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盛杰,谢葆青,孙啸萍[1](2021)在《农户粮仓改造 粮食减损增效——关于推广应用金属粮仓的思考》文中指出减少粮食损失、保障粮食安全,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维护社会长治久安、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文章分析了传统粮仓的缺陷,介绍了金属粮仓的结构和优势,并结合实际,就推广应用金属粮仓提出思考。
杨绍铭[2](2020)在《小麦气调储藏过程中加工品质变化规律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以高筋(西农585)、中筋(周麦22)和低筋(豫麦49-198)三种筋力的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三种不同的储藏方式(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和常规储藏),将装有样品的真空袋放入恒温恒湿箱中25℃储藏,为期一年。通过比较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品质指标的变化,评判不同储藏方式对小麦品质的影响,以及三种储藏方式之间的差别和优劣性,为气调储藏小麦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小麦籽粒特性和小麦一次加工品质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常规储藏小麦在小麦籽粒和小麦一次加工品质的指标测量结果中均不占优势。指标测定规律结果如下:储藏前后,水分含量下降幅度维持在0.1%-0.8%,变化不具有显着性。对于小麦面筋吸水量的维持:二氧化碳气调储藏>氮气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但均大于180%,适合继续储藏。千粒重的下降幅度很小,维持在0.6g-1.6g,不同储藏条件对小麦千粒重、容重和籽粒硬度值的维持: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中筋小麦沉降值上升效果最明显,上升了1.37m L,不同储藏方式对于小麦沉降值和面粉白度表现出的优劣性为:二氧化碳气调储藏>氮气气调储藏>常规储藏和氮气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不同储藏方式对小麦粉维持α-淀粉酶活性优劣程度: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不同储藏方式对小麦粉质优劣为: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2.小麦二次加工品质的测定指标结果显示,馒头比容、高径比、硬度、咀嚼性和面条弹性、咀嚼性的实验结果均显示为常规储藏的小麦优于气调储藏的小麦,其他测定指标均显示为气调储藏的小麦优于常规储藏的小麦。不同测定指标规律结果如下:常规储藏下馒头比容峰值最高,最高可达到2.2,高径比下降幅度较小,维持在0.19-0.23之间,维持馒头比容和高径比的优劣:常规储藏>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不同储藏方式对馒头硬度、弹性和咀嚼性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且对于馒头咀嚼性和硬度的维持:常规储藏>气调储藏,对于馒头弹性的维持: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对中筋面条弹性和咀嚼性没有显着性影响(P>0.05),其余储藏方式对面条弹性和咀嚼性均具有显着性影响(P<0.05),对于维持面条弹性和咀嚼性的优劣:常规储藏>气调储藏,对于面条硬度影响的优劣:气调储藏>常规储藏;对维持面条吸水率的优劣: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对于面汤浊度的优劣: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不同储藏条件对三种小麦维持色泽影响的优劣: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3.气调储藏对小麦品质影响机理探索的结果显示:气调储藏对小麦品质影响的机理最可能的原因是气调储藏未能有效的保证小麦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从而导致小麦口感和品质下降;但气调储藏能有效控制淀粉含量和贮藏蛋白(面筋蛋白)含量、营养蛋白含量(清蛋白和球蛋白)以及蛋白质与淀粉结合程度,保证小麦加工品质优良。常规储藏下小麦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幅度最小,维持在13.%-1.5%,常规储藏在小麦可溶性糖含量测定的实验结果中占据优势。储藏方式对小麦可溶性糖影响为:常规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氮气气调储藏;不同储藏条件对小麦微量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的影响为:常规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氮气气调储藏;不同储藏条件对小麦贮藏蛋白(醇溶蛋白和球蛋白)和营养蛋白(清蛋白和球蛋白)的影响: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不同储藏条件对小麦蛋白酶活性维持的优劣为: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随着时间的延长小麦中蛋白质逐渐被氧化,常规储藏下小麦蛋白质二硫键含量上升最多,上升幅度为2.7μmol/g-2.9μmol/g,被氧化程度最高,且不同储藏条件对维持小麦蛋白特性程度:二氧化碳气调储藏>氮气气调储藏>常规储藏;对于小麦胚乳中淀粉粒和蛋白结构紧密性的维持:氮气气调储藏>二氧化碳气调储藏>常规储藏。4.常规储藏和气调储藏相比,常规储藏小麦在馒头比容、高径比、硬度、咀嚼性和面条弹性、咀嚼性以及小麦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结果中占据优势。气调储藏后的小麦制成的馒头和面条外观和品质的下降可能导致南方地区对气调储藏后小麦制品感官品质好感度的下降;小麦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下降会导致小麦营养品质下降以及面团甜度下降,同样会使小麦制品在口感上有差别,这些实验结果为南方不喜欢食用气调储藏小麦的原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姚锡鹏[3](2020)在《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温度与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以优质籼稻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在3号试验仓(15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墙隔热、30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内吊顶、粮面稻壳压盖、机械通风、风管机与墙体管道内环流等控温方式)、4号试验仓(90mm厚中空轻质隔墙板仓墙隔热、30mm厚彩钢硬质聚氨酯保温板仓内吊顶、机械通风、风管机与墙体中空轻质隔墙板内环流等控温方式)、6号对照仓(机械通风和粮面压盖密闭的常规储藏方式)进行实仓储藏试验,在1年储藏期内跟踪测定各仓温度和稻谷品质指标,研究优质籼稻储藏期间温度与品质的变化规律,主要结论如下:(1)3号试验仓全年最高仓温在20℃左右,平均粮温低于15℃,最高粮温低于25℃,实现准低温储藏。在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后,全仓各层粮温差距不大,保水通风降温效果良好,粮堆蓄冷充足。随着气温不断上升,彩钢硬质聚氨酯体现良好的静态隔热效果。度夏期间,风管机控制粮堆表层温度效果显着,墙体管道内环流能有效降低粮堆热皮温度,对整仓降温均温效果最好,但南边靠墙0.6m内的粮堆部位存在较大温差,热皮传热速度较快。储藏期内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小,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25.7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4分,降落数值最高为491秒,发芽率最低为67%。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3号试验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终黏度、回升值缓慢上升,衰减值逐渐下降,最低黏度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最终黏度变化幅度为224c P,回升值变化幅度为113c P,粮食陈化速度最慢。(2)4号试验仓全年最高仓温在20℃左右,平均粮温低于15℃,最高粮温低于25℃,实现准低温储藏。在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后,降温效果明显,但下层粮温较高,且与中下层粮温存在较大温差。气温上升期间,靠近南墙部位的平均粮温显着低于其他两仓,说明中空轻质隔墙板静态隔热效果最好。在气温最高的8月份,由于4号仓没有采用粮面压盖导致表层最高平均粮温与表层最高粮温均高于3号试验仓,而南边靠墙0.6m内粮温最高点上升幅度和各点温差值均小于其他两仓,说明采用中空轻质隔墙板内环流动态隔热方式更有利于降低粮堆四周热皮温度,减小四周热皮对粮堆温度的影响,但整仓粮堆存在较大温差,均温效果次于3号试验仓。4号试验仓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与3号试验仓相差较小,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26.6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4分,降落数值最高为495秒,发芽率最低为66%。另外,4号试验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与衰减值指标变化趋势与3号试验仓一致,但最终黏度变化幅度为258c P,回升值变化幅度为148c P,整体粮食品质略差于3号试验仓。(3)6号对照仓在秋冬季通风结束后降温效果显着,下层与中下层粮温相接近,上层与中上层粮温相接近,而中下层与中上层粮温相差较大。夏季气温严重影响粮温,度夏期间表层最高平均粮温高于25℃,皮层最高粮温高于30℃,热皮冷心现象最严重,南边靠墙0.6m内和整仓内部存在较大温差,容易导致湿热扩散和虫霉危害。储藏期间6号仓稻谷的品质指标变化幅度最大,粮堆各部位综合样中脂肪酸值最高为30.4mg KOH/100g,米饭综合评分值最低为72分,降落数值最高为525秒,发芽率最低为45%。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6号对照仓各部位综合样的糊化温度、最低黏度、最终黏度、回升值与衰减值指标变化趋势与两栋试验仓一致,其中最终黏度变化幅度最大为501c P,回升值变化幅度最大为341c P,粮食陈化速度最快,品质最差。
冯儒[4](2018)在《空调准低温储粮技术在稻谷仓储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稻谷在储藏过程中,受外界温度、储粮害虫和微生物等的影响,其品质不断变化。基于粮食自身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储粮设施的外围结构传到进入到储粮仓库内,进而影响库内粮食温度变化,由于不同方位粮库的外围建筑受光照时间和强度不同,以及和粮食表面积的不同,在粮堆内部温度变化往往形成温度梯度。特别是在高温环境影响下,稻谷品质劣变速度加快。低温储粮被公认为一种绿色储粮技术,在粮食的储藏领域有着较为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寻找一个既能实现低温储粮,又能效益最大化的途径,对于粮食加工企业有着重要意义。1、对比了同一年产的稻谷在不同的温度储藏条件下,稻谷温度、糊化特性、脂肪酸值和稻谷食味值的变化。从五月至九月下旬,定期检查实验仓和对照仓内稻谷温度的变化,检测稻谷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储藏条件下的稻谷食味值。结果表明,在实验仓,稻谷的平均温度在20℃以内,处于一种准低温的储藏环境,而没有采用空调制冷的对照仓,仓库稻谷的平均温度较高,最高温度超过30℃,使稻谷处于高温环境,加快了稻谷品质劣变;在实验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化程度较小,而对照仓内稻谷的糊化特性和脂肪酸值变动程度较大。2、在试验仓内,因稻谷的温度变化幅度较小,90天后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1 KOHmg/100g变为13.8 KOHmg/100g。稻谷加工大米时,具有明显的米香味。但90天后对照仓内稻谷的脂肪酸值从最初的13.2 KOHmg/100g升至25 KOHmg/100g,按照国家稻谷储藏品质判定规则,已经处于轻度不宜储存的临界值。3、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实验仓内的稻谷仍处于适宜储藏的状态,而对照仓内稻谷的品质已处于不适宜继续储藏的状态。实验仓内稻谷在加工成大米时有明显的米香味,煮饭时可闻到新米香味。经过准低温仓储的稻谷,在经过一个夏季高温后,大米的食味品质变化在5分以内,而对照仓内稻谷的食味值变化范围近10分,从食味品质角度看,已下降一个等级。
陆娅,姚剑军,李以隽[5](2018)在《粮食仓储环境调控技术的现状与发展》文中指出探讨了粮食储藏过程中关键控制点,以及粮食在存储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介绍了现阶段国内外对于仓储环境调控方面的技术手段,以及粮食仓储的发展方向。
吴达,曹川[6](2015)在《粮食陈化的影响因素及延缓途径》文中认为介绍粮食储存过程中影响其品质的重要因素,以及造成粮食陈化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延缓粮食陈化、保持粮食品质的途径。
张显运[7](2014)在《宋代粮食陈化原因及政府的应对措施》文中认为两宋时期,由于频繁的水患和火灾、粮食流通中的人为掺假以及粮仓的超期储存等因素,导致了粮食的陈化。陈化粮既浪费了粮食,造成了财政损失,用做军粮还引起了士兵的不满。为了延缓粮食陈化,宋政府采取了诸多应对措施,如在干爽温凉处修建粮仓、曝晒粮食防潮、注意粮仓防火、储物以新易陈、陈粮赈灾、定期检验、打击粮食中的掺假行为等,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粮食的陈化。
崔晋波,周蕊,邓永学,王进军,高立洪,余伟[8](2007)在《高大平房仓储粮品质变化与储粮环境的关系》文中提出采用多点随机抽样法对高大平房仓储粮品质变化与储粮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和粮食水分是决定粮食储藏状况的主导因素,低水分储粮和低温储粮对提高储粮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仓内湿度与粮食陈化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不是影响粮食品质的直接因素;另外,害虫为害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于加乾,周子诚[9](2006)在《稻谷低温储藏保鲜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冬季干冷气候条件下,利用机械通风对储粮降温后用聚氯乙烯塑料泡沫板(或防虫磷药糠装袋)进行压盖试验,对稻谷在不同储藏方式下的储藏品质、菌落数、微生物区系等项目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低温储粮技术储存稻谷等粮食能够起到保鲜作用,从而延缓粮食陈化,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实用性和良好的市场前景,进一步达到绿色储粮技术要求。
崔晋波[10](2006)在《高大平房仓主要储粮害虫种群生态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粮食储藏期间,各种有害生物容易滋生危害,造成储粮质量和品质的巨大损失,同时使粮食的储藏周期缩短,储藏成本增加,给我国的粮食仓储和保管部门造成了很大负担。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储备粮制度,新建了大量现代化粮仓,粮食需储藏数年,这就为储粮害虫防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现实保粮情况不容乐观。本试验立足于现代储粮条件下高大平仓虫螨检测困难和没有操作规程的现实情况,针对现阶段贮藏物保护急需攻克的难题,以及我国粮食储藏时间相对较短,粮食陈化变质问题比较突出的实际情况,系统研究虫螨的发生发展和无公害控制技术;在生态学和系统控制原理的指导下,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仓储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规律、繁殖特点和种群增长规律;在实践上对制定最佳储粮方案,提高我国现有的储粮水平,进行有害生物的无公害治理和抗性治理,延长粮食储藏时间,延缓粮食的陈化变质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高大平房仓储粮昆虫生态学研究 1.1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使用GJ89型粮虫陷阱检测器对中央储备粮重庆北碚直属库高大平房仓储粮昆虫进行系统调查,并对其群落组成及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高大平房仓储粮昆虫主要有书虱Lipocelis botrychophilus、锈赤扁谷盗Cryptolestes ferrugineus、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和玉米象Sitophilus zeamais等4类,其中书虱为绝对优势种群;在粮堆垂直方向0~50cm 4类昆虫发生最多,100~150cm发生最少;4类昆虫在粮面0~50cm丰富度、优势度、多样性及均匀度4项指标均高于50~100cm和100~150cm,水平方向6个区域各项指标差异不大。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 0 引言 |
| 1 传统粮仓的缺陷 |
| 1.1 不够密封 |
| 1.2 隔热防潮不好 |
| 1.3 易发生火灾 |
| 1.4 存储质量不高 |
| 2 金属粮仓的优势 |
| 2.1 结构坚固、防腐耐用 |
| 2.2 安装灵活 |
| 2.3 安全性高 |
| 2.4 保鲜性好 |
| 3 推广金属粮仓的重要意义 |
| 3.1 推广金属粮仓是现阶段粮食减损的重要途径 |
| 3.2 推广金属粮仓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 4 推广金属粮仓的对策与建议 |
| 4.1 相关技术标准亟待完善 |
| 4.2 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 摘要 |
| abstract |
| 1 绪论 |
| 1.1 立题背景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 1.2.1 小麦在储藏期间的品质变化规律研究 |
| 1.2.2 小麦生理特性在储藏期间的变化及陈化机理研究 |
| 1.2.3 气调储藏技术的应用对小麦品质的影响 |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 2 气调储藏对小麦籽粒特性和一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 2.1 前言 |
| 2.2 材料与方法 |
| 2.2.1 实验材料 |
| 2.2.2 实验设备 |
| 2.2.3 实验试剂 |
| 2.3 实验方案 |
| 2.4 实验方法 |
| 2.4.1 小麦水分含量的测定 |
| 2.4.2 小麦千粒重的测定 |
| 2.4.3 小麦容重的测定 |
| 2.4.4 小麦硬度的测定 |
| 2.4.5 小麦降落数值的测定 |
| 2.4.6 小麦沉降值的测定 |
| 2.4.7 小麦粉白度的测定 |
| 2.4.8 小麦面筋含量的测定 |
| 2.4.9 小麦粉质特性的测定 |
| 2.5 结果与分析 |
| 2.5.1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水分含量的变化 |
| 2.5.2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千粒重的变化 |
| 2.5.3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容重的变化 |
| 2.5.4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硬度的变化 |
| 2.5.5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降落数值的变化 |
| 2.5.6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沉降值的变化 |
| 2.5.7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白度的变化 |
| 2.5.8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面筋吸水量的变化 |
| 2.5.9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粉质特性的变化 |
| 2.5.10 小麦一次加工品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
| 2.6 本章小结 |
| 3 气调储藏对小麦二次加工品质的影响 |
| 3.1 前言 |
| 3.2 材料与方法 |
| 3.2.1 实验材料 |
| 3.2.2 实验设备 |
| 3.2.3 实验试剂 |
| 3.3 实验方案 |
| 3.4 实验方法 |
| 3.4.1 小麦馒头的制作 |
| 3.4.2 小麦馒头比容的测定 |
| 3.4.3 小麦馒头高径比的测定 |
| 3.4.4 小麦馒头色泽的测定 |
| 3.4.5 小麦馒头质构的测定 |
| 3.4.6 小麦面条的制作 |
| 3.4.7 小麦面条质构的测定 |
| 3.4.8 小麦面条吸水率的测定 |
| 3.4.9 小麦面条面汤浊度的测定 |
| 3.5 结果与分析 |
| 3.5.1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馒头比容的变化 |
| 3.5.2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馒头高径比的变化 |
| 3.5.3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馒头色泽的变化 |
| 3.5.4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馒头TPA(质构)的变化 |
| 3.5.5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面条TPA(质构)的变化 |
| 3.5.6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面条吸水率的变化 |
| 3.5.7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面汤浊度的分析 |
| 3.5.8 小麦二次加工品质的相关性分析 |
| 3.6 本章小结 |
| 4 气调储藏对小麦品质影响的机理探索 |
| 4.1 前言 |
| 4.2 材料与方法 |
| 4.2.1 实验材料 |
| 4.2.2 实验设备 |
| 4.2.3 实验试剂 |
| 4.3 实验方案 |
| 4.4 实验方法 |
| 4.4.1 小麦还原糖的测定 |
| 4.4.2 小麦可溶性糖的测定 |
| 4.4.3 小麦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
| 4.4.4 小麦蛋白质组分的测定 |
| 4.4.5 小麦蛋白质氧化还原状态的测定 |
| 4.4.6 小麦蛋白质亚基组成的测定 |
| 4.4.7 小麦氨基酸组成的测定 |
| 4.4.8 小麦籽粒胚乳显微结构的测定 |
| 4.5 结果与分析 |
| 4.5.1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还原糖的变化 |
| 4.5.2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可溶性糖的变化 |
| 4.5.3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
| 4.5.4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蛋白质组分的变化 |
| 4.5.5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蛋白质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 |
| 4.5.6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亚基含量的变化 |
| 4.5.7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氨基酸组成的变化 |
| 4.5.8 不同储藏条件下小麦籽粒胚乳微观结构的变化 |
| 4.5.9 小麦机理探索指标相关性分析 |
| 4.6 本章小结 |
| 结论 |
| 致谢 |
| 参考文献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 摘要 |
| ABSTRACT |
| 第1章 前言 |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 1.2 优质稻谷概述 |
| 1.3 控温储粮技术研究进展 |
| 1.3.1 仓房气密隔热技术 |
| 1.3.2 机械制冷控温技术 |
| 1.3.3 机械通风降温、降水技术 |
| 1.3.4 冷心内环流控温技术 |
| 1.3.5 综合控温储粮技术 |
| 1.4 稻谷储藏品质指标概述 |
| 1.4.1 脂肪酸值 |
| 1.4.2 水分含量 |
| 1.4.3 发芽率 |
| 1.4.4 降落数值 |
| 1.4.5 糊化特性 |
| 1.4.6 色泽、气味与感官评价指标 |
| 1.5 研究内容 |
| 第2章 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温度的影响 |
| 2.1 试验材料 |
| 2.1.1 试验仓房 |
| 2.1.2 试验粮食 |
| 2.2 试验方法 |
| 2.2.1 仓房及粮堆隔热处理 |
| 2.2.2 粮温测温点布置 |
| 2.2.3 机械通风降温 |
| 2.2.4 熏蒸杀虫 |
| 2.2.5 风管式空调机控温 |
| 2.2.6 内墙体环流均温 |
| 2.2.7 粮温数据采集与处理 |
| 2.3 结果与分析 |
| 2.3.1 秋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效果分析 |
| 2.3.2 夏季控温效果分析 |
| 2.3.3 墙体隔热材料隔热效果分析 |
| 2.3.4 皮层传热对粮堆温度的影响分析 |
| 2.4 本章小结 |
| 第3章 不同控温方式对优质籼稻储藏品质的影响 |
| 3.1 试验材料 |
| 3.1.1 试验样品 |
| 3.1.2 主要试验试剂 |
| 3.1.3 主要试验仪器设备 |
| 3.2 试验方法 |
| 3.2.1 实仓扦样方法 |
| 3.2.2 试验样品处理 |
| 3.2.3 品质指标的测定 |
| 3.2.4 数据统计与处理 |
| 3.3 结果与分析 |
| 3.3.1 脂肪酸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2 水分变化与分析 |
| 3.3.3 米饭综合评分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4 发芽率的变化与分析 |
| 3.3.5 降落数值的变化与分析 |
| 3.3.6 糊化特性指标的变化与分析 |
| 3.4 本章小结 |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 4.1 结论 |
| 4.2 展望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 |
| 摘要 |
| ABSTRACT |
| 引言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 1 稻谷 |
| 2 稻谷的物理性质 |
| 2.1 稻谷的流散特性 |
| 2.2 稻谷的热特性 |
| 2.3 稻谷的吸附性 |
| 3 稻谷安全储藏的影响因素 |
| 3.1 储粮微生物对储粮的影响 |
| 3.2 储粮害虫对储粮的影响 |
| 4 稻谷仓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 4.1 常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4.2 低温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4.3 气调储粮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 5.1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 第二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温度变化的研究 |
| 2.1 材料与方法 |
| 2.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 2.1.2 试验场所 |
| 2.1.3 实验方案 |
| 2.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2.2 结果与分析 |
| 2.2.1 粮面第一层粮温变化情况 |
| 2.2.2 第二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
| 2.2.3 第三层粮食温度变化情况 |
| 2.2.4 第四层适量温度变化情况 |
| 2.2.5 整仓平均温度变化情况 |
| 2.2.6 仓内廒间温度变化情况 |
| 2.3 讨论 |
| 2.4 本章小结 |
| 第三章 低温储粮对稻谷品质变化的研究 |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 3.1.1 试验材料和仪器 |
| 3.1.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 3.1.3 实验设计 |
|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 3.2 结果与分析 |
| 3.2.1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脂肪酸值变化的影响 |
| 3.2.2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稻谷糊化特性变化的影响 |
| 3.2.3 空调准低温储藏对大米食味值变化的影响 |
| 3.3 讨论 |
| 3.4 本章小结 |
| 全文结论 |
| 参考文献 |
| 致谢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 1 粮食陈化关键控制点 |
| 1.1 储粮的初始质量 |
| 1.2 储藏空间的温度和湿度 |
| 1.3 储藏空间的气体组成 |
| 2 粮食仓储环境控制技术 |
| 2.1 储藏过程中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技术 |
| 2.1.1 入库阶段温湿度的控制 |
| 2.1.2 储藏阶段温、湿度的控制 |
| 2.2 储藏空间气体组成的调节 |
| 3 发展趋势 |
| 1 粮食陈化的影响因素 |
| 1.1 外在因素 |
| 1.1.1 粮堆的温度和湿度。 |
| 1.1.2 粮堆中的气体成分。 |
| 1.1.3粮堆中的微生物。 |
| 1.1.4 粮堆中的杂质。 |
| 1.2 内在因素 |
| 2 延缓粮食陈化的手段 |
| 2.1 把好粮食入库关 |
| 2.2 积极改造仓库设施 |
| 2.3 健全制度, 加强日常管理 |
| 2.4 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 |
| 2.5 降低粮堆的温度、湿度 |
| 3 结语 |
| 一、粮食陈化及其危害 |
| 二、粮食出现陈化的原因 |
| ( 一) 水患 |
| ( 二) 火灾 |
| ( 三) 掺假 |
| ( 四) 超期储存 |
| 三、延缓粮食陈化的对策 |
| ( 一) 优化粮仓 |
| ( 二) 日光曝晒 |
| ( 三) 防火 |
| ( 四) 以新易陈 |
| ( 五) 赈灾发放 |
| ( 六) 检验粮食质量 |
| ( 七) 打击掺假行为 |
| 四、余论 |
| 1 材料与方法 |
| 1.1 试验仓基本情况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储粮品质年变化规律 |
| 2.1.1 脂肪酸值变化情况 |
| 2.1.2 发芽率、发芽势变化情况 |
| 2.2 储粮环境对储粮品质变化的影响 |
| 2.2.1 温湿度对储粮品质变化的影响 |
| 2.2.2 害虫为害对储粮品质变化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1 材料及方法 |
| 1.1 试验仓房 |
| 1.1.1 试验仓 |
| 1.1.2 对照仓 |
| 1.1.3 试验稻谷 |
| 1.2 机械通风系统 |
| 1.3 稻谷保鲜技术指标及试验方法 |
| 1.3.1 温湿度的检测 |
| 1.3.2 微生物的检测 |
| 1.3.3 害虫 |
| 1.3.4 储藏品质分析 |
| 1.3.5 熏蒸物残留测定 |
| 2 方法 |
| 2.1 理论依据 |
| 2.2 通风降温 |
| 2.3 控温措施 |
| 3 试验结果 |
| 3.1 粮温变化 |
| 3.2 微生物变化 |
| 3.3 害虫消长情况 |
| 3.4 储藏品质指标变化 |
| 3.5 储藏期间粮食残留测定 |
| 4 经济效益 |
| 5 问题讨论 |
| 6 加强准低温储粮技术规范操作, 实施程序化管理 |
| 文献综述 |
| 1 储粮害虫种群生态学 |
| 2 储粮害虫检测技术 |
| 3 粮食陈化 |
| 4 四项储粮新技术的应用 |
| 5 小结 |
| 前言 |
| 第一章 高大平房仓储粮昆虫生态学研究 |
| 第一节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群落组成及结构分析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仓基本情况 |
| 1.2 试验方法 |
| 1.3 数据分析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群落组成 |
| 2.2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垂直分布特点 |
| 2.3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水平分布特点 |
| 2.4 高大平房仓散装储粮昆虫群落空间结构分析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二节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年消长动态的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仓基本情况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高大平房仓温湿度年变化规律 |
| 2.2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群落组成及演替 |
| 2.3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垂直分布规律 |
| 2.4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水平分布规律 |
| 2.5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年发生动态 |
| 2.6 高大平房仓散装稻谷储粮昆虫种群数量相关分析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二章 四种储粮害虫种间竞争的研究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1.2.1 种间竞争对四种储粮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 1.2.2 玉米象与谷蠹种间竞争的研究 |
| 1.2.3 赤拟谷盗与锈赤扁谷盗种间竞争的研究 |
| 1.2.4 不同温度下玉米象与谷蠹种间竞争的研究 |
| 1.3 数据分析 |
| 1.3.1 多重比较及回归分析 |
| 1.3.2 种间竞争模型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种间竞争对四种储粮害虫种群动态的影响 |
| 2.1.1 种群数量变化 |
| 2.1.2 四种储粮害虫种群动态回归分析 |
| 2.2 玉米象与谷蠹种间竞争的研究 |
| 2.3 赤拟谷盗与锈赤扁谷盗种间竞争的研究 |
| 2.4 不同温度下玉米象与谷蠹种间竞争的研究 |
| 2.4.1 玉米象与谷蠹的种内竞争 |
| 2.4.2 玉米象与谷蠹的种间竞争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三章 高大平房仓采用陷阱诱捕器和扦样器调查储粮害虫结果的比较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仓基本情况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两种检测方法调查的储粮害虫种类与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规律 |
| 2.2 两种检测方法调查的储粮害虫水平分布特点 |
| 2.3 两种检测方法调查的储粮害虫垂直分布特点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四章 高大平房仓储粮品质变化与储粮环境的关系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仓基本情况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储粮品质年变化规律 |
| 2.2 储粮环境对储粮品质变化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第五章 储粮新技术在高大平房仓中的应用 |
| 第一节 高大平房仓磷化铝AlP自然潮解环流熏蒸试验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PH3气体浓度均匀性分析 |
| 2.2 PH3气体浓度变化 |
| 2.3 熏蒸效果 |
| 2.4 粮食品质变化 |
| 3 小结与讨论 |
| 4 问题及建议 |
| 第二节 高大平房仓冬季通风有效防治储粮害虫 |
| 1 材料和方法 |
| 1.1 试验材料 |
| 1.2 试验方法 |
| 2 结果与分析 |
| 2.1 粮堆温度变化情况 |
| 2.2 冬季通风对储粮害虫各虫态存活率的影响 |
| 2.3 冬季通风对储粮害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
| 3 小结与讨论 |
| 4 问题及建议 |
| 主要结论 |
| 重要参考文献 |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 致谢 |