿山水技法,表现复杂场面的功力深厚,对“桃花源”这一亦真亦幻的题材的表现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仇英本一介漆工,受多位文人大家提携,以刻苦努力获得画名,进入文人圈之上层。然而,他不仅仍然因身份问题为文人排挤、轻视,亦无文人画家之潇洒,后半生处于被富商馆饩,寄居他人篱下之境况——“桃花源图”予与仇英描摹心中梦想的机会。笔者通过对画面形式内容的分析,从景物、用笔、设色、布局四个方面入手,以图像学的方法层层加以诠释;对仇氏《桃花源图》生成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条件进行梳理,探究仇英《桃花源图》中所包含的“桃源意象”所体现出来的内在意蕴,即仇英内心中的物化之像;根据仇英生平经历与所处客观环境,结合其画作进行分析,将仇英表达的理想生活分为“仙界胜景”、“富贵生活”和“雅士之境”,由此探寻仇英心中之“桃花源”。
陈清华[6](2020)在《大河奔流,生生不息——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文中认为黄河,古称"大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血脉。黄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保护母亲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黄河是一条地理的河,也是一条文化的河、精神的河。黄河磅礴雄伟的气势、勇往直前的精神,体现出中华民族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品格。大河奔流,生生不息。那抹乡愁,流淌在黄河中。喝着黄河水长大的河南人,打小就有浓浓的黄河情结。悠悠黄河奔流不息,黄河情怀已深深融入每个河南人的心里。他们在保护
张晓晓[7](2019)在《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郝经是金末元初杰出的诗文作家,有《陵川集》传世。他的诗歌创作以三十八岁羁押真州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人对于郝经前期诗歌的研究,已经取得较为突出的成就。但是,后期研究仍是薄弱环节。本文从其后期诗歌着眼,旨在研究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诗歌作品。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论述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处境及心态。第一节探讨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处境以及造成这种处境的成因,以便于深入分析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心态。第二节结合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特殊境遇以及具体的诗歌创作,详细分析他这一时期的心态,这也是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章论述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诗歌题材。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诗歌有两百七十一首,从内容上可以分为咏物诗、咏怀诗、酬赠诗和和陶诗四种题材。本章通过分析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中的花木草本、天文气象以及雁、马两种突出的意象来展现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心志怀抱,并且从郝经对陶渊明诗歌的接受与发展的角度来重点分析郝经的和陶诗。第三章论述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艺术风格。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艺术风格可归纳为沉郁悲慨、平淡自然、雄奇劲健三个方面,前两个方面是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风格的新变,雄奇劲健是其对于前期诗风的继承。本章主要从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典型意象出发,结合其诗歌理论及特殊处境,深入论述这一时期诗歌风格对前期诗歌风格的继承与创新。第四章是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价值和影响。本章分析了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文学价值以及其对全面了解郝经其人的补充价值,并且探讨了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创作在金末元初的地位及其对于后世诗坛的影响。
吕静[8](2018)在《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图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八大山人,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绘画史上一代宗师。作为遗民之士,其孤傲倔强,疾世愤俗,卓然超群的性格促成了其夸张怪诞的艺术呈现形式。其绘画图式的“怪诞”,并非基于一时的兴致,而是在其师法古今、传承革新之后,作为其晚年书画作品特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其笔法简易,造型奇异与其对中国传统笔墨技法的继承息息相关。但于八大山人而言,在创作中彰显生命哲学才是其根本所在。“不立文字,直指本心”的禅意,或影响更为深刻的老庄哲学,在其构图和画面布局中都有着深刻的流露。“怪”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悠远的历史传统,历代艺术家、批评家对“怪”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评鉴准则。虽然,八大山人画作中的体现的“怪诞”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独特的生命张力,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怪诞”图式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不被承认的,更难得到上流人士的认可。然而,绘画史上往往不乏忠于自身,忠于灵魂,摒弃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之态的珍贵艺术作品。而无论是道或释也掩盖不住他那浓重的入世情怀,由此借助中国传统画论中推崇“怪诞”的源流入手,探究八大山人独到的怪诞艺术思想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进而钩沉索隐,发掘中国传统文论中崇高的怪诞理想,进而对当代文人的艺术创作和价值理念做出正面的引导。八大山人瑰异怪诞的绘图式格,着意求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是对唐宋元明等文人画家的笔墨技法和奇特艺术趣味的传承和革新。纵观中国艺术史,八大山人的绘画思想对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将启发着对传统绘画的现代思考,这将是本文的终极意义。本文立足于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图式与其成因源起的关系研究,从绘画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加之广阔的艺术文化背景去评价八大山人,把八大之所以产生看作一种艺术现象和历史现象去剖析。绘画艺术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有其自身规律和表现形式,因此区别于直观的表达和描述外部世界,它更多的是通过抽象的间接的形式来映射反映社会生活。结果表明:八大山人通过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形式,一舒积郁,安放独行的灵魂。美国学者所言,怪诞可简于一定的形式,八大山人正是如此,其“颠狂”的性情,“怪异”的情愫宣泄以及“怪诞”的绘画图式,相辅相成,进而形成了其画面主观形态的一种物化表现,给观者以更广阔的欣赏空间。
曾庆雨[9](2017)在《陈曾寿诗歌研究》文中指出陈曾寿是晚清民国诗坛上一位非常重要的诗人,被称为“海内三陈”之一,亦曾被视为继散原、海藏而起的同光体後劲。诸多因缘造成其人独特的性情,特殊的性情与遭际使其诗歌呈现出独造之境与特异之美。结合陈氏性情、思想、交游等因素综合探讨其诗学观及诗歌创作,具有突出的研究意义。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分析由家族、地域及师承等诸多因缘所造就的陈氏之特殊性情及其变通与固守相统一的思想观念。第二章概述陈曾寿之交游,并重点介绍他与同光体两位前辈诗人陈三立与郑孝胥的交往,在此基础上比较诗风差异。第三章主要从诗学取径及审美追求两方面探讨陈曾寿之诗学观,其诗学观念直接影响了他的诗歌创作。第四章按照时代顺序,有侧重地介绍陈曾寿对历代名家的继承与拓展,并择取某些风格类似的诗人,比较其异同,进一步分析之所以有如此异同的原因。第五章介绍苍虬阁诗的题材分类,并重点分析其中写景、咏物、纪梦及赠答几种题材诗歌的特点;第六章主要从深隐之美与表达技巧两方面介绍苍虬阁诗的艺术特色。苍虬阁诗的深隐之美正是其“深婉有味”之诗学观在个人创作方面的体现;虽然在艺术技巧方面颇有特色,但苍虬阁诗真正佳处却并不在技法本身,而是技法与情意的浑然一体,所谓得之於“语言文字之外”,这是苍虬阁诗能以独特风貌自立於晚清民国诗坛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七章通过对陈曾寿内涵颇为丰富的两组落花诗之文化意蕴的分析,探讨清遗民在晚近社会空前变局中的时代感受、个体感受以及寻求自我安顿的努力。本文既有对陈曾寿及其诗歌的宏观考察,又结合大量深入细致的文本分析,试图揭示出苍虬阁诗在诗歌史中的独特风貌。
施新佳[10](2017)在《中国新文学史上的西南联大与“鲁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南联大与“鲁艺”同年成立,两者都在战争的硝烟中守护和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有着共同的推动社会进步的精神向度,但不同的社会场域和意识形态导向使得两校在办学理念、教育方针上形成了不同特色。两校师生的文学创作和文事活动在主题内容、文体类别、话语风格方面也大相径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体系——精英文学传统和工农兵文学范式。西南联大赓续“五四”新文学传统,秉承学院派的通识教育,延续并发展着精英文学传统,注重浓郁的人文精神关怀,讲究精致的艺术品位,追求审美的现代性,希冀以优美的文学作品改造人心,影响社会;“鲁艺”坚持实践化教育,形塑的是解放区新生活、新人物和新秩序,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将文学视为政治的一翼,在战火纷飞的解放区,把文学的社会动员功能放大到极致,掀起沸反盈天的大众文学运动:街头诗、新秧歌、旧剧改造……虽然,西南联大和“鲁艺”的文学审美取向明显不同,成就各有千秋,很难用统一的尺度衡量之、对比之,但它们都在中国新文学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并对此后的“十七年”文学、“文革”文学、新时期文学,乃及新世纪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当代文学史都表现为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两种不同文学样态的龃龉和此消彼长。梳理和解读它们背后潜隐的信息符码,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能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提供话语支持。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一 |
| 二 |
| 三 |
| 四 |
| 值欢无复娱 |
| 人事依依漫寂寥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
|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
|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
| 一、别集 |
| 二、选集 |
|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
|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
| 二、钱曾所藏宋刻 |
|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
|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
|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
|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
|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
| 一、唐宋词集丛刻 |
|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
|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
| 二、宋词别集重刻 |
|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
| (一) 《梅苑》 |
| (二) 《草堂诗余》 |
| (三) 《绝妙好词》 |
| (四) 《乐府补题》 |
|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
|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
|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
|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
|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
|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
| (一) 字句勘误 |
| (二) 作者考订 |
| (三) 格律辨析 |
| (四) 版本考证 |
|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
|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
|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
|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
| (一) 名物掌故笺释 |
| (二) 词人生平考证 |
| (三) 词人词作评价 |
| (四) 其他词作增补 |
| (五) 文字内容校勘 |
|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
|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
|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
|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
| 本章小结 |
|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
|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
|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
|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
| (三) 词作的审视 |
|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
|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
|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
|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
|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
|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
|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
|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
|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
|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
| (一) 品评与赏析 |
| (二) 笺注与阐释 |
| (三) 辨讹与纠谬 |
| (四) 纪事与述闻 |
|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
| (一) 小众化 |
| (二) 碎片化 |
| (三) 趣味化 |
| (四) 深度化 |
|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
|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
|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
|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
| 余论 |
| 本章小结 |
|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
|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 一、诗、词之异同 |
| 二、词、曲之异同 |
|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
|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
| 一、南北宋之争 |
| 二、正变之论 |
| 三、本色论 |
| 四、雅俗之辨 |
| 本章小结 |
|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
|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
|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
|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
|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
|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
|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
|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
|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
| 本章小结 |
|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
|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
| 一、和韵 |
| 二、集句 |
| 三、效体 |
| 四、櫽栝 |
|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
|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
|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
| (二) 追和十大词调 |
|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
|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
|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
|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
| (二) 追和十大词人 |
|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
|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
|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
|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
|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
|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
|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
|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
|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
|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
|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
| 本章小结 |
| 结语 |
|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
| 参考文献 |
|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 后记 |
| 摘要 |
| abstract |
| 研究编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价值 |
| 第一章 《历朝杭郡诗辑》编纂缘起 |
| 第一节 杭郡的社会文化环境 |
| 一、官方政策对民间的影响 |
| 二、地域意识日渐凸显 |
| 三、乡邦文献的需要 |
| 第二节 丁丙的编纂机缘 |
| 一、不忍文献纸毁帙散 |
| 二、藏书、刊刻、编者的身份优势 |
| 三、契机出现:《武林耆旧集》 |
| 小结 |
| 第二章 《历朝杭郡诗辑》基本体例 |
| 第一节 文本体例 |
| 一、文本形式 |
| 二、编排次序 |
| 第二节 收録体例 |
| 一、诗人收録范围 |
| 二、诗歌收録标准 |
| 三、小传遴选原则 |
| 小结 |
| 第三章 《历朝杭郡诗辑》内容概述 |
| 第一节 《诗辑》收诗情况 |
| 一、诗作来源 |
| 二、内容题材 |
| 第二节 《诗辑》选传情况 |
| 一、小传来源 |
| 二、小传内容 |
| 小结 |
| 第四章 《历朝杭郡诗辑》价值 |
| 第一节 《诗辑》的文献与校勘价值 |
| 第二节 《诗辑》的文学价值 |
| 第三节 《诗辑》的史料价值 |
| 第四节 《诗辑》的地域文化特色 |
| 小结 |
| 结语 |
| 文献编 |
| 《历朝杭郡诗辑》点校凡例 |
| 《历朝杭郡诗辑》 |
| 附録 《历朝杭郡诗辑》存録诗集诗稿 |
| 徵引文献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
| 一、选题缘起 |
| 二、研究意义 |
| 第二节 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
| 一、关于“桃源意象”的研究 |
| 二、关于“桃花源图”的研究 |
| 三、关于仇英的研究 |
| 四、与青绿山水画相关的理论与技法研究 |
| 第三节 概念阐释和研究内容 |
| 一、桃花源图 |
| 二、桃源意象 |
| 三、桃源图式 |
| 四、研究内容 |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论文结构 |
| 一、研究方法 |
| 二、论文结构 |
| 第一章 仇英《桃花源图》作品解析 |
| 第一节 仇英《桃花源图》考释分析 |
| 一、画作蓝本 |
| 二、画作内容 |
| (一)题跋 |
| (二)落款与印章 |
| (三)画面内容 |
| 三、图像分析 |
| (一)景物——与实景相合的内在结构 |
| (二)用笔——种类多变的单纯笔法 |
| (三)设色——层次丰富的同类色组合 |
| (四)布局——“六远”空间的营造 |
| 第二节 《桃花源图》中的桃源幻境 |
| 一、仙凡交界之所 |
| 二、隐匿之处 |
| 第三节 《桃花源图》中的“桃源意象”元素 |
| 一、桃花——保护与美好 |
| 二、洞穴——仙境与通道 |
| 三、田地水泽——归田与渔隐 |
| 第四节 其余三本《桃花源图》与《浔阳送别图》 |
| 一、芝加哥本《桃花源图》 |
| 二、弗利尔本《桃花源图》 |
| 三、圣路易斯本《桃花源图》 |
| 四、《浔阳送别图》——对《桃花源图》的分解重组 |
| 第二章 仇英《桃花源图》的历史位置 |
| 第一节 “桃花源图”的发展历程 |
| 一、明代之前——“赵”本独秀 |
| 二、明代——突然盛行 |
| 三、清代——趋于平静 |
| 第二节 仇英《桃花源图》的中轴定位 |
| 一、上承 |
| (一)晋唐宋技法 |
| (二)“赵”氏蓝本 |
| 二、下启 |
| (一)宫廷画家——王炳 |
| (二)职业画家——李士达、王彪 |
| (三)文人画家——王翚、恽寿平 |
| 第三章 仇英创作《桃花源图》的原因 |
| 第一节 仇英绘制《桃花源图》的客观条件 |
| 一、明代吴中画家的生存环境 |
| (一)专权与苛政对文人士大夫的迫害 |
| (二)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的矛盾 |
| (三)宛如“桃花源”的自然人文景致 |
| 二、明中期“桃花源”文本的流行 |
| (一)文人对《陶渊明集》的推广 |
| (二)《桃花源记》生命力旺盛衍生诸多变体 |
| 三、仇英的际遇 |
| (一)出身低微提携有限 |
| (二)富贾馆饩表面风光 |
| 四、仇英与“桃花源图”的订制 |
| (一)文人画家朋友圈的影响 |
| (二)“性价比”高 |
| 第二节 仇英绘制《桃花源图》的主观条件 |
| 一、近道者仇英 |
| (一)寻求权势的保护 |
| (二)向往“十洲”修仙 |
| 二、表现“桃源幻境”有优势 |
| (一)青绿山水效果梦幻 |
| (二)画面复杂得心应手 |
| 第四章 仇英心中的“桃花源” |
| 第一节 无忧的仙界胜景 |
| 一、仙山楼阁 |
| 二、修仙炼丹 |
| 第二节 奢华的富贵生活 |
| 一、出游之乐 |
| 二、富贵之家 |
| 第三节 高洁的文雅之境 |
| 一、读书雅会 |
| 二、归隐逸趣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 致谢 |
| 一 |
| 二 |
| 三 |
| (一)陆游养生的主导思想——“我命由我不由天”。 |
| (二)“养和”与“蕴气”,是为陆游坚持的基本原则。 |
| (三)放翁的养生秘诀乃是“心是自医王”。 |
| (四)放翁自喻“病鹤”,需要自我调理与精心养护。 |
| 四 |
| 五 |
| 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研究现状 |
| 二、选题意义及价值 |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 第一章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处境及心态 |
| 第一节 郝经羁押真州的缘由与处境 |
| 第二节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的心态 |
| 第二章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题材 |
| 第一节 咏物诗 |
| 第二节 咏怀诗 |
| 第三节 酬赠诗 |
| 第四节 和陶诗 |
| 第三章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风格 |
| 第一节 沉郁悲慨 |
| 第二节 平淡自然 |
| 第三节 雄奇劲健 |
| 第四章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价值和影响 |
| 第一节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价值 |
| 第二节 郝经羁押真州时期诗歌的影响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 致谢 |
| 中文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 (一)关于八大山人“怪诞”的主要研究成果 |
| (二)关于八大山人绘画的主要研究成果 |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 |
| 第一章 八大山人的生平概述及绘画“怪诞”图式的形成 |
| 第一节 八大山人的生平概述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怪诞”图式的形成 |
| (一)从塑形到简化—早期“模仿”绘画图式的形成 |
| (二)从简化到夸张—中期“夸张”绘画图式的雏形 |
| (三)夸张与变形—晚期“象征性”绘画图式的形成 |
| (四)圆熟与含蓄—晚期“返朴归真”绘画图式的形成 |
| 第二章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图式 |
| 第一节 “怪诞”释义及理论溯源 |
| (一)先秦庄子的尚怪艺术思想 |
| (二)魏晋名士崇奇风范 |
| (三)中唐解构怪诞艺术思潮 |
| (四)晚明怪诞艺术的繁荣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绘画中物象造型的怪诞 |
| (一)八大山人绘画中鱼的怪诞形象 |
| (二)八大山人绘画中鸟的怪诞形象 |
| (三)八大山人绘画中荷花的怪诞造型 |
| (四)八大山人绘画中松的怪诞造型 |
| (五)八大山人绘画中石的怪诞造型 |
| 第三节 八大山人绘画空间布局的怪诞 |
| (一)绘画中截景断景的构图方式 |
| (二)绘画中“极化”的构图方式 |
| (三)绘画中块面分割的构图方式 |
| 第四节 八大山人绘画中笔墨的怪诞 |
| 第三章 八大山人绘画“怪诞”图式的形成原因 |
| 第一节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受晚明心学的影响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绘画“怪诞”图式受儒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
| (一)儒家的“雅正”“怪诞”理论 |
| (二)道家的“怪诞”理论 |
| (三)儒、道思想交融后思想新标准—“雅俗”共赏 |
| 第三节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受禅宗哲学的影响 |
| (一)八大山人绘画中的“善化”思想 |
| (二)八大山人绘画中的“实相”学说 |
| (三)八大山人艺术的终极意义 |
| 第四节 八大山人对文人画表现性特征的继承 |
| (一)八大山人对魏晋时期文人画理论的继承 |
| (二)八大山人对唐宋时期文人画理论的继承 |
| (三)八大山人对元明时期文人画理论的继承 |
| 第四章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与“空白”观 |
| 第一节 中国画“空白”理论溯源 |
| (一)《周易》“阴阳学说”对中国画“空白”的影响 |
| (二)老、庄的“虚无”思想与中国画“空白”之美 |
| (三)“空白”与禅宗的“色空观”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对“空白”观的发展 |
| 第三节 八大山人绘画中“空白”的分析 |
| 第五章 八大山人艺术中蕴含的孤独精神 |
| 第一节 八大山人超然出世的生命精神 |
| (一)八大山人孤独中体现的不染 |
| (二)八大山人强烈的自尊思想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对生命张力的探索 |
| (一)八大山人孤独中体现的创造能力 |
| (二)八大山人孤独中体现的倔强 |
| 第三节 八大山人超脱的生命理想 |
| (一)八大山人孤独中体现的淡然与快乐 |
| (二)八大山人对生命存在的思考 |
| 第六章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的现代思考 |
| 第一节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及其时代性 |
| 第二节 八大山人绘画的“怪诞”与中国画笔墨 |
| (一)笔墨与精神承载 |
| (二)笔墨与个性创新 |
| 第三节 八大山人“怪诞”绘画与现代绘画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 致谢 |
| 内容摘要 |
| ABSTRACT |
| 绪论 |
| 一 本文的研究意义 |
| 二 以往研究成果回顾 |
| 三 研究思路及方法 |
| 第一章 陈曾寿之性情及思想 |
| 第一节 诸多因缘所造就的特殊性情 |
| 一、陈曾寿之情感本质:深情与超逸的统一 |
| 二、陈曾寿之理想构成:用世与出世的统一 |
| 第二节 陈曾寿之思想觏念——燮通与固守的统一 |
| 一、陈曾寿之政治观念 |
| 二、陈曾寿之军事思想 |
| 三、陈曾寿之学术思想 |
| 第二章 陈曾寿之交游 |
| 第一节 陈曾寿交游概述 |
| 一、陈曾寿与师长一辈的交往 |
| 二、陈曾寿与平辈之交 |
| 第二节 “平生风义兼师友”——陈曾寿与陈三立的交谊 |
| 第三节 “观过知仁风义在”——陈曾寿与郑孝胥的交往 |
| 第三章 陈曾寿之诗学观 |
| 第一节 中道圆融的诗学取径 |
| 一、内外兼顾并以内在为根本 |
| 二、在广阔背景中觏照诗歌流派与诗坛走向 |
| 三、从“清切”到“真切”——综合觏照中流动变化的视角 |
| 四、刚柔相济与文质相成 |
| 第二节 深婉有味的审美追求 |
| 一、以“味”论诗溯源 |
| 二、陈曾寿所推崇之深婉有味 |
| 第四章 陈曾寿的诗学渊源 |
| 第一节 “转益多师是汝师”——陈曾寿诗学渊源的开放性与复杂性 |
| 一、他人论苍虬阁诗之渊源 |
| 二、陈曾寿自道学诗宗尚 |
| 三、陈曾寿诗歌渊源的开放性与复杂性 |
| 第二节 陈曾寿对前代诸家的承传 |
| 一、“终古芳香托楚辞”——苍虬阁诗与楚辞的关联 |
| 二、陈曾寿与陶潜 |
| 三、陈曾寿与唐之杜甫、韩愈、李商隐及韩偓 |
| 四、陈曾寿与宋之黄庭坚、陈师道 |
| 第三节 “三传晚更见伦魁”——陈曾寿《苍虬阁诗》对陈沆《简学斋诗》的继承与拓展 |
| 一、苍虬与秋舫心灵本质之贯通 |
| 二、苍虬阁诗对简学斋诗的继承 |
| 三、苍虬阁诗对简学斋诗的拓展 |
| 第五章 陈曾寿在传统诗歌题材之内的开拓 |
| 第一节 “山水清缘几两屐”——陈曾寿写景诗 |
| 一、陈曾寿不同时期之写景诗概述 |
| 二、陈曾寿写景诗之特色 |
| 第二节 “等闲花木有余哀”——陈曾寿咏物诗 |
| 一、咏物诗发展概述 |
| 二、“逐序空吟草木诗”——苍虬不同阶段、不同因缘之咏物诗简介 |
| 三、陈曾寿咏物诗中的心灵投影——以咏松、咏菊及咏牵牛为例 |
| 第三节 “未觉梦中梦,安得身外身”——陈曾寿纪梦诗 |
| 一、陈曾寿“梦诗”分类与“纪梦诗”之界定 |
| 二、陈曾寿纪梦诗之类型 |
| 三、陈曾寿纪梦诗之个性色彩 |
| 第四节 “至情结友生,回思逾成妍”——陈曾寿赠答诗 |
| 一、陈曾寿赠答诗的深挚感情 |
| 二、陈曾寿赠答诗的超越境界 |
| 第六章 苍虬阁诗的艺术成就 |
| 第一节 苍虬阁诗的深隐之美 |
| 一、深广的现实关怀与深沉的忧患意识 |
| 二、深微的思致与深邃的理境 |
| 三、深幽的心灵与特异的诗境 |
| 四、深曲之情意与深婉之表达的统一 |
| 第二节 苍虬阁诗技法层面的成就 |
| 一、用字之妙 |
| 二、句法及章法之妙 |
| 三、苍虬阁诗的声情之美 |
| 第七章 从陈曾寿落花诗来看清遗民的精神困境与自我安顿 |
| 引子—遣黎身世多萧索,家国兴亡寄落花 |
| 第一节 陈曾寿落花诗概述 |
| 第二节 陈曾寿落花诗的文化意蕴 |
| 一、空前变局中的时代感受 |
| 二、空前变局中的个体感受 |
| 三、困境中寻求自我安顿的努力 |
| 余论 “佛待修成是落花” |
| 结语 |
| 参考文献 |
| 附录 |
| 後记 |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
| Abstract and Key Words |
| 绪论西南联大、“鲁艺”与中国新文学史 |
| 一、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 |
| 二、已有研究成果回溯与述评 |
|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 第一章 战争语境下的建校历程与校园氛围 |
| 第一节 抗战烽火下的艰难起步 |
| 第二节 冲突渗透中的思想指引 |
| 第三节 矛盾交融中的教育理念 |
| 第二章 救亡强音中的个体与群体 |
| 第一节 抗战救亡话语的出场与沸腾 |
| 第二节 西南联大:群体呼号中的个体诘问 |
| 第三节 “鲁艺”:个体认同后的群体“聚焦” |
| 第四节 个体与群体的纠结 |
| 第三章 现实观照中的思想启蒙 |
| 第一节 西南联大:批判现实的延续 |
| 第二节 “鲁艺”:歌颂与批判的交响 |
| 第三节 启蒙、革命与农民书写 |
| 第四节 知识分子的精神气度与思想改造 |
| 第四章 生命存在与人性深度的探询 |
| 第一节 生命存在:诗性品格、救世情怀的对立与对话 |
| 第二节 救亡、革命、爱情、自我多重碰撞中的人性 |
| 第五章 文学创作的体式探索与语言风貌 |
| 第一节 战争不同阶段的文体选择与语言风貌 |
| 第二节 西南联大:学院派的文体实验与“新文言”风貌 |
| 第三节 “鲁艺”:民族形式的新变与革命白话的兴起 |
| 第六章 外国文学资源的移植与价值取向 |
| 第一节 现代主义文学在西南联大的盛行 |
| 第二节 苏联文学对“鲁艺”的吸引 |
| 第三节 “亲欧美”与“亲苏俄”的价值取向 |
| 第七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生成与建构 |
| 第一节 “社会场域”的导向与文学空间的形成 |
| 第二节 精神传统的赓续与文学观念的再认 |
| 第三节 主体定位的选择与文学价值的追求 |
| 第八章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及文学史价值 |
| 第一节 不同维度下的文学创作路径 |
| 第二节 精英文学与工农兵文学的龃龉 |
| 第三节 多样现代性的分化与融合 |
| 第四节 两种文学样态的文学史价值及当下启示 |
| 结语 话语讲述的时代和讲述话语的时代 |
| 参考文献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 致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